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枕用衬垫及枕用衬垫的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7-23 01:35:21


枕用衬垫及枕用衬垫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枕用衬垫及枕用衬垫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认为睡眠时的最优选的睡姿为自然的直立时的姿势(在本申请中有时称为“自然状态”),根据经验而言,已知以自然状态的姿势躺卧时最不易对颈椎造成负担。而且,目前提出了考虑到睡姿的枕头。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枕头的制造方法,所述枕头的制造方法基于头部位置信息、头部重量信息、枕原材料信息使在仰面(仰卧位)躺卧时支撑使用者的后头部的第一枕单元、支撑使用者的颈椎部的第二枕单元、及在侧身(侧卧位)躺卧时支撑使用者的侧头部的第三枕单元最佳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8922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后头部为大致球形的曲面形状,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在仰面躺卧的情况下,头的荷重集中于后头部的极小一部分(通常为后头部的顶点附近)而会感觉到压迫感;或使用者的头不易稳定,头部的角度左右摇晃而变得不稳定。

图23表示现有例的枕用衬垫500支撑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时的情况。此外,图23表示为利用沿着身高方向二等分的平面S1将枕用衬垫500切断的情况下的截面图。如本图所示,在枕头的靠中央的部分(支撑后头部的区域)中的反弹力特性一定的情况下,在支撑后头部的顶点附近的位置处下沉深度变得最大,因此所述位置处的枕用衬垫500的反弹力Pc变得最高。即,若反弹力特性相同,则下沉越深,枕用衬垫所产生的反弹力越高,因此如上所述,在支撑后头部的顶点附近的位置处枕用衬垫的反弹力变得最高。

另一方面,由于在后头部支撑区域的周缘部处下沉深度变小,故而所述位置处的枕用衬垫500的反弹力Ps变低。因此,有使用者容易在后头部的顶点附近感觉到压迫感之虞。而且,在睡眠过程中使用者的头部容易翻滚,而有难以获得稳定感之虞。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弹力不易集中于后头部的顶点附近而使用者的头变得容易稳定的枕用衬垫、及枕用衬垫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枕用衬垫的构造如下:其是由在包含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的多条长丝立体地缠绕的状态下所述长丝彼此的接触点熔合结合的长丝立体结合体所形成,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在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高于中央部。根据本构造,在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顶点由枕用衬垫的后头部支撑区域的长丝密度最低的中央部所支撑时,在枕用衬垫的下沉深度最大的后头部的顶点附近,可抑制下沉深度引起的枕用衬垫的反弹力局部性地提高,因此能够制成反弹力不易集中于后头部的顶点附近而使用者的头变得容易稳定的枕用衬垫。

作为所述构造,更具体而言,可设为如下构造: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而且,作为所述构造,更具体而言,可设为如下构造: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

而且,在沿着厚度方向重叠形成有多个枕单元的所述构造的枕用衬垫中,可设为如下构造:所述多个枕单元分别包括由长丝立体结合体所形成的第一枕单元及第二枕单元,所述第一枕单元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所述第二枕单元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

而且,所述枕用衬垫的制造方法可设为如下方法,即包括:熔融长丝供给工序,将包含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的多条熔融长丝从设置于喷嘴部的多个喷孔向竖直方向下方排出;长丝立体熔合体形成工序,使所述多条熔融长丝立体性地缠绕,并且使所述熔融长丝彼此的接触点熔合结合而形成长丝立体熔合体;及长丝立体结合体形成工序,进行所述长丝立体熔合体的搬送,使其在冷却水中移动而进行冷却固化,所述制造方法将通过所述长丝立体结合体形成工序所形成的长丝立体结合体切断而制造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枕用衬垫,使所述枕用衬垫的左右肩方向与所述搬送的方向大致一致,控制所述搬送的速度以使所述枕用衬垫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

而且,在制造由规定的使用者所使用的所述枕用衬垫的所述制造方法中,可设为如下方法:基于所述使用者的后头部水平方向形状信息,以所述枕用衬垫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的速度。

而且,在制造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的所述枕用衬垫的所述制造方法中,可设为如下方法:基于所述使用者的后头部竖直方向形状信息,以所述枕用衬垫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的方式调节所述喷嘴部中的喷孔密度。

而且,作为所述制造方法,更具体而言,可设为如下方法:基于所述使用者的后头部位置信息及头部重量信息,控制所述搬送的速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枕用衬垫,能够制成反弹力不易集中于后头部的顶点附近而使用者的头变得容易稳定的枕用衬垫。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100的立体图。

图2A是与枕用衬垫100的区域V1相关的说明图。

图2B是与枕用衬垫100的区域V1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3A是与枕用衬垫100的区域V2相关的说明图。

图3B是与枕用衬垫100的区域V2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4是与支撑后头部时的枕用衬垫100相关的说明图。

图5是与支撑后头部时的枕用衬垫100相关的说明图。

图6是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制造装置1的概略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1的A-A'截面箭视图。

图8是表示喷嘴部16的仰视下的概略性的构造例的说明图。

图9是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1中的接收板21的平面图。

图10A是表示传送带搬送速度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10B是表示制造装置1的控制体系的一例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喷嘴部16中的喷孔密度的分布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12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200的区域V1相关的说明图。

