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开关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6:35


一种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一种用于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电器件,通过对开关的面板进行按压使其转动,使开关达到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目的。为了确保开关顺利地在通路状态和断开状态进行之间转换,需要使面板的转动角度足够大,而这会增加开关的厚度。所以,有必要减小面板的转动角度。

相关技术通过在面板和过渡件之间增设传动件,利用传动件将面板的按压驱动力传递至过渡件,达到使面板的转动角度小于过渡件的摆动角度的目的。其中,过渡件的两侧分别布置一个可转动的传动件,传动件的一端与面板的按压侧的底部相抵,另一端与过渡件的一侧顶部相抵,面板被按压时能够驱动传动件随之转动,转动的传动件进而驱动过渡件摆动。

然而,由于开关中面板和过渡件的位置是固定的,相关技术在面板和过渡件之间布置一个传动件,该传动件的位置也相应是固定的,这就使得传动件的位置布置较为受限,并且,这也造成对传动件的结构尺寸进行设计时的精确度要求极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压板、开关功能组件、固定架、过渡件、面板和两个传动组件;

所述压板、所述开关功能组件均位于所述固定架内部,所述过渡件的上部与所述压板铰接,所述过渡件的下端作用于所述开关功能组件,所述面板铰接设置于所述固定架的顶部;

所述两个传动组件对称地位于所述过渡件的两侧,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铰接设置于所述压板上,且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面板的按压侧的底部相抵,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过渡件的一侧相抵;

所述第一传动件被配置为能够被所述面板的按压侧驱动而转动,所述第二传动件被配置为能够被转动的所述第一传动件驱动而平移运动,以推动所述过渡件沿着与所述面板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摆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和第一铰轴,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铰轴、所述第二传动部顺次连接,且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之间具有大于90°且小于180°的夹角;

所述第一传动部的远离所述第一铰轴的第一端与所述面板的按压侧的底部相抵;

所述第二传动部的远离所述第一铰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第一端铰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均呈板状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件的上部通过第二铰轴与所述压板铰接,所述面板通过第三铰轴与所述固定架铰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板上具有第一容置腔和两个第二容置腔;

所述两个第二容置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两端连通;

所述第一容置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过渡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容置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第二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的另一部分。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板包括:压板本体、两个第一支架、两组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两个第二容置腔形成于所述压板本体上;

所述两个第一支架和所述两组第二支架分别位于所述压板本体的顶部不同位置处,且所述两个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两侧,所述两组第二支架与所述两个第二容置腔一一对应,每组所述第二支架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两侧;

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第二铰轴与所述过渡件的上部铰接;

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第一铰轴与所述第一传动件铰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铰接部、驱动部和传动主体;

所述铰接部和所述驱动部分别与所述传动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铰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铰接;

所述驱动部用于与所述过渡件的一侧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四铰轴,且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具有过孔;

所述铰接部具有铰轴孔和开槽,所述铰轴孔贯穿所述铰接部的两端,所述开槽位于所述铰接部的背离所述传动主体的侧部且所述开槽与所述铰轴孔连通;

所述开槽被配置为使所述第四铰轴通过并进入所述铰轴孔内,所述过孔被配置为容纳所述铰接部的位于所述铰轴孔上方的部分。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板上具有第一容置腔和两个第二容置腔;

所述第一容置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过渡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上具有限位块,所述驱动部水平搭接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上,且所述驱动部的顶壁与所述限位块的底壁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部具有弧形表面,所述弧形表面与所述过渡件的一侧相抵以用于引导所述过渡件的转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功能组件包括:弹子组件、翘板、进线端子组件和出线端子组件;

所述进线端子组件和所述出线端子组件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架内部不同位置处,所述进线端子组件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翘板并允许所述翘板摆动,所述出线端子组件位于所述翘板的一侧;

