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吸头和吸尘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吸头和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吸头和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吸尘器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吸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0-0553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通过在吸头的吸入口产生出吸引力,尘埃就能够与空气一起被吸入到吸入口。有可能因为空气的流通而从吸头会产生出噪音。若从吸头产生出噪音,则会给吸尘器的使用者以及周围的人带来不舒适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吸尘器用的吸头。吸头可以具备:主体,所述主体具有与清洁对象面相对置的下表面;槽部,所述槽部以从下表面朝向上方凹陷的方式设置于下表面;以及吸入口,所述吸入口以与清洁对象面相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槽部的内侧。槽部也可以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其中,所述第二槽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比第一槽部靠向后方的位置。第一槽部的深度H1也可以比第二槽部的深度H2深。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前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下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从下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下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主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吸头、2…主体、2A…下侧壳体、2B…上侧壳体、3…接头、4…连结管、5…风门、6…吸入口、7…内部流路、8…螺钉、9…滚筒、9A…前侧滚筒、9B…后侧滚筒、10…刮板、11…固定机构、12L…左侧面、12R…右侧面、13L…左侧面、13R…右侧面、14…顶面、20…下表面、21…第一后表面、22…第一前表面、23…第一下表面、24L…第一左表面、24R…第一右表面、25L…第一左斜面、25R…第一右斜面、26…第二下表面、27…第二后表面、28L…第二左前表面、28R…第二右前表面、29L…第二左表面、29R…第二右表面、30…槽部、31…第一槽部、32…第二槽部、41…纵肋、41A…纵肋、41B…纵肋、42…横肋、42A…横肋、42B…横肋、43…纵肋、50…吸尘器、51…吸尘器主体、52…管、53…手柄、54…外壳、55…马达、56…风扇、57…蓄电池、58…吸入口、59…排气口、60…过滤器、B1…尺寸、B2…尺寸、Bt…尺寸、D1…厚度、D2…厚度、G1…间隔、G2…间隔、H1…深度、H2…深度、H3…深度、T1…高度、T2…高度、W1…第一宽度、W2…第二宽度、Wt…总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吸头也可以具备:主体,其具有与清洁对象面相对置的下表面;槽部,其以从下表面朝向上方凹陷的方式设置于下表面;以及吸入口,其以与清洁对象面相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槽部的内侧。槽部也可以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其中,所述第二槽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比第一槽部靠向后方的位置。第一槽部的深度H1也可以比第二槽部的深度H2深。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在主体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使得从主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吸入到吸入口中的空气的流速被均匀化。即,减少了空气的流速局部较高的空间。另外,能够抑制:从吸入口被吸入到主体的内部流路中的空气、与内部流路的内壁面激烈地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槽部的中心与主体的中心相一致。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空气的流速局部较高的空间呈现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槽部的中心与第二槽部的中心相一致。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空气的流速局部较高的空间呈现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1和所述第二槽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2也可以满足[B1<B2]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在第二槽部的内侧形成有第一槽部,空气能够从主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朝向吸入口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吸入口的中心与槽部的中心相一致。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空气朝向吸入口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吸入口的前端部与第一槽部的前端部可以相一致。吸入口的后端部与第二槽部的前端部也可以相一致。

