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吸收性物品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07:35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有即使反复吸收体液,吸收性能(例示:吸收速度及回液抑制性)也优异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芯的吸收性物品。在该吸收性物品中,吸收芯由非肌肤相向面侧的非肌肤侧层和肌肤相向面侧的肌肤侧层构成。非肌肤侧层具备:多个槽部,包括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主槽部;以及多个基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多个主槽部的每一个与多个基部的每一个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延伸。肌肤侧层在厚度方向上与多个主槽部及多个基部重叠的位置分别具备多个主槽部对应部及多个基部对应部。多个基部分别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和多个主槽部对应部分别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均低于多个基部对应部分别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8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吸收性物品在非肌肤相向面侧的非肌肤侧层具备主槽部和与主槽部相邻的基部。因此,经由肌肤侧层到达非肌肤侧层的体液(例示:尿)能够在主槽部内沿长度方向扩散,并且能够渗透到基部内而沿宽度方向扩散,能够从基部向基部对应部转移而保持在基部对应部内。其结果,能够将整个吸收芯有效地用于体液的吸收。而且,基部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通过吸收体液而膨润,由此能够维持主槽部的厚度方向的形状。

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在到达主槽部之前通过了主槽部对应部的体液的一部分被主槽部对应部吸收,能够从主槽部对应部向基部对应部保持。另外,由于到达主槽部的体液减少了被主槽部对应部吸收的量,因此,从主槽部向基部吸收的体液相对于在主槽部内向长度方向扩散的体液的比例变高。被吸收到基部的体液能够从基部转移到基部对应部,并能够被保持在基部对应部。因此,在现有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说保持在基部对应部的体液的比例比扩散的高。因此,在反复吸收体液的情况下,基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膨润的程度过大,局部地厚度增加,穿着感有可能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反复吸收体液也能够维持吸收性能和穿着感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具备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具有肌肤相向面和非肌肤相向面,由所述肌肤相向面侧的肌肤侧层和所述非肌肤相向面侧的非肌肤侧层构成,所述肌肤侧层具备:多个槽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以及多个基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槽部的每一个和所述多个基部的每一个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交替延伸,所述多个槽部包括:多个主槽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多个从槽部,在与所述多个主槽部分别交叉的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经由基端与所述多个主槽部分别连通地配置,所述非肌肤侧层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与所述多个槽部和所述多个基部重叠的位置分别具备多个槽部对应部和多个基部对应部,所述多个槽部对应部和所述多个基部对应部各自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一平均密度比所述多个基部各自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二平均密度低。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即使反复吸收体液,也能够维持吸收性能和穿着感。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平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平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的平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沿图2的III-III线的截面处的体液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用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制造装置的吸鼓上的吸收性材料的供给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以下的方式。

[方式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具备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具有肌肤相向面和非肌肤相向面,由所述肌肤相向面侧的肌肤侧层和所述非肌肤相向面侧的非肌肤侧层构成,所述肌肤侧层具备:多个槽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以及多个基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槽部的每一个和所述多个基部的每一个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交替延伸,所述多个槽部包括:多个主槽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多个从槽部,在与所述多个主槽部分别交叉的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经由基端与所述多个主槽部分别连通地配置,所述非肌肤侧层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与所述多个槽部和所述多个基部重叠的位置分别具备多个槽部对应部和多个基部对应部,所述多个槽部对应部和所述多个基部对应部各自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一平均密度比所述多个基部各自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二平均密度低。

本吸收性物品通过主槽部沿吸收芯的长度方向输送所排泄的体液。体液被从主槽部以及与主槽部连通的从槽部吸收到吸收芯的内部。因此,即使反复吸收体液,本吸收性物品也能够维持吸收性能、例如吸收速度。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一平均密度比基部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二平均密度低。因此,被吸收到槽部对应部的体液在向长度方向扩散的同时,一部分向基部对应部转移。即,由于在被吸收到槽部对应部的体液中,只有转移到基部对应部的一部分体液转移到基部,并保持在基部,所以,能够抑制基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膨润而变得过大。结果,本吸收性物品即使反复吸收体液,也能够抑制局部厚度的增加,维持穿着感。

[方式2]

根据方式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槽部对应部和所述多个基部对应部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相对于所述吸收芯整体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比率小于30%。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多个槽部对应部和多个基部对应部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相对于吸收芯整体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比率小于30%。因此,与基部相比,能够充分地减少多个槽部对应部和多个基部对应部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因此,能够抑制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的膨润。因此,本吸收性物品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厚度的增加。另外,本吸收性物品通过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能够使体液更迅速地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扩散。

[方式3]

根据方式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基部分别具有表层区域,所述表层区域包括与所述多个槽部相接的基部侧面以及位于所述基部侧面之间的顶面,所述表层区域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比所述第二平均密度低。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包含于上述表层区域中的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小于上述第二平均密度。因此,槽部内的体液通过浸入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更低的表层区域,更迅速地向基部内透过。因此,本吸收性物品能够迅速地吸收槽部内的体液。另外,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少的表层区域难以发生吸水而膨润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溢出到槽部内而堵塞槽部的现象。因此,本吸收性物品即使反复吸收也能够维持迅速的吸收速度。

