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控制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3:14


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装设电子元件的基板和收纳基板的框体的控制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控制机器人的控制器,记载了具有控制电路基板和与控制电路基板连接的多个驱动电路基板的控制器。各驱动电路基板以相对于控制电路基板垂直竖立的状态配置。在各驱动电路基板上安装有功率模块和金属制的散热器。

专利文献1的控制器具备收纳控制电路基板和驱动电路基板的长方体状的框体。框体通过组装下侧的壳体部件和上侧的壳体部件而构成,该下侧的壳体部件在底面面板的两端连接有右侧面板和左侧面板,该上侧的壳体部件具备配置有许多I/O端口的正面面板和顶面面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032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控制器在框体内将驱动电路基板以垂直竖立的状态收纳。框体具有除了驱动电路基板以外还能够收纳电源电路基板、通信用接口基板、驱动电压生成基板等多个单元的大小,平面尺寸较大。另外,由于在正面面板上设有配置I/O端口的许多开口,因而容易变形。因此,当在框体上放置重物等而施加载荷时,顶面板有可能向内侧大幅挠曲。此时,顶面面板与以垂直立起的状态收纳的驱动电路基板的上端接触而对基板施加载荷,有可能在驱动电路基板上产生不良情况。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框体内收纳基板的控制器中,防止或抑制框体的变形,防止或抑制内部的基板等的不良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控制器的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其具备上板及底板;基板,其配置在所述框体的内侧;以及加强部件,其固定于所述框体,所述基板在与所述上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加强部件在所述框体的内侧在沿着所述上板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具备加强板部,该加强板部与所述上板交叉,所述加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基板的所述上板侧的端缘更靠所述上板侧的位置,所述加强板部设置有使与所述基板连接的配线通过的配线孔以及通气孔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本发明,在收纳基板的框体的内侧配置有沿着框体的上板延伸的加强部件。加强部件是沿着上板延伸的梁部件,具备与上板交叉的加强板部,因此,相对于来自上板侧的载荷的刚性较高。因此,能够提高框体的刚性,能够抑制上板的挠曲。另外,由于加强部件能够在比基板靠上板侧的位置支撑上板,因此即使上板挠曲也能够限制与基板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框体的变形而在基板上产生不良情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加强板部设置有配线孔和通气孔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使加强部件轻量化,能够抑制因框体的加强而导致的控制器的重量增大。另外,在设置有通气孔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冷却基板的冷却风被加强部件遮挡。因此,能够抑制由来自基板的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或者,在设置有配线孔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集中与基板连接的配线,因此能够抑制配线在框体内散乱。由此,能够抑制由振动等外力引起的配线的摩擦引起的损伤,并且能够抑制冷却风被散乱的配线遮挡。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加强部件包括:具备所述加强板部的第一部件;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方固定于所述框体,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方固定于所述一方,所述第一部件具备将所述加强板部切口而成的切口部,所述切口部及所述第二部件构成所述配线孔。这样,通过将加强部件分割为两个部件,在两个部件的接合面设置构成配线孔的切口部,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线的穿绕作业。例如,能够在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一方固定于框体之后穿绕配线,使用捆扎部件等对配线进行定位以使配线收纳于切口部,然后固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另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具备配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加强部件之间的噪声去除环,所述配线通过所述噪声去除环。这样一来,能够抑制与从驱动电路基板提供的电流重叠的噪声。另外,由于将加强部件分割为两个部件,因此不需要将配线孔形成为噪声去除环能够通过的大小。因此,能够避免加强部件的形状受到噪声去除环的限制。另外,在驱动电路侧的连接器大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避免加强部件的形状受到限制。

