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升降操作台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53:06


升降操作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办公用品,尤其涉及一种升降操作台。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各式各样的物质消费品,而操作台就是诸多物质消费品中一种。

其中,对于中国专利号201520366484.1所公开的坐站两用操作台来说,它的束线器52(也称工程拖链)在工作台20相对固定底座10的升降过程中需要较大的伸缩空间,占用了固定底座10大半个门位置的空间,状态见中国专利号201520366484.1中的图3和图4所示;同时,束线器52不具有防倾能力,防倾能力由升降机构30提供,故对升降机构30的抗弯力要求高。

因此,急需要一种升降操作台来克服上述的一个或多个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少对底柜的空间的占用且减少对升降机构抗弯力要求的升降操作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升降操作台包括底柜、升降机构、位于所述底柜正上方的台面、位于所述升降机构侧旁的折叠线槽及装配于所述台面之底部的横向线槽。所述升降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底柜装配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上端与所述台面装配连接,所述升降机构还分别布置于所述底柜的左右两侧处;所述横向线槽沿所述底柜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横向线槽的左端和右端各开设有下线口,所述折叠线槽分布于所述底柜的两侧处,每侧中的所述折叠线槽包含上安装座、上线槽、下线槽及下安装座,在同一侧中,所述上安装座与所述台面和横向线槽中的至少一者固定连接,所述上线槽的上端与所述上安装座铰接以界定出第一铰接中心线,所述上线槽的下端与所述下线槽的上端铰接以界定出第二铰接中心线,所述下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底柜并位于所述下线口的正下方,所述下线槽的下端与所述下安装座铰接以界定出位于所述底柜上方的第三铰接中心线,所述第一铰接中心线至第三铰接中心线中任意两者彼此平行,所述上线槽和下线槽两者彼此背对的一侧各装配有压线码;其中,在所述升降机构驱使所述台面做靠近所述底柜的下降过程中,所述台面使所述上线槽与下线槽之间彼此靠拢且可收折于所述下线口内。

较佳地,所述第一铰接中心线位于所述下线口的正上方,所述第一铰接中心线至第三铰接中心线沿所述底柜的前后方向布置,所述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呈竖立布置。

较佳地,所述台面开设有从所述横向线槽的上方露出所述横向线槽的操作开口,所述台面上装配有在操作时可打开或闭合所述操作开口的线槽盖。

较佳地,本发明的升降操作台还包括紧固件,所述上安装座位于所述横向线槽内,所述上安装座还沿所述底柜的左右方向与所述台面夹持所述横向线槽的侧壁,所述紧固件沿所述底柜的左右方向穿置于所述台面、横向线槽之侧壁及上安装座并紧固所述台面、横向线槽之侧壁和上安装座。

较佳地,所述上安装座、上线槽、下线槽及下安装座各由钢板制成,所述上安装座、上线槽、下线槽及下安装座各包含一板体及由所述板体相对的两侧朝同一方向延伸所成的侧板,所述上安装座和上线槽中一者的两侧板置于另一者的两侧板之间,所述上安装座和上线槽两者中同一侧的侧板穿置有第一铆接转轴,该第一铆接转轴上具有朝向该侧板内的第一翻边结构,所述上线槽和下线槽中一者的两侧板置于另一者的两侧板之间,所述上线槽和下线槽两者中同一侧的侧板穿置有第二铆接转轴,该第二铆接转轴上具有朝向该侧板内的第二翻边结构,所述下线槽和下安装座中一者的两侧板置于另一者的两侧板之间,所述下线槽和下安装座两者中同一侧的侧板穿置有第三铆接转轴,该第三铆接转轴上具有朝向该侧板内的第三翻边结构。

较佳地,所述上线槽处的压线码与所述上线槽的一侧板固定连接,所述上线槽处的压线码还伸向所述上线槽的另一侧板并与所述上线槽的板体相隔开以界定一上操作口,所述下线槽处的压线码与所述下线槽的一侧板固定连接,所述下线槽处的压线码还伸向所述下线槽的另一侧板并与所述下线槽的板体相隔开以界定一下操作口。