图13是与枕用衬垫200的区域V1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14A是与支撑侧头部等时的枕用衬垫200相关的说明图。

图14B是表示传送带搬送速度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300的立体图。

图16A是与第一枕单元301的区域V1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16B是与第一枕单元301的区域V2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17A是与第二枕单元302的区域V1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17B是与第二枕单元302的区域V2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18是与枕用衬垫300的区域V1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19是与枕用衬垫300的区域V2的长丝密度相关的曲线图。

图2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400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喷嘴部116的仰视下的概略性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22是接收板121的平面图。

图23是与支撑后头部时的现有例的枕用衬垫相关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各图式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与枕头相关的身高方向、左右肩方向、及厚度方向的各方向(彼此正交的方向)如图1所示。身高方向为与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枕头的使用者(以下有时简称为“使用者”)的身高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以一端侧作为头顶侧,以另一端侧作为脚侧。左右肩方向为与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肩宽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以一端侧作为左肩侧,以另一端侧作为右肩侧。厚度方向为枕头的厚度的方向,以一端侧(靠近使用者的头一侧)作为表侧,以另一端侧作为背侧。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100的立体图。枕用衬垫100为用于枕头的衬垫,由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所形成。枕用衬垫100优选为以另外准备的枕套包覆的状态作为枕头使用,但也可以直接作为枕用衬垫100使用。

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是在包含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的多条长丝立体地缠绕的状态下长丝彼此的接触点熔合结合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的枕用衬垫100形成为分别以身高方向的两端面、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面、及厚度方向的两端面作为外表面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

图2A是将沿着身高方向将枕用衬垫100进行二等分的假想的平面S1附近的区域(区域V1)着色而表示。区域V1的左右肩方向的中央部支撑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大致顶点(自然状态下的使用者的后头部中靠最后的部位)。而且,区域V1中的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两侧的规定范围为支撑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区域(以下称为“后头部支撑区域”)。

图2B的曲线图表示区域V1中的枕用衬垫100的长丝密度的分布,横轴表示左右肩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区域V1的长丝密度。此外,长丝密度表示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或下文所述的长丝立体熔合体)的每单位体积的重量,长丝密度越高,长丝越致密地存在而空隙越少,反弹力特性(按压一定量时所产生的反弹力的值)越高。

图3A是将沿着左右肩方向将枕用衬垫100进行二等分的假想的平面S2附近的区域(区域V2)着色而表示。区域V2的身高方向的中央部支撑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大致顶点。而且,区域V2中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两侧的规定范围为后头部支撑区域。图3B的曲线图表示区域V2中的枕用衬垫100的长丝密度的分布,横轴表示身高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区域V2的长丝密度。

枕用衬垫100在区域V1及区域V2的任一区域中均考虑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在中央部最低,从所述中央部朝向两端部分别逐渐变高。

首先,关于左右肩方向,如图2B的曲线图所示,在区域V1中的后头部支撑区域Xa中,枕用衬垫100的长丝密度在左右肩方向的中央部成为最低的Da1,从所述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侧分别逐渐变高。

后头部支撑区域Xa为与枕用衬垫100的中央部相距规定距离而位于左肩侧的位置Pa1至与所述中央部相距相同的距离而位于右肩侧的位置Pa2之间的区域。在后头部支撑区域Xa的左右肩方向的两端侧,枕用衬垫100的长丝密度为Da2而成为一定。

而且,关于身高方向,如图3B的曲线图所示,在区域V2中的后头部支撑区域Xb中,枕用衬垫100的长丝密度在身高方向的中央部成为最低的Db1,从所述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侧分别逐渐变高。

后头部支撑区域Xb为与枕用衬垫100的中央部相距规定距离而位于头顶侧的位置Pb1至与所述中央部相距相同的距离而位于脚侧的位置Pb2之间的区域。在后头部支撑区域Xb的身高方向的两端侧,枕用衬垫100的长丝密度为Db2而成为一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枕用衬垫100具有长方体形状,但可在不损及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在表面设置凹凸、或者将侧面形状或平面形状设为椭圆等异形状。

图4将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支撑后头部时的枕用衬垫100的情况作为以平面S1切断的情况下的截面图而示出。而且,图5将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支撑后头部时的枕用衬垫100的情况作为以平面S2切断的情况下的截面图而示出。此外,在图4及图5中,箭头Ps示意性地表示后头部支撑区域的中央部处的枕用衬垫100的反弹力,箭头Pc示意性地表示后头部支撑区域的周缘部处的枕用衬垫100的反弹力。

如图4所示,于在仰面(仰卧位)躺卧时支撑使用者的后头部的枕头的靠中央的区域中,后头部的下沉深度在后头部的顶点附近大,从后头部的顶点附近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逐渐变小。然而,枕用衬垫100在与后头部的顶点附近相对应的位置处成为低反弹,因此即使后头部的下沉深度大,也能够防止反弹力Pc显著变高。进而,枕用衬垫100从所述位置起伴随着分别靠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而成为高反弹,因此即使伴随着分别靠近所述两端部而后头部的下沉深度变小,也能够抑制反弹力Ps变得过小。