根据上述的构成,利用1个吸入口而将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分别左右分割。由于空气分别从主体的下表面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朝向吸入口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槽部的中心与主体的中心相一致。第一槽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1和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t也可以满足[B1≥0.5×Bt]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第一槽部的形成范围能够覆盖气流集中范围,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另外,尺寸B1和尺寸Bt也可以满足[B1≥0.6×Bt]这一条件。尺寸B1和尺寸Bt既可以满足[B1≥0.5×Bt]这一条件,也可以满足[B1≥0.6×Bt]这一条件。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深度H2和表示第一槽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第一宽度W1也可以满足[W1≥H2]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来自主体的下表面的前端部的空气被顺畅地导入至第一槽部,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另外,第一宽度W1也可以满足[W1≥3mm]这一条件。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总宽度Wt和表示第一槽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第一宽度W1也可以满足[W1≤0.9×Wt]这一条件,其中,总宽度Wt表示第一槽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槽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之和。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来自主体的下表面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的空气被顺畅地导入至第一槽部,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此外,通过满足[W1≥H2]且[W1≤0.9×Wt]这一条件、或者满足[W1≥H2]且[W1≤0.9×Wt]这一条件,来自主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的空气被顺畅地导入第一槽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噪音的产生。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表示深度H1与深度H2之差的深度H3也可以满足[H3≥1.5mm]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第一槽部相对于第二槽部而足够深,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噪音。另外,深度H3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5.0mm。即,深度H3也可以满足[5.0mm≥H3≥1.5mm]这一条件。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的内表面也可以包括:第一后表面,其与第二槽部的前端部连接,并朝向前方;第一前表面,其配置于比第一后表面靠向前方的位置,且与第一后表面相对置;以及第一下表面,其将第一后表面的上端部和第一前表面的上端部连结起来。吸头也可以具备纵肋,该纵肋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使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前表面。纵肋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根据上述的构成,来自主体的下表面的前端部的空气通过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之间。空气被纵肋整流。另外,在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之间生成纵涡流。由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配置的多个纵肋中,配置于最左侧的纵肋配置于:比吸入口的左端部靠向左侧的位置,配置于最右侧的纵肋配置于:比吸入口的右端部靠向右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左右方向上,多个纵肋的形成范围大于吸入口的尺寸。由此,通过纵肋而整流后的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纵肋从第一前表面突出的突出量的高度T1也可以满足[T1≥1.5mm]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高度T1足够高,因此,空气被充分地整流。另外,高度T1也可以满足[T1≥2.0mm]这一条件。高度T1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5.0mm。即,高度T1可以满足[5.0mm≥T1≥1.5mm]这一条件,也可以满足[5.0mm≥T1≥2.0mm]这一条件。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纵肋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厚度D1也可以满足[D1≤3.0mm]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抑制厚度D1,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动。另外,厚度D1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5mm。即,厚度D1也可以满足[0.5mm≤D1≤3.0mm]这一条件。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的间隔G1也可以满足[G1≤4.0mm]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之间适当地生成纵涡流。此外,间隔G1的下限值例如也可以是1.0mm。即,间隔G1也可以满足[1.0mm≤G1≤4.0mm]这一条件。另外,间隔G1也可以满足[2.0mm≤G1≤3.0mm]这一条件。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槽部的内表面也可以包括:第二下表面,其与第一后表面的下端部连接;以及第二后表面,其与第二下表面的后端部连接,并朝向前方。主体也可以具有:左侧面,其配置于比吸入口靠向左侧的第二下表面与吸入口的左端部之间的分界;以及右侧面,其配置于比吸入口靠向右侧的第二下表面与吸入口的右端部之间的分界。吸头也可以具备横肋,该横肋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左侧面及右侧面。横肋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根据上述的构成,来自主体的下表面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的空气通过相互相邻的一对横肋之间。空气被横肋整流。另外,在相互相邻的一对横肋之间生成纵涡流。由此,能够抑制从吸头产生出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吸尘器也可以具备:上述的吸头;马达;以及风扇,其借助于马达而进行旋转,并在吸头的吸入口产生出吸引力。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在抑制了从吸头产生出噪音的状态下对清洁对象面进行清洁。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组合。此外,也有时不使用一部分构成要素。

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前”、“后”、“上”、“下”、“左”以及“右”这些术语,对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这些术语表示:以吸头1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方向。

[吸头]

图1是表示从前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吸头1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下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纵向剖视图。

吸头1具备:主体2、接头3、连结管4以及风门5。

主体2具有吸入口6和内部流路7。主体2的下表面20与清洁对象面相对置。吸入口6设置于主体2的下表面20。吸入口6朝向下方。主体2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在左右方向上,吸入口6设置于主体2的中央部。在前后方向上,吸入口6设置于主体2的前部。内部流路7与吸入口6相通。吸入口6用于吸入存在于清洁对象面的尘埃。从吸入口6吸入的尘埃通过内部流路7。

主体2包括下侧壳体2A和上侧壳体2B。下侧壳体2A具有吸入口6。主体2的下表面20包括下侧壳体2A的下表面。上侧壳体2B配置于:比下侧壳体2A靠向上方的位置。下侧壳体2A的上表面与上侧壳体2B的下表面相对置。下侧壳体2A和上侧壳体2B通过多个螺钉8而被固定。内部流路7设置于上侧壳体2B。

