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8: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制版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规公式计算配袖方法,多通过公式进行计算获得,如公开号为CN108523286B的中国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衣袖角度控制、精准配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款式制作袖笼眼睛高度h和宽度B,B=D*(22%~27%),D代表成衣胸围尺寸;根据款式抬手臂角度要求制作袖山高H=袖笼眼睛高度h*COS(β);测量前袖笼弧线oa、后袖笼弧线ob;使oa=前袖上弧线OA,ob=后袖上弧线OB,OA与OB交于袖山高H水平线,得岀袖肥尺寸AB;再根据OA、OB袖上弧线,复制它成新的袖山线;根据不同款式的袖肥直径尺寸、成衣胸围尺寸,再根据手臂抬臂角度,计算出袖山高H,根据袖子吻合度、袖子与袖笼偏角度α,制作一片袖以及二片袖。此方法依据的是成衣尺寸按比例计算分配,工艺复杂,数据的合理性较差,实用性较差,制版成功率有限。尤其是袖笼和袖山的计算,匹配度较差。形状也就难以达到审美标准。只能用于一些比较低端的产品或者是较为宽松的服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本配袖方法是建立在手臂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袖子造型进行立体式的几何结构设计,从而形成一种直观的配袖方法,其配袖原理如同立体裁剪配袖方法那样,建立在真实的手臂之上进行袖子造型设计,从而达到立体造型直观效果,此种配袖方法特别针对一片袖、两片袖、落肩袖等袖子造型设计具有显著效果,强调造型与实用相结合,注重袖子结构设计准确性,提高技术人员制版成功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选取合适模特,测量并记录模特人体上身原型体征数据;

步骤S2,基于步骤S1测得的人体上身原型体征数据及人体体表特征,结合实际制版可操作性,绘制衣身原型,并将衣身原型分为前人体上身原型和后人体上身原型;

步骤S3,依据所述步骤S2制得的衣身原型中袖窿尺寸及形状,结合手臂尺寸及外观造型要求设计并绘制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所述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包括前手臂中缝线、后手臂中缝线、手臂长线、肘线、前袖山线、后袖山线、臂围线、腕围线、虎口线;

步骤S4,以步骤S3制得的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为基础,建立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或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并以手臂长线为分割线将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或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两侧分割成前手臂几何模型和后手臂几何模型;

步骤S5,以前手臂几何模型的前袖山顶点与前人体上身原型的肩端点为连接点连接前手臂几何模型和前人体上身原型、以后手臂几何模型的后袖山顶点与后人体上身原型的肩端点为连接点连接后手臂几何模型和后人体上身原型;

步骤S6,配袖,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分析袖子外观造型设计与人体手臂活动舒适量平衡关系,然后确定手臂几何模型的舒适量设计;

步骤S6-2,袖山深设计,依据款式造型要求结合手臂舒适量,确定袖窿造型线及袖窿深;取手臂活动量值,手臂活动量取值办法为衣身原型袖窿深与实际设计袖窿深之间的距离,此间距即为袖窿深下降量,再减去调节量,调节量依据袖子造型与手臂活动舒适量和具体面料属性、款式特点、工艺处理要求而形成一个准确数据,即为袖山深取值;袖子的袖肥线确定,即袖山深设计,以前手臂几何模型、后手臂几何模型的袖肥线为基础向下作水平线,长度等于袖山深取值;

步骤S6-3,袖山造型设计,利用袖窿线作为配袖的袖底部吻合参照线;手臂松量分配,依据面料、工艺处理、款式造型要求,在手臂中部放入适当松量;袖山吃势量控制,依据款式造型要求,设置前袖山、后袖山吃势量;袖山吃势量取值办法为前后袖山斜线长等于衣身前后袖窿线长再增减调节量;确定袖深即袖肥线,再以袖山深线作平行线即为手臂中部放松量,然后确定袖上平线,以袖山顶点为起点,作前后袖山斜线,相交于袖肥线处,拷贝前后袖窿线分别至于前袖肥线、后袖肥线上,依据袖子造型要求画好前袖山、后袖山造型线;