[方式4]

根据方式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的排泄区域中的、夹着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而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所述多个主槽部的间隔为所述排泄区域中的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小长度的15%以上且小于45%。

主槽部的间隔为上述排泄区域中的上述吸收芯的上述宽度方向的最小长度的15%以上且小于45%,由此,本吸收性物品能够防止体液集中在吸收芯的中央,能够使体液分散而更迅速地从槽部吸收。

[方式5]

根据方式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基部、所述多个槽部对应部以及所述多个基部对应部是一体的。

体液能够在槽部对应部、基部对应部及基部之间更顺畅地转移,从而能够使体液更迅速地扩散。

[方式6]

根据方式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基部各自的包括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在内的中央区域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比所述第二平均密度高。

由于基部的包括中央在内的中央区域所包含的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比所述第二平均密度高,因此,能够抑制与槽部相接的基部侧面的膨润,能够抑制将槽部压坏的情况。因此,本吸收性物品即使在反复吸收体液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使体液从槽部向槽部对应部透过、吸收。

[方式7]

根据方式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基部包括:多个窄幅部,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多个主槽部分别连通地配置的所述多个从槽部彼此相互相向,所述多个窄幅部配置于所述相互相向的所述多个从槽部之间;以及多个宽幅部,配置于所述多个基部的、所述多个窄幅部以外的部分。

体液自主槽部向槽部对应部透过,并且通过与主槽部相连通的从槽部而向窄幅部透过。由于从槽部向槽部对应部和窄幅部透过了的体液被吸收芯的内部吸收,因此,即使反复吸收体液,本吸收性物品也能够维持吸收性能、例如吸收速度。

[方式8]

根据方式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槽部对应部包括:多个主槽部对应部,与所述多个主槽部对应;以及多个从槽部对应部,与所述多个从槽部对应,所述多个主槽部对应部的所述第一平均密度比所述第二平均密度低。

主槽部对应部的第一平均密度比上述第二平均密度低。被吸收到主槽部对应部的体液通过主槽部对应部向长度方向扩散,同时向基部对应部转移。即,在被吸收到主槽部对应部中的体液中,只有一部分转移到基部对应部的体液转移到基部,并被保持在基部。因此,本吸收性物品能够抑制基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膨润而变得过大的情况。

[方式9]

根据方式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从槽部对应部的所述第一平均密度比所述第二平均密度低。

由于除了主槽部对应部之外,从槽部对应部的第一平均密度也比上述第二平均密度低,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获得上述效果。

[方式10]

根据方式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基部分别从所述吸收芯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连续到另一端。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由于上述中央区域从上述吸收芯的上述长度方向的一端连续到另一端,因此,能够在吸收芯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抑制与槽部相接的基部侧面的膨润,抑制槽部的压坏,并且能够使体液沿长度方向反复地连续扩散。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从以展开的状态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对象物(例示:吸收性物品、吸收体、吸收芯)的厚度方向的上方或下方侧观察对象物”称为“平面视”。在对象物为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有时将在展开了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从表面片侧沿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简称为“平面视”。在对象物为吸收芯的情况下,有时将在展开了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从吸收芯的非肌肤相向面侧沿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简称为“平面视”。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各种方向等,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如下所述。“长度方向”是指“平面视时纵长的对象物的长度较长的方向”,“宽度方向”是指“平面视时纵长的对象物的长度较短的方向”,“厚度方向”是指“相对于以展开的状态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对象物垂直的方向”。这些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分别处于相互正交的关系。另外,方向包括彼此相反的两个朝向,但在附图中示出的情况下,有时对于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仅示出一方的朝向。

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吸收性物品的厚度方向上,将“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相对于穿着者的肌肤相向面的相对近位侧”称为“肌肤相向面侧”,将“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相对于穿着者的肌肤相向面的相对远位侧”称为“非肌肤相向面侧”。在本说明书中,将构成吸收性物品的各种构件(例示:表面片、吸收体、背面片)的“肌肤相向面侧的表面”和“非肌肤相向面侧的表面”分别简称为“肌肤相向面”和“非肌肤相向面”。

在本说明书中,“主槽部”不仅是指在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还是指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槽部。主槽部与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优选为小于45°,更优选为小于30°,进一步更优选为小于15°。主槽部能够呈直线状、非直线状,例如弯曲状延伸。在本说明书中,主槽部的宽度是指对象部分中的、与主槽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主槽部的长度。

在本说明书中,“从槽部”不仅是指在与宽度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还是指在长度方向以外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从槽部与主槽部连通的部分(基端)处的与主槽部(或者主槽部的切线)所成的角度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从槽部能够呈直线状、非直线状,例如弯曲状延伸。在本说明书中,从槽部的宽度是指对象部分中的与从槽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从槽部的长度。

