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实现显示功能的重要部件是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一般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Display,LCD)等。

OLED显示面板由于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耗能、质量轻、厚度薄、易于弯曲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直板终端设备或折叠式终端设备中。

但是目前的OLED显示面板普遍存在亮度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的像素限定层;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分别位于多个第一开口内,多个发光元件至少包括多个红色发光元件、多个绿色发光元件和多个蓝色发光元件;位于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一侧的亮度提升结构;亮度提升结构包括亮度提升层、遮挡结构和多个色阻;亮度提升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多个第二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分别与多个第一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交叠;多个色阻分别位于多个第二开口内;多个色阻至少包括多个红色色阻、多个绿色色阻和多个蓝色色阻,多个红色色阻分别与多个红色发光元件对应,多个绿色色阻分别与多个绿色发光元件对应,多个蓝色色阻分别与多个蓝色发光元件对应;遮挡结构在衬底上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之间,用于遮挡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内;其中,亮度提升层的折射率小于色阻的折射率。

色阻的设置既可以吸收环境光降低反射率,同时还可以使得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顺利发出,且该光线经过色阻之后,使得发光的光谱更窄,显示色域更广,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遮挡结构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开口之间,这样,既避免了对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的遮挡,同时还可以遮挡环境光降低反射率,当显示面板在息屏状态时,可实现一体黑的效果,相比于设置偏光片降低反射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更加的轻薄,且成本低。进一步,通过设置亮度提升层,且将色阻设置于亮度提升层的开口内,其中,亮度提升层的折射率小于色阻的折射率,这样一来,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色阻和亮度提升层的界面上时,发生折射,即光线从低折材料进入到高折材料后,会发生偏折,进而使得大角度的光往小角度汇聚,达到全反射聚光效果,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既可以避免环境光的反射,还可以提升色域,且还可以提升亮度。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至少两种颜色的色阻在衬底上的投影交叠,且交叠的区域位于像素限定层在衬底上的投影内,以形成遮挡结构,即无需单独形成遮挡结构,这样设置,避免环境光的反射,提升色域以及亮度的同时,还可以简化工艺步骤。

示例性的,可以是相邻的两种颜色的色阻延伸至像素限定层上,以形成遮挡结构;也可以是任意两种颜色的色阻设置于像素限定层上,以形成遮挡结构。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红色色阻、绿色色阻和蓝色色阻在衬底上的投影均交叠,且交叠的区域位于像素限定层在衬底上的投影内,以形成遮挡结构,即无需单独形成遮挡结构,这样设置,避免环境光的反射,提升色域以及亮度的同时,还可以简化工艺步骤。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遮挡结构包括黑矩阵,黑矩阵包括多个第三开口,亮度提升层设于黑矩阵背离像素限定层的一侧,且多个第二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分别位于多个第三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内。通过黑矩阵避免环境光的反射,且遮挡效果好。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上,亮度提升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5um,且小于或等于3.5um。

这样设置,既不会因为亮度提升层的厚度太小,影响亮度提升层涂布的均匀性,即影响亮度提升层的厚度均匀性,也不会因为亮度提升层的厚度较大,而影响黑矩阵的尺寸,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当遮挡结构包括黑矩阵时,亮度提升层的厚度大于黑矩阵的厚度,以方便各膜层的制备。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亮度提升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55。这样,方便亮度提升层1323的材料的选取。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亮度提升层包括光刻胶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亮度提升层包括红色亮度提升单元、绿色亮度提升单元和蓝色亮度提升单元,红色亮度提升单元、绿色亮度提升单元和蓝色亮度提升单元均包括多个第二开口;多个红色亮度提升单元均环绕多个红色色阻,多个绿色亮度提升单元均环绕多个绿色色阻,多个蓝色亮度提升单元均环绕多个蓝色色阻;红色亮度提升单元的折射率大于绿色亮度提升单元的折射率,绿色亮度提升单元的折射率大于和蓝色亮度提升单元的折射率。这样使得显示面板各区域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有利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均匀性。此外,由于多个红色色阻对应一红色亮度提升单元,多个绿色色阻对应一绿色亮度提升单元,以及,多个蓝色色阻对应一蓝色亮度提升单元,这样,这样一道掩膜即可实现一种颜色的亮度提升单元的设置,简化工艺步骤。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亮度提升结构背离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平坦化层具有平坦化作用,以方便后续结构(如盖板)的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见第一方面的效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显示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一衬底;在衬底上形成像素限定层;在像素限定层上形成多个第一开口;在多个第一开口内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在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一侧形成亮度提升结构,亮度提升结构包括亮度提升层、遮挡结构和多个色阻;亮度提升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多个第二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分别与多个第一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交叠;多个色阻分别位于多个第二开口内;多个色阻至少包括多个红色色阻、多个绿色色阻和多个蓝色色阻;遮挡结构在衬底上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之间,用于遮挡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内;其中,亮度提升层的折射率小于色阻的折射率。

