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塑性建筑模板及其支撑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33:45


一种塑性建筑模板及其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塑性建筑模板及其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房在进行建设时,楼层与楼层之间的连接面通常都是利用混凝土与钢筋混合浇筑形成楼层连接楼板,常见于农村的两层楼房中,楼层连接楼板在进行浇注混凝土时,都会在楼层连接楼板底部固定一层塑形建筑模板,对混凝土进行承载,以使得混凝土能够快速塑形。

公布号 CN11045391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楼层连接楼板浇注用塑形建筑模板,包括支撑台,支撑台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缸,且第一液压缸的活塞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槽钢,且槽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同一个顶板。顶板的一侧顶部和另一侧底部均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活动板,且活动板的底部均开有第二插孔,第二插孔的内部插接有第二销钉,顶板靠近卡槽拐角处的一侧均开有第三插孔。当进行多个塑形建筑模板拼接时,可调节活动板的转动,将同一个第二销钉插接在第二插孔和第三插孔内,保持相邻两块顶板之间的连接固定性。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相关技术的塑形建筑模板通过顶板对混凝土进行承载,当楼层连接楼板的承载面积大于顶板的支撑面积时则需要在用于支撑的顶板周边安装用于配合的顶板以增大顶板整体的承载面积。但是发明人认为仅用轴销的方式连接相邻两块顶板,容易使得用于配合的顶板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容易使得塑形建筑模板对混凝土的承载力不均匀,进而导致楼层连接楼板自中部向边缘倾斜,最终导致楼层连接楼板的水平度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支撑顶板与配合顶板连接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塑性建筑模板及其支撑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塑性建筑模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塑性建筑模板,包括支撑顶板、若干配合顶板和若干连接块,所述配合顶板铺设于支撑顶板的周侧;所述连接块安装于支撑顶板与配合顶板的相连处以及相邻配合顶板的相连处;所述连接块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嵌置块,所述嵌置块对应嵌置于支撑顶板与配合顶板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块和嵌置块配合使得支撑顶板与配合顶板连接固定,且使得相邻的配合顶板也可以连接固定。当塑性建筑模板支撑楼层连接楼板时,连接块和嵌置块可以约束配合顶板的自由度,减少配合顶板倾斜的情况发生。具有提升配合顶板的稳定性,从而便于塑形建筑模板承载浇筑的混凝土时受力均匀的效果,且便于减少楼层连接楼板自中部向边缘倾斜的情况发生,最终便于提升浇筑的楼层连接楼板的水平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顶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支撑顶板的侧边对应设置;各所述配合顶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与配合顶板的侧边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磁块,同一所述连接块上的嵌置块对应嵌置于相邻的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内或者相邻的第二安装槽内,所述嵌置块与磁块磁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用于限制嵌置块的自由度,磁块用于固定嵌置块和连接块,减少连接块掉落的情况发生。且采用磁块可以使得支撑顶板和配合顶板的拆装较为简便,便于提升塑性建筑模板的安装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塑性建筑模板的支撑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塑性建筑模板的支撑装置,包括前述的塑性建筑模板,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支撑顶板的主体支撑组件和用于支撑配合顶板的若干配合支撑组件,所述配合支撑组件安装于主体支撑组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体支撑组件用于支撑住支撑顶板,配合支撑组件用于支撑配合顶板,由于配合支撑组件安装于主体支撑组件上,较容易使得塑性建筑模板、主体支撑组件和配合支撑组件构成三角支撑结构,从而便于提升配合顶板支撑的稳定性,进而可以提升楼层连接楼板浇筑后的水平度。