在本说明书中,“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和“裆部区域”是在吸收性物品为一次性尿布时使用的用语,它们的意义如下所述。在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中,前腰围区域是指前身中接合前身及后身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接合部所夹着的区域,后腰围区域是指后身中上述一对接合部所夹着的区域。裆部区域是指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之间的区域。股部区域还相当于夹在一对腿围开口部之间的区域。在带式一次性尿布中,在一对带式紧固件的末端彼此相邻地固定在预先确定的带式紧固件用的固定区域的固定状态下,划分出腰围区域和裆部区域。具体地说,在上述固定状态下,以吸收性物品中前身的腰围形成构件和后身的腰围形成构件重叠的一对重叠部分为基准判断腰围区域。前腰围区域是指吸收性物品的前身中的一对重叠部分之间的区域。同样,后腰围区域是指吸收性物品1的后身中的一对重叠部分之间的区域。裆部区域是指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之间的区域。

[吸收性物品]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具体地说是一次性尿布的结构例的图。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平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平面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的平面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V-V线的吸收体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吸收体的截面处的体液的流动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包括透液性片3、不透液性片5、和透液性片3与不透液性片5之间的吸收体7A。吸收性物品1在长度方向L上被划分成前腰围区域FW、后腰围区域RW、前腰围区域FW和后腰围区域RW之间的裆部区域C这三个区域。吸收体7A遍及上述三个区域地配置。吸收性物品1还具备包含弹性构件103的一对防漏壁101、将防漏壁101固定在透液性片3上的固定部105、腿部周围的弹性构件107、和带式紧固件109等。另外,这些是本技术领域中公知的技术,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吸收体7A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厚度方向T。吸收体7A具备具有肌肤相向面15和非肌肤相向面17的吸收芯9A、和覆盖肌肤相向面15和非肌肤相向面17的由薄绉纸构成的芯包层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与吸收体7A的这些方向相同,所以,作为吸收性物品1的这些方向,也使用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及厚度方向T。芯包层11也可以使用亲水性的无纺布。

吸收芯9A由肌肤相向面侧的肌肤侧层6A和非肌肤相向面侧的非肌肤侧层8构成。肌肤侧层6A具备沿厚度方向T贯通肌肤侧层6A的多个槽部18和设于多个槽部18彼此之间的基部20A。如图4所示,吸收芯9A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分具有宽度方向W的长度彼此相同的第一端部12和第二端部13,在长度方向L的中央部分具有宽度方向W的长度比第一端部12和第二端部13短的缩窄部14。第一端部12与缩窄部14、以及第二端部13与缩窄部14分别经由朝向缩窄部14而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倾斜的倾斜边连接。槽部18和基部20A是沿着长度方向L的形状,且在宽度方向W上交替延伸。槽部18配置成相对于将吸收芯9A沿宽度方向W二等分的中央轴线VL呈线对称。

槽部18具有多个主槽部19和多个从槽部21。多个主槽部19分别从肌肤相向面15朝向非肌肤相向面17,在吸收芯9A的厚度方向T上凹陷,且在长度方向L上延伸。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槽部19分别以第一端部12的端部43和第二端部13的端部44为基端,在宽度方向W上均等地各配置有4个。第一端部12和第二端部13的4个主槽部19中的内侧的2个主槽部19在比缩窄部14靠第一端部12和第二端部13侧的位置分别具有末端。

第二端部13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2个主槽部19随着去往缩窄部14而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倾斜延伸,在沿着长度方向L的位置具有末端。第一端部1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2个主槽部19随着去往缩窄部14而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倾斜延伸,在缩窄部14再次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而且,该2个主槽部19以避开从第二端部13延伸的2个主槽部19的末端的方式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斜,在沿着长度方向L的位置具有末端。在两个主槽部19的末端之间、即吸收芯9A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配置有大致十字状的十字槽部16。

主槽部19的宽度方向W的间隔优选为排泄区域中的吸收芯9A的宽度方向W的最小长度的15%以上且小于45%。主槽部19的间隔是两个主槽部19的中心间的长度。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槽部19的宽度方向W的间隔是从缩窄部14的第一端部12延伸的2个主槽部19的间隔L1。吸收芯9A的宽度方向W的最小长度是缩窄部14的宽度方向长度L2。因此,长度L1优选为长度L2的15%以上且小于45%。

如图3所示,主槽部19具有与非肌肤侧层8相接的主槽底面23和在主槽底面23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与基部20A相接的主槽侧面25。主槽底面23是非肌肤侧层8的肌肤侧的表面。主槽部19优选具有吸收体7A的厚度的0.5~3.0倍、更优选具有0.8~2.5倍、进一步更优选具有1.0~2.0倍的宽度。当主槽部19的宽度在上述范围内时,在吸收性物品1吸收了体液之后,主槽部19容易保持其透水功能。

