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多层电池控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多层电池控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控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交通工具的多层电池控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交通工具电池的续航里程是影响电动交通工具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动力电池组是电动交通工具的能量来源。常用的动力电池组有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锂电池的充放电能力和安全性与温度密切相关。高温状态下,电池存在着热失控的风险,严重的会产生爆炸,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冷却;低温状态下会导致电池充放电容量大幅下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加热。

现有技术中,对于电池的控温多采用硬质铝管对电池进行包裹,里面充满水或者防冻液,对电池的温度进行控温,但该种方法仅仅只可以对电池单体的侧面进行温度的控制,不仅热传导速率慢,还使电池受热不均匀,使得电池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控温设备中的控温件热传导效果并不理想,使得热传导效率低时间长,严重影响了电池的控温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多层电池控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用以解决现有电池受热不均匀以及电池组温度控温效果不好、控温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层电池控温装置,包括电池组和控温组件,控温组件用于对电池组进行控温,所述电池组由多列相同的纵向电池排并列而成,相互之间纵向平行且对齐设置;所述纵向电池排之间留有排管通道,所述排管通道之间设有电池控温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控温装置包括双层组合扁管,所述双层组合扁管以S形方式缠绕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排管通道中,使所述双层组合扁管的外壁与所述纵向电池排的外壁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电池排由多组相同的横向电池排纵向并排堆叠组成;所述横向电池排由多个相同的电池单体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同一列纵向电池排中的相邻两组所述横向电池排之间以及同一列纵向电池排的顶端和底端设置有横向保持架;所述横向保持架成长条形状,且与对应的所述每个电池单体的底部和顶部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包括平面部和弯折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纵向电池排的侧面相平行,所述弯折部的纵向方向与所述纵向电池排的纵向侧边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保持架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宽度,所述横向电池排之间与所述横向保持架接触的两侧存在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包括内层扁管和外层扁管。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扁管为软管。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扁管外壁面缠绕电加热丝。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扁管为内含翅片的多通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的一侧端部设置有防冻液出口和相变材料出口;所述双层组合扁管的另一侧端部设置有防冻液入口和相变材料入口。

进一步地,一种电池设备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电池单体阵列设置组成电池组;

步骤S2:为电池组安装保持架;

步骤S3:安装电池控温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本发明的电池排之间以及四周设置有横向保持架以及连接架,两者的配合连接,使得整个电池组在所述横向保持架和连接架插合后,可以实现整体电池组的结构稳固并保持其稳定性。

(2)本发明的横向保持架除了对电池单体之间能够起到保持以及固定作用之外,其内部还含有冷冻液流通通道。横向保持架包括硅胶外层以及铝合金内层,两者紧密贴合。外层的高导热硅胶片,其质地较软的同时有很好的韧性,实现和电池单体有效贴合,减小电池单体上下侧不平整带来的传热不均匀,该设计既可以实现电池排之间以及整体形状的固定稳固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电池单体之间的热量交换和传递作用,还具有抗冲击性能可以抵抗车辆平时使用过程中的震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电动交通工具强烈的撞击,避免引起爆炸。内层的铝合金层用于流通防冻液,使得内层冷却液的温度能够通过外层硅胶层直接传递到电池单体上,使得电池单体除了通过组合扁管中的防冻液进行降温以外,还能通过横向保持架之间的连接架进一步冷却,使得整个电池在瞬间达到双重的冷却效果,大幅提高了电池冷却的效率。

(3)本发明的组合扁管为双层结构,内层用于装填防冻液,所述防冻液通过外部的液冷机的制冷或加热可以实现其液体的温度变化;内层和外层之间的环形空隙中装填相变材料,防冻液温度的变化通过内层硬质扁管的导热性将其传导至环形空隙中的相变材料,再通过相变材料的相变以及温度传导实现对电池的温度调节以及控温作用。

(4)本发明中的双层组合扁管的外层为软质扁管,由柔性导热材质构成,优选为导热硅胶。所述外层软质扁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柔性和弹性,当所述相变材料在环形空隙中因其发生相变而产生体积变化时,外层软质扁管会随着环形空隙中相变材料体积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形变。

(5)本发明由于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使得包裹相变材料的外层软质扁管形变的发展方向会向未填充外层软质扁管的空间处延伸,即当外层软质扁管发生形变时其发展形变方向则自然会向电池排之间以及电池单体之间间隙中延伸,使所述外层软质扁管的外壁不仅仅与电池单体的侧壁相贴合,还与电池单体的顶部和底部的边缘相贴合。该设计实现了所述相变材料对电池单体实现三维的六个面的热量传递,全面多方位的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的热量传递,使电池受热更均匀,热量传导速率更快。

