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02:01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是手机领域,搭载生物识别尤其是指纹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等操作已经成为标配,目前指纹识别模组通常采用外挂式,并且通常设置在手机背面或者集成在手机HOME键上,设置在手机背面的方式不利于操作的便利性,设置在HOME键的方式不利用实现全屏显示。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相关技术中考虑将指纹识别模组集成在电子设备内部,但是这种方式使得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容易对电子设备中的驱动电路的工作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在将指纹识别模组集成在电子设备内部时,指纹识别模组容易对电子设备中的驱动电路的工作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驱动电路层,以及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背向所述基底的一侧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均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每个所述子像素均包括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沿远离所述基底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信号线,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子像素一一对应,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对应的所述子像素中的所述第一电极耦接,所述第一信号线用于向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遮光图形,所述第一遮光图形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具有多个成像小孔。

可选的,每个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均包括驱动晶体管、存储电容和第一电容;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复用为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且复用为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极板;

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且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

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复用为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极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信号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所述第一信号线通过设置在所述重叠区域的至少一个过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连接。

可选的,所述过孔与所述子像素一一对应,每一个所述过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均位于对应的子像素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周边预设范围内。

可选的,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电源信号线,所述电源信号线复用为所述第一信号线。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信号线;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同层同材料设置的第二遮光图形,所述第二遮光图形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绝缘,所述第二遮光图形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

可选的,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扇出区;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三信号线;

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扇出区、且与所述第三信号线一一对应的信号引出线,所述信号引出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三信号线连接;

所述第二遮光图形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信号引出线。

可选的,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均位于所述扇出区;其中所述第一栅金属层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同层同材料设置,所述第二栅金属层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同层同材料设置;

所述第三信号线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和多条第三数据信号线;其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三数据信号线,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三数据信号线,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二数据信号线;

所述信号引出线包括多条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引出线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第二遮光图形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第二栅金属层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信号线;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同层同材料设置的第二遮光图形,所述第二遮光图形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绝缘,所述第二遮光图形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并联。

可选的,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扇出区;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三信号线;

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扇出区、且与所述第三信号线一一对应的信号引出线,所述信号引出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三信号线连接;

所述第二遮光图形与所述信号引出线并联。

可选的,所述第三信号线包括初始化信号线、数据信号线和负电源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初始化信号引出线、数据信号引出线和负电源信号引出线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同层同材料设置的第三遮光图形,所述第三遮光图形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绝缘,所述第三遮光图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围所述显示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

可选的,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全部导电图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均不重叠。

可选的,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电源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数据信号线、初始化信号线和复位信号线;所述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呈阵列排布,每个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其中,第四晶体管的源极与电源信号线连接,第四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源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栅极控制信号线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数据信号线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源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栅极控制信号线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连接,第五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五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子像素的第一电极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复位信号线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源极与初始化信号线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两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之间,且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上一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中最近的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沟道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下一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中最近的第六晶体管的沟道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下一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中最近的第三晶体管的沟道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成像小孔的孔径在2μm~20μm之间。

可选的,所述成像小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内的指定区域;或者,所述成像小孔分布在整个所述显示区域内。

可选的,多个所述成像小孔呈阵列分布。

基于上述显示面板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第二方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基于上述显示面板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第三方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制作驱动电路层和具有多个成像小孔的第一遮光图形;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用于向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遮光图形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背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制作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均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每个所述子像素均包括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沿远离所述基底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子像素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所述子像素中的所述第一电极与对应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耦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信号线;

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的步骤具体包括: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和第二遮光图形,所述第二遮光图形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绝缘,所述第二遮光图形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制作所述驱动电路层的步骤具体包括:

制作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信号线;

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的步骤具体包括: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和第二遮光图形,所述第二遮光图形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绝缘,所述第二遮光图形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并联。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的步骤具体包括: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和第三遮光图形,所述第三遮光图形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绝缘,所述第三遮光图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围所述显示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遮光图形与驱动电路层中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使得在驱动电路层中的子像素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遮光图形上加载有第一信号,即使得第一遮光图形具有固定电位,从而避免了由于第一遮光图形处于浮空状态,对驱动电路层中包括的晶体管的性能产生影响的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稳定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子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子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时序图;