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对象物(例示:吸收体、吸收芯)的厚度(mm)如下那样地测定。准备株式会社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制FS-60DS[测定面44mm(直径),测定压力3g/cm

如图4所示,多个从槽部21各自的基端与主槽部19连通,末端沿宽度方向W延伸,并具有末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即使在主槽部19从第一端部12向缩窄部14、以及从第二端部13向缩窄部14倾斜的范围内,从槽部21也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如图5所示,从槽部21从肌肤相向面15朝向非肌肤相向面17在吸收芯9A的厚度方向T上凹陷,且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从槽部21的深度与主槽部19的深度相同。从槽部21具有与非肌肤侧层8相接的从槽底面27和在从槽底面27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与基部20A相接的从槽侧面29。从槽底面27是非肌肤侧层8的肌肤侧的表面。通常,从槽部21形成在主槽部19的两侧,但是在位于吸收芯9A的宽度方向W的最外侧的两端的主槽部19中,也能够省略该主槽部19的外侧的从槽部21。

在本说明书中,在不特别区别主槽底面23和从槽底面27的情况下称为槽底面33。与槽底面33相向的槽部18的开口被芯包层11堵塞。

如图3和图5所示,基部20A具有位于从位于基部20A的两侧的主槽部19朝向基部20A延伸的相向的从槽侧面29之间的窄幅部31、和位于主槽侧面25之间的宽幅部32。基部20A的顶面34是肌肤相向面15。顶面34在宽度方向W外侧分别与主槽侧面25和从槽侧面29相接。主槽侧面25和副槽侧面29也是基部侧面35。虽然形成窄幅部31的从槽部21需要彼此相向,但是位于窄幅部31的相反侧的从槽部21不需要从该主槽部19的相同位置延伸。多个基部20A分别从第一端部12经由缩窄部14连续到第二端部13。隔着槽部18相邻的多个基部20A在缩窄部14中的主槽部19的末端彼此之间连续(图4)。

如图5所示,非肌肤侧层8在厚度方向T上,在与多个主槽部19重叠的位置具备多个主槽部对应部22,在与多个从槽部21重叠的位置具备多个从槽部对应部26,在与多个基部20A重叠的位置具备多个基部对应部24。在不特别区分主槽部对应部22和从槽部对应部26的情况下,称为槽部对应部36。非肌肤侧层8的非肌肤相向面17是平坦的。多个基部20A、多个槽部对应部36、以及多个基部对应部24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肌肤侧层6A和非肌肤侧层8的厚度均优选为0.1~5mm,更优选为0.5~4mm,进一步更优选为1~3mm。另外,肌肤侧层6A和非肌肤侧层8的厚度能够分别使用激光位移计(例示:Keyence株式会社制高精度二维激光位移计L J-G系列(型号:LJ-G030)),如下以非接触方式进行测定。向吸收性物品1喷射冷喷涂,剥下透液性片3、不透液性片5和芯包层11,将得到的吸收芯9A切成100mm×100mm的尺寸,作为样品。将该样品以形成有多个槽部18和基部20A的肌肤相向面15朝上的方式载置于水平的测定台,利用激光位移计测定5个不同的基部20A相对于测定台的位移,将5个测定值的平均值设为Ax(mm)。同样地,对于不同的5个槽部18(主槽部19),利用激光位移计测定相对于测定台的位移,将5个测定值的平均值设为Ay(mm)。非肌肤侧层8的厚度为Ay(mm),肌肤侧层6A的厚度根据Ax(mm)与Ay(mm)之差算出。

吸收芯9A包含吸水性纤维30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SAP)32,具有吸收、保持排出到吸收性物品1的体液的功能。非肌肤侧层(主槽部对应部22、基部对应部24)8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相对于吸收芯9A整体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比率为0%以上且小于50%,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30%,更优选为0%以上且20%以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肌肤侧层6A及非肌肤侧层8中的吸水性纤维的平均基重都优选为50~250g/m

非肌肤侧层(主槽部对应部22、基部对应部24)8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以下,称为“第一平均密度”)比肌肤侧层(基部20A)6A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以下,称为“第二平均密度”)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平均密度例如为0~0.15g/cm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从吸收芯9A切出5个规定长度和宽度的样品(例示:4mm×4mm),分选各样品中所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分别测量各样品中所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合计质量,将该测定值除以由后述的样品的厚度和样品的面积得到的样品的体积,通过所得的值的平均值得到。

在本说明书中,在评价吸收芯9A内的基部20A、非肌肤侧层(主槽部对应部22、基部对应部24)8的各部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的高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例如,在使作为样品的吸收性物品1浸渗于液氮中而冻结后,用剃刀沿厚度方向T切割该吸收性物品1,得到与主槽部19延伸的方向交叉的面上的截面。接着,使该样品恢复到常温,使用电子显微镜(例如,Keyence社VE7800),得到50倍的倍率的截面图像。然后,在该截面图像中,通过目视来评价基部20A、主槽部对应部22和基部对应部24的各部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的高低。另外,在评价从槽部对应部26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与基部20A和基部对应部24各自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的高低的情况下,能够代替上述方法,使用与从槽部21延伸的方向交叉的面上的截面图像,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评价。