较佳地,所述压线码呈“ㄇ”字形,所述上线槽和下线槽两者的侧板彼此背对。

较佳地,本发明的升降操作台还包括一活动盖板,所述活动盖板可取走地盖于所述底柜的顶部,且所述活动盖板开设有避让所述下安装座的第一避让缺口及避让所述升降机构的第二避让缺口,所述下安装座沿所述底柜的上下方向穿置于所述第一避让缺口中,所述升降机构沿所述底柜的上下方向穿置于所述第二避让缺口中。

较佳地,所述底柜的左右两侧的内侧壁上固定有一悬置于所述底柜中的承载安装座,所述承载安装座从所述升降机构的下方承托所述升降机构的下端,所述承载安装座还与所述升降机构的下端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底柜的左右两侧的内侧壁上还固定有位于所述承载安装座对应上方的固定码,所述固定码环抱所述升降机构并与所述升降机构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装配于台面之底部的横向线槽之左右两端各开设有下线口,且折叠线槽包含上安装座、上线槽、下线槽及下安装座,上安装座与台面和横向线槽中的至少一者固定连接,上线槽的上端与上安装座铰接以界定出第一铰接中心线,上线槽的下端与下线槽的上端铰接以界定出第二铰接中心线,下安装座固定于底柜并位于下线口的正下方,下线槽的下端与下安装座铰接以界定出位于底柜上方的第三铰接中心线,第一铰接中心线至第三铰接中心线中任意两者彼此平行,上线槽和下线槽两者彼此背对的一侧各装配有压线码;故在升降机构驱使台面做靠近底柜的下降过程中,台面使上线槽与下线槽之间彼此靠拢且可收折于下线口内,减少占用底柜的空间;同时,由于升降机构驱使台面相对底柜的升降过程使得上线槽与下线槽只能上下运动,防倾钢性较强,因此可以采用抗弯力较小的升降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升降操作台在升起至一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升降操作台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升降操作台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升降操作台沿箭头C所指方向观看的平面图。

图5是沿图4中D-D线剖切的内部图。

图6是图5在升降机构驱使台面相对底柜向下下降至一位置时的状态图。

图7是图6在升降机构再驱使台面相对底柜向下下降至另一位置时的状态图。

图8是沿图4中E-E线剖切的内部图。

图9是本发明的升降操作台中的折叠线槽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折叠线槽在沿箭头F所指方向观看的平面图。

图11是沿图10中G-G线剖切后的内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5,本发明的升降操作台100包括底柜10、升降机构20、位于底柜10正上方的台面30、位于升降机构20侧旁的折叠线槽40及装配于台面30之底部的横向线槽50。升降机构20分别布置于底柜10的左右两侧处,使得底柜10的左右两侧都设有升降机构20,升降机构20的下端22与底柜10装配连接,由底柜10对升降机构20提供支撑的作用,以确保升降机构20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升降机构20的上端21与台面30装配连接,使得升降机构20在升降的过程中能带动台面30相对底柜10升降。横向线槽50沿底柜10的左右方向延伸,可选择的是,于图8中,作为一示例,横向线槽50的左端相对台面30的左侧呈内缩布置,横向线槽50的右端相对台面30的右侧呈内缩布置,这样使得横向线槽50沿底柜10的左右方向不凸出台面30,避免横向线槽50因凸出台面30而对用户造成障碍,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横向线槽50沿底柜10的左右方向相对台面30的位置还可有其它,故不以图8所示为限;且横向线槽50的左端和右端各开设有下线口51,以便于台面30上的设备之线缆先顺着横向线槽50再下线口51穿出,然后与底柜10的设备连接操作,可选择的是,于图8中,作为一示例,下线口51为方形口,但不以此为限。