图3为子像素驱动电路的布局示意图;

图4~7为图3中的布局方式对应的各个膜层的示意图;

图8子像素驱动电路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子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成像小孔设置在指定区域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成像小孔呈阵列分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将指纹识别模组集成在显示面板内部,在显示面板的背板内部设置与指纹识别模组对应的成像小孔,在显示区域进行指纹识别时,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作为指纹识别的光源,该光线照射到用于指纹识别的手指后被手指反射,反射回的光线能够通过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板中的成像小孔并被指纹识别模组接收(该指纹识别模组通常采用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指纹识别模组对每个成像小孔成的像进行合成分析后可得到指纹的图案信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利用显示区域进行指纹识别,不必在显示面单独设置指纹识别区,有利于实现全屏显示。

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用于驱动像素单元显示的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中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每个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均包括多个晶体管,在基底上制作该驱动电路层时,一般沿靠近基底至远离基底的方向上,依次制作层叠设置的有源膜层、栅极绝缘层、第一栅金属层、第一层间绝缘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二层间绝缘层和源漏金属层等;其中,有源膜层用于形成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包括的各晶体管中的有源图形,第一栅金属层用于形成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包括的各晶体管的栅极,源漏金属层用于形成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包括的各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值得注意,各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的具体形成位置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同一个晶体管的源电极和漏电极的形成位置进行互换。

本发明在显示面板中设置遮光层,在遮光层上形成多个用于指纹识别的成像小孔,该遮光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基底和驱动电路层之间,但是由发明人发现,直接在基底和驱动电路层之间设置遮光层的显示面板会出现灰阶抖动,显示品质下降的问题。发明人对遮光层结构、材料以及小孔位置进行调整均未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出现灰阶抖动以及显示品质下降与像素电路中开关晶体管的开关状态以及驱动晶体管的输出电流稳定性直接相关,具体的,由于驱动电路层中有源膜层(一般包括P-Si(低温多晶硅)材料)与遮光层靠近,而遮光层直接设置在基板和驱动电路层之间且处于浮空状态,其电位容易波动进而对各晶体管中由有源层形成的沟道区产生不稳定的偏压,从而影响开关晶体管的开关状态,导致开关管漏电增加以及驱动晶体管电流波动,在本发明提供的像素电路中,如图1所示,开关晶体管T3和T6的开关状态直接影响驱动晶体管T1栅极电位的稳定性,例如,在遮光层电位波动引起T3和T6漏电增大的情况下,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将与预定值产生极大偏差,而驱动晶体管的电流与其栅极电位直接相关,因此导致驱动晶体管的电流变化,最终影响灰阶显示的准确性。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发明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在显示面板中制作遮光层时,可通过将遮光层与显示面板中包括的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信号的信号线电连接,以使遮光层具有固定电位,从而降低遮光层对晶体管性能产生的影响。

需要说明,本文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对应于具有7TlC(即7个薄膜晶体管和1个电容)子像素驱动电路的显示面板。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可包括不同的子像素驱动电路,例如,大于或小于7个薄膜晶体管,以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容器。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可均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和存储电容Cst。

以位于第n行、第n列的子像素驱动电路为例,该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的各晶体管采用P型晶体管,其中,第四晶体管T4的源极S4与电源信号线VDD(n)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漏极D4与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S1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G4与发光控制信号线EM(n)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G2与栅极控制信号线G(n)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S2与数据信号线D(n)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D2与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S1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G3与栅极控制信号线G(n)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源极S3与第一晶体管T1的漏极D1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漏极D3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G5与发光控制信号线EM(n)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源极S5与第一晶体管T1的漏极D1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漏极D5与对应的子像素的阳极层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G6与第n条复位信号线RST(n)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源极S6(位于源极区90S6)与第n条初始化信号线VINT(n)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漏极D6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G7与第n+1条复位信号线RST(n+1)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源极S7与第n+1条初始化信号线VINT(n+1)连接,或第七晶体管T7的源极S7与电源负极VSS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漏极D7与对应的子像素的阳极层连接,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连接,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与电源信号线VDD(n)连接。