吸收性物品1在肌肤侧层6A具有槽部18,且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处于非肌肤侧层8<肌肤侧层6A这样的关系,因此,体液例如如图6所示地在吸收芯9A内移动。

(i)到达了芯包层11的体液因重力而向槽部18移动(箭头A)。

(ii)向槽部18移动的体液向长度方向L输送,并且向槽部对应部36和基部20A透过(箭头B1、B2)。

(iii)向槽部对应部36透过了的体液通过基部对应部分24在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上扩散(箭头C)。

(iV)在基部对应部24扩散的体液含有大量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能够被吸到密度高的基部20A并被保持在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内(箭头D)。

吸收性物品1在肌肤侧层6A上具有槽部18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高的基部20A,由于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水速度不高,因此,到达了芯包层11的体液的大部分直接透过槽部18。向槽部18透过的体液通过主槽部19沿吸收芯9A的长度方向L输送,并且从主槽部19和与主槽部19连通的从槽部21被吸收到吸收芯9A的内部。即,体液自主槽底面23向主槽部对应部22、自从槽底面27向从槽部对应部26透过,并且自主槽侧面25向宽幅部32、自从槽侧面29向窄幅部31透过。此外,透过了主槽部对应部22和从槽部对应部26的体液通过基部对应部24扩散,同时包含大量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能够被吸到密度高的基部20A并被保持在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内。因此,即使反复吸收体液,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吸收性物品1也能够维持吸收性能、例如吸收速度。

槽部对应部36和基部对应部24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一平均密度比基部20A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二平均密度低。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速度低,而且被混合在纤维基质内并被高密度压缩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水、膨润被抑制。因此,槽部18内的体液由于槽部对应部36的膨润被抑制,所以更多地向槽部对应部36透过。而且,由于也抑制了基部对应部24的膨润,所以被槽部对应部36吸收的体液通过槽部对应部36向长度方向L扩散。体液在向长度方向L扩散的同时,一部分向基部对应部24转移。转移到基部对应部24的体液能够被吸向基部20A并保持在基部20A。因此,吸收性物品1通过相对于基部20A的吸取速度抑制槽部对应部36和基部对应部24的膨润并提高扩散速度,能够抑制基部20A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膨润而变得过大。即,吸收性物品1通过使体液在更宽的范围内扩散,能够抑制局部厚度的增加。结果,吸收性物品1即使反复吸收体液,也能够抑制整体厚度的增加并维持穿着感。

非肌肤侧层8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相对于吸收芯9A整体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比率为0%以上且小于30%。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由于与基部20A相比,能够充分地减少多个槽部对应部36和多个基部对应部24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因此,槽部对应部36和基部对应部24的膨润被抑制。因此,吸收性物品1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厚度的增加。而且,吸收性物品1通过槽部对应部36及基部对应部24,能够更迅速地使体液向长度方向L及宽度方向W扩散。

主槽部19的宽度方向W的间隔L1为排泄区域中的吸收芯9A的宽度方向W的最小长度L2的15%以上且小于45%。吸收性物品1能够防止体液集中在吸收芯9A的中央,并能够将体液分散后更迅速地从槽部18吸收。通过多个基部20A、多个槽部对应部36、以及多个基部对应部24一体形成,体液能够在槽部对应部36、基部对应部24以及基部20A之间更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使体液更迅速地扩散。

说明了从槽部对应部26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为比第二平均密度低的第一平均密度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比第一平均密度高且在第二平均密度以下的密度。即使在从槽部对应部26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比第一平均密度高的情况下,由于非肌肤侧层8除了基部对应部24之外还具有主槽部对应部22,因此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图7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8是吸收性物品1的吸收芯9B的平面图。

吸收体7B具备吸收芯9B和芯包层11。吸收芯9B由肌肤侧层6B和非肌肤侧层8构成,肌肤侧层6B具备多个槽部18和多个基部20B。基部20B分别具有表层区域40和中央区域42。表层区域40包括顶面34和基部侧面35,从顶面34和基部侧面35向基部20B内具有一定的厚度。表层区域40的厚度例如为基部20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1/5的范围。表层区域40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以下称为“第三平均密度”)低于第二平均密度。第三平均密度为第二平均密度的30%左右。

中央区域42包含多个基部20B的各自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与表层区域40相接。中央区域42基部侧面35侧及顶面34侧与表层区域40相接。从第一端部12的端部43经由缩窄部14连续到第二端部13的端部44。中央区域4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例如为基部20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3/5的范围。中央区域42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以下称为“第四平均密度”)高于第二平均密度。第四平均密度为第二平均密度的150%左右。表层区域40和中央区域42也能够通过根据吸收芯的X线图像解析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分布来确认存在。