所述弹子组件与所述过渡件连接,且所述弹子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翘板的顶部相抵,所述弹子组件能够随摆动的所述过渡件而摆动,以驱动所述翘板摆动,使得所述翘板上的动触点与所述出线端子组件上的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在面板按压过程中,面板的按压驱动力通过传动组件传递至过渡件,而并非作用于过渡件,这利于实现面板的小角度转动向过渡件的大角度摆动的切换。特别地,通过使传动组件设计为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第一传动件以与面板相同的转动方式进行传动,第二传动件以平移运动的方式进行传动,也就是说,过渡件最终受到的驱动力为水平驱动力,而不是转动力,该种方式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转动的第一传动件并没有直接作用于过渡件,而是通过平移运动的第二传动件作用于过渡件,如此设置,相比仅使用一个传动件时所带来的空间布置局限性,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传动件在开关内部有限的空间中的布置更加灵活(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第二传动件的长短来适应性地调整第一传动件在开关内部的布置位置),第一传动件的结构设计也相对更加灵活(对第一传动件的结构精度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这利于降低传动组件的制备难度,并且对不同类型的开关均具有较高的适应性。(2)由于第二传动件直接向过渡件提供水平驱动力,所以,使第二传动件的第二端直接与过渡件的一侧相抵即可,这样,无须对传统的过渡件进行改进,仅需对压板进行适应性改进即可,降低了开关的制备难度和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传动组件的爆炸图及其组合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传动组件与过渡件的作用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分解图及组合图,其中,左上部分为面板,右上部分为开关去除面板后剩余的部分,下方部分为开关的组合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压板的结构示意图及压板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的面板至过渡件之间的行程转换原理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压板;

101、第一容置腔;102、第二容置腔;

11、压板本体;12、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限位块;

2、开关功能组件;

21、弹子组件;22、翘板;23、进线端子组件;24、出线端子组件;

3、固定架;31、第三支架;

4、过渡件;

5、面板;51、驱动块;52、铰接块;

6、传动组件;

61、第一传动件;611、第一传动部;612、第二传动部;

613、第一铰轴;614、第四铰轴;615、过孔;616、驱动轴;

62、第二传动件;

621、铰接部;6211、铰轴孔;6212、开槽;

622、驱动部;6221、弧形表面;623、传动主体;

7、第二铰轴;

8、第三铰轴。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开关的装配状态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其中,使开关的面板所在的方位作为“上”或者“顶”,使开关的固定架所在方位作为“下”或者“底”。

开关是一种用于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电器件,通过对开关的面板进行按压使其转动,使开关达到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目的。为了确保开关顺利地在通路状态和断开状态进行之间转换,需要使面板的转动角度足够大,而这会增加开关的厚度。所以,有必要减小面板的转动角度。

相关技术通过在面板和过渡件之间增设传动件,利用传动件将面板的按压驱动力传递至过渡件,达到使面板的转动角度小于过渡件的摆动角度的目的。其中,过渡件的两侧分别布置一个可转动的传动件,传动件的一端与面板的按压侧的底部相抵,另一端与过渡件的一侧顶部相抵,面板被按压时能够驱动传动件随之转动,转动的传动件进而驱动过渡件摆动。

然而,由于开关中面板和过渡件的位置是固定的,相关技术在面板和过渡件之间布置一个传动件,该传动件的位置也相应是固定的,这就使得传动件在位置布置较为受限,并且,这也造成对传动件的结构尺寸进行设计时的精确度要求极高,使得传动件的制备难度较大。另外,在面板和过渡件之间布置上述传动件时,面板和过渡件在传统结构基础上均须进行适应性改进设计,比如,需要重新设计新的面板生产模具和过渡件生产模具,以及可能还需要重新定制新的成型制造设备等,这会增加开关的制备难度和制备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如附图1所示,该开关包括:压板1、开关功能组件2、固定架3、过渡件4、面板5和两个传动组件6。其中,压板1、开关功能组件2均位于固定架3内部,过渡件4的上部与压板1铰接,过渡件4的下端作用于开关功能组件2,面板5铰接设置于固定架3的顶部。

对于面板5,其又称为按钮,面板5具有两个按压侧,其中一个按压侧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始终上翘(将在开关断开状态下上翘的按压侧称为第一按压侧),而面板5的另一个按压侧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时下垂(将在开关断开状态下下垂的按压侧称为第二按压侧)。

两个传动组件6对称地位于过渡件4的两侧,其中,两个传动组件6的分布方向与压板1上第一按压侧和第二按压侧的分布方向一致。通过传动组件6将面板5的按压驱动力传递至过渡件4,达到使面板5的转动角度小于过渡件4的摆动角度的目的。