(6)本发明的外层软质扁管在发生形变时,其外壁会同时实现横向和纵向的极致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其会与电池排四周的连接架和所述横向保持架相接触,使得外层软质扁管与电池组的所有保持架相联通,实现了整个电池组的网架式相互联通的闭合回路网,对整个电池组全面多方位三维上实现热量传递,使电池组受热更均匀,热量传导速率更快,因此降低了电池组的耗电能耗,延长了电池组单次的使用时常,同时避免电池组因受热不均匀而导致爆炸的情况发生。

(7)本发明的双层组合扁管的外层为软质扁管,内层为硬质扁管,使该双层组合扁管既通过内层硬质扁管保持了整个组合扁管的强度,使得其在电池排之间可以保证一定的支撑度,同时也通过内层硬质扁管保证了组合扁管的柔韧性、弹性以及抗压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冲击力。因此,该软硬相结合的双层组合扁管同时实现了强度与柔性的双重功能,使得整个电池组既可以保持其一定的强度又可以抵抗冲击力,实现整个电池组的缓冲减震效果。

(8)本发明内层扁管的外壁面缠绕有电加热丝,该电加热丝能够与充斥在环形空隙间的相变材料充分接触,并对相变材料进行加热,实现对电池单体的加热控温,这个电热丝均匀缠绕于内层扁管的外侧,且相邻缠绕的电热丝之间间隔有相等的间隙,使得想变材料受热均匀,避免了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

(9)本发明的内层扁管为内含翅片的多通道结构,其多个翅片相互等距平行设置,使得相互之间的间隔相等,且两侧均与内层扁管的内壁相连,使得内层扁管内形成多个截面相等的通道。该多通道结构使得整个内层扁管的表面积成倍的增加,从而使得内层扁管与内部流通的防冻液的接触面积成倍增加,大幅增加了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提高了内层扁管里面防冻液与内层扁管的热交换面积,进而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10)本发明内层扁管的多通道结构内层扁管的通过多个翅片将其水力直径分割成多个较小的水利直径,热传出的速率加快,从而能够带来较高的表面传热系数,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使其能够高效的对电池进行制冷和加热。同时,较高的表面传热系数与小单位体积热通量使得其具有轻便、可移动性好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好的应用在类似于电池组的环形空隙这种空间受到局限的装置中。此外,在相同换热需求下,该种多通道换热结构具有更小的体积,从而大幅减少了耗材,实现材料成本控制。

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发明多层电池控温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多层电池控温装置中电池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多层电池控温装置中双层组合扁管的形态变化前的纵向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多层电池控温装置中横向保持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多层电池控温装置中横向保持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多层电池控温装置中双层组合扁管的形态变化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图7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多层电池控温装置中电热丝与双层组合扁管的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池组;1-1:纵向电池排;1-2:横向电池排;1-3:电池单体;1-4:横向保持架;1-4-1:冷板入口;1-4-2:硅胶外层;1-4-3:冷板出口;1-4-4:铝合金内层;1-5:连接架;1-6:间隙;1-7:防冻液出口;1-8:防冻液入口;1-9:相变材料出口;1-10:相变材料入口。

2:双层组合扁管;2-1:内层扁管;2-2:外层扁管;2-3:环形空隙;2-4:流通通道;2-5:电加热丝;

3:保温箱;4:制冷机组,5: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一种多层电池控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只用于比较和解释的目的,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中。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一种多层电池控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电池设备、保温箱3、制冷机组4和管路5,电池设备设置于保温箱3内,所述制冷机组4通过管路5与电池设备连接,并对电池设备进行温度控制。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电池设备,包括电池组1和控温组件,控温组件用于对电池组1进行控温,所述电池组1由多列相同的纵向电池排1-1并列而成,相互之间纵向平行且对齐设置。

两相邻所述纵向电池排1-1之间留有排管通道,所述排管通道之间设有控温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控温组件包括双层组合扁管2、温度传感器和外部控温装置,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以S形方式缠绕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排管通道中,使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外壁与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外壁相贴合,从而让整个电池组1通过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温度变化实现对整个电池组1的温度调控。

