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骨盆固定转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8:46


骨盆固定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盆骨折的固定转运装置,该装置能够在日常急救和战场救治时对骨盆骨折部位进行早期固定压迫止血,以及便于之后的转运护送。

背景技术

骨盆骨折是战场上多见的一种严重外伤,多由高能量创伤事件所致。特别是在近代军事武装冲突中,简易爆炸装置的使用增加直接导致了复杂骨盆外伤发生率的明显增加。骨盆骨折伤员半数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脏器合并伤,其中失血过多是导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因此,现场早期快速准确的处理对于骨盆骨折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其中骨盆骨折的早期复位和稳定是治疗大出血的关键原则,也是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和院内早期治疗最为有效的措施。骨盆固定带作为创伤及战伤中骨盆骨折的关键救治装置,在日常急救及战场实践中已经证明了其重要性。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仅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迅速稳定骨盆损伤并压迫受伤部位进行止血,有效减少总失血量、降低伤者转运风险。目前,骨盆固定带的使用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普遍的认同,在战场的院前急救中对骨盆骨折使用骨盆固定带也已成为惯例。

虽然骨盆固定带是用于骨盆骨折患者固定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方法,但是目前的骨盆固定带仍存在一些局限性:1、固定效果有限。固定带宽度较窄、覆盖面积较小,容易滑脱,并且在损伤较严重时可能出现固定不到位的情况;2、材质和形状单一。现有固定带大多数采用均一材质和形状,无法满足不同部位的松紧度要求;3、体积普遍较大,便携性差。在救治过程中可能由于遮挡面积大妨碍对患者病情的实时判断;4、不便拆卸。现有骨盆固定装置大多数均为一体式的设计,患者伴有腹部损伤急需手术时还需对装置进行整体拆除,不利于稳定已骨折的骨盆;5、缺乏通用性。对于不同体格的人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尺寸规格的固定带,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由于尺寸不匹配耽误救治;6、舒适度和稳定性较差,导致搬运和转运过程出现固定带固定不稳的情况发生。因此,对于骨盆骨折使用的固定转运装置,目前仍缺少通用的合适有效的装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盆固定转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骨盆固定转运装置,包括左前部固定带、右前部固定带和后部固定带,所述左前部固定带、右前部固定带与后部固定带分别通过可拆卸的连接装置相连接,该连接装置的长度可调节使得左前部固定带、右前部固定带与后部固定带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所述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通过可开闭连接部件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后部固定带包括骶尾部、左臀部、右臀部和左大腿根部、右大腿根部共5个模块;所述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为对称结构,左前固定带包括左前上部、左前中部和左前下部这3个模块,右前固定带包括右前上部、右前中部和右前下部这3个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左大腿根部与左前下部,以及右大腿根部与右前下部这4个模块大小形状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采用旋钮松紧装置,包括旋钮系带器和绳,两个所述旋钮系带器分别安装在左前部固定带和右前部固定带的中部,前部固定带与后部固定带的相对应的侧边均设置有穿绳孔,绳依次穿过孔道和旋钮系带器的内部转轴。

进一步的,所述左前固定带、右前固定带和后部固定带均包括外侧耐磨层、减震贴服层和内侧防滑层,其中,所述减震贴服层设置在外侧耐磨层和内侧防滑层之间,所述外侧耐磨层和内侧防滑层的边缘固定并延伸出减震贴服层以形成包边。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固定带的外侧耐磨层对应固定带内的模块而分隔开,或者所述外侧耐磨层的内壁与中间的减震贴服层固定,而外表面未分隔而呈现一个整面;每个所述固定带的内侧防滑层对应固定带内的模块而分隔开,或者所述内侧防滑层的内壁与中间的减震贴服层固定,而外表面未分隔而呈现一个整面。

进一步的,各固定带的减震贴服层根据人体骨盆部位曲线形状填充。

进一步的,在所述内侧防滑层表面设置防滑凸点。

进一步的,在所述骶尾部的外侧耐磨层上还覆盖有一硬质保护层。

进一步的,所述左前固定带、右前固定带中填充的中间硅胶层较后部固定带的中间硅胶层薄;所述后部固定带的硅胶层厚度为7-13mm;所述左前和右前固定带的硅胶层厚度为3-7mm;所述骶尾部下半段的弧度为0.611弧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的技术效果如下:

(1)能够在骨盆骨折部位迅速实现早期固定,特别是宽度覆盖髂棘至大腿根部,能够在大转子水平全面有效地固定损伤部位并直接压迫止血。

(2)本发明的装置主体分为三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分为各个小模块的设计提高了整个固定带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功能分区应用。

(3)固定带前部中间位置仅用魔术贴条带在保证固定牢固的前提下能够暴露更多的可视面积,便于对患者伤情的实时判断,也为紧急情况下急诊手术留出更多的操作空间。

(4)侧面巧妙应用旋钮松紧装置,通过正反向转动旋钮控制绳的长度实现松紧度的调节,更简单易操作的同时使得固定带整体的长度能够依据体格的不同灵活地进行调整,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且按压旋钮一键松解的设计也更便于快速拆卸。

(5)内侧面高密度大颗粒硅胶点的设计增加了防滑性能,能够有效防止在搬运或移动过程中固定带滑动而导致固定失效。

(6)硅胶层的应用和软硬搭配的设计不仅能够贴合人体体型来使固定更稳定,而且能够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在转运过程中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防止再次损伤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内表面。

图2是本发明的装置的外表面示意图,显示了外侧耐磨层未被分隔呈现一个整面。

图3是本发明的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显示了内侧防滑层未被分隔呈现一个整面。

图4是本发明应用在人体上的使用示意图。其中,(a)为正面视图;(b)为背面视图;(c)为侧面视图。

图5是前部固定带的上中下三模块对骨盆部位覆盖范围的示意图;

图6显示了亚洲成年男女性平均臀厚为22.36cm、平均大腿厚度为14.67cm;

图7为人体脊柱的侧面生理曲度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骨盆固定转运装置,包括左前部固定带、右前部固定带和后部固定带,左前部固定带、右前部固定带与后部固定带分别通过可拆卸的连接装置相连接,该连接装置的长度可调节使得左前部固定带、右前部固定带与后部固定带之间的距离可调节;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通过可开闭连接部件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骨盆固定转运装置分为三大模块连接构成的主体,实现功能分区,可使本发明的装置更容易贴合人体曲线弧度,从而使得固定更加稳固。进一步,可拆卸松紧装置的设置方便将损坏的模块替换为新的模块,避免了某一模块的损坏导致装置整体作废,从而增加了产品使用寿命,同时减少废品垃圾的增加,环保性好。

优选的,后部固定带包括骶尾部1、左臀部2-2、右臀部2-1和左大腿根部3-2、右大腿根部3-1共5个模块。设计为这5个模块是由于人体的骶尾部、臀部和大腿根部这些部位的分区形状和弧长曲度具有明显差别,这样的方案更使装置更容易贴合人体曲线弧度,使固定更加稳固贴服。

优选的,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为对称结构,左前固定带包括左前上部4-3、左前中部5-2和左前下部4-4这3个模块,右前固定带包括右前上部4-1、右前中部5-1和右前下部4-2这3个模块;该方案中,设计为左右对称结构能够保证左右受力均匀,固定稳固更加平衡,且满足对称美观性;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均设计为上、中、下部3个模块,使得装置更容易贴合人体曲线弧度,使固定更加稳固贴服。参见图4、图5,人体的臀部是腰与腿的结合部,骨架是由两个髋骨和骶骨组成的骨盆。臀的形态向后倾,其上缘为髂嵴,下界为臀沟(图5中虚线框为上、中、下各部分覆盖范围,臀部为固定带上、中模块所覆盖,下模块覆盖的是大腿根部)。

优选的,左前上部4-3与左前下部4-4,以及右前上部4-1与右前下部4-2的大小形状相同,上下搭配,满足对称美观性的同时固定带上下受力也更平衡。同时,左前部固定带上下两模块与左前中部5-1,以及右前部固定带的上下两模块与右前中部5-2分别形成“三明治”夹心结构,包裹和受力均趋向中部,保证对中部大转子水平的固定全面稳定,这是由于大转子水平是骨盆骨折最主要的出血部位(参见图5),骨盆固定装置须置于大转子水平而不是髂嵴部位才能发挥稳定骨盆环的作用。

