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表皮材安装部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表皮材安装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表皮材安装于垫材的表皮材安装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座椅或椅子等多使用在座面或靠背等与人体接触的部分设置垫材且用表皮材覆盖其表面的结构,已知有作为将表皮材安装于垫材的装置的表皮材安装部件。

例如,文献1(日本实开平6-45600号公报)的表皮材安装部件(紧固件)设置在垫材的槽中,与被安装于表皮材的卡定部件(勾挂部)卡合,由此能够将表皮材安装于垫材。该表皮材安装部件包括彼此相向的一对突片,卡定部件通过被插入到该一对突片之间而与表皮材安装部件卡合。另外,一对突片分别具有对卡定部件进行引导的导向面,因此即使卡定部件产生倾斜或发生位置偏移,也能够将卡定部件插入到一对突片之间。

但是,在文献1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在使用座椅等时从座面对垫材施加按压的情况下,该按压传递给一对突片中的各导向面,因此表皮材安装部件发生弹性变形而使一对突片之间的间隙增大。由此,在文献1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存在与卡定部件的卡合状态易于解除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皮材安装部件,其能够与卡定部件可靠地进行卡合,并且保持与卡定部件的卡合状态。

(第1方式)

本发明的第1方式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其设置在形成于座椅的垫材的槽内,并且与被安装在表皮材的卡定部件卡定,所述表皮材安装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基部,其设置于所述垫材的所述槽内;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其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槽的开口立设,在所述槽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第1突片及第2突片,其分别从所述第1支承部和所述第2支承部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突出,与所述卡定部件卡合;以及第1框架部及第2框架部,其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槽的开口侧立设,在所述槽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将所述卡定部件引导至所述第1突片与所述第2突片之间的间隙中,所述第1框架部和所述第2框架部分别能够通过从所述槽的开口侧施加的负荷而相对于所述第1支承部及所述第2支承部独立地发生弹性变形。

在这样的结构中,第1框架部及第2框架部能够将卡定部件引导至第1突片与第2突片之间的间隙中。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进行表皮材安装部件与卡定部件的卡合。

另外,第1框架部和第2框架部能够分别相对于支承第1突片的第1支承部和支承第2突片的第2支承部独立地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在使用座椅等时从座面施加于垫材的按压传递给第1框架部或第2框架部的情况下,第1框架部及第2框架部发生弹性变形,而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不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第1支承部的第1突片与设置于第2支承部的第2突片之间的间隙增大。其结果是,能够保持表皮材安装部件与卡定部件的卡合状态。

(第2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优选所述第1框架部和所述第2框架部分别包括:一对腿部,其立设于所述基部;以及连结部,其连结所述一对腿部的各顶端部。

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将第1框架部及第2框架部和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以互不干扰的方式靠近配置。由此,能够抑制表皮材安装部件的宽度。

(第3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优选所述第1支承部配置在所述第1框架部中的所述一对腿部之间,所述第2支承部配置在所述第2框架部中的所述一对腿部之间。

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表皮材安装部件的宽度。

(第4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或第3方式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优选所述第1支承部与所述第1框架部中的所述一对腿部及所述连结部之间形成连续的间隙,所述第2支承部与所述第2框架部中的所述一对腿部及所述连结部之间形成连续的间隙。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1框架部及第2框架部能够更适当地独立地发生弹性变形。

(第5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至第4方式中的任一项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优选所述第1框架部及所述第2框架部中的所述一对腿部分别具有导向面,该导向面以面对彼此相向的一侧及所述槽的开口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槽的深度方向倾斜。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卡定部件插入到垫材的槽中时,能够适当地将卡定部件引导至第1突片与第2突片之间的间隙中。

(第6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5方式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优选所述第1突片具有辅助导向面,该辅助导向面与无负荷状态的所述第1框架部的所述导向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2突片具有辅助导向面,该辅助导向面与无负荷状态的所述第2框架部的所述导向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卡定部件插入到垫材的槽中时,能够适当地将卡定部件引导至第1突片与第2突片之间的间隙中。

此外,“无负荷状态”是指外部不对垫材施加负荷(例如落座人的负荷)的状态。

(第7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5方式或第6方式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优选所述第1支承部具有中间导向部,该中间导向部与无负荷状态的所述第1框架部的所述导向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2支承部具有中间导向部,该中间导向部与无负荷状态的所述第2框架部的所述导向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卡定部件插入到垫材的槽中时,能够适当地将卡定部件引导至第1突片与第2突片之间的间隙中。