下侧壳体2A具有:能够与清洁对象面接触的滚筒9以及刮板10。滚筒9在清洁对象面上滚动。滚筒9设置有多个。在实施方式中,滚筒9包括: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前方的位置的前侧滚筒9A、和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后方的位置的后侧滚筒9B。前侧滚筒9A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有2个。后侧滚筒9B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有2个。刮板10在比吸入口6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从主体2的下表面20朝向下方突出。刮板10的上端部被固定于下侧壳体2A。刮板10的下端部与清洁对象面接触。刮板10捕集:没有被吸入口6完全吸入的清洁对象面的尘埃。吸入口6能够吸入:由刮板10捕集到的尘埃。

接头3为管状。接头3与主体2的后部连结。接头3以从主体2的后部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配置。接头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2。接头3的转动轴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连结管4的前端部被插入到接头3的后端部的开口。接头3的后端部和连结管4通过固定机构11而被固定。

风门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主体2连结。风门5被配置成:堵塞主体2与接头3之间的间隙。风门5能够与接头3一起进行转动。风门5能够与接头3分开转动。

图6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表示从下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下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主体2具有:以从下表面20朝向上方凹陷的方式设置于下表面20的槽部30。吸入口6以与清洁对象面相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槽部30的内侧。槽部30包括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32。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32分别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第二槽部3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比第一槽部31靠向后方的位置。

在左右方向上,槽部30的中心与主体2的中心相一致。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槽部31的中心与第二槽部32的中心相一致。

在左右方向上,吸入口6的中心与槽部30的中心相一致。吸入口6的前端部与第一槽部31的前端部相一致。吸入口6的后端部与第二槽部32的前端部相一致。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32分别被吸入口6左右分割。第一槽部31的一部分配置在:比吸入口6靠向左侧的位置,第一槽部31的一部分配置在:比吸入口6靠向右侧的位置。第二槽部32的一部分配置在:比吸入口6靠向左侧的位置,第二槽部32的一部分配置在:比吸入口6靠向右侧的位置。

第一槽部31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后表面21、第一前表面22、第一下表面23、第一左表面24L、第一右表面24R、第一左斜面25L和第一右斜面25R。第一后表面21朝向前方。第一后表面21与第二槽部32的前端部连接。第一前表面22配置于:比第一后表面21靠向前方的位置。第一前表面22朝向后方。第一前表面22隔着间隙而与第一后表面21相对置。第一下表面23朝向下方。第一下表面23将第一后表面21的上端部与第一前表面22的上端部连结起来。第一左表面24L的前端部经由第一左斜面25L而与第一前表面22的左端部连接。第一左表面24L朝向右侧。第一左斜面25L朝向右后方。第一左斜面25L的前端部与第一前表面22的左端部连接。第一左斜面25L的后端部与第一左表面24L的前端部连接。第一右表面24R的前端部经由第一右斜面25R而与第一前表面22的右端部连接。第一右表面24R朝向左侧。第一右斜面25R朝向左后方。第一右斜面25R的前端部与第一前表面22的右端部连接。第一右斜面25R的后端部与第一右表面24R的前端部连接。

第二槽部32的内表面包括:第二下表面26、第二后表面27、第二左前表面28L、第二右前表面28R、第二左表面29L以及第二右表面29R。第二下表面26朝向下方。第二下表面26的前端部与第一后表面21的下端部连接。第二后表面27朝向前方。第二后表面27的上端部与第二下表面26的后端部连接。第二左前表面28L朝向后方。第二左前表面28L与第一左斜面25L的左端部连接。第二右前表面28R朝向后方。第二右前表面28R与第一右斜面25R的右端部连接。第二左表面29L与第二下表面26的左端部连接。第二左表面29L朝向右侧。第二右表面29R与第二下表面26的右端部连接。第二右表面29R朝向左侧。

如图9所示,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比第二槽部32的深度H2深。在实施方式中,深度H1是指:第一下表面23与下表面20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深度H2是指:第二下表面26与下表面20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下表面20是指:在主体2的下侧壳体2A中最靠近清洁对象面的平面。即,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和第二槽部32的深度H2满足以下的(1)式的条件。

H1>H2…(1)

如图4所示,第一槽部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1小于:第二槽部3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2小。即,第一槽部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1和第二槽部3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2满足以下的(2)式的条件。