如图2所示,上述结构的子像素驱动电路在工作时,每个工作周期均包括复位时段P1、写入补偿时段P2和发光时段P3,在复位时段P1,第n条复位信号线RST(n)输入的第n复位信号处于有效电平,第六晶体管T6导通,对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进行复位。

在写入补偿时段P2,所述第n复位信号处于非有效电平,第六晶体管T6截止,第n+1条复位信号线RST(n+1)输入的第n+1复位信号处于有效电平,所述第七晶体管T7导通,对发光元件OLED的阳极进行复位;栅极控制信号线G(n)输入的栅极控制信号处于有效电平,控制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导通,数据信号线D(n)写入数据信号,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配合工作,实现对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补偿。

在发光时段P3,所述第n+1复位信号处于非有效电平,所述第七晶体管T7截止,所述栅极控制信号处于非有效电平,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均截止,发光控制信号线EM(n)写入的发光控制信号处于有效电平,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导通,同时第一晶体管T1导通,产生的漏电流流向对应的阳极层,驱动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发光。

在制作上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时,子像素驱动电路对应的各膜层的布局如下:

沿靠近基底至远离基底的方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源膜层(如图4所示,一般为低温多晶硅层)、栅极绝缘层、第一栅金属层(如图5所示)、第一层间绝缘层、第二栅金属层(如图6所示)、第二层间绝缘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如图7所示)、第三层间绝缘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其中,第一栅金属层用于形成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各晶体管的栅极,以及驱动电路层包括的栅极控制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复位信号线等结构,其中每个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均复用为该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第二栅金属层用于形成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以及驱动电路层包括的初始化信号线VINT(n);第一源漏金属层用于形成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各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以及用于导通两个晶体管的连接部,以及驱动电路层包括的数据信号线D(n)和电源信号线VDD(n)。

更详细地说,请继续参阅图3~图7,第四晶体管T4的源极S4位于源极区90S4,第四晶体管T4的漏极D4位于漏极区90D4,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G4与发光控制信号线EM(n)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G2与栅极控制信号线G(n)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S2位于源极区90S2,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D2位于漏极区90D2,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G3与栅极控制信号线G(n)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源极S3位于源极区90S3,第三晶体管T3的漏极D3位于漏极区90D3,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G5与发光控制信号线EM(n)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源极S5位于源极区90S5,第五晶体管T5的漏极D5位于漏极区90D5,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G6与第n条复位信号线RST(n)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源极S6位于源极区90S6,第六晶体管T6的漏极D6位于漏极区90D6,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G7与第n+1条复位信号线RST(n+1)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源极S7位于源极区90S7,第七晶体管T7的漏极D7位于漏极区90D7,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位于源极区90S1,第一晶体管T1的漏极位于漏极区90D1,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连接,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与电源信号线VDD(n)连接。

值得注意,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的各晶体管中,存在一些晶体管其源极和漏极并非采用源漏金属层制作,即这些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可直接采用有源膜层制作,只需使得用于作为该源极和该漏极的有源膜层是经过掺杂后,具有导电性能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将两个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与另一个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连接时,可直接将对应的有源膜层连接即可。

需要说明,所述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可呈阵列分布,第n(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行子像素驱动电路共用同一条初始化信号线VINT(n)、第n条复位信号线RST(n)、栅极控制信号线G(n)、发光控制信号线EM(n);第n列子像素驱动电路共用同一条电源信号线VDD(n)和数据信号线D(n)。另外,图3中的RST(n+1)为第n+1行子像素驱动电路应用的第n+1条复位信号线RST(n+1),G(n+1)为第n+1行子像素驱动电路应用的栅极控制信号线,EM(n+1)为第n+1行子像素驱动电路应用的发光控制信号线。此外,图3中具有交叉线的小矩形框代表过孔。

另外,上述复位信号线、栅极控制信号线和发光控制信号线均可与对应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耦接,通过对应的移位寄存器生成相应的信号,并输出至对应的信号线上,示例性的,复位移位寄存器RST GOA生成复位信号,并传输至对应的复位信号线;栅极控制移位寄存器Gate GOA生成栅极控制信号,并传输至对应的栅极控制信号线;发光控制移位寄存器EM GOA生成发光控制信号,并传输至对应的发光控制信号线。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屏占比,本发明将RST GOA和Gate GOA进行整合,省略RSTGOA,并在Gate GOA输出端进行级联,将本行栅极控制信号线G(n)与下行复位信号线RST(n+1)连接,将本行栅极控制信号线G(n)输出的栅极控制信号作为下行的复位信号。