优选地,所述电池设备用于汽车、电动自行车或者其他电动交通工具。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电池组1的温度;所述外部控温装置用于对双层组合扁管2加热或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电池排1-1由多组相同的横向电池排1-2纵向并排堆叠组成,多组所述横向电池排1-2相互之间横向上平行且相互之间对齐排列。所述横向电池排1-2由多个相同的电池单体1-3组成,所述电池单体1-3并列对齐设置,即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外壁与每个所述电池单体1-3的两侧的侧壁相贴合。进一步地,所述同一列纵向电池排1-1中的相邻两组所述横向电池排1-2之间以及同一列纵向电池排1-1的顶端和底端设置有横向保持架1-4,所述横向保持架1-4成长条形状,且所述横向保持架1-4与所述每个电池单体1-3的底部和顶部相接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包括平面部和弯折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横向侧面相平行;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宽度方向侧面相平行,且其纵向方向与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纵向侧边相平行,即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缠绕在每个所述电池单体1-3的侧面,使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与所述电池单体1-3的侧面外壁相接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横向保持架1-4的结构还包括中间支板和端部集板,中间支板之间平行排列,端部集板设置在多个中间支板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保持架1-4中间支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单体1-3的宽度,故两相邻所述横向电池排1-2之间与所述横向保持架1-4的中间支板接触后,在中间支板的两侧以及上下电池单体1-3之间形成间隙1-6。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1的顶端和底端设置有连接架1-5,所述连接架1-5上设置有与所述横向保持架1-4相匹配的凹腔,所述凹腔可以与所述横向保持架1-4实现配合连接,使得整个电池组1在所述连接架1-5和横向保持架1-4插合后,可以实现整体电池组1的结构稳固并保持其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保持架1-4和连接架1-5,优选为具有一定强度的高导热抗冲击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使得其具有一定强度、导热性优异的材质,并且即使电动交通工具受到强烈的冲击使也依然可以保持整个电池组1结构的稳固性。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5-图6所示,如横向保持架1-4包括冷板入口1-4-1、硅胶外层1-4-2、冷板出口1-4-3和铝合金内层1-4-4,所述硅胶外层1-4-2设置于所述铝合金内层1-4-4外侧,两者紧密贴合,铝合金内层1-4-4内部还含有冷冻液流通通道,用于填充冷冻液。冷板入口1-4-1和冷板出口1-4-3分别设置于铝合金内层1-4-4的两侧,用于冷冻液的流入与流出。

具体地,横向保持架1-4除了对电池单体1-3之间能够起到保持以及固定作用之外,还可以作为冷板,用于流通冷冻液,用于对电池进行降温。硅胶外层1-4-2为高导热硅胶片,其质地较软的同时有很好的韧性,实现和电池单体1-3有效贴合,减小电池单体1-3上下侧不平整带来的传热不均匀,该设计既可以实现电池排之间以及整体形状的固定稳固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电池单体1-3之间的热量交换和传递作用,还具有抗冲击性能可以抵抗车辆平时使用过程中的震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电动交通工具强烈的撞击,避免引起爆炸。铝合金内层1-4-4用于流通防冻液,使得内层冷却液的温度能够通过外层硅胶层直接传递到电池单体1-3上,使得电池单体1-3除了通过双层组合扁管2中的防冻液进行降温以外,还能通过电池排之间的横向保持架1-4进一步冷却,使得整个电池再瞬间达到双重的冷却效果,大幅提高了电池冷却的效率。

实施例1

进一步地,如图7-图8所示,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为双层结构,包括内层扁管2-1、外层扁管2-2和电加热丝2-5,所述内层扁管2-1和外层扁管2-2之间设置有环形空隙2-3,所述环形空隙2-3用于装填相变材料,即内层扁管2-1和外层扁管2-2之间为相变材料的存储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电加热丝2-5均匀螺旋式缠绕于内层扁管2-1的外侧,用于对相变材料进行加热,所述内层扁管2-1和外层扁管2-2均为导热良好的材料制成。

具体地,该电加热丝2-5能够与充斥在环形空隙间的相变材料充分接触,并对相变材料进行加热,实现对电池单体1-3的加热控温,这个电热丝2-5均匀缠绕于内层扁管2-1的外侧,且相邻缠绕的电热丝2-5之间间隔有相等的间隙,使得想变材料受热均匀,避免了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

具体地,所述相变材料可在其熔点值进行固液转变,即从固态到液态为吸热过程,从液态到固态为放热过程。此外,对于所述相变材料在进行固态和液态的相变转换时,体积会有一定的变化。

具体地,所述内层扁管2-1为内层硬质扁管,内部设置有流通通道2-4,用于盛装防冻液,所述防冻液通过外部控温装置的制冷或加热可以实现其液体的温度变化,从而将其温度的变化通过内层硬质扁管的导热性将其传到至所述环形空隙2-3中的相变材料中,再通过相变材料的相变以及温度传导实现对电池的温度调节以及控温作用。