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对于每一传动组件6,其包括:第一传动件61和第二传动件62,第一传动件61铰接设置于压板1上,且第一传动件61的第一端与面板5的按压侧的底部相抵,第一传动件61的第二端与第二传动件62的第一端铰接,第二传动件62的第二端与过渡件4的一侧相抵。第一传动件61被配置为能够被面板5的按压侧驱动而转动,第二传动件62被配置为能够被转动的第一传动件61驱动而平移运动,以推动过渡件4沿着与面板5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摆动。

以下结合图2来对传动组件6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描述,其中,图2中,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位于左侧,在使开关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时,按压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面板5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对于与第一按压侧对应的传动组件6,由于第一传动件61的第一端与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的底部相抵且第一传动件61铰接设置于压板1上,则下压的第一按压侧会驱动第一传动件61的第一端向下运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件61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一传动件61的第二端与第二传动件62的第一端铰接,则逆时针转动的第一传动件61的第二端则向上转动,进而推动第二传动件62向着靠近过渡件4的方向平移运动(即向着右侧平移运动)。由于第二传动件62的第二端与过渡件4的一侧相抵,则第二传动件62的平移运动会驱动与压板1铰接的过渡件4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摆动。过渡件4的下端作用于开关功能组件2,使得开关功能组件2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也就是使得开关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与此同时,对于与第二按压侧对应的传动组件6,摆动的过渡件4将联动该侧的传动组件6,使得与第二按压侧对应的传动组件6中的第一传动件61进行同步的逆时针运动,与逆时针运动的第二按压侧始终保持同步,最终,在开关切换至通路状态时,面板5的第二按压侧由下垂状态切换至上翘状态。在面板5按压过程中,面板5的按压驱动力通过传动组件6传递至过渡件4,而并非作用于过渡件4,这利于实现面板5的小角度转动向过渡件4的大角度摆动的切换。

特别地,通过使传动组件6设计为包括第一传动件61和第二传动件62,第一传动件61以与面板5相同的转动方式进行传动,第二传动件62以平移运动的方式进行传动,也就是说,过渡件4最终受到的驱动力为水平驱动力,而不是转动力,该种方式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转动的第一传动件61并没有直接作用于过渡件4,而是通过平移运动的第二传动件62作用于过渡件4,如此设置,相比仅使用一个传动件时所带来的空间布置局限性,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传动件61在开关内部有限的空间中的布置更加灵活(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第二传动件62的长短来适应性地调整第一传动件61在开关内部的布置位置),第一传动件61的结构设计也相对更加灵活(对第一传动件61的结构精度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这利于降低传动组件6的制备难度,且对不同类型的开关具有较高的适应性。(2)由于第二传动件62直接向过渡件4提供水平驱动力,所以,使第二传动件62的第二端直接与过渡件4的一侧相抵即可,这样,无须对传统的过渡件4进行改进,仅需对压板1进行适应性改进即可,降低了开关的制备难度和成本。

相关技术中,由于传动件向过渡件4提供的是转动式驱动力,所以,需要在过渡件4的顶部设置额外的止挡块来与传动件的驱动端耦接,这样,不仅使压板1相对于传统的压板1进行适应性改进,过渡件4也需要相对于传统的过渡件4进行改进,增加了制备难度和制备成本。而本发明实施例中,直接使用传统的过渡件4即可,相比相关技术,在开关制备难度和制备成本上均是有利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3所示,第一传动件61包括:第一传动部611、第二传动部612和第一铰轴613,第一传动部611、第一铰轴613、第二传动部612顺次连接,且第一传动部611与第二传动部612之间具有大于90°且小于180°的夹角。

举例来说,第一传动部611与第二传动部61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92°-150°,进一步为95°-120°,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95°、100°、105°、110°、115°、120°、125°等。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传动部611、第一铰轴613、第二传动部612采用一体成型方式进行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的第一传动件61。第一铰轴613位于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形成的角部的凸出部分。

其中,第一传动部611的远离第一铰轴613的第一端与面板5的按压侧的底部相抵,第二传动部612的远离第一铰轴613的第二端与第二传动件62的第一端铰接。通过使第二传动部612的第二端与第二传动件62的第一端铰接,能够确保第二传动部612转动时,第二传动件62仅作平移运动,而不会随着第二传动部612的转动而进行转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3所示,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均呈板状结构,例如,均为平板状,该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传动效率快等优点。

