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清洁设备、加热体及其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清洁设备、加热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清洁机械领域,更准确地说,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设备;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加热体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对地面或地毯进行深层的清洁,市面上有很多能够喷出蒸汽的设备,例如无线蒸汽洗地机、无线蒸汽拖把等等。这些设备内部均设置有用于生成蒸汽的加热装置,而在加热装置中最重要的装置就是用于加热水的加热体。

在加热体内部通常设置有发热丝、导热棒和用于实时获取温度的热电偶。为了安装热电偶,通常会在加热体内开设有贯通的热电偶槽。在进行缩管处理后,贯通的热电偶槽可能会发生塌陷,由此造成热电偶损坏,导热棒导热不良,造成加热体加热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及加热体及其制造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一端、第二端;所述加热体包括:

加热体外壳;

导热棒,所述导热棒被构造为压紧在所述加热体外壳的空腔内,所述导热棒包括从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正极线通道和负极线通道;所述第二导热部邻近所述第一导热部的一端设置有热电偶槽;

热电偶检测元件,所述热电偶检测元件包括分别穿入正极线通道、负极线通道中的正极线、负极线;所述正极线、负极线在所述第一导热部第二端的外侧连接并形成测量点,所述测量点被构造为位于所述第二导热部的热电偶槽内。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电偶槽被构造为形状为与所述热电偶检测元件第二端的形状相适配。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电偶检测元件被配置为用于检测所述导热棒上邻近测量点区域的温度。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点与所述导热棒第二端端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5至10.5mm。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棒上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第一导线通道、第二导线通道;所述加热体包括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导线通道、第二导线通道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缠绕在所述导热棒上的加热丝;所述加热丝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导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丝被构造为由导热棒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所述加热丝的第一端被构造为与第一导线从第一导线通道第一端穿出的部分连接;所述加热丝的第二端被构造为与第二导线从第二导线通道第二端穿出的部分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被构造为由第一端穿入第一导线通道,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导线通道的第二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通道、第二导线通道均贯穿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第二导热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还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导热棒的第一端,且被构造为用于对所述导热棒的第一端进行支撑;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导热棒的第二端,且被构造为用于对所述导热棒的第二端进行支撑。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邻近所述导热棒的一端设有开口槽;第二导线从第二导线通道第二端穿出的部分被构造为伸入所述开口槽内。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导热棒的径向尺寸。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加热体外壳和所述导热棒、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氧化镁粉。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部的第二端端面上沿轴向开设有与所述正极线通道和负极线通道相连通的连通槽,所述氧化镁粉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连通槽进入所述热电偶槽内。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外壳经过缩管后与所述导热棒、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紧配合,所述导热棒、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被配置为经过缩管后挤压至一体。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一端、第二端;所述加热体包括:

加热体外壳;

导热棒,所述导热棒被构造为压紧在所述加热体外壳的空腔内,所述导热棒包括从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正极线通道和负极线通道;所述第二导热部邻近所述第一导热部的一端设置有热电偶槽;

热电偶检测元件,所述热电偶检测元件包括分别穿入正极线通道、负极线通道中的正极线、负极线;所述正极线、负极线在所述第一导热部第二端的外侧连接并形成测量点,所述测量点被构造为位于所述第二导热部的热电偶槽内。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体的制造方法,应用于所述加热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热电偶检测元件的正极线和负极线从所述第一导热部的第二端穿入所述正极线通道和负极线通道内;

将所述第二导热部的热电偶槽与所述热电偶检测元件的测量点对准,以将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对接组成导热棒;

将所述导热棒装入所述加热体外壳内,并对所述加热体外壳进行缩管处理,以将所述导热棒压紧在所述加热体外壳的空腔内。

本公开的清洁设备,设置了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将热电偶槽设置在第二导热部邻近第一导热部的一端,并使得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依次排列,从而能够避免在缩管过程中造成导热棒塌陷,并导致测量点损坏。另外,在加工导热棒时,在第一导热部上开设贯穿的正极线通道和负极线通道,而在第二导热部的一端开设热电偶槽,从而也降低了正极线通道、负极线通道和热电偶槽的加工难度。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体的局部透视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体的又一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体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热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1至图8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加热体外壳;2、导热棒;21、第一导热部;212、连通槽;22、第二导热部;221、热电偶槽;23、正极线通道;24、负极线通道;25、第一导线通道;26、第二导线通道;3、热电偶检测元件;31、正极线;32、负极线;33、测量点;4、加热丝;51、第一支撑部;52、第二支撑部;521、开口槽;61、第一导线;62、第二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设备及加热体,该清洁设备包括加热体,该加热体包括加热体外壳、导热棒和热电偶检测元件;导热棒压紧在加热体外壳的空腔内。以加热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一端、第二端的情况下,导热棒包括从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其中,第一导热部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正极线通道和负极线通道,热电偶检测元件的正极线、负极线分别穿入正极线通道、负极线通道中;第二导热部邻近第一导热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纳热电偶检测元件的测量点的热电偶槽。