步骤S6-4,袖子造型设计,拷贝步骤S6-3制得的前袖山、后袖山部分至步骤S4制得的手臂几何模型上,延长手臂袖肥线与造型袖山深线交接,以原型手臂几何模型袖肥线和袖山深线与之相互对接;依据款式造型要求设计袖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S4中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在步骤S3制得的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上,以前袖山线与前手臂中缝线交点为基点作垂直线作为前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以后袖山线与后手臂中缝线交点为基点作垂直线作为后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以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顶部为基点作水平线作为手臂上平线;依据人体手臂正常下垂时弯曲度,以前手臂围垂直线与手臂上平线交点为起点向前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一侧作4°-8°的斜线,将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中肘线下侧线体即下手臂部分以肘线中点为旋转点、以肘线为旋转线旋转,使前腕围线与手臂斜线相交,在肘部重新设计肘线,即为展开居中位置;依据人体手臂体型特征,将前手臂中缝线、后手臂中缝线、手臂长线画顺为曲线;以前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为对称轴,拷贝前手臂中缝线及手臂长线至前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一侧作为前小臂部分,并将手臂长线的拷贝线作为前手臂底线参照线;以后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为对称轴,拷贝后手臂中缝线及手臂长线至后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一侧作为后小臂部分,并将手臂长线的拷贝线作为后手臂底线参照线,依据人体手臂特征以前手臂底线参照线和后手臂底线参照线为基础调整并绘制前手臂底线、后手臂底线,形成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S4还包括一片袖手臂几何模型建立,以制得的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利用模块拼接和叠合方法,以前手臂中缝线及其拷贝线为基准将前小手臂部分转移至与前手臂中缝线拼接、以后手臂中缝线及其拷贝线为基准将后小手臂部分转移至与后手臂中缝线拼接,再调整前手臂叠合部分和后手臂空开部分进行展开、叠合,调整在后手臂肘线处形成一个肘省,画顺前手臂底线、后手臂底线、前手臂中缝线、后手臂中缝线、手臂长线,虎口处作简化设计,形成一片式的袖手臂几何模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S4中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建立包括在步骤S3制得的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上,对袖山线靠近臂膀处作旋转,使前袖山线、后袖山线顶点至与手臂长线相交,依据人体手臂体型特征延长肘线、腕围线、虎口线至两侧,作线分别连接两侧各个端点,成为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以点0为起点作水平线0-1,所述0-1长度大于人体1/2净胸围;以所述点0为起点作垂直线0-3,所述0-3长度等于后腰节长;以所述点1为起点作垂直线1-43,所述1-43长度等于前腰节长;以所述点3为起点作水平线相交于所述1-43并取交点2;

步骤S2-2,依据人体脖颈特征以所述点0为起点在所述0-1上取点8、在0-3上取点4;依据人体肩宽特征以所述点0为起点在所述0-1上取点47,0-47长度等于1/2肩宽;作弧线连接点4和点8作为后领窝线,以所述点8为起点作后肩线,取所述后肩线与所述点47的垂线相交点10,所述后肩线与所述0-1之间夹角略小于人体实际肩斜度;

步骤S2-3,依据人体脖颈特征以点1为起点在1-2上取点27、在1-0上取点31;作弧线连接点31和点27作为前领窝线;以点31为起点作前肩线31-34,所述前肩线与所述1-0之间夹角略大于人体实际肩斜度,所述31-34长度等于后肩线长;

步骤S2-4,依据人体胸围位置以所述点0为起点在所述0-3上取点7,以点7为起点作与1-2相交于点30的水平线7-30,依据人体胸高点特征以所述点30为起点在7-30上取点38,作线连接点38与点31,在所述0-1上取点31,点31与点33之间距离为胸凸起浮余量2-6CM,作线连接点31与点33,点31与点33之间作领肩省,将线段31-34绕点38旋转拷贝至点31与点33重合,拷贝后的线条为33-35;

步骤S2-5,依据人体胸宽高度特征以所述点1为起点在所述1-2上取点28,以点28为起点作水平线28-36作为胸宽线,28-36长度等于1/2胸宽加领肩省量,依据人体前腋点特征在以点38为起点,旋转点38-36向下作腋下省并取点37,点36与点37之间作省量为0.2-1CM的腋下省;

步骤S2-6,以点30为起点,在水平线7-30上取点41,作线连接点30和点41,30-41长度为人体前胸围长度的二分之一;以点7为起点,在水平线7-30上取点24,作线连接点7和点24,7-24长度为人体后胸围长度的二分之一加上后腰省量,在点30上侧1.5-2.4CM取点29,以点29为起点作水平线29-40作为手臂袖窿深辅助线,点40位于点41上侧,以点37为起点向下作垂直线相交于29-40上、交点作为点39,以点39为起点作斜向45°且长度为1.6-2.5CM的线39-42,作弧线连接点35与点36、作弧线连接点37、点42、点40作为前手臂袖窿线;

步骤S2-7,依据人体前腰特征,以点43为起点作长度为6-8CM的水平线43-44,以点44为起点向远离点44侧4-6CM处取点46,点44与点46之间作前腰节省量,在点44与点46之间中间位置取点45,以点45为起点作线38-45连接点38,在以点38下侧0.5-1.5CM取点50作为前腰节省高点,作线连接点44与点50、点46与点50作为前腰省,在2-3上取一点48作为前腰节侧点,点48与点2之间长度等于1/2前腰围+腰省量,作线连接点40、点41、点48作为前侧缝线;

步骤S2-8,在0-3上距点0为11-12CM处取点5,以点5为起点作长度为8-10CM的水平线5-12,在线段8-10上距点8为5-6CM处取点11,作线11-12连接点11和点12,以点12为起点顺时针旋转省线11-12和肩线11-10,旋转后的线条为13-14且其长度与11-10相同,点13与点11距离为1-2CM,点13与点11之间作后肩省;在点5下侧2.5-3.5CM处取点6,以点6为起点作水平线6-15,6-15长度为1/2后背宽,点15作为后腋点,作线连接点12与点15作为后袖窿省辅助线;