即,于在仰面躺卧时支撑使用者的后头部的枕头的区域中,枕用衬垫100与后头部之间的反弹力在左右肩方向的中央部不易变高,从所述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不易变低。如上所述,通过枕用衬垫100,能够防止从枕头受到的反弹力集中于后头部的一部分而对使用者造成压迫感、或头左右摇晃导致头的角度变得不稳定。

而且,如图5所示,于在仰面躺卧时支撑使用者的后头部的枕头的靠中央的区域中,后头部的下沉深度在后头部的顶点附近大,从后头部的顶点附近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逐渐变小。然而,枕用衬垫100在与后头部的顶点附近相对应的位置处成为低反弹,因此即使后头部的下沉深度大,也能够防止反弹力Pc显著变高。进而,枕用衬垫100从所述位置起伴随着分别靠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而成为高反弹,因此即使伴随着分别靠近所述两端部而后头部的下沉深度变小,也能够抑制反弹力Ps变得过小。

即,于在仰面躺卧时支撑使用者的后头部的枕头的区域中,枕用衬垫100与后头部之间的反弹力在身高方向的中央部处不易变高,从所述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不易变低。如上所述,通过枕用衬垫100,能够防止从枕头受到的反弹力集中于后头部的一部分而对使用者造成压迫感、或头的位置偏向身高方向而变得不稳定。

此处,作为枕用衬垫100的特性,区域V1与区域V2均优选后头部支撑区域Xa、后头部支撑区域Xb尽量与实际支撑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区域一致,进而,更优选对仰面躺卧的使用者的后头部施加的反弹力尽量均匀。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关于区域V1,理想的是后头部支撑区域Xa与实际支撑后头部的区域一致,并且在左右肩方向的任何位置处所述反弹力均相等。而且,关于区域V2,理想的是后头部支撑区域Xb与实际支撑后头部的区域一致,并且在身高方向的任何位置处所述反弹力均相等。而且,进而,作为枕用衬垫100的特性,理想的是使用者的仰卧位的睡姿与自然状态的姿势一致。为了制造这种理想的枕用衬垫100,而将使用者的体型等个人差异也反映到制造工序中,因此有用的是使用所述枕用衬垫100的使用者的体型等(后头部的形状等)信息。关于该方面,另外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的枕用衬垫并不限定于所述理想的形态的枕用衬垫。

接着,对枕用衬垫100的制造方法、及与所述制造相关的制造装置等进行说明。

图6是枕用衬垫100的制造可使用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制造装置1的概略图。图7是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1的A-A'截面箭视图。此外,与制造装置1相关的上下、左右、及前后的各方向(彼此正交的方向)如图6及图7所示。这些各方向只是为了说明而方便地确定的方向。

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制造装置1包括:熔融长丝供给部10,将包括直径为0.3mm~3mm的范围内的多条熔融长丝的熔融长丝组MF朝向竖直方向下方排出;及熔合结合形成部20,使熔融长丝组MF立体地缠绕而使接触点熔合结合后,使其冷却固化而形成长丝立体结合体3DF。

熔融长丝供给部10包括加压熔融部11(挤出机)及长丝排出部12(模具)。加压熔融部11包括材料投入部13(加料斗)、螺杆14、驱动螺杆14的螺杆马达15、螺杆加热器15a、及未图示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在内部形成有用来通过螺杆加热器15a将从材料投入部13供给的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以下有时将这些总称为“热塑性树脂等”)加热熔融并进行搬送的料筒11a。

在料筒11a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有螺杆14。在料筒11a的下游侧端部形成有用来将热塑性树脂等向长丝排出部12排出的料筒排出口11b。螺杆加热器15a的加热温度例如基于设置于熔融长丝供给部10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控制。

长丝排出部12包括喷嘴部16、模温机18、及未图示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在内部形成有将从料筒排出口11b排出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等导向喷嘴部16的导流路12a。模温机18沿着左右方向设置有多个(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6个),对长丝排出部12进行加热。模温机18的加热温度例如基于设置于长丝排出部12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控制。

喷嘴部16为大致长方体的金属制的厚板,设置于与导流路12a的最下游部相抵的长丝排出部12的下部。在喷嘴部16形成有排出熔融长丝的多个喷孔16h(开口部)。作为一例,喷孔16h沿着前后左右方向配置为锯齿状,邻接的喷孔16h彼此的距离(间距)为5mm~15mm左右。但,喷孔16h的具体形态并无特别限定。

图8表示喷嘴部16的仰视下的概略性的构造例。在本图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喷孔16h大致等间隔地设置于喷嘴部16中的长方形的端面(本实施方式中为露出至下侧的面)。此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喷嘴部16的端面中每单位面积的喷孔16h所占的面积(喷孔密度)一定,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所采用的喷嘴部16中,以喷孔密度根据左右方向的位置而变化的方式进行调节。关于该方面,另外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能够用作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材料的热塑性树脂等,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系树脂;尼龙66等聚酰胺系树脂;聚氯乙烯树脂、或聚苯乙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苯乙烯系弹性体、氯乙烯系弹性体、烯烃系弹性体、氨酯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腈系弹性体、聚酰胺系弹性体、或氟系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等。

从材料投入部13供给的热塑性树脂等在料筒11a内被加热熔融,例如被螺杆14挤出,以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等的形式从料筒排出口11b被供给至长丝排出部12的导流路12a。其后,以从喷嘴部16的多个喷孔16h分别朝向下方同时行进的方式,将包括多条熔融长丝的熔融长丝组MF排出。