具体地,所述防冻液可以通过外部控温装置对其加热,实现防冻液温度的升高;同时所述防冻液也可以通过外部控温装置对其进行降温,实现防冻液温度的降低。优选地,所述外部控温装置为温控机。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内层扁管2-1为内含翅片的多通道结构,内层扁管2-1内的多个翅片相互等距平行设置,使得相互之间的间隔相等,且两侧均与内层扁管2-1的内壁相连,使得内层扁管2-1内形成多个横截面相等的通道。

进一步地,内层扁管2-1内多个翅片的设置使得整个内层扁管2-1的表面积成倍的增加,从而使得内层扁管2-1与内部流通的防冻液的接触面积成倍增加,大幅增加了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提高了内层扁管2-1里面防冻液与内层扁管2-1的热交换面积,进而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具体地,内层扁管2-1的通过多个翅片将其水力直径分割成多个较小的水利直径,热传出的速率加快,从而能够带来较高的表面传热系数,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使其能够高效的对电池进行制冷和加热。同时,较高的表面传热系数与小单位体积热通量使得其具有轻便、可移动性好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好的应用在类似于电池组1的环形空隙2-3这种空间受到局限的装置中。此外,在相同换热需求下,该种多通道换热结构具有更小的体积,从而大幅减少了耗材,实现材料成本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扁管2-2为外层软质扁管,由柔性导热材质构成,优选为导热硅胶。所述外层软质扁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柔性和弹性,当所述相变材料在所述环形空隙2-3中因其发生相变而产生体积变化时,所述外层软质扁管会随着环形空隙2-3中相变材料体积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形变。

具体地,当所述环形空隙2-3中的相变材料进行固液相变时,所述外层软质扁管会发生形变,其形变的发展方向会向未填充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空间处延伸,由于所述外层软质扁管的外壁与每个所述电池单体1-3的两侧的侧壁紧密贴合,两个壁之间没有缝隙,故当外层软质扁管发生形变时其发展形变方向则自然会向横向电池排1-2之间的所述间隙1-6中延伸,也可以说向电池单体1-3之间的间隙1-6中延伸,使所述外层软质扁管的外壁与电池单体1-3的顶部和底部的边缘相贴合。换句话说,所述外层软质扁管的外壁可以实现包裹电池单体1-3的侧壁的同时还包裹了电池单体1-3的顶部和底部,从而实现了所述相变材料对电池单体1-3实现三维的六个面的热量传递,全面多方位的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1-3的能量传递,使电池能量传递更均匀、传递速率更快。

进一步地,当所述外层软质扁管的外壁延伸到一定程度后,其会与所述横向保持架1-4相接触,即所述外层软质扁管与所述横向保持架1-4对每一个电池单体1-3的外围实现了一个能量传递的闭合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软质扁管的外壁会同时实现纵向的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其会与纵向电池排1-1的顶端和底端的所述横向保持架1-4和所述连接架1-5相接触,实现了整个所述纵向电池排1-1之间的闭合回路,最终所述闭合回路通过所述连接架1-5实现了整个电池组1的网架式相互联通的闭合回路网。所述闭合回路网对整个所述电池组1全面多方位三维上实现热量传递,使电池组1能量传递更均匀,能量传导速率更快,因此增加电池组1的稳定性,降低了温度对电池组1的能耗影响,延长了电池组1单次充电的使用时常,增加了电动交通工具单次充电的行驶里程,同时避免电动交通工具的电池因受热不均匀而导致爆炸或冬天寒冷情况下急速掉电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外层软质扁管与内层硬质扁管的组合,使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既通过所述内层硬质扁管保持了整个双层组合扁管2的强度,使得其在所述纵向电池排1-1之间可以保证一定的支撑度,同时也通过所述内层硬质扁管保证了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柔韧性、弹性以及抗压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冲击力,因此该软硬相结合的双层组合扁管2同时实现了强度与柔性的双重功能,使得整个电池组1既可以保持其一定的强度又可以抵抗冲击力,实现整个电池组1的缓冲减震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一侧端部设置有防冻液出口1-7,所述防冻液出口1-7,与所述内层扁管2-1连通,其同端还设置有相变材料出口1-9,与所述环形空隙2-3连通;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另一侧端部设置有防冻液入口1-8,与所述内层扁管2-1连通,其同端还设置有相变材料入口1-10,与所述环形空隙2-3连通。

进一步地,该装置制冷机组4的管路5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电池组1的防冻液入口1-8和冷板入口1-4-1以及防冻液出口1-7和冷板出口1-4-3连接,用于流通防冻液,用于对电池组1实现组合扁管以及冷板的双重制冷功能。