在本发明中,优选具备捆扎所述配线的捆扎部件,通过将所述捆扎部件固定于所述加强部件,将所述配线定位于所述配线孔。这样一来,由于能够通过捆扎部件将配线保持为不动,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分成两个部件的加强部件。另外,此时,优选相对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先固定于框体的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所述一方)固定捆扎部件。这样一来,由于只要相对于安装在框体上的部件固定捆扎了配线的捆扎部件即可,因此容易进行配线的定位作业。另外,通过捆扎部件能够保护配线不与配线孔的边缘等钣金部件的端部接触。因此,能够减少配线损伤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具有配置在所述框体内的电源单元,所述框体具备:与所述上板及所述底板交叉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第二侧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一方上的框架,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另一方上固定有收纳所述电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电源罩,所述加强部件架设在所述框架和所述电源罩之间。这样,通过将加强部件固定在刚性高的框架上,能够提高框体的刚性。另外,通过利用电源罩,即使在不能确保在电源单元与框体之间配置加强部件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加强部件。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具有在所述框体中配置在与所述加强板部相对的位置上的风扇,所述加强部件在与所述基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加强板部设置有所述通气孔,在所述风扇与所述加强部件之间平行地排列有多块所述基板。在这样的配置中,通过驱动风扇,经由加强部件的通气孔向基板的间隙输送冷却风,穿过基板的间隙的冷却风经由风扇被排出。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基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收纳基板的框体的内侧配置有沿着框体的上板延伸的加强部件。加强部件是沿着上板延伸的梁部件,具有与上板交叉的加强板部,因此,相对于来自上板侧的载荷的刚性较高。因此,能够提高框体的刚性,能够抑制上板的挠曲。另外,由于加强部件能够在比基板靠上板侧的位置支撑上板,因此即使上板挠曲也能够限制与基板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框体的变形而在基板上产生不良情况。另外,由于加强板部设置有配线孔和通气孔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使加强部件轻量化,能够抑制因框体的加强而导致的控制器的重量增大。另外,在设置有通气孔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冷却基板的冷却风被加强部件遮挡。或者,在设置有配线孔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集中与基板连接的配线,因此能够抑制配线在框体内散乱。由此,能够抑制配线的损伤,并且能够抑制冷却风被配线遮挡。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控制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拆下了第二壳体的控制器的立体图。

图3是沿XZ平面剖切的图1的控制器的剖视图

图4是加强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和驱动电路基板单元、控制电路基板、侧面框架以及电源罩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加强部件向框体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控制器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1是向具备马达等致动器的机器人(机械手)提供电力的装置。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控制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拆下第二壳体的控制器的立体图。图3是沿XZ平面剖切的图1的控制器的剖视图。在本说明书中,XYZ的三个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第一方向Z作为控制器1的上下方向。Z1方向为下方,Z2方向为上方。第二方向X是控制器1的前后方向。X1方向为前方,X2方向为后方。第三方向Y是控制器1的宽度方向。Y1方向和Y2方向是第三方向Y的一侧和另一侧。另外,在实际的控制器1的使用方式中,第一方向Z也可以不与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一致。

(整体结构)

如图1、图2、图3所示,控制器1具备金属制的框体2。框体2为长方体,具备朝向X1方向的前板2a及朝向X2方向的背面板2b、朝向Y1方向的第一侧板2c及朝向Y2方向的第二侧板2d、朝向Z1方向的底板2e及朝向Z2方向的上板2f。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框体2的部件包括:具有底板2e、第一侧板2c和背面板2b的第一壳体21;具有上板2f和第二侧板2d的第二壳体22;构成前板2a的第一接口面板23和第二接口面板24;以及框体框架25。

