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复合固态电解质、电池和电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5-24 17:48:49


复合固态电解质、电池和电子装置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电池和电子装置。

随着消费电子类的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游戏机、平板电脑、移动电源和无人机等的普及,人们对电池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然而电池在受到挤压、碰撞或穿刺等异常情况时容易导致电池发生内短路,电池温度上升,进而容易导致着火、爆炸,引起严重危害。

为了避免发生电池内短路,研究者试图从隔膜结构或在电池内加入马甲结构等方面对电池进行改进。然而,这些方法无法完全避免电池内短路发生。目前为止尚没有能够对电池内短路进行有效检测的方法,使得因电池短路而造成的安全事故无法避免。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以上不足之处,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前检测电池内短路的复合固态电解质和电池。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如上电池的电子装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包括第一固态电解质层、第二固态电解质层及导电层。导电层设置于第一固态电解质层和第二固态电解质层之间。本申请通过在复合固态电解质中设置导电层以检测导电层与极片之间的化学电势差,从而提前检测到后续可能发生短路风险,如此,便可在短路发生之前能够及时对电池进行安全处理,避免因短路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提高电池安全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无机导电材料,无机导电材料选自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碳纳米材料和硫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层为多孔结构。从而,离子可经由导电层中设有的孔洞进行传输,使得复合固态电解质可用于传输离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层的比表面积为20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有机导电材料,有机导电材料选自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从而,离子可以与有机导电材料不断发生络合/解络合过程而进行迁移,使得复合固态电解质可用于传输离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层的电阻率小于10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层的材质的热分解温度大于180℃,从而使得导电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层的厚度为1μm至100μ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厚度方向上,导电层包括临近第一固态电解质层的第一厚度区,部分第一固态电解质层设置于第一厚度区。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固态电解质层与导电层之间的结合力。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态电解质层包括无机固态电解质或有机固态电解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态电解质层和第二固态电解质层的材质不同,使得复合固态电解质能够兼具有机固态电解质及无机固态电解质的优点。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态电解质层的厚度为5μm至500μ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复合固态电解质还包括电连接于导电层的端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层通过转接件电连接于端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接件的材质为铂或银。

本申请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收容电极组件的壳体。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电池还包括如上复合固态电解质,复合固态电解质位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极片上设有第一极耳,端子和第一极耳之间设有检测单元。本申请通过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导电层与第一极片之间的化学电势差,从而提前检测到后续可能发生短路风险,如此,便可在短路发生之前能够及时对电池进行安全处理,避免因短路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单元为电压检测单元。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单元设于壳体内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子和第一极耳伸出壳体。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上电池。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电池的极片未析出锂枝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电池的极片析出锂枝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制备的电池在锂枝晶接触导电层前的化学电势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1制备的电池在锂枝晶接触导电层后的化学电势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2制备的电池在锂枝晶接触导电层前的化学电势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2制备的电池在锂枝晶接触导电层后的化学电势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复合固态电解质 10

第一固态电解质层 11

第二固态电解质层 12

导电层 13

端子 14

电池 100

电极组件 101

第一极片 102

第二极片 103

壳体 104

检测单元 105

第一厚度区 131

第二厚度区 132

电子装置 200

第一集流体 1021

第一活性物质层 1022

第一极耳 1023

第二集流体 1031

第二活性物质层 1032

第二极耳1033

壳体本体1041

顶封边1042

侧封边104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为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10,包括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及导电层13。导电层13设置于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和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之间。

复合固态电解质10可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并设置于锂离子电池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复合固态电解质10用于在传导离子的同时阻碍电子传输。由于复合固态电解质10具有不可燃,无腐蚀、不挥发,且不存在漏液问题的特性,因此,利用复合固态电解质10制备而成的电池安全性较高,同时还具有使用寿命长和理论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现有的使用有机电解液的电池中,由于有机电解液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会反复地生成并破坏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导致电池的容量快速衰退,进而严重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而复合固态电解质10则有利于克服该问题。

