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一种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扬尘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地上,施工工人以及施工机械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扬起地上的烟尘,而工地施工的各个环节造成的扬尘已成为导致大气污染的一个因素,因此加强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已然成了城市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现有技术中对扬尘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喷水式以及无水式两种,其中无水式扬尘处理装置由于不需要消耗水资源,在缺水的区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现有的无水扬尘处理装置往往只能进行单一方向的烟尘抽取,并且抽取范围有限,当自然环境的风向发生变化时,往往极大的影响扬尘的处理效率,同时现有的无水扬尘处理装置对距离地面不同高度的烟尘进行处理时,往往是通过改变吸尘管道的高度或机体的高度,来调整吸尘高度,影响机体工作时的稳定性和风力电机的吸尘效率。

为了兼顾吸尘高度可调和吸尘方向为周向等功能,有必要设计本方案中的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包括升降罩、筒形底座、上隔气筒、下隔气筒、过滤网、倒锥形引流罩和风力叶片;

所述筒形底座呈顶部开口的圆筒状,在筒形底座的内底部安装有风力电机;筒形底座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竖向滑槽和横向限位槽;竖向滑槽与横向限位槽垂直且相互连通;

所述升降罩包括外罩筒和内罩筒;所述外罩筒的上部的周向侧壁上环布有若干进气栅孔;内罩筒间隔的设置于外罩筒内侧;内罩筒的上沿外侧与外罩筒的上沿相连,内罩筒的上沿内侧设置有排气口,内罩筒的下沿向下延伸并超过进气栅孔,内罩筒的下沿不超过外罩筒的下沿;所述外罩筒的下部内侧设置有限位凸点;限位凸点置于竖向滑槽内时,所述升降罩能够相对于筒形底竖向升降,限位凸点置于横向限位槽内时,所述升降罩能够相对于筒形底竖向锁止;

所述上隔气筒设置于内罩筒的内侧,所述上隔气筒包括内隔筒和外隔筒;外隔筒与筒形底座相对固定,内隔筒可转动的设置于外隔筒内;在内隔筒和外隔筒的罩壁上设置有若干竖条状的透气栅孔,在内隔筒内侧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能够带动内隔筒转动;上隔气筒的排气口向外排气时,内隔筒与外隔筒相对转动的位置,使两者上的透气栅孔相互错位并封堵;上隔气筒的排气口向外排气时,内隔筒与外隔筒相对转动的位置,使两者上的透气栅孔相互对准并透气;

所述下隔气筒同轴连接于上隔气筒的下部,下隔气筒的下沿延伸至风力电机的外侧;

过滤网设置于上隔气筒的下沿内侧,并用于过滤灰尘;在过滤网与风力电机之间连接有锥形弧罩;

风力叶片设置于上隔气筒的内侧并由风力电机驱动;

倒锥形引流罩设置于下隔气筒的上部内侧,且其外沿与下隔气筒的上沿相连;倒锥形引流罩的内沿向下延伸至锥形弧罩的外侧,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用于气流通过的通道;

外部环境中的气流能够先后通过进气栅孔、外罩筒与内罩筒之间的通道、外罩筒与下隔气筒之间的通道、下隔气筒与锥形弧罩之间的通道、倒锥形引流罩与锥形弧罩之间的通道、上隔气筒内部的通道和排气口,然后排出升降罩外,并在筒形底座内进行灰尘与空气的分离。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所述风力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旋转竖轴,所述旋转竖轴上连接有若干风力叶片。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不同风力叶片的直径均不相同,以实现上隔气筒不同径向位置的气流推动。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所述旋转竖轴的上端设置有倒圆锥形的配重锥体。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所述导流叶片包括上导流叶片和下导流叶片,上导流叶片和下导流叶片分别位于风力叶片的上部和下部;上导流叶片和下导流叶片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环,所述中心环可转动的套接在旋转竖轴上,以利用旋转竖轴与中心环之间的转动阻力带动内隔筒旋转。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在下隔气筒的内外侧壁上和锥形弧罩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金属除静电层。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所述内隔筒的上沿和下沿处均设置有限位挡槽;所述外隔筒上沿和下沿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挡齿,所述限位挡齿卡入在限位挡槽内并用于内隔筒与外隔筒相对转动时的限位。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在外罩筒与下隔气筒之间的通道内设置有扰流环组,所述扰流环组包括若干同心设置的单元扰流环,全部单元扰流环的上沿均为圆环形并通过固定片固定,单元扰流环的下沿呈多边形、环形波浪状或不规则形状,以使相邻单元扰流环的下沿之间形成的出风口大小在周向上不统一。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在排气口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柱,在升降罩的外侧设置有遮挡罩,遮挡罩呈圆弧形,并通过L形臂杆与中心柱转动连接,以使遮挡罩能够绕升降罩的周向转动。