色阻的设置既可以吸收环境光降低反射率,同时还可以使得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顺利发出,且该光线经过色阻之后,使得发光的光谱更窄,显示色域更广,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遮挡结构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开口之间,这样,既避免了对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的遮挡,同时还可以遮挡环境光降低反射率,当显示面板在息屏状态时,可实现一体黑的效果,相比于设置偏光片降低反射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更加的轻薄,且成本低。进一步,通过设置亮度提升层,且将色阻设置于亮度提升层的开口内,其中,亮度提升层的折射率小于色阻的折射率,这样一来,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色阻和亮度提升层的界面上时,发生折射,即光线从低折材料进入到高折材料后,会发生偏折,进而使得大角度的光往小角度汇聚,达到全反射聚光效果,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既可以避免环境光的反射,还可以提升色域,且还可以提升亮度。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一侧形成亮度提升结构,包括:在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形成亮度提升层;在亮度提升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多个第二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分别与多个第一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交叠;在亮度提升层背离衬底一侧分别形成多个红色色阻、多个绿色色阻和多个蓝色色阻;多个红色色阻、多个绿色色阻和多个蓝色色阻分别位于多个第二开口内,且至少两种颜色的色阻在衬底上的投影交叠,且交叠的区域位于像素限定层在衬底上的投影内,以形成遮挡结构,即无需单独形成遮挡结构,这样设置,避免环境光的反射,提升色域以及亮度的同时,还可以简化工艺步骤。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一侧形成亮度提升结构,包括:在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一侧形成黑矩阵;在黑矩阵上形成多个第三开口,以形成遮挡结构,多个第一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分别位于多个第三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内;在黑矩阵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亮度提升层;在亮度提升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且多个第二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分别位于多个第三开口在衬底上的投影内;在亮度提升层背离衬底一侧分别形成多个红色色阻、多个绿色色阻和多个蓝色色阻;多个红色色阻、多个绿色色阻和多个蓝色色阻分别位于多个第二开口内,即无需单独形成遮挡结构,这样设置,避免环境光的反射,提升色域以及亮度的同时,还可以简化工艺步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黑矩阵和亮度提升层的位置关系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黑矩阵和亮度提升层的位置关系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黑矩阵和亮度提升层的位置关系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关技术与本申请实施例仿真的视角亮度对比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1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3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3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3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3h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3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目标对象和第二目标对象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目标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目标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处理单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车载电脑、电视、智能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戴显示器、智能眼镜)、智能家居设备等包括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显示装置的具体形式不作特殊限定。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以显示装置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手机100包括显示模组10、后盖(也称为电池盖)20和中框30。

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手机100呈矩形平板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形状还可以为正方形平板状、圆形平板状、椭圆形平板状等。当然,显示装置也可以为折叠式显示装置(如折叠式手机)等。

显示模组10包括沿层叠设置的盖板11和显示面板(图中未示出)。盖板11例如对显示面板进行保护。显示面板例如包括OLED显示面板,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的类型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下述示例均以显示面板为OLED显示面板为例进行的说明。

