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3:46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备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等自发光型的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具备自发光型的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2-1553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是具备如下要素的结构:发光元件,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上;第2透光性基板,夹着所述发光元件而与所述第1透光性基板对置;第1遮光层,位于所述第1透光性基板上,围绕所述发光元件;第2遮光层,位于所述第2透光性基板上,围绕与所述第1遮光层对置的第1部位;第1光取出部,位于所述第1遮光层与所述第1部位之间,取透射状态和散射状态的任一状态;和第2光取出部,位于所述第2遮光层和所述第1透光性基板上的与所述第2遮光层对置的第2部位之间,取所述透射状态和所述散射状态的任一状态。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目的、特色以及优点会根据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而变得明确。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显示装置的第1光取出部的表面侧显示(第1显示模式)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显示装置的第2光取出部的背面侧显示(第2显示模式)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显示装置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基于设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第2反射层的反射区域的向第1光取出部侧的反射光的光路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在图5的结构中设置了具有遮光区域但没有反射区域的第2反射层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图,是使用垂直连接型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图,是使用水平连接(倒装芯片)型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公开的显示装置设为基础的结构的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设为基础的显示装置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具备:第1支承体,具有透光性;第1光取出部,具有设于第1支承体的发光元件;第2支承体,与第1支承体对置设置,具有透光性;第2光取出部,在第2支承体与第1光取出部对置设置,具有光散射性的液晶层;和遮光单元,将多个像素开放/阻断。该显示装置具有:能透射看到显示器的对侧的所谓的透视模式、和仅进行影像显示的影像显示模式,构成为能切换透视模式以及影像显示模式,来进行表面显示、背面显示、表背两面显不。

在上述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设为基础的显示装置中,由于是将通过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等实现的遮光单元和光散射性的液晶层一起进行驱动使得共同工作的结构,因此,显示装置整体的结构复杂。因此,期望谋求结构的简化、提升生产率从而能以低成本制造的显示装置。

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公开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那样,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是具备如下要素的结构:发光元件4,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上;第2透光性基板5,夹着发光元件4而与第1透光性基板2对置;第1遮光层7,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上,围绕发光元件4;第2遮光层9,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上,围绕与第1遮光层7对置的第1部位8;第1光取出部11,位于第1遮光层7与第1部位8之间,取使发光元件4的辐射光(以下也仅称作辐射光)透射的透射状态和通过使辐射光散射来将其取出到外部的散射状态的任一状态;和第2光取出部12,位于第2遮光层9和第1透光性基板2上的与第2遮光层9对置的第2部位10之间,取透射状态和散射状态的任一状态。

通过上述的结构,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将使从发光元件4辐射的辐射光透射或散射的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在第1透光性基板2与第2透光性基板5之间在与这些基板2、3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相邻配置。由此,能将显示装置1的结构薄型化以及简易化。此外,能够是简易的结构,能够切换表面侧显示(第1显示模式)和背面侧显示(第2显示模式),进而,还能取两面显示(第3显示模式)。因此,使生产率提升,从而成为能低成本制造的高功能的显示装置1。

此外,显示装置1可以是具备如下要素的结构:第1反射层3,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与发光元件4之间;和第2反射层6,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上,覆盖发光元件4。在该情况下,能使辐射光向第1光取出部11侧以及第2光取出部12侧有效率地反射。

发光元件4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上的第1反射层3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中的发光元件搭载面(第1面2a)上。位于第1反射层3上的发光元件4可以在俯视观察下是在第1反射层3中内含发光元件4的大小关系。在该情况下,第1反射层3中的发光元件4的周围的部位作为使发光元件4的辐射光的一部分向第1光取出部11侧反射的反射区域而发挥功能。

存在夹着发光元件4而与第1透光性基板2对置的第2透光性基板5,第1透光性基板2与第2透光性基板5之间的间隔(间隙)可以是3μm~300μm左右,可以是10μm~200μm左右。但并不限于该值。

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上且覆盖发光元件4的第2反射层6可以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中的与第1透光性基板2对置的面(第3面5a)上,也可以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中的与第1透光性基板2对置的面(第3面5a)的相反侧的面(第4面5b)上。