熔合结合形成部20包括冷却水槽23、前后一对传送带24a及24b、多个搬送辊25a~25h、以及限制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厚度的前后一对接收板21。图9是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1中的接收板21的平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向接收板21供给冷却水的冷却水供给装置22。

接收板21是包括弯曲部的金属板,所述弯曲部包括向下倾斜的平板状的倾斜面21a、及从所述倾斜面21a的下端朝向竖直方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竖直面21b。接收板21利用前后的倾斜面21a将熔融长丝组MF的厚度方向的端部导向中央部侧,由此使熔融长丝组MF的前后方向尺寸缩小至前后的竖直面21b的间隔,提高熔融长丝组MF的厚度方向的端部中的长丝的密集度并使表面平滑化。

冷却水槽23是用来贮存冷却水W的水槽。在冷却水槽23的内部配设有一对传送带24a及24b、以及多个搬送辊25a~25h。一对传送带24a、24b及多个搬送辊25a~25h由未图示的驱动马达所驱动。

从喷嘴部17排出的熔融长丝组MF(包含热塑性树脂等的多条长丝)利用接收板21来修整厚度(前后方向尺寸),通过冷却水槽23内的水W的浮力作用而挠曲,其中的各熔融长丝形成不规则的环。不规则的环与邻接的不规则的环以熔融状态立体地缠绕,而形成在立体地缠绕的状态下长丝彼此的接触点熔合结合的长丝立体熔合体。

所述长丝立体熔合体一边被冷却水槽23内的水W冷却一边被传送带24a、传送带24b及多个搬送辊25a~25h搬送。长丝立体熔合体在冷却水W中移动并冷却固化,由此形成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最终被排出至冷却水槽23的外部。以所述方式制造沿着所述搬送的方向连续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此外,在所述长丝立体结合体3DF中,将前后的竖直面21b之间的位置中与上下方向相对应的方向(即与搬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将前后的竖直面21b之间的位置中与前后方向相对应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前后的竖直面21b之间的位置中与左右方向相对应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

根据枕用衬垫100的尺寸将通过制造装置1所制造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依次切断处理,将通过所述切断处理所产生的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用作枕用衬垫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度方向对应于枕用衬垫100的左右肩方向,使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宽度方向对应于枕用衬垫100的身高方向,使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厚度方向对应于枕用衬垫100的厚度方向。

此处,利用传送带24a、传送带24b及多个搬送辊25a~25h搬送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速度(以下有时称为“传送带搬送速度”)可通过对应于制造装置1所设置的控制器CT来控制。通过改变传送带搬送速度,能够使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丝密度沿着长度方向(搬送方向)变化。

即,在制造装置1中,将从喷嘴部16排出的熔融长丝组MF的供给量基本上设为一定,越增大传送带搬送速度,此时主要位于冷却水槽23内的水W的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位于传送带24a、传送带24b的上侧的部分)的长丝立体熔合体的长丝密度越低。利用所述情况,对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中的长度方向的任意部位,能够以降低长丝密度的程度相应地使其成为低反弹。

反之,越减小传送带搬送速度,此时主要位于冷却水槽23内的水W的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的长丝立体熔合体的长丝密度越高。利用所述情况,对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中的长度方向的任意部位,能够以提高长丝密度的程度相应地使其成为高反弹。即,通过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能够在长度方向上调节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反弹力特性。

图10A的(a)~(b)分别通过曲线图表示利用控制器CT的传送带搬送速度的控制内容的一例。在这些曲线图(下文所述的图14B也是同样)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传送带搬送速度。

此外,图10A示出形成多个枕用衬垫100(包括枕用衬垫A~枕用衬垫C)的制造所使用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例子的曲线图。Ta1至Ta5的期间对应于调节枕用衬垫A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Tb1至Tb5的期间对应于调节枕用衬垫B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Tc1至Tc5的期间对应于调节枕用衬垫C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

在图10A的(a)的例子中,传送带搬送速度在Ta1至Ta2的期间设为一定,在Ta2至Ta3的期间以曲线图绘制曲线的方式逐渐提高,在Ta2至Ta3的期间以曲线图绘制曲线的方式逐渐降低,在Ta4至Ta5的期间设为一定。此外,Ta2至Ta4的期间对应于调节后头部支撑区域Xa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由此,能够形成对应于枕用衬垫A的部分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

其后,传送带搬送速度在Tb1至Tb2的期间设为一定,在Tb2至Tb3的期间以曲线图绘制曲线的方式逐渐提高,在Tb2至Tb3的期间以曲线图绘制曲线的方式逐渐降低,在Tb4至Tb5的期间设为一定。此外,Tb2至Tb4的期间对应于调节后头部支撑区域Xa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由此,能够形成对应于枕用衬垫B的部分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

进而,其后,传送带搬送速度在Tc1至Tc2的期间设为一定,在Tc2至Tc3的期间以曲线图绘制曲线的方式逐渐提高,在Tc2至Tc3的期间以曲线图绘制曲线的方式逐渐降低,在Tc4至Tc5的期间设为一定。此外,Tc2至Tc4的期间对应于调节后头部支撑区域Xa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由此,能够形成对应于枕用衬垫C的部分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