如图2、图3所示,框体框架25具备:固定有前板2a的矩形框状的前面框架26;固定有背面板2b的矩形框状的背面框架27;以及固定有第二侧板2d的矩形框状的侧面框架28。在背面板2b的Y2侧的边缘设置有向X1侧弯曲的框部2h。侧面框架28的X1侧的端部固定在前面框架26上,X2侧的端部固定在框部2h上。侧面框架28具备直线框架29,该直线框架29在比前面框架26及背面板2b的Z2方向的端部向Z1方向下降规定尺寸的位置上沿第二方向X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2、图3所示,控制器1具备配置在框体2的内部的通信基板单元3、控制电路基板4、驱动电路基板单元5、驱动电路电源基板单元6以及电源单元7。另外,控制器1具有:两个风扇8,其沿第三方向Y并排安装在框体2的背面板2b上;以及加强部件9,其在框体2的内部沿第三方向Y架设,从底板2e侧(Z1侧)支撑上板2f。加强部件9在驱动电路基板单元5的X1侧,从驱动电路电源基板单元6的Z2侧的空间向电源单元7延伸。

如图3所示,通信基板单元3配置在第一接口面板23的背面侧(X2侧)。通信基板单元3是将2块通信基板31、32隔着间隔件层叠于基板固定面板33的Z2侧并螺纹固定于基板固定面板33的单元。装设在通信基板单元3上的多个外部连接用连接器34分别配置在设置于第一接口面板23的孔中。基板固定面板33固定在第一接口面板23上。因此,通过卸下将第一接口面板23固定在前面框架26上的螺钉,能够将第一接口面板23和通信基板单元3一体地卸下。

在通信基板单元3的背面侧(X2侧)依次配置有驱动电路电源基板单元6和驱动电路基板单元5。如图3所示,驱动电路电源基板单元6是将2块驱动电路电源基板61、62隔着间隔件层叠于支撑板63的Z2侧而构成的,被螺纹固定在底板2e上。在图3中,仅图示了装设于驱动电路电源基板61、62的电子元件中的电容器64,省略了其他电子元件的图示。

如图2所示,电源单元7配置在框体2的Y1方向的端部。电源单元7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框体2装卸,能够从设置在背面板2b的Y1侧的端部的开口部向X2方向卸下。电源单元7是从背面板2b延伸到配置在第二接口面板24的Y1侧的端部的外部电源连接器70的背面侧的细长单元。电源单元7的第二方向X的中途部分配置在固定于框体2的电源罩10的内侧。

如图2所示,在电源罩10的Z2侧配置有与外部电源连接器70连接的保险丝11。保险丝11与噪声滤波器12连接,该噪声滤波器12配置在相对于电源罩10在Y2方向上相邻的位置。噪声滤波器12具有用于去除叠加在从外部电源连接器70经由保险丝11提供的交流电流上的噪声的滤波电路。

从噪声滤波器12输出的交流电流被分配给驱动电路电源基板单元6和电源单元7。电源单元7将从噪声滤波器12分配的交流电流变换为5V的直流电流以及24V的直流电流,并提供到固定于框体2的底板2e的控制电路基板4(参照图3)。24V的直流电流经由控制电路基板4提供到风扇8。另外,电源单元7将交流电流变换为15V的直流电流并提供到驱动电路电源基板单元6。驱动电路电源基板单元6将从噪声滤波器12分配的交流电流变换为与来自电源单元7的提供电压不同的电压的驱动电流(直流电流)并提供到驱动电路基板单元5。

如图2所示,驱动电路基板单元5具备:在第三方向Y上以一定间隔排列的4块驱动电路基板51;固定在各驱动电路基板51上的散热部件52;以及基板保持架53。在驱动电路基板51上装设IGBT模块等功率模块。散热部件52以与功率模块接触或相对的方式安装,具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散热片。如图3所示,基板保持架53固定在框体2的底板2e上。4块驱动电路基板51通过基板保持架53以与XZ面平行的姿势被保持,与安装在框体2的背面板2b上的两个风扇8在第二方向X上相对。因此,当驱动风扇8时,冷却风流过驱动电路基板51的间隙,因此,驱动电路基板51和散热部件52被冷却。