在一些示例中,使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的宽度相同,且均为面板5宽度的1/3-3/4。其中,这里所述的宽度方向指的是如图1所示的沿前后两侧的方向。

进一步地,使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的宽度大于第二传动件62的宽度,例如,第二传动件62的宽度为第二传动部612的宽度的1/8-1/4(第二传动件62的宽度可以与过渡件4相应侧部处的宽度相同或者稍微偏小)。

上述的关于第一传动部611、第二传动部612、第二传动件62的宽度的设计,在简化传动组件6结构布置的前提下,还利于提高传动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附图5所示,第一传动件61通过第一铰轴613与压板1铰接,过渡件4的上部通过第二铰轴7与压板1铰接,面板5通过第三铰轴8与固定架3铰接。对于上述各铰接,可以理解,所涉及的每一转动过程均以对应的铰轴为转轴。

如附图4所示,两个传动组件6各自对应一个第一铰轴613,这两个第一铰轴613沿着如图4所示的左右两侧的方向对称分布于第二铰轴7的两侧。

在一些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使两个传动组件6对应的两个第一铰轴613的中轴线和第二铰轴7的中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彼此平行。即,一个第一铰轴613、第二铰轴7、另一个第一铰轴613沿左右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且彼此平行。第一传动部61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铰轴613的斜上方,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之间的铰接轴位于第一铰轴613的斜下方,且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之间的铰接轴、第二传动部612的第二端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三铰轴8和第二铰轴7的中轴线重合,在一些示例中,第三铰轴8布置为两个,两个第三铰轴8沿着图1所示的前后两侧的方向对称分布于第二铰轴7的两侧,即,一个第三铰轴8、第二铰轴7、另一个第三铰轴8沿着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且三者的中轴线重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通过使上述各铰轴的空间布置如上所示,不仅能够减小面板5的按压角度,最终使得面板5的转动角度小于过渡件4的摆动角度,实现面板5的小行程向过渡件4的大行程的转换。而且,各铰轴的上述空间布置还利于简化开关的内部结构,使其内部空间布置对称且紧凑。

当然,不排除地是,即使两个传动组件6对应的两个第一铰轴613的中轴线和第二铰轴7的中轴线不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第三铰轴8和第二铰轴7的中轴线并不重合,也能够实现使面板5的转动角度小于过渡件4的摆动角度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611的远离第一铰轴613的第一端与面板5的按压侧的底部相抵,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3所示,第一传动部611的远离第一铰轴613的第一端设置有驱动轴616,该驱动轴616例如为圆柱形,该驱动轴616平行于第一铰轴613。驱动轴616的宽度可以与第一传动部611的宽度相同,也可以稍大于第一传动部611的宽度,例如,驱动轴616的两端凸出于第一传动部611的两侧之外。

相应地,如附图5所示,对于面板5,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和第二按压侧的底部均可以相应地设计驱动块51,以第一按压侧举例来说,在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的底部布置驱动块51,利用该驱动块51与第一传动部611上的驱动轴616相抵,来实现面板5对第一传动部611的驱动。驱动块51的宽度可以与第一传动部611上的驱动轴616的宽度相同,也可以稍小于驱动轴616的宽度。在一些示例中,可以使驱动块51设置为三个,三个驱动块51沿着面板5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例如,驱动块51为长条形杆状结构,驱动块51的长度方向沿着如图1所示的左右两侧的方向。

进一步地,为了使面板5对第一传动部611的驱动更为顺畅,且减小面板5的相对于固定架3的凸出厚度,可以使驱动块51的底部设置倾斜的导向面,该导向面设置在驱动块51的靠近第一传动部611的一端,使得驱动块51的厚度向着面板5中部逐渐减小。

对于上述结构的第一传动件61,可以在压板1上设置相应的容置腔来对其进行容纳,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6所示,压板1上具有第一容置腔101和两个第二容置腔102;两个第二容置腔102分别与第一容置腔101的两端连通,即两个第二容置腔102沿着如图6所示的左右两侧的方向对称分布于第一容置腔101的两侧。