图10A的(b)所示的曲线图表示图10A的(a)所示的传送带搬送速度的控制内容的变形例。在(a)所示的例子中,在Ta2至Ta4的期间、Tb2至Tb4的期间、及Tc2至Tc4的期间的各期间内,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以曲线图绘制曲线的方式变化,但在(b)所示的例子中,在这些期间的各期间内,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以曲线图绘制折线的方式(以在虚线表示的任意时机至下一时机速度变化一定的方式)变化。

图10A的(c)所示的曲线图表示图10A的(a)所示的传送带搬送速度的控制内容的其他变形例。在(a)所示的例子中,在Ta2至Ta4的期间、Tb2至Tb4的期间、及Tc2至Tc4的期间的各期间内,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以曲线图绘制曲线的方式变化,但在(c)所示的例子中,在这些期间的各期间内,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以绘制阶梯状的方式(以在虚线表示的任意时机至下一时机速度一定的方式)变化。采用图10A的(a)~(c)的哪种控制方法例如可根据制造装置1的规格等来决定。

如上所述,通过以使传送带搬送速度连续或间歇地变化的方式进行控制,能够制造长丝密度如图2B所例示那样分布的枕用衬垫100。而且进而,为了制造对于各使用者而言最佳的枕用衬垫100,而可使用使用者的体型等信息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在图10B中以框图示出所述情况下的制造装置1的控制体系的一例。

在图10B所示的例子中,作为与使用者的体型等相关的信息,而向控制器CT输入后头部水平方向形状信息Y1、后头部位置信息Y2、及头部重量信息Y3。后头部水平方向形状信息Y1是穿过为自然状态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顶点附近的水平面处的所述后头部的形状(后头部表面的位置)的信息。后头部位置信息Y2是使用者以自然状态的姿势使背部靠着垂直的墙壁直立时所述墙壁至后头部的距离的信息。头部重量信息Y3是颌部至头顶部的重量或体积的信息。

控制器CT基于这些各信息Y1~Y3,以能够获得对于特定的使用者而言尽量理想的枕用衬垫100的方式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即,控制器CT以可获得如下枕用衬垫100的方式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所述使用者能够尽量以自然状态的姿势仰面躺卧,并且区域V1中的后头部支撑区域Xa与实际支撑后头部的区域尽量一致,且后头部从各后头部支撑区域Xa受到的反弹力尽量均匀。

此外,也可以向控制器CT输入与多个使用者分别相关的所述各信息Y1~Y3,控制器CT基于所述输入的信息,以可依次获得对于多个使用者而言尽量理想的枕用衬垫100的方式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由此,能够利用相同的制造装置1连续地制造以成为对于多个使用者而言分别最佳的长丝密度的分布(即反弹力的分布)的方式各自调整的多个枕用衬垫100。

而且,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喷嘴部16以喷孔密度根据左右方向的位置而改变的方式调节。通过以所述方式使喷孔密度变化,能够使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丝密度沿着宽度方向(与枕用衬垫100的身高方向相对应的方向)变化。

由此,能够制造通过传送带搬送速度的控制而将区域V1设为图2B所例示的长丝密度的分布、并且通过喷孔密度的调节而将区域V2设为图3B所例示的长丝密度的分布的枕用衬垫100。喷孔密度的调节例如可通过将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制造装置1的喷嘴部16更换为喷孔密度不同的喷嘴部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在喷嘴部16中针对各喷孔16h设置快门(喷孔16h的开合机构)并变更所述快门的闭合情况来进行。

此外,改变喷嘴部16的端面中的规定部分的喷孔密度例如可通过改变所述部分所包括的喷孔16h的内径、及改变所述部分所包括的喷孔16h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的一种方式或两种方式来实现。喷孔密度越大,会从所述部分排出越多的熔融长丝,因此与增大了喷孔密度的部分相对应的位置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丝密度相应地变高。利用所述情况,若在喷嘴部16中沿着左右方向使喷孔密度变化,则能够沿着与所述左右方向相对应的方向(宽度方向)使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丝密度变化,沿着宽度方向使反弹力特性变化。

图11是表示喷嘴部16中的喷孔密度的分布的一例的曲线图。在图11中,横轴表示喷嘴部16的左右方向位置,纵轴表示喷孔密度。在本图所示的例子中,喷嘴部16中的喷孔密度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处小,伴随着从中央分别靠近左端及右端而逐渐变大。通过使喷孔密度沿着左右方向连续或间歇地变化,可制造区域V2中设为如图3B所示的长丝密度的分布的枕用衬垫100。

在改变每单位面积的喷孔16h的个数而调节喷孔密度的情况下,例如在区域V2的中央部设定为每10平方厘米为40个~60个,在区域V2的左端及右端设定为每10平方厘米为80个~100个,由此可获得图3B所示的长丝密度的分布。而且,在改变喷孔16h的内径而调节喷孔密度的情况下,例如在区域V2的中央部将内径设定为0.5mm~0.7mm,在区域V2的左端及右端将内径设定为0.8mm~1.0mm,由此可获得图3B所示的长丝密度的分布。