这样,热电偶检测元件的正极线、负极线在从第一导热部第二端的外侧穿出后,会在第一导热部第二端的外侧连接并形成测量点,而测量点则位于所述第二导热部的热电偶槽内。

具体的,在安装上述加热体的过程中,需要先将热电偶检测元件的正极线和负极线从第一导热部的第二端穿入第一导热部内,然后再将第二导热部的热电偶槽与热电偶检测元件的测量点对准,从而将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对接组成导热棒。

本公开的清洁设备,设置了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将热电偶槽设置在第二导热部邻近第一导热部的一端,并使得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依次排列,从而能够避免在缩管过程中造成导热棒塌陷,并导致测量点损坏。另外,在加工导热棒时,在第一导热部上开设贯穿的正极线通道和负极线通道,而在第二导热部的一端开设热电偶槽,从而也降低了正极线通道、负极线通道和热电偶槽的加工难度。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参照图1至图8,结合一个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清洁设备及加热体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至少包括加热体,该加热体可以将水加热雾化后喷出至工作面上,从而达到软化工作面上的污渍、清洁工作面的目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的加热体包括加热丝4、导热棒2、加热体外壳1和热电偶检测元件3。其中,导热棒2和加热丝4均设置于加热体外壳1内。加热体外壳1的材料可以是不锈钢;加热丝4缠绕在导热棒2上,用于发热,而导热棒2用于将加热丝4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导至加热体外壳1,进而传导至外界。

如图2和图3所示,导热棒2压紧在加热体外壳1的空腔内;以加热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一端、第二端;导热棒2包括从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其中,第一导热部21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第二导热部22邻近第一导热部21的一端设置有热电偶槽221。

热电偶检测元件3包括分别穿入正极线通道23、负极线通道24中的正极线31、负极线32;正极线31和负极线32即为组成热电偶检测元件3的两种不同金属或合金,例如对于K型热电偶而言,正极线31和负极线32可以分别是镍铬合金和镍硅合金。

由于第一导热部21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第二导热部22邻近第一导热部21的一端设置有热电偶槽221,正极线31、负极线32就能在第一导热部21第二端穿出,并在热电偶槽221内连接并形成测量点33。

具体的,在安装上述加热体的过程中,需要先将热电偶检测元件3的正极线31和负极线32从第一导热部21的第二端穿入第一导热部21内,然后再将第二导热部22的热电偶槽221与热电偶检测元件3的测量点33对准,从而将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对接组成导热棒2。

相对传统导热棒中需要将热电偶槽由测量点的位置延伸至导热棒的端头,本公开的加热体,大大缩短了热电偶槽的长度能够避免在加热体的缩管过程中导热棒2塌陷所造成的测量点33损坏,使得热电偶槽221起到保护测量点33的作用,而且又因为导热棒2分成了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在加工导热棒2时,在第一导热部21上开设贯穿的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而在第二导热部22的一端开设热电偶槽221,从而也降低了正极线通道23、负极线通道24和热电偶槽221的加工难度。

具体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热电偶槽221的形状为与热电偶检测元件3第二端的形状相适配。即如图3和图4所示,热电偶检测元件3第二端呈三角形时,热电偶槽221的形状也为相适配的三角形。这样,能够起到更好地避免在加热体的缩管过程中时导热棒2塌陷所造成的测量点33损坏,使得热电偶槽221起到更好的保护测量点33的作用。而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热电偶槽221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圆弧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形状,只要能起到保护测量点33的作用即可。