(第8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至第7方式中的任一项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中,优选所述第1框架部和所述第2框架部分别包括:立起部,其从所述基部延伸;导向部,其从所述立起部沿着相对于所述槽的深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将所述卡定部件引导至所述间隙中;以及固定部,其从所述导向部朝向所述槽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被固定于所述垫材。

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提高相对于垫材的固定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设置于垫材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所述实施方式的表皮材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所述实施方式的表皮材安装部件的侧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向视剖面图。

图5是说明使用所述实施方式的表皮材安装部件的表皮材安装方法的图,是表示被插入到表皮材安装部件中之前的卡定部件的状况的图。

图6是说明使用所述实施方式的表皮材安装部件的表皮材安装方法的图,是表示卡定部件被插入到表皮材安装部件中的状况的图。

图7是说明所述实施方式的表皮材安装部件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构成表皮材安装构造1,该表皮材安装构造1将表皮材3安装于构成车辆用座椅等的垫材2。即,表皮材安装构造1包括被安装于表皮材3的卡定部件4和设置于垫材2的槽21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通过使卡定部件4卡定于表皮材安装部件5,能够将表皮材3安装于垫材2。

垫材2是形成为座椅形状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合成树脂聚氨酯泡沫材。在垫材2形成有用于配置表皮材安装构造1的槽21。槽21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侧壁面211及第2侧壁面212,在垫材2的上下方向的一侧形成开口,并且沿着垫材2的表面的任意方向延伸。

表皮材3是覆盖垫材2的表面的片材,例如是合成树脂织物片材。表皮材3的端缘部31被安装于卡定部件4。

以下,在表皮材安装构造1的结构的说明中,以卡定部件4卡定于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状态为基准而使用XYZ这3轴方向(参照图1)。例如,将表皮材安装构造1的长度方向设为X方向,将表皮材安装构造1的左右方向设为Y方向,将表皮材安装构造1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此外,在通过表皮材安装构造1将表皮材3设置于垫材2的状态(参照图1)下,X方向与垫材2的槽21的长度方向对应,Y方向与槽21的宽度方向对应,Z方向与槽21的深度方向对应。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朝向Z方向的一侧(上方)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下方)的方向设为-Z方向,槽21在垫材2中向+Z方向开口。

卡定部件4是吊挂于表皮材3的端缘部31的所谓勾挂部。

具体而言,卡定部件4包括:安装部41,其供表皮材3的端缘部31安装;以及插入部42,其设置于安装部41的-Z侧的顶端。

安装部41既可以是与插入部42一体成形的树脂等,也可以是嵌入成形于插入部42的无纺布等带部件等。该安装部41通过缝制等方式安装于表皮材3。

插入部42例如是聚丙烯等热可塑性树脂的成形品,具有从安装部41向-Z侧突出的锚形状。该插入部42包括:一对被卡合面421,其面向+Z方向;以及一对倾斜面422,其面向-Z方向。一对被卡合面421从安装部41向Y方向的两侧延伸。一对倾斜面422以越往-Z方向去插入部42的Y方向尺寸越小的方式相对于Z方向倾斜。

此外,卡定部件4沿着X方向连续地形成,卡定部件4的X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被适当设定。例如,优选卡定部件4的X方向尺寸比后述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X方向尺寸长。

表皮材安装部件5例如是采用聚丙烯等热可塑性树脂形成的成形品。参照图1~图4对该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表皮材安装部件5包括:基部51;第1支承部52A及第2支承部52B,其朝向+Z侧,立设于基部51,在Y方向上相向;第1突片53A及第2突片53B,其分别从第1支承部52A和第2支承部52B向彼此靠近的方向(Y方向内侧)突出;以及第1框架部54A及第2框架部54B,其朝向+Z侧,立设于基部51,在Y方向上相向。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具有相对于Y方向中心处的XZ面对称的形状。在以下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说明中,有时将第1支承部52A及第2支承部52B称为支承部52A、52B,将第1突片53A及第2突片53B称为突片53A、53B,将第1框架部54A及第2框架部54B称为框架部54A、54B。

另外,图4示出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Y方向一侧的结构(第1支承部52A、第1突片53A、第1框架部54A),也同样地示出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Y方向另一侧的结构(第2支承部52B、第2突片53B、第2框架部54B)。

基部51例如具有板形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51仅被载置于垫材2的槽21的底部。但也可以是,基部51在Y方向上比槽21的宽度方向设置得长而被埋设于垫材2。