B1

主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t大于:第二槽部3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2。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槽部31的中心与主体2的中心相一致,第二槽部32的中心与主体2的中心相一致。第一槽部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1和主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t满足以下的(3A)式的条件。另外,第一槽部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1和主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t也可以满足以下的(3B)式的条件。

B1≥0.5×Bt…(3A)

B1≥0.6×Bt…(3B)

如图6所示,表示第一槽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第一宽度W1、与表示第二槽部3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第二宽度W2实质上相等。此外,第一宽度W1也可以比第二宽度W2大,第一宽度W1也可以比第二宽度W2小。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宽度W1是指:第一槽部31中的与吸入口6相邻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此外,第一宽度W1也可以是第一槽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小值。第二宽度W2是指:第二槽部32中的与吸入口6相邻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此外,第二宽度W2也可以是第二槽部3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小值。

表示第一槽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第一宽度W1和第二槽部32的深度H2满足以下的(4A)式的条件。此外,表示第一槽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第一宽度W1也可以满足以下的(4B)式的条件。

W1≥H2…(4A)

W1≥3mm…(4B)

在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槽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槽部3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之和设为槽部30的总宽度Wt的情况下,第一槽部31的第一宽度W1和槽部30的总宽度Wt满足以下的(5)式的条件。

W1≤0.9×Wt…(5)

表示深度H1与深度H2之差的深度H3满足以下的(6)式的条件。

H3≥1.5mm…(6)

主体2具有:与第一槽部31相连的左侧面12L和右侧面12R、与第二槽部32相连的左侧面13L和右侧面13R、以及内部流路7的顶面14。

左侧面12L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左侧的第一下表面23与吸入口6的左端部之间的分界。左侧面12L朝向右侧。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左侧的位置的第一下表面23的右端部、与左侧面12L的下端部连接。右侧面12R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右侧的第一下表面23与吸入口6的右端部之间的分界。右侧面12R朝向左侧。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右侧的位置的第一下表面23的左端部、与右侧面12R的下端部连接。

左侧面13L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左侧的第二下表面26与吸入口6的左端部之间的分界。左侧面13L朝向右侧。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左侧的位置的第二下表面26的右端部、与左侧面13L的下端部连接。右侧面13R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右侧的第二下表面26与吸入口6的右端部之间的分界。右侧面13R朝向左侧。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右侧的位置的第二下表面26的左端部、与右侧面13R的下端部连接。

主体2具有:纵肋41、横肋42和纵肋43。纵肋4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槽部31的第一前表面22。纵肋41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纵肋4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横肋42分别设置于左侧面13L及右侧面13R。横肋42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横肋42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纵肋43设置于顶面14。纵肋43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纵肋43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纵肋41以面向内部流路7的方式设置。纵肋41设置于内部流路7的前部。纵肋41以从第一前表面22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实施方式中,纵肋41不仅设置于第一前表面22,还设置于内部流路7的前壁面。纵肋41包括:设置于下侧壳体2A的纵肋41A和设置于上侧壳体2B的纵肋41B。

横肋42以面向内部流路7的方式设置。横肋42分别设置于内部流路7的左部和右部。横肋42的至少一部分以从左侧面13L朝向右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横肋42的至少一部分以从右侧面13R朝向左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横肋42包括:设置于下侧壳体2A的横肋42A、和设置于上侧壳体2B的横肋42B。

纵肋43以面向内部流路7的方式设置。纵肋43以从顶面14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纵肋43设置于上侧壳体2B。纵肋43以与纵肋41相连的方式设置。

在左右方向上配置的多个纵肋41中,配置在最左侧的纵肋41配置于:比吸入口6的左端部靠向左侧的位置,配置在最右侧的纵肋41配置于:比吸入口6的右端部靠向右侧的位置。即,在左右方向上,多个纵肋41的形成范围大于吸入口6的尺寸。

如图6所示,表示纵肋41从第一前表面22突出的突出量的高度T1满足以下的(7A)式的条件。另外,表示纵肋41从第一前表面22突出的突出量的高度T1也可以满足以下的(7B)式的条件。

T1≥1.5mm…(7A)

T1≥2.0mm…(7B)

表示纵肋4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厚度D1满足以下的(8)式的条件。

D1≤3.0mm…(8)