步骤S2-9,线段6-15上取一点16,点16至15长度为0.3-0.5CM,并以点16为起点向下作垂直线相交于线段7-30,交点作为点17,以点17为起点作45°倾斜的斜线17-26,17-26长度为2-3.5CM;在2-3上距点3长度为1/2后腰围+后腰节省量处取点22,以点22为起点向下做与2-3相交的垂直线22-21,22-21长度为0.5-1.5CM;作线连接点21与点24并以点24为起点延长线至点25,点24与点25之间距离为0.5-1.1CM,以点21为后腰节侧缝点,线21-25为后侧缝线,在后侧缝线上取点23,点23与点25距离为1.5-2.4CM,作弧线连接点7与点23作为后胸围线;作弧线连接点3与点21作为后腰节线;作线连接点14、点15、点26和点25作为后手臂袖窿线。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取所述步骤S2制得的人体上身原型中前袖窿线部分和后袖窿线部分合并在一起,以前袖窿线的底点和后袖窿线的底点作为下侧对接点A3,合并前侧缝线和后侧缝线;

步骤S3-2,作线A37-A15连接前腋点A37与后腋点A15,依据袖窿自然弯曲弧度将前袖窿线顶点和后袖窿线顶点对接,作为上侧对接点A1,合并之后的前手臂袖窿线和后手臂袖窿线形成椭圆形,将合并之后的椭圆形绕点A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点A1旋转后的作为点A2,点A2与点A1之间间距为0.4-0.6CM,通过前袖窿线和后袖窿线形成手臂围线;

步骤S3-3,以点A3为起点向上作与椭圆形顶点相交的垂线A3-A5,A3-A5作为手臂袖山高线或手臂袖山深线,A3-A5与A37-A15交点为点A20,过点A5作水平线作为手臂上平线;延长原袖窿辅助线作为臂围线;过点A37作分别与手臂上平线、臂围线相交的垂线A7-A11,交点分别作为点A7和点A11;过点A15作分别与手臂上平线、臂围线相交的垂线A17-A12,交点分别作为点A17和点A12;

步骤S3-4,在A7-A11旁1-2CM处作与A7-A11相对平行的线A8-A10作为前手臂垂直对称线,前手臂垂直对称线与手臂上平线交点作为点A8、与臂围线交点作为点A10;在A17-A12旁1.5-2.5CM处作与A17-A12相对平行的线A16-A14作为后手臂垂直对称线,后手臂垂直对称线与手臂上平线交点作为点A16、与臂围线交点作为点A14;以前手臂垂直对称线为对称轴,拷贝原衣身原型的前袖窿线至另一侧并将拷贝后的线条与臂围线交点作为点A18;以后手臂垂直对称线为对称轴,拷贝原衣身原型的后袖窿线至另一侧并将拷贝后的线条与臂围线交点作为点A19;

步骤S3-5,以点A5为起点向后0.5-1.5CM处取点A6作为后手臂袖山顶点,向前0.5-1.5CM处取点A4作为前手臂袖山顶点;分别作曲线A20-A4、A20-A6作为手臂袖山弧线;依据人体手臂特征作弧线A18-A4连接点A18和A4作为前手臂袖山线,A18-A4与A8-A10相交于点A9;作弧线A19-A6连接点A19和A6作为后手臂袖山线,A19-A6与A14-A16相交于点A13;

步骤S3-6,延长手臂袖山深线A3-A5至点A22作为手臂长线,A5-A22长度等于人体手臂长;依据肘高在A5-A22取点A21,过点A21作水平线A24-A29作为肘线,长度等于1/2肘围;过点A22作水平线A25-A28作为腕围线,长度等于1/2腕围;作线连接点A9、点A24、点A25作为一侧前手臂中缝线;作线连接点A13、点A29、点A28作为另一侧后手臂中缝线。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S3还包括步骤S3-6,依据人体手臂特征延长手臂长线至点A23,点A23与点A22之间作为虎口长,过点A23做水平线A26-A27,作为虎口线宽,长度等于1/2虎口围;作线连接点A25、点A26;作线连接点A28、点A27。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S5中在前人体上身原型的胸宽线袖窿处取一点作为前腋点,长度等于实际人体测量前腋点长,在后人体上身原型的背宽线袖窿处取一点作为后腋点,长度等于实际人体测量后腋点长;以前腋点为基点作水平线,长度与手臂上抬角度相呼应,依据袖子外观造型设计和人体手臂活动舒适度的要求,确定长度并确定前手臂几何模型固定角度和位置;以后腋点为基点作水平线,该水平线长度等于或大于以前腋点为基点所作水平线长度,确定后手臂几何模型固定角度和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S5中当手臂几何模型与人体上身原型固定之后,不因后肩省或前胸省转移变化而改变固定位置,此部位需要保持不变。

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有益效果:本配袖方法在充分掌握手臂的构造及手臂与躯干之间连接活动变化原理,并对手臂进行平面转换,创造出一种便于平面制版的新型的立体式配袖方法。此种配袖方法原理是以人体手臂结构特征,转换为平面几何结构设计,从常规二维平面制版方法向三维立体式的转变,便于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袖子造型穿着在人身上一种直观理解,解决袖子静动态下外观造型设计要求。此配袖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袖子造型设计均可以运用,设计出符合人体手臂体型特征,穿着舒适,结构设计简单,造型准确的效果。技术人员对袖山深与袖窿深之间对应比例关系,手臂舒适量与外观造型的取值范围,手臂弯曲变化程度,均能准确把控。经过笔者长期实践和论证,此种配袖方法符合手臂造型特征及人体运动产生各种舒适量变化对袖子造型影响的准确控制,有助于版师在平面制作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袖子成品预设效果,同时提高版师配袖能力及效率,减低企业产品研发成本。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2人体上身原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3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建立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4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建立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4一片袖手臂几何模型建立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4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建立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5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6-1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6-2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6-2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步骤S6-4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的实施例三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本发明一种以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的配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选取合适模特,测量并记录模特人体上身原型体征数据。主要为:肩斜度20°、胸围86CM、腰围68CM、后背长39CM、前腰节长41.8CM、后腰节长41CM、颈根围33CM、肩宽38CM、前腋点长7.8CM、后腋点长9.5CM、胸宽32.6CM、背宽33.4CM、手臂长55、手臂围26.5CM、肘围22CM、腕围15CM、手臂自然下垂弯曲度5°、肘高29CM、虎口围21CM。优选的,为了准确测量人体部位所得尺寸,需要先标志基本部位线再测量。