第2反射层6可以是覆盖第1反射层3的结构。即,在俯视观察下,第2反射层6可以是内含第1反射层3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2反射层6由于位于比第1反射层3更远离发光元件4的位置,因此,存在难以使第2反射层6反射辐射光的倾向。但是,由于第2反射层6的大小(面积)比第1反射层3的大小(面积)大,因此,容易通过第2反射层6来使辐射光没有遗漏地向第1光取出部11侧以及第2光取出部12侧反射。第2反射层6的大小(面积)可以是超过第1反射层3的大小(面积)的1倍且2倍左右以下,但并不限于该范围。

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下,第2光取出部12的宽度比第1光取出部11的宽度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第2光取出部12位于比第1光取出部11更远离发光元件4的位置,因此,存在基于第2光取出部12的散射光的强度比基于第1光取出部11的散射光的强度弱的倾向。但是,由于第2光取出部12的体积比第1光取出部11的体积大,因此容易使基于第2光取出部12的散射光的强度和基于第1光取出部11的散射光的强度接近,此外,容易使基于第2光取出部12的散射光的强度和基于第1光取出部11的散射光的强度为相同程度。

在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的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具有角部的形状的情况下,可以是角部被圆弧化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能抑制光取出效率在角部发生变化、例如发生角部比其他部位变暗的事态等的情况。

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的俯视观察下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没有角部的整体曲线状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能消除光取出效率在角部发生变化、例如产生角部比其他部位变暗的事态等的情况。

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上且围绕第1反射层3的第1遮光层7可以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中的与第2透光性基板5对置的面(第1面2a)上,也可以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中的与第2透光性基板5对置的面(第1面2a)的相反侧的面(第2面2b)上。

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上且包围与第1遮光层7对置的第1部位8的第2遮光层9可以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中的与第1透光性基板2对置的面(第3面5a)上,也可以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中的与第1透光性基板2对置的面(第3面5a)的相反侧的面(第4面5b)上。

显示装置1可以是能取第1显示模式(表面侧显示模式)和第2显示模式(背面侧显示模式)的任一者的结构,其中,在该第1显示模式下,通过将第1光取出部11设为散射状态且将第2光取出部12设为透射状态,来使发光元件4的辐射光出射到第2透光性基板5的外侧,在该第2显示模式下,通过将第1光取出部11设为透射状态且将第2光取出部12设为散射状态,来使上述辐射光出射到第1透光性基板2的外侧。该结构能在发光元件4的个数为单数的情况下采用。在发光元件4有多个的情况下,能如后述那样进一步成为第3显示模式(两面显示模式)。

第1显示模式的显示图像和第2显示模式的显示图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1显示模式和第2显示模式可以通过开关操作切换,也可以自动定期切换。此外,显示装置1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具备人体检测传感器,根据存在于第2透光性基板5的外侧(表面侧)的人的数量和存在于第1透光性基板2的外侧(背面侧)的人的数量来切换第1显示模式和第2显示模式。例如,可以在人所存在的表面侧或背面侧显示图像。此外,可以在人更多存在的表面侧或背面侧显示图像。人体检测传感器可以是红外线传感器、半导体摄像型的图像传感器等。

也可以是交替切换第1显示模式和第2显示模式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切换频率设为一般的帧频率60Hz~240Hz左右,能实质设为两面显示型的显示装置1。第1显示模式和第2显示模式的切换可以至少按每1帧进行,也可以按每1帧~每10帧进行,但并不限于该范围。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结构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可以是以下的结构。即,是具备如下要素的结构:第1透光性基板2,具有第1面2a以及与第1面2a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2b;多个发光元件4,矩阵状地位于第1面2a上;第2透光性基板5,具有与第1面2a对置的第3面5a以及与第3面5a相反的一侧的第4面5b;多个第1遮光层7,位于第1面2a上,分别围绕多个发光元件4;多个第2遮光层9,位于第3面5a上,围绕与多个第1遮光层7分别对置的第1部位8;多个第1光取出部11,位于多个第1遮光层7与多个第1部位8之间,取使多个发光元件4的辐射光透射的透射状态和使辐射光散射的散射状态的任一状态;多个第2光取出部12,位于多个第2遮光层9和第1面2a中的分别与多个第2遮光层9对置的多个第2部位10之间,取透射状态和散射状态的任一状态;和控制部13,控制多个第1光取出部11以及多个第2光取出部12的状态。

