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

背景技术

电抗器也叫电感器,一个导体通电时就会在其所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产生磁场,所以所有能载流的电导体都有一般意义上的感性。然而通电长直导体的电感较小,所产生的磁场不强,因此实际的电抗器是导线绕成螺线管形式,称空心电抗器;有时为了让这只螺线管具有更大的电感,便在螺线管中插入铁心,称铁心电抗器,串联电抗器主要用来限制短路电流,也有在滤波器中与电容器串联或并联用来限制电网中的高次谐波,还可以通过调整并联电抗器的数量来调整运行电压。

对于空心电抗器来说,在其工作时,自身会产生较大热量,需要散热以保证正常工作,但是由于其内部的镂空结构,并且上下两端被外框和夹持件阻挡,导致外界风源难以进入空心电抗器的内部进行流通,进而使得其内部聚集的热量无法排出,影响电抗器的正常工作,甚至影响电抗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以解决现有的电抗器内部聚集大量无法排出,影响电抗器的正常工作,甚至影响电抗器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包括电抗器本体和安装于电抗器本体内部的散热装置,电抗器本体包括多个线圈;每个线圈内部均安装有一个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安装架、调节机构和送风机构;安装架内部具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送风腔,第一腔室、送风腔和第二腔室在第一方向上依次设置,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靠近线圈沿第一方向的两个内侧面设置并与其对应设置的线圈连通,送风机构用于向送风腔输送气体,送风腔能够将气体输送至第一腔室内和第二腔室内;气体具有第一流动模式、第二流动模式和第三流动模式,处于第一流动模式时,气体在第一腔室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在第二腔室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从下至上流动,处于第二流动模式时,气体在第一腔室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从下至上流动,在第二腔室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处于第三流动模式时,气体分别在第一腔室内和第二腔室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发散流动;调节机构能够使气体在第一流动模式、第二流动模式和第三流动模式之间相互切换。

进一步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上分别开设有两个风口,四个风口均能够打开或关闭,且每个风口在打开时与送风腔连通,在关闭时不与送风腔连通;初始四个风口均关闭;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上还分别开设有流动口,两个流动口均能够打开或关闭,且每个流动口在打开时与送风腔连通,在关闭时不与送风腔连通,初始两个流动口均关闭;调节机构包括两个流动组件和四个挡风板,四个挡风板均沿第三方向设置,四个挡风板安装于四个风口内,挡风板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且在挡风板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时,风口打开,在挡风板转动至沿第二方向设置时,风口关闭,初始四个挡风板均沿第二方向设置;两个流动组件分别安装于两个流动口内,且流动组件动作能够使流动口打开;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每个挡风板通过扭簧安装于一个风口内,扭簧始终具有促使挡风板转动至沿第二方向设置的趋势。

进一步地,第一腔室上的两个风口分别为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在第二方向上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第二腔室上的两个风口分别为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在第二方向上从上向下依次设置;调节机构还包括移动架、移动架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地安装于送风腔内,移动架在送风腔内的移动具有第一行程、第二行程和第三行程,在第一行程,移动架移动使第一风口和第四风口打开,且气体将以第一流动模式流动,在第二行程,移动架移动使第一风口和第四风口关闭,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打开,且气体将以第二流动模式流动,在第三行程,移动架移动使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关闭,并驱动两个流动组件动作,且气体将以第三流动模式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和多个第二导风板,多个第一导风板均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安装在第一风口处,第一导风板能够接收从第一风口进入第一腔室的气体,并使其向靠近对应设置的线圈的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多个第二导风板均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安装在第二风口处,第二导风板能够接收从第二风口进入第一腔室的气体,并使其向靠近对应设置的线圈的一侧从下至上流动;第二腔室内设置有多个第三导风板和多个第四导风板,多个第三导风板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安装在第三风口处,第三导风板能够接收从第三风口进入第二腔室的气体,并使其向靠近对应设置的线圈的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多个第四导风板均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安装在第四风口处,第四导风板能够接收从第四风口进入第二腔室的气体,并使其向靠近对应设置的线圈的一侧从下至上流动。

