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具有防碰撞缓冲性能的无线智能传感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29:1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碰撞缓冲性能的无线智能传感器。

背景技术

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与一般传感器相比,智能传感器具有以下三个优点:通过软件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信息采集,而且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编程自动化能力,功能多样化;智能传感器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力的碰撞下,极易发生碰损的现象,从而造成智能传感器的损坏,防碰撞性能较差,严重影响最终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具有防碰撞缓冲性能的无线智能传感器,能够对运输过程中的传感器本体进行保护,避免受外界撞击力而导致损坏,提高运输质量,从而提高最终运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安置箱和箱盖,安置箱的上侧设置有箱盖,箱盖的一侧与安置箱通过铰链连接,箱盖的另一侧与安置箱之间通过搭扣连接;传感器本体设置于安置箱内;

它还包含:

支撑座,所述的支撑座为数个,且呈矩阵式分布固定于安置箱的内底面上;

支撑块,所述的支撑块为数个,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支撑座内;传感器本体设置于支撑块上;

支撑缓冲弹簧,所述的支撑缓冲弹簧为数个,分别两两相对固定于支撑座的内底面上,且支撑缓冲弹簧的上端与支撑块的底部连接固定;

支撑支架,所述的支撑支架为数个,分别两两相对通过滑动副滑动设置于安置箱的内部的左右两侧,且同一侧的数个支撑支架之间呈等距分布设置;

夹持块,所述的夹持块为数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支撑支架内;

连接块,所述的连接块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安置箱内部的左右两侧,且连接块固定设置于支撑支架的外侧;

连接调节机构,所述的连接调节机构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连接块的外侧;

连接架,所述的连接架为两个,对称设置于传感器本体的前后两侧,且连接架为“U”形结构设置;

限位板,所述的限位板为四个,分别固定于连接架靠近于传感器本体的一侧敞口端上;

固定螺杆,所述的固定螺杆为两个,分别固定于安置箱的前后两侧内壁上;

调节螺管,所述的调节螺管为两个,分别通过螺纹旋接设置于对应的固定螺杆上,且调节螺管的内端通过轴承旋接设置于连接架上;

导向杆,所述的导向杆为四个,分别两两相对固定于连接架的左右两侧;

导向管,所述的导向管为四个,分别套设于对应的导向杆上,且导向管的外端固定于安置箱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调节机构包含:

支轴,所述的支轴通过螺纹旋转穿设于安置箱的侧壁内;

主动齿轮,所述的主动齿轮套设并固定于支轴上,且主动齿轮设置于安置箱内;

从动齿轮,所述的从动齿轮为两个,分别啮合设置于主动齿轮的前后两侧,且从动齿轮内穿设并固定有从动轴,从动抽通过轴承旋接设置于安置箱的侧壁上;

转动丝杆,所述的转动丝杆为两个,分别固定于对应的从动轴上;

转动套管,所述的转动套管为两个,分别通过螺纹旋转设置于转动丝杆上,且转动套管的内端与连接块连接固定;

调节转盘,所述的调节转盘固定于支轴的外端,且锁紧螺栓通过螺纹旋转穿设于调节转盘以及安置箱内;

手动带动调节转盘进行转动,使支轴带动主动齿轮转动,并啮合带动前后两侧的从动齿轮转动,使从动轴带动转动丝杆进行转动,通过螺纹使转动套管进行移动,从而带动连接块使同一侧的三个支撑支架同时进行移动,使夹持块对传感器本体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的夹持块包含:

夹紧支框,所述的夹紧支框卡设于支撑支架内,且夹紧支框靠近传感器本体的一侧为开口设置;

压缩弹簧,所述的压缩弹簧为数个,分别呈矩阵式分布固定于开口的内壁上;

压紧块,所述的压紧块穿设于开口内,且压紧块于压缩弹簧连接;

挤压垫,所述的挤压垫固定于压紧块的外侧;

挤压垫对传感器本体进行接触,通过对连接块连接推动,使支撑支架带动夹紧支框移动,使压紧块对传感器本体的侧边进行挤压,实现限位功能。

优选地,所述的限位板的内壁上固定有限位垫,限位垫对传感器本体的前后两侧进行限位的同时进行保护。

优选地,所述的导向管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导槽,导向杆位于导向管内的一端上左右对称固定有导块,导块滑动设置于对应的导槽内,导向杆在跟随连接架进行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块与导槽的滑动配合进行导向,且导块还对导向杆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导向杆移动而脱离导向管内。

优选地,所述的传感器本体的上侧设置有保护架,该保护架为倒“U”形结构设置,保护架中的前后两侧分别接触设置于传感器本体的外侧,保护架的内顶面上固定有缓冲垫;缓冲垫与保护架的配合,对传感器本体的上侧进行保护。

