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06:57


一种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外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

背景技术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

电机在电路中是用字母M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发电机在电路中用字母G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在电机日常的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这样对电机的内部容易造成损伤和降低电机的工作性能,不利于电机的长时间的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同时冷却切换便捷的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包括外壳和底座,所述外壳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外壳的外圈等距开设有若干的安装槽,所述外壳的安装槽内均固定安装有冷却管机构,所述底座的底端内部固定安装有散热机构,所述底座的底部两端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底座的底部安装孔内均固定安装有散热箱机构。

优选的,所述散热箱机构包括拉屉、马达和扇叶,四个所述拉屉均滑动安装在底座的底部安装孔内,所述拉屉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端均固定安装有扇叶。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箱体、放置槽和曲路热交换管,所述箱体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所述箱体的顶部放置槽内固定安装有曲路热交换管。

优选的,所述冷却管机构包括第一集中冷却腔、吊耳、滑柱、回位弹簧、冷却管、第二集中冷却腔、顶板、充气腔、气球、连接端和螺旋热交换管,所述冷却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集中冷却腔,所述冷却管远离第一集中冷却腔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集中冷却腔,所述第一集中冷却腔的一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吊耳,所述吊耳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滑柱,所述滑柱的外侧均套接有回位弹簧,所述第二集中冷却腔的一端对称对称固定安装有充气腔,所述充气腔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顶板,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冷却腔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气球,所述冷却管的内部设有和螺旋热交换管,所述螺旋热交换管的两端连接端分别与第一集中冷却腔和第二集中冷却腔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外圈等距开设有若干的散热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集中冷却腔和第二集中冷却腔的两端均开设有斜面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冷却管机构采用可拆卸式插嵌在外壳槽内,插嵌方式为半开式,没有完全将冷却管机构包裹在壳槽内,,这样使得冷却管在吸收外壳内热量后不至于升温过快,因为顶部的冷却管开放,可通过空气散热方式。底部散热箱机构插嵌在底座内,用于外壳底部附近的散热;散热机构在冷却管机构应急散热时使用,散热的方式较多,同时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辅助,同时分部位的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此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以通过冷却管机构和散热机构的相互配合进而增加设备散热效果,使散热更加的便捷和稳定,此设备的实用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风力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冷却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冷却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外壳;2、底座;3、散热箱机构;31、拉屉;32、马达;33、扇叶;4、散热机构;41、箱体;42、放置槽;43、曲路热交换管;5、冷却管机构;51、第一集中冷却腔;52、吊耳;53、滑柱;54、回位弹簧;55、冷却管;56、第二集中冷却腔;57、顶板;58、充气腔;59、气球;510、连接端;511、螺旋热交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示中的一种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包括外壳1和底座2,所述外壳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座2,外壳1的存在便于实现对电机上的其余工作部件进行固定安装,而底座2的存在便于实现对设备上的工作部件进行安装和支撑。

请参阅图1,所述外壳1的外圈等距开设有若干的安装槽,所述外壳1的安装槽内均固定安装有冷却管机构5,所述底座2的底端内部固定安装有散热机构4,所述底座2的底部两端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底座2的底部安装孔内均固定安装有散热箱机构3,冷却管机构5采用可拆卸式插嵌在外壳1槽内,插嵌方式为半开式,没有完全将冷却管机构5包裹在壳槽内,,这样使得冷却管55在吸收外壳1内热量后不至于升温过快,因为顶部的冷却管55开放,可通过空气散热方式。底部散热箱机构3插嵌在底座2内,用于外壳1底部附近的散热;散热机构4在冷却管机构5应急散热时使用。

请参阅图2,所述散热箱机构3包括拉屉31、马达32和扇叶33,四个所述拉屉31均滑动安装在底座2的底部安装孔内,所述拉屉31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马达32,所述马达32的输出端均固定安装有扇叶33,当外壳1的内部的发热量过大,伸出后靠空气散热效果不明显时,则手动拉出拉屉31,通过拉屉31内的马达32和扇叶33相互配合加速外壳1的内部散热。