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底10,设置在所述基底10上的驱动电路层,以及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背向所述基底10的一侧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均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每个所述子像素均包括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沿远离所述基底10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可选为具有反射功能的阳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可选为阴极);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信号线,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子像素一一对应,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对应的所述子像素中的所述第一电极耦接,所述第一信号线用于向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10上的第一遮光图形LS1,所述第一遮光图形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具有多个成像小孔Via。

具体地,上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为所述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各类信号的信号线,实际应用时,信号线为各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相应的信号,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在各信号线提供的信号的控制下,产生驱动信号,驱动对应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光。上述驱动电路层中包括多种信号线,所述多种信号线中包括第一信号线,该第一信号线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所述多种信号线还包括用于传输具有非固定电位的信号的其它信号线。在将第一遮光图形LS1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后,当所述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信号线上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时,此时第一遮光图形LS1上也加载有所述第一信号,从而使得在子像素驱动电路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遮光图形LS1上具有稳定的电位,不会被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包括的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影响。

上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具体制作过程如下:采用金属材料形成整层遮光膜层,在所述整层遮光膜层上形成光刻胶,利用包括透光区域和非透光区域的掩膜板对所述光刻胶进行曝光,形成光刻胶保留区域和光刻胶去除区域,其中光刻胶保留区域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中未形成成像小孔Via的部分所在的区域相对应,光刻胶去除区域与除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中未形成成像小孔Via的部分所在的区域之外的其它区域相对应,然后对曝光后的光刻胶进行显影,将位于光刻胶去除区域的光刻胶去除,接着对位于光刻胶去除区域的遮光膜层进行刻蚀,以将位于光刻胶去除区域的遮光膜层去除,最后将位于光刻胶保留区域的光刻胶剥离,形成具有多个成像小孔Via的第一遮光图形LS1。

根据上述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和实际应用方式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将第一遮光图形LS1与驱动电路层中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使得在驱动电路层中的子像素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遮光图形LS1上加载有第一信号,即使得第一遮光图形LS1具有固定电位,从而避免了由于第一遮光图形LS1处于浮空状态,对驱动电路层中包括的晶体管的性能产生影响的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稳定的工作性能。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每个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均包括驱动晶体管(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晶体管T1)、存储电容Cst和第一电容C1;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复用为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且复用为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极板C1b;

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远离所述基底10的一侧,且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

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复用为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C1a。

具体地,所述驱动电路层可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子像素一一对应,每个子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对应的子像素中的有机发光层发光。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均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存储电容Cst和第一电容C1。以各晶体管采用P型晶体管为例,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包括的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的连接方式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此处不在赘述。

如图9所示,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连接,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b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C1a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

如图3和图8所示,可将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复用为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以及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b;可利用第二栅金属层形成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该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位于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远离所述基底10的一侧,且能够保证利用第二栅金属层形成的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由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复用的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由于第一遮光图形LS1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因此,可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能够将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复用为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C1a。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设置各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均包括所述存储电容Cst和所述第一电容C1,使得所述存储电容Cst和所述第一电容C1形成为并联的电容结构,该并联的电容结构增强了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电容的存储能力,增大了子像素驱动电路中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形成的N1节点的电位保持能力,从而提升了N1节点的稳定性,更好的提升了子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性能,保证了显示面板用于显示时的显示准确性。

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将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G1复用为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以及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b,避免了制作额外的导电图形用作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b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b,使得在制作子像素驱动电路时具有更大的布局空间,更方便子像素驱动电路的制作。

此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将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复用为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C1a,避免了为制作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C1a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从而很好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流程,节约了制作成本。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线(如图8中的电源信号线VDD(n))位于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远离所述基底10的一侧,所述第一信号线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所述第一信号线通过设置在所述重叠区域的至少一个过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信号线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示例性的,可将所述第一信号线设置在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远离所述基底10的一侧,由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在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远离所述基底10的一侧还包括导电图形,因此,可将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导电图形同层同材料设置,这样就可以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导电图形,避免为了制作所述第一信号线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