实施例2

可选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为双层结构,包括内层扁管2-1和外层扁管2-2,所述内层扁管2-1和外层扁管2-2均由柔性导热材质构成。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柔性,使得其在安装排布设置时在所述排管通道内实现任意方向以及任意形状的弯折,实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在安装上的方便快捷,易操作加工方便,同时可以实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与所述电池单体1-3和纵向电池排1-1贴合度的提升,使整个装置的热传导效果更好,由于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均有柔性导热材料制成,因此对于整个电池组1来说其抗冲击和抗压性能会更好,实现整个电池组1的缓冲减震效果。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多层电池控温装置的安装方法,该方法用于安装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多层电池控温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电池单体1-3阵列设置组成电池组1:

将电池单体1-3相互之间并排排列形成横向电池排1-2,将多组所述横向电池排1-2相互之间堆叠设置组成纵向电池排1-1,再所述纵向电池排1-1之间并排设置形成电池组1,且相邻两列所述纵向电池排1-1之间留有排管通道。

步骤S2:为电池组1安装保持架:

将每个横向电池排1-2的顶端和底端均放置横向保持架1-4,再在保温箱的底端放置连接架1-5,再将组合好的电池组1放置于保温箱内,实现所述连接架1-5和横向保持架1-4之间相互插合,形成对整个电池组1的稳固和固定作用。

所述横向保持架1-4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单体1-3的宽度,故所述横向保持架1-4安装在所述横向电池排1-2之间后,所述横向电池排1-2之间的所述横向保持架1-4两侧形成间隙1-6。

步骤S3:安装控温组件:

将未填装物料的双层组合扁管2以S型的方式缠绕于所述排管通道中,将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平面部与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侧面相平行,之后将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弯折部绕过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宽度方向侧边,使所述弯折部的纵向方向与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纵向侧边相平行,再之后将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平面部与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侧面相平行,如此重复将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填充于所述排管通道中,使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外壁与所述纵向电池排1-1的外壁相贴合。将制冷机组4的出口与所述防冻液出口1-7以及冷板出口1-4-3相连通;再将制冷机组4的入口与所述防冻液入口1-8以及冷板入口1-4-1相连通。

将另一个连接架1-5放置在所述缠绕有双层组合扁管2的电池组1的顶端,与所述电池组1顶部横向保持架1-4相互配合连接,再将电池组1放置于保温箱3中。

步骤S4:使双层组合扁管2变形

双层组合扁管2变形形式一:

启动电池组1,电池组1温度升高,散发热量,此时所述环形空隙2-3中的相变材料由固液混合态转化成液态,在所述环形空隙2-3中的相变材料的总体体积变大,使得外层扁管2-2发生形变。

所述外层扁管2-2外壁的形变发展方向向未填充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空间处延伸,即:使所述外层扁管2-2向所述间隙1-6中以及电池单体1-3的顶部和底部的边缘膨胀延伸,实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对电池单体1-3的侧壁以及顶部和底部的接触,实现三维的六个面的热量传递,全面多方位的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1-3的热量传递,使电池能量更均匀,能量传导速率更快。另外,外层扁管2-2是在双层组合扁管2在电池组1中安装好以后再发生形变,该方法使得双层组合扁管安装方便快捷,节省人力和成本。

由于所述外层扁管2-2由柔性导热材质构成,其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当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变形后,即使相变材料进行冷却,由液态转变成固态,体积变小,所述外层扁管2-2的外壁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但其依然会有一部分存留在所述间隙1-6内,实现对电池单体1-3侧面以及一部分顶部和底部的热传导。

双层组合扁管2变形形式二:

将液态的相变材料利用高压通过相变材料入口通孔3-2-10注入到所述环形空隙2-3中,使所述内层扁管2-1与所述外层扁管2-2之间充满相变材料,由于高压充液,又由于所述外层扁管2-2由柔性导热材质构成,在高压充液的过程中,液态相变材料会使得所述外层扁管2-2外壁的形变发展方向向未填充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的空间处延伸,即:使所述外层扁管2-2向所述间隙1-6中以及电池单体1-3的顶部和底部的边缘膨胀延伸,实现所述双层组合扁管2对电池单体1-3的侧壁以及顶部和底部的接触,实现三维的六个面的热量传递,全面多方位的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1-3的热量传递,使电池能量更均匀,能量传导速率更快。另外,外层扁管2-2是在双层组合扁管2在电池组1中安装好以后再发生形变,该方法使得双层组合扁管安装方便快捷,节省人力和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动力电池控温系统
  •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的控温方法
  • 一种基于三维均温板的电池热管理装置
  • 一种应用于储能电池的制冷加热控温装置及控温方法
  • 一种具辊筒控温装置的PET多层复合片生产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0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