具体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热电偶检测元件3被配置为用于检测导热棒2上邻近测量点33区域的温度。如图3所示,测量点33位于导热棒2的内部;由于加热体的导热速度很快,热电偶检测元件3设置于导热棒2的内部时,测得的温度也可以视为导热棒2上邻近测量点33区域的温度。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测量点33与导热棒2第二端端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5至10.5mm。当该测量点33与导热棒2第二端端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5至10.5mm时,能够更好地反映加热体在工作时的温度。这是由于加热体是整体进行升温的,其两端位置的温度会低于其中部位置的温度。所以,当该测量点33与导热棒2第二端端面保持一段距离时,导热棒2上邻近测量点33区域的温度与导热棒2整体的温度情况更加相符。具体的,在本公开的加热体的尺寸参数下,将测量点33设置在距离导热棒2第一端的端面5.5至10.5mm的范围内,更好的反映加热体在工作时的实际温度情况。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热棒2上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第一导线通道25、第二导线通道26;加热体包括分别贯穿第一导线通道25、第二导线通道26的第一导线61、第二导线62。加热丝4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线61、第二导线62导通。且第一导线61和第二导线62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外界电源,从而给加热丝4供电。

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丝4被构造为由导热棒2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加热丝4的第一端被构造为与第一导线61从第一导线通道25第一端穿出的部分连接;加热丝4的第二端被构造为与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的部分连接。这样,使得加热丝4的两端可以分别在与第一导线61或第二导线62保持良好接触,避免因接触不良造成加热丝4无法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丝4被构造为由导热棒2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加热丝4的第一端被构造为与第一导线61从第一导线通道25第一端穿出的部分连接;加热丝4的第二端被构造为与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的部分连接。

具体的,在加工加热丝4时,可以先将加热丝4绕在加热棒上,然后将加热丝4的两端分别绕至在第一导线61从第一导线通道25第一端穿出的部分和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的部分上,再将加热丝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线61、第二导线62相焊接。这样,既能保证加热丝4能够与导线保持良好接触,又能使加热丝4与导线的连接过程更加简便。

其中,由于加热丝4的第一端与第一导线61从第一导线通道25第一端穿出的部分连接,所以,第一导线通道25与第一导线61既可以贯穿整个导热棒2,也可以贯穿导热棒2的第一导热部21。而加热丝4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的部分连接,则第二导线通道26与第二导线62必须贯穿整个导热棒2。

所以,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通道25、第二导线通道26均贯穿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这样,可以第一导线通道25、第二导线通道26可以同时加工或使用同样的器械加工,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导线通道25的加工效率,或者使得第一导线通道25加工更加方便。

由于第一导线通道25贯穿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为了避免第一导线通道25在缩管时出现塌陷的情况,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61被构造为由第一端穿入第一导线通道25,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导线通道25的第二端;即第一导线61贯穿整个第一导线通道25设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导线通道25在缩管时出现塌陷的情况。进而避免第一导线61位于第一导线通道25内的部分与电热丝接触,防止电热丝短路的情况发生。

而且由于第一导线61、第二导线62贯穿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当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装入加热体外壳1内之后,第一导线61与第二导线62能够有效限制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之间的相对滑动,保证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保持很好的同心度,进而有效避免加热丝4与加热体外壳1接触,造成加热体漏电的情况发生。

为了将导热棒2固定在加热体外壳1内,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体还包括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第一支撑部51位于导热棒2的第一端,且被构造为用于对导热棒2的第一端进行支撑;第二支撑部52位于导热棒2的第二端,且被构造为用于对导热棒2的第二端进行支撑。这样,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分别设置于导热棒2的两端,从而可以从两侧将导热棒2固定,避免导热棒2出现晃动。

由于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如图7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52邻近导热棒2的一端设有开口槽521;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的部分被构造为伸入开口槽521内。通过设置开口槽521,可以有效容纳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的部分,使得加热丝4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的部分在开口槽521内连接。

如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加热体的横截面上,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的连线与第一导线通道25和第二导线通道26的连线相互垂直。这样,可以使正极线31或负极线32与第一导线61或第二导线62的距离最大,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正极线31或负极线32与第一导线61或第二导线62接触,造成加热丝4或热电偶检测元件3无法正常工作。