现有技术中,随着电池循环过程进行,第一极片或第二极片表面可能会析出锂并生成锂枝晶。锂枝晶会刺穿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固态电解质,导致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本申请在复合固态电解质10中设置导电层13,当锂枝晶刺穿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或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并与导电层13导通时,将使得具有锂枝晶的极片与导电层13导通,进而使导电层13与极片之间的化学电势差急剧降低。即,当检测到导电层13与极片之间化学电势差急剧降低时,表明锂枝晶已经刺穿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或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而后续锂枝晶可能会刺穿整个复合固态电解质10并接触另一极片,造成电池内短路。因此,本申请通过在复合固态电解质10中设置导电层13以检测导 电层13与极片之间的化学电势差,从而提前检测到后续可能发生短路风险,如此,便可在短路发生之前能够及时对电池进行安全处理,避免因短路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提高电池安全性能。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电层13的材质包括无机导电材料。无机导电材料具体可选自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碳纳米材料和硫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导电层13为多孔结构。从而,离子可经由导电层13中设有的孔洞进行传输,使得复合固态电解质10可用于传输离子。导电层13的比表面积为20m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导电层13的材质还可以为有机导电材料。有机导电材料具体可选自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通过设置导电层13的材质为有机导电材料,离子可以与有机导电材料不断发生络合/解络合过程而进行迁移,使得复合固态电解质10可用于传输离子。

以导电层13材质为聚氧化乙烯(PEO)为例,PEO主链结构含有结构单元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包括无机固态电解质或有机固态电解质。无机固态电解质包括氧化物型固态电解质或硫化物型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型固态电解质可以是NASICON型、LISICON型、Garnet型或Anti-Perovskite型。具体地,无机固态电解质可选自Li

进一步地,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和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的材质可以不同。例如,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采用有机固态电解质且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采用硫化物型无机固态电 解质。此时,复合固态电解质10能够兼具有机固态电解质质量较轻、粘弹性好和机械加工性能优良等优点,以及硫化物型无机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晶界电阻低和电化学稳定性良好等优点。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和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的材质也可以相同。

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10时,可以先通过刮涂法得到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然后利用刮涂法或喷涂法将导电层浆料涂覆在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上,烘干得到导电层13,最后再在导电层13另一侧刮涂形成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通过将导电层浆料涂覆在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上,可以控制最终导电层13的厚度,而且不会破坏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的性能。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先制备出导电层13,然后在导电层13两侧分别刮涂形成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和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此时,刮涂过程中部分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和/或部分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会嵌入至导电层13中设有的孔洞中,提高导电层13与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和/或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的结合力。即,如图1所示,在复合固态电解质10的厚度方向上,导电层13包括临近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的第一厚度区131,部分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设置于第一厚度区131;导电层13还包括临近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的第二厚度区132,部分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设置于第二厚度区132。

其中,除无机或有机导电材料之外,导电层浆料还可包括增稠剂、粘结剂和润湿剂。增稠剂的作用是增加浆料的稳定性,防止沉降。增稠剂可以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粘结剂为核壳结构或非核壳结构。粘结剂的作用是将浆料各组分粘结在一起。粘结剂可以选自丙烯酸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乙烯、丙烯、氯乙烯、氯丙烯、丙烯酸、苯乙烯、四偏氟乙烯、丁二烯和丙烯腈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至少一种。润湿剂的作用是降低浆料表面能,防止涂布漏涂。润湿剂可以选自聚醚改性聚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聚环氧乙烷、氧乙烯烷基酚醚、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和磺基丁二酸二辛基钠盐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在导电层浆料中,无机导电材料或有机导电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85%~98.5%,增稠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2%~1.2%,粘结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6%~10%,润湿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1%~1.0%。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电层13的电阻率小于10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电层13的材质的热分解温度大于180℃。从而,导电层13可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防止复合固态电解质10在高温下失效。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电层13的厚度为1μm至100μm。其中,当导电层13的厚度小于1μm时,制程要求严苛,导电层13导电性较弱;当导电层13的厚度大于100μm时, 会增加复合固态电解质10的厚度,进而增加电池总厚度。

进一步地,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和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的厚度均为5μm至500μm。其中,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占复合固态电解质10总厚度的20%~70%,第二固态电解质层12占复合固态电解质10总厚度的20%~70%,导电层13厚度占复合固态电解质10总厚度的5%~50%。