喷孔密度的调节可基于穿过为自然状态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顶点附近的垂直面(将使用者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平面)处的所述后头部的形状(后头部表面的位置)的信息即后头部竖直方向形状信息而进行。由此,能够制造适合于所述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形状的枕用衬垫。例如基于后头部垂直方向形状信息,以可获得如能够以尽量均匀的反弹力支撑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区域V2的反弹力特性的方式调节喷孔密度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左右肩方向与身高方向这两个方向调节枕用衬垫100的反弹力特性,但也可以仅沿着左右肩方向进行调节而不沿着身高方向进行调节(即在身高方向上将反弹力特性设为一定)。在所述情况下无需调节喷孔密度,采用图8所例示的喷嘴部16即可。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100是由在包含热塑性树脂等的多条长丝立体地缠绕的状态下所述长丝彼此的接触点熔合结合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所形成的枕用衬垫。并且,枕用衬垫100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在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高于中央部。因此,枕用衬垫100的反弹力不易集中于后头部的顶点附近而使用者的头变得容易稳定。

而且,枕用衬垫100中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进而,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由此,能够使为大致球形的曲面形状的后头部所受到的反弹力更容易分散。

而且,制造枕用衬垫100的制造方法包括:熔融长丝供给工序,使包含热塑性树脂等的多条熔融长丝从设置于喷嘴部16的多个喷孔16h向竖直方向下方排出;长丝立体熔合体形成工序,使所述多条熔融长丝立体性地缠绕,并且使所述熔融长丝彼此的接触点熔合结合而形成长丝立体熔合体;及长丝立体结合体形成工序,进行所述长丝立体熔合体的搬送,使其在冷却水中移动而进行冷却固化,所述制造方法为将通过所述长丝立体结合体形成工序所形成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切断而制造枕用衬垫100的方法。

进而,所述制造方法是以使枕用衬垫100的左右肩方向与所述搬送的方向大致一致、枕用衬垫100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的速度的方法。通过本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制造根据左右肩方向的位置调节长丝密度的枕用衬垫100。

而且,如上文所述,在制造规定的使用者所使用的枕用衬垫100的所述制造方法中,可基于所述使用者的后头部水平方向形状信息Y1,以枕用衬垫100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的速度。若基于后头部水平方向形状信息Y1,则容易制造适合于采用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形状的枕用衬垫100。例如,基于后头部水平方向形状信息Y1,容易以在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中央附近至左右肩方向各自的两端的各位置处使用者所受到的反弹力尽量变得一定的方式制造枕用衬垫100。

而且,如上文所述,在制造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的枕用衬垫100的所述制造方法中,可基于所述使用者的后头部竖直方向形状信息,以枕用衬垫100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的方式调节喷嘴部16中的喷孔密度。若基于后头部竖直方向形状信息,则容易制造适合于采用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形状的枕用衬垫100。例如,基于后头部竖直方向形状信息,容易以在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中央附近至身高方向各自的两端的各位置处使用者所受到的反弹力尽量变得一定的方式制造枕用衬垫100。

而且,如上文所述,在制造枕用衬垫100的所述制造方法中,可基于所述使用者的后头部位置信息Y2及头部重量信息Y3控制所述搬送的速度。若基于这些信息Y2、Y3,则容易制造采用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顶点的高度成为最佳的枕用衬垫100。例如,基于这些信息Y2、Y3,容易以在仰面躺卧时使用者尽量成为自然状态的姿势的方式制造枕用衬垫100。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重点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进行说明,存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省略说明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20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100同样地用于枕头的衬垫,由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所形成。枕用衬垫200形成为以身高方向的两端面、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面、及厚度方向的两端面分别作为外表面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

图12是将沿着身高方向将枕用衬垫200进行二等分的假想的平面S1附近的区域(区域V1)着色而表示。区域V1的左右肩方向的中央部支撑采用仰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后头部的大致顶点。而且,区域V1中的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两侧的规定范围为后头部支撑区域。

图13的曲线图表示区域V1中的枕用衬垫200的长丝密度的分布,横轴表示左右肩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区域V1的长丝密度。

枕用衬垫200在区域V1中考虑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在中央部处最低且从所述中央部朝向两端部分别逐渐变高。若进一步详细说明,则关于左右肩方向,如图13的曲线图所示,在区域V1中的后头部支撑区域Xa中,枕用衬垫200的长丝密度在左右肩方向的中央部成为最低的Da1,从所述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侧分别逐渐变高。

后头部支撑区域Xa为与枕用衬垫200的中央部相距规定距离而位于左肩侧的位置Pa1至与所述中央部相距相同的距离而位于右肩侧的位置Pa2之间的区域。在后头部支撑区域Xa的左右肩方向的两端,枕用衬垫200的长丝密度成为Da2。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置Pa1至枕用衬垫200的左肩侧端部的区域(为了方便而称为“靠左肩区域”)中,长丝密度在中央部附近最低,从所述中央部附近朝向两端部分别逐渐变高。而且,在位置Pa2至枕用衬垫200的右肩侧端部的区域(为了方便而称为“靠右肩区域”)中,长丝密度在中央部附近最低,从所述中央部附近朝向两端部分别逐渐变高。在靠左肩区域及靠右肩区域各自的两端处,长丝密度成为Da2。

