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网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前无线MESH网络,可以提供漫游功能和双频优选功能。其中,漫游功能是指在设备移动到一个新的无线接入点时,能够自动切换到新的接入点以确保网络连接的连续性,这是一种设备在不同接入点之间无缝切换的能力,然而漫游功能并不关注网络频段优劣的问题,其更关注的是设备在不同接入点之间的切换选择;而双频优选功能是指在设备支持双频无线信号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当前环境和信号质量自动选择更稳定的频段,尤其在拥挤的无线环境中,双频优选功能能够提供更可靠的连接性能。

但是,由于漫游功能和双频优选功能在网络连接过程中关注的是不同的方面,因此二者往往是独立生效的。即目前当电子设备使用无线MESH网络进行通信时,要么考虑使用漫游功能,要么考虑使用双频优选功能,没有对两种功能组合考虑,无法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难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设备的网络通信质量和稳定性。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实现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使设备可以在不同无线接入点、不同频段的网络中自动选择最优的网络连接,以最大程度保证设备的网络通信质量和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监测设备使用的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第一信号强度;

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检测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的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若否,则将设备使用的网络切换至第一接入点的第二频段网络;

若是,则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可选的,所述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高于所述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二阈值;

或者,所述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所述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满足第三阈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可选的,所述监测设备使用的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第一信号强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不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

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可选的,所述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所述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所述监测设备使用的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第一信号强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

若满足第四阈值,则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若不满足第四阈值,则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

可选的,所述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的步骤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时,以及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并未降低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

可选的,所述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时,以及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并未降低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的步骤包括:

在预设时长内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增强时,获取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在预设时长内的第一变化率、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在预设时长内的第二变化率;

检测到所述第一变化率与所述第二变化率之间的差值处于预设数值区间内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

可选的,所述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还包括:

当需要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时,若检测到有多个第二接入点时,获取各个第二接入点对应的路径跳数和下挂终端数;

检测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五阈值、所述路径跳数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所述下挂终端数小于预设数量;

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满足所述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

可选的,所述检测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检测到没有满足所述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时,基于预设规则调整所述第五阈值和/或所述预设数量,以更新所述第三预设条件;

基于更新后的所述第三预设条件,返回执行所述检测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的步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的步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了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通过对设备信号强度阈值和网络质量进行动态的判断和选择,可以使设备在不同无线接入点、不同频段的网络中自动选择更好的网络连接,兼具双频优选和漫游功能的优点,最大程度保证设备的网络通信质量和稳定性。这样的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可以在提升设备网络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框图。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另外,若本申请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如用于区分相同或类似元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S10、监测设备使用的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第一信号强度;

步骤S20、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检测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的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步骤S30、若否,则将设备使用的网络切换至第一接入点的第二频段网络;

步骤S40、若是,则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本实施例中,实施例的执行终端可以是电子设备,也可以是控制电子设备的其他设备或装置。

可选的,将设备当前连接的无线接入点标记为第一接入点,将除第一接入点外、设备能检测到的其他无线接入点标记为第二接入点。

可选的,每个无线接入点至少提供两种频段的无线网络,分别为第一频段网络和第二频段网络。

可选的,在设备连接到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后,可以定时或实时监测该网络的信号强度。其中,信号强度的检测可通过设备的无线接口进行,例如通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指示器(RSSI)或其他类似的信号质量指标来评估。以下以信号强度为RSSI值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的,当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高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时(如第一频段网络为5G网络、第二频段网络为2.4G网络),则当设备监测到第一信号强度在下降时,则开始检测第一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当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时(如第一频段网络为2.4G网络、第二频段网络为5G网络),则当设备监测到第一信号强度在上升时,则开始检测第一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以下以无线接入点提供的双频网络分别为5G网络和2.4G网络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的,预设条件可以根据网络性能要求进行设定,如最低信号强度阈值或其他信号质量指标的要求。

可选的,如果第一信号强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进一步检测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这可以通过扫描设备周围的无线网络,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获取第二信号强度。