而且,在将所述第一信号线设置在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远离所述基底10的一侧时,可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线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这样就可以通过在该重叠区域制作至少一个过孔,来实现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通过该过孔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孔与所述子像素一一对应,每一个所述过孔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对应的子像素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的周边预设范围内。

具体地,在形成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所述第一信号线的过孔时,过孔的数量和具体设置位置,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示例性的,可设置所述过孔与所述子像素一一对应,且每一个所述过孔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对应的子像素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的周边预设范围内;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遮光图形LS1能够通过均匀分布在整个显示面板上的多个过孔与第一信号线连接,保证了第一遮光图形LS1与所述第一信号线之间良好的连接性能,使得第一遮光图形LS1具有稳定的固定电位,从而更好的避免了第一遮光图形LS1对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驱动晶体管的性能产生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过孔的数量也可以与子像素的数量不同,只需满足所设置的过孔的数量和位置能够保证第一遮光图形LS1具有稳定的固定电位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电源信号线VDD(n),所述电源信号线VDD(n)复用为所述第一信号线。

具体地,驱动电路层中包括多种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信号的信号线,示例性的,该信号线包括:电源信号线VDD(n)和初始化信号线VINT(n)等,示例性的,可将所述电源信号线复用为所述第一信号线;更详细地说,如图8和图10所示,所述电源信号线VDD(n)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遮光图形LS1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第一重叠区域,可在该第一重叠区域设置第一过孔X1,第一遮光图形LS1可通过该第一过孔X1与电源信号线VDD(n)电连接。所述电源信号线VDD(n)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还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第二重叠区域,可在该第二重叠区域设置第二过孔X2,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可通过该第二过孔X2与电源信号线VDD(n)电连接。

值得注意,由于所述电源信号线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电源信号,因此,将所述电源信号线复用为所述第一信号线,能够使得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和第一遮光图形LS1均具有与所述电源信号相同的固定电位。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将所述电源信号线复用为所述第一信号线,避免为了制作所述第一信号线而增加额外的制作工艺,从而很好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节约了制作成本。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A周边的非显示区域;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信号线;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同层同材料设置的第二遮光图形LS2,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绝缘,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

具体地,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中一般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与像素单元中包括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的子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中一般会设置栅极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为栅极驱动电路和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相应信号的第二信号线。在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时,可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同时制作第二遮光图形LS2,并将该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所述第二信号线。

值得注意,由于第一遮光图形LS1主要用于形成用于指纹识别的成像小孔Via,因此,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一般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内。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非显示区域设置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同层同材料的第二遮光图形LS2,并将该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所述第二信号线,使得第二信号线能够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从而避免了为了制作第二信号线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很好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

需要说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的具体布局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均位于所述基底10的表面;或者,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中包括的任意两层膜层之间。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即将第二遮光图形LS2作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扇出区;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A的第三信号线;

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扇出区、且与所述第三信号线一一对应的信号引出线,所述信号引出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三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信号引出线。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一般包括扇出区和绑定区,扇出区位于显示区域AA和绑定区之间,显示区域AA中的第三信号线与扇出区的信号引出线一一对应,第三信号线通过对应的信号引出线与绑定区相应的绑定端子(如图10中的Pad1~Pad3)电连接。

由于第二遮光图形LS2与第一遮光图形LS1同层同材料设置,将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信号引出线,能够使得信号引出线与第一遮光图形LS1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避免为了制作信号引出线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从而很好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和第二栅金属层均位于所述扇出区;其中所述第一栅金属层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同层同材料设置,所述第二栅金属层与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a同层同材料设置;

所述第三信号线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和多条第三数据信号线;其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三数据信号线,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三数据信号线,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二数据信号线;

所述信号引出线包括多条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引出线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第二栅金属层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

具体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每条数据信号线用于为对应的一列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显示面板的扇出区包括多条数据信号引出线,每一条数据信号线均通过对应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与位于绑定区的相应绑定端子电连接。

上述通过设置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三数据信号线,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三数据信号线,以及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第二数据信号线,使得相邻的第一数据信号线之间,相邻的第二数据信号线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三数据信号线之间均具有较宽的距离;同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以及所述第二栅金属层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使得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与第二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以及与第三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出线分别对于不同的膜层,从而使得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与第二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以及与第三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出线在各自所处的膜层均具有较宽的布线空间,从而降低了数据信号引线的制作工艺难度,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制作良率。