进一步地,四个挡风板分别为第一挡风板、第二挡风板、第三挡风板和第四挡风板,且第一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处于同一方向,第二挡风板和第四挡风板处于同一方向;第一挡风板的端部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第二挡风板的端部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第三挡风板的端部连接有第三齿轮,第三齿轮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第四挡风板的端部设置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移动架上设置有第一齿段、第二齿段、第三齿段和第四齿段;第一齿段、第二齿段、第三齿段和第四齿段长度相等且均沿第二方向设置,初始第一齿段位于第一齿轮靠近第二挡风板的一侧,并与第一齿轮相邻,第二齿段位于第二齿轮靠近第一挡风板的一侧,并与第二齿轮相邻,第三齿段位于第三齿轮远离第四挡风板的一侧,并与第三齿轮相邻,第四齿段位于第四齿轮远离第三挡风板的一侧,并与第四齿轮相邻,使得在移动架移动的第一行程,移动架向第一齿段向远离第二挡风板一侧移动时能够使第一齿段与第一齿轮啮合,第四齿段与第四齿轮啮合,进而带动第一齿轮和第四齿轮转动,在移动架移动的第二行程,移动架向第一齿段向靠近第二挡风板一侧移动时能够使第二齿段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段与第三齿轮啮合,进而带动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转动。

进一步地,流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转动杆、滑动板和多个伸缩杆,转动杆沿第三方向设置且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地安装于移动架上,第一连接板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固定安装于转动杆上,随转动杆转动,第二连接板沿第三方向设置且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地安装于转动杆上,初始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倾斜设置且分别与其对应设置的流动口抵接,使流动口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作用下关闭;滑动板能够沿第一方向滑动地安装于移动架上,多个伸缩杆沿第二方向设置,且多个伸缩杆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板与转动杆以及第二连接板与转动杆。

进一步地,转动杆的端部连接有转动齿轮,转动齿轮与转动杆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移动架上设置有能够与转动齿轮啮合的第五齿段,第五齿段与第二齿段长度相等,初始第五齿段位于转动齿轮靠近第一挡风板的一侧,且第五齿段与转动齿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五齿段的长度,使得在移动架沿第二方向向远离第一挡风板一侧移动时,能够在第二齿段与第二齿轮脱离,且第三齿段与第三齿轮脱离后,使转动齿轮与第五齿段啮合,进而带动转动杆转动,为移动架移动的第三行程。

进一步地,散热装置还包括两个清灰组件,其中一个清灰组件位于第一腔室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另一个清灰组件位于第二腔室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的一侧,两个清灰组件结构相同且在第一方向上对称设置,清灰组件包括清灰刷和第二丝杠,清灰刷沿第三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地安装于移动架上,清灰刷始终与线圈内侧壁面接触,第二丝杠沿第二方向设置且能够绕第二方向转动,清灰刷与第二丝杠螺旋传动,在第二丝杠转动时,清灰刷能够沿着第二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送风机构包括风道和风机,风道沿第一方向设置并与送风腔连通,风机能够向风道内送风,且多个线圈内部的散热装置的风道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通过设置散热装置,并根据需要通过调节机构使气体在第一流动模式、第二流动模式和第三流动模式之间相互切换。在第一流动模式时,气体在第一腔室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在第二腔室内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从下至上流动,该设置是为了避免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气体均从同一侧排出至线圈内侧,随着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与线圈(热源)接触,气体将被线圈加热,导致线圈内部单侧热量集中,在流动的过程中散热效果逐渐降低,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同理在第二流动模式,气体在第一腔室内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从下至上流动,在第二腔室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从上至下流动,通过使气体按照与上述相反的气体流动方向,散热更加均匀,减小了散热过程中的温差,提高了散热效果。在第三流动模式,气体在第一腔室内和第二腔室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一侧发散流动,适用于线圈内部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提高了空气与线圈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整体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沿B-B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5中沿C-C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第一腔室内部结构的爆炸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中间排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的移动架的示意图。