作为上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备选或补充:所述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具有与之配套使用的引流器,所述引流器的一端设置有空气射流口,在引流器设置有安装底架,所述引流器能够对空气进行增压并从空气射流口射出柱状气流,柱状气流指向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时,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引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方案中采用可升降的升降罩,在实现周向吸尘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吸尘高度的改变,从而根据扬尘的不同颗粒大小,实现针对性的扬尘处理,从而对小颗粒、污染范围大的扬尘实现有效吸尘;同时由于用于升降的部分为升降罩,因此,能够提高扬尘处理装置地面稳定性;

2.本方案由于采用周向吸尘的结构设计,使得灰尘的吸附效果得到了提高,但内部堵塞的概率也会变大,需要清堵的周期也会变短,为此,设计了外罩筒与内罩筒相互转动配合的设计,从而在风力扇形反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反洗,同时由于反洗过程中,扬尘处理装置不发生振动,能够降低扬尘处理装置损坏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方案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方案中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2是限位凸点与竖向滑槽、横向限位槽的配合结构图;

图3是扰流环组的俯视结构图;

图4是上隔气筒的剖面结构图;

图5是图4中的A的结构图;

图6是升降罩与遮挡罩的配合结构图;

图7是引流器的结构图。

图中:1-升降罩;101-限位凸点;102-外罩筒;103-透气栅孔;104-内罩筒;105-中心柱;2-上隔气筒;21-外隔筒;22-内隔筒;23-上导流叶片;24-竖向条孔;25-下导流叶片;26-限位挡齿;27-限位挡槽;3-扰流环组;31-单元扰流环;32-固定片;4-下隔气筒;5-锥形弧罩;6-筒形底座;61-竖向滑槽;62-横向限位槽;7-风力电机;8-电源适配器;9-旋转竖轴;10-倒锥形引流罩;11-风力叶片;12-遮挡罩;121-L形臂杆;13-配重锥体;14-引流器;141-空气射流口;142-安装底架;15-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是全部,基于本方案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设计了一种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包括升降罩1、筒形底座6、上隔气筒2、下隔气筒4、过滤网15、倒锥形引流罩10和风力叶片11等部件。

所述筒形底座6呈顶部开口的圆筒状,在筒形底座6的内底部的中心处设置有设备腔,所述设备腔内安装有风力电机7、电源适配器8等部件,市电通过电源适配器8进行电压和电流控制后,向风力电机7供电。筒形底座6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竖向滑槽61和横向限位槽62;横向限位槽62具有多个,且位于不同高度,全部的横向限位槽62均与竖向滑槽61垂直,且相互连通。

所述升降罩1包括外罩筒102和内罩筒104两个部分;所述外罩筒102的上部的周向侧壁上环布有若干进气栅孔,扬尘和空气能够通过进气栅孔进入到外罩筒102与内罩筒104之间。内罩筒104间隔的设置于外罩筒102内侧,从而用于扬尘和空气的通过。内罩筒104的上沿外侧与外罩筒102的上沿相连,从而使得空气进入两者之间时,只能够向下流动。内罩筒104的上沿内侧设置有排气口,在空气与扬尘分离后,空气将能够从该排气口处进行排出。内罩筒104的下沿向下延伸并超过进气栅孔,从而避免空气直接流入到内罩筒104的内侧,内罩筒104的下沿不超过外罩筒102的下沿。所述外罩筒102的下部内侧设置有限位凸点101;限位凸点101置于竖向滑槽61内时,所述升降罩1能够相对于筒形底竖向升降,限位凸点101置于不同横向限位槽62内时,所述升降罩1能够相对于筒形底竖向锁止到不同的高度上;从而对升降罩1的高度进行调整,在利用进气栅孔实现周向吸尘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升降罩1的升降控制,实现吸尘高度的改变,从而根据扬尘的不同颗粒大小的不同扬尘高度,实现针对性的扬尘处理,从而对小颗粒、污染范围大的扬尘实现有效吸尘;同时由于用于升降的部分为升降罩1,因此,能够提高扬尘处理装置地面稳定性。

所述上隔气筒2设置于内罩筒104的内侧,所述上隔气筒2包括内隔筒和外隔筒;外隔筒与筒形底座6相对固定,内隔筒可转动的设置于外隔筒内;在内隔筒的罩壁上和外隔筒的罩壁上均设置有若干竖条状的透气栅孔103。当内隔筒和外隔筒相对转动时,能够使得内隔筒和外隔筒上透气栅孔103发生错位或对位。此外,在内隔筒内侧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能够带动内隔筒转动,从而利用隔气筒内部的气流实现内隔筒与外隔筒相对转动的控制。当上隔气筒2的排气口向外排气时,内隔筒与外隔筒相对转动的位置,能够使内隔筒与外隔筒上的透气栅孔103相互错位并封堵,从而使得上隔气筒2内外之间不透气;而当上隔气筒2的排气口向外排气时,内隔筒与外隔筒相对转动的位置,能够使内隔筒与外隔筒上的透气栅孔103相互对准并使得上隔气筒2内外之间透气,当内罩筒104随升降罩1上升后,内罩筒104的下部仅与上隔气筒2的上部相接,从而方便于空气穿过内罩筒104并对扬尘处理装置的内部进行反向冲洗。