如图3所示,在框体2的底部以与底板2e平行的方式配置有控制电路基板4。控制电路基板4被螺纹固定在从底板2e向Z2侧突出的阶梯销2g的前端。在控制电路基板4的上方(Z2方向),以相对于控制电路基板4垂直的姿势配置驱动电路基板51。驱动电路基板51经由在第一方向Z上嵌合的第一连接器54和第二连接器55而与控制电路基板4连接。

如图2所示,在各驱动电路基板51的X1侧的端部配置有输出连接器56。与输出连接器56连接的配线57通过噪声去除环58,从设置在加强部件9上的配线孔94向X1侧引出,与设置在第二接口面板24上的外部输出连接器59连接。若将机械手侧的连接器与外部输出连接器59连接,则从控制器1向机械手提供电力。

(加强部件)

图4是加强部件9的分解立体图、驱动电路基板单元5、控制电路基板4、侧面框架28以及电源罩10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加强部件9向框体2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加强部件9架设在电源罩10与侧面框架28之间,并沿着上板2f延伸。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9的Z2侧的端部(后述的弯曲板部91b)位于比驱动电路基板51的Z2侧的端缘更靠Z2侧(上板2f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9的Z2侧的端部位于比驱动电路基板51的Z2侧的端缘靠Z2侧3mm左右的位置,与上板2f的内表面(Z1侧的表面)相接。

如图4、图5所示,电源罩10具备:罩上板10a,其从Z2侧包围电源单元7;罩侧板10b,其从Y2侧包围电源单元7;安装板部10c,其从罩上板10a的Y1侧的端部向Z2侧弯曲并固定于第一侧板2c;以及安装板部10d,其从罩侧板10b的Z1侧的端部向Y2侧弯曲并固定于底板2e。加强部件9的Y1侧的端部螺纹固定于罩上板10a。侧面框架28具备从直线框架29的Z2侧的边缘向Y1侧弯曲的加强部件固定部30。在加强部件固定部30上螺纹固定加强部件9的Y2侧的端部。因此,加强部件9架设在侧面框架28与电源罩10之间。

如图4所示,加强部件9通过组装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加强板部90的第一部件91和架设在电源罩10与侧面框架28之间的第二部件92这两个部件而构成。第一部件91具有贯通加强板部90的通气孔93和配线孔94。通气孔93为圆形,在第三方向Y上以一定间隔排列。如图2、图3所示,当将加强部件9安装在框体2上时,设置有通气孔93的加强板部90与安装在背面板2b上的风扇8以及设置在前板2a上的通气孔2i相对。因此,当驱动风扇8时,从通气孔2i取入到框体2内的外部空气(冷却风)经由通气孔93及加强部件9的Z1侧的空间向驱动电路基板单元5送风,通过驱动电路基板51和散热部件52的间隙,经由风扇8向框体2的外部排出。

如图4所示,第一部件91具备从在第三方向Y上较长的加强板部90的Z1侧的边缘及Z2侧的边缘分别向X2侧弯曲的弯曲板部91a、91b。另外,第一部件91具备:从加强板部90的Y1侧的边缘及Y2侧的边缘分别向X2侧弯曲的弯曲板部91c、91d;从弯曲板部91c的Z1侧的端部向Y1侧延伸的安装板部91e;以及从弯曲板部91d的Z1侧的端部向Y2侧延伸的安装板部91f。在安装板部91e和安装板部91f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一部件91螺纹固定在第二部件92上的固定孔。

第二部件92具备:平板状的板部92a,其从Z1侧与第一部件91的弯曲板部91a以及安装板部91e、91f抵接;以及突出部92b,其从板部92a的X1侧的边缘突出。另外,第二部件92具备:从板部92a的Y1侧的边缘及Y2侧的边缘分别向Z1侧弯曲的弯曲板部92c、92d;从弯曲板部92c的Z1侧的端部向Y1侧延伸的安装板部92e;以及从弯曲板部92d的Z1侧的端部向Y2侧延伸的安装板部92f。

