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烹饪器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一般包括锅体和盖体。盖体可旋转地设置在锅体上,并通过第一复位件保持在打开状态。为了使盖体能够稳定地连接在锅体上,盖体一般通过双重锁定的方式盖合在锅体上。具体地,第一重锁定方式为:在盖体设置盖牙,在锅体上设置有锅牙,盖牙和锅牙配合,当盖牙位于锅牙下方时实现锁定,当盖牙与锅牙错位时实现解锁。第二重锁定方式为在锅体上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限位结构,在盖体上设置第二限位结构,盖体盖合到锅体上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能够限位配合,从而实现锁定。当需要打开盖体时,需要将上述两重锁定解除,盖体才能够打开。

相关技术中的解锁方式是先解除盖体和锅体的第二重锁定,也即先驱动第一限位结构转动,使第一限位结构移动至避让第二限位结构的位置。再解除盖体和锅体的第一重锁定,也即驱动盖体移动,使盖牙和锅牙错位。采用上述的解锁方式,由于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先脱开,此时盖体会在连接在盖体和锅体后侧的扭簧的回复力的作用下向上翻转,盖体向上翻转时带动盖牙移动,使得盖牙紧贴锅牙,使得后续再进行第二重解锁时盖牙和锅牙之间发生卡塞,造成用户开盖不顺畅,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开盖不顺畅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具有锅牙;盖体,可翻转地盖设于锅体上,盖体和锅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件,第一复位件在第一复位力的作用下使盖体保持在打开状态,盖体包括内衬,内衬上设置有台阶结构;锁合组件,设置于内衬上,锁合组件包括与锅牙锁合的锁合状态和与锅牙解锁的解锁状态;驱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锅体上,驱动件具有驱动部,驱动件具有使驱动部与台阶结构卡接配合的扣合状态和使驱动部与台阶结构脱扣的避让状态;杠杆结构,可枢转地设置于内衬上,杠杆结构的一端与锁合组件驱动配合,杠杆结构的另一端与驱动部驱动配合;限位结构,设置于台阶结构的台阶面上,以使驱动部主动避让台阶结构之前,驱动部与限位结构抵顶配合以使盖体保持位置不变;其中,当驱动件处于扣合状态时,驱动件通过杠杆结构驱动锁合组件处于锁合状态;当驱动件处于避让状态时,锁合组件处于解锁状态。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盖体铰接在锅体上,盖体和锅体之间通过第一复位件连接,第一复位件为扭簧,扭簧具有使盖体保持在打开状态的趋势。盖体上设置有与锅牙实现锁合和解锁的锁合组件,以及与锅体上的驱动件实现卡接配合的台阶结构。当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锁合组件处于解锁状态。当用户将盖体盖合在锅体上,锅体上的驱动件的驱动部能够与杠杆结构触发配合,带动杠杆结构转动使锁合组件从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合状态,实现盖体和锅体的第二重锁定。同时,盖体盖合在锅体上时,驱动件的驱动部还能够对台阶结构形成止挡,从而实现盖体和锅体的第一重锁定。当用户需要打开盖体时,可将触发驱动件,此时驱动件上的止挡部失去与台阶结构的限位配合,并且驱动件的止挡部也不再对杠杆结构的位置造成干涉,此时锁合组件从锁合状态移动至解锁状态,盖体可以从锅体上打开盖体和锅体之间设置枢轴和扭簧,实现两者的自动打开。在盖体打开的过程中,驱动件从扣合状态朝向避让状态转动,此时锁合组件能够从锁合状态向解锁状态移动,由于台阶面上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能够使驱动件主动移动到避让状态之前,止挡部与限位结构始终抵顶配合,从而在以使盖体保持位置不变,不能向上翻转,因此上述结构通过设置限位结构能够使锁合组件与锅牙的第一重锁定先与驱动件和台阶结构的第二重锁定打开,也即,锁合组件与锅牙解锁后,盖体才会向打开位置翻转,从而避免出现背景技术中所说的锁合组件与锅牙产生卡塞的问题。