图中:100、线圈;110、上夹持件;120、下夹持件;200、散热装置;300、安装架;310、第一腔室;311、第一风口;312、第二风口;313、第一导风板;314、第二导风板;320、第二腔室;321、第三风口;322、第四风口;323、第三导风板;324、第四导风板;330、送风腔;340、流动口;400、调节机构;410、移动架;411、第一齿段;412、第二齿段;413、第三齿段;414、第四齿段;415、第一螺纹孔;416、第五齿段;420、流动组件;421、第一连接板;422、第二连接板;423、转动杆;424、滑动板;425、伸缩杆;426、转动齿轮;430、第一挡风板;431、第二挡风板;432、第三挡风板;433、第四挡风板;434、第一齿轮;435、第二齿轮;436、第三齿轮;437、第四齿轮;500、送风机构;510、风道;700、第一引导组件;710、第二引导组件;711、传动板;712、抵接板;713、传动杆;714、传动齿轮;715、传动齿条;720、第一滑板;721、第一齿条;730、第一固定板;740、第一导板;741、螺纹杆;750、转动套;751、限位杆;800、清灰组件;810、清灰刷;820、第二丝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12所示。

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电抗器,包括电抗器本体和安装于电抗器本体内部的散热装置200,电抗器本体包括上夹持件110、下夹持件120和三个线圈100。三个线圈100在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上夹持件110和下夹持件120分别安装于三个线圈100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每个线圈100内部均安装有一个散热装置200。

散热装置200包括安装架300、调节机构400和送风机构500;安装架300内部具有第一腔室310、第二腔室320和送风腔330,第一腔室310、送风腔330和第二腔室320在第一方向上依次设置,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分别靠近线圈100沿第一方向的两个内侧面设置并与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连通。送风机构500用于向送风腔330输送气体,送风腔330能够将气体输送至第一腔室310内和第二腔室320内;气体具有第一流动模式、第二流动模式和第三流动模式,处于第一流动模式时,气体在第一腔室31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在第二腔室32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下至上流动,处于第二流动模式时,气体在第一腔室31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下至上流动,在第二腔室32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处于第三流动模式时,气体分别在第一腔室310内和第二腔室32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发散流动;调节机构400能够使气体在第一流动模式、第二流动模式和第三流动模式之间相互切换。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散热装置200,并根据需要通过调节机构400使气体在第一流动模式、第二流动模式和第三流动模式之间相互切换。在第一流动模式时,气体在第一腔室31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在第二腔室320内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下至上流动,该设置是为了避免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内的气体均从同一侧排出至线圈100内侧,随着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与线圈100(热源)接触,气体将被线圈100加热,导致线圈100内部单侧热量集中,在流动的过程中散热效果逐渐降低,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同理在第二流动模式,气体在第一腔室310内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下至上流动,在第二腔室32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上至下流动,通过使气体按照与上述相反的气体流动方向,散热更加均匀,减小了散热过程中的温差,提高了散热效果。在第三流动模式,气体在第一腔室310内和第二腔室32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发散流动,适用于线圈100内部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提高了空气与线圈100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整体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上分别开设有两个风口,四个风口均能够打开或关闭,且每个风口在打开时与送风腔330连通,在关闭时不与送风腔330连通;初始四个风口均关闭,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上还分别开设有流动口340,两个流动口340均能够打开或关闭,且每个流动口340在打开时与送风腔330连通,在关闭时不与送风腔330连通;初始两个流动口340均关闭。

调节机构400包括移动架410、两个流动组件420和四个挡风板,四个挡风板均沿第三方向设置,第三方向为水平且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四个挡风板分别安装于四个风口内,挡风板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且在挡风板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时,风口打开,在挡风板转动至沿第二方向设置时,风口关闭,初始四个挡风板均沿第二方向设置;两个流动组件420分别安装于两个流动口340内,且流动组件420动作能够使流动口340打开。