优选的,左大腿根部3-2与左前下部4-4,以及右大腿根部3-1与右前下部4-2这4个模块大小形状相同,利于左大腿根部3-2和右前下部4-2,以及右大腿根部3-1和左前下部4-4能够前后配合使用,保证前后受力均衡,增加功能性。特别是右大腿根部3-1和左大腿根部3-2相比骶尾部1设计向下多延伸出5-10cm的宽度(图1中最下方的长方形虚线框),使得对大腿根部也实现良好的包裹固定,防止在转运过程出现下肢外旋等状况影响损伤部位的稳定。另外,连接装置的长度可调节使得左前部固定带、右前部固定带与后部固定带之间的距离可灵活调节,可适应于一定范围内体型的人员使用,也即各种体型使用时都能固定结实。

更优化的,左前上部4-3、左前下部4-4、右前上部4-1、右前下部4-2、左大腿根部3-2、右大腿根部3-1这6个模块大小形状相同,使得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受力均衡,利于稳定固定。

具体的,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之间并行设置至少3个可开闭连接部件,这样能够保证装置的上中下部分都能够固定稳定;优选的,可开闭连接部件包括固定环和魔术贴条带,魔术贴条带和固定环分别固定在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上,由魔术贴条带分别穿过环扣后拉紧粘牢实现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的连接固定。魔术贴条带优选勾毛一体魔术贴或勾毛同体魔术贴,两者相较勾毛同体魔术贴更优,将其勾毛同面的粘扣带对折即可实现自粘,能够减少所需的条带长度达到尽量简便,同时粘扣面积增大效果更牢固,可反复开合使用上千次不变形,符合医用甚至军用规格,并且可在其表面书写开始使用时间和患者信息等,方便后期对患者信息的采集。此外,前部固定带中间仅用魔术贴条带在保证固定牢固的前提下能够暴露更多的可视面积,便于对患者伤情的判断,也为紧急情况下急诊手术留出更多的操作空间。

勾毛同体魔术贴是用交互织法将勾和毛有规律的间隔织在同一面,对折就可以使勾毛可以自粘,达到缩小产品体积的同时不占空间并维持粘合功能的目的。相较之下,勾毛一体魔术贴是勾面和毛面分明,在条带同一面的两块区域分布,同样的功能实现需要的条带较长,能粘合的面积也比较固定,因此选用勾毛同体魔术贴效果更优。

总的来说,左前固定带和右前固定带均设计为上、中、下部3个模块主要是依据人体体型特点:前上部模块上缘为髂嵴水平,对应髂嵴间宽/骨盆宽(参见图5,即左、右髂嵴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同时也是腹宽。亚洲男性平均为27.01cm,亚洲女性平均为26.30cm)男女平均值为26.66cm,是体型较窄部位;往下体型逐渐增宽直至大转子点偏下的最宽部位,即臀宽(臀部向外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直线距离。亚洲男性平均为32.78cm,亚洲女性平均为33.07cm),男女平均值为32.93cm,由前中部模块覆盖,最窄跟最宽之间相差6.27cm;而后往下体型又逐渐变窄,由前下部模块覆盖,跟前上部模块覆盖的体型是较为对称的。由此可见,固定带覆盖的体型特点是“窄-宽-窄”,考虑如果仅用整体统一的长方形的条带(传统固定带)进行固定,可能发生中部松紧度达到要求而上下部并没有满足相应要求的现象,出现“松-紧-松”的效果而使固定不到位、不稳定。出于这点考虑,本发明的“三明治”夹心结构使包裹和受力均趋向中部,以及3模块对应的固定魔术贴条带来满足上中下不同的松紧度需求。

具体的,连接装置采用旋钮松紧装置,包括旋钮系带器6-1和绳6-2,两个旋钮系带器分别安装在左前部固定带和右前部固定带的中部,前部固定带与后部固定带的相对应的侧边均设置有穿绳孔,绳依次穿过孔道和旋钮系带器的内部转轴;旋钮内部采用齿轮设计,实现正向转动一圈即锁定一圈,能够保证时刻收紧效果,防止旋紧后受力又松开,直至无法转动实现旋紧,按下旋钮的同时即可将锁定绳长度全部释放实现一键松开。该方案通过转动旋钮就能控制绳的长度实现前后部固定带之间的距离也即装置松紧度的调节,更简单易操作的同时使得固定带整体的长度能够依据体格的不同灵活地进行调整,具有普遍适用性。