在一实施方式中,复合固态电解质10还包括电连接于导电层13的端子14(在图2中示出)。通过检测导电层13的端子14与极片之间的化学电势差,从而提前检测到后续可能发生短路风险。其中,导电层13可通过转接件(图未示)电连接于端子14,转接件的材质具体可以为铂(Pt)或银(Ag)。

请参阅图2,本申请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池100,包括电极组件101和收容电极组件101的壳体104。电极组件101包括第一极片102和第二极片103。第一极片102上设有第一极耳1023,第二极片103上设有第二极耳1033。电池100还包括复合固态电解质10,复合固态电解质10位于第一极片102和第二极片103之间。

请一并参考图3和图4,端子14和第一极耳1023之间可设有检测单元105。检测单元105用于检测导电层13与第一极片102之间的化学电势差。其中,检测单元105可以为电压检测单元,如电压表。当电压检测单元105检测到导电层13与第一极片102之间化学电势差急剧降低时,表明锂枝晶已经刺穿第一固态电解质层11,而后续锂枝晶可能会刺穿整个复合固态电解质10并接触第二极片103,造成电池100内短路。因此,本申请通过电压检测单元105检测导电层13与第一极片102之间的化学电势差,从而提前检测到后续可能发生短路风险,如此,便可在短路发生之前能够及时对电池100进行安全处理,避免因短路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与检测单元105电性连接的报警单元(图未示),如指示灯或蜂鸣器。当检测单元105检测到导电层13与第一极片102之间化学电势差急剧降低时,报警单元用于发出报警信号,从而提醒用户后续可能发生电池100短路风险,使用户在短路发生之前能够及时对电池100进行安全处理。其中,“急剧降低”可以是在预定时间段内化学电势差降低的幅度大于预设值,如,在一秒内化学电势差降低2.5V以上。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端子14和第一极耳1023伸出壳体104。为避免检测单元105占用电池100内部空间,同时将检测单元105设于壳体104外部。其中,壳体104可以是采用铝塑膜封装得到的包装袋。即,电池100可以为软包电芯。此时,壳体104包括用于容置电极组件101和复合固态电解质10的壳体本体1041以及连接于壳体本体1041的顶封边1042和侧封边4043,端子14、第一极耳1023和第二极耳1033自顶封边1042 伸出。当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池100并不限于软包电芯,还可以为钢壳电芯或铝壳电芯等,本申请并不作限制。为提高电池100整体的集成度,还可以将检测单元105设于壳体104内部。

其中,第一极片102为循环过程中容易产生锂枝晶的极片。如,本申请的第一极片102为负极极片,第二极片103为正极极片。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极片102包括第一集流体1021和设置于第一集流体1021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022。第一极耳1023电连接于第一集流体1021。第二极片103包括第二集流体1031和设置于第二集流体1031表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1032。第二极耳1033电连接于第二集流体1031。

下面以用于锂离子电池为例对第一活性物质层1022的活性物质(即负极活性物质进)行举例说明。负极活性物质包括能够嵌入和脱出锂的负极材料,如碳材料、金属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锂的氮化物(例如LiN

其中,碳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低石墨化的碳、易石墨化的碳、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热解碳、焦炭、玻璃碳、有机聚合物化合物烧结体、碳纤维和活性碳。其中,焦炭可以包括沥青焦炭、针状焦炭和石油焦炭。有机聚合物化合物烧结体指的是通过在适当的温度下煅烧聚合物材料(例如,苯酚塑料或者呋喃树脂)以使之碳化获得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分为低石墨化碳或者易石墨化的碳。聚合物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炔和聚吡咯。

更进一步地,可以选择充电和放电电压接近于锂金属的充电和放电电压的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这是因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充电和放电电压越低,锂离子电池越容易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其中,负极活性物质可以选择碳材料,因为在充电和放电时碳材料的晶体结构较小,因此可以获得良好的循环特性以及较大的充电和放电容量。负极活性物质尤其可以选择石墨,因为石墨能够提供较大的电化学当量和较高的能量密度。