在第一部件91上设置有将弯曲板部91a和加强板部90向Z2侧切口的切口部95。若使第二部件92的板部92a从Z1侧抵接于第一部件91的弯曲板部91a,并将第一部件91的安装板部91e、91f螺纹固定于第二部件92的板部92a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则由切口部95及板部92a构成配线孔94。第二部件92的突出部92b从配线孔94的Z1侧的边缘向X1侧延伸。在突出部92b上固定有捆扎部件96,该捆扎部件96用于捆扎通过配线孔94的驱动电路基板单元5的配线57。

在将加强部件9安装于框体2时,如图5所示,在将第二部件92从第一部件91分离的状态下,架设于侧面框架28和电源罩10之间。此时,使第二部件92的安装板部92f从Z2侧与加强部件固定部30抵接并进行螺纹固定,并且使第二部件92的安装板部92e从Z2侧与电源罩10抵接并进行螺纹固定。然后,使与各驱动电路基板51的输出连接器56连接的配线57分别通过噪声去除环58,利用捆扎部件96捆扎,将捆扎部件96螺纹固定于突出部92b。然后,从Z2侧将第一部件91螺纹固定于第二部件92。此时,经由捆扎部件96而定位于突出部92b的配线被收纳于切口部95。另外,将捆扎的配线57的前端与外部输出连接器59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1中,具有:具备底板2e及上板2f的框体2;配置在框体2的内侧的驱动电路基板51;以及固定在框体2上的加强部件9。驱动电路基板51与XZ面平行,与平行于XY面的上板2f交叉。加强部件9是在框体2的内侧沿着上板2f延伸的梁部件,具有与YZ面(即与上板2f交叉的面)平行的加强板部90。构成加强部件9的Z2侧的端部的弯曲板部91b位于比驱动电路基板51的上板2f侧(Z2侧)的端缘更靠上板2f侧(Z2侧)的位置。在加强板部90上设置有使与驱动电路基板51连接的配线57通过的配线孔94和通气孔9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驱动电路基板51的框体2的内侧配置有沿着上板2f延伸的加强部件9。加强部件9具备与上板2f交叉的加强板部90,因此,相对于来自上板2f侧的载荷的刚性较高。因此,能够抑制框体2的变形,能够抑制上板2f向底板2e侧挠曲。另外,加强部件9能够在比驱动电路基板51靠上板2f侧(Z2侧)的位置支撑上板2f,因此,即使上板2f挠曲,也能够限制上板2f与驱动电路基板51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由于框体2的变形而在驱动电路基板51上产生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加强板部90上设置有通气孔93及配线孔94,因此即使在增大加强部件9的Z方向的高度而提高刚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加强部件9轻量化,能够抑制因加强框体2而导致的控制器1的重量增大。另外,在设置有通气孔93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通气孔2i朝向驱动电路基板51的外部空气(冷却风)被加强部件9遮挡。或者,在设置有配线孔94的情况下,能够集中与驱动电路基板51连接的配线57,因此,能够抑制配线57在框体2内散乱。由此,能够抑制由振动等外力引起的配线57的摩擦引起的损伤,并且能够抑制冷却风被散乱的配线57遮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强板部90上设置有配线孔94和通气孔93,但也可以采用仅设置配线孔94和通气孔93中的一方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9包括具有加强板部90的第一部件91和固定在第一部件91上的第二部件92。第二部件92固定于框体2,第一部件91固定于第二部件92。第一部件91具备将加强板部90切口的切口部95,由切口部95和第二部件92构成配线孔94。这样,如果将加强部件9分割为两个部件,在两个部件的接合面设置构成配线孔94的切口部95,则配线57的穿绕作业变得容易。例如,能够在将第二部件92固定于框体2之后,以将与驱动电路基板51连接的配线57收纳于第一部件91的切口部95的方式进行定位,从而将第一部件91螺纹固定于第二部件9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将未设置加强板部90及切口部95的第二部件92固定于框体2,使用捆扎部件96将配线57定位于第二部件92之后,将第一部件91固定于第二部件92而将配线57收纳于切口部95,但也可以采用首先固定于框体2的部件具备加强板部90及切口部95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57穿过配置在驱动电路基板51与加强部件9之间的噪声去除环58。因此,能够抑制叠加在从驱动电路基板51提供的电流上的噪声。另外,由于将加强部件9分割为两个部件,通过组装两个部件来构成配线孔94,因此不需要将配线孔94形成为噪声去除环58能够通过的大小。因此,能够避免加强部件9的形状受到噪声去除环58的限制。另外,在驱动电路侧的连接器大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避免加强部件9的形状受到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捆扎配线57的捆扎部件96,通过将捆扎部件96固定于加强部件9,配线57被定位于配线孔9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捆扎部件96固定于第二部件92的突出部92b。通过将捆扎部件96固定于从配线孔94的边缘突出的突出部92b,能够容易地将配线57定位在配线孔94中,并且能够通过捆扎部件96保护配线57不与配线孔94的边缘等钣金部件的端部接触。因此,能够减少配线57损伤的可能性。另外,相对于第一部件91和第二部件92中先固定于框体2的第二部件92,使用捆扎部件96进行配线57的定位即可,因此,配线57的定位作业容易。另外,由于能够通过捆扎部件96将配线57保持为不动,因而分成两个部件的加强部件9的组装作业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配置在框体2内的电源单元7和包围电源单元7的X1侧的部分的电源罩10。框体2具备固定电源罩10的第一侧板2c、与第一侧板2c相对的第二侧板、加强第二侧板2d的侧面框架28。加强部件9架设在侧面框架28与电源罩10之间。这样,通过将加强部件9固定在构成框体2的部件中的刚性高的框架上,能够提高框体2的刚性。另外,通过利用电源罩10,即使在不能确保在电源单元7的周围配置加强部件9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加强部件9。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框体2中配置在与加强板部90相对的位置上的风扇8。加强部件9在与驱动电路基板51交叉的方向(第三方向Y)上延伸,并且在加强板部90上设置有通气孔93。驱动电路基板51在风扇8和加强部件9之间平行地排列有多个。在这样的配置中,通过驱动风扇8,从通气孔2i取入的外部空气(冷却风)经由通气孔93被送到驱动电路基板51的间隙,穿过驱动电路基板51的间隙的冷却风经由风扇8被排出。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驱动电路基板51。