进一步地,驱动件包括:开盖扣钩,可转动地设置于锅体上,开盖扣钩包括杆本体和设置于杆本体上的钩部,钩部形成驱动部,开盖扣钩具有使钩部与台阶结构卡接配合的扣合状态和使钩部与台阶结构脱扣的避让状态;扣钩复位件,设置于锅体与开盖扣钩之间,扣钩复位件向开盖扣钩施加第三复位力以使开盖扣钩保持在扣合状态;开盖按键,设置于锅体上,开盖按键与开盖扣钩驱动配合。上述结构中,当用户将盖体盖合在锅体上时,锅体上的开盖扣钩的钩部能够实现与台阶结构的卡接配合,同时也能够触发杠杆结构,使锁合组件从解锁状态切换成锁合状态,实现盖体与锅体的双重锁定。

进一步地,锁合组件包括:卡钳结构,沿盖体的径向方向可移动地地设置于内衬上,卡钳结构具有与锅牙锁合的锁合状态以及与锅牙解锁的解锁状态;第二复位件,设置于盖体上,第二复位件向卡钳结构施加第二复位力以使卡钳结构保持在解锁状态;传动板,可移动地设置于内衬上,传动板与杠杆结构的第一端驱动配合,并且传动板与卡钳结构驱动配合;其中,当盖体盖合在锅体上时,开盖扣钩与杠杆结构触发驱动配合使锁合组件从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合状态,同时开盖扣钩的钩部与台阶结构触发卡接配合,使开盖扣钩从避让状态切换成扣合状态。上述结构中,用户将盖体盖合在锅体上后,开盖扣钩的钩部能够实现与台阶结构的卡接配合,同时也能够触发杠杆结构,使卡钳结构从解锁状态切换成锁合状态,实现盖体与锅体的双重锁定。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台阶面上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的上表面为第一弧形面,当卡钳结构位于解锁状态时,杠杆结构的第二端的外端面平齐于第一弧形面的最高点或者位于第一弧形面的最高点的内侧。上述结构使得盖体不会因为止挡部向上抬起而跟随止挡部向上翻转,进而使盖体在驱动件主动移动至避让状态之前始终保持位置不变,从而避免锅牙和卡钳结构出现卡塞的现象。

进一步地,当卡钳结构位于解锁状态时,杠杆结构的第二端的外端面与第一弧形面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L1在0mm至5mm之间。上述结构使得在第一重锁定解锁之前,盖体的位置保持位置不变,从而避免锅牙和卡钳结构出现卡塞的现象。

进一步地,限位凸起包括设置于台阶面上的两个,两个限位凸起之间设置有避让杠杆结构的第二端的避让间隙。上述结构中,避让间隙能够避让杠杆结构,从而使得驱动件主动移动至避让状态之前,杠杆结构可以在第二复位件的第二复位力的作用下向外移动。

进一步地,限位凸起设置于台阶面的外边沿处,第一弧形面在由台阶面的内边沿至台阶面的外边沿的方向上逐渐向上倾斜,第一弧形面的最高点与台阶面的外边沿平齐设置或者第一弧形面的最高点与台阶面的外边沿之间的距离L2满足:0mm<L2≤5mm。上述结构能够使得第一弧形面的最高点与台阶面的外边沿平齐设置或者具有很小的距离,从而降低驱动件从扣合状态移动到避让状态的行程,一方面有利于减小台阶面的宽度,从而有利于盖体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驱动件的驱动行程。

进一步地,驱动件包括:开盖扣钩,包括杆本体和设置于杆本体的一端的钩部,钩部形成止挡部,杆本体可枢转地设置于锅体内,在止挡部避让台阶结构之前,钩部与第一弧形面抵接配合;扣钩复位件,设置于锅体与杆本体之间,扣钩复位件向钩部施加第三复位力以使止挡部保持在扣合状态。上述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通过驱动钩部的转动一方面能够实现驱动件与台阶结构的锁合和解锁,另一方面也能够驱动杠杆结构的转动从而将驱动力传递给卡钳结构,以实现卡钳结构与锅牙的锁合和解锁。

进一步地,钩部的下表面为与第一弧形面配合设置的第二弧形面。上述结构一方面能够增加钩部与第一弧形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两者更稳定的配合。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二者相对滑动时的顺畅程度,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面的圆心位于驱动件的旋转轴的中心线上。上述结构便于限位凸起的加工。

进一步地,钩部的上表面为第一倾斜面,台阶结构的下表面为与第一倾斜面配合设置的第二倾斜面,在盖体由打开状态切换至盖合于锅体上的盖合位置时,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抵顶配合。上述结构能够提升用户在合盖过程的顺畅性,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杠杆结构位于台阶结构的上方,当驱动件位于扣合状态并且与台阶结构限位配合时,杠杆结构的第二端向内摆动且第一端向外摆动,当驱动件位于避让状态时,杠杆结构的第二端向外摆动且第一端向内摆动。上述结构中,杠杆结构能够将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给传动板,实现驱动力的可靠传递。

