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网络信息交换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40


一种网络信息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换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网络信息交换器。

背景技术

网络交换机是一种网络数据转发设备,能够对数据包进行高速地“交换”,它可以将数据包从一台设备发送到另一台设备,从而实现网络通信,网络交换机通常由多个端口组成,每个端口都可以连接一台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等,通过交换机的转发,数据包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之间传输,从而实现网络通信。

网络信息交换器运行所需的物理环境包括合适的温度以及稳定的电源,此外灰尘也会对交换器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现有的交换器为了防止灰尘的侵入通常设计的密封性较高,因此就依靠散热扇对交换器进行散热,且为了提升散热效果,散热扇的功耗通常不会较低;另外为了保证交换器的供电稳定,一般都有备用电源,如继电器等装置在主电路断电时对交换器进行应急供电,而应急电源的电量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为了保证交换器的稳定运行需要保证交换器的散热不被中断,因此就导致备用电源需要提供交换器运行所需电量同时还要保证对交换器散热扇的供电,进而导致备用电源的续航大大降低,若断电时间较长则需要更换备用电源,不仅操作繁琐,还可能会导致交换器的断电,影响交换器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信息交换器,以解决现有交换器在断电时备用电源续航时间短的问题。

为了缓解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一种网络信息交换器,包括外壳以及连接于所述外壳上部的盖板,所述交换器的元件安装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交换器上电性连接有备用电插头,所述备用电插头上电性连接有供电插头;

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连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内安装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上电性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与供电插头电性连接;

所述盖板的侧部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上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筒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圆环,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圆环的下部,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圆环;

所述供电插头通电时,所述电磁线圈产生磁性并吸附所述插杆下移,从而所述盖板贴合于所述外壳的端口;

所述供电插头断电时,所述电磁线圈磁性消失,所述第一弹簧弹性回复,以使得所述插杆上移,从而所述盖板上移并远离所述外壳的端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筒和所述插杆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连接筒和四个所述插杆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盖板的四角。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为所述交换器的元件散热的散热扇,所述散热扇与所述供电插头电性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连接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中部盘曲于所述外壳内并于所述交换器的元件接触;

所述散热管的一段贯穿所述盖板并连通有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内填充有冷却介质;

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外壳的底壁并延伸至所述外壳的下部形成排放端;

所述容纳筒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排放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与所述容纳筒的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供电插头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插头断电时,所述电磁阀打开。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连接于用于安装所述交换器的机柜内;

所述安装架上连接有回收筒,所述散热管的排放端朝向所述回收筒。

更进一步地,所述回收筒内连接有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中部连接有排放管,所述排放管贯穿所述第一筒体的底壁;

所述第一筒体的内部连接有扣筒,所述扣筒的端口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扣筒的顶壁与所述排放管的上端口具有间隙;

所述散热管的排放端朝向所述第一筒体的端口;

所述冷却介质排放至所述第一筒体时,所述冷却介质通过所述扣筒的端口与所述第一筒体底壁间的间隙进入所述扣筒内,在所述冷却介质的液面到达所述排放管的上端口时,所述冷却介质通过所述排放管排放至所述回收筒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回收筒的底壁连接有活塞筒,所述第一筒体的底壁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端部连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滑动于所述活塞筒内,所述活塞筒的顶壁开设有与所述活塞杆配合的孔;

所述活塞筒内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活塞板和所述活塞筒;

所述活塞筒上连接有抽取管和排出管,所述抽取管和所述排出管上均设有单向阀;

所述活塞板在所述活塞筒内滑动时可抽取或排放所述回收筒内的冷却介质。

更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筒和所述活塞杆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所述活塞筒和所述活塞杆均呈环形阵列设置于所述回收筒内。

更进一步地,四个所述排出管的端部共同连通有环形管,所述环形管上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与所述容纳筒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分析如下:

一种网络信息交换器,包括外壳以及连接于外壳上部的盖板,交换器的元件安装于外壳内;交换器上电性连接有备用电插头,备用电插头上电性连接有供电插头;外壳的外壁上连接有连接筒,连接筒内安装有电磁线圈,电磁线圈上电性连接有导线,导线与供电插头电性连接;盖板的侧部固定连接有插杆,插杆上套接有第一弹簧,连接筒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圆环,电磁线圈位于圆环的下部,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盖板与圆环;供电插头通电时,电磁线圈产生磁性并吸附插杆下移,从而盖板贴合于外壳的端口;供电插头断电时,电磁线圈磁性消失,第一弹簧弹性回复,以使得插杆上移,从而盖板上移并远离外壳的端口。