通过枕用衬垫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在区域V1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调节长丝密度。由此,于在仰面躺卧时支撑使用者的后头部的枕头的区域中,枕用衬垫200与后头部之间的反弹力在左右肩方向的中央部不易变高,从所述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不易变低。因此,通过枕用衬垫200,能够防止从枕头受到的反弹力集中于后头部的一部分而对使用者造成压迫感、或头左右摇晃导致头的角度变得不稳定。

进而,通过枕用衬垫200,在区域V1的靠左肩区域及靠右肩区域中,长丝密度也在中央部附近最低,从所述中央部附近朝向两端部分别逐渐变高。因此,在因翻身等使得使用者成为侧卧位的睡姿的情况下,也基于与后头部支撑区域的情况同样的原理,而能够防止从枕头受到的反弹力集中于后头部的一部分而对使用者造成压迫感、或头左右摇晃导致头的角度变得不稳定。

图14A将支撑采用侧卧位的睡姿的使用者的侧头部及耳部时的枕用衬垫200的情况作为以平面S1切断的情况下的截面图而示出。此外,在本图中,箭头Ps1示意性地表示支撑使用者的区域的中央部处的枕用衬垫200的反弹力,箭头Pc1示意性地表示支撑使用者的区域的周缘部处的枕用衬垫200的反弹力。如上所述,通过枕用衬垫200,在使用者采用侧卧位的睡姿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反弹力Pc1显著变高,并且能够抑制反弹力Ps1变得过低,能够抑制反弹力集中于侧头部的极小一部分,而容易使使用者的头稳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通过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来调节枕用衬垫200的左右肩方向的长丝密度。图14B通过曲线图表示利用控制器CT的传送带搬送速度的控制内容的一例。

图14B示出了形成多个枕用衬垫200(包括枕用衬垫A~枕用衬垫C)的制造所使用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例子的曲线图。Ta1至Ta5的期间对应于调节枕用衬垫A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Tb1至Tb5的期间对应于调节枕用衬垫B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Tc1至Tc5的期间对应于调节枕用衬垫C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

Ta1至Ta2的期间、Tb1至Tb2的期间、及Tc1至Tc2的期间分别对应于调节各枕用衬垫200的靠左肩区域(或靠右肩区域)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Ta2至Ta4的期间、Tb2至Tb4的期间、及Tc2至Tc4的期间分别对应于调节各枕用衬垫200的后头部支撑区域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此外,Ta3、Tb3、及Tc3对应于调节后头部支撑区域的中央部的反弹力特性的时机。而且,Ta4至Ta5的期间、Tb4至Tb5的期间、及Tc4至Tc5的期间分别对应于调节各枕用衬垫200的靠右肩区域(或靠左肩区域)的反弹力特性的期间。

3.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重点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进行说明,存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300的立体图。枕用衬垫300为用于枕头的衬垫,为分别由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所形成的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沿着厚度方向重叠而成的形态。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及尺寸,在沿着厚度方向重叠的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100同样地,成为合适作为枕头的形状及尺寸的衬垫体。

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可作为通过收容于枕套的内部而一体化的枕用衬垫300使用,但也可以将使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粘合或熔合进行一体化而成者作为枕用衬垫300。而且,也可以将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沿着厚度方向相反地(调换)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具有长方体形状,但可在不损及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在表面设置凹凸、或者将侧面形状或平面形状设为椭圆等异形状。枕用衬垫300形成为以身高方向的两端面、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面、及厚度方向的两端面分别作为外表面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

图16A的曲线图表示将枕用衬垫300沿着身高方向进行二等分的假想的平面S1附近的区域(区域V1)中的第一枕单元301的长丝密度的分布。图16B的曲线图表示将枕用衬垫300沿着左右肩方向进行二等分的假想的平面S2附近的区域(区域V2)中的第一枕单元301的长丝密度的分布。

如图16A所示,第一枕单元301的区域V1的长丝密度在后头部支撑区域Xa中从中央位置朝向左右肩方向两侧逐渐变高。而且,在后头部支撑区域Xa的左肩侧的端部Pa1至第一枕单元301的左肩侧端部的区域中,在中央位置处区域V1的长丝密度最低,从所述位置朝向左右肩方向两侧逐渐变高。

而且,在后头部支撑区域Xa的右肩侧的端部Pa2至第一枕单元301的右肩侧端部的区域中,在中央位置处区域V1的长丝密度最低,从所述位置朝向左右肩方向两侧逐渐变高。此外,如图16B所示,第一枕单元301的区域V2的长丝密度从头顶侧端部至脚侧端部为一定。

图17A的曲线图表示区域V1中的第二枕单元302的长丝密度的分布。图17B的曲线图表示区域V2中的第二枕单元302的长丝密度的分布。

如图17B所示,第二枕单元302的区域V2的长丝密度在后头部支撑区域Xb中,从中央位置朝向身高方向两侧逐渐变高。而且,从后头部支撑区域Xb的头顶侧的端部Pb1朝向第二枕单元302的头顶侧端部,区域V2的长丝密度逐渐变低。

而且,从后头部支撑区域Xb的脚侧的端部Pb2朝向第二枕单元302的脚侧端部,区域V2的长丝密度逐渐变低。此外,如图17A所示,第二枕单元302的区域V1的长丝密度从左肩侧端部至右肩侧端部为一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枕单元301的后头部支撑区域Xa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第二枕单元302的后头部支撑区域Xb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部逐渐变高。枕用衬垫300通过将所述各枕单元301、302沿着厚度方向重叠,与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上的各位置处的实质上的长丝密度成为所述位置处的各枕单元301、302的长丝密度的平均值。