后盖20位于显示面板背离盖板11的一侧,其中,后盖20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塑料、素皮、玻璃纤维等不透光材料;也可以包括玻璃等透光材料。本申请实施例对后盖20的材料不进行限定。

中框30位于盖板11和后盖20之间,中框30包括环形外观件31和位于环形外观件31内,且位于显示面板和后盖20之间的支撑件(图中未示出)。盖板11、环形外观件31和后盖20可围成容纳腔体。容纳腔体内设置有显示面板、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电池以及设置于PCB上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等结构(图中未示出),且通过中框30的支撑件对容纳腔体内的结构进行支撑。示例性的,显示模组10例如通过背胶设置于支撑件上,通过支撑件对显示面板进行支撑。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2例如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A。显示区AA内,数据线121和扫描线122交叉设置,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子像素区域中设置有子像素123。多个子像素123例如呈阵列排布。非显示区NAA设置有驱动芯片124,驱动芯片124包括多个数据输出引脚1241。多个数据输出引脚1241与多个数据线121一一对应耦合。SoC发送控制信号至驱动芯片124,驱动芯片124的内部电路对控制信号进行处理后生成数据信号,数据信号通过数据输出引脚1241传输至数据线121,以通过数据线121向子像素123写入数据信号。

或者,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非显示区NAA内还设置有多路选择电路125,多路选择电路125包括多个多路选择单元1251。一个多路选择单元1251的输入端与一个数据输出引脚1241耦合,该多路选择单元1251的输出端例如可以和至少两条数据线121耦合。SoC发送控制信号至驱动芯片124,驱动芯片124的内部电路对控制信号进行处理后生成数据驱动信号,数据驱动信号通过数据输出引脚1241传输至多路选择单元1251,以通过多路选择单元1251向子像素123写入数据信号。多路选择电路125的设置可以减少数据输出引脚1241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示例均以非显示区NAA内不设置多路选择电路125作为示例进行说明。

还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芯片124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2上,也可以不设置于显示面板12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见图1、图2或图3,非显示区NAA内,还设置有移位寄存器126,移位寄存器126包括多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单元,每级移位寄存单元的扫描信号输出端1261与一行子像素123对应的扫描线122耦合。驱动芯片124的内部电路对控制信号进行处理后还生成扫描驱动信号。扫描驱动信号传输至移位寄存器126后生成扫描信号,并通过移位寄存单元的扫描信号输出端1261传输至扫描线122。其中,移位寄存器126的数量可以为一,如图1-图3所示,一组级联的移位寄存器126设置于显示区AA的一侧。可选的,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移位寄存器126的数量还可以为二,两组级联的移位寄存器126分别位于显示区AA两侧相对设置的非显示区NAA,位于非显示区NAA的两组移位寄存器126的扫描信号输出端1261通过一扫描线122耦合,与同一扫描线122耦合的移位寄存器126通过扫描信号输出端1261向该扫描线122同步输出扫描信号。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扫描线122上存在压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2包括衬底127、位于衬底127上的像素电路层128以及位于像素电路层128背离衬底127一侧的发光层129。

示例性的,衬底127可以是柔性的或者刚性的,例如,采用具有柔性的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形成,用于阻挡氧和湿气,防止湿气或杂质通过衬底127向显示面板12内部扩散。

像素电路层128可以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1281,每个像素驱动电路1281包括多个(例如包括七个)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1282,用于驱动发光层129中的发光元件1290(下述内容进行介绍)发光。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以顶栅型的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的结构说明,显示面板12的像素电路层128具体包括位于衬底127上的有源层12811;位于有源层12811背离衬底127一侧的栅极绝缘层128b;位于栅极绝缘层128b背离衬底127一侧的薄膜晶体管1282的栅极12812,示例性的,上述扫描线例如与栅极12812同层设置;位于栅极12812背离衬底127一侧的层间绝缘层128c,其中,层间绝缘层128c可以由氧化硅或氮化硅等的无机层绝缘形成;位于层间绝缘层128c背离衬底127一侧薄膜晶体管1282的源电极12813和漏电极12814,其中,源电极1283和漏电极1284分别通过接触孔电连接(或结合)到有源层12811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接触孔是通过选择性地去除栅极绝缘层128b和层间绝缘层128c而形成,示例性的,上述数据线例如与薄膜晶体管1282的源电极12813和漏电极12814同层设置;位于薄膜晶体管1282的源电极12813和漏电极12814上的钝化层128d。更多的像素电路层128的结构和制备材料这里不再做一一列举。