进一步地,传动板包括传动板,传动板的端部与杠杆结构的第一端活动铰接连接,传动板与卡钳结构之间驱动配合,传动板向外移动时,传动板驱动卡钳结构移动或者转动至锁合状态。上述结构中,传动板的结构简单,可实现在内衬上稳定的滑动。杠杆结构的第一端与传动板的外端部活动铰接,使得杠杆结构与传动板之间能够实现稳定地驱动配合。

进一步地,第二复位件设置在内衬和传动板之间,第二复位件通过第二复位力驱动传动板向内移动,当传动板向内移动时,传动板驱动卡钳结构移动或者转动至解锁状态。上述结构使得盖体在开盖状态时,第二复位件依靠第一复位力使卡钳结构保持在解锁状态。

进一步地,卡钳结构包括设置于内衬上方的安装板和设置于安装板底部的卡板,内衬上设置有避让卡板的避让孔,卡板沿盖体的径向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避让孔内并与锅牙配合,传动板的滑动方向与卡板的移动方向垂直设置,传动板与卡钳结构之间通过导向结构配合。上述结构简单,强度高,能够实现卡钳结构与锅牙的稳定锁合。

进一步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孔和导向柱,导向孔和导向柱中的一个设置于传动板上,另一个设置于安装板上,其中,导向孔沿传动板向外移动的方向上逐渐向外倾斜。上述结构中,传动板通过导向结构实现与卡钳结构的驱动配合,导向结构能够起到换向的作用,在传动板向外移动时,驱动卡钳结构向内移动到锁合状态,在传动板向内移动时,驱动卡钳结构向外移动至解锁状态。

进一步地,锅体包括外锅和设置于外锅内的内锅,内锅上设置有锅牙,开盖按键穿设于外锅上,开盖按键与杆本体的远离钩部的一端抵接配合。上述结构使得用户对钩部的触发更加便捷省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图1示出了开盖扣钩处于扣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烹饪器具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示出了开盖扣钩处于扣合状态并且盖牙结构处于锁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图4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图7示出了开盖扣钩处于避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的烹饪器具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烹饪器具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7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示出了开盖扣钩处于避让状态并且盖牙结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7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2示出了图11的盖体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开盖扣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锅体;110、外锅;120、内锅;121、锅牙;200、盖体;210、内衬;211、台阶结构;2111、台阶面;2112、第二倾斜面;212、避让孔;213、挡板;300、卡钳结构;310、安装板;320、卡板;400、第二复位件;500、驱动件;510、开盖扣钩;511、杆本体;512、钩部;5121、第二弧形面;5122、第一倾斜面;513、枢转轴;514、安装轴;520、扣钩复位件;530、开盖按键;600、杠杆结构;700、传动板;800、限位结构;810、限位凸起;811、第一弧形面;900、导向结构;910、导向孔;920、导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00、盖体200、卡钳结构300、第二复位件400、驱动件500、杠杆结构600、锁合组件以及限位结构800。其中,锅体100具有锅牙121;盖体200,可翻转地盖设于锅体100上,盖体200和锅体100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件,第一复位件在第一复位力的作用下使盖体200保持在打开状态,盖体200包括内衬210,内衬210上设置有台阶结构211;锁合组件,设置于内衬210上,锁合组件包括与锅牙121锁合的锁合状态和与锅牙121解锁的解锁状态;驱动件500,可转动地设置于锅体100上,驱动件500具有驱动部,驱动件500具有使驱动部与台阶结构211卡接配合的扣合状态和使驱动部与台阶结构211脱扣的避让状态;杠杆结构600,可枢转地设置于内衬210上,杠杆结构600的一端与锁合组件驱动配合,杠杆结构600的另一端与驱动部驱动配合;限位结构800,设置于台阶结构211的台阶面2111上,以使驱动部主动避让台阶结构211之前,驱动部与限位结构800抵顶配合以使盖体200保持位置不变;其中,当驱动件500处于扣合状态时,驱动件500通过杠杆结构600驱动锁合组件处于扣合状态;当驱动件500处于避让状态时,锁合组件处于解锁状态。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盖体200铰接在锅体100上,盖体200和锅体100之间通过第一复位件连接,第一复位件为扭簧,扭簧具有使盖体200保持在打开状态的趋势。盖体200上设置有与锅牙121实现锁合和解锁的锁合组件,以及与锅体100上的驱动件500实现卡接配合的台阶结构。如图7至图12所示,当盖体200处于打开状态时,锁合组件处于解锁状态。如图1至图6所示,当用户将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锅体100上的驱动件500的驱动部能够与杠杆结构触发配合,带动杠杆结构转动使锁合组件从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合状态,实现盖体和锅体的第一重锁定。同时,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时,驱动件500的驱动部还能够对台阶结构形成止挡,从而实现盖体200和锅体100的第二重锁定。如图6至图10所示,当用户需要打开盖体200时,可将触发驱动件500,此时驱动件500上的止挡部失去与台阶结构211的限位配合,并且驱动件500的止挡部也不再对杠杆结构600的位置造成干涉,此时锁合组件从锁合状态移动至解锁状态,盖体200可以从锅体100上打开,盖体200和锅体100之间设置枢轴和扭簧,实现两者的自动打开。在盖体打开的过程中,驱动件500从扣合状态朝向避让状态转动,此时锁合组件能够从锁合状态向解锁状态移动,由于台阶面2111上设置有限位结构800,限位结构800能够使驱动件500移动到避让状态之前,止挡部与限位结构800始终抵顶配合,从而在以使盖体200保持位置不变,不能向上翻转,因此上述结构通过设置限位结构800能够使卡锁合组件与锅牙121的第一重锁定先于驱动件500和台阶结构211的第二重锁定打开,也即,锁合组件与锅牙121解锁后,盖体200才会向打开位置翻转,从而避免出现背景技术中所说的锁合组件与锅牙121产生卡塞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位置不变”也应当包含盖体200有微小的高度抬升的情况,例如是加工的误差或者有意的设计所造成微小的高度抬升,但这种微小的高度抬升应当明确的被限定为小于锁合组件处于正常锁合状态时锁合组件下端面与锅牙的间隙,因此即使发生微小的抬升也不会造成锁合组件和锅牙之间产生摩擦,从而避免开盖不畅问题。