步骤S2,参阅图1,基于步骤S1测得的人体上身原型体征数据及人体体表特征,结合实际制版可操作性,绘制衣身原型,并将衣身原型分为前人体上身原型和后人体上身原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以点0为起点作水平线0-1,0-1长度45CM大于1/2净胸围;以点0为起点作垂直线0-3,0-3长度等于后腰节长41CM;以点1为起点作垂直线1-43,1-43长度等于前腰节长41.8CM;以点3为起点作水平线相交于1-43并取交点2;

步骤S2-2,依据人体脖颈特征以点0为起点在0-1上取点8、在0-3上取点4,0-8长度为6.7CM、0-4长度为2CM;依据人体肩宽特征以所述点0为起点在所述0-1上取点47,0-47长度等于1/2肩宽即19CM;作弧线连接点4和点8作为后领窝线,以点8为起点作后肩线,后肩斜度9角度为18°,取后肩线与点47的垂线相交点10,后肩线与0-1之间夹角略小于人体实际肩斜度;

步骤S2-3,依据人体脖颈特征以点1为起点在1-2上取点27、在1-0上取点31,1-27长度为6CM,1-31长度为5.7CM;作弧线连接点31和点27作为前领窝线;以点31为起点作前肩线31-34,前肩线与所述1-0之间夹角为22°略大于人体实际肩斜度,31-34长度等于后肩线长;

步骤S2-4,依据人体胸围位置以点0为起点在0-3上取点7,0-7长度为24CM,以点7为起点作与1-2相交于点30的水平线7-30,依据人体胸高点特征以点30为起点在7-30上取点38,作线连接点38与点31,

30-38长度为9CM,在0-1上取点31,点31与点33之间距离为4.6CM,作线连接点31与点33,点31与点33之间作领肩省,将线段31-34绕点38旋转拷贝至点31与点33重合,拷贝后的线条为33-35;

步骤S2-5,依据人体胸宽高度特征以点1为起点在1-2上取点28,1-28长度为14CM,以点28为起点作水平线28-36作为胸宽线,28-36长度等于1/2胸宽加领肩省量,依据人体前腋点特以点38为起点,旋转点38-36向下作腋下省并取点37,点36与点37之间作省量为0.5CM的腋下省;

步骤S2-6,以点30为起点,在水平线7-30上取点41,作线连接点30和点41,30-41长度为人体前胸围长度的二分之一即23.5CM;以点7为起点,在水平线7-30上取点24,作线连接点7和点24,7-24长度为人体后胸围长度的二分之一加上后腰省量即20.5CM,在点30上侧1.9CM取点29,以点29为起点作水平线29-40作为手臂袖窿深辅助线,点40位于点41上侧,以点37为起点向下作垂直线相交于29-40上、交点作为点39,以点39为起点作斜向45°且长度为2.1CM的线39-42,作弧线连接点35与点36、作弧线连接点37、点42、点40作为前手臂袖窿线;

步骤S2-7,依据人体前腰特征,以点43为起点作长度为7CM的水平线43-44,以点44为起点向远离点44侧5CM处取点46,点44与点46之间作前腰节省量,在点44与点46之间中间位置取点45,以点45为起点作线38-45连接点38,在以点38下侧1CM取点50作为前腰节省高点,作线连接点44与点50、点46与点50作为前腰省;在2-3上取一点48作为前腰节侧点,点48与点2之间长度等于1/2前腰围+腰省量,作线连接点40、点41、点48作为前侧缝线;

步骤S2-8,在0-3上距点0为11.5CM处取点5,以点5为起点作长度为9CM的水平线5-12,在线段8-10上距点8为5.5CM处取点11,作线11.5连接点11和点12,以点12为起点顺时针旋转省线11-12和肩线11-10,旋转后的线条为13-14且其长度与11-10相同,点13与点11距离为1.5CM,点13与点11之间作后肩省;在点5下侧3CM处取点6,以点6为起点作水平线6-15,6-15长度为1/2后背宽即16.7CM,点15作为后腋点,作线连接点12与点15作为后袖窿省辅助线;

步骤S2-9,线段6-15上取一点16,点16至15长度为0.3-0.5CM,并以点16为起点向下作垂直线相交于线段7-30,交点作为点17,以点17为起点作45°倾斜的斜线17-26,17-26长度为2.6CM;在2-3上距点3为19CM处取点22,以点22为起点向下做与2-3相交的垂直线22-21,22-21长度为1CM;作线连接点21与点24并以点24为起点延长线至点25,点24与点25之间距离为0.8CM,以点21为后腰节侧缝点,线21-25为后侧缝线,在后侧缝线上取点23,点23与点25距离为1.9CM,作弧线连接点7与点23作为后胸围线;作弧线连接点3与点21作为后腰节线;作线连接点14、点15、点26和点25作为后手臂袖窿线。先制作衣身原型,并以衣身原型为基础制作手臂几何模型,提高衣身原型与手臂几何模型匹配性,提高制版质量。