优选地,所述的调节螺管上套设并固定有转动把手,转动把手方便对调节螺管进行转动操作。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将传感器本体放置于安置箱内的支撑块上,支撑块下侧的支撑缓冲弹簧起到支撑减震的作用;并将左右两侧的夹持块调节至传感器本体的左右两侧并贴合接触设置;将前后两侧的限位板进行调节至传感器本体的前后两侧并贴合接触设置;通过上述操作使传感器本体在安置箱内处于稳固状态中,并对传感器本体的四周面进行保护,在运输过程中,传感器本体在安置箱内不会存在随意晃动的现象,且安置箱还对传感器本体起到保护操作,避免传感器本体发生碰撞;当需要对左右两侧的夹持块进行调节操作时,移动连接块,使支撑支架带动夹持块进行移动;当需要对前后两侧的限位板进行操作时,手动带动调节螺管在固定螺杆上进行转动,使其推动连接架进行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使限位板贴合在传感器本体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1、通过支撑块对传感器本体进行支撑,且支撑块底部的支撑缓冲弹簧起到支撑减震的作用;

2、在传感器本体的左右两侧同时设有三个夹持块对传感器本体进行限位,且同一侧的三个夹持块通过连接块进行相连接控制,从而方便调节;

3、在传感器本体的前后两侧设置能够进行调节的限位板,使限位板对传感器本体进行限位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安置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C部放大图。

图6是图1中D-D向剖视图。

图7是图6中E部放大图。

图8是图6中F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中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安置箱1、箱盖2、传感器本体3、支撑座4、支撑块5、支撑缓冲弹簧6、支撑支架7、夹持块8、夹紧支框8-1、压缩弹簧8-2、压紧块8-3、挤压垫8-4、连接块9、连接调节机构10、支轴10-1、主动齿轮10-2、从动齿轮10-3、转动丝杆10-4、转动套管10-5、调节转盘10-6、连接架11、限位板12、固定螺杆13、调节螺管14、导向杆15、导向管16、导槽16-1、限位垫17、导块18、保护架19、缓冲垫20、转动把手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看如图1-图9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安置箱1和箱盖2,安置箱1的上侧设置有箱盖2,箱盖2的一侧与安置箱1通过铰链连接,箱盖2的另一侧与安置箱1之间通过搭扣连接;传感器本体3设置于安置箱1内;

它还包含:

支撑座4,所述的支撑座4为数个,且呈矩阵式分布并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安置箱1的内底面上;

支撑块5,所述的支撑块5为数个,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支撑座4内;传感器本体3设置于支撑块5上;

支撑缓冲弹簧6,所述的支撑缓冲弹簧6为数个,分别两两相对并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支撑座4的内底面上,且支撑缓冲弹簧6的上端与支撑块5的底部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

支撑支架7,所述的支撑支架7为数个,分别两两相对通过滑动副滑动设置于安置箱1的内部的左右两侧,且同一侧的数个支撑支架7之间呈等距分布设置;

夹持块8,所述的夹持块8为数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支撑支架7内;

连接块9,所述的连接块9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安置箱1内部的左右两侧,且连接块9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设置于支撑支架7的外侧;

连接调节机构10,所述的连接调节机构10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连接块9的外侧;

连接架11,所述的连接架11为两个,对称设置于传感器本体3的前后两侧,且连接架11为“U”形结构设置;

限位板12,所述的限位板12为四个,分别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连接架11靠近于传感器本体3的一侧敞口端上;

固定螺杆13,所述的固定螺杆13为两个,分别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安置箱1的前后两侧内壁上;

调节螺管14,所述的调节螺管14为两个,分别通过螺纹旋接设置于对应的固定螺杆13上,且调节螺管14的内端通过轴承旋接设置于连接架11上;

导向杆15,所述的导向杆15为四个,分别两两相对并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连接架11的左右两侧;

导向管16,所述的导向管16为四个,分别套设于对应的导向杆15上,且导向管16的外端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安置箱1的内壁上。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调节机构10包含:

支轴10-1,所述的支轴10-1通过螺纹旋转穿设于安置箱1的侧壁内;

主动齿轮10-2,所述的主动齿轮10-2套设并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支轴10-1上,且主动齿轮10-2设置于安置箱1内;

从动齿轮10-3,所述的从动齿轮10-3为两个,分别啮合设置于主动齿轮10-2的前后两侧,且从动齿轮10-3内穿设并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有从动轴,从动抽通过轴承旋接设置于安置箱1的侧壁上;

转动丝杆10-4,所述的转动丝杆10-4为两个,分别固定于对应的从动轴上;

转动套管10-5,所述的转动套管10-5为两个,分别通过螺纹旋转设置于转动丝杆10-4上,且转动套管10-5的内端与连接块9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

