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屏占比和窄边框,同时保持产品轻薄化,目前市面上主流各种打孔屏幕、刘海屏幕、水滴屏幕等,作为真全面屏到来之前的最佳过渡方案,来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但各种开孔方案在静电场(铜棒摩擦或高压激发)作用下孔区容易发绿发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以解决显示面板发亮发绿的问题,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有开孔区、围绕所述开孔区的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开孔区之间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极板,至少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所述衬底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极板悬空或连接于第一固定电位;第二极板,至少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所述第一极板远离所述衬底一侧,且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第一极板之间设置有间隔介质,所述第二极板连接于第二固定电位;其中,所述第一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叠。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之内。

在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至少与所述非显示区完全重叠。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极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为同心的圆环状。

进一步,所述第一极板延伸至所述显示区;和/或所述第二极板延伸至所述显示区。

优选地,所述第一极板延伸至所述显示区不超过5圈子像素。

优选地,所述第二极板延伸至所述显示区不超过5圈子像素。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板悬空,所述第二极板电连接于ELVDD。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远离所述衬底设置的底部遮挡层、缓冲层和多晶硅层、绝缘层和栅极层;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底部遮挡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多晶硅层同层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远离所述衬底设置的底部遮挡层、缓冲层和多晶硅层、绝缘层和栅极层;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多晶硅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栅极层同层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底部遮挡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多晶硅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底部遮挡层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多晶硅层的材料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多晶硅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栅极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多晶硅层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栅极层的材料相同

进一步,所述第一极板电连接于Reset或GND,所述第二极板电连接于ELVDD。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电位,所述第二极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电位,所述第一固定电位小于所述第二固定电位。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在衬底一侧设置第一极板、间隔介质和第二极板构成电容结构,第一极板悬空或连接第一固定电位,第二极板连接固定电位,当静电从开孔区侵入时,通过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对静电进行释放,不能及时释放的电荷则存储在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构成的电容中,然后再进一步释放,最终全都释放掉,这样可以避免静电侵入显示区的发光元件造成显示面板发绿发亮,可以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显示面板及其中区域Y放大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区域Y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区域Y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区域Y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区域Y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区域Y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区域Y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区域Y像素排布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区域Y第七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区域Y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设有开孔区HA、围绕开孔区HA的显示区DA,以及位于显示区DA与开孔区HA之间的非显示区NDA。其中,在显示面板10上设置开孔区HA,开孔区HA可以是圆形、矩形、水滴形等,本申请不做限制。开孔区HA不设置膜层方便光线从开孔区HA进入前置摄像头等感应元件,显示区DA上包括发光元件,发光元件提供发光,非显示区NDA位于显示区DA和开孔区HA之间,由于开孔区HA不设置膜层,因而非显示区NDA相当于围绕显示区DA边缘设置,通过非显示区NDA进行封装,可以提升显示面板10的封装效果,阻止显示区DA中的发光元件被水汽入侵。

请参阅图2,显示面板10包括衬底100、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其中,衬底100至少由聚酰亚胺制备而成,用于提供显示面板10膜层的承载功能。

根据现有技术中,由于静电场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静电,静电从开孔区HA沿衬底100一侧侵入显示区DA,或者从孔区HA侵入显示区DA,由于静电的影响,导致晶体管产生感应电荷,进而晶体管特性漂移,晶体管就会提前打开,但又由于绿色像素的效率最高,相较于其他像素在静电下变化更快,所以就导致发光元件最终发绿发亮。