上述结构在用户将盖体200压合在锅体100上时,能够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双重锁定:锅牙121和卡钳结构300的锁合、驱动件500和台阶结构211的限位配合。在用户想要打开盖体200时,只需触发驱动件500,即可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双重解锁锅牙121和卡钳结构300解锁、驱动件500不再止挡台阶结构211,使得用户的合盖过程和开盖过程更加简便,同时由于设置了限位结构800能够有效地解决卡盖过程中锅牙121和卡钳结构300发生卡塞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500包括:开盖扣钩510,可转动地设置于锅体100上,开盖扣钩510包括杆本体511和设置于杆本体511上的钩部512,钩部512形成驱动部,开盖扣钩510具有使钩部512与台阶结构211卡接配合的扣合状态和使钩部512与台阶结构211脱扣的避让状态;扣钩复位件520,设置于锅体100与开盖扣钩510之间,扣钩复位件520向开盖扣钩510施加第三复位力以使开盖扣钩510保持在扣合状态;开盖按键530,设置于锅体100上,开盖按键530与开盖扣钩510驱动配合。上述结构中,当用户将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后,锅体100上的开盖扣钩510的钩部512能够实现与台阶结构的卡接配合,同时也能够触发杠杆结构,使锁合组件从解锁状态切换成锁合状态,实现盖体与锅体的双重锁定。

如图1至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锁合组件包括:卡钳结构300,沿盖体200的径向方向可移动地地设置于内衬210上,卡钳结构300具有与锅牙121锁合的锁合状态以及与锅牙121解锁的解锁状态;第二复位件400,设置于盖体200上,第二复位件400向卡钳结构300施加第二复位力以使卡钳结构300保持在解锁状态;传动板700,可移动地设置于内衬210上,传动板700与杠杆结构600的第一端驱动配合,并且传动板700与卡钳结构300驱动配合;其中,当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时,开盖扣钩510与杠杆结构600触发驱动配合使锁合组件从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合状态,同时开盖扣钩510的钩部512与台阶结构211触发卡接配合,使开盖扣钩510从避让状态切换成扣合状态。上述结构中,用户将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后,开盖扣钩的钩部512能够实现与台阶结构的卡接配合,同时也能够触发杠杆结构600,使卡钳结构从解锁状态切换成锁合状态,实现盖体与锅体的双重锁定。