同时,结合图6至图8,折叠线槽40分布于底柜10的左右两侧处,使得底柜10的左右两侧处都设有折叠线槽40,且每侧中的折叠线槽40包含上安装座41、上线槽42、下线槽43及下安装座44,在同一侧中,上安装座41、台面30和横向线槽50三者固定连接,可选择的是,于图5至图7中,作为一示例,本发明的升降操作台100还包括紧固件60,上安装座41位于横向线槽50内,上安装座41还沿底柜10的左右方向与台面30夹持横向线槽50的侧壁52,紧固件60沿底柜10的左右方向穿置于台面30、横向线槽50之侧壁52及上安装座41,并紧固台面30、横向线槽50之侧壁52和上安装座41,使得台面30、横向线槽50及上安装座41三者借助紧固件60固定在一起,从而简化台面30、横向线槽50及上安装座41三者的组装过程,再由于上安装座41位于横向线槽50内,这样使得上线槽42的上端是从下线口51穿入横向线槽50中,从而确保上线槽42与下线槽43彼此靠拢并收折于下线口51内的可靠性;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将上安装座41与台面30固定连接,或者,将上安装座41与横向线槽50固定连接,故不以图5至图7所示为限。

再者,于图5至图7中,上线槽42的上端与上安装座41铰接以界定出第一铰接中心线C1,使得上线槽42可绕第一铰接中心线C1相对上安装座41枢摆,上线槽42的下端与下线槽43的上端铰接以界定出第二铰接中心线C2,使得上线槽42与下线槽43两者之间可绕第二铰接中心线C2彼此枢摆;下安装座44固定于底柜10,由底柜10对下安装座44提供支撑的作用,下安装座44还位于下线口51的正下方,以确保折叠线槽40在收折后位于下线口51内的需要,下线槽43的下端与下安装座44铰接以界定出位于底柜10上方的第三铰接中心线C3,以使得下线槽43可绕第三铰接中心线C3在底柜10的上方相对下安装座44枢摆,故不用占底柜10的顶部位置,且第一铰接中心线C1至第三铰接中心线C3中任意两者彼此平行,以确保上线槽42和下线槽43于台面30相对底柜10升降过程中彼此靠拢或彼此展开的顺畅可靠性;上线槽42和下线槽43两者彼此背对的一侧各装配有压线码45,用于对连接台面30上的设备和底柜10上的设备的线缆进行约束,防止线缆在上线槽42和下线槽43彼此靠拢或彼此展开过程中随意窜动。其中,在升降机构20驱使台面30做靠近底柜10的下降过程中,台面30使上线槽42与下线槽43之间彼此靠拢且可收折于下线口51内,状态见图7所示,且在图5和图7中,不管台面30是否相对底柜10升降,底柜10的空间不受折叠线槽40的影响,故不占用底柜10的空间。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5所示,作为一示例,第一铰接中心线C1位于下线口51的正上方,这样设计确保上线槽42的上端是从下线口51穿入横向线槽50,且第一铰接中心线C1至第三铰接中心线C3沿底柜10的前后方向布置,这样设计使得上线槽42在底柜10的左右方向绕第一铰接中心线C1相对上安装座41做上下运动,还使得下线槽43在底柜10的左右方向绕第三铰接中心线C3相对下安装座44做上下运动,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将第一铰接中心线C1至第三铰接中心线C3沿底柜10的左右方向布置,对应地,上线槽42可在底柜10的前后方向绕第一铰接中心线C1相对上安装座41做上下运动,下线槽43可在底柜10的前后方向绕第三铰接中心线C3相对下安装座44做上下运动,故不以图5所示为限。同时,上安装座41和下安装座44呈竖立布置,以便于下安装座44向上凸出底柜10的顶部,以及便于上安装座41、横向线槽50的侧壁52及台面30三者沿底柜10的左右方向固定连接。具体地,于图1至图3中,作为一示例,台面30开设有从横向线槽50的上方露出横向线槽50的操作开口31,台面30上装配有在操作时可打开或闭合操作开口31的线槽盖32,以在线槽盖32打开操作开口31时,便于台面30上的设备走线操作,可选择的是,线槽盖32为带毛刷的拉铝盖,以借助毛刷,便于台面30上的设备之线缆从毛刷进入横向线槽50,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线槽盖32还可为其它结构,故不以此为限。