调节转盘10-6,所述的调节转盘10-6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支轴10-1的外端,且锁紧螺栓通过螺纹旋转穿设于调节转盘10-6以及安置箱1内;

手动带动调节转盘10-6进行转动,使支轴10-1带动主动齿轮10-2转动,并啮合带动前后两侧的从动齿轮10-3转动,使从动轴带动转动丝杆10-4进行转动,通过螺纹使转动套管10-5进行移动,从而带动连接块9使同一侧的三个支撑支架7同时进行移动,使夹持块8对传感器本体3进行限位。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夹持块8包含:

夹紧支框8-1,所述的夹紧支框8-1卡设于支撑支架7内,且夹紧支框8-1靠近传感器本体3的一侧为开口设置;

压缩弹簧8-2,所述的压缩弹簧8-2为数个,分别呈矩阵式分布并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开口的内壁上;

压紧块8-3,所述的压紧块8-3穿设于开口内,且压紧块8-3于压缩弹簧8-2连接;

挤压垫8-4,所述的挤压垫8-4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于压紧块8-3的外侧;

挤压垫8-4对传感器本体3进行接触,通过对连接块9连接推动,使支撑支架7带动夹紧支框8-1移动,使压紧块8-3对传感器本体3的侧边进行挤压,实现限位功能。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板12的内壁上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有限位垫17,限位垫17对传感器本体3的前后两侧进行限位的同时进行保护。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导向管16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导槽16-1,导向杆15位于导向管16内的一端上左右对称并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有导块18,导块18滑动设置于对应的导槽16-1内,导向杆15在跟随连接架11进行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块18与导槽16-1的滑动配合进行导向,且导块18还对导向杆15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导向杆15移动而脱离导向管16内。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传感器本体3的上侧设置有保护架19,该保护架19为倒“U”形结构设置,保护架19中的前后两侧分别接触设置于传感器本体3的外侧,保护架19的内顶面上利用粘黏剂胶粘固定有缓冲垫20;缓冲垫20与保护架19的配合,对传感器本体3的上侧进行保护。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调节螺管14上套设并固定有转动把手21,转动把手21方便对调节螺管14进行转动操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将传感器本体3放置于安置箱1内的支撑块5上,支撑块5下侧的支撑缓冲弹簧6起到支撑减震的作用;并将左右两侧的夹持块8调节至传感器本体3的左右两侧并贴合接触设置;将前后两侧的限位板12进行调节至传感器本体3的前后两侧并贴合接触设置;通过上述操作使传感器本体3在安置箱1内处于稳固状态中,并对传感器本体3的四周面进行保护,在运输过程中,传感器本体3在安置箱1内不会存在随意晃动的现象,且安置箱1还对传感器本体3起到保护操作,避免传感器本体3发生碰撞;当需要对左右两侧的夹持块8进行调节操作时,移动连接块9,使支撑支架7带动夹持块8进行移动;手动带动调节转盘10-6进行转动,使支轴10-1带动主动齿轮10-2转动,并啮合带动前后两侧的从动齿轮10-3转动,使从动轴带动转动丝杆10-4进行转动,通过螺纹使转动套管10-5进行移动,从而带动连接块9使同一侧的三个支撑支架7同时进行移动,使夹持块8对传感器本体3进行限位,当夹持块8内的挤压垫8-4与传感器本体3的侧边相接触时,支撑支架7带动压缩弹簧8-2受力使压紧块8-3压缩;当需要对前后两侧的限位板12进行操作时,手动带动调节螺管14在固定螺杆13上进行转动,使其推动连接架11进行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使限位板12贴合在传感器本体3上;连接架11在移动时带动导向杆15在导向管16内进行移动,通过导块18与导槽16-1的滑动配合进行导向,且导块18还对导向杆15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导向杆15移动而脱离导向管16内。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为:

1、通过支撑块5对传感器本体3进行支撑,且支撑块5底部的支撑缓冲弹簧6起到支撑减震的作用;

2、在传感器本体3的左右两侧同时设有三个夹持块8对传感器本体3进行限位,且同一侧的三个夹持块8通过连接块9进行相连接控制,从而方便调节;

3、在传感器本体3的前后两侧设置能够进行调节的限位板12,使限位板12对传感器本体3进行限位操作;

4、夹持块8的内部设置的压缩弹簧8-2对压紧块8-3进行压缩,使压紧块8-3对传感器本体3进行紧密夹紧;

5、保护架19对传感器本体3的上侧进行保护,避免传感器本体3的上侧与箱盖2进行直接接触而导致的碰伤。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相关技术
  • 一种具有防碰撞缓冲性能的无线智能传感器
  • 一种高性能防碰撞声表面波延迟线型无线传感器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369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