所述下隔气筒4同轴连接于上隔气筒2的下部,下隔气筒4的下沿延伸至风力电机7的外侧;从下隔气筒4下沿。对而利用下隔气筒4下沿处的弯转通道对空气中的扬尘进行分离,使得扬尘落入到筒形底座6下部的除尘口处,除尘口设置有活动门。

过滤网15设置于上隔气筒2的下沿内侧,并用于过滤灰尘;在过滤网15与风力电机7之间连接有锥形弧罩5;锥形弧罩5的上部与过滤网15相接,从而减少扬尘进入到风力电机7内处。

风力叶片11设置于上隔气筒2的内侧并由风力电机7驱动;所述风力电机7的输出轴上连接有旋转竖轴9,所述旋转竖轴9上连接有若干风力叶片11。不同风力叶片11的直径均不相同,以实现上隔气筒2不同径向位置的气流推动。通过旋转竖轴9能够实现多个风力叶片11的安装,从而提高风力和风速以及扬尘处理效率,采用不同直径的风力叶片11,能够使得上隔气筒2内的气流更加稳定,从而减少形成气压差的区域,进而减少装置运行时的振动。

所述旋转竖轴9的上端设置有倒圆锥形的配重锥体13。配重锥体13旋转时能够对旋转竖轴9进行稳定,从而减少风力叶片11旋转时的振动和装置运行时的噪声。

倒锥形引流罩10设置于下隔气筒4的上部内侧,且其外沿与下隔气筒4的上沿相连;倒锥形引流罩10的内沿向下延伸至锥形弧罩5的外侧,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用于气流通过的通道;倒锥形引流罩10采用上大下小的形状,从而在倒锥形引流罩10的内侧形成扩压区,从而降低风速、提高过滤网15的过滤效果。

外部环境中的气流能够先后通过进气栅孔、外罩筒102与内罩筒104之间的通道、外罩筒102与下隔气筒4之间的通道、下隔气筒4与锥形弧罩5之间的通道、倒锥形引流罩10与锥形弧罩5之间的通道、上隔气筒2内部的通道和排气口,然后排出升降罩1外,并在筒形底座6内进行灰尘与空气的分离。

所述导流叶片包括上导流叶片23和下导流叶片25,上导流叶片23和下导流叶片25分别位于风力叶片11的上部和下部;上导流叶片23和下导流叶片25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环,所述中心环可转动的套接在旋转竖轴9上,以利用旋转竖轴9与中心环之间的转动阻力带动内隔筒旋转。

在下隔气筒4的内外侧壁上和锥形弧罩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金属除静电层。由于金属除静电层采用斜向或竖向的布置方式,因此,能够有效的降低金属除静电层表面的积灰,避免积灰对装置除静电效果的影响。

所述内隔筒22的上沿和下沿处均设置有限位挡槽27;所述外隔筒21上沿和下沿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挡齿26,所述限位挡齿26卡入在限位挡槽27内,当内隔筒22与外隔筒21相对转动时,限位挡齿26能够从限位挡槽27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从而实现内隔筒22与外隔筒21转动后的限位。

在外罩筒102与下隔气筒4之间的通道内设置有扰流环组3,所述扰流环组3包括若干同心设置的单元扰流环31,全部单元扰流环31的上沿均为圆环形并通过固定片32固定,单元扰流环31的下沿呈多边形、环形波浪状或不规则形状,以使相邻单元扰流环31的下沿之间形成的出风口大小在周向上不统一。由于单元扰流环31下沿处的出风口形状不统一,从而能够在该处形成若干扰流区,从而提高灰尘与空气的分离效果。

由于扬尘往往受到外部风力(自然风等)的影响,因此在排气口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柱105,在升降罩1的外侧设置有遮挡罩12,遮挡罩12呈圆弧形,并通过L形臂杆121与中心柱105转动连接,以使遮挡罩12能够绕升降罩1的周向自由转动。该遮挡罩12能够在发生外部风力的作用下,转动到升降罩1的背风侧,从而提高迎风侧的扬尘进入扬尘处理装置的吸尘效率,减少无尘空气的吸入。

由于仅采用负压吸尘的吸尘范围较小,因此,本实施例的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可以配置与之配套使用的引流器14,所述引流器14可以采用轴流风机,该引流器14的一端设置有空气射流口141,在引流器14设置有安装底架142,所述引流器14能够对空气进行增压并从空气射流口141射出柱状气流,柱状气流指向建筑工程无水扬尘处理装置时,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向扬尘处理装置进行引流。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所做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24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