可选的,所述主体支撑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支撑座、升降驱动件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支撑顶板连接;所述配合支撑组件包括铰接杆、安装套和锁止件,所述铰接杆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块球铰接,所述安装套套设于支撑柱周向并与支撑柱螺纹连接,所述铰接杆远离连接块的一侧朝向安装套处倾斜设置,所述锁止件锁止铰接杆于安装套周壁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座用于安装升降驱动件,支撑柱用于支撑住支撑顶板,升降驱动件用于抬升支撑柱以及塑性建筑模板,使得塑性建筑模板可以适用不同楼高的楼层连接楼板的支撑。铰接杆用于连接连接块和安装套,通过铰接杆与连接块的球铰接,可以使得位于各个方位的铰接杆均可以朝向安装套的外壁处倾斜,安装套通过锁止件固定铰接杆,铰接杆、支撑柱与塑性建筑模板构成三角支撑体系,从而可以稳定的支撑塑性建筑模板,进而可以提升楼层连接楼板的水平度。

可选的,所述安装套设置若干个并沿支撑柱的轴向设置,所述安装套的数量与塑性建筑模板上安装的连接块的圈数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套设置若干个,可以根据铰接杆的位置调节安装套在支撑柱上的位置,且不同位置的铰接杆可以对应与不同位置的安装套连接,便于有序的定制铰接杆的长度,且便于有序的安装铰接杆,减少各铰接杆在拆装和固定时相互干涉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锁止件包括铰接板、固定绳、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所述铰接板与安装套的侧壁铰接,所述铰接板远离安装套的一端与固定绳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扣安装于安装套外壁且位于铰接板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扣安装于支撑座上,所述固定绳远离铰接板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并固定于第二连接扣处;所述铰接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抵接于铰接板与安装套的夹角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绳依次穿过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先使得铰接板自然下垂,待铰接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靠近或抵接对应的固定套侧壁时,拉动固定绳使得铰接板朝向固定套外壁处转动,随后将固定绳远离铰接板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扣固定,铰接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被限位和固定于铰接板与固定套的夹角内。

可选的,所述安装套之间以及最下层的安装套与升降驱动件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限制安装套沿支撑柱轴向位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杆会将所承受的压力传递给铰接板,铰接板安装在安装套上,安装套也会承受部分压力,限位组件的设置可以在安装套的位置固定后限制安装套位移,提升铰接杆支撑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位于支撑柱的周向并抱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便于灵活的安装于支撑柱的轴向,且便于稳定的支撑安装套。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支撑顶板、配合顶板、连接块和嵌置块的设置,能够起到提升配合顶板的稳定性,从而便于塑形建筑模板承载浇筑的混凝土时受力均匀,进而便于减少楼层连接楼板自中部向边缘倾斜的情况发生,最终便于提升浇筑的楼层连接楼板的水平度的效果;

2.通过铰接杆、安装套和锁止件的设置,能够起到构成三角支撑体系,从而可以稳定的支撑塑性建筑模板,进而可以提升楼层连接楼板的水平度的效果;

3.通过铰接板、固定绳、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的设置,能够起到灵活的锁止和松开铰接杆,降低铰接杆的固定难度,且便于构筑三角支撑体系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塑性建筑模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塑性建筑模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顶板;11、第一安装槽;12、磁块;13、第一渗水孔;2、配合顶板;21、第二安装槽;3、连接块;31、嵌置块;32、第二渗水孔;33、销轴;4、透水膜;41、连接管;5、主体支撑组件;51、支撑座;52、液压缸;53、安装板;54、支撑柱;6、配合支撑组件;61、安装套;62、铰接杆;63、铰接板;64、固定绳;65、第一连接扣;66、第二连接扣;7、限位组件;71、第一限位块;72、第二限位块;8、塑性建筑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塑性建筑模板。参照图1,一种塑性建筑模板包括支撑顶板1、若干配合顶板2和若干连接块3,配合顶板2铺设于支撑顶板1周侧,连接块3安装于支撑顶板1与配合顶板2之间以及相邻配合顶板2之间,使得支撑顶板1和配合顶板2连接形成整体的塑性建筑模板8,用于支撑楼层连接楼板。支撑顶板1和配合顶板2的板面投影形状可以为三边形、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中支撑顶板1和配合顶板2均采用板面投影形状为方形的钢板。