如图2、图4所示,支承部52A、52B分别包括:以彼此之间隔着Y方向的间隙的方式立设于基部51的一对腿部521、以及连结一对腿部521的各顶端部的中间导向部522。

这里,在支承部52A、52B,分别在一对腿部521中的Z方向的任意位置(例如比突片53A、53B之间的间隙G更靠+Z侧的位置)形成有沿着X方向的弯折部52F。支承部52A、52B因弯折部52F而以朝向Y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折。由此,支承部52A、52B各自的中间导向部522具有面对Y方向内侧及+Z侧的中间导向面522P。

第1突片53A从第1支承部52A的中间导向部522向+Y方向突出,第2突片53B从第2支承部52B的中间导向部522向-Y方向突出。该突片53A、53B彼此之间隔着Y方向的间隙G。另外,突片53A、53B具有面对Y方向内侧及+Z侧的辅助导向面53P。

如图2、图4所示,框架部54A、54B分别包括:以彼此之间隔着Y方向的间隙的方式立设于基部51的一对腿部541、以及连结一对腿部541的各顶端部的连结部542。另外,框架部54A、54B分别形成由一对腿部541及连结部542围成的内侧空间。

在第1框架部54A的一对腿部541之间(即第1框架部54A的内侧空间)配置有第1支承部52A。由此,第1支承部52A与第1框架部54A中的一对腿部541和连结部542之间形成连续的间隙SA。第1框架部54A能够通过其与第1支承部52A之间形成的间隙SA而与第1支承部52A独立地发生Y方向的弹性变形。

同样地,在第2框架部54B的一对腿部541之间(即第2框架部54B的内侧空间)配置有第2支承部52B。由此,第2支承部52B与第2框架部54B中的一对腿部541和连结部542之间形成连续的间隙SB。第2框架部54B能够通过其与第2支承部52B之间形成的间隙SB而与第2支承部52B独立地发生Y方向的弹性变形。

这里,在框架部54A、54B,分别在一对腿部541中的Z方向的任意位置(例如比突片53A、53B之间的间隙G更靠+Z侧的、与弯折部52F相同的位置)形成有沿着X方向的弯折部541F。另外,在连结部542中的任意位置形成有沿着X方向的弯折部542F。

框架部54A、54B因2个部位的弯折部541F、542F而以朝向Y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折。由此,框架部54A、54B中的比弯折部541F更靠-Z侧的部分构成从基部51起沿着+Z方向延伸的立起部543,2个部位的弯折部541F、542F之间的部分构成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导向部544,比弯折部542F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构成沿着XY面配置的固定部545。

导向部544配置在比突片53A、53B之间的间隙G更靠+Z侧的位置。另外,导向部544具有面对Y方向内侧及+Z侧的导向面544P。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框架部54A的导向面544P形成为从第1框架部54A的一对腿部541的+Z侧的一部分区域至连结部542的Y方向内侧的一部分区域。同样地,第2框架部54B的导向面544P形成为从第2框架部54B的一对腿部541的+Z侧的一部分区域至连结部542的Y方向内侧的一部分区域。

固定部545以被装入于垫材2的第1侧壁面211或第2侧壁面212的状态配置,被固定于垫材2。另外,如图3所示,在固定部545中的面对-Z侧的背面,设置有用于提高与垫材2的密接度的多个凸部546。

以上说明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具有框架部54A、54B的导向面544P、支承部52A、52B的中间导向面522P、以及突片53A、53B的辅助导向面53P作为对卡定部件4进行引导的面。

具体而言,第1支承部52A的中间导向面522P配置在第1框架部54A的导向面544P与第1突片53A的辅助导向面53P之间。另外,导向面544P及中间导向面522P配置在比辅助导向面53P更靠+Z侧的位置。第1框架部54A的导向面544P、第1支承部52A的中间导向面522P、以及第1突片53A的辅助导向面53P彼此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同样,第2支承部52B的中间导向面522P配置在第2框架部54B的导向面544P与第2突片53B的辅助导向面53P之间。另外,导向面544P及中间导向面522P配置在比辅助导向面53P更靠+Z侧的位置。第2框架部54B的导向面544P、第2支承部52B的中间导向面522P、以及第2突片53B的辅助导向面53P彼此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表皮材安装方法)

进一步参照图5、图6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表皮材3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图6中,为了简化附图而省略表皮材3的图示,用双点划线表示垫材2的槽21的基本轮廓。

首先,作业员准备安装有表皮材3的卡定部件4、以及在槽21内设置有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垫材2,将表皮材3以覆盖垫材2的方式配置。然后,通过任意的按压装置,将卡定部件4插入到垫材2的槽21中,对该卡定部件4施加-Z方向的按压。