可选的,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高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二阈值。其中,第一阈值可以表征为使用第一接入点的5G网络时,所需的最低信号强度,即一旦低于该阈值,则2.4G网络的质量优于5G网络的质量,因此第一阈值也可以表征为用于判断是否切换至2.4G网络的判断阈值;第二阈值可以表征为使用第二接入点的5G网络时,所需的最低信号强度。

可选的,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满足第三阈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其中,第三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当第三阈值等于第一阈值时,表征为使用第一接入点的5G网络时,所需的最低信号强度;不过为了满足设备对高频段网络的网络质量需求,也可以设置第三阈值比所需的最低信号强度偏大(具体偏差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定,此处不做限定),以确保设备可以使用到质量更好的高频段网络。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第二、第三阈值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网络情况和设备要求来设置,以确保信号强度满足所需的条件,或者也可以使用经验值或者实验数据进行设置。

可选的,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高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当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时,判定第一信号强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此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达到第二阈值(即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说明第二接入点的第二频段网络提供了更好的网络质量和信号强度,则此时可以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第一频段网络,以使设备可以使用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质量好的高频段网络;当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阈值,说明第二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将设备使用的网络切换至第一接入点的第二频段网络,使设备可以使用第一接入点提供更稳定的低频段网络,从而保证网络通信的稳定性。

可选的,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当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阈值时,判定第一信号强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此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即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说明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优于第一接入点的网络质量,则此时可以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第二频段网络,以使设备可以使用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质量更好的高频段网络;当第一信号强度达到第三阈值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信号强度(即第二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说明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并未优于第一接入点的网络质量,则此时将设备使用的网络切换至第一接入点的第二频段网络,使设备可以使用第一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质量好的高频段网络。

这样的切换策略可以根据当前网络的情况和信号强度进行动态的选择,以提升设备的网络连接质量和用户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实现了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通过对设备信号强度阈值和网络质量进行动态的判断和选择,可以使设备在不同无线接入点、不同频段的网络中自动选择更好的网络连接,兼具双频优选和漫游功能的优点,最大程度保证设备的网络通信质量和稳定性。这样的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可以在提升设备网络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参照图2,所述监测设备使用的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第一信号强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步骤S50、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不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

步骤S60、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高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当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判定第一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此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阈值(即第二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说明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比第一频段网络差值,鉴于此时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网络质量还能满足使用需求,则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

可选的,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高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当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则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说明第二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网络质量,要优于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质量(因为第一信号强度目前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但由于第一信号强度处于下降趋势,所以网络质量要比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差),则此时可以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使设备可以接入到第二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以使设备可以使用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质量好的高频段网络。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对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判断的准确性,此时第二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第二信号强度大于第一信号强度,当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需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以及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第一信号强度时,再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可选的,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当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三阈值时,判定第一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此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信号强度(即第二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说明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并未优于第一接入点的网络质量,加上此时第一接入点的第二频段网络不具备使用条件,则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

可选的,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当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三阈值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第一信号强度(即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说明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优于第一接入点的网络质量,则此时将设备使用的网络切换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使设备可以使用第二接入点提供的质量更好的网络。此时分两种情况,若进一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达到第二阈值,则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第二频段网络,若第二信号强度未达到第二阈值,则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第一频段网络。

在一实施例中,实现了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通过对设备信号强度阈值和网络质量进行动态的判断和选择,可以使设备在不同无线接入点、不同频段的网络中自动选择更好的网络连接,兼具双频优选和漫游功能的优点,最大程度保证设备的网络通信质量和稳定性。这样的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可以在提升设备网络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则第二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第二信号强度需同时满足第四阈值。其中,当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三阈值时,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第一信号强度,以及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再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其中,第四阈值表征为使用第二接入点的2.4G网络时,所需的最低信号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3,所述第一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低于所述第二频段网络对应的频段;所述监测设备使用的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第一信号强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步骤S70、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

步骤S80、若满足第四阈值,则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步骤S90、若不满足第四阈值,则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频段网络低于所述第二频段网络的情况下,当监测到设备使用的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信号强度正在降低时(例如设备正在远离第一接入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可选的,此时需要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其中,第四阈值表征为使用第二接入点的2.4G网络时,所需的最低信号强度。

可选的,如果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说明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的网络质量更好,则可以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以继续使用质量更好的网络。此时分两种情况,若进一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达到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四阈值),则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第二频段网络,若第二信号强度未达到第二阈值,则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第一频段网络。

