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隐形拉链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8:24


隐形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隐形拉链。

背景技术

拉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其中隐形拉链是为了更好的隐藏拉链牙而开发的拉链。现有的隐形拉链包括拉头件、一对拉链布带和一对拉链牙。如图1所示,拉头件1包括:下翼板11;引导柱12,其竖立设置在下翼板11的前端部;上翼板13,其从引导柱12向后方延伸;左右的拉头侧部,每个拉头侧部包括壁部14和与壁部14连接的凸缘件15;两个拉头侧部的壁部14,其沿下翼板11的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两个拉头侧部的凸缘件15,其从所连接的壁部14的上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如图2所示,拉链布带2包括服装缝制部21、从服装缝制部21的一侧缘向拉链布带2高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被折曲成U字型的布带折曲部22、从布带折曲部22进一步延伸地设置,且装备有拉链牙3的牙安装部23。如图3所示,拉链牙3通过缝制线与拉链布带2缝在一起,并且一对拉链布带2互相抵接,从而能够更好的隐藏拉链牙3。如图2所示,凸缘件15与引导柱12之间具有供所述布带折曲部22插入的布带通道4。由于布带折曲部22的厚度小于等于布带通道4的宽度,所以,在将隐形拉链缝制到服装上后,拉动隐形拉链的拉头件1,经常出现服装的衬里5插入布带通道4的问题,从而导致隐形拉链的拉头件1无法滑动、隐形拉链手感硬等不良情况。因此,在缝制时将衬里5翻转(如图4所示)或者在衬里5下放置垫片6(如图5所示),其目的就在于让单层衬里5远离拉链头的布带通道4。但这样设置的情况下,对于缝制服装的工厂来说,操作工序复杂且会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避免衬里插入布带通道,又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的隐形拉链,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隐形拉链,包括:拉头、一对拉链布带和一对拉链牙;

所述拉头包括:下翼板、引导柱、上翼板和两个拉头侧部;所述引导柱竖立设置在所述下翼板的前端部;所述上翼板从所述引导柱向后方延伸;每个所述拉头侧部包括壁部和与所述壁部连接的凸缘件;两个拉头侧部的壁部沿所述下翼板的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两个拉头侧部的凸缘件从所连接的壁部的上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拉链牙处于所述下翼板和所述凸缘件之间;

所述拉链布带包括服装缝制部、从所述服装缝制部的一侧缘向所述拉链布带高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被折曲成U字型的布带折曲部、从所述布带折曲部的远离所述服装缝制部的一侧延伸设置,且与所述拉链牙连接的牙安装部;所述凸缘件与所述引导柱之间具有供所述布带折曲部插入的布带通道;所述服装缝制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所述服装缝制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牙安装部的厚度,所述多重编织结构沿着所述拉链布带的长度方向设置。

服装缝制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服装缝制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牙安装部的厚度,在服装的衬里与服装缝制部缝制在一起后,服装缝制部的厚度使得服装的衬里能够远离布带通道,这就能够避免衬里插入布带通道中。由于在拉链布带编织完成时,服装缝制部上就会形成多重编织结构,所以能够实现在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的同时,防止衬里插入布带通道。

优选地,所述服装缝制部的与所述布带折曲部连接的一端与所述引导柱抵接。由于布带折曲部的厚度小于等于布带通道的宽度,所以服装缝制部与引导柱之间会存在间隙,该结构使得间隙被封堵,进一步避免衬里插入布带通道中。

优选地,所述布带折曲部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折曲部和下折曲部,所述上折曲部与所述服装缝制部连接,所述上折曲部的厚度等于所述服装缝制部的厚度,所述上折曲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上折曲部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能够将服装缝制部与引导柱之间的间隙封堵,这就能够更好地防止服装的衬里插入布带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上折曲部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布带折曲部的高度的二分之一。该结构在保证多重编织结构封堵间隙的同时,避免布带折曲部完全采用多重编织结构所造成的布带折曲部卡在布带通道中的情况,以保持拉头能够正常移动。