控制部13可以是显示装置1中具备的栅极信号线驱动电路、源极信号线驱动电路等驱动电路中所含的电路部,也可以是与驱动电路独立的电路部、电路基板等。此外,控制部13可以是显示装置1中具备的IC、LSI等驱动元件,也可以是保存于驱动元件中具备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机器)等的程序软件。此外,控制部13也可以是与显示装置1分开的驱动元件、电路基板等。

此外,显示装置1可以是具备如下要素的结构:多个第1反射层3,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与多个发光元件4之间;和多个第2反射层6,位于第2透光性基板5上,覆盖多个发光元件4。在该情况下,能使辐射光向第1光取出部1l侧以及第2光取出部12侧有效率地进行反射。

进而,显示装置1可以是以下的结构。即,多个发光元件4是包含第1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取第1显示模式、第2显示模式和第3显示模式的任一者的结构,其中,在该第1显示模式下,在第1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中,通过将第1光取出部11设为散射状态且将第2光取出部12设为透射状态,来使辐射光出射到第2透光性基板5的外侧,在该第2显示模式中,在第1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中,通过将第1光取出部11设为透射状态且将第2光取出部12设为散射状态,来使辐射光出射到第1透光性基板2的外侧,在该第3显示模式,在第1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的一者中,通过将第1光取出部11设为散射状态且将第2光取出部12设为透射状态,来使辐射光出射到第2透光性基板5的外侧,并且在第1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的另一者中,通过将第1光取出部11设为透射状态且将第2光取出部12设为散射状态,来使辐射光出射到第1透光性基板2的外侧。

通过上述的结构,起到以下的效果。显示装置1具备多个发光元件4,多个发光元件4由于包含第1发光元件以及第2发光元件,因此能各自控制第1发光元件中具备的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和第2发光元件中具备的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其结果,能切换执行第1显示模式(表面侧显示模式)、第2显示模式(背面侧显示模式)和第3显示模式(两面显示模式)这3种显示模式。进而,还能执行第4显示模式(两面非显示模式)。

第1显示模式的显示图像和第2显示模式的显示图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3显示模式的显示图像与表面侧的显示图像和背面侧的显示图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1显示模式、第2显示模式和第3显示模式可以通过开关操作来切换,也可以自动定期切换。此外,也可以显示装置1具备人体检测传感器,在人所存在的表面侧及/或背面侧显示图像。人体检测传感器可以是红外线传感器、半导体摄像型的图像传感器等。

第1透光性基板2以及第2透光性基板5例如能使用玻璃基板、陶瓷基板等。此外,可以是在玻璃基板上或陶瓷基板上配置了作为透明保护层等的含有氧化硅(SiO

在显示装置1中,第2反射层6可以是具有将辐射光的一部分遮光的遮光区域、和将辐射光的剩余部分向第1光取出部11侧反射的反射区域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抑制辐射光的一部分向第2透光性基板5的外侧直接出射。

此外,在显示装置1中,可以上述遮光区域位于第2反射层6中的发光元件4的正上方的位置,反射区域位于第2反射层6中的围绕遮光区域的位置。例如,如图1所示那样,在第2反射层6上的发光元件4的正上方的位置,作为遮光区域而设置含有黑矩阵(黑色树脂)等的遮光层14。反射区域是围绕第2反射层6中的遮光层14的第2反射层6的露出部。

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的状态可以被电控制。其他,也可以进行磁控制、利用了压电体的电气机械控制等。在电气控制的情况下,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含有液晶等。在电气机械控制的情况下,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可以是应用了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微机电系统)技术的MEMS元件。MEMS元件通过硅等的半导体基板的微细加工技术来制作。MEMS元件例如具备配置于半导体基板上的压电部、控制压电部的电极、配置于压电部上的反射部,通过输入到压电部的电压来控制反射部的反射方向。

如图1所示那样,在第3面5a上的第1部位8设置用于进行电气控制的第1透明电极15,在第3面5a的第2遮光层9上设置用于进行电气控制的第2透明电极16。在第1面2a上的比第2部位10更外侧的区域以及围绕各发光元件4的第1反射层3上的区域,层叠绝缘层17,在绝缘层17上设置布线层18。作为第1透明电极15以及第2透明电极16,优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能使用包含氧化锌、氧化钨的铟氧化物、包含氧化钨的铟锌氧化物、包含氧化钛的铟氧化物、包含氧化钛的铟锡氧化物、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添加了氧化硅的铟锡氧化物等导电性氧化物。此外,第1透明电极15以及第2透明电极16能使用光透射的程度的膜厚、例如5nm~30nm左右的金属膜,作为具有透光性的导电膜。作为这样的金属膜,例如能举出Ca、Al、CaF、MgAg、AlLi等。