为了能够有效支撑导热棒2,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的径向尺寸大于导热棒2的径向尺寸。这样,在加热体外壳1进行缩管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与加热体外壳1之间的间隙能够大大减少,使得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更加紧实,以提高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处的导热效率,以及保证其与导热棒2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体外壳1经过缩管后与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紧配合,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被配置为经过缩管后挤压至一体。其中,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经过缩管后挤压至一体指的可以是导热棒2与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之间不再有间隙,也可以指的是导热棒2与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当导热棒2与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挤压至一体时,可以有效提高导热棒2的导热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各结构之间的稳定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加热体外壳1和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氧化镁粉。通过在加热体外壳1和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氧化镁粉,可以提高加热体的导热效率,避免热量滞留在加热丝4中,也避免加热丝4与加热体外壳1接触,造成漏电。而且在对加热体外壳1进行缩管处理后,可以使加热体外壳1和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之间,从而提高加热体外壳1内氧化镁粉和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的整体密度,避免产生不易导热的空穴,由此提高加热体的导热系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导热部21的第二端端面上沿轴向开设有与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相连通的连通槽212,氧化镁粉被配置为通过连通槽212进入热电偶槽221内。由于氧化镁粉能够通过连通槽212进入热电偶槽221内,可以使得热电偶槽221内也能充满氧化镁粉,进一步避免导热棒2内产生不易导热的空穴,从而进一步提高加热体的导热系数。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的材料均为氧化镁。当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的材料为氧化镁时,既可以将加热丝4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递至加热体外壳1,进而加热水产生水雾,从而提高加热丝4所产生的热量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避免加热体内部积热,使加热体可以正常工作。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加热体,该加热体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参考前述加热体,在此不在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加热体不但可以应用到上述的清洁设备中,还可应用到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需要使用蒸汽的设备中,例如薰眼仪、足疗桶、挂烫机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加热体的制造方法,该加热体的制造方法应用于前述加热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热电偶检测元件3的正极线31和负极线32从第一导热部21的第二端穿入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内;

将第二导热部22的热电偶槽221与热电偶检测元件3的测量点33对准,以将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对接组成导热棒2;

将导热棒2装入加热体外壳1内,并对加热体外壳1进行缩管处理,以将导热棒2压紧在加热体外壳1的空腔内。

上述安装过程所得的加热体不仅内部致密,导热效率比较高,也能够避免在加热体的缩管过程中导热棒2塌陷所造成的测量点33损坏,使得热电偶槽221起到保护测量点33的作用。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加热体还包括第一导线61、第二导线6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的情况下,该加热体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热电偶检测元件3的正极线31和负极线32从第一导热部21的第二端穿入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内;

将第一导线61和第二导线62从穿入第一导热部21的第一导线通道25和第二导线通道26内;

将第二导热部22的热电偶槽221与热电偶检测元件3的测量点33对准,并将第二导热部22的第一导线通道25和第二导线通道26与第一导线61和第二导线62对准,以将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对接组成导热棒2;

将加热丝4绕制在导热棒2上,并将加热丝4的第一端与第一导线61从第一导线通道25第一端穿出的部分焊接,加热丝4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线62从第二导线通道26第二端穿出的部分焊接;

将导热棒2两端分别安装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并将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装入加热体外壳1内;

向加热体外壳1内填充氧化镁粉后,对加热体外壳1进行缩管处理,以使导热棒2、第一支撑部51和第二支撑部52挤压至一体。

应用场景

本公开的加热体包括加热丝4、导热棒2、加热体外壳1和热电偶检测元件3。其中,加热丝4、导热棒2和热电偶检测元件3均设置于加热体外壳1内。以加热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一端、第二端;导热棒2包括从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其中,第一导热部21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第二导热部22邻近第一导热部21的一端设置有热电偶槽221。

热电偶检测元件3包括分别穿入正极线通道23、负极线通道24中的正极线31、负极线32;正极线31和负极线32即为组成热电偶检测元件3的两种不同金属或合金,例如对于K型热电偶检测元件3而言,正极线31和负极线32可以分别是镍铬合金和镍硅合金。

由于第一导热部21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端的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第二导热部22邻近第一导热部21的一端设置有热电偶槽221,这样,正极线31、负极线32就能在第一导热部21第二端穿出,并在热电偶槽221内连接并形成测量点33。

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大大缩短热电偶槽221的长度能够避免在加热体的缩管过程中导热棒2塌陷所造成的测量点33损坏,使得热电偶槽221起到保护测量点33的作用,而且又因为导热棒2分成了第一导热部21和第二导热部22,在加工导热棒2时,在第一导热部21上开设贯穿的正极线通道23和负极线通道24,而在第二导热部22的一端开设热电偶槽221,从而也降低了正极线通道23、负极线通道24和热电偶槽221的加工难度。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56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