优选地,所述服装缝制部包括相连接的主体连结部和主体延伸部,所述主体连结部与所述布带折曲部连接,所述主体连结部处于所述凸缘件的正上方;所述多重编织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连结部上。该结构使得多重编织结构处于所述凸缘件的正上方,使得服装的衬里能够始终远离布带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连结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凸缘件的宽度。该结构能够确保服装的衬里插入布带通道中。

优选地,所述多重编织结构包括至少两层相连接的织物部,则多重编织结构的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多重编织结构包括两层织物部。

优选地,所述多重编织结构为袋状编织结构,该结构便于多重编织结构的加工。

本发明的隐形拉链,能够防止衬里插入布带通道,避免出现隐形拉链的拉头无法滑动、隐形拉链手感硬等不良情况;使用该隐形拉链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则服装加工企业无需增加额外的缝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的隐形拉链的拉头件的立体图。

图2显示为现有的隐形拉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现有的隐形拉链与服装的衬里缝制时,将衬里翻转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现有的隐形拉链与服装的衬里缝制时,在衬里和拉链布带之间设置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与服装的衬里缝制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的服装缝制部和布带折曲部连接时的立体图。

图8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与拉链牙连接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为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显示为实施例2的隐形拉链与衬里连接且拉链牙处于互相咬合状态的截面图示意图。

图11显示为显示为实施例2的隐形拉链与衬里连接且拉链牙通过拉头件时的截面图示意图。

图12显示为实施例3的隐形拉链的拉链布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                       拉头件

11                      下翼板

12                      引导柱

13                      上翼板

14                      壁部

15                      凸缘件

2                       拉链布带

21                      服装缝制部

22                      布带折曲部

23                      牙安装部

3                       拉链牙

4                       布带通道

5                       衬里

6                       垫片

100                     拉头件

110                     下翼板

120                     引导柱

121                     下柱部

122                     上柱部

141                     壁部

142                     凸缘件

150                     布带通道

200                     拉链布带

210                     服装缝制部

211                     主体连结部

212                     主体延伸部

220                     布带折曲部

221                     上折曲部

222                     下折曲部

230                     牙安装部

300                     拉链牙

400                     多重编织结构

410                     上层编织部

411                     上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

412                     上层编织部的第二端部

420                     下层编织部

421                     下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

422                     下层编织部的第二端部

401                     经线

402                     纬线

430                     织物部

500                     衬里

T1                      服装缝制部的厚度

T2                      牙安装部的厚度

T3                      上折曲部的厚度

W1                      主体连结部的宽度

W2                      凸缘件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在以下的说明中,隐形拉链的长度方向是指相对于图5纸面的内外方向,隐形拉链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是指相对于图5纸面的左右方向,隐形拉链的高度方向是指相对于图5纸面的上下方向。

实施例1

如图5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隐形拉链,包括:拉头件100、一对拉链布带200和一对拉链牙300;

拉头件100包括:下翼板110、引导柱120、上翼板和两个拉头侧部;引导柱120竖立设置在下翼板110的前端部;上翼板从引导柱120向后方延伸;每个拉头侧部包括壁部141和与壁部141连接的凸缘件142;两个拉头侧部的壁部141沿下翼板110的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两个拉头侧部的凸缘件142从所连接的壁部141的上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拉链牙300处于下翼板110和凸缘件142之间;

拉链布带200包括服装缝制部210、从服装缝制部210的一侧缘向拉链布带200高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被折曲成U字型的布带折曲部220、从布带折曲部220的远离服装缝制部210的一侧延伸地设置,且与拉链牙300连接的牙安装部230;凸缘件142与引导柱120之间具有供布带折曲部220插入的的布带通道150;服装缝制部210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大于牙安装部230的厚度T2,多重编织结构400沿着拉链布带200的长度方向设置。

服装缝制部210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大于牙安装部230的厚度T2,在服装的衬里500与服装缝制部210缝制在一起后,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使得服装的衬里500能够远离凸缘件142与引导柱120之间布带通道150,这就能够避免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中。由于拉链布带200是一体成形的结构,在拉链布带200编织完成时,服装缝制部210上就会形成多重编织结构400,所以,服装加工企业能够直接将衬里500与服装缝制部210进行缝制,这就实现在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的同时,防止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