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41的间隔G1满足以下的(9A)式的条件。此外,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41的间隔G1也可以满足以下的(9B)式的条件。

G1≤4.0mm…(9A)

2.0mm≤G1≤3.0mm…(9B)

表示横肋42从左侧面13L或右侧面13R突出的突出量的高度T2满足以下的(10A)式的条件。此外,横肋42的高度T1也可以满足以下的(10B)式的条件。

T2≥1.5mm…(10A)

T2≥2.0mm…(10B)

表示横肋4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厚度D2满足以下的(11)式的条件。

D1≤3.0mm…(11)

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相邻的一对横肋42的间隔G2满足以下的(12A)式的条件。此外,横肋42的间隔G2也可以满足以下的(12B)式的条件。

G2≤4.0mm…(12A)

2.0mm≤G2≤3.0mm…(12B)

[吸尘器]

图10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头1的吸尘器50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吸尘器50具有吸头1、吸尘器主体51、以及将吸头1与吸尘器主体51连结起来的管52。吸尘器主体51具有:由吸尘器50的使用者握持的手柄53。吸尘器50是能够在使用者握住手柄53的状态下实施清洁作业的便携式吸尘器。

吸头1经由连结管4而与吸尘器主体51连接。吸头1的连结管4与管52的一端部连接。管52的另一端部与吸尘器主体51连接。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器主体51的剖视图。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吸尘器主体51具有:外壳54、配置于外壳54的内部的马达55、配置于外壳54的内部的风扇56、以及蓄电池57。外壳54包括手柄53。

在外壳54的前端部设置有吸入口58。在外壳54的侧部设置有排气口59。管52的另一端部被插入到吸入口58。

马达55是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55产生出使风扇56旋转的动力。马达55通过从蓄电池57供给的电力而被驱动。

风扇56配置在:比马达55靠向前方的位置。风扇56被固定于马达55的转子轴。风扇56通过马达55而进行旋转。风扇56使吸头1的吸入口6产生出吸引力。通过风扇56的旋转,在外壳54的吸入口58产生出吸引力。通过在外壳54的吸入口58产生出吸引力,能够在吸头1的吸入口6产生出吸引力。

通过在吸头1的吸入口6产生出吸引力,清洁对象面的尘埃与空气一起被吸入到吸入口6。空气在主体2的内部流路7及接头3的内部流路中流动,在流经于连结管4的内部流路以及管52的内部流路之后,再经由吸入口58而流入于外壳54的内部空间。

在吸入口58与风扇56之间配置有过滤器60。过滤器60捕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通过了过滤器60的空气流入到风扇56之后,再从排气口59排出。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吸头1具备:主体2,其具有与清洁对象面相对置的下表面20;槽部30,其以从下表面20朝向上方凹陷的方式设置于下表面20;以及吸入口6,其以与清洁对象面相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槽部30的内侧。槽部30包括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32,第二槽部3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比第一槽部31靠向后方的位置。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比第二槽部32的深度H2深。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在主体2的下表面20设置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32,使得从主体2的下表面20的周缘部吸入到吸入口6的空气的流速被均匀化。即,空气的流速局部较高的空间呈现减少。另外,能够抑制从吸入口6吸入到主体2的内部流路7的空气与内部流路7的内壁面激烈地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

在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槽部30的中心与主体2的中心相一致。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空气的流速局部较高的空间呈现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

在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槽部31的中心与第二槽部32的中心相一致。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空气的流速局部较高的空间呈现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1和所述第二槽部3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2满足[B1<B2]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在第二槽部32的内侧形成有第一槽部31,空气从主体2的下表面20的周缘部朝向吸入口6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

在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吸入口6的中心与槽部的中心相一致。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空气朝向吸入口6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

在实施方式中,吸入口6的前端部与第一槽部31的前端部相一致。吸入口6的后端部与第二槽部32的前端部相一致。

根据上述的构成,利用1个吸入口6将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32分别左右分割。由于空气分别从主体2的下表面2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朝向吸入口6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

在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槽部31的中心与主体2的中心相一致。第一槽部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1和主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Bt满足[B1≥0.5×Bt]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第一槽部31的形成范围能够覆盖气流集中范围,因此,能够抑制从头1产生出噪音。另外,尺寸B1和尺寸Bt也可以满足[B1≥0.6×Bt]这一条件。尺寸B1和尺寸Bt既可以满足[B1≥0.5×Bt]这一条件,也可以满足[B1≥0.6×Bt]这一条件。