可选的, 如果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小于第四阈值,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质量也无法满足设备的需求和预期,此时则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即不进行网络切换(即不进行双频切换,也不执行漫游),以保障网络通信的连接稳定性和数据传输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方案中,为了保证对第一接入点网络质量判断的准确性,可以是检测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六阈值时,再进一步判断是否漫游至第二接入点,以准确匹配网络信号,并确保设备连接的网络具有稳定的信号强度和良好的网络质量。其中,第六阈值表征为使用第一接入点的2.4G网络时,所需的最低信号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的步骤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时,以及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并未降低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

本实施例中,当监测到设备使用的第一接入点的第一频段网络的信号强度正在降低时,说明设备可能正在远离第一接入点(若进一步判定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六阈值,则可确认),此时先判断在第一信号强度降低的过程中,第二信号强度有没有在降低。

可选的,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同时在降低,说明设备也在远离第二接入点,则可以不再判断是否需要漫游至第二接入点。

可选的,若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未降低(即第二信号强度不变或提升),则再进一步检测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并且若满足第四阈值,则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若不满足第四阈值,则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

在第一信号强度降低的过程中,同时检测第二信号强度是否在降低,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设备的信号情况,避免仅依靠一个信号强度的判断引发误判。并且通过进一步检测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可以判断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质量是否适合设备使用,只有当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四阈值时,才进行漫游至第二接入点,避免连接到不稳定或质量不佳的网络。

这样,在设备远离第一接入点且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四阈值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进行网络切换,确保用户继续享受高质量的网络服务,提高使用体验。如果第二信号强度不满足第四阈值,即使设备正在远离第一接入点,仍保持连接在当前网络上,避免频繁切换或连接到质量不佳的网络,提高网络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时,以及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并未降低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的步骤包括:

在预设时长内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降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增强时,获取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在预设时长内的第一变化率、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在预设时长内的第二变化率;

检测到所述第一变化率与所述第二变化率之间的差值处于预设数值区间内时,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

本实施例中,在预设时长内进行信号强度变化的监测和采样,并且在预设时长内检测到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在降低,而第二信号强度在增强时,则分别计算第一信号强度在预设时长内的第一变化率、第二信号强度在预设时长内的第二变化率。

其中,第一变化率可以通过计算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在预设时长内的差值,并除以该时间间隔得到;第二变化率可以通过计算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在预设时长内的差值,并除以该时间间隔得到。

可选的,预设时长是用于计算信号强度变化率的时间范围。通常情况下,预设时长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来计算信号强度变化率,这个时间窗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平衡时效性和准确性。

可选的,计算第一变化率和第二变化率之间的差值后,则进一步检测该差值是否处于预设数值区间内。其中,预设数值区间是用于检测第一变化率与第二变化率之间的差值的范围,其作用是确定变化率之间的差异是否足够显著,如果第一变化率和第二变化率之间的差值处于预设数值区间的范围内,那么可以认为这两个变化率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反,如果第一变化率和第二变化率之间的差值超出预设数值区间的范围,那么可以认为这两个变化率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预设数值区间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若检测到差值并未处于预设数值区间内,则判定设备在远离第一接入点时,并未接近第二接入点;若检测到差值处于预设数值区间内,则判定设备在远离第一接入点的同时,也在接近第二接入点,即第二接入点的信号强度不仅在逐步提升,而且越发稳定,说明设备正朝着一个信号质量更好的方向移动(这个举动可以是用户有意为之,也可以是无意的;但如若用户是有意为之的(即用户主动找寻网络质量好的第二接入点时),当后续判定可以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并自动进行漫游时,也可以提高设备的智能化,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网络自动漫游体验(无需用户手动切换接入点))。

可选的,若检测到差值处于预设数值区间内时,则再进一步检测第二信号强度是否满足第四阈值。并且若满足第四阈值,可以判定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质量较好,可以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若不满足第四阈值,则维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以保障网络通信的连接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这样,通过比较第一和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率,可以精确判断设备位置的变化和信号情况,以确保设备可以漫游至网络稳定、质量好的第二接入点,否则则保持设备当前使用的网络不变,即通过考虑信号强度变化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设备与不同接入点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是否进行网络切换。