上述的“第二复位件400向卡钳结构300施加第二复位力”可以包括第二复位件400直接向卡钳结构300施加第二复位力,也可以包括第二复位件400通过其他结构(比如本实施例中的传动板700,下文有详细介绍)向卡钳结构300施加第二复位力。

上述的“第二复位件400向卡钳结构300施加第二复位力以使卡钳结构300保持在解锁状态”指的是在卡钳结构300仅受到第二复位力的作用时,卡钳结构300能够位于解锁状态。

上述的“使止挡部向外避让台阶结构211的避让状态”中,“向外”指的是远离烹饪器具的竖直中心线处的方向,相应地,“向内”指的是靠近烹饪器具的竖直中心线处的方向。

上述的“止挡部主动避让台阶结构211”指的是驱动件500被主动触发从而避让台阶结构211,并非驱动件500在盖体盖合过程中被台阶结构211被动推顶。

上述的“盖体200的位置保持不变”指的是盖体200始终保持在双重锁定完成后的状态,不向上翻转。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00铰接在锅体100上,盖体200和锅体100之间通过第一复位件连接,第一复位件为扭簧,扭簧具有使盖体200保持在打开状态的趋势。盖体200上设置有与锅牙121实现锁合和解锁的卡钳结构300,以及与锅体100上的驱动件500实现卡接配合的台阶结构。当用户将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时,盖体200上的卡钳结构300能够与锅牙121锁合,并且台阶结构211能够与驱动件500的止挡部限位锁定,以此实现盖体200和锅体100的双重锁定。具体地,如图7至图12所示,当盖体200处于打开状态时,卡钳结构300因受到第二复位件400产生的第二复位力而保持在解锁状态,此时卡钳结构300处于与锅牙121错位的状态。如图1至图6所示,当用户将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后,锅体100上的驱动件500能够保持在扣合状态,此时驱动件500上的止挡部能够与台阶结构211上的限位结构800止挡配合,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第二重锁定。同时当驱动件500位于扣合状态时,驱动件500上的止挡部能够驱动杠杆结构600的第二端向内摆动,由于杠杆结构600可枢转地设置在内衬210上,杠杆结构600的第二端向内摆动使得杠杆结构600的第一端带动传动板700向外移动,传动板700能够驱动卡钳结构300移动至锁合状态,从而实现盖体200和锅体100的第一重锁定。如图6至图10所示,当用户需要打开盖体200时,可将触发驱动件500,使其从扣合状态移动至避让状态,此时驱动件500上的止挡部失去与台阶结构211的限位配合,并且驱动件500的止挡部也不再对杠杆结构600的位置造成干涉,此时卡钳结构300能够在第二复位件400的第二复位力的作用下从锁合状态移动至解锁状态,此时卡钳结构300处于与锅牙121错位的状态,盖体200可以从锅体100上打开(盖体200和锅体100之间设置枢轴和扭簧,实现两者的自动打开)。在盖体打开的过程中,驱动件500从扣合状态朝向避让状态转动,此时杠杆结构600的第一端在第二复位件400的第二回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外移动,同时卡钳结构能够向解锁状态移动,由于台阶面2111上设置有限位结构800,限位结构800能够使驱动件500主动移动到避让状态之前,止挡部与限位结构800始终抵顶配合,从而在以使盖体200保持位置不变,不能向上翻转,因此上述结构通过设置限位结构800能够使卡钳结构300与锅牙121的第一重锁定先与驱动件500和台阶结构211的第二重锁定打开,也即,卡钳结构300与锅牙121解锁后,盖体200才会向打开位置翻转,从而避免出现背景技术中所说的卡钳结构300与锅牙121产生卡塞的问题。上述结构在用户将盖体200压合在锅体100上时,能够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双重锁定(锅牙121和卡钳结构300的锁合、驱动件500和台阶结构211的限位配合),在用户想要打开盖体200时,只需触发驱动件500,即可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双重解锁(锅牙121和卡钳结构300解锁、驱动件500不再止挡台阶结构211),使得用户的合盖过程和开盖过程更加简便,同时由于设置了限位结构800能够有效地解决卡盖过程中锅牙121和卡钳结构300发生卡塞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或图7所示,由于驱动件500设置在锅体100上,而传动板700设置在内衬210上,驱动件500与传动板700之间的距离较远。如果通过驱动件500直接驱动传动板700,要么需要增加驱动件500的长度,要么需要在传动板700上设置向下延伸的配合结构,以使驱动件500和传动板700能够实现驱动配合。延长驱动件500的长度会导致驱动件500驱动时更加费力,而在传动板700上设置配合部容易造成驱动件500和传动板700之间的驱动配合不顺畅。本实施例在驱动件500和传动板700之间设置杠杆结构600,使得驱动件500的驱动力能够顺利地传递给传动板700,实现驱动力的可靠传递。另外,杠杆结构600的体积小巧,安装在盖体200内使得驱动件500和传动板700的结构更加简化,优化了盖体200内部的结构布局。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卡钳结构300具有与锅牙121错位的解锁状态”中,“错位”可以包括卡钳结构300与锅牙121在锅体100的周向方向错位设置(锅牙可以为一个锅口翻边,或者可以为间隔设置的多个锅口翻边,不能为环形翻边),也可以包括卡钳结构300与锅牙121在锅体100径向方向错位设置(锅牙可以为一个锅口翻边,或者可以为间隔设置的多个锅口翻边,或者为环形翻边)。