符号说明

1…控制器;2…框体;2a…前板;2b…背面板;2c…第一侧板;2d…第二侧板;2e…底板;2f…上板;2g…阶梯销;2h…框部;2i…通气孔;3…通信基板单元;4…控制电路基板;5…驱动电路基板单元;6…驱动电路电源基板单元;7…电源单元;8…风扇;9…加强部件;10…电源罩;10a…罩上板;10b…罩侧板;10c、10d…安装板部;11…保险丝;12…噪声滤波器;21…第一壳体;22…第二壳体;23…第一接口面板;24…第二接口面板;25…框体框架;26…前面框架;27…背面框架;28…侧面框架;29…直线框架;30…加强部件固定部;31、32…通信基板;33…基板固定面板;34…外部连接用连接器;51…驱动电路基板;52…散热部件;53…基板保持架;54…第一连接器;55…第二连接器;56…输出连接器;57…配线;58…噪声去除环;59…外部输出连接器;61、62…驱动电路电源基板;63…支撑板;64…电容器;70…外部电源连接器;90…加强板部;91…第一部件;91a、91b、91c、91d…弯曲板部;91e、91f…安装板部;92…第二部件;92a…板部;92b…突出部;92c、92d…弯曲板部;92e、92f…安装板部;93…通气孔;94…配线孔;95…切口部;96…捆扎部件;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

相关技术
  • 配置汽车控制器的方法、汽车控制器和汽车控制器系统
  • 控制器软件架构、控制器软件升级方法、控制器和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83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