请继续参阅图2,而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以改善此问题,其中,第一极板110至少位于非显示区NDA的衬底100的一侧,且第一极板110悬空或连接于第一固定电位。第二极板120至少位于非显示区NDA的第一极板110远离衬底100一侧,且第二极板120与第一极板110之间设置有间隔介质130,第二极板120连接于第二固定电位。其中,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具体地,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之间设有间隔介质130以将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隔开,同时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的部分,以保证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之间有一定的正对面积,因而,第一极板110、第二极板120和间隔介质130构成电容,且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分别属于该电容的两个极板,第一极板110相较于第二极板120更靠近衬底100。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板110悬空(Floating),悬空是指第一极板110不与任何导线或电路电连接,第二极板120连接于第二固定电位,第二固定电位可以是与聚集的静电电荷的电性相反的电位,这样有利于第二极板120对第一极板110上静电的吸附,当静电聚集在开孔区HA后,在靠近衬底100的第一极板110时,通过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会先释放掉一部分电荷,没有及时释放的静电会被吸附并存储在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构成的电容中,由于电容的自举效应,第二极板120会生成相反的电荷,且电势也会变化,但第二极板120电连接于第二固定电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慢慢通过第二固定电位将电荷释放,最终第二极板120的电压回归第二固定电位,同时位于第一极板110的电荷则在较长时间内进一步释放,并最终完全释放掉,因此,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即使电荷没有被较快地释放掉,但是仍然存储在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构成的电容,不会对显示区DA的发光元件产生影响。本申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存储从开孔区HA侵入的静电,并在较长的时间内将电荷泄放,解决显示面板10的发绿发亮的问题,能够保证显示区DA的正常显示。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板110连接于第一固定电位,第二极板120连接于第二固定电位,当静电聚集在开孔区HA后,在靠近衬底100的第一极板110时,被吸附并存储在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构成的电容中,但是由于第一极板110连接于第一固定电位、第二极板120连接于第二固定电位,大部分的电荷在瞬间会被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直接释放掉,剩余的少部分电荷则在以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构成的电容中继续存储,就不会对显示区DA造成影响,剩余的部分电荷则在较长时间内进一步释放,并最终完全释放掉。

进一步,第一极板110电连接于Reset或GND,第二极板120电连接于ELVDD。

具体地,Reset为现有像素电路中的固定电位的初始化电压,Reset一般可以是负电压,GND为接地,ELVDD为现有像素电路中的固定电位的正电源电压,因而均具有固定的电位,因此,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可以直接电连接,而不用重新设置新的固定电位。

在一具体应用场景中,第一极板110可以是通过过孔连接到触控的金属层实现与GND电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板110连接于第一固定电位,第二极板120连接于第二固定电位,第一固定电位小于第二固定电位。

具体地,在静电聚集的情况中,一般而言,负电电荷更容易聚集,为了使得在静电靠近第一极板110时,更容易地将静电吸附并存储由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构成的电容中,将第二固定电位设置的比第一固定电位更高。例如,当第一固定电位接GND时,第二固定电位可以接ELVDD,或者,当第一固定电位接Reset时,第二固定电位可以接ELVDD。

由于第一极板110相对于第二极板120更加靠近衬底100,因而,第一极板110可以是电连接于GND,这样可以使布线变得简单。

当然,本申请的第一固定电位和第二固定电位还可以是显示面板10中现有的其他的固定电位或者是新增的固定电位,只要是符合第一固定电位小于第二固定电位即可。

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极板110悬空,第二极板120电连接于ELVDD。

具体地,ELVDD为现有像素电路中的固定电位的正电源电压,第二极板120可以通过导电连接线与ELVDD电连接,实现通过对ELVDD的复用来消除静电。具体请参阅图2,显示面板10还设有与第二极板120连接的第一连接线210和第二连接线220,第一连接线210和第二连接线220用于将第二极板120连接与ELVDD,第一连接线210和第二连接线220可以采用与显示区DA中的现有的金属层(图未示)同层工艺一同制备,且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多层绝缘层230、像素定义层240。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具体地,第一极板110具有相对较大的投影面积可以保证在吸附静电时,提升吸附静电的效率,同时也避免了静电分布过于集中,而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范围内,可以有效利用第二极板120与第一极板110构成的电容对静电电荷的泄放作用。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叠。

具体地,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面积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面积,即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刚好形成两极板正对且面积相等的电容,区别于两极板正对但有一定错位的电容,效果在于能够提升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正对面积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对静电的存储效果,保证电荷在电容中的稳定。

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位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请结合图1和图2,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M位于非显示区NDA之内。

具体地,上述的重叠部分M也就是第一极板110和第二极板120构成的电容的有效电容部分,将该有效电容部分设置在非显示区NDA效果在于,当静电从开孔区HA侵入时,首先会经过非显示区NDA,而该有效电容部分会吸附并存储侵入的静电,这样静电就无法继续侵入显示区DA,简而言之,该结构可以起到阻挡静电进一步进入显示区DA的作用。

请参阅图4,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至少与非显示区NDA完全重叠。

具体地,由上述实施例可知,重叠部分为电容的有效电容部分,当电容的有效电容部分分布于整个非显示区NDA时,一方面可以避免静电的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在静电经过非显示区NDA侵入显示区DA的整个路径中增加对静电吸附效果。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位于非显示区NDA范围之内。