具体地,每个挡风板通过扭簧安装于一个风口内,扭簧始终具有促使挡风板转动至沿第二方向设置的趋势。

第一腔室310上的两个风口分别为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第一风口311和第二风口312在第二方向上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第二腔室320上的两个风口分别为第三风口321和第四风口322,第三风口321和第四风口322在第二方向上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移动架410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地安装于送风腔330内,移动架410在送风腔330内的移动具有第一行程、第二行程和第三行程,在第一行程,移动架410移动使第一风口311和第四风口322打开,且气体将以第一流动模式流动,在第二行程,移动架410移动使第一风口311和第四风口322关闭,第二风口312和第三风口321打开,且气体将以第二流动模式流动,在第三行程,移动架410移动使第二风口312和第三风口321关闭,并驱动两个流动组件420动作,且气体将以第三流动模式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腔室310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313和多个第二导风板314,多个第一导风板313均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安装在第一风口311处,第一导风板313能够接收从第一风口311进入第一腔室310的气体,并使其向靠近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多个第二导风板314均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安装在第二风口312处,第二导风板314能够接收从第二风口312进入第一腔室310的气体,并使其向靠近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一侧从下至上流动。第二腔室320内设置有多个第三导风板323和多个第四导风板324,多个第三导风板323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安装在第三风口321处,第三导风板323能够接收从第三风口321进入第二腔室320的气体,并使其向靠近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一侧从上至下流动,多个第四导风板324均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安装在第四风口322处,第四导风板324能够接收从第四风口322进入第二腔室320的气体,并使其向靠近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一侧从下至上流动。即如图6所示,第一导风板313和第三导风板323向下倾斜设置,第二导风板314和第四导风板324向上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移动架410、两个流动组件420和四个挡风板配合,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一行程,移动架410移动使第一风口311和第四风口322打开,在第一导风板313和第四导风板324的作用下,气体将以第一流动模式流动,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二行程,移动架410移动使第一风口311和第四风口322关闭,第二风口312和第三风口321打开,在第二导风板314和第三导风板323的作用下,气体将以第二流动模式流动,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三行程,移动架410移动使第二风口312和第三风口321关闭,并驱动流动组件420动作,流动组件420动作能够使流动口340打开,气体将以第三流动模式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挡风板分别为第一挡风板430、第二挡风板431、第三挡风板432和第四挡风板433,且第一挡风板430和第三挡风板432处于同一水平方向,第二挡风板431和第四挡风板433处于同一水平方向。第一挡风板430的端部连接有第一齿轮434,第一齿轮434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第二挡风板431的端部连接有第二齿轮435,第二齿轮435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第三挡风板432的端部连接有第三齿轮436,第三齿轮436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第四挡风板433的端部设置有第四齿轮437,第四齿轮437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

移动架410上设置有第一齿段411、第二齿段412、第三齿段413和第四齿段414。第一齿段411、第二齿段412、第三齿段413和第四齿段414长度相等且均沿第二方向设置,初始第一齿段411位于第一齿轮434靠近第二挡风板431的一侧,并与第一齿轮434相邻,第二齿段412位于第二齿轮435靠近第一挡风板430的一侧,并与第二齿轮435相邻,第三齿段413位于第三齿轮436远离第四挡风板433的一侧,并与第三齿轮436相邻,第四齿段414位于第四齿轮437远离第三挡风板432的一侧,并与第四齿轮437相邻,使得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一行程,移动架410向第一齿段411向远离第二挡风板431一侧移动时能够使第一齿段411与第一齿轮434啮合,第四齿段414与第四齿轮437啮合,进而带动第一齿轮434和第四齿轮437转动,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二行程,移动架410向第一齿段411向靠近第二挡风板431一侧移动时能够使第二齿段412与第二齿轮435啮合,第三齿段413与第三齿轮436啮合,进而带动第二齿轮435和第三齿轮436转动。

具体地,散热装置200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移动架410沿第二方向移动,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丝杠,第一丝杠沿第二方向设置并固定安装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移动架410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丝杠配合的第一螺纹孔415,移动架410安装于安装壳上,且位于送风腔330内,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且不能转动。在第一电机启动时,通过第一丝杠带动移动架41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齿段411、第二齿段412、第三齿段413和第四齿段414配合,通过驱动移动架410在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进而使得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一行程,在移动架410向远离第二挡风板431一侧移动时,即移动架410按照如图6所示的方向向上移动,能够使第一齿段411与第一齿轮434啮合,第四齿段414与第四齿轮437啮合,进而带动第一齿轮434和第四齿轮437转动,第一齿轮434转动将带动第一挡风板430转动,使第一挡风板430绕第三方向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将第一风口311打开,使得送风腔330内的气体能够经第一挡风板430在第一腔室31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上至下流动,第四齿轮437转动将带动第四挡风板433转动,使第四挡风板433绕第三方向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将第四风口322打开,使得送风腔330内的气体能够经第四挡风板433在第二腔室320内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下至上流动,此时为气体流动的第一流动模式。