由于表层区域40的第三平均密度低于第二平均密度,因此,透过了槽部18的体液通过主槽部19沿吸收芯9B的长度方向L输送,并且浸入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较低的表层区域40,从而更迅速地渗透到基部20B内。即,体液更迅速地自主槽侧面25向宽幅部32、自从槽侧面29向窄幅部31透过。因此,吸收性物品1能够迅速地吸收槽部18内的体液。另外,在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少的表层区域40中,不易发生吸水而膨润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溢出到槽部18内而堵塞槽部18的现象。因此,吸收性物品1即使反复吸收也能够维持迅速的吸收速度。

由于中央区域42的第四平均密度比第二平均密度高,因此能够抑制与槽部18相接的基部侧面35的膨润,能够抑制槽部18被压坏。因此,吸收性物品1即使在反复吸收体液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使体液从槽部18向槽部对应部36透过、吸收。

由于中央区域42从吸收芯9B的第一端部12的端部43连续到第二端部13的端部44,因此能够抑制在吸收芯9B的长度方向L整个区域与槽部18相接的基部侧面35的膨润。因此,吸收性物品1能够抑制槽部18被压坏,并且能够使体液向长度方向L反复地持续扩散。

[变形例]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或变更等。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在制造具有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结构的吸收性物品1的情况下,制造方法没有限制,例如能够使用如下的方法。但是,在本说明书中,将“材料或制品的搬送方向”称为“MD方向”,将“与MD方向在水平面上正交的方向”(即,生产线的宽度方向)称为“CD方向”,将“与这些MD方向和CD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生产线的垂直方向)称为“TD方向”。

图9是表示用于制造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装置50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图10(a)、图10(b)是表示在图9的制造装置50的吸鼓52上的吸收性材料的供给状态的示意图。

制造装置50具备搬送管51和吸鼓52。搬送管51将包含开纤后的吸水性纤维8a、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的吸收性材料向吸鼓52搬送。搬送管51包括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从喷出口51Sp向吸鼓52喷出的搬送管喷嘴51S。吸鼓52能够旋转自如,抽吸搬送管51内的吸收性材料,使该吸收性材料层叠在沿周向以恒定间隔配设在外周面的多个凹状的模构件53内,从而在后工序中形成成为吸收体7A的吸收芯9A的第一层叠体61。

制造装置50还具备芯包层连续体用的退绕辊54。退绕辊54将长条的芯包层连续体62向吸鼓52退绕。吸鼓52将位于外周面的第一层叠体61载置在芯包层连续体62上。载置在芯包层连续体62上的第一层叠体61被芯包层连续体62覆盖,由此形成第二层叠体63。制造装置50还具备压力装置55。加压装置55包括一对压辊55a和55b,所述压辊通过在厚度方向(TD方向)上对第二层叠体63加压而使第二层叠体63压缩。通过对第二层叠体63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第三层叠体64。制造装置50还具备透液性片连续体用的退绕辊57。退绕辊57相对于第三层叠体64的一面(在图10的情况下为上表面)退绕作为透液性片3的长条的透液性片连续体66并使其层叠。通过在第三层叠体64上层叠透液性片连续体66而形成第四层叠体65。制造装置50还具备不透液性片连续体用的退绕辊58。退绕辊58将成为不透液性片5的长条的不透液性片连续体68退绕并接合在第四层叠体65的与透液性片连续体66相反侧的面(在图10的情况下为下表面)上。通过在第四层叠体65上层叠不透液性片连续体68而形成第五层叠体67。

另外,制造装置50在比退绕辊58靠MD方向的下游具备将第五层叠体67切割成吸收性物品1的形状并形成单个吸收性物品1的装置(未示出)、和将防漏壁101和带式紧固件109压接到第五层叠体67上的各装置(未示出)。然而,这些装置是本领域中已知的通常的装置,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使用上述制造装置50制造吸收性物品1的情况下,实施以下的工序。即,依次实施形成第一层叠体61的第一工序、通过芯包层连续体62覆盖第一层叠体61而形成第二层叠体63的第二工序、和通过加压装置55沿TD方向压缩第二层叠体63而形成第三层叠体64的第三工序。而且,依次实施在第三层叠体64上层叠透液性片连续体66而形成第四层叠体65的第四工序、和在第四层叠体65上接合不透液性片连续体68而形成第五层叠体67的第五工序。

首先,实施形成最终构成吸收体7A的吸收芯9A的第一层叠体61的第一工序。在第一工序中,通过搬送管51利用吸鼓52抽吸含有吸水性纤维8a、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的吸收性材料,使其层叠在吸鼓52的外周面的模构件53内,形成第一层叠体61。