常态下交换器依靠供电插头进行供电,在断电时采用备用电源供电,备用电插头和供电插头二者电性连接并插接在交换器上,在供电插头断电时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插头进行供电,其切换手段可采用现有的切换电路控制,电磁线圈电性连接于供电插头形成回路,在供电插头处通电时,电磁线圈通电并产生磁性,此时电磁线圈对插杆进行磁性吸附,从而插杆受到电磁线圈的磁性吸附而下移,而插杆通过连接块与盖板连接,从而此时的盖板下移并处于和外壳上端口贴合的状态,此时交换器内的元件被外壳和盖板包裹在其内部,从而外部灰尘不会侵入交换器的内部,防止灰尘对交换器的运行产生影响,在供电插头断电时,电磁线圈的磁性消失,此时电磁线圈不再对插杆吸附,从而第一弹簧弹性回复将连接块顶起,使得盖板上移并远离外壳,此时外壳的上端口处于打开状态,从而提升交换器的散热效果,此时交换器自带的散热扇可停止运行,从而降低备用电源的耗电量,增加备用电源续航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交换器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盖板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盖板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电磁线圈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容纳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安装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筒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活塞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环形管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外壳;110、盖板;120、连接块;121、插杆;122、第一弹簧;130、连接筒;131、圆环;132、电磁线圈;140、备用电插头;150、供电插头;151、导线;200、容纳筒;210、散热管;230、第一筒体;231、排放管;240、扣筒;241、连接杆;242、稳压管;300、安装架;310、回收筒;320、活塞筒;321、第二弹簧;330、活塞杆;331、活塞板;340、抽取管;350、排出管;360、环形管;370、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图8所示,一种网络信息交换器,包括外壳100以及连接于外壳100上部的盖板110,交换器的元件安装于外壳100内;交换器上电性连接有备用电插头140,备用电插头140上电性连接有供电插头150;外壳100的外壁上连接有连接筒130,连接筒130内安装有电磁线圈132,电磁线圈132上电性连接有导线151,导线151与供电插头150电性连接;盖板110的侧部固定连接有插杆121,插杆121上套接有第一弹簧122,连接筒130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圆环131,电磁线圈132位于圆环131的下部,第一弹簧12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盖板110与圆环131;供电插头150通电时,电磁线圈132产生磁性并吸附插杆121下移,从而盖板110贴合于外壳100的端口;供电插头150断电时,电磁线圈132磁性消失,第一弹簧122弹性回复,以使得插杆121上移,从而盖板110上移并远离外壳100的端口。

本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信息交换器的工作机理:

常态下交换器依靠供电插头150进行供电,在断电时采用备用电源供电,备用电插头140和供电插头150二者电性连接并插接在交换器上,在供电插头150断电时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插头140进行供电,其切换手段可采用现有的切换电路控制,电磁线圈132电性连接于供电插头150形成回路,在供电插头150处通电时,电磁线圈132通电并产生磁性,此时电磁线圈132对插杆121进行磁性吸附,从而插杆121受到电磁线圈132的磁性吸附而下移,而插杆121通过连接块120与盖板110连接,从而此时的盖板110下移并处于和外壳100上端口贴合的状态,此时交换器内的元件被外壳100和盖板110包裹在其内部,从而外部灰尘不会侵入交换器的内部,防止灰尘对交换器的运行产生影响,在供电插头150断电时,电磁线圈132的磁性消失,此时电磁线圈132不再对插杆121吸附,从而第一弹簧122弹性回复将连接块120顶起,使得盖板110上移并远离外壳100,此时外壳100的上端口处于打开状态,从而提升交换器的散热效果,此时交换器自带的散热扇可停止运行,从而降低备用电源的耗电量,增加备用电源续航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交换器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较为优选的:

连接筒130和插杆121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连接筒130和四个插杆121分别设置于外壳100和盖板110的四角。

通过设置四个连接筒130以及与四个连接筒130配合的插杆121使得盖板110在上移或下移时所受到的力平衡,保证盖板110能够稳定贴合于外壳100的上端口或远离外壳100。

关于如何延长备用电源的续航,具体而言:

外壳10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为交换器的元件散热的散热扇,散热扇与供电插头150电性连接。

供电插头150与电网连接,且交换器的风扇依靠供电插头150的供电运行,此时无需考虑散热扇的电量消耗,而在供电插头150断电时,散热扇停止运行,此时交换器依靠备用电源供电,从而提升备用电源的电量续航,另外此时的盖板110打开,为散热扇的停止运行提供散热补偿。

关于如何在保证备用电源续航的同时不影响交换器的散热效果,具体而言:

外壳100上连接有散热管210,散热管210的中部盘曲于外壳100内并于交换器的元件接触;散热管210的一段贯穿盖板110并连通有容纳筒200,容纳筒200内填充有冷却介质;散热管210的另一端贯穿外壳100的底壁并延伸至外壳100的下部形成排放端;容纳筒20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排放端。

散热管210处于容纳筒200与盖板110之间的部分为软管设置,使得盖板110的上下移动不受干涉,在连接电网的主电路断电时,盖板110上移,同时容纳筒200内的冷却介质依靠高度的落差流出,此时冷却介质在散热管210内部流动,而散热管210处于外壳100内部的部分盘曲于交换器的元件处于并于交换器的元件接触,从而介质的流动使得交换器元件产生的热量交换带出,保证交换器元件的热量得到散出,提升交换器的工作稳定性,参与热交换的冷却介质最后从散热管210的排放端排出。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较为优选的:

散热管210与容纳筒200的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电磁阀与供电插头150电性连接;供电插头150断电时,电磁阀打开。

电磁阀与供电插头150电性连接,在主电路通电时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保证冷却介质不再散热管210内部流动,即此时冷却介质不参与热交换,从而保证容纳筒200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不升高,使得主电路断电时冷却介质对交换器的降温不受影响,而供电插头150断电时电磁阀打开,此时容纳筒200内的冷却介质即可在散热管210内流动。

关于如何回收冷却介质,具体而言:

还包括安装架300,安装架300连接于用于安装交换器的机柜内;安装架300上连接有回收筒310,散热管210的排放端朝向回收筒310。

安装架300连接在用于安装交换器的机柜内壁,散热管210的排放端朝向安装架300上的回收筒310,从而使得冷却介质得到回收,另外也避免了冷却介质的无限制排放导致机柜内部出现短路等其他影响交换器运行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较为优选的:

回收筒310内连接有第一筒体230,第一筒体230的中部连接有排放管231,排放管231贯穿第一筒体230的底壁;第一筒体230的内部通过连接杆241连接有扣筒240,扣筒240的端口与第一筒体230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扣筒240的顶壁与排放管231的上端口具有间隙;散热管210的排放端朝向第一筒体230的端口;冷却介质排放至第一筒体230时,冷却介质通过扣筒240的端口与第一筒体230底壁间的间隙进入扣筒240内,在冷却介质的液面到达排放管231的上端口时,冷却介质通过排放管231排放至回收筒310内。

第一筒体230设置于回收筒310内部,散热管210的排放端朝向第一筒体230的端口,从而冷却介质能够排放至第一筒体230内部,排放管231贯通第一筒体230的底壁,从而使得冷却介质能够进入到扣筒240与排放管231之间的空间,而扣筒240内部的空气则能够通过排放管231排出,进而保证扣筒240内部的冷却介质的液面与其外部的液面高度相等,待液面达到排放管231的上端口处时,第一筒体230内的冷却介质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排放管231排放至回收筒310内,扣筒240的侧壁上连接稳压管242,以上结构共同作用形成虹吸使得第一筒体230内的冷却介质能够在第一筒体230内停留一段时间后排出,冷却介质通过在第一筒体230内停留使得冷却介质在散热管210内流动时散热管210内掉落的杂质能够在第一筒体230内得到沉淀,使得大量的杂质被滞留在第一筒体230内,进而达到对冷却介质的过滤效果。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较为优选的:

回收筒310的底壁连接有活塞筒320,第一筒体230的底壁连接有活塞杆330,活塞杆330的端部连接有活塞板331,活塞板331滑动于活塞筒320内,活塞筒320的顶壁开设有与活塞杆330配合的孔;活塞筒320内放置有第二弹簧321,第二弹簧321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活塞板331和活塞筒320;活塞筒320上连接有抽取管340和排出管350,抽取管340和排出管350上均设有单向阀;活塞板331在活塞筒320内滑动时可抽取或排放回收筒310内的冷却介质。

活塞筒320以及活塞杆330的共同作用使得第一筒体230得到支撑,当第一筒体230内部注入冷却介质且冷却介质未拍出时,第一筒体230所受重力随冷却介质的注入逐渐增加,此时第一筒体230施加于第二弹簧321的压力逐渐增加,从而第二弹簧321被压缩,此时活塞杆330下移,进而活塞板331在活塞筒320内下移,此时活塞筒320内处于活塞板331的上部空间产生负压,此负压作用使得回收筒310内的冷却介质通过抽取管340被抽取至活塞筒320内,当第一筒体230内部产生虹吸作用时,第一筒体230内的冷却介质被排出,此时第一筒体230的重量降低,从而第二弹簧321所受的压力降低,进而此时的第二弹簧321能够弹性回复,使得活塞板331得到抬升,此时活塞筒320内部处于活塞板331上部空间被抽取的冷却介质能够通过排出管350被排出,抽取管340和排出管350上的单向阀使得活塞筒320能够定向的将回收筒310内的冷却介质进行排出。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较为优选的:

活塞筒320和活塞杆330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活塞筒320和活塞杆330均呈环形阵列设置于回收筒310内。

四个活塞筒320以及与四个活塞杆330配合的活塞杆330的设置使得第一筒体230能够得到较好的支撑,从而使得第一筒体230能够稳定的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中,较为优选的:

四个排出管350的端部共同连通有环形管360,环形管360上连通有回流管370,回流管370与容纳筒200连通。

排出管350与环形管360连通,环形管360通过回流管370与容纳筒200连通,从而活塞筒320内排出的冷却介质能够依次通过排出管350、环形管360以及回流管370回流至容纳筒200内,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对交换器进行循环散热,提升冷却介质的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8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