第一容置腔101被配置为用于容纳过渡件4和第二传动件62的一部分(第二传动件62的大部分主体和第二端),所以,第一容置腔101的尺寸与过渡件4和第二传动件62的尺寸相适配,保持间隙配合,不妨碍过渡件4和第二传动件62的运动即可。

第二容置腔102被配置为用于容纳第二传动部612和第二传动件62的另一部分(第二传动件62的第一端和靠近第一端的小部分主体)。

通过在压板1上设置上述第一容置腔101和第二容置腔102来容纳上述各部件,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插座的内部富裕空间,还特别利于减小插座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容置腔101的用于容纳过渡件4的部分的底部是掏空的,以便于过渡件4贯穿压板1进入固定架3内部,第一容置腔101的其他部分和第二容置腔102具有底壁,利用底壁能够对其内部容纳的各部件进行相应的支撑。

在压板1上具有容置腔的基础上,为了确保第一铰轴613的中轴线和第二铰轴7的中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彼此平行,以及第二铰轴7和第三铰轴8的中轴线重合,可以通过使用支架的方式来确保上述各铰轴在空间上的精准布置,以下分别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6所示,压板1包括:面板本体11、两个第一支架12、两组第二支架13,其中,第一容置腔101和两个第二容置腔102形成于面板本体11上。

两个第一支架12和两组第二支架13分别位于面板本体11的顶部不同位置处,且两个第一支架12位于第一容置腔101的两侧(如图1所示的沿前后方向的两侧),例如,第一支架12位于第一容置腔101的相应位置处的侧壁顶部。

两组第二支架13与两个第二容置腔102一一对应,每组第二支架13位于对应的第二容置腔102的两侧(也就是说,每一组第二支架13包括两个第二支架13,这两个第二支架13位于第二容置腔102的沿如图1所示的沿前后方向的两侧),例如,第二支架13位于第二容置腔102的相应位置处的侧壁顶部。

其中,第一支架12通过第二铰轴7与过渡件4的上部铰接;第二支架13通过第一铰轴613与第一传动件61铰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均包括支架本体和铰轴孔,铰轴孔贯穿支架本体,对于第一支架12,使第二铰轴7套设于第一支架12上的铰轴孔内部,这样,第二铰轴7能够沿着其所在的铰轴孔转动,最终实现压板1和过渡件4的上部之间的铰接。对于第二支架13,可以使第一铰轴613的两端分别凸出于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之外,第一铰轴613的凸出部分套设于第二支架13上铰轴孔内部,这样,第一铰轴613能够沿着其所在的铰轴孔转动,最终实现压板1和第一传动件61之间的铰接。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使第二铰轴7固定连接于过渡件4的上部的相对的两侧,例如,采用一体成型方式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在固定架3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三支架31,使面板5通过两个第三铰轴8与两个第三支架31一一进行铰接。

两个第三支架31沿前后方向位于固定架3的顶部两侧,每一个第三支架31对应地固定连接一个第三铰轴8(也就是说,第三支架31对第三铰轴8进行支撑),使面板5上相应位置处分别设置一个铰接块52(一共布置两个铰接块52),铰接块52上具有铰接孔以容纳第三铰轴8,这样,铰接块52能够沿着第三铰轴8转动,即可实现面板5与固定架3之间的铰接。

可见,通过调整多个支架的位置和高度,即可容易地实现各个铰接轴在空间中的精准布置,这利于降低开关制备成型难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第二传动件62包括:铰接部621、驱动部622和传动主体623;其中,铰接部621和驱动部622分别与传动主体62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铰接部621用于与第一传动件61的第二端铰接;驱动部622用于与过渡件4的一侧相抵。

示例性地,传动主体623为平直的杆状结构,传动主体623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以适应于平直的平移运动。传动主体623的底部至少部分地与第一容置腔101的底壁相接触,以获得良好的支撑效果。

对于第二传动件62的铰接部621,其与第一传动件61的第二端铰接,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传动件61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四铰轴614,且第一传动件61的第二端具有过孔615,可以认为,过孔615位于第四铰轴614和第一传动件61的第二端之间。

如附图3所示,铰接部621具有铰轴孔6211和开槽6212,铰轴孔6211贯穿铰接部621的两端,开槽6212位于铰接部621的背离传动主体623的侧部且开槽6212与铰轴孔6211连通。开槽6212被配置为使第四铰轴614通过并进入铰轴孔6211内,过孔615被配置为容纳铰接部621的位于铰轴孔6211上方的部分。