在此,模构件53在底部53c具备沿吸鼓52的周向延伸的截面四边形的四对突起部(在图10中仅图示53a、53b)。具体而言,突起部53a、53b分别具有矩形形状。这些突起部53a、53b以具有与槽部18的长度方向的形状和宽度相适应的长度方向的形状和宽度的方式配设在与吸收体7A的槽部18的位置相适应的位置。

图10(a)示出在搬送管51中的供给吸收性材料的区域中的最初的区域(例示:全部区域的最初的1/5)和中间区域(例示:全部区域的中间的1/5)的吸鼓52上的吸收性材料的供给状态。该区域是按照从喷出口51Sp喷出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以规定量被供给,且吸水性纤维8a以规定量被供给的方式进行控制的区域。因此,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和吸水性纤维8a被供给并层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和吸水性纤维8a合在一起的整体的层叠厚度与突起部53a、53b的高度相同。如上所述地形成肌肤侧层6A。

图10(b)示出在搬送管51中的供给吸收性材料的区域中的最后的区域(例如,全部区域的最后的1/5)处的吸鼓52上的吸收性材料的供给状态。该区域是按照少量(比(a)的“规定量”少)或几乎不供给从喷出口51Sp喷出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且仅以规定量供应吸水性纤维8a的方式进行控制的区域。因此,主要供给吸水性纤维8a并进行层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和吸水性纤维8a合在一起的整体的层叠厚度大于突起部53a、53b的高度。由此,进一步形成非肌肤侧层8。通过从吸鼓52上取下并在本图中使上下相反,最终能够得到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芯9A。

在形成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表层区域40和中央区域42的基部20B的情况下,在图10(a)之前,从喷出口51Sp少量(比(a)的“规定量”少)或几乎不供给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且以规定量供给吸水性纤维8a。这样,能够在顶面34侧形成表层区域40。然后,在按照图10(a)、图10(b)的顺序层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和吸水性纤维8a时,从以相对较多的量喷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的搬送管喷嘴(图中未示出)供给吸收性材料。在该情况下,由于以高喷出量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因此,如果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与突起部53a、53b碰撞,则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容易弹回,在突起部53a、53b的附近,形成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8b的平均密度低的表层区域40。同时,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突起部53a、53b集中于中央,在中央形成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平均密度高的中央区域42。如上所述,形成具有表层区域40和中央区域42的基部20B,能够得到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芯9B。

在第二工序中,旋转的吸鼓52将模构件53内的第一层叠体61转印并载置于从芯包层连续体用的退绕辊54退绕而沿MD方向移动的芯包层连续体62(已涂敷粘接剂)上。然后,通过未图示的折曲部件将芯包层连续体62沿着第一层叠体61的外周面向与MD方向正交的CD方向折曲,将芯包层连续体62卷绕在第一层叠体61上而覆盖,形成长条的第二层叠体63。接着,在第三工序中,通过使第二层叠体63通过加压装置55的一对压辊55a、55b之间,在TD方向上压缩第二层叠体63。此时,形成第三层叠体64。接着,在第四工序中,在第三层叠体64的上表面,经由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层叠从透液性片连续体用的退绕辊57退绕的透液性片连续体66,形成长条的第四层叠体65。接着,在第五工序中,在第四层叠体65的下表面,经由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接合从不透液性片连续体用的退绕辊58退绕的不透液性片连续体68,形成长条的第五层叠体67。第五工序结束后,通过切断装置将第五层叠体67切断成吸收性物品1的形状。其结果,完成吸收性物品1。各工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适当变更。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

(A)试样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制造335mm×100mm(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尺寸的吸收芯,其包括纸浆纤维作为吸水性纤维和超吸收性聚合物粒子(SAP)。在图10(a)、图10(b)的工序中,适当调整了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基重。主槽部的宽度方向长度为4mm,从槽部的宽度方向长度为6mm,从槽部的长度方向长度为4mm。

接着,将热熔粘接剂夹在吸收芯之间,作为肌肤侧层的芯包层使用亲水性聚丙烯纺粘(PPSB,基重:15g/m

(B)评价

对实施例1~6的吸收性物品、参考例1和比较例1的吸收性物品进行以下规定的吸收性试验,评价了厚度变化、吸收速度、回液量(再润湿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和表2。

[吸收性试验]

(1)在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A标记有十字的记号,而且,在其长度方向的靠腹侧50mm的位置B标记有十字的记号。在测定中央位置A的厚度T1之后,将吸收性物品设置到侧视为大致U字形的U字器具上。另外,吸收性物品以使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A和U字器具中央部(高度最低的位置)的位置对合的方式设置在U字器具上。

<第一循环>

(2)在吸收体的位置B,从滴定管以80mL/10秒的速度注入80mL的人工尿(第一次)。

<第二循环>

(3)在第一次人工尿注入开始10分钟后,以80mL/10秒的速度从滴定管向吸收体的位置B注入80mL的人工尿(第二次)。

(4)从U字器具上卸下吸收性物品,在丙烯制的平板上以透液性片成为上面的方式展开吸收性物品,测定长度方向中央位置A的厚度T2,记录厚度的差(T2-T1)(表1及2的“厚度变化”)。