液晶层19介于绝缘层17以及布线层18与第3面5a之间存在。液晶层19的液晶可以是能对相对于可见光线透明或散射的状态电控制的聚合物散射型液晶。聚合物散射型液晶是光散射性的液晶,是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高分子网络型液晶(Polymer Network Liquid Crystal;PNLC)等。利用这些液晶的液晶层19可以是在形成高分子网络的高分子层中分散了液晶分子的结构。

发光元件4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可以是水平连接(倒装芯片)型发光二极管或垂直连接型发光二极管。LED具有阳极电极以及阴极电极。LED的阳极电极与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上的阳极电极焊盘电连接,LED的阴极电极与位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上的阴极电极焊盘电连接。水平连接型发光二极管在下表面设置阳极电极以及阴极电极,垂直连接型发光二极管例如在下表面设置含有铝等的阴极电极,在上表面设置含有ITO等的阳极电极。因此,垂直连接型发光二极管具有侧方辐射光的强度分布大、辐射光的大部分易于被第2反射层6的反射区域反射这样的优点。

作为LED,例如能使用微型LED。微型LED在俯视观察下可以是矩形状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微型LED中,俯视观察下的一边的长度可以是1μm左右以上且100μm左右以下,也可以是3μm左右以上且10μm左右以下。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显示装置1的第1光取出部11的第1显示模式(表面侧显示模式)的截面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显示装置1的第2光取出部12的第2显示模式(背面侧显示模式)的截面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显示装置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在俯视观察下成为围绕发光元件4的环状的四边形的形状。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包含开关元件、驱动元件、电容元件、栅极布线层以及源极布线层等而构成。开关元件以及驱动元件可以是n沟道型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等TFT。栅极布线层与TFT的栅极电极连接,源极布线层与TFT的源极电极连接。TFT的漏极电极与第1透明电极15、第2透明电极16连接。电容元件连接于TFT的栅极电极与源极电极之间,保持流过源极-漏极间电流一定期间(1帧期间)。

TFT可以配置于第1透光性基板2与绝缘层17之间。作为驱动元件发挥功能的TFT可以配置于VDD布线导体或VSS布线导体的中途。TFT例如具有含有非晶硅、低温多晶硅等的半导体膜,具有作为栅极电极、源极电极以及漏极电极的3端子。在第1透光性基板2是玻璃基板且TFT具有含有低温多晶硅的半导体膜的情况下,能在第1透光性基板2上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生长)法等薄膜形成法直接形成TFT。

显示装置1具备驱动发光元件4的开关元件(设为第1TFT)以及驱动元件(设为第2TFT),它们可以是以下的连接结构。在源极信号(数据信号)端子连接第1TFT驱动用的源极布线层(设为第2源极布线层),在第2源极布线层连接第1TFT的源极电极,在第1TFT驱动用的栅极布线层(设为第2栅极布线层)连接第1TFT的栅极电极,第1TFT的漏极电极与第2TFT的栅极电极连接。第2TFT的源极电极与VDD电源线连接,第2TFT的漏极电极与发光元件4的阳极电极连接。电容元件连接在第2TFT的栅极电极与源极电极于间,保持流过源极-漏极间电流一定期间(1帧期间)。根据该结构,通过基于数据信号控制第1TFT的源极-漏极间电压,来控制第2TFT的栅极电压,控制第2TFT的源极-漏极间电流(驱动电流)。

第1光取出部11在第1透光性基板2的第1面2a上设置开关元件、驱动元件以及电容元件,设置绝缘层17,以使其覆盖开关元件、驱动元件以及电容元件。绝缘层17能使用氧化硅、氧化氮化硅、氮化硅、氮化氧化硅、氧化铝、氧化氮化铝等来形成。第2光取出部12与第1光取出部11同样地构成,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中,在进行第1显示模式时,如图2所示那样,第1光取出部11的液晶层19被控制部13驱动成散射状态。由此,从发光元件4辐射的辐射光在第1光取出部11的液晶层19内散射,通过第2透光性基板5向表面侧(图2中上方)出射,向表面侧图像显示。此外,在进行第2显示模式时,如图3所示那样,由控制部13分别进行控制,以使得第1光取出部11的液晶层19成为透射状态,此外第2光取出部12的液晶层19成为散射状态。由此,从发光元件4辐射的辐射光透射第1光取出部11的液晶层19,在第2光取出部12的液晶层19内散射,通过第1透光性基板2向背面侧(图3中下方)出射,向背面侧图像显示。