发光层129包括像素限定层1291、阳极1292、发光功能层1293和透明阴极层1294。像素限定层1291可以由诸如聚酰亚胺(PI)、聚酰胺、苯并环丁烯(BCB)、压克力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的有机材料形成,或由诸如SiNx的无机材料形成。像素限定层1291包括多个第一开口1295,可以通过在第一开口1295内至少部分填充发光功能层1293,使得第一开口1295所限定的阳极1292、发光功能层1293和透明阴极层1294形成发光元件1290(即图5中虚线框内所示),用于显示面板发光显示,其中,发光功能层1293包括红色发光功能层、绿色发光功能层和蓝色发光功能层,每个发光元件1290根据不同的发光功能层1293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即红色发光功能层对应的发光元件1290(即红色发光元件)发红光,绿色发光功能层对应的发光元件1290(即绿色发光元件)发绿色,蓝色发光功能层对应的发光元件1290(即蓝色发光元件)发蓝光。像素限定层1291中第一开口1295的设置,使得多个发光元件1290相互隔离,避免了发光元件1290光线相互干扰。多个发光元件1290的阳极1292分别与多个像素驱动电路1281一一对应电连接,其中,一个像素驱动电路1281电连接一个发光元件1290的阳极1292,像素驱动电路1281与其对应的发光元件1290构成一个子像素123。当像素驱动电路1281驱动与其电连接的发光元件1290发光时,多个子像素共同进行画面的显示。

继续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还包括封装层130,位于发光层129背离衬底127的一侧,用于对发光功能层1293进行水氧防护。

继续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还包括触控层131,位于封装层130背离衬底127的一侧,以实现显示面板12的触控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层131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此,触控层131的设置位置与已有技术类似,具体可以参见已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不仅包括上述结构,还包括在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的一侧的亮度提升结构,其中,亮度提升结构包括亮度提升层、遮挡结构和多个色阻。亮度提升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多个色阻分别位于多个第二开口内;多个色阻至少包括多个红色色阻、多个绿色色阻和多个蓝色色阻,其中,多个红色色阻与多个包括红色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元件对应,多个绿色色阻与多个包括绿色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元件对应,多个蓝色色阻与多个包括蓝色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元件对应。色阻的设置既可以吸收环境光降低反射率,同时还可以使得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顺利发出,且该光线经过色阻之后,使得发光的光谱更窄,显示色域更广,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遮挡结构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开口之间,这样,既避免了对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的遮挡,同时还可以遮挡环境光降低反射率,当显示面板在息屏状态时,可实现一体黑的效果,相比于设置偏光片降低反射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更加的轻薄,且成本低。进一步,通过设置亮度提升层,且将色阻设置于亮度提升层的开口内,其中,亮度提升层的折射率小于色阻的折射率,这样一来,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色阻和亮度提升层的界面上时,发生折射,即光线从低折材料进入到高折材料后,会发生偏折,进而使得大角度的光往小角度汇聚,达到全反射聚光效果,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既可以避免环境光的反射,还可以提升色域,且还可以提升亮度。