步骤S3,参阅图2,依据步骤S2制得的衣身原型中袖窿尺寸及形状,结合手臂尺寸及外观造型要求设计并绘制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包括前手臂中缝线、后手臂中缝线、手臂长线、肘线、前袖山线、后袖山线、臂围线、腕围线、虎口线;基础型手臂几何模型特征,臂膀为前后两个扇形,上臂为侧梯形,下臂为倒梯形。

步骤S3-1,取步骤S2制得的人体上身原型中前袖窿线部分和后袖窿线部分合并在一起,以前袖窿线的底点和后袖窿线的底点作为下侧对接点A3,合并前侧缝线和后侧缝线;

步骤S3-2,作线A37-A15连接前腋点A37与后腋点A15,依据袖窿自然弯曲弧度将前袖窿线顶点和后袖窿线顶点对接,作为上侧对接点A1,合并之后的前袖窿线和后袖窿线形成椭圆形,将合并之后的椭圆形绕点A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点A1旋转后的作为点A2,点A2与点A1之间间距为0.5CM,通过前袖窿线和后袖窿线形成手臂围线;

步骤S3-3,以点A3为起点向上作与椭圆形顶点相交的垂线A3-A5,A3-A5作为手臂袖山高线或手臂袖山深线,A3-A5与A37-A15交点为点A20,过点A5作水平线作为手臂上平线;延长原袖窿辅助线作为臂围线;过点A37作分别与手臂上平线、臂围线相交的垂线A7-A11,交点分别作为点A7和点A11;过点A15作分别与手臂上平线、臂围线相交的垂线A17-A12,交点分别作为点A17和点A12;

步骤S3-4,在A7-A11旁1.5CM处作与A7-A11相对平行的线A8-A10作为前手臂垂直对称线,前手臂垂直对称线与手臂上平线交点作为点A8、与臂围线交点作为点A10;在A17-A12旁2CM处作与A17-A12相对平行的线A16-A14作为后手臂垂直对称线,后手臂垂直对称线与手臂上平线交点作为点A16、与臂围线交点作为点A14;以前手臂垂直对称线为对称轴,拷贝原衣身原型的前袖窿线至另一侧并将拷贝后的线条与臂围线交点作为点A18;以后手臂垂直对称线为对称轴,拷贝原衣身原型的后袖窿线至另一侧并将拷贝后的线条与臂围线交点作为点A19;

步骤S3-5,以点A5为起点向后1CM处取点A6作为后手臂袖山顶点,向前1.5CM处取点A4作为前手臂袖山顶点;分别作曲线A20-A4、A20-A6作为手臂袖山弧线;依据人体手臂特征作弧线A18-A4连接点A18和A4作为前手臂袖山线,A18-A4与A8-A10相交于点A9;作弧线A19-A6连接点A19和A6作为后手臂袖山线,A19-A6与A14-A16相交于点A13;

步骤S3-6,延长手臂袖山深线A3-A5至点A22作为手臂长线,A5-A22长度等于人体手臂长;依据肘高在A5-A22取点A21,过点A21作水平线A24-A29作为肘线,A21与A24之间距离为5CM,A21与A29之间距离为6CM;过点A22作水平线A25-A28作为腕围线,A22与A25之间距离为3.5CM,A22与A28之间距离为4CM;作线连接点A9、点A24、点A25作为前手臂中缝线;作线连接点A13、点A29、点A28、点A27作为另一侧后手臂中缝线;

步骤S3-7,依据人体手臂特征延长手臂长线至点A23,点A23与点A22之间作为虎口长,点A23与点A22距离为7CM,过点A23做水平线A26-A27,点A23与点A26距离为5CM,点A23与点A27距离为6CM,作为虎口线宽;作线连接点A25、点A26作为前手臂中缝线;作线连接点A28、点A27后手臂中缝线。此手臂几何模型主要针对合体型、袖肘弯曲符合手臂体型特征的袖造型设计而用的配袖模型。

步骤S4,参阅图3,以步骤S3制得的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为基础,建立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并以手臂长线为分割线将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两侧分割成前手臂几何模型和后手臂几何模型。此转换主要用于手臂几何模型固定与人体上身原型上,模仿人体体型特征,具备直观立体配袖效果的作用。为了便于袖子结构设计及符合人体体型特征需要在基础型手臂几何模型基本框架上转变为多种类型手臂几何模型,本实施例举例其中的一种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