同理,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二行程,在移动架410向靠近第二挡风板431一侧移动时,即移动架410按照如图6所示的方向向下移动,能够使第二齿段412与第二齿轮435啮合,第三齿段413与第三齿轮436啮合,进而带动第二齿轮435和第三齿轮436转动。第二齿轮435转动将带动第二挡风板431转动,使第二挡风板431绕第三方向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将第二风口312打开,使得送风腔330内的气体能够经第二挡风板431在第一腔室31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上至下流动,第三齿轮436转动将带动第三挡风板432转动,使第三挡风板432绕第三方向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将第三风口321打开,使得送风腔330内的气体能够经第三挡风板432在第二腔室320内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下至上流动,此时为气体流动的第二流动模式。且由于扭簧的设置,使得第一齿轮434在与第一齿段411脱离啮合后,第一齿轮434将转动至沿第二方向设置,使第一风口311关闭,第四齿轮437在与第四齿段414脱离啮合后,第四齿轮437将转动至沿第二方向设置,使第四风口322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流动组件420包括第一连接板421、第二连接板422、转动杆423、滑动板424和多个伸缩杆425,转动杆423沿第三方向设置且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地安装于移动架410上,第一连接板421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固定安装于转动杆423上,随转动杆423转动,第二连接板422沿第三方向设置且能够绕第三方向转动地安装于转动杆423上,初始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均倾斜设置且分别与其对应设置的流动口340抵接,使流动口340在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的作用下关闭。滑动板424能够沿第一方向滑动地安装于移动架410上,多个伸缩杆425沿第二方向设置,且多个伸缩杆425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板421与转动杆423以及第二连接板422与转动杆423。

具体地,转动杆423的端部连接有转动齿轮426,转动齿轮426与转动杆423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移动架410上设置有能够与转动齿轮426啮合的第五齿段416,第五齿段416与第二齿段412长度相等,初始第五齿段416位于转动齿轮426靠近第一挡风板430的一侧,且第五齿段416与转动齿轮426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五齿段416的长度,使得在移动架410沿第二方向向远离第一挡风板430一侧移动时,能够在第二齿段412与第二齿轮435脱离,且第三齿段413与第三齿轮436脱离后,使转动齿轮426与第五齿段416啮合,进而带动转动杆423转动,此时为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三行程。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板421、第二连接板422、转动杆423、滑动板424和多个伸缩杆425配合,由于初始流动口340在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的作用下关闭,在转动杆423转动时,将带动第一连接板421转动,进而使第一连接板421与滑动板424之间的伸缩杆425被压缩,并促使滑动板424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第一连接板421一侧移动,滑动板424移动将通过与第二连接板422连接的伸缩杆425带动第二连接板422移动,即第二连接板422相对于转动杆423转动,至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转动至远离流动口340,此时流动口340打开。具体为从如图6所示状态转动至如图11所示状态,此时气体经流动口340进入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内,并在第一腔室310内和第二腔室320内分别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发散流动,即气体将以第三流动模式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还包括两个引导组,两个引导组分别位于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内,每个引导组均包括第一引导组件700和第二引导组件710。第一引导组件700和第二引导组件710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第一引导组件700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一滑板720、第一固定板730和多个第一导板740,第一滑板720沿第三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地安装于移动架410上,第一固定板730沿第三方向设置,且固定安装于移动架410上,多个第一导板740沿第三方向依次设置,每个第一导板740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滑板720和第一固定板730,第一传动件与第一连接板421相连,第一连接板421绕第一方向转动能够驱动第一传动件动作,第一传动件动作能够驱动第一滑板720向远离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内侧面一侧移动,使第一滑板720带动多个第一导板740相对于第一固定板730倾斜,且第一导板740倾斜的方向与第一连接板421相同。