如图2、图3、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800包括设置于台阶面2111上的限位凸起810,限位凸起810的上表面为第一弧形面811,当卡钳结构300位于解锁状态时,杠杆结构600的第二端的外端面平齐于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或者位于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的内侧。上述结构中,由于驱动件500是可枢转地设置在内衬210上的,因此驱动件在由扣合状态向避让状态主动移动的过程中,止挡部会以驱动件500的旋转中心为圆心形成弧形轨迹,因此将限位结构800设置成带有第一弧形面811的弧形凸起能够使得驱动件500在主动移动至避让状态之前,止挡部与限位凸起810的第一弧形面811始终保持抵接的状态,从而使得盖体不会因为止挡部向上抬起而跟随止挡部向上翻转,进而使盖体200在驱动件500主动移动至避让状态之前始终保持位置不变,从而避免锅牙121和卡钳结构300出现卡塞的现象。

如图2、图3、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卡钳结构300位于解锁状态时,杠杆结构600的第二端的外端面与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L1在0mm至5mm之间。上述结构中,驱动件500在由扣合状态向避让状态主动移动的过程中,如果止挡部离开了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继续往外转动,那么止挡部和台阶面2111将会失去限位配合,盖体200会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向打开位置移动。为了使卡钳结构300和锅牙121的第一重锁定先于驱动件500和台阶结构211之间的第二重锁定解锁,因此需要保证当卡钳结构300位于解锁状态时,杠杆结构600的第二端的外端面与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L1在0mm至5mm之间,也即卡钳结构300和锅牙121的第一重锁定解锁的同时,或者卡钳结构300和锅牙121的第一重锁定解锁之后,驱动件500和台阶结构211之间的第二重锁定才会解锁,从而在第一重锁定解锁之前,盖体200的位置保持位置不变,从而避免锅牙121和卡钳结构300出现卡塞的现象。

具体地,当卡钳结构300位于解锁状态时,杠杆结构600的第二端的外端面与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L1可以为0mm、2mm、3mm、4mm或者5mm。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起810包括设置于台阶面2111上的两个,两个限位凸起810之间设置有避让杠杆结构600的第二端的避让间隙。上述结构中,避让间隙能够避让杠杆结构600,从而使得驱动件500主动移动至避让状态之前,杠杆结构600可以在第二复位件400的第二复位力的作用下向外移动。限位凸起810设置两个能够增加限位结构800与止挡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两者配合的稳定性。

如图2、图3、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起810设置于台阶面2111的外边沿处,第一弧形面811在由台阶面2111的内边沿至台阶面2111的外边沿的方向上逐渐向上倾斜,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与台阶面2111的外边沿平齐设置或者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与台阶面2111的外边沿之间的距离满足:0mm<L2≤5mm。上述结构中,驱动件500的止挡部向外移动与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失去抵接配合时,驱动件500与台阶结构211之间的第二重锁定解锁。上述结构能够使得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与台阶面2111的外边沿平齐设置或者具有很小的距离,从而降低驱动件500从扣合状态移动到避让状态的行程,一方面有利于减小台阶面2111的宽度,从而有利于盖体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驱动件500的驱动行程。