在进行第一传动件61和第二传动件62的组装时,第二传动件62的铰接部621通过其开槽6212使第四铰轴614套入至铰轴孔6211内,与此同时,铰接部621的位于铰轴孔6211上方的部分进入至过孔615内(过孔615起到了防干涉作用),铰接部621的位于铰轴孔6211下方的部分位于第四铰轴614与第二容置腔102的底壁之间。

为了进一步确保第二传动件62沿着水平方向平移运动,可以使铰接部621的位于铰轴孔6211下方的部分水平搭接于第二容置腔102的底壁上。

由上述可知,压板1上具有第一容置腔101和两个第二容置腔102;第一容置腔101被配置为用于容纳过渡件4和第二传动件62的一部分,其中,第二传动件62的驱动部622位于第一容置腔101内部。进一步地,如附图6所示,第一容置腔101的侧壁上具有限位块14,驱动部622水平搭接于第一容置腔101的底壁上,且驱动部622的顶壁与限位块14的底壁相抵。

通过上述限位块14来对第二传动件62的驱动部622进行限位,限位块14与第一容置腔101相应位置处的底壁之间形成限位腔,第二传动件62的驱动部622的侧部限位于该限位腔内,防止该驱动部622向上运动,使得驱动部622仅能作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来自第二传动件62的水平驱动力充分且高效地传递至过渡件4。

可以仅在第一容置腔101的一侧的侧壁上设置上述限位块14,也可以同时在第一容置腔101的相对的两侧的侧壁上设置上述限位块14。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3及附图4所示,第二传动件62的驱动部622具有弧形表面6221,弧形表面6221与过渡件4的一侧相抵以用于引导过渡件4的转动,使得过渡件4的转动更加顺畅。

以上就开关中传动组件6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示例性描述,下面将进一步地描述开关中的开关功能组件2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该开关功能组件2包括:弹子组件21、翘板22、进线端子组件23和出线端子组件24。

进线端子组件23和出线端子组件24分别固定于固定架3内部不同位置处,进线端子组件23被配置为支撑翘板22并允许翘板22摆动,出线端子组件24位于翘板22的一侧。

对于翘板22,其在固定架3内部被进线端子组件23所支撑,翘板22包括:两个导电臂,支撑部、装配部,导电臂为折板状,两个导电臂对称地位于支撑部的两侧,且每一导电臂分别与支撑部的相应侧连接,并且,仅其中一个导电臂的远离支撑部的侧部具有一个动触点,另一个导电臂上不设置动触点。装配部与支撑部的底壁连接,装配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弧形、梯形、矩形、三角形等。

对于进线端子组件23,其同时兼具支撑翘板22和提供导电通路的作用,在一些示例中,进线端子组件23包括:进线端子、与进线端子连接的板状支撑体和位于板状支撑体顶部的转轴,其中,转轴位于翘板22的装配部的容纳空间内,使得装配部能够绕着转轴进行转动。同时,翘板22的装配部和进线端子组件23的转轴的上述配合作用,还使得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电性连接关系。

对于出线端子组件24,其包括:出线端子和位于出线端子顶部的静触点,出线端子与开关的控制电路电性连接,静触点与翘板22上的动触点相对并配合作用。

弹子组件21与过渡件4连接,且弹子组件21的底部与翘板22的顶部相抵,弹子组件21能够随摆动的过渡件4而摆动,以驱动翘板22摆动,使得翘板22上的动触点与出线端子组件24上的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

对于弹子组件21,其包括:伸缩杆和弹簧;过渡件4上具有贯穿其底部的盲孔,伸缩杆安装于盲孔中,伸缩杆的下端位于盲孔外并且抵靠于翘板22的支撑部的顶部,弹簧位于伸缩杆的上端与盲孔的顶壁之间。其中,伸缩杆的下端为圆球形或者圆锥形,以使得对翘板22的驱动更为顺畅。