下面分情况对包括亮度提升结构的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以及形成过程进行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示例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一种示例中,参见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黑矩阵和亮度提升层的位置关系图,其中,图7中为了清楚的展示黑矩阵和亮度提升层的位置关系,图7以黑矩阵在衬底上的投影的尺寸大于亮度提升层在衬底上的投影的尺寸为例进行的说明,下述示例中的黑矩阵和亮度提升层的位置关系图相同,下述示例不再赘述。如图6和图7所示,显示面板12还包括亮度提升结构132,亮度提升结构132包括遮挡结构1321,遮挡结构1321包括黑矩阵1322,黑矩阵1322包括多个第三开口13221,多个第三开口13221分别与多个发光元件1290对应,以暴露出发光元件1290,避免对发光元件1290发出光线的遮挡,且黑矩阵1322未设置第三开口13221的区域可以遮挡环境光降低反射率。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三开口13221分别与多个发光元件1290对应即为多个第三开口1322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分别与多个发光元件1290在衬底127上的投影部分交叠;或者,多个第三开口1322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分别位于多个发光元件1290在衬底127上的投影交叠内;或者,多个第三开口1322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分别与多个发光元件1290在衬底127上的投影重合。

继续参见图6和图7,亮度提升结构132还包括位于黑矩阵1322背离衬底127一侧的亮度提升层1323,亮度提升层1323覆盖黑矩阵1322以及第三开口13221。亮度提升层1323包括多个第二开口13231,多个第二开口1323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分别位于多个第三开口1322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内,也就是说,第三开口13221环绕第二开口13221设置,这样,使得亮度提升结构132覆盖黑矩阵1322开设的第三开口13221的侧壁。

继续参见图6,亮度提升结构132还包括多个色阻1324,其中,色阻1324也称为彩膜(Color Filter,CF),多个色阻分别位于多个第二开口13231内,且每个色阻1324在衬底127上的投影覆盖与其对应的第三开口13221。多个色阻1324至少包括多个红色色阻1324r、多个绿色色阻1324g和多个蓝色色阻1324b,多个红色色阻1324r分别与多个红色发光元件1290对应,多个绿色色阻1324g分别与多个绿色发光元件1290对应,多个蓝色色阻1324b分别与多个蓝色发光元件1290对应,色阻1324的设置既可以吸收环境光降低反射率,同时还可以使得发光元件1290发出的光线顺利发出,且该光线经过色阻1324之后,使得发光的光谱更窄,显示色域更广,提升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

此外,亮度提升层1323的折射率小于色阻1324的折射率。这样,当发光元件1290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色阻1324和亮度提升层1323的界面上时,发生折射,即光线从低折材料进入到高折材料后,会发生偏折,进而使得大角度的光往小角度汇聚(如图6中的粗箭头所指),达到全反射聚光效果,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12内设置亮度提升结构132,既可以避免环境光的反射,还可以提升色域,且还可以提升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以第一开口1295、第二开口13231和第三开口13221的形状为圆形为例进行的说明,但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且第一开口1295、第二开口13231和第三开口13221的大小和位置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示例性的,第一开口1295、第二开口13231和第三开口13221的大小和位置由子像素的排布方式决定,如图8所示,其中,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黑矩阵和亮度提升层的位置关系图。

对于亮度提升层1323的折射率以及色阻1324的折射率,本申请实施例对亮度提升层1323的折射率以及色阻1324的折射率不作限定,只要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以及亮度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亮度提升层1323的折射率例如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55。色阻1324例如大于或等于1.6。这样,方便亮度提升层1323的材料和色阻1324的材料的选取。

对于亮度提升层1323的材料,本申请实施例对亮度提升层1323的材料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示例性的,亮度提升层1323包括光刻胶等。

对于亮度提升层1323的厚度,本申请实施例对亮度提升层1323的厚度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衬底127的方向上,亮度提升层1323的厚度H1大于或等于1.5um,且小于或等于3.5um。这样设置,既不会因为亮度提升层1323的厚度太小,影响亮度提升层1323涂布的均匀性,即影响亮度提升层1323的厚度均匀性,也不会因为亮度提升层1323的厚度较大,而影响黑矩阵1322的尺寸,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在此情况下,亮度提升层1323的厚度大于黑矩阵1322的厚度,方便各膜层的制备。