具体地,第一弧形面811的最高点与台阶面2111的外边沿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mm、2mm、3mm或者5mm。

需要说明的是,扣钩复位件520对钩部512施加第三复位力大于第二复位件400向卡钳结构300施加的第二复位力,以保证当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时,钩部512能够克服第二复位件400向卡钳结构300施加的第二复位力,使驱动件500保持在扣合状态,从而使驱动件500通过杠杆结构和传动板700驱动卡钳结构300保持在锁紧位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扣钩复位件520为扭簧,扭簧安装在开盖扣钩510的杆本体的安装轴514上。

如图2、图3、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钩部512的下表面为与第一弧形面811配合设置的第二弧形面5121。上述结构一方面能够增加钩部512与第一弧形面811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两者更稳定的配合。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二者相对滑动时的顺畅程度,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弧形面811的圆心位于驱动件500的旋转轴的中心线上。具体地,驱动件500的杆本体511上设置有枢转轴513,枢转轴513的轴线为驱动件500的旋转轴的中心线。驱动件500在转动是的移动轨迹如图8中的L2所示。相应地,第二弧形面5121与第一弧形面811配合设置。

如图2、图3、图8、图9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钩部512的上表面为第一倾斜面5122,台阶结构211的下表面为与第一倾斜面5122配合设置的第二倾斜面2112,在盖体200由打开状态切换至盖合于锅体100上的盖合位置时,第一倾斜面5122与第二倾斜面2112抵顶配合。上述结构中,盖体200打开时,钩部512在扣钩复位件520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在扣合状态,在用户将盖体200压合在锅体100上的过程中,台阶结构211需要先将钩部512从扣合状态推顶至避让状态,盖体200合盖到位后,钩部512在扣钩复位件520的第二复位力的作用下从避让状态回到扣合状态,从而实现与台阶结构211的卡接配合。由于台阶结构211与钩部512具有顶推配合的过程,因此使钩部512的顶部与台阶结构211的底部之间通过斜面结构配合能够提升用户在合盖过程的顺畅性,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如图3、图9和图13所示,钩部51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5122,台阶结构211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倾斜面5122配合的第二倾斜面2112。用户盖合盖体200时,台阶结构211上的第二倾斜面2112能够向外推顶钩部512,使驱动件500从扣合状态移动至避让状态。当盖体200继续向下移动后,第二倾斜面2112失去对第一倾斜面5122的顶推力,钩部512向内移动,使驱动件500从避让状态回到扣合状态,此时钩部512位于台阶结构211的上方,盖体200在扭簧的作用下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钩部512能够对台阶结构211形成止挡,以使盖体200保持在盖合位置。

如图1至图4以及图8至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杠杆结构位于台阶结构211的上方,当驱动件500位于扣合状态并且与台阶结构211限位配合时,杠杆结构的第二端向内摆动且第一端向外摆动,当驱动件500位于避让状态时,杠杆结构的第二端向外摆动且第一端向内摆动。上述结构中,杠杆结构能够将驱动件500的驱动力传递给传动板700,实现驱动力的可靠传递。另外,杠杆结构的体积小巧,安装在盖体200内使得驱动件500和传动板700的结构更加简化,优化了盖体200内部的结构布局。

如图4至图6以及图10至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板700的端部与杠杆结构的第一端活动铰接连接,传动板700与卡钳结构300之间驱动配合,传动板700向外移动时,传动板700驱动卡钳结构300移动或者转动至锁合状态。上述结构中,传动板700的结构简单,可实现在内衬210上稳定的滑动。杠杆结构的第二端与传动板700的外端部活动铰接,使得杠杆结构与传动板700之间能够实现稳定地驱动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传动板700的外端部设置有通孔,杠杆结构穿设在通孔内并与通孔的孔壁铰接。另外,杠杆结构上开设有铰接长孔,铰接轴设置在通孔内并与通孔的孔壁连接,铰接轴并能够在杠杆结构的铰接长孔内滑动。上述结构一方面通过铰接的方式实现杠杆结构与传动板700的稳定驱动,另一方面通过在杠杆结构上铰接长孔进一步提升了杠杆结构的活动自由度,使得杠杆结构与传动板700的驱动配合更加顺畅,降低了杠杆结构与传动板700卡塞的概率。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位件400设置在内衬210和传动板700之间,第二复位件400通过第二复位力驱动传动板700向内移动,当传动板700向内移动时,传动板700驱动卡钳结构300移动或者转动至解锁状态。上述结构中,第二复位件400为弹簧,内衬210上设置有挡板213。第二复位件400处于自然装态时能够使传动板700保持在向内移动的状态。当盖体200在开盖的状态时,第二复位件400处于自然状态,第二复位件400通过第一复位力驱动传动板700向内移动,传动板700向内移动能够驱动卡钳结构300移动至解锁状态,上述结构使得盖体200在开盖状态时,第二复位件400依靠第一复位力使卡钳结构300保持在解锁状态。