服装缝制部210的与布带折曲部220连接的一端与引导柱120抵接。由于布带折曲部220的厚度小于等于布带通道150的宽度,所以服装缝制部210与引导柱120之间会存在间隙,该结构使得间隙被封堵,进一步避免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中。本实施例中,引导柱120包括上柱部122和与上柱部122的下端连接的下柱部121,服装缝制部210与布带折曲部220连接的一端与上柱部122抵接,以使得衬里500无法进入布带通道150中。

服装缝制部210包括相连接的主体连结部211和主体延伸部212,主体连结部211与布带折曲部220连接,主体连结部211处于凸缘件142的正上方;多重编织结构400设置于主体连结部211上。该结构使得多重编织结构400处于凸缘件142的正上方,使得服装的衬里500能够始终远离布带通道150。

主体连结部211的宽度W1大于等于凸缘件142的宽度W2。该结构能够确保服装的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中。本实施例中,主体连结部211的宽度W1大于凸缘件142的宽度W2。

本实施例中,布带折曲部220和牙安装部230均通过将两根单线拉齐作为一组的纬线402和经线401织制,布带折曲部220和牙安装部230均由经线401在两组纬线402的上侧和两组纬线402的下侧交替地行走的2/2组织构成。

如图6至图8所示,为了便于多重编织结构400的加工,多重编织结构400为袋状编织结构。袋状编织结构包括上层编织部410和下层编织部420;上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411与下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421连接,上层编织部410的第二端部412与下层编织部420的第二端部422连接。上层编织部410和下层编织部420的结构相同。上层编织部410由上侧的经线401在一组纬线402的下侧和三组纬线402的上侧行走,并且下侧的经线401在三组纬线402的下侧和一组地纬线402的上侧行走的1/3、3/1组织构成。每个纬线402从上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411编织到上层编织部410的第二端部412后,每个纬线402再折回,使得每个纬线402从下层编织部420的第二端部422编织到下层编织部的第一端部421。

本实施例中,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就是服装缝制部210的最大厚度。

本发明的隐形拉链,能够防止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避免出现隐形拉链的拉头件100无法滑动、隐形拉链手感硬等不良情况;使用该隐形拉链不增加服装缝制的操作工序,则服装加工企业无需增加额外的缝制成本。

实施例2

如图10、图1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布带折曲部220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折曲部221和下折曲部222,上折曲部221与服装缝制部210连接,上折曲部221的厚度T3等于服装缝制部210的厚度T1,上折曲部221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上折曲部221上具有多重编织结构400能够将主体连结部211与引导柱120之间的间隙封堵,这就能够更好地防止服装的衬里500插入布带通道150中。

本实施例中,由于布带折曲部220完全采用多重编织结构400,会造成布带折曲部220卡在布带通道150中的情况,这样容易导致拉头件100无法正常被拉动;使上折曲部221的高度小于等于布带折曲部220的高度的二分之一,就能够在保证多重编织结构400封堵间隙的同时,避免布带折曲部220卡在布带通道150中所导致的拉头件100无法正常拉动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上折曲部221的多重编织结构400能够更加靠近引导柱120,上折曲部221的多重编织结构400能够抵接引导柱120。与实施例1的隐形拉链相比,当隐形拉链使用在横向张力比较大的场景下时,比如紧身衣或者汽车座套上,这种情况下对拉链布带200横向方向上会施加更大的力;这时上折曲部221的多重编织结构400更加的靠近、抵接引导柱120,纵使上折曲部221上的一部分多重编织结构400被往外拉,但上折曲部221上还是有一部分多重编织结构400抵接着引导柱120,防止被缝制物体的卡入。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多重编织结构400包括至少两层相连接的织物部430,则多重编织结构的结构紧凑。本实施例中,多重编织结构400包括两层织物部430,每层织物部430是一重编织部,一重编织部是由经线401和纬线402交错编织形成,且相邻层的织物部430通过纬线402反复编织,使得相邻层的织物部430连接在一起。多重编织结构400也可以包括三层织物部430,三层织物部430图中未示。

综上,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分类

0612011586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