另外,上述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以及所述第二栅金属层复用为全部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对应连接的数据信号引出线,使得第一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线能够与第一遮光图形LS1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第二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线能够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第三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线能够与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从而避免了为制作第一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线、第二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线、以及第三数据信号线对应的数据信号引线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很好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流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的数据信号引出线,可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一栅金属层复用的数据信号引出线,可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实现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栅金属层复用的数据信号引出线,可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实现连接。

同时,上述设置信号线与信号线引线通过过孔连接,避免了由于单条线过长而集聚电荷,进而造成静电释放的问题,很好的保证了子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A周边的非显示区域;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信号线;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同层同材料设置的第二遮光图形LS2,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绝缘,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并联。

具体地,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中一般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与像素单元中包括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的子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中一般会设置栅极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为栅极驱动电路和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相应信号的第二信号线。在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时,可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同时制作第二遮光图形LS2,并将该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并联。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非显示区域设置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同层同材料的第二遮光图形LS2,并将该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并联,使得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电阻有效降低,从而更好的提升显示面板的工作性能。另外,由于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同层同材料设置,使得第二遮光图形LS2能够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从而避免了为了制作第二遮光图形LS2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很好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扇出区;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A的第三信号线;

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扇出区、且与所述第三信号线一一对应的信号引出线,所述信号引出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三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信号引出线并联。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一般包括扇出区和绑定区,扇出区位于显示区域AA和绑定区之间,显示区域AA中的第三信号线与扇出区的信号引出线一一对应,第三信号线通过对应的信号引出线与绑定区相应的绑定端子(如图10中的Pad1~Pad3)电连接。

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可与所述信号引出线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当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信号引出线异层设置时,可设置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信号引出线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这样可通过在该重叠区域设置过孔,来实现将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信号引出线并联。

上述将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信号引出线并联,有效降低了信号引出线的电阻,提升了信号引出线的信号传输性能,从而更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工作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三信号线包括初始化信号线VINT(n)、数据信号线D(n)和负电源信号线VSS(图中未示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初始化信号引出线、数据信号引出线和负电源信号引出线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地,当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初始化信号引出线、数据信号引出线和负电源信号引出线时,初始化信号引出线、数据信号引出线和负电源信号引出线一般与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异层设置,因此,可设置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初始化信号引出线、数据信号引出线或负电源信号引出线通过过孔实现并联,形成双层的引出线结构,从而降低初始化信号引出线、数据信号引出线或负电源信号引出线的电阻。由于双层的引出线结构能够降低引出线的电阻,因此,可适当缩小引出线的宽度,以更有利于显示面板实现窄边框结构。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数据信号引出线,所述数据信号引出线包括由第一栅金属层制作的第一数据信号引出线,以及由第二栅金属层制作的第二信数据号引出线,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可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出线和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出线实现并联。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A周边的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同层同材料设置的第三遮光图形LS3,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绝缘,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包围所述显示区域A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

具体地,上述设置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包围所述显示区域A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使得第三遮光图形LS3能够形成为包围所述显示区域AA的裂纹阻挡结构,这样当显示面板的边沿产生裂纹时,裂纹在扩展到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所在的区域时,能够被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阻挡,从而避免了裂纹进一步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延伸,有效提升了显示面板的信赖性。

值得注意,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还可具体设置为多个嵌套设置的环状金属子图形,且位于最内环的环状金属子图形围绕所述显示区域AA,这样由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形成的裂纹阻挡结构就能够对所述显示区域AA实现多层保护,从而更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信赖性。

另外,将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同层同材料设置,使得第三遮光图形LS3能够与第一遮光图形LS1在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从而避免了为了制作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有效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所述成像小孔Vi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全部导电图形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可设置所述成像小孔Vi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全部导电图形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均不重叠。

具体地,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导电图形大部分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该金属材料的透光性能差,因此,在设置成像小孔Via的位置时,可通过设置所述成像小孔Vi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全部导电图形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均不重叠,使得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全部导电图形均不会对成像小孔Via产生遮挡,从而保证了成像小孔Via对由指纹反射的光线的光通量,使得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指纹识别精度。