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在步骤S3制得的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上,以前袖山线与前手臂中缝线交点为基点作垂直线作为前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以后袖山线与后手臂中缝线交点为基点作垂直线作为后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以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顶部为基点作水平线作为手臂上平线;依据人体手臂正常下垂时弯曲度,以前手臂围垂直线与手臂上平线交点为起点向前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一侧作5°的斜线,将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中肘线下侧线体即下手臂部分以肘线中点为旋转点、以肘线为旋转线旋转,使前腕围线与手臂斜线相交,在肘部重新设计肘线,即为展开居中位置;依据人体手臂体型特征,将前手臂中缝线、后手臂中缝线、手臂长线画顺为曲线;以前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为对称轴,拷贝前手臂中缝线及手臂长线至前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一侧作为前小臂部分,并将手臂长线的拷贝线作为前手臂底线参照线;以后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为对称轴,拷贝后手臂中缝线及手臂长线至后手臂围垂直对称线一侧作为后小臂部分,并将手臂长线的拷贝线作为后手臂底线参照线,依据人体手臂特征以前手臂底线参照线和后手臂底线参照线为基础调整并绘制前手臂底线、后手臂底线,形成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

步骤S5,参阅图6,以前手臂几何模型的前袖山顶点与前人体上身原型的肩端点为连接点连接前手臂几何模型和前人体上身原型、以后手臂几何模型的后袖山顶点与后人体上身原型的肩端点为连接点连接后手臂几何模型和后人体上身原型。在前人体上身原型的胸宽线袖窿处取一点作为前腋点,长度等于实际人体测量前腋点长,在后人体上身原型的背宽线袖窿处取一点作为后腋点,长度等于实际人体测量后腋点长;以前腋点为基点作水平线,长度与手臂上抬角度相呼应,依据袖子外观造型设计和人体手臂活动舒适度的要求,确定长度并确定前手臂几何模型固定角度和位置;以后腋点为基点作水平线,该水平线长度等于或大于以前腋点为基点所作水平线长度,确定后手臂几何模型固定角度和位置。当人体手臂上下活动或是前后摆动时,手臂与躯干连接点均以肩胛骨为连接支点,因此依据手臂活动特征,确定手臂几何模型与人体上身原型固定,即平面结构设计的袖窿处肩端点与手臂袖山顶点进行连接,作为平面手臂活动支点。由于服装结构设计重点解决袖子静态外观效果与人体活动舒适度的关系,即手臂前后腋点与衣身之间的空隙量的把握。当手臂上下活动时,腋下随之张大或缩小,因此确定手臂几何模型与人体上身原型对应关系时,设置前后袖窿处各取一点作为前后腋点,以此点为手臂活动量的起点进行手臂与衣身活动舒适度的控制,从而进行准确计算和确定数值。

优选的,当手臂几何模型与人体上身原型固定之后,不因后肩省或前胸省转移变化而改变固定位置,此部位需要保持不变。

步骤S6,配袖,将本实施例制得的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运用于合体西装两片式袖子设计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参阅图7、图11,分析袖子外观造型设计与人体手臂活动舒适量平衡关系,然后确定手臂几何模型舒适量。此款袖子为合体西装两片式袖子,肩膀设计为宽肩且平,衣身收腰合体型,突出收腰效果。要求袖子静态外观造型挺括、平服,袖底与衣身吻合、平服,袖身修身显瘦,袖口开叉钉三粒扣子,肘部符合人体手臂特征自然弯弧,成衣不起扭。为了袖子合体且平服,静止状态下造型美观,那么袖子设计重点要求袖山深取值是否准确,依据手臂几何模型的袖山与衣身袖窿比例关系属于自然下垂状态,因此,以此为基础微调调节量,即可达到预定效果。袖子造型要符合人体手臂特征,依据手臂几何模型来设计,可以解决袖子舒适度且符合人体手臂体型特征。本实施例设计手臂几何模型舒适量为0.8cm,并固定手臂几何模型与人体上身原型上。

步骤S6-2,参阅图8、图11,袖山深设计,依据款式造型要求结合手臂几何模型舒适量,确定袖窿造型线及袖窿深;取手臂活动量值,手臂活动量取值办法为衣身原型袖窿深与实际设计袖窿深之间的距离,即原型袖窿深辅助线与造型胸围线之间的距离,此间距为袖窿深下降量即3.2CM,再减去调节量0.5CM,调节量依据袖子造型与手臂活动舒适量和具体面料属性、款式特点、工艺处理要求而形成一个准确数据,即为袖山深取值2.7CM;袖子的袖肥线确定,即袖山深设计,以前手臂几何模型、后手臂几何模型的袖肥线为基础向下作水平线,长度等于袖山深取值。由于手臂几何模型袖山深与上身原型袖窿深之间对应关系是指手臂自然下放状态下的效果,因此,在成衣袖子设计时,需要考虑手臂活动量,此取值办法,有效解决技术人员在制版时,对袖子成品效果盲目感,并能准确预测成品效果。

步骤S6-3,参阅图9、图11,袖山造型设计,利用袖窿线作为配袖的袖底部吻合参照线;手臂松量分配,依据面料、工艺处理、款式造型要求,在手臂中部放入适当松量;袖山吃势量控制,依据款式造型要求,设置前袖山、后袖山吃势量;袖山吃势量取值办法为前后袖山斜线长等于衣身前后袖窿线长再增减调节量;确定袖深即袖肥线,再以袖山深线作平行线即为手臂中部放松量,然后确定袖上平线,以袖山顶点为起点,作前袖山斜线和后袖山斜线,相交于袖肥线处,拷贝前后袖窿线分别至于前袖肥线、后袖肥线上,依据袖子造型要求画好前袖山、后袖山造型线。前袖山斜线等于前袖窿长,后袖山斜线等于后袖窿长+0.5cm,依据手臂几何模型的袖山造型设计方法完成袖山基础造型。不管是合体袖还是普通宽松袖,利用袖窿线作为配袖的袖底部吻合参照线,具备简易操作又能很好满足袖底部的平服,而且使袖底部与衣身袖窿底部相吻合便于缝制工艺处理。

