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4:51


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增加编织产品的产品辨识度及增加其功能性,市面上出现一种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一般而言,其中一种常见的做法是以模具热压,以在编织物的表面形成浮凸纹路,但纹路的样式将受到模具的型态限制,进而产生模具开模的成本,并提高产品制造的成本。

另一种做法为将突起物以粘贴方式附着在编织物的表面,以形成浮凸结构效果,然而,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粘贴的突起物容易剥落于编织物表面,导致产品损坏率增加。

有鉴于此,开发一种具有浮凸结构效果且结构稳定的编织物,遂成相关业者值得努力研究之一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利用编织单元为热收缩材质的特性,并搭配编织单元特殊的结构配置,以在编织物的表面形成特殊的浮凸效果。借此,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除了具有稳定且不易损坏的结构,也可同时提供保护缓冲的效果。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包含第一布件、第二布件、编织单元以及填充物。第二布件连接第一布件,第一布件与第二布件之间具有填充空间,填充物设置于填充空间。编织单元连接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并编织于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之间,编织单元为热收缩材质。其中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具有平面部及浮凸部,编织单元在平面部来回地编织于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编织单元在浮凸部编织于第二布件,而不编织于第一布件。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其中第一布件可为非弹性材质,第二布件可为弹性材质。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其中在平面部,编织单元可在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编织为成圈组织。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其中在浮凸部,编织单元可在第二布件编织为成圈组织。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其中填充物可与编织单元纠缠。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其中填充物可为棉花、不织布、废纱或废布。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可还包含提花单元,其编织于第一布件或第二布件。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包含提供第一布件、第二布件及编织单元,其中编织单元为热收缩材质,并进行第一编织步骤、第二编织步骤、填充步骤以及热缩步骤。第一编织步骤将编织单元来回地编织于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使第一布件连接第二布件,第一布件与第二布件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并形成平面部。第二编织步骤将编织单元编织于第二布件,而不编织于第一布件,并形成浮凸部。填充步骤将填充物填充于填充空间内,并形成半成品。热缩步骤加热半成品,使编织单元收缩,以形成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第一布件可为非弹性材质,第二布件可为弹性材质。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第一编织步骤及第二编织步骤可以经编方式进行。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一编织步骤,可将编织单元在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编织成成圈组织。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二编织步骤,可将编织单元在第二布件编织成成圈组织。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填充步骤,可通过喷射流装置将填充物射入填充空间。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第一编织步骤、第二编织步骤及填充步骤可同时进行。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依照图1实施例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剖面示意图;

图3绘示依照图1实施例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热缩示意图;以及

图4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式说明本发明的复数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请参照图1、图2及图3,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依照图1实施例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剖面示意图,图3绘示依照图1实施例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热缩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包含第一布件110、第二布件120、编织单元130及填充物141,且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具有填充空间140、平面部150及浮凸部160。

第一布件110连接第二布件120,且第一布件110与第二布件120之间具有填充空间140。填充物141设置于填充空间140,填充物141可为棉花、不织布、废纱或废布,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编织单元130连接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并编织于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之间。通过编织单元130编织路径的转换,编织单元130与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可产生不同的编织关系,借以在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表面形成平面部150及浮凸部160,其展现不同的结构效果。

仔细地说,如图2所示,在平面部150,编织单元130来回地编织于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编织单元130穿越填充空间140,并将第一布件110连接于第二布件120。进一步地说,编织单元130可分别在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编织为成圈组织,以形成双面成圈结构,借以使第一布件110可稳定地且牢固地连接第二布件120,避免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解体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浮凸部160,编织单元130编织于第二布件120,而不编织于第一布件110。也就是说,在浮凸部160,编织单元130仅与第二布件120连接,而不连接第一布件110,且第二布件120不连接第一布件110。编织单元130可在第二布件120编织为成圈组织,使编织单元130与第二布件120充分地缠结,并令二者的连接更为稳定。

特别的是,编织单元130为热收缩材质,进一步地说,编织单元130可为弹性包纱,其包含氨纶(Spandex)。当编织单元130遇热,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分别被编织单元130收缩而带动,借由编织单元130不同的编织路径,使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被编织单元130牵引带动后,可形成不同结构效果的平面部150及浮凸部160。

仔细地说,当编织单元130遇热收缩后,浮凸部160凸起于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表面,进而可与平面部150形成不同的结构效果。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在浮凸部160,编织单元130连接并纠缠于第二布件120的纱线121,当编织单元130遇热收缩,编织单元130带动第二布件120的纱线121收紧。由图2可知,在浮凸部160,由于编织单元130仅编织于第二布件120,而不编织于第一布件110,从而导致第二布件120收缩,第一布件110不收缩。借此,填充物141受到第二布件120推挤,进而朝第一布件110凸起,以使浮凸部160可相较于平面部150更凸起于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表面,并可提供蓬松柔软的触感。

另一方面,在平面部150,当编织单元130遇热收缩,编织单元130带动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靠拢收紧,压缩填充物141,使平面部150的结构可更为扁平,借此,可更凸显浮凸部160的浮凸效果。平面部150的结构可相较于浮凸部160更为扎实,其可提供不同的触感。

