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9:16


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泥脱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水污染治理的加强,污泥的处置问题也日益显现并重视起来。从污泥堆肥处理,到辅助燃烧处理和填埋处理等。由于污泥含水率高、干化耗能大、成本高的限制等原因造成处理效果不佳,易造成二次污染。现阶段,污泥脱水设备都存在弊端,例如板框脱水机:耗能大,人员劳动强度大,人员工作环境差。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用于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包括:

支撑台;

多个脱水单元,所述脱水单元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每一脱水单元包括注浆装置、与注浆装置连通的脱水装置及与脱水装置连接的液压装置,所述注浆装置用于储存污泥,并通过管道使污泥进入脱水装置脱水,所述液压装置调控脱水装置内的脱水压力,从而控制污泥的脱水程度;

供压单元,包括供压装置及与所述供压装置连接的第一压力控制器及第二压力控制器,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连接所述液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控制器连接所述注浆装置;

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脱水单元及所述供压单元,通过监控所述脱水单元的脱水量来调节所述供压单元对脱水单元的压力。

进一步的,所述脱水装置包括外环体、与外环体套接的内环体及设置在外环体与内环体套接处的密封圈,所述外环体与内环体共同形成脱水室,与所述注浆装置连接的所述管道的一端穿过所述外环体而与所述脱水室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外环体包括第一底板、与第一底板相对的第一顶板及位于所述第一顶板与第一底板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顶板及第一底板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顶板上开设有进浆口,所述管道自所述进浆口与所述脱水室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前支撑板,所述外环体的所述第一侧板抵靠所述前支撑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环体包括第二底板、与第二底板相对的第二顶板及位于所述第二顶板与第二底板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二顶板及第二底板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顶板及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一顶板及第一底板围设的区间内,且第二顶板的顶面抵顶所述第一顶板的底面,所述第二底板的底面抵顶所述第一底板的顶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滤布,所述滤布收容于所述脱水室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装置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且所述液压装置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中轴线重叠。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后支撑板,所述液压装置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后支撑板之间且固定在所述后支撑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流体控制阀、第二流体控制阀及流量计,所述第一流体控制阀自所述内环体与所述脱水室连通,所述第二流体控制阀自所述外环体与所述脱水室连通,所述第一流体控制阀及第二流体控制阀通过管道与所述流量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支撑座设置于所述支撑台上,所述每一支撑座一端连接所述支撑台,相对的另一端支撑相应的所述外环体朝向所述支撑台的一端。

本申请中,通过控制单元实时监控脱水单元的脱水情况及供压单元的压力变化情况,简单、高效的实现了污泥的脱水,脱水效率高,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的污泥脱水处理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以使得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为清晰明了。可以理解,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申请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

参考图1及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用于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包括:支撑台10;多个脱水单元30,所述脱水单元30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台10上,每一脱水单元30包括注浆装置31、与注浆装置31连通的脱水装置33及与脱水装置33连接的液压装置35,所述注浆装置31用于储存污泥,并通过管体使污泥进入脱水装置33脱水,所述液压装置35调控脱水装置33内的脱水压力,从而控制污泥的脱水程度;供压单元50,包括供压装置51及与所述供压装置51连接的第一压力控制器53及第二压力控制器55,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53连接所述液压装置35,所述第二压力控制器55连接所述注浆装置31;控制单元70,连接所述脱水单元30及所述供压单元50,通过监控所述脱水单元30的脱水量来调节所述供压单元50对脱水单元30的压力。

所述注浆装置31设置于所述支撑台10上,为一收容筒。所述注浆装置31分别设置有进浆阀311及出浆口,待脱水的污泥通过所述进浆阀311储存在所述注浆装置31中。所示与脱水装置33连通的管体的一端自所述出浆口与所述注浆装置31连通。所述注浆装置3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受压接口,承压的管体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受压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压力控制器55。

所述脱水装置33包括外环体331、与外环体331套接的内环体333及设置在外环体331与内环体333套接处的密封圈335,所述外环体331与内环体333共同形成脱水室,与所述注浆装置31连接的所述管体的一端穿过所述外环体331而与所述脱水室连通。

所述外环体331包括密第一底板3311、与密第一底板3311相对的第一顶板3313及位于所述第一顶板3313与密第一底板3311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顶板3313及密第一底板3311的第一侧板3315,所述第一顶板3313上开设有进浆口,所述与出浆口连通的管体自所述进浆口与所述脱水室连通。

所述内环体333包括第二底板3331、与第二底板3331相对的第二顶板3333及位于所述第二顶板3333与第二底板3331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二顶板3333及第二底板3331的第二侧板3335,所述第二顶板3333及第二底板3331位于所述第一顶板3313及密第一底板3311围设的区间内,且第二顶板3333的顶面抵顶所述第一顶板3313的底面,所述第二底板3331的底面抵顶所述密第一底板3311的顶面。

所述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还包括滤布20,所述滤布20收容于所述脱水室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3315及所述第二侧板3335的内表面。

所述液压装置35与所述第二侧板3335连接且所述液压装置35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侧板3335的中轴线重叠。

所述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台10上的前支撑板40、后支撑板60及连接所述前支撑板40及所述后支撑板60的连接板80,所述外环体331的所述第一侧板3315抵靠所述前支撑板40,所述液压装置35位于所述第二侧板3335与所述后支撑板60之间且固定在所述后支撑板60上。

所述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流体控制阀91、第二流体控制阀93及流量计95,所述第一流体控制阀91自所述内环体333与所述脱水室连通,所述第二流体控制阀93自所述外环体331与所述脱水室连通,所述第一流体控制阀91及第二流体控制阀93通过管体与所述流量计95连通。一液体收集器97设置于所述流量计95连通,用于收集自所述流量计95流出的液体。

具体的,所述密第一底板3311上开设有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二侧板3335上开设有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流体控制阀91自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脱水室连通,所述第二流体控制阀93通过第一出液口与所述脱水室连通。

多个支撑15座设置于所述支撑台10上,所述每一支撑座15一端连接所述支撑台10,相对的另一端支撑相应的所述外环体331朝向所述支撑台10的一端。

请同时参阅图2,所述控制单元70包括进料匹配控制单元71、压力监控单元73、重量监控单元75及出料控制单元77。所述进料匹配控制单元71与注浆装置31连接,用于根据待脱水污泥的含水率和泥性,合理调配待脱水污泥进料和絮凝剂的比例。当所述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工作时,所述重量监控单元75对自所述进浆阀311进入注浆装置31的待脱水的污泥进行称重,同时压力监控单元73监控供压单元50内的压力,并通过供压装置51调节与所述第二压力控制器55连接的所述注浆装置31的压力,使注浆装置31内的污泥自出浆口沿管体进入脱水室中,同时通过供压装置51调节与第一压力控制器53连接的所述液压装置35内的压力,使脱水室内的污泥开始脱水;脱出的水分自所述第一流体控制阀91及第二流体控制阀93通过管体经所述流量计95汇聚到所述液体收集器97中;同时,重量控制单元70同步监控脱水室内注入的污泥的重量、液体收集器97内液体的重量及注浆装置31内污泥的重量,从而判断出脱水室内污泥的大致脱水情况;当脱水室内的污泥脱水达到预期设定值时,所述出料控制单元77对脱水室内的污泥进行出料。

本申请中,通过控制单元70实时监控脱水单元30的脱水情况及供压单元50的压力变化情况,简单、高效的实现了污泥的脱水,脱水效率高,操作简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多联式污泥脱水系统
  • 一种聚拢式污泥脱水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288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