如图4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卡钳结构300包括设置于内衬210上方的安装板310和设置于安装板310底部的卡板320,内衬210上设置有避让卡板320的避让孔212,卡板320沿盖体200的径向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避让孔212内并与锅牙121配合,传动板700的滑动方向与卡板320的移动方向垂直设置,传动板700与卡钳结构300之间通过导向结构900配合。上述结构中,卡钳结构300能够在盖体200的径向方向上移动,当卡钳结构300位于锁合状态时,卡板320向内移动与锅牙121实现锁合。当卡钳结构300从锁合状态移动至解锁状态时,卡板320向外移动与锅牙121实现径向错位,从而使得盖体200能够从锅体100上打开。上述结构简单,强度高,能够实现卡钳结构300与锅牙121的稳定锁合。

需要说明的是,避让孔212在锅体100的内外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以保证卡板320在盖体200的径向方向移动时不受干涉。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结构900包括导向孔910和导向柱920,导向孔910和导向柱920中的一个设置于传动板700上,另一个设置于安装板310上,其中,导向孔910沿传动板700向外移动的方向上逐渐向外倾斜。上述结构中,传动板700通过导向结构900实现与卡钳结构300的驱动配合,导向结构能够起到换向的作用,在传动板700向外移动时,驱动卡钳结构300向内移动到锁合状态,在传动板700向内移动时,驱动卡钳结构300向外移动至解锁状态。

具体地,如图6至图10所示,当盖体2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复位件400通过第二复位力驱动传动板700向内移动,由于导向孔910沿传动板700向外移动的方向上逐渐向外倾斜,因此当传动板700向内移动时,导向孔910的孔壁驱动导向柱920向外移动,导向柱920带动安装板310和卡板320向外移动,从而使卡钳结构300位于解锁状态。

如图1至图6所示,当用户将盖体200盖合在锅体100上后,驱动件500能够保持在扣合状态,此时钩部512与台阶结构211止挡配合,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第一重锁定。同时当驱动件500位于扣合状态时,钩部512能够向内推顶杠杆结构的第二端,由于杠杆结构的可枢转地设置在内衬210上,杠杆结构的第二端向内摆动使得杠杆结构的第一端带动传动板700向外移动,由于导向孔910沿传动板700向外移动的方向上逐渐向外倾斜,因此传动板700向外移动时,导向孔910的孔壁驱动导向柱920向内移动,导向柱920带动安装板310和卡板320向内移动,从而使卡钳结构300位于锁合状态,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第二重锁定。

如图6至图10所示,当用户需要打开盖体200时,可按压钩部512的远离钩部512的一端,使驱动件500从扣合状态移动至避让状态,此时钩部512失去与台阶结构211的卡接配合,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第一重解锁。同时,驱动件500位于避让状态时,钩部512也能够避让杠杆结构的第二端,此时第二复位件400通过第一复位力驱动传动板700向内移动,由于导向孔910沿传动板700向外移动的方向上逐渐向外倾斜,因此当传动板700向内移动时,导向孔910的孔壁驱动导向柱920向外移动,导向柱920带动安装板310和卡板320向外移动,从而使卡钳结构300位于解锁状态,实现锅体100和盖体200的第二重解锁。

如图2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00包括外锅110和设置于外锅110内的内锅120,内锅120上设置有锅牙121,开盖按键530穿设于外锅110上,开盖按键530与杆本体511的远离钩部512的一端抵接配合。上述结构中,用户按压开盖按键530的过程中,开盖按键530能够驱动钩部512向外移动,从而避让台阶结构211和杠杆结构的第二端,从而实现盖体200与锅体100的双重解锁。上述结构使得用户对钩部512的触发更加便捷省力。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可以为电压力锅、电饭煲、料理机、电炖锅、炒菜机、多功能锅等产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