此外,继续参见图6,显示面板12还包括亮度提升结构132背离衬底127一侧的平坦化层133等,平坦化层具有平坦化作用,以方便后续结构(如盖板11)的设置。

考虑到,不同颜色的发光层的发光效率不同,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因此,参见图9和图10,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黑矩阵和亮度提升层的位置关系图。如图9和图10所示,亮度提升层1323包括红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2、绿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3和蓝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4,红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2、绿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3和蓝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4均包括多个第二开口13231;红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2均环绕多个红色色阻1324r,多个绿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3均环绕多个绿色色阻1324g,多个蓝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4均环绕多个蓝色色阻1324b。其中,红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2的折射率大于绿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3的折射率,绿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3的折射率大于和蓝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4的折射率。

这是因为,蓝色发光功能层对应的蓝色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最低,红色发光功能层对应的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最高。通过设置发光效率最低的蓝色发光元件对应的蓝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4的折射率最低,可使得更多角度的光往小角度汇聚,进而使得该蓝色发光元件对应的区域的亮度提升效果最好,这样使得显示面板各区域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有利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均匀性。此外,由于多个红色色阻1324r对应一红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2,多个绿色色阻1324g对应一绿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3,以及,多个蓝色色阻1324b对应一蓝色亮度提升单元13234,这样,这样一道掩膜即可实现一种颜色的亮度提升单元的设置,简化工艺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红色亮度提升单元的形状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只要可以环绕各红色色阻1324r即可。

为详细说明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下面通过与相关技术进行对比来说明。

图11示出了相关技术与本申请实施例仿真的视角亮度对比图,其中,横坐标代表的是视角,单位为°,纵坐标代表的是亮度提升百分比,实线代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包括亮度提升结构的显示面板)的亮度曲线,虚线代表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包括偏光片的显示面板)的亮度曲线。

如图11所示,对比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与本案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光学仿真结果发现,部分大角度入射到低折射率的亮度提升层与高折射率的色阻界面处发射全反射,使光线向法线方向偏转,实现汇聚光线的效果,提升了显示面板的亮度。例如,0度视角下的亮度提升了30%,通过优化色阻材料透射率可以进一步优化本案的亮度提升效果。

因此,经过仿真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用户常用的视角下,显示面板的亮度均有所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以一种显示面板的示例为例说明,旨在表述本提案显示面板的亮度所有提升。实际各视角下的亮度提升百分比并不局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内容中的显示面板,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该实施例中未详尽描述的细节内容,可以参考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下面结合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对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进行介绍。

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S101、在衬底上形成像素电路层以及形成阳极。

参见图13a,在衬底127上依次形成像素电路层128的各个膜层,各膜层的结构可以参见上述内容(对图6的结构进行描述的内容),各膜层的形成过程与已有技术类似,具体可以参见已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然后,在像素电路层128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阳极1292,多个阳极1292分别与多个像素电路层128中的像素驱动电路1281一一对应电连接。

S102、在阳极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像素限定层,且在像素限定层上开设多个第一开口。

参见图13b,在阳极1292背离衬底127的一侧形成像素限定层1291,且像素限定层129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开口1295,多个第一开口1295分别与多个阳极1292对应,以暴露出多个阳极1292。

S103、在阳极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发光功能层。

参见图13c,在阳极1292背离衬底127的一侧采用真空热蒸镀工艺制备发光功能层1293,发光功能层1293包括发光层和共同层(图中未示出),发光功能层的具体膜层结构可以参见已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其中,共同层和发光层分别用通用金属掩膜版(CommonMetal Mask,CMM)和精细金属掩膜版(Fine Metal Mask,FMM)。

S104、在发光功能层背离衬底的一侧依次形成阴极层、封装层和触控层。

参见图13d,蒸镀工艺之后,在发光功能层1293背离衬底127的一侧形成阴极层1294,一阳极1290、一发光功能层1293以及阴极层1294共同组成一个发光元件1290。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淀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与喷墨打印(Inkjet printing,IJP)工艺在阴极层1294背离衬底127一侧制备出无机层(如SiN)、有机层以及无机层(如SiN)的叠层封装层130。