参照图2和图3,支撑顶板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槽11,第一安装槽11与支撑顶板1的侧边对应设置;配合顶板2上远离楼层连接楼板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槽21,第二安装槽21与配合顶板2的侧边对应设置。第一安装槽11与第二安装槽21侧壁处连接有磁块12,连接块3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嵌置块31,嵌置块31与连接块3焊接。嵌置块31可以采用磁性材质或者可以与磁性材质吸合的材质。当连接块3安装于支撑顶板1与配合顶板2之间时,嵌置块31对应嵌置于相邻的第一安装槽11与第二安装槽21内,并与第一安装槽11与第二安装槽21内的磁块12磁性连接,使得连接块3被固定住。当连接块3安装于相邻的配合顶板2之间时,嵌置块31对应嵌置于相邻的第二安装槽21内,并与磁块12磁性连接,使得连接块3被固定住。

参照图2和图3,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21槽底均开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渗水孔13,第一渗水孔13为通孔。塑性建筑模板8表面铺设有透水膜4,透水膜4朝向第一渗水孔13的一侧粘接有连接管41,连接管41嵌置于第一渗水孔13内。嵌置块31朝向第一渗水孔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渗水孔32,第二渗水孔32为盲孔。第一渗水孔13与第二渗水孔32连通设置,且连接管41延伸至第二渗水孔32内。连接管41的外壁处开设有腰型槽,嵌置块31侧壁上插设有销轴33,销轴33的一端可延伸至腰型槽内,从而固定住连接管41。腰型槽的长端可以沿连接管41的周向延伸,且腰型槽的宽度大于销轴33的宽度,便于销轴33与腰型槽对位。

混凝土内析出的水可以通过透水膜4排入连接管41内,便于加快楼层连接楼板处的混凝土的固化速度,且可以避免出现混凝土泄露的问题。连接管41与嵌置块31通过销轴33连接固定,既便于固定透水膜4,在分离楼层连接楼板与塑性建筑模板8时减少透水膜4与混凝土粘连的情况发生,使得透水膜4完整的从楼层连接楼板上剥离;且可以提升嵌置块31与塑性建筑模板8连接固定的稳定性,降低支撑顶板1与配合顶板2意外分离的情况,进而便于提升塑性建筑模板8整体连接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塑性建筑模板的实施原理为:首先,根据所要支撑楼层连接楼板的面积规划塑性建筑模板8的总面积,以支撑顶板1作为中心顶板,将配合顶板2铺设设于支撑顶板1周侧。随后在支撑顶板1与配合顶板2之间以及相邻配合顶板2之间安装连接块3。配合顶板2的尺寸根据塑性建筑模板8的总面积合理设计即可,通过更换不同长宽尺寸的配合顶板2,可以适应较多尺寸的楼层连接楼板的支撑。在支撑时,为便于塑性建筑模板8的组装以及顶升,楼层连接楼板可以分区域浇筑,使得塑性建筑模板8可以分区域支撑。

接着,在拼装好的塑性建筑模板8上铺设透水膜4,并将连接管41通过第一渗水孔13插入第二渗水孔32内。再接着将销轴33从嵌置块31侧壁插入连接管41侧壁处的腰型槽内。待固定住连接管41后,可以将本实施例中的塑性建筑模板8顶升至需要支撑的楼层连接楼板的高度处。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塑性建筑模板的支撑装置。参照图3和图4,一种塑性建筑模板的支撑装置包括主体支撑组件5和若干配合支撑组件6,主体支撑组件5支撑支撑顶板1,配合支撑组件6安装于主体支撑组件5上并通过支撑连接块3从而支撑各配合顶板2。

参照图4,主体支撑组件5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支撑座51、升降驱动件和支撑柱54,升降驱动件采用液压缸52,且液压缸52的缸体安装于支撑座51上,液压缸52的活塞杆上连接有安装板53。支撑柱54竖直设置且其一端固定在安装板53上,另一端与支撑顶板1连接。为便于较为平衡的支撑塑性建筑模板8,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顶板1、支撑柱54、安装板53以及液压缸52同轴设置。