具体地,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板711、抵接板712和传动杆713。抵接板712沿第二方向设置且通过第一弹性件与第一连接板421相连,第一弹性件始终具有促使抵接板712和第一连接板421相互靠近的趋势,使抵接板712能够始终与第一连接板421抵接,且在第一连接板421转动时能够推动抵接板712沿第一方向移动,传动板711沿第三方向设置,与抵接板712固定设置且一体成型,传动杆713沿第三方向设置,且传动杆713两端分别设置有传动齿轮714,传动杆713位于第一滑板720和传动板711之间,传动板711上设置有于传动齿轮714配合的传动齿条715,第一滑板720上设置有于传动齿轮714啮合的第一齿条721。传动杆713移动时能够与传动齿轮714啮合,使传动齿轮714转动,进而使第一齿条721移动,并带动第一滑板720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导板740上设置有螺纹杆741,第一引导组件700还包括转动套750,转动套750与螺纹杆741螺旋传动配合,且转动套750上设置有限位杆751,限位杆751沿第三方向设置,并转动安装于固定板上,使限位杆751仅能够带动第一导板740绕第三方向转动,初始多个第一导板740的窄边一侧朝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内侧面,且在第一滑板720带动第一导板740向远离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内侧面一侧移动时,转动套750将绕第三方向随动转动,使第一导板740倾斜,进而使螺纹杆741与转动套750螺旋传动生效,带动第一导板740绕第二方向转动,使第一导板740的宽边一侧朝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内侧面。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引导组件700和第二引导组件710,以与第一连接板421配合的第一引导组件700为例,在第五齿段416与转动齿轮426啮合,使转动杆423转动,进而使第一连接板421绕第三方向转动后,将驱动与其抵接的抵接板712沿第一方向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内侧面一侧移动,抵接板712移动将带动传动板711移动,传动板711移动将带动传动齿轮714转动,进而使第一齿条721移动,并带动第一滑板720向远离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内侧面一侧移动,第一滑板720移动将带动多个第一导板740同步移动,使第一滑板720带动多个第一导板740相对于第一固定板730倾斜,且在第一滑板720带动第一导板740向远离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内侧面一侧移动时,转动套750将绕第三方向随动转动,使第一导板740倾斜,进而使螺纹杆741与转动套750螺旋传动生效,带动第一导板740绕第二方向转动,使第一导板740的宽边一侧朝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内侧面,进而在流动口340打开与送风腔330连通后,经过流动口340的风将沿着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内侧面发散,并且在第一导板740的作用下,将气体进行进一步引导,增加气体的流动性,提高气体与线圈100内侧壁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还包括两个清灰组件800,其中一个清灰组件800位于第一腔室310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另一个清灰组件800位于第二腔室320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一侧,两个清灰组件800结构相同且在第一方向上对称设置,清灰组件800包括清灰刷810和第二丝杠820,清灰刷810沿第三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地安装于移动架410上,清灰刷810始终与线圈100内侧壁面接触,第二丝杠820沿第二方向设置且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第二电机能够驱动第二丝杠820绕第二方向转动,清灰刷810与第二丝杠820螺旋传动,在第二丝杠820转动时,清灰刷810能够沿着第二方向移动。即通过设置清灰刷810能够对线圈100上的灰尘进行清理,避免灰尘聚集影响线圈100整体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机构500包括风道510和风机,风道510沿第一方向设置并与送风腔330连通,风机能够向风道510内送风,且多个线圈100内部的散热装置200的风道510连通。在使用时,只需要一个风机就可以实现对多个散热装置200的送风。

结合上述实施例,具体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为:

初始第一风口311、第二风口312、第三风口321和第四风口322均关闭,且初始流动口340在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的作用下关闭,在使用时,先启动风机,通过风机向风道510内部送风,使气体能够进入送风腔330内。

接着启动第一电机,在第一电机启动时,通过第一丝杠带动移动架41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一行程,在移动架410向远离第二挡风板431一侧移动时,即移动架410按照如图6所示的方向向上移动能够使第一齿段411与第一齿轮434啮合,第四齿段414与第四齿轮437啮合,进而带动第一齿轮434和第四齿轮437转动,第一齿轮434转动将带动第一挡风板430转动,使第一挡风板430绕第三方向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将第一风口311打开,使得送风腔330内的气体能够经第一挡风板430在第一腔室31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上至下流动,第四齿轮437转动将带动第四挡风板433转动,使第四挡风板433绕第三方向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将第四风口322打开,使得送风腔330内的气体能够经第四挡风板433在第二腔室320内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下至上流动,此时为气体流动的第一流动模式。