图5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是具备具有反射区域(第1反射区域W1)的第1反射层3以及具有反射区域(第2反射区域W2)的第2反射层6的显示装置1的截面图。图6是具备没有第2反射区域W2的第2反射层6的显示装置1的截面图。图5、图6的显示装置1中,第1反射层3具有将发光元件4的辐射光向第1光取出部11侧反射的第1反射区域W1。此外,图5的显示装置1中,第2反射层6具有将发光元件4的辐射光向第1光取出部11侧反射的第2反射区域W2。第1反射层3的第1反射区域W1以及第2反射层6的第2反射区域W2均使发光元件4的辐射光向第1光取出部11侧全反射,将辐射光限制在第1透光性基板2以及第2透光性基板5之间,抑制了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

图7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是表示作为发光元件4而利用垂直连接型发光二极管的示例的截面图。图8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是表示作为发光元件4而利用了水平连接型发光二极管的示例的截面图。在发光元件4是垂直连接型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在上表面具有阳极电极,在下表面具有阴极电极。阳极电极包含含有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的透明导电层。阴极电极包含Al、Al/Ti、Ti/Al/Ti、Mo、Mo/Al/Mo、MoNd/AlNd/MoNd、Cu、Cr、Ni、Ag等。在此,“Al/Ti”表示在Al层上层叠Ti层的层叠构造。关于其他也同样。

在作为发光元件4而利用了水平连接型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那样,在发光元件4的下表面设置阳极电极33以及阴极电极34。与阳极电极33以及阴极电极34分别连接的阳极电极焊盘31以及阴极电极焊盘32配置于第1面2a上。阳极电极焊盘31以及阴极电极焊盘32与控制发光元件4的发光、非发光、发光强度等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连接。

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并不限于上述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半导体激光器(Laser Diode:LD)等自发光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叙述发光元件4是LED、作为LED而利用微型发光二极管(也称作“μLED”)的情况为一例。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由于能将第1光取出部11以及第2光取出部12分别通过控制部13切换成透射状态和散射状态,来控制发光元件4的辐射光的出射方向,因此将结构简易化,提升生产率,从而能实现能以低成本制造的高功能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由于将使从发光元件辐射的辐射光透射或散射的第1光取出部以及第2光取出部在第1透光性基板与第2透光性基板之间在与这些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相邻配置,因此,能将显示装置的结构薄型化以及简易化。此外,能通过简易的结构切换表面侧显示模式(第1显示模式)和背面侧显示模式(第2显示模式),进而还能取两面显示模式(第3显示模式)。因此,能使生产率提高,来提供能低成本制造的高功能的显示装置。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等。能将分别构成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全部或一部分适当在不矛盾的范围内组合,这点不言自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能运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作为该电子设备,有复合型且大型的显示装置(多拼接显示器)、汽车路径引导系统(导航系统)、船舶路径引导系统、航空器路径引导系统、智能手机终端、便携电话、平板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视频摄像机、数字静态相机、电子记事本、电子书籍、电子辞典、个人计算机、复印机、游戏设备的终端装置、电视机、商品显示标签、价格显示标签、产业用的可编程显示装置、汽车音响、数字音频播放器、传真机、打印机、现金自动存取机(ATM)、自动贩卖机、数字显示式手表、智能手表、设置于车站以及空港等的引导显示装置、宣传广告用的标牌(数字标牌)等。

本公开能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的特征地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因此,前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上只是单纯的例示,本公开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书示出,不受说明书正文任何约束。进而,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变形、变更全都是本公开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显示装置

2第1透光性基板

2a第1面

2b第2面

3第1反射层

4发光元件

5第2透光性基板

5a第3面

5b第4面

6第2反射层

7第1遮光层

8第1部位

9第2遮光层

10第2部位

11第1光取出部

12第2光取出部

13控制部

14遮光层

15第1透明电极

16第2透明电极

17绝缘层

18布线层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相关技术
  •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光学膜、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偏振膜、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以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显示装置的测试方法、显示装置的贴合方法和显示装置
  •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及发光元件与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显示装置及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 显示装置用基板、显示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显示装置用基板、显示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9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