进一步地,可设置各所述导电图形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成像小孔Vi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均大于预设基准值。

具体地,上述设置各所述导电图形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成像小孔Vi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均大于预设基准值,示例性的,所述预设基准值为0.5μm,更好的保证了成像小孔Via对由指纹反射的光线的光通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指纹识别精度。

值得注意,上述预设基准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只需保证成像小孔Via对由指纹反射的光线的光通量能够满足指纹识别需要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电源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数据信号线、初始化信号线和复位信号线;所述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呈阵列排布,每个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其中,第四晶体管的源极与电源信号线连接,第四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源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栅极控制信号线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数据信号线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源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栅极控制信号线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连接,第五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五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子像素的第一电极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复位信号线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源极与初始化信号线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两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之间,且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上一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中最近的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沟道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下一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中最近的第六晶体管的沟道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成像小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下一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中最近的第三晶体管的沟道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如图3和图9所示,可设置成像小孔Via与下一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中最近的第六晶体管T6的沟道区的距离,以及与下一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中最近的第三晶体管T3的沟道区的距离均较远,具体如图3中示出的,成像小孔Via与第六晶体管T6的沟道区的距离d1,大于成像小孔Via与第五晶体管T5的沟道区的距离d2,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减小成像小孔Via中穿过的光线对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三晶体管T3的工作性能产生的影响,进一步避免了对节点N1产生影响,从而有效提升了子像素驱动电路工作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小孔Via的孔径在2μm~20μm之间。

具体地,将所述成像小孔Via的孔径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使得成像小孔Via在满足指纹识别需求的同时,占用较小的空间,从而更有利于显示面板中各所述导电图形的排布。

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小孔Via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内的指定区域30;或者,所述成像小孔Via分布在整个所述显示区域内。

具体地,根据实际应用需要,显示面板中的指纹识别区域可设置在显示区域AA中的指定区域,或者也可以设置整个显示区域AA均为指纹识别区域,当设置指纹识别区域在显示区域AA的指定区域时,可将成像小孔Via设置在该指定区域内,当设置整个显示区域AA均为指纹识别区域时,可将成像小孔Via均匀分布在整个显示区域AA内。

值得注意,在设置成像小孔Via时,可不必每个像素单元对应设置一个成像小孔Via,可间隔几个像素单元设置一个成像小孔Via。

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成像小孔Via呈阵列分布。

具体地,上述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多个成像小孔Via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布,示例性的,可设置多个所述成像小孔Via呈阵列分布,且多个所述成像小孔Via的横向间距与纵向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将显示面板中包括的多个所述成像小孔Via呈阵列分布,更有利于对指纹进行全方位采集,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指纹识别精度。

需要说明,如图8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采用的基底10可选为聚酰亚胺(PI)基底,该基底可为单层的PI基底,或者双层PI基底(如图8中的第一PI基底101和第二PI基底103)中间加入第一缓冲层102;另外,还可以在基底10和第一遮光图形LS1之间引入第二缓冲层20。在制作完驱动电路层后,可继续在驱动电路层背向基底10的一侧形成平坦层,然后在平坦层背向所述基底10的一侧,依次形成层叠设置的阳极层50、像素界定层、发光层和阴极层等,其中发光层形成在由像素界定层限定的开口区内。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还包括第一层间绝缘层301,第二层间绝缘层302,第三层间绝缘层303,第四层间绝缘层304,栅极绝缘层305和指纹识别模组40。

另外值得注意,显示面板中还可以在第一源漏金属层背向基底10的一侧形成第二源漏金属层,并可利用该第二源漏金属层形成与所述阳极层50一一对应的金属图形,且在垂直于所述基底10的方向上,所述金属图形位于对应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对应的所述阳极层50之间,所述阳极层50可通过对应的所述金属图形与对应的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设置所述阳极层50通过对应的所述金属图形与对应的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时,可使得金属图形与对应的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五晶体管T5的漏极D5电连接,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第五晶体管T5的漏极D5的电阻,还能够实现第五晶体管T5的漏极D5与对应的阳极层50电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将第一遮光图形LS1与驱动电路层中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使得在驱动电路层中的子像素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遮光图形LS1上加载有第一信号,即使得第一遮光图形LS1具有固定电位,从而避免了由于第一遮光图形LS1处于浮空状态,对驱动电路层中包括的晶体管的性能产生影响的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稳定的工作性能;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时,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在基底10上制作驱动电路层和具有多个成像小孔Via的第一遮光图形LS1;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用于向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背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制作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均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每个所述子像素均包括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沿远离所述基底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子像素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所述子像素中的所述第一电极与对应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耦接。