请结合图1和图2,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为同心的圆环状。

具体地,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M取决于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中较小的那个,因此,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以及重叠部分M均为同心的圆环状,也就是说第一极板110、第二极板120以及构成的电容在开孔区HA的各个方向上的宽度是均匀的,因此,当静电入侵时,电容对静电的存储作用在各方向上是均匀的,也就避免了静电过于集中在某一侧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电荷的泄放效果。

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极板11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极板12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可以根据在显示面板上在某一方向上,因为一些特殊结构造成的静电集中问题,可以针对性的设置重叠部分的宽度以匹配其静电量达到均匀的目的。

请参阅图5至图7,第一极板110延伸至显示区DA;和/或第二极板120延伸至显示区NDA。

具体地,通过在非显示区NDA的第一极板110和/或第二极板120的进一步延伸至显示区DA,可以增加第一极板110和/或第二极板120的长度,适当的延伸,与发光元件互不影响,进而提升对显示区DA的静电保护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第一极板110延伸至显示区DA不超过5圈子像素SPX。

具体地,第一极板110延伸至子像素SPX的区域,这部分子像素SPX的像素电路可以移动至其他的位置,不影响显示效果,同时还能增强静电的改善效果。子像素SPX包括蓝色、绿色、红色、白色等不同颜色中的至少一种,且不同颜色的子像素SPX的尺寸、间距可以不一样。示例性,子像素SPX的尺寸位于20μm~45μm之间,像素间距是25~40μm。多个子像素SPX阵列排布,可以是多个子像素SPX直线排列,也可以是相邻的子像素SPX之间错位设置。5圈子像素SPX的距离为180μm-385μm。以子像素SPX的尺寸为20μm,像素间距是30μm为例,相邻多个子像素SPX直线排列时5圈子像素SPX的距离为220μm(5个像素尺寸20*5,加上4个像素间距30*4);但是相邻多个子像素SPX也可以是错位设置,如图8所示,部分子像素所占空间与像素间距空间存在重叠,因此,5圈子像素SPX的距离可以小于220μm。示例性,如图8所示,子像素SPX的尺寸为20μm,像素间距是30μm,相邻的子像素SPX之间错位设置,5圈子像素SPX的距离为190μm。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平齐设置,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板120延伸至显示区DA不超过5圈子像素。其原理和效果同上,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远离衬底100设置的底部遮挡层140、缓冲层150和多晶硅层160;第一极板110与底部遮挡层140同层设置,120第二极板与多晶硅层160同层设置。

具体地,在显示区DA中底部遮挡层140设置在衬底100与多晶硅层160,主要用于背面对多晶硅层160等膜层的保护,而多晶硅层160主要用于晶体管的有源层使用,缓冲层150位于底部遮挡层140和多晶硅层160之间,用于绝缘;而本申请的第一极板110与底部遮挡层140同层设置,第二极板120与多晶硅层160同层设置,可以减少膜层设置的数量。第一极板110与底部遮挡层140材料相同,可通过图案化工艺一同制备,第二极板120与多晶硅层160的材料相同,可以图案化工艺一同制备,而间隔介质130可以与缓冲层150同层设置,因而,在显示区DA的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非显示区NDA采用与其同层设置的方式实现电容结构,而无需新增新的膜层,降低了制备的成本。

请参阅图10,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远离衬底100设置的多晶硅层170、绝缘层180和栅极层190;第一极板110与多晶硅层170同层设置,第二极板120与栅极层190同层设置。

具体地,在显示区DA中多晶硅层170主要用于晶体管的有源层使用,而栅极层190主要作为晶体管的控制端,绝缘层180位于多晶硅层170和栅极层190之间,用于绝缘;而本申请的第一极板110与多晶硅层170同层设置,第二极板120与栅极层190同层设置,可以减少膜层设置的数量。第一极板110与多晶硅层170材料相同,可通过图案化工艺一同制备,第二极板120与栅极层190的材料相同,可以图案化工艺一同制备,而间隔介质130与绝缘层180同层设置,因而,在显示区DA的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非显示区NDA采用与其同层设置的方式实现电容结构,而无需新增新的膜层,降低了制备的成本。

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有其他的膜层设置方式以实现本申请的电容结构,例如:同层的结构中采用不同的材料等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该显示装置20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显示面板10。

具体地,显示装置20可以是笔记本、台式机、平板电脑、手机、智能手表、虚拟显示终端等任一种显示装置,在此不做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ARIMA-LSTM组合模型的输电杆塔应变时间序列预测与失稳预警方法
  • 一种基于ARIMA-LSTM组合模型的供水量预测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