如图9至图11所示,作为一示例,上安装座41包含一板体411及由板体411相对的两侧朝同一方向延伸所成的侧板412,上线槽42包含一板体421及由板体421相对的两侧朝同一方向延伸所成的侧板422,下线槽43包含一板体431及由板体431相对的两侧朝同一方向延伸所成的侧板432,下安装座44包含一板体441及由板体441相对的两侧朝同一方向延伸所成的侧板442。上安装座41和上线槽42中一者的两侧板412置于另一者的两侧板422之间,上安装座41和上线槽42两者中同一侧的侧板412(422)穿置有第一铆接转轴46,该第一铆接转轴46上具有朝向该侧板412(422)内的第一翻边结构461,由于第一翻边结构461朝向侧板412(422)内,有利于保护用户,且借助第一铆接转轴46,避免使用一个长轴将两侧板412和两侧板422装配连接,为线缆的走线提高更充足的空间,并避免长轴对线缆的夹伤、损坏等情况出现;上线槽42和下线槽43中一者的两侧板432置于另一者的两侧板422之间,上线槽42和下线槽43两者中同一侧的侧板422(432)穿置有第二铆接转轴47,该第二铆接转轴47上具有朝向该侧板422(432)内的第二翻边结构471,由于第二翻边结构471朝向侧板422(423)内,有利于保护用户,且借助第二铆接转轴47,避免使用一个长轴将两侧板422和两侧板432装配连接,为线缆的走线提高更充足的空间,并避免长轴对线缆的夹伤、损坏等情况出现;下线槽43和下安装座44中一者的两侧板432置于另一者的两侧板442之间,下线槽43和下安装座44两者中同一侧的侧板432(442)穿置有第三铆接转轴48,该第三铆接转轴48上具有朝向该侧板432(442)内的第三翻边结构481,由于第三翻边结构481朝向侧板432(442),有利于保护用户,且借助第三铆接转轴48,避免使用一个长轴将两侧板432和两侧板442装配连接,为线缆的走线提高更充足的空间,并避免长轴对线缆的夹伤、损坏等情况出现。

同时,如图9至图11所示,作为一示例,上线槽42处的压线码45与上线槽42的一侧板422固定连接,上线槽42处的压线码45还伸向上线槽42的另一侧板422并与上线槽42的板体421相隔开以界定一上操作口491,以便于连接台面30上设备和底柜10上的设备的线缆从该上操作口491进入压线码45而受压线码45约束,或者,便于线缆从该上操作口491移出压线码45;下线槽43处的压线码45与下线槽43的一侧板432固定连接,下线槽43处的压线码45还伸向下线槽43的另一侧板432并与下线槽43的板体431相隔开以界定一下操作口492,以便于连接台面30上设备和底柜10上的设备的线缆从该下操作口492进入压线码45而受压线码45约束,或者,便于连接台面30上设备和底柜10上的设备的线缆从该下操作口492移出压线码45。具体地,于图11中,作为一示例,上操作口491和下操作口492呈同侧布置,压线码45呈“ㄇ”字形,上线槽42和下线槽43两者的侧板422(432)彼此背对,有效地避免上线槽42与下线槽43在靠拢过程中因侧板422(432)产生干扰而影响收叠的可靠性。举例而言,上安装座41、上线槽42、下线槽43及下安装座44由钢板制得,例如,由厚度为3毫米的钢板制得,以提高折叠线槽40的防倾钢性,当然,也可以由厚度为1毫米、2毫米、4毫米、5毫米不等的钢板制得,但不以此为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安装座41与上线槽42的上端借助第一铆接转轴46铰接,上线槽42的下端与下线槽43的上端借助第二铆接转轴47铰接,下线槽43的下端与下安装座44借助第三铆接转轴48铰接,避免使用长轴,故使得折叠线槽40的宽度(例如图1中的箭头B所指方向)可以做得较大,故防倾的钢性更强;另,钢板的厚度范围为1至5毫米。

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一示例,本发明的升降操作台100还包括一活动盖板70,活动盖板70可取走地盖于底柜10的顶部,且活动盖板70开设有避让下安装座44的第一避让缺口71及避让升降机构20的第二避让缺口72,下安装座44沿底柜10的上下方向穿置于第一避让缺口71中,升降机构20沿底柜10的上下方向穿置于第二避让缺口72中,状态见图2所示;以借助活动盖板70,无论台面30是否升降,可快速取走,方便升降机构20的安装及后期的维护操作,这是现有的升降台在升降机构损坏时,升降机构的更换十分困难,往往要把台子拆散。