具体地,上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为所述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各类信号的信号线,实际应用时,信号线为各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相应的信号,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在各信号线提供的信号的控制下,产生驱动信号,驱动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光。上述驱动电路层中包括多种信号线,所述多种信号线中包括第一信号线,该第一信号线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所述多种信号线还包括用于传输具有非固定电位的信号的其它信号线。在将第一遮光图形LS1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后,当所述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信号线上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时,此时第一遮光图形LS1上也加载有所述第一信号,从而使得在子像素驱动电路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遮光图形LS1上具有稳定的电位,不会子像素驱动电路中包括的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影响。

上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具体制作过程如下:采用金属材料形成整层遮光膜层,在所述整层遮光膜层上形成光刻胶,利用包括透光区域和非透光区域的掩膜板对所述光刻胶进行曝光,形成光刻胶保留区域和光刻胶去除区域,其中光刻胶保留区域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中未形成成像小孔Via的部分所在的区域相对应,光刻胶去除区域与除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中未形成成像小孔Via的部分所在的区域之外的其它区域相对应,然后对曝光后的光刻胶进行显影,将位于光刻胶去除区域的光刻胶去除,接着对位于光刻胶去除区域的遮光膜层进行刻蚀,以将位于光刻胶去除区域的遮光膜层去除,最后将位于光刻胶保留区域的光刻胶剥离,形成具有多个成像小孔Via的第一遮光图形LS1。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制作的显示面板中,将第一遮光图形LS1与驱动电路层中用于传输具有固定电位的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使得在驱动电路层中的子像素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一遮光图形LS1上加载有第一信号,即使得第一遮光图形LS1具有固定电位,从而避免了由于第一遮光图形LS1处于浮空状态,对驱动电路层中包括的晶体管的性能产生影响的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稳定的工作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A周边的非显示区域;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信号线;

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的步骤具体包括: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第二遮光图形LS2,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绝缘,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

具体地,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中一般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与像素单元中包括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的子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中一般会设置栅极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为栅极驱动电路和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相应信号的第二信号线。在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时,可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同时制作第二遮光图形LS2,并将该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所述第二信号线。

值得注意,由于第一遮光图形LS1主要用于形成用于指纹识别的成像小孔Via,因此,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一般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内。

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制作方法制作的显示面板中,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第二遮光图形LS2,并将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复用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避免了为了制作第二信号线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很好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A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制作所述驱动电路层的步骤具体包括:

制作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信号线;

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的步骤具体包括: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第二遮光图形LS2,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绝缘,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并联。

具体地,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中一般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与像素单元中包括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的子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中一般会设置栅极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为栅极驱动电路和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相应信号的第二信号线。在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时,可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同时制作第二遮光图形LS2,并将该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并联。

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制作方法制作的显示面板中,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第二遮光图形LS2,并将所述第二遮光图形LS2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并联,不仅避免了为了制作第二遮光图形LS2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很好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而且使得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电阻有效降低,更好的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工作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A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A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制作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的步骤具体包括: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第三遮光图形LS3,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绝缘,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包围所述显示区域A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

上述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图形LS1和第三遮光图形LS3,并设置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包围所述显示区域A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使得第三遮光图形LS3能够形成为包围所述显示区域AA的裂纹阻挡结构,这样当显示面板的边沿产生裂纹时,裂纹在扩展到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所在的区域时,能够被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阻挡,从而避免了裂纹进一步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延伸,有效提升了显示面板的信赖性。而且,设置第三遮光图形LS3能够与第一遮光图形LS1在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避免了为了制作所述第三遮光图形LS3而增加额外的构图工艺,有效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节约了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产品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产品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耦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单元、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77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