同理,在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二行程,在移动架410向靠近第二挡风板431一侧移动时,即移动架410按照如图6所示的方向向下移动能够使第二齿段412与第二齿轮435啮合,第三齿段413与第三齿轮436啮合,进而带动第二齿轮435和第三齿轮436转动。第二齿轮435转动将带动第二挡风板431转动,使第二挡风板431绕第三方向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将第二风口312打开,使得送风腔330内的气体能够经第二挡风板431在第一腔室31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上至下流动,第三齿轮436转动将带动第三挡风板432转动,使第三挡风板432绕第三方向转动至沿第一方向设置,将第三风口321打开,使得送风腔330内的气体能够经第三挡风板432在第二腔室320内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从下至上流动,此时为气体流动的第二流动模式。且由于扭簧的设置,使得第一齿轮434在与第一齿段411脱离啮合后,第一齿轮434将转动至沿第二方向设置,使第一风口311关闭,第四齿轮437在与第四齿段414脱离啮合后,第四齿轮437将转动至沿第二方向设置,使第四风口322关闭。

在正常情况下,使移动架410在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在第一移动行程和第二移动行程之间来回移动,进而使气体在第一流动模式和第二流动模式之间来回切换即可,这种气体流动方式是为了避免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内的气体均从同一侧排出至线圈100内侧,随着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与线圈100(热源)接触,气体将被线圈100加热,导致线圈100内部单侧热量集中,在流动的过程中散热效果逐渐降低,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通过使气体按照与上述相反的气体流动方向,散热更加均匀,减小了散热过程中的温差,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移动架410沿第二方向向远离第一挡风板430一侧移动时,能够在第二齿段412与第二齿轮435脱离,且第三齿段413与第三齿轮436脱离后,移动架410继续移动,来到移动架410移动的第三行程,使转动齿轮426与第五齿段416啮合,进而带动转动杆423转动,在转动杆423转动时,将带动第一连接板421转动,进而使第一连接板421与滑动板424之间的伸缩杆425被压缩,并促使滑动板424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第一连接板421一侧移动,滑动板424移动将通过与第二连接板422连接的伸缩杆425带动第二连接板422移动,即第二连接板422相对于转动杆423转动,至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转动至远离流动口340,此时流动口340打开。具体为从如图6所示状态转动至如图11所示状态,此时气体经流动口340进入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20内,并在第一腔室310内和第二腔室320内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一侧发散流动,即气体将以第三流动模式流动。这种气体流动方式适用于线圈100内部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提高了空气与线圈100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整体散热效率。

并通过设置第一引导组件700和第二引导组件710,以与第一连接板421配合的第一引导组件700为例,且在第五齿段416与转动齿轮426啮合,使转动杆423转动,进而使第一连接板421绕第三方向转动后,将驱动与其抵接的抵接板712沿第一方向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内侧面一侧移动,抵接板712移动将带动传动板711移动,传动板711移动将带动传动齿轮714转动,进而使第一齿条721移动,并带动第一滑板720向远离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内侧面一侧移动,第一滑板720移动将带动多个第一导板740同步移动,使第一滑板720带动多个第一导板740相对于第一固定板730倾斜,且在第一滑板720带动第一导板740向远离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内侧面一侧移动时,转动套750将绕第三方向随动转动,使第一导板740倾斜,进而使螺纹杆741与转动套750螺旋传动生效,带动第一导板740绕第二方向转动,使第一导板740的宽边一侧朝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内侧面,进而在流动口340打开与送风腔330连通后,经过流动口340的风将沿着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向靠近其对应设置的线圈100的内侧面发散,并且在第一导板740的作用下,将气体进行进一步引导,增加气体的流动性,提高气体与线圈100内侧壁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第二引导组件710与第二连接板422的动作相同,在此不过多赘述。

在移动架410移动的同时,为了对线圈100上聚集的灰尘进行清理,可以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第二丝杠820绕第二方向转动,清灰刷810与第二丝杠820螺旋传动,在第二丝杠820转动时,清灰刷810能够沿着第二方向移动,以此实现对线圈100上的灰尘进行清理,避免灰尘聚集影响线圈100整体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