参照图3和图4,配合支撑组件6包括安装套61、锁止件和铰接杆62,安装套61套设于支撑柱54周向并与支撑柱54螺纹连接,安装套61沿支撑柱54的轴向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可以根据塑性建筑模板8上安装的连接块3的圈数设置安装套61的数量。本实施例中塑性建筑模板8上安装有两圈连接块3,所以支撑柱54上螺纹连接有两个安装套61。。铰接杆62的一端与连接块3远离嵌置块31的一侧球铰接,另一端朝向安装套61外壁处倾斜,锁止件将铰接杆62远离连接块3的一端固定于安装套61外壁处。最内圈铰接杆62朝向最上方的安装套61倾斜,第二圈铰接杆62与自上至下数第二个安装套61连接。当增加配合顶板2和连接块3时,依此类推安装各圈的铰接杆62。铰接杆62可以是固定长度的直杆,也可以是通过套管和螺杆螺纹连接的伸缩杆,本实施例中铰接杆62采用固定长度的直杆。铰接杆62、支撑柱54与塑性建筑模板8构成三角支撑体系,可以稳定支撑各配合顶板2。

参照图3和图4,为便于铰接杆62与安装套61拆装方便,本实施例中锁止件包括铰接板63和固定绳64,安装套61内圆外方,铰接板63的一端与安装套61的一侧外壁铰接,另一端与固定绳64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一个安装套61周向设置有4个铰接板63,则安装套61的各侧壁上均铰接一个铰接板63。安装套61外壁位于各铰接板63的上方连接有第一连接扣65,支撑座51上对应各第一连接扣65设置有第二连接扣66,固定绳64远离铰接板63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连接扣65和第二连接扣66。待将铰接杆62倾斜至对应的安装套61外壁处或者与对应的安装套61外壁抵接时,拉动固定绳64,使得铰接板63朝向铰接杆62一侧转动。待铰接板63朝向铰接杆62侧转动超过90°后,可以随时停止拉动固定绳64。此时将固定绳64远离铰接板6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扣66固定连接,铰接杆62远离连接块3的一端被限制于铰接板63与安装套61的夹角处。需要拆除塑性建筑模板8时,也只需要解开各固定绳64,即可松开各铰接杆62。

参照图3和图4,相邻安装套61之间以及最下层的安装套61与安装板53之间安装有限位组件7,限位组件7可以限制安装套61的上下位移。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7采用第一限位块71和第二限位块72,第一限位块71和第二限位块72安装于支撑柱54周向并抱合设置,第一限位块71和第二限位块72之间可以通过螺栓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稳定性较好塑性建筑模板的支撑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塑性建筑模板8与支撑柱54连接固定,随后将液压缸52连接至液压系统上,利用液压缸52抬升支撑柱54,直至塑性建筑模板8到达指定的支撑高度时,液压缸52停止抬升。接着,手动转动铰接杆62使得铰接杆62朝向对应的安装套61外壁处倾斜,随后拉动固定绳64,使得铰接板63转动并与安装套61配合夹住倾斜的铰接杆62,然后将固定绳64与第二连接扣66连接,使得铰接板63的转动角度固定。可以先固定最靠近支撑柱54的一圈铰接杆62,再依次朝向远离支撑柱54的一圈固定各铰接杆62。

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后,通过液压缸52使得塑性建筑模板8与楼层连接楼板分离,在连接管41的作用下,透水膜4与混凝土较难粘连在一起。再接着,松开固定在第二连接扣66处的固定绳64,使得铰接杆62自然垂落,然后拔出嵌置块31处销轴33,并拉出对应的连接块3。接着,可以将各嵌置块31内积存的水倒入水桶中。拆除完连接块3的同时,配合顶板2与支撑顶板1自动拆分,取下配合顶板2的同时,连接管41与配合顶板2分离,即透水膜4与配合顶板2分离。待所有的配合顶板2取下并堆叠好后,可以将透水膜4从支撑顶板1上取下叠好,最后将支撑装置、透水膜4和配合顶板2分装运离现场,等待下次施工时使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塑性建筑模板及其支撑装置
  • 一种再生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建筑模板
技术分类

061201125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