此外,能够嵌入/脱出锂的负极材料可以包括单质锂金属、能够和锂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包括这样的元素的合金和化合物等等。特别地,将它们和碳材料一起使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循环特性以及高能量密度。除了包括两种或者多种金属元素的合金之外,这里使用的合金还包括包含一种或者多种金属元素和一种或者多种半金属元素的合金。所述合金可以处于以下状态固溶体、共晶晶体(共晶混合物)、金属间化合物及其混合物。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的例子可以包括锡(Sn)、铅(Pb)、铝(Al)、铟(In)、硅(Si)、锌(Zn)、锑(Sb)、铋(Bi)、镉(Cd)、镁(Mg)、硼(B)、镓(Ga)、锗(Ge)、砷(As)、银(Ag)、锆(Zr)、钇(Y)和铪(Hf)。上述合金和化合物的例子可以包括具有化学式:Ma

此外,可以在负极中使用不包括锂的无机化合物,例如MnO

下面以用于锂离子电池为例对第二活性物质层1032的活性物质(即正极活性物质)进行举例说明。正极活性物质包括能够嵌入和脱出锂(Li)的正极材料,例如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钒锂、磷酸钒氧锂、磷酸铁锂、钛酸锂和含锂锰集流体料。

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中,钴酸锂的化学式可以,但不限制为,Li

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中,三元材料的化学式可以为Li

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中,锰酸锂的化学式可以为Li

虽然以上以第一极片102为负极极片且第二极片103为正极极片进行举例说明,然而,本申请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极片102还可以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103还可以为负极极片。

虽然以上电池100以锂离子电池进行举例说明,然而,本申请还适用于其它合适的电池,如所有种类的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或太阳能电池。特别的,电池100可以 是锂二次电池,包括锂金属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

请参阅图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200,电子装置200包括如上的电池100。在一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子装置200可以是,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制备导电层浆料:将CNT、CMC、丙烯酸酯和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按照93.1%:0.5%:6%:0.4%的比例混合,得到导电层浆料。

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将PVDF-HFP溶解在乙腈溶剂中,混合均匀,通过刮刀刮涂形成薄层,加热挥发掉溶剂即可得到第一固态电解质层,第一固态电解质层厚度为50-200μm,电导率为10

制备极片:将钴酸锂、导电炭黑以及聚偏二氟乙烯按质量比为97:1.4:1.6的比例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形成正极浆料,采用铝箔作为正极集流体,将正极浆料涂覆于正极集流体上,经过干燥、冷压、裁切程序后得到正极极片;将石墨、导电炭黑、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以及丁苯橡胶(SBR)按质量比为96.5:1.0:1.0:1.5的比例溶于去离子水中,在真空搅拌机作用下搅拌至体系呈均一状,获得负极浆料,采用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将负极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烘干后经过冷压、分切得到负极极片。

制备电池:在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导电层中嵌入Pt丝,然后将复合固态电解质插入负极极片和正极极片中,形成单片电池,然后进行封装。Pt丝封装时从封装袋顶封处露出并进行转接焊,形成端子。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导电层浆料中的CNT替换为银纳米线,其它步骤与实 施例1相同。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电池的端子和第一极耳(即负极极耳)之间连接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导电层与负极极片之间的化学电势。如图6和图8所示,在电池刚开始工作时,由于没有锂枝晶生成,由于导电层与负极极片之间由于存在过电势,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到较小的化学电势差。随着电池循环过程的进行,当负极极片上析出锂枝晶且锂枝晶未完全刺穿第一固态电解质层时,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到电势发生明显增大,这是因为导电层与锂之间存在较大的化学电势差。如图7和图9所示,锂枝晶完全刺穿第一固态电解质层并接触到导电层后,锂枝晶与导电层形成闭合回路,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到化学电势急剧降低,表面后续将可能发生短路风险。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锂硫电池电解质的复合物、锂硫电池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固态锂硫电池
  • 固体电解质组合物、混合物、复合化凝胶、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以及全固态二次电池、以及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复合化凝胶、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以及全固态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复合固态电解质、复合固态电池的制备方法以及复合固态电池
技术分类

0612011662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