相比于直接依赖设备与第二接入点的位置远近,或者仅依赖第二信号强度数值高低来判断第二接入点网络质量的方案,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判断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这样是因为:当仅考虑设备与第二接入点的位置远近时,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其他因素(例如障碍物、干扰、信号衰减等),这样可能导致不准确的判断结果;而仅依赖第二信号强度数值来判断网络质量时,也可能带来误差,因为信号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距离、干扰、物理障碍等),因此仅依赖信号强度数值高低来判断网络质量可能导致误判,如选择了强信号但实际质量较差的接入点。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还包括:

当需要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时,若检测到有多个第二接入点时,获取各个第二接入点对应的路径跳数和下挂终端数;

检测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五阈值、所述路径跳数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所述下挂终端数小于预设数量;

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满足所述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时,若同时还检测到有多个满足漫游切换条件的第二接入点时,则进一步获取各个第二接入点对应的路径跳数(Metrics)和下挂终端数。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第二预设条件、第四阈值等,只要是涉及到用于判断是否将设备使用的网络漫游切换至第二接入点的条件,都可以当作是漫游切换条件,因此判断是否需要对设备使用的网络进行漫游切换的过程,参照上述实施例记载的相关内容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路径跳数是指网络中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所经过的中间节点数量,在无线网络中,节点可以是移动设备、接入点、路由器等,路径跳数可以表示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路由次数,也可以表示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跳数越小越稳定可靠);下挂终端数是指连接到网络中一个节点(如一个接入点)下面的终端数量,在一个无线网络中,一个接入点一般可以支持多个终端设备同时接入,这些终端设备被视为这个接入点下挂的终端数,对于用户来说,下挂终端数可以影响其使用网络的稳定性和速度等体验。

可选的,根据各个第二接入点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路径跳数和下挂终端数,检测其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

可选的,第三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五阈值、所述路径跳数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所述下挂终端数小于预设数量。

可选的,若设备当前是需要漫游切换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5G网络,则第五阈值应当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若设备当前是需要漫游切换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2.4G网络,则第五阈值应当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其中,第五阈值需大于第二阈值(或第四阈值)的情况时,其原因可参照第三阈值需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四预设条件可以是指,在同时满足第二信号强度达到第五阈值、下挂终端数小于预设数量的第二接入点中,其路径跳数是最小的;或者第四预设条件也可以是指,路径跳数小于预设跳数。

可选的,预设跳数可以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设备的特性来设定,如设定为3~5个;预设数量可以根据网络负载和终端需求来设定,以确保网络连接质量,如设置为3~5个。

可选的,通过比较各个第二接入点的信号强度、路径跳数和下挂终端数,筛选出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即同时满足第二信号强度达到第五阈值、路径跳数满足第四预设条件,且下挂终端数小于预设数量。

可选的,若检测到存在满足所有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则将设备漫游至第二接入点提供的网络。

这样,能够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信号强度、路径跳数以及下挂终端数等,综合评估不同第二接入点的性能,并选择网络质量最优的接入点进行漫游,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设备需求,提高网络连接的品质和体验。而且根据不同的预设条件,灵活选择最优的第二接入点,并通过算法快速地进行筛选和判断,降低网络切换和漫游过程中的延迟和卡顿。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网络架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提高方案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检测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检测到没有满足所述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时,基于预设规则调整所述第五阈值和/或所述预设数量,以更新所述第三预设条件;

基于更新后的所述第三预设条件,返回执行所述检测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如果在检测中没有找到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即没有第二接入点同时满足第二信号强度达到第五阈值、路径跳数满足第四预设条件且下挂终端数小于预设数量,那么需要基于预设规则进行调整第三预设条件。预设规则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调整:

可选的,调整第五阈值: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降低第五阈值,使得更多的接入点可以满足信号强度要求,例如原第五阈值大于第二阈值(或第四阈值),则可以将第五阈值降低至第二阈值(或第四阈值)。这样可以扩大可选的接入点范围,提高找到满足条件的第二接入点的概率。