在实施方式中,深度H2和表示第一槽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第一宽度W1满足[W1≥H2]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来自主体2的下表面20的前端部的空气被顺畅地导入到第一槽部31,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另外,第一宽度W1也可以满足[W1≥3mm]这一条件。

在实施方式中,总宽度Wt和表示第一槽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第一宽度W1满足[W1≤0.9×Wt]这一条件,其中,总宽度Wt表示第一槽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槽部3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之和。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来自主体2的下表面20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的空气被顺畅地导入到第一槽部31,因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此外,通过满足[W1≥H2]且[W1≤0.9×Wt]这一条件、或者满足[W1≥H2]且[W1≤0.9×Wt]这一条件,来自主体2的下表面20的周缘部的空气被顺畅地导入第一槽部31,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噪音的产生。

在实施方式中,表示深度H1与深度H2之差的深度H3满足[H3≥1.5mm]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第一槽部31相对于第二槽部32足够深,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噪音。另外,深度H3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5.0mm。即,深度H3也可以满足[5.0mm≥H3≥1.5mm]这一条件。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31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后表面21,其与第二槽部32的前端部连接,并朝向前方;第一前表面22,其配置在比第一后表面21靠向前方的位置,并与第一后表面21相对置;以及第一下表面23,其将第一后表面21的上端部与第一前表面22的上端部连结起来。吸头1具备纵肋41,纵肋41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使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前表面22。纵肋4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根据上述的构成,来自主体2的下表面20的前端部的空气从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41之间通过。空气被纵肋41整流。另外,在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41之间生成纵涡流。由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

在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配置的多个纵肋41中,配置于最左侧的纵肋41被配置于:比吸入口6的左端部靠向左侧的位置,配置于最右侧的纵肋41配置于:比吸入口6的右端部靠向右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左右方向上,多个纵肋41的形成范围大于吸入口6的尺寸。由此,由纵肋41整流后的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6。

在实施方式中,表示纵肋41从第一前表面22突出的突出量的高度T1满足[T1≥1.5mm]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高度T1足够高,因此空气被充分地整流。另外,高度T1也可以满足[T1≥2.0mm]这一条件。高度T1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5.0mm。即,高度T1可以满足[5.0mm≥T1≥1.5mm]这一条件,也可以满足[5.0mm≥T1≥2.0mm]这一条件。

在实施方式中,表示纵肋4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厚度D1满足[D1≤3.0mm]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抑制厚度D1,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动。另外,厚度D1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5mm。即,厚度D1也可以满足[0.5mm≤D1≤3.0mm]这一条件。

在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41的间隔G1满足[G1≤4.0mm]这一条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相互相邻的一对纵肋41之间适当地生成纵涡流。此外,间隔G1的下限值例如也可以是1.0mm。即,间隔G1也可以满足[1.0mm≤G1≤4.0mm]这一条件。另外,间隔G1也可以满足[2.0mm≤G1≤3.0mm]这一条件。

在实施方式中,第二槽部32的内表面包括:与第一后表面21的下端部连接的第二下表面26、和与第二下表面26的后端部连接且朝向前方的第二后表面27。主体2具有:左侧面13L,其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左侧的第二下表面26与吸入口6的左端部之间的分界;以及右侧面13R,其配置于比吸入口6靠向右侧的第二下表面26与吸入口6的右端部之间的分界。吸头1具备横肋42,横肋41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左侧面13L及右侧面13R。横肋42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根据上述的构成,来自主体2的下表面20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的空气从相互相邻的一对横肋42之间通过。空气通过横肋42而被整流。另外,在相互相邻的一对横肋42之间生成纵涡流。由此,能够抑制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

在实施方式中,吸尘器具备:上述的吸头1、马达55、以及风扇56,风扇56通过马达55而进行旋转,并使吸头1的吸入口6产生出吸引力。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在抑制了从吸头1产生出噪音的状态下对清洁对象面进行清洁。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滚筒9设置有多个。滚筒9也可以是1个。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下侧壳体2A和上侧壳体2B也可以是一体的。

相关技术
  • 一种安全可靠实用的在线脱气装置
  • 一种实用性强的丁腈胶乳脱气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2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