如图5所示,在卡定部件4被插入到槽21中时,卡定部件4的姿态有时相对于Z方向倾斜、或者卡定部件4的位置相对于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Y方向中心发生位置偏移。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卡定部件4的插入部42与表皮材安装部件5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导向面(即,框架部54A、54B的导向面544P、支承部52A、52B的中间导向面522P、以及突片53A、53B的辅助导向面53P)压抵,将卡定部件4的插入部42朝向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Y方向中心、即突片53A、53B间的间隙G引导。由此,卡定部件4的插入部42被插入到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突片53A、53B间的间隙G中。

如图6所示,在卡定部件4的插入部42被插入到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突片53A、53B间的间隙G中时,插入部42的各倾斜面422与突片53A、53B压抵,由此支承部52A、52B向Y方向外侧发生弹性变形,突片53A、53B间的间隙增大。如图1所示,在插入部42越过突片53A、53B时,支承部52A、52B恢复原始的形状,插入部42的各被卡合面421与突片53A、53B卡合。由此,卡定部件4被保持于表皮材安装部件5。

由此,表皮材安装部件5能够将表皮材3安装于垫材2。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框架部54A、54B能够将卡定部件4引导至突片53A、53B之间的间隙G中。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能够与卡定部件4可靠地进行卡合。

另外,框架部54A、54B能够相对于支承突片53A、53B的支承部52A、52B独立地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如图7所示,在使用座椅等时从座面对垫材2施加的按压F传递给各导向面544P的情况下,框架部54A、54B发生弹性变形,而支承部52A、52B不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支承部52A、52B的突片53A、53B之间的间隙增大。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能够保持与卡定部件4的卡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部54A、54B分别包括:一对腿部541,其立设于基部51;以及连结部542,其连结一对腿部541的各顶端部,连结部542形成导向面544P。在这样的结构中,框架部54A、54B和支承部52A、52B能够以互不干扰的方式彼此靠近配置。由此,能够抑制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52A配置在第1框架部54A中的一对腿部541之间,第2支承部52B配置在第2框架部54B中的一对腿部541之间。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表皮材安装部件5的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52A与第1框架部54A中的一对腿部541和连结部542之间形成连续的间隙SA,第2支承部52B与第2框架部54B中的一对腿部541和连结部542之间形成连续的间隙SB。根据这样的结构,框架部54A、54B能够适当地相对于支承部52A、52B独立地发生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部54A、54B具有以面对Y方向内侧及+Z侧的方式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导向面544P。因此,在将卡定部件4插入到垫材2的槽21中时,能够适当地将卡定部件4引导至突片53A、53B间的间隙G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片53A、53B分别具有辅助导向面53P,该辅助导向面53P与无负荷状态的第1框架部54A(或第2框架部54B)的导向面544P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在将卡定部件4插入到垫材2的槽21中时,能够适当地将卡定部件4引导至突片53A、53B间的间隙G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52A和第2支承部52B分别具有中间导向面522P,该中间导向面522P与无负荷状态的第1框架部54A(或第2框架部54B)的导向面544P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卡定部件4插入到垫材2的槽21中时,能够适当地将卡定部件4引导至突片53A、53B间的间隙G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部54A、54B分别包括:立起部543,其从基部51延伸;导向部544,其从立起部543沿着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将卡定部件4引导至间隙G中;以及固定部545,其从导向部544朝向槽21的Y方向外侧延伸,被固定于垫材2。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相对于垫材2的固定强度。

(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52A、52B及框架部54A、54B分别具有一对腿部521、541,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支承部52A、52B具有板状的腿部来替代一对腿部521,突片53A、53B从这样的腿部突出。

另外,框架部54A、54B也可以具有板状的腿部来替代一对腿部521。在这样的情况下,框架部54A、54B配置在比支承部52A、52B更靠Y方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在框架部54A、54B与支承部52A、52B之间形成间隙。由此,框架部54A、54B能够相对于支承部52A、52B独立地发生弹性变形。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52A、52B也可以均不具有中间导向面522P。同样,突片53A、53B也可以均不具有辅助导向面53P。即,在所述实施方式的表皮材安装部件5中,只要具有至少框架部54A、54B对卡定部件4进行引导的功能即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框架部54A、54B具有被装入垫材2的固定部545,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基部51被埋设于垫材2的槽21的底部的情况下,框架部54A、54B也可以不被固定于垫材2。

技术分类

0612011654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