如图8所示,作为一示例,底柜10的左右两侧的内侧壁11上固定有一悬置于底柜10中的承载安装座12,承载安装座12从升降机构20的下方承托升降机构20的下端22,承载安装座12还与升降机构20的下端22固定连接,以借助承载安装座12,将升降机构20悬置于底柜10内,从而便于升降机构20的装拆操作及后续的保养操作,再结合前面的活动盖板70,使得此操作更方便。具体地,在图8中,作为一示例,底柜10的左右两侧的内侧壁11上还固定有位于承载安装座12对应上方的固定码13,固定码13环抱升降机构20并与升降机构20固定连接,以借助固定码13,用于从四周对升降机构20的位于其上端21与下端22之间的位置稳固,使得升降机构20与底柜10之间的固定更可靠。举例而言,于图8中,作为一示例,固定码13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31和第二固定孔132,承载安装座12开设有上下装配孔121,此时,借助第一螺丝从下方穿过上下装配孔121再与升降机构20的下端22螺纹连接,即可将承载安装座12与升降机构20的下端22固定连接的目的,且便于升降机构20的装拆操作;同时,也借助第二螺丝分别穿过第一固定孔131和第二固定孔132,而穿过第一固定孔131的第二螺丝再与内侧壁11螺丝连接,实现固定码13与内侧壁11的固定连接,穿过第二固定孔132的第二螺丝再与升降机构20螺丝连接,实现固定码13与升降机构20的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升降机构20的上端21是升降机构20中能做升降的升降端,而升降机构20的下端22为升降机构20中除升降端外的余下结构;另,由于承载安装座12是悬置于底柜10内,对应地,升降机构20是从底柜10的顶部穿出。

结合图5至图7,在升降机构20驱使台面30相对底柜10由图5所示的状态下降至图6所示的状态的过程中,由台面30使上线槽42与下线槽43彼此靠拢,直到状态见图6所示;在升降机构20再驱使台面30继续相对底柜10由图6所示的状态下降至图7所示的状态的过程中,由台面30使上线槽42与下线槽43再彼此靠拢且收折于下线口51处,状态见图7所示。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装配于台面30之底部的横向线槽50之左右两端各开设有下线口51,且折叠线槽40包含上安装座41、上线槽42、下线槽43及下安装座44,上安装座41与台面30和横向线槽50中的至少一者固定连接,上线槽42的上端与上安装座41铰接以界定出第一铰接中心线C1,上线槽42的下端与下线槽43的上端铰接以界定出第二铰接中心线C2,下安装座44固定于底柜10并位于下线口51的正下方,下线槽43的下端与下安装座44铰接以界定出位于底柜10上方的第三铰接中心线C3,第一铰接中心线C1至第三铰接中心线C3中任意两者彼此平行,状态见图5所示,上线槽42和下线槽43两者彼此背对的一侧各装配有压线码45;故在升降机构20驱使台面30做靠近底柜10的下降过程中,台面30使上线槽42与下线槽43之间彼此靠拢且可收折于下线口51内,减少占用底柜10的空间;同时,由于升降机构20驱使台面30相对底柜10的升降过程使得上线槽42与下线槽43只能上下运动,防倾钢性较强,因此可以采用抗弯力较小的升降机构20。

值得注意者,附图中箭头A所指的方向为底柜10由左至右的方向,附图中箭头B所指的方向为底柜10由前至后的方向,附图中箭头C所指的方向为底柜10由上至下的方向。另,升降机构20的升降原理及具体结构是本领域所熟知,也不是本申请的改进之处,故在此不再赘述。此外,需要附图展示了折叠线槽40分别布置于底柜10的左右两侧,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分别布置于底柜10的前后两侧等。最后,第一铰接中心线C1是由第一铆接转轴46的中心线所成,第二铰接中心线C2是由第二铆接转轴47的中心线所成,第三铰接中心线C3是由第三铆接转轴48的中心线所成。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相关技术
  • 升降机构、升降装置、升降单元和换电平台
  • 升降机运动控制方法及装置、升降机控制器及升降机系统
  • 一种区块链用具有升降结构的操作台及其升降方法
  • 能够提高升降稳定性的升降操作台
技术分类

0612011572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