步骤S6-4,参阅图10、图11,袖子造型设计,拷贝步骤S6-3制得的造型部分至制得的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上,延长手臂袖肥线与造型袖山深线交接,以原型手臂几何模型袖肥线和袖山深线与之相互对接;依据款式造型要求设计袖型。转移手臂几何模型前后袖中缝线至袖造型袖深线处,以造型袖肥线对称垂直线为对称轴,拷贝前后袖底部至中间,在前手臂中缝线袖山凹处作手臂凹势调整,并作大小袖前袖缝分割线。在后手臂袖中缝袖山处,取一点作水平线,长度等于1.2cm,此长度依据袖山吃势量调整,依据后袖窿造型线,画顺后小袖山部分,依据手臂造型结合袖口大小及袖长,设计大小袖后袖中缝。调整前后袖山弧线,最后做袖叉,设置纱向,纱向位置以袖中线袖口处向前偏移1-2cm,袖山顶点前移0.3-0.5cm,标注工艺要求,完成袖子造型设计。本配袖方法在充分掌握手臂的构造及手臂与躯干之间连接活动变化原理,并对手臂进行平面转换,创造出一种便于平面制版的新型的立体式配袖方法。此种配袖方法原理是以人体手臂结构特征,转换为平面几何结构设计,从常规二维平面制版方法向三维立体式的转变,便于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袖子造型穿着在人身上一种直观理解,解决袖子静动态下外观造型设计要求。此配袖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袖子造型设计均可以运用,设计出符合人体手臂体型特征,穿着舒适,结构设计简单,造型准确的效果。技术人员对袖山深与袖窿深之间对应比例关系,手臂舒适量与外观造型的取值范围,手臂弯曲变化程度,均能准确把控。经过笔者长期实践和论证,此种配袖方法符合手臂造型特征及人体运动产生各种舒适量变化对袖子造型影响的准确控制,有助于版师在平面制作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袖子成品预设效果,同时提高版师配袖能力及效率,减低企业产品研发成本。

实施例二:

参阅图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步骤S4还包括一片袖手臂几何模型建立,以制得的一片式手臂几何模型为基础,利用模块拼接和叠合方法,以前手臂中缝线及其拷贝线为基准将前小手臂部分转移至与前手臂中缝线拼接、以后手臂中缝线及其拷贝线为基准将后小手臂部分转移至与后手臂中缝线拼接,再调整前手臂叠合部分和后手臂空开部分进行展开、叠合,调整在后手臂肘线处形成一个肘省,画顺前手臂底线、后手臂底线、前手臂中缝线、后手臂中缝线、手臂长线,虎口处作简化设计,形成一片式的袖手臂几何模型。此袖手臂几何模型主要用于一片式袖子造型设计,达到直观简便立体配袖效果的作用。

参阅图4、图12,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将该实施例制得的一片袖手臂几何模型运用于落肩袖设计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参阅图12,分析袖子外观造型设计与人体手臂活动舒适量平衡关系,然后确定手臂几何模型舒适量。此款是双面呢大衣落肩袖,要求落肩分割线设计自然美观,整体袖型挺括,穿着舒适,袖子造型符合人体手臂体型特征,属于偏合体,前袖窿处要求自然平服。落肩袖结构设计重点在于袖窿分割线设计既要美观又要符合人体体型特征,利用手臂几何模型能很好设计想要外观造型效果,对于袖型挺括、平服,特别是前袖部位容易起扭不平服现象,主要是由于袖山深与袖窿深取值不匹配,前袖山线与袖窿线接合部位不准确原因造成,因此利用手臂几何模型设计原理,不会因为落肩袖衣身松度较大影响袖山深取值准确性,这也是常规公式计算配袖方法难以准确达到设计效果。本实施例设计手臂几何模型舒适量前取值1cm,后取值1.2cm,并固定手臂几何模型与人体上身原型上。

步骤S6-2,参阅图12,袖山深设计,依据款式造型要求结合手臂几何模型舒适量,确定袖窿造型线及袖窿深;取手臂活动量值,手臂活动量取值办法为衣身原型袖窿深与实际设计袖窿深之间的距离,即原型袖窿深辅助线与造型胸围线之间的距离,此间距为袖窿深下降量即10CM,再减去调节量0.5CM,调节量依据袖子造型与手臂活动舒适量和具体面料属性、款式特点、工艺处理要求而形成一个准确数据,即为袖山深取值9.5CM;袖子的袖肥线确定,即袖山深设计,以前手臂几何模型、后手臂几何模型的袖肥线为基础向下作水平线,长度等于袖山深取值。由于手臂几何模型袖山深与上身原型袖窿深之间对应关系是指手臂自然下放状态下的效果,因此,在成衣袖子设计时,需要考虑手臂活动量,此取值办法,有效解决技术人员在制版时,对袖子成品效果盲目感,并能准确预测成品效果。衣身前后袖窿弧线作图方法,由于落肩袖类型的衣身基本上无收省处理,衣身以三开身、四开身居多,因此要先转移前胸省和后肩省,然后依据款式特征确定落肩长度和胸围大小,最后确定前后袖窿线。图制作方法为,前胸省:转移胸肚省2cm,前胸围线比后胸围线提高1cm,其余转移至腋下和摆缝处;后肩省:部分转移至后领口,肩部工艺处理部分省量,其余转移至腋下;前胸围取值30.5cm,后胸围取值31.5cm,均为半边作图;袖窿深为基型胸围线向下10cm;在基型肩端点前后各延长10.5cm并作向下直角线,前2.4cm,后1.4cm,在基型袖窿线肩端处延长0.5cm,以此端点连接至直角线端点作直线为肩线辅助线,最后画顺前后肩线,注意前肩缝线比后肩缝线短0.5-1.2cm左右,取值因面料属性和工艺处理决定,说明图取值为0.8cm,最后依据落肩袖造型要求画顺袖窿线;