另外,第一布件110可为非弹性材质,第二布件120可为弹性材质。借由第二布件120具有弹性的特性,编织单元130带动收缩第二布件120的效果可更为明显,进而可增加浮凸部160凸起的效果。

填充物141可与编织单元130纠缠,以使填充物141可稳定地连接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具体而言,在制造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过程中,将填充物141填充于填充空间140以及将编织单元130编织于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等操作可同步进行。借此,填充物141可与编织单元130充分缠结,填充物141可更直接地被第二布件120推挤,使浮凸部160更为凸出,此外,其可令填充物141更稳定地设置于填充空间140,不易位移及脱落。

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可还包含提花单元170,其编织于第一布件110或第二布件120,且提花单元170可编织成平纹组织。在图1实施例中,提花单元170编织于第一布件110,提花单元170可在第一布件110的表面显现。借此,提花单元170可产生多样的颜色及纹路,并可令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视觉效果更为丰富,进而增加产品辨识度。

借此,利用编织单元130为热收缩材质的特性,并搭配编织单元130与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之间特殊的结构配置,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表面可形成特殊的浮凸效果。此外,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无需使用粘胶粘贴凸块,借由编织结构以及纱线缠结,其可有效地增加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结构稳定性,使其不易脱落及损坏。再者,填充物141可提供保护缓冲的效果,使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应用可更为多元。

此外,通过控制编织单元130与第一布件110及第二布件120之间的编织关系,以及控制编织单元130的编织位置,可在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的任意位置上形成特定的结构效果,其不受限于热压模具的型态,且也可保留填充物141的材料特性。

请参照图4,其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200的流程图。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200包含步骤210、步骤220、步骤230、步骤240以及步骤250。具体而言,图1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100可由图4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200制造而成,但须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步骤210为提供第一布件、第二布件及编织单元,其中编织单元为热收缩材质,第一布件可为非弹性材质,第二布件可为弹性材质。

步骤220为进行第一编织步骤,其将编织单元来回地编织于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使第一布件连接第二布件,且第一布件与第二布件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并形成平面部。在第一编织步骤中,可将编织单元在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编织成成圈组织,以形成双面成圈结构,借以令第一布件与第二布件的连接更稳定。

步骤230为进行第二编织步骤,将编织单元编织于第二布件,而不编织于第一布件,并形成浮凸部。进一步地说,可将编织单元在第二布件编织成成圈组织,以使编织单元可充分且牢固地连接第二布件。借此,通过在第一编织步骤及第二编织步骤中改变编织单元的编织路径,以令编织单元与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产生不同的连接关系,进而形成不同的结构效果。

第一编织步骤及第二编织步骤可以经编方式进行,且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可为经编织物。借此,通过经编手法,第一编织步骤、第二编织步骤及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的织造可在同一经编机台上同时进行,进而可大幅地提升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200的效率。

步骤240为进行填充步骤,其将填充物填充于填充空间内,并形成半成品,其中填充物可为棉花、不织布、废纱或废布。具体而言,在填充步骤中,可通过喷射流装置将填充物射入填充空间,所述喷射流装置可借由高压将填充物射出。

特别的是,第一编织步骤、第二编织步骤及填充步骤可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可一边织造一边将填充物设置于填充空间中。仔细地说,第一编织步骤及第二编织步骤可在经编机台上进行,在织造的同时,将喷射流装置的喷头伸入经编机台,在编织单元位移的同时,喷射流装置以高压射出填充物。借此,编织单元可与填充物充分缠结,进而可增加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结构稳定度。此外,也可减少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200的制造流程,进而可有效地提升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200的制造速率。

步骤250为进行热缩步骤,其为加热半成品,使编织单元收缩。借此,位于平面部的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受编织单元收缩牵引,进而靠拢收紧;位于浮凸部的第二布件随着编织单元收紧,第二布件朝第一布件的方向推挤填充物,使浮凸部相较于平面部更凸起于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表面。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现有的作法为利用模具热压成型,以在编织物表面形成凹凸纹路,然而,编织物的结构会受限于模具的型态,且热压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填充物的蓬松手感。在本发明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200中,通过控制编织单元与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之间的编织关系,以及控制编织单元的编织位置,可在编织物的任意位置上形成特定的结构效果,本发明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200将不受限于模具的型态,在应用上更为弹性,此外,也可充分地保留填充物的材料特性。

综合以上所述,利用编织单元为热收缩材质的特性,并搭配编织单元与第一布件及第二布件之间特殊的结构配置,本发明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表面可形成特殊的浮凸效果,并可提供保护缓冲的效果。此外,本发明的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的应用更为弹性,有助于客制化的需求。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符号说明】

100: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

110:第一布件

120:第二布件

121:纱线

130:编织单元

140:填充空间

141:填充物

150:平面部

160:浮凸部

170:提花单元

200: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210,220,230,240,250:步骤。

相关技术
  • 一种具有石纹浮凸感干粒砖及其制备方法
  • 具有浮凸结构的编织物
  • 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及编织物制品
技术分类

0612011619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