优选的,左前固定带、右前固定带和后部固定带均包括外侧耐磨层(下层)、减震贴服层和内侧防滑层(上层),其中,减震贴服层设置在外侧耐磨层和内侧防滑层之间,外侧耐磨层和内侧防滑层的边缘固定并延伸出减震贴服层以形成包边。具体加工时,每个固定带的外侧耐磨层可以对应固定带内的模块而分隔开,也可将外侧耐磨层的内壁与中间的减震贴服层固定,而外表面未分隔而呈现一个整面(如图2所示),满足美观的需要。同理,每个固定带的内侧防滑层可以对应固定带内的模块而分隔开,也可将内侧防滑层的内壁与中间的减震贴服层固定,而外表面未分隔而呈现一个整面(如图3所示)。

在该方案中,前部固定带和后部固定带的三层结构均采用柔软材料,可根据体型曲度而弯曲贴合。

具体的,外侧耐磨层选用耐磨材料,优选CORDURE面料,该面料具有优异的抗磨损性能和耐撕裂强度,目的是保证固定带的耐用性以适用于各种使用环境,特别是恶劣的战场环境。

具体的,位于中间的减震贴服层选用高柔软性材料,优选硅胶。本发明的装置中硅胶层分为大小不一的多个模块分布,一方面是为了整个装置的每个固定带能够更灵活地分块多曲度弯曲调整,另一方面是在保证达到舒适性和缓冲减震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装置的重量以满足便携性。

优选的,各固定带的减震贴服层根据人体骨盆部位曲线形状填充,能够紧贴骨盆进行固定,贴服性强,固定稳固。

具体的,内侧防滑层选用耐磨材料,且在内侧防滑层表面设置高密度(颗粒分布密度范围为4-10个/cm

优选的,在骶尾部1的外侧耐磨层上还覆盖有一硬质保护层,该硬质保护层是为了增加骶尾部1的硬度和耐磨性;硬质保护层优选硬塑料PP材质、PE胶壳、硬质碳纤维外壳等。这些材质起到硬板保护作用,定形并支撑使固定部位更平稳牢固,同时质量较轻便携性较好。

优选的,左前固定带、右前固定带中填充的中间硅胶层较后部固定带的中间硅胶层薄。后部固定带的硅胶层厚度为10mm,取值范围7-13mm;左前和右前固定带的硅胶层厚度为5mm,取值范围3-7mm(参照的是硅胶垫、橡胶瑜伽垫和护腰带等护具常规厚度要求,通常硅胶厚度≥3mm开始具有减震功能,13mm可达到护具的缓冲减震要求,对于骨盆固定带来说已经完全满足,不宜太厚主要是考虑到装置的便携性),这是由于承担缓冲减震的功能模块主要在骨盆后部,前部可适当减少厚度满足柔软舒适性即可,也能减轻重量以满足便携性。

具体的,由于后部固定带模块依据是因为臀部向后突形成弧度,使用一平面条带(传统固定带)不能起到很好包裹的作用,而且臀部厚度平均值为22.36cm(见图6),而大腿平均厚度为14.67cm,两者厚度差7.69cm,导致一个整体的长条带无法满足同时贴合臀部和大腿部分,也就无法固定到位。因此,骶尾部模块下半段的弧度设计参考骶尾椎生理曲度(35°对应的弧度,即0.611弧度,参见图7),后部固定带的其余4个模块因硅胶的柔软性容易贴合故均匀填充即可。

优选的,本发明的装置可调节长度范围在90±20cm(即70-110cm),具体的,旋钮松紧装置可调±5cm,两侧共±10cm;中间的魔力贴条带可调±10cm。上述规格设计主要是依据调查研究:亚洲男性臀围平均为88.82cm,女性平均为91.66cm。所以在平均臀围约90cm的基准上设计主体模块长度为90cm,搭配可松紧20cm的调节长度,保证装置的通用性,使尺寸可适用于绝大部分人群。

相关技术
  • 骨盆固定转运装置
  • 一种骨盆骨折急救专用固定保护转运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75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