步骤S6-3,参阅图12,袖山造型设计,利用袖窿线作为配袖的袖底部吻合参照线;确定袖深即袖肥线,再以袖山深线作平行线作为手臂中部放松量,然后确定袖上平线,以袖山顶点为起点,作袖山斜线和后袖山斜线,相交于袖肥线处,拷贝前后袖窿线分别至于前袖肥线、后袖肥线上,依据袖子造型要求画好前袖山、后袖山造型线;前袖山斜线等于前袖窿长-1cm,后袖山斜线等于后袖窿长-0.5cm,具体数据依据面料属性和工艺处理来确定袖山扒开量。作袖山斜线,首先作手臂袖山深线的平行线,取值范围为2-3.5cm,具体依据前后直角线长度来确定数据,本实施例取值为,前2.5cm,后3cm,上平行线为前落肩袖肩端点向下0.5-1.5cm,具体依据落肩袖合体程度来决定,本实施例取值为0.7cm,并于新的袖山深线相交的点作为袖山点,以此点为起点作袖山斜线相交与袖肥线,最后做前后袖肥等分垂直线且相交于袖上平行线。作袖山弧线,首先以袖肥线和胸围线作为参照线,复制前后袖窿线至袖肥线上,作为袖底弧度吻合程度的参照线。在前袖山弧线上部分凸起部分不能超出袖窿线,下部分凹进部分以袖窿线为准,画顺即可,在后袖上平线四分之一处取一点作后袖窿线的切线,最后画顺前后袖山线。

步骤S6-4,参阅图12,袖子造型设计,拷贝步骤S6-3制得的造型部分至制得的一片袖手臂几何模型上,延长手臂袖肥线与造型袖山深线交接,以原型手臂几何模型袖肥线和袖山深线与之相互对接,拷贝袖山造型线至一片袖手臂几何模型上,并对手臂几何模型袖肘省转移至袖口处。依据款式造型要求设计袖子造型,完成袖型设计。

实施例三:

参阅图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步骤S4以步骤S3制得的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为基础,建立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并以手臂长线为分割线将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两侧分割成前手臂几何模型和后手臂几何模型。

优选的,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建立包括在步骤S3制得的基础手臂平面几何模型上,对袖山线靠近臂膀处作旋转,使前袖山线、后袖山线顶点至与手臂长线相交,依据人体手臂体型特征延长肘线、腕围线、虎口线至两侧,作线分别连接两侧各个端点,成为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此转换主要用于手臂几何模型固定与人体上身原型上,模仿人体体型特征,具备直观立体配袖效果的作用。在配袖时需要注意,袖长需要增加手臂伸缩量,此手臂几何模型主要适用于连肩袖、平袖等袖子造型设计。

将本实施例制得的伸直型手臂几何模型运用于羽绒服连肩袖设计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参阅图13,分析袖子外观造型设计与人体手臂活动舒适量平衡关系,然后确定手臂几何模型舒适量。此款为羽绒服,衣身成O型,袖子为连肩袖且袖中缝不破缝。要求衣身成O型,后摆作褶裥收口,袖口宽松用袖袢作束口处理,袖子注重手臂活动舒适,结构设计简洁。由于此款是连肩袖,设计手臂几何模型舒适度为肩斜线平行。

步骤S6-2,参阅图13,袖山深设计,依据款式造型要求结合手臂几何模型舒适量,确定袖窿造型线及袖窿深;取手臂活动量值,手臂活动量取值办法为衣身原型袖窿深与实际设计袖窿深之间的距离,即原型袖窿深辅助线与造型胸围线之间的距离,此间距为袖窿深下降量即11.5CM,再减去调节量1CM,调节量依据袖子造型与手臂活动舒适量和具体面料属性、款式特点、工艺处理要求而形成一个准确数据,即为袖山深取值10.5CM,由于此款为连肩袖且与肩斜线对齐,因此已经满足手臂活动舒适度,所以袖山深开深一点使成衣袖肥显瘦一点。

步骤S6-3,参阅图13,在后袖肥线端点向下1cm,后袖口线端点向下0.8cm,这样有助于前后袖底缝缝制工艺处理,再根据前后袖窿造型线设计袖山造型线。

步骤S6-4,参阅图13,袖子造型设计,拷贝步骤S6-3制得的造型部分至制得的一片袖手臂几何模型上,延长手臂袖肥线与造型袖山深线交接,以原型手臂几何模型袖肥线和袖山深线与之相互对接;依据款式造型要求设计袖型。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对本发明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471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