<第三循环>

(5)将吸收性物品放回U字器具,在第二次人工尿注入开始10分钟后,以80mL/10秒的速度将80mL的人工尿(第三次)从滴定管注入到吸收体的位置B。

(6)测定并记录直至人工尿从表面消失为止的吸收时间(240mL),(表1和2的“吸收速度”)。

(7)从第三次人工尿的注入开始4分钟后,从U字器具取出吸收性物品,在丙烯制的平板上,以透液性片为上面的方式展开吸收性物品,静置1分钟。

(8)从第三次人工尿的注入开始5分钟后,以人工尿注入点为中心,将60g的100mm×100mm的滤纸静置在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上。而且,在其上静置3.5kg、100mm×100mm×50mm(高)的重物。另外,对于滤纸,事先测定试验前的质量。

(9)从第三次人工尿的注入开始8分钟后,去除重物,测定滤纸的质量,减去试验前的滤纸的质量,将其差值作为回液量(表1及2的“回液量”)。

另外,人工尿是通过在10L离子交换水中溶解200g尿素、80g氯化钠、8g硫酸镁、3g氯化钙及约1g色素即蓝色1号来调制的。

[表1]

[表2]

实施例1和参考例1的槽部的朝向不同。即,实施例1在吸收芯的肌肤侧层形成有槽部和基部,在非肌肤侧层形成有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与此相对,在参考例1中,在吸收芯的非肌肤侧层形成有槽部和基部,在肌肤侧层形成有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通过使两者的肌肤侧层和非肌肤侧层的SAP构成比一致,在实施例1中,基部的SAP的平均密度高,与此相对,在参考例1中,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的SAP的平均密度高。由表1的结果可以确认,实施例1的160ml吸收后的厚度变化均比参考例1少,且吸收速度的结果优异,回液量的结果为同等以上。实施例1在非肌肤侧层连续地配置有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除了基部对应部以外,槽部对应部也有助于扩散。另外,实施例1的吸收速度比参考例1快,因此可以说吸收芯的扩散性优异。即,在实施例1中,通过形成于肌肤侧层的槽部,能够通过将体液向吸收芯的长度方向输送而使体液扩散。非肌肤侧层除了基部对应部之外还具有槽部对应部,基部对应部和槽部对应部不含有SAP,由此,使体液更可靠地扩散。而且,通过在扩散体液后,用基部吸收,即使反复吸收体液,也能够抑制整体厚度的增加,并且能够提高吸收性能中的吸收速度,维持再润湿性。

另一方面,在参考例1的情况下,由于肌肤侧层含有大量SAP,因此体液难以经由肌肤侧层的槽部对应部向槽部透过。另外,参考例1在非肌肤侧层没有SAP,几乎仅由纸浆纤维形成的基部因吸水而体积收缩,槽部也缩小。因此,参考例1中,向槽部透过变慢,相应地厚度变化比较少,尽管如此,结果也是厚度变化多于实施例1。与参考例1相比,将槽部对应部的SAP减少,基部对应部和基部的SAP增多相应量的结构作为与实施例1相比的比较例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在该比较例中,基部对应部的SAP的密度最高,其次,槽部对应部和基部的SAP的平均密度相同程度地低。该比较例中,基部对应部比参考例1吸收更多的体液,基部对应部和基部的SAP的密度比参考例1高,由于吸水而槽部的容积增加,因此比参考例1厚。因此,可以说在非肌肤侧层具有槽部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比厚度更容易变厚。

实施例2~6是非肌肤侧层的第一平均密度低于肌肤侧层的第二平均密度的例子。比较例1是非肌肤侧层的第一平均密度与肌肤侧层的第二平均密度相同的例子。可以确认,实施例2~实施例6的厚度变化小于比较例1,特别是在非肌肤侧层中的SAP构成比为20%以下的实施例2~实施例4中,厚度变化更小。即,可知通过使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比基部少,能够抑制槽部对应部和基部对应部的膨润,且能够维持吸收性能(吸收速度、再润湿性)。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吸收性物品

6A、6B肌肤侧层

8非肌肤侧层

9A、9B吸收芯

18槽部

19主槽部

20A、20B基部

21从槽部

22主槽部对应部(槽部对应部)

24基部对应部

26:从槽部对应部(槽部对应部)

31窄幅部

32宽幅部

40表层区域

42中央区域

相关技术
  • 吸收性物品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 吸收性物品
  • 吸收性物品
  • 吸收性物品
  • 吸收性物品
  • 吸收性物品用复合短纤维、其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用热粘接无纺布、吸收性物品用表面片材和吸收性物品
  • 吸收性物品用复合短纤维、其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用热粘接无纺布、吸收性物品用表面片材和吸收性物品
技术分类

0612011580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