然后,在封装层130背离衬底127的一侧采用CVD与Photo工艺(主要包括光阻涂布,曝光和显影)制备触控层(Touch On Encapsulation,TOE)131。

S105、在触控层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黑矩阵,并对黑矩阵进行曝光显影出第三开口。

参见图13e,在触控层131背离衬底127的一侧采用Photo工艺(包括光阻涂布,曝光和显影)涂布0.5~2um厚度的黑矩阵(black matrix,BM)1322后,在发光元件1290正上方进行曝光显影出第三开口13221,以避免对发光元件1290发出光线的遮挡。

S106、在黑矩阵背离衬底的一侧涂布亮度提升层。

参见图13f,在黑矩阵1322背离衬底127的一侧涂布厚度为1.5~3.5um、折射率为1.4~1.55的亮度提升层1323,其中,涂布亮度提升层1323覆盖黑矩阵1322和第三开口13221,且亮度提升层1323的厚度大于黑矩阵1322的厚度。

S107、在亮度提升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

参见图13g,在亮度提升层1323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13231,其中,第二开口13231的尺寸小于第三开口13221的尺寸,即第二开口1323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位于第三开口1322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内。

S108、在第三开口内形成色阻。

参见图13h,利用Photo工艺在第三开口13221内形成图案化的多个色阻1324。其中,多个色阻1324至少包括多个红色色阻1324r、多个绿色色阻1324g和多个蓝色色阻1324b,多个红色色阻1324r分别与多个红色发光元件1290对应,多个绿色色阻1324g分别与多个绿色发光元件1290对应,多个蓝色色阻1324b分别与多个蓝色发光元件1290对应。

S109、在色阻背离衬底一侧形成平坦化层。

参见图13i,采用涂布工艺在色阻1324背离衬底127的一侧涂布平坦化层133。

又一个示例中,参见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图。如图14所示,与上述示例不同的是,亮度提升结构128不包括黑矩阵,相邻的两种颜色的色阻1324重叠,即相邻的两种颜色的色阻1324在衬底127上的投影交叠,且交叠的区域位于像素限定层129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内,相邻的两种颜色的色阻1324重叠的区域形成遮挡结构1321。

示例性的,当环境光进入红色的色阻1324之后,环境光仅剩下红色的光,红色的光经过绿色的色阻1324之后不透过,所以环境光经过重叠两种颜色的色阻1324之后,使得环境光无法进入到显示面板12内部,即遮挡环境光降低反射率,与上述示例中的黑矩阵1322的作用相同,且无需在形成色阻1324的同时即可形成遮挡结构1321,无需单独设置黑矩阵。

该示例中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与上述示例类似,不同的是,在步骤S104中不形成黑矩阵,而是直接形成亮度提升层,具体可以参见上述示例,此处不再赘述。

又一个示例中,参见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图。如图15所示,与第二个示例不同的是,三种颜色的色阻1324重叠,即红色色阻1324r、绿色色阻1324g和蓝色色阻1324b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均交叠,且交叠的区域位于像素限定层1291在衬底127上的投影内,三种颜色的色阻1324重叠的区域形成遮挡结构1321。

示例性的,当环境光进入红色的色阻1324之后,环境光仅剩下红色的光,红色的光经过绿色的色阻1324之后不透过,所以环境光经过重叠两种颜色的色阻1324之后,使得环境光无法进入到显示面板12内部,即遮挡环境光降低反射率,蓝色的色阻1324b设置之后,可以进一步达到滤除环境光的作用,与上述示例中的黑矩阵1322的作用相同,且无需在形成色阻1324的同时即可形成遮挡结构1321,无需单独设置黑矩阵。

该示例中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与第二个示例类似,具体可以参见上述示例,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装置及柔性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一种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一种薄膜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控制方法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