请参阅图3,所述散热机构4包括箱体41、放置槽42和曲路热交换管43,所述箱体41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42,所述箱体41的顶部放置槽42内固定安装有曲路热交换管43,底座2的散热机构4由箱体41和曲路热交换管43组成,箱体41内盛有冷却液,曲路热交换管43内盛有冷却液,且与箱体41内冷却液连通,曲路热交换管43顶部与外壳1直接接触用于散热。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冷却管机构5包括第一集中冷却腔51、吊耳52、滑柱53、回位弹簧54、冷却管55、第二集中冷却腔56、顶板57、充气腔58、气球59、连接端510和螺旋热交换管511,所述冷却管5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集中冷却腔51,所述冷却管55远离第一集中冷却腔5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集中冷却腔56,所述第一集中冷却腔51的一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吊耳52,所述吊耳52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滑柱53,所述滑柱53的外侧均套接有回位弹簧54,所述第二集中冷却腔56的一端对称对称固定安装有充气腔58,所述充气腔58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顶板57,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冷却腔56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气球59,所述冷却管55的内部设有和螺旋热交换管511,所述螺旋热交换管511的两端连接端510分别与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固定连接,正常情况下,气球59处于瘪状态,第二集中冷却腔56与外壳1的接触面积比第一集中冷却腔51的接触面积大,即第二集中冷却腔56作为主要的集中散热腔。外壳1的热量大部分被中间冷却管55吸收,由于热量总是自发的从高温流向低温,故冷却管55会将热量通过螺旋热交换管511向两端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传递。由于第二集中冷却腔56接触面积大,自身也有一部分参与吸热,故其内温度比第一集中冷却腔51高,当外壳1的发热量过高导致冷却管机构5内温升超过预设值时,由于第二集中冷却腔56比第一集中冷却腔51温度高,第二集中冷却腔56的热量将传递给充气腔58,充气腔58内的气体由于热胀冷缩效应,体积增大,使气球59变鼓,则冷却管机构5将克服回位弹簧54作用左移,左移后的冷却管55位置即第二集中冷却腔56与外壳1接触面积小而第一集中冷却腔51与外壳1接触面积大,则第一集中冷却腔51作为主要冷却腔,而第二集中冷却腔56大部分脱离外壳1,此时与空气接触以完成散热。当第二集中冷却腔56内热量恢复正常值时,充气腔58内的热胀冷缩效应弱化,气球59瘪下,在回位弹簧54作用下将回到初始位置,吊耳52和顶板57的相互配合便于增加冷却管机构5安装稳定性,滑柱53的存在便于实现对回位弹簧54进行安装,此中连接端510的存在便于实现螺旋热交换管511与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进行连接,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端内的冷却液与螺旋热交换管511连通,冷却管55内采用独自不同的冷却液。

请参阅图1,所述外壳1的外圈等距开设有若干的散热槽,可以增加对外壳1的散热。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的两端均开设有斜面端,便于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进行移动。

在本方案中

外壳1的存在便于实现对电机上的其余工作部件进行固定安装,而底座2的存在便于实现对设备上的工作部件进行安装和支撑,冷却管机构5采用可拆卸式插嵌在外壳1槽内,插嵌方式为半开式,没有完全将冷却管机构5包裹在壳槽内,,这样使得冷却管55在吸收外壳1内热量后不至于升温过快,因为顶部的冷却管55开放,可通过空气散热方式。底部散热箱机构3插嵌在底座2内,当外壳1的内部的发热量过大,伸出后靠空气散热效果不明显时,则手动拉出拉屉31,通过拉屉31内的马达32和扇叶33相互配合加速外壳1的内部散热,用于外壳1底部附近的散热;散热机构4在冷却管机构5应急散热时使用,底座2的散热机构4由箱体41和曲路热交换管43组成,箱体41内盛有冷却液,曲路热交换管43内盛有冷却液,且与箱体41内冷却液连通,曲路热交换管43顶部与外壳1直接接触用于散热,正常情况下,气球59处于瘪状态,第二集中冷却腔56与外壳1的接触面积比第一集中冷却腔51的接触面积大,即第二集中冷却腔56作为主要的集中散热腔。外壳1的热量大部分被中间冷却管55吸收,由于热量总是自发的从高温流向低温,故冷却管55会将热量通过螺旋热交换管511向两端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传递。由于第二集中冷却腔56接触面积大,自身也有一部分参与吸热,故其内温度比第一集中冷却腔51高,当外壳1的发热量过高导致冷却管机构5内温升超过预设值时,由于第二集中冷却腔56比第一集中冷却腔51温度高,第二集中冷却腔56的热量将传递给充气腔58,充气腔58内的气体由于热胀冷缩效应,体积增大,使气球59变鼓,则冷却管机构5将克服回位弹簧54作用左移,左移后的冷却管55位置即第二集中冷却腔56与外壳1接触面积小而第一集中冷却腔51与外壳1接触面积大,则第一集中冷却腔51作为主要冷却腔,而第二集中冷却腔56大部分脱离外壳1,此时与空气接触以完成散热。当第二集中冷却腔56内热量恢复正常值时,充气腔58内的热胀冷缩效应弱化,气球59瘪下,在回位弹簧54作用下将回到初始位置,吊耳52和顶板57的相互配合便于增加冷却管机构5安装稳定性,滑柱53的存在便于实现对回位弹簧54进行安装,此中连接端510的存在便于实现螺旋热交换管511与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进行连接,第一集中冷却腔51和第二集中冷却腔56端内的冷却液与螺旋热交换管511连通,冷却管55内采用独自不同的冷却液。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关技术
  • 一种可主动切换冷却管状态的电机外壳
  • 用于切换电机的运行状态的方法和用于切换电机的运行状态的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24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