可选的,调整预设数量:根据当前网络负载和终端需求的变化,调整下挂终端数的预设数量,可以适当放宽预设数量,使更多的接入点进入可选范围,如每调整一次,可以将预设数量累计加一。

在调整了第五阈值和/或预设数量后,需要基于更新后的第三预设条件返回执行检测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第二接入点的步骤,重新检测满足新的第三预设条件的最优接入点。

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五阈值和预设数量,并重新执行检测步骤,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确保设备能够连接到最优的第二接入点并获得更好的网络体验。

可选的,当第三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满足第五阈值、所述路径跳数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所述下挂终端数小于预设数量,且第四预设条件为路径跳数小于预设跳数时(即第三预设条件同时涉及第五阈值、预设跳数和预设数量这三个参数时),若其中每个参数的数值设定都是根据人为经验独立设置的(即参数取值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参数取值不相关),可能会因为人为主观因素导致参数设置偏差,从而导致无法准确地基于这些参数综合分析出网络质量最优的第二接入点。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模型,分析第五阈值、预设跳数和预设数量这三个参数的不同取值组合,与所能筛选出的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之间对应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能够筛选出网络质量最优的第二接入点的取值组合,再基于最终得到的取值组合(即目标取值组合),相应设置第五阈值、预设跳数和预设数量的具体取值。

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算法,例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来构建网络质量预测模型。这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训练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取值组合与网络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来预测网络质量,并分析出最优的参数取值组合。

可选的,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过程示例如下:

(1)数据收集:收集过去一段时间内不同接入点对应的网络质量相关的历史数据,包括信号强度、路径跳数、下挂终端数以及与网络连接质量相关的指标数据(如延迟、带宽、丢包率、抖动、吞吐量等),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参数取值组合与网络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模型训练提供依据。

(2)特征工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处理,例如将信号强度转换为数值形式、计算路径跳数和下挂终端数的统计指标等。

(3)数据集划分:将收集到的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用于构建人工智能模型,验证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

(4)模型构建:选择适合的人工智能算法,并根据训练集的数据来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这可以尝试不同的算法和模型结构,比较它们的性能和准确度。

(5)模型训练和优化:使用训练集来训练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模型在验证集上的预测准确度。

(6)参数分析和优化:基于训练好的模型,分析第五阈值、预设跳数和预设数量这三个参数的不同取值组合与所选出的第二接入点的网络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能够筛选出网络质量最优的第二接入点的取值组合。

(7)参数设置:基于前述分析结果,将最优的参数取值组合映射到第五阈值、预设跳数和预设数量的具体取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三个参数,以达到筛选出网络质量最优的第二接入点的目的。

(8)实时调整: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测实时数据,并根据实时数据对第五阈值、预设跳数和预设数量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其中,实时数据是指实时收集的最新数据,通常是在当前时刻收集的数据,实时数据可以用来更新模型、进行实时预测和实时监控,在上述场景中,实时数据可以包括当前设备所连接的接入点的信号强度、网络质量等实时信息,用来更新模型的预测结果和调整参数取值。

这样,就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模型分析和优化第五阈值、预设跳数和预设数量这三个参数的取值,从而最大程度地筛选出网络质量最优的第二接入点。同时,实时数据的监测和动态调整可以增强方案的实时性和适应性,提高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内部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电子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电子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调用的数据。该电子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数据通信。该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用于接收外部设备输入的信号。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如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电子设备的限定。

此外,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的步骤。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易失性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为非易失性可读存储介质。

综上所述,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了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通过对设备信号强度阈值和网络质量进行动态的判断和选择,可以使设备在不同无线接入点、不同频段的网络中自动选择更好的网络连接,兼具双频优选和漫游功能的优点,最大程度保证设备的网络通信质量和稳定性。这样的双频及漫游组合的网络切换方法可以在提升设备网络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和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通过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速据率SDRAM(SS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针对调理肉制品护色保鲜复配抗氧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一种利用火龙果天然染料制备蜡染膏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一种孟鲁司特钠过饱和自微乳化固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一种基于VEGFR-2抑制剂S7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一种固定水体中硝酸盐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一种肉制品天然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一种天然肉制品抗氧化护色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分类

0612011652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