过渡件4进行摆动时,能够带动弹子组件21随之摆动,在弹子组件21摆动过程中,伸缩杆的上端压缩弹簧,同时,伸缩杆的下端与翘板22的支撑部的顶部表面发生相对滑动,最终使得伸缩杆的下端由支撑部顶部的一端滑动至另一端。在此过程中,由于弹簧的弹力作用,伸缩杆的下端始终与翘板22的支撑部贴合,并向翘板22的支撑部施加一个摆动力,使得翘板22在弹子组件21的驱动下进行摆动,翘板22上的动触点与出线端子组件24上的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进而实现对翘板22开关的操作控制。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开关在使用场景下,例如安装于墙壁中时,使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位于下方,面板5的第二按压侧位于上方,这样,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在开关断开状态下保持上翘。当需要使开关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时,按压位于下方的第一按压侧,反之,当需要使开关由通路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按压位于上方的第二按压侧即可,这符合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便于提高开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关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压板1与固定架3的装配方式、以及面板5和固定架3的装配方式,它们均采用本领域常见的装配方式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对它们不再具体的说明。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上述的开关的结构,以下就该开关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描述:

参见附图2、附图4及附图5,在开关断开状态下,对面板5的上翘的第一按压侧进行按压,第一按压侧的下端将绕着第三铰轴8进行逆时针转动,从而按面板5的下端驱动块51将驱动第一传动部611上的驱动轴616,使得第一传动部611绕着第一铰轴613进行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一传动部611与第二传动部612铰接,所以,第二传动部612在第一传动部611的推动下向着靠近过渡件4的方向平移运动,使得第二传动部612一端的驱动部622推动过渡件4的侧面,过渡件4绕着第二铰轴7逆时针旋转,从而弹子组件21推动翘板22使其摆动,这样,翘板22上的动触点与出线端子组件24上的静触点相接触,开关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

与此同时,过渡件4的另一侧面将推动其对应侧的第二传动部612使其沿着远离过渡件4的方向平移运动,进而使得与第二传动部612铰接的第一传动部611绕着其对应的第一铰轴613逆时针转动,则该第一传动部611上的驱动轴616跟随面板5的第二按压侧底部的驱动块51一同向着远离固定架3的方向转动,使得在开关处于通路状态时,面板5的第二按压侧上翘。

反之,当需要使开关由通路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按压面壁的第二按压侧,传动组件6基于上述的同样的传动原理进行传动。

进一步地,结合图7对面板5的小角度转动实现过渡件4的大角度摆动的原理进行描述:

图7中,O

A为开关在断开状态下,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底部的驱动块51与第一传动件61的驱动轴616驱动作用时的施力点,B点为开关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时,施力点A所到达的位置。

A`为开关在断开状态下,面板5的第二按压侧底部的驱动块51与第一传动件61的驱动轴616驱动作用时的施力点,B`为开关由通路状态运动至断开状态时,施力点A`所到达的位置。

C为对应于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的第四铰轴614(即,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的铰接点),D点为开关由断开状态运动至通路状态时,铰接点C所到达的位置;C`为对应于面板5的第二按压侧的第四铰轴614(即,第一传动部611和第二传动部612的铰接点),D`点为开关由通路状态运动到断开状态,铰接点C`所到达的位置。

两个传动组件6的第二传动件62的驱动部622相对于过渡件4的中心线对称且固定,将对应于面板5的第一按压侧的驱动部622定义为E,将开关由断开状态运动至通路状态时,作用点E所到达的位置定义为E`。对于对应于面板5的第二按压侧的第二传动件62的驱动部622,其施力点随着开关状态的变化与上述的E和E`的位置变化相同,所以,此处仅以E和E`进行描述即可。

α即∠EO

β

β

γ即∠AO

由于第一传动件61、第二传动件62和过渡件4依次连接,所以第一传动件61与过渡件4的转动角度相同,即β

综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开关,通过上述结构布置,使得面板5的摆动角度小于过渡件4的摆动角度,实现了面板5的小角度转动向过渡件4的大角度摆动的转换,使得开关的体积得以减小,这利于开关的轻薄化设计,有效降低开关凸出墙面的厚度,使得开关的美观性更强。另外,由于面板5的小角度摆动,使得多个开关并排使用时,即使其中一个开关的状态不同于其他开关,但是在视觉效果上,多个开关的面板5仍然是较为统一且平整的,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开关组件、包括开关组件的开关设备、包括开关装置的开关设备和冷却方法
  • 一种开关装置和一种带有该开关装置的绝缘型开关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80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