因此,枕用衬垫300的区域V1及区域V2中的长丝密度的分布如图18及图19所示。图18的曲线图表示区域V1中的枕用衬垫300的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实质上的长丝密度的分布。图19的曲线图表示区域V2中的枕用衬垫300的实质上的长丝密度的分布。使用者从枕用衬垫300受到的反弹力在实质上的长丝密度低的位置处相应地变低,在实质上的长丝密度高的位置处相应地变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300中,通过将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沿着厚度方向重叠,在左右肩方向与身高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逐渐变高。此外,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分别仅调节左右肩方向与身高方向的任一方向的长丝密度即可,能够容易地制造。

关于第一枕单元301,可使左右肩方向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度方向一致,以左右肩方向的长丝密度的分布成为图16A所示的状态的方式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而制造。另一方面,关于第二枕单元302,可使身高方向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度方向一致,以身高方向的长丝密度的分布成为图17B所示的状态的方式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而制造。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枕单元301的左右肩方向对应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度方向,使第一枕单元301的身高方向对应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宽度方向。另一方面,使第二枕单元302的左右肩方向对应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宽度方向,使第二枕单元302的身高方向对应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度方向。此外,在制造第一枕单元301与第二枕单元302的任一者的情况下,关于喷嘴部16的喷孔密度,也可以如图8所例示那样设为均匀的状态。

4.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重点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进行说明,存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2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枕用衬垫400的立体图。枕用衬垫400为用于枕头的衬垫,由分别由长丝立体结合体3DF所形成的外缘部枕单元401与枕芯单元402所形成。外缘部枕单元401形成为包括沿着左右肩方向贯穿的空腔部的筒状,枕芯单元402收容于外缘部枕单元401的空腔部中。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外缘部枕单元401的两底面(左右肩方向的端面)的外缘形状为在四角设置了弧度的长方形,枕芯单元402的形状成为长方体。

外缘部枕单元401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在中央部低,从所述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分别逐渐变高。另一方面,枕芯单元402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在中央部低,从所述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分别逐渐变高。

在利用制造装置1制造外缘部枕单元401时,作为喷嘴部16而采用图21所例示的喷嘴部116,并且使外缘部枕单元401的左右肩方向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度方向一致即可。在喷嘴部116中,多个喷孔116h等间隔地设置于大致椭圆形的第一区域内(对应于外缘部枕单元301的区域内),在中央部的长方形的第二区域内(对应于空腔部的区域内)未设置喷孔116h。通过使用喷嘴部116,能够容易地制造设为筒状(设置有空腔部)的外缘部枕单元401。

进而,在利用制造装置1制造外缘部枕单元401时,作为接收板21,可采用图22的平面图所例示的接收板121。接收板121为包括弯曲部的金属板,所述弯曲部包括朝向内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121a、及从所述倾斜面121a的下端向竖直方向下方延伸的大致椭圆筒状的竖直面121b。接收板121在倾斜面121a的内侧的边缘处在俯视下的四角设置有弧度,由此,容易将外缘部枕单元401的两底面的外缘形状设为在四角设置了弧度的长方形。

此外,在第一区域内,可使喷孔密度均匀。在制造外缘部枕单元401时,通过与制造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枕单元301的情况同样地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能够使外缘部枕单元401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在中央部低,从所述中央部朝向左右肩方向的两端分别逐渐变高。

关于枕芯单元402,使身高方向对应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长度方向,使左右肩方向对应于长丝立体结合体3DF的宽度方向。并且,在制造枕芯单元402时,通过与制造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枕单元302的情况同样地控制传送带搬送速度,能够使枕芯单元402的后头部支撑区域中的长丝密度在中央部低,从所述中央部朝向身高方向的两端分别逐渐变高。

以上,已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构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即,应认为,所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为例示,并非加以限制。应理解,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而非由所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包括属于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枕用衬垫及其制造方法。

[符号的说明]

1:制造装置

10:熔融长丝供给部

11:加压熔融部

11a:料筒

11b:料筒排出口

12:长丝排出部

12a:导流路

13:材料投入部

14:螺杆

15:螺杆马达

15a:螺杆加热器

16、116:喷嘴部

16h、116h:喷孔

18:模温机

20:熔合结合形成部

21、121:接收板

21a、121a:倾斜面

21b、121b:竖直面

22:冷却水供给装置

23:冷却水槽

24:传送带

25a~25h:搬送辊

100、200、300、400:枕用衬垫

301:第一枕单元

302:第二枕单元

401:外缘部枕单元

402:枕芯单元

相关技术
  • 用于产生表面电荷的包括压电衬垫的FINFET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具有可配置轮廓的衬垫层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衬垫元件,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具有不同硬度区域的座椅衬垫元件或头枕衬垫元件,用于生产衬垫元件的方法以及车辆座椅和/或头枕
  • 衬垫元件,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具有不同硬度区域的座椅衬垫元件或头枕衬垫元件,用于生产衬垫元件的方法以及车辆座椅和/或头枕
技术分类

0612011667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