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双向卷发棒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一种双向卷发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以快速使头发卷成波浪形的电吹风双向卷发棒。

背景技术

电吹风卷发棒市面上主要以单向卷发为主,左边卷发时需用左卷发棒,右边卷发时需用右卷发棒,有的使用效果还可以,有的使用效果就比较差。其存在的最大的缺点:一是左右卷发时,需经常更换左、右卷发棒来完成左边及右边卷发,操作使用很不方便;二是卷发棒出风口设置不合理,吹出的热风使头发松散,卷发定型不佳;三是需配置左、右两种单向卷发棒,不经济,浪费社会资源;四是其外观与电吹风主机搭配比较生硬、不协调。

为此,人们对现有电吹风卷发棒进行了改进或模仿,生硬地将左、右卷发棒合二为一,其效果并不理想,市场反应不如意。其存在的问题:一是卷发棒的出风口只有单向旋转循环风,没有双向旋转循环风,更没有下压风,卷发时头发容易重叠卷在一起,里层、外层卷发效果差别很大,甚至外层头发根本就达不到卷曲定型效果;二是没有增压旋风结构,利用效率低,只能高热风才能卷发,中热风、低热风卷发效差,甚至不能卷发;三是卷发棒上段、中段、下段出风口出风不均匀,有可能上段能卷发,中段或下段不能卷发;四是卷发棒出风口风压不足,出风凌乱,卷发松散,卷发定型不佳。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进行开发和研制,但至今尚未有较理想的产品面世。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的缺陷,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左转又可右转旋转增压出风、上中下出风均匀、左右转换方便的双向卷发棒;第二目的是提出一种从上向下逐级下压出风、头发不堆积不松散 、里外层头发都能卷曲定型的双向卷发棒。

本发明创造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它包括卷发棒、电吹风主机,所述的卷发棒包括旋钮、外套、导流板、内套;

所述外套的主体由多片弧形导流片连接组成,相邻的弧形导流片之间设有外套出风口, 弧形导流片的外表面设有左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左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之间由左右渐变过渡弧面连接;

所述的内套套设在外套内,内套的主体由与弧形导流片相对应的风道增压筋连接组成,相邻的风道增压筋之间设有导流板安装槽,风道增压筋的两侧对应设有左右增压导流凸弧面;

所述的导流板对应安装在内套的导流板安装槽上,导流板上设有旋风导流槽以及设置在旋风导流槽中间的风向隔板,风向隔板把旋风导流槽分隔为左右旋风导流槽,左右旋风导流槽上对应设有左右增压导流凹弧面;

所述的旋钮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套上并与内套连接;

所述内套上的左右增压导流凸弧面与导流板上相对应的左右增压导流凹弧面构成内大外小的左右增压旋风风道;

所述的旋钮带动内套转向左侧时,左增压旋风风道的出风口打开,右增压旋风风道关闭,左增压导流凸弧面与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形成光滑曲面,左增压旋风风道通过外套出风口吹出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沿着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流动;

所述的旋钮带动内套转向右侧时,右增压旋风风道的出风口打开,左增压旋风风道关闭,右增压导流凸弧面与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形成光滑曲面,右增压旋风风道通过外套出风口吹出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沿着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流动。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导流板上设有旋转热风下压导流结构,该结构包括设置在旋风导流槽上的导流筋板,风向隔板把导流筋板分隔为左右导流筋板,左右导流筋板的下表面分别为下弯月牙形导流圆弧面,当左右增压旋风风道吹过旋转热风时,旋转热风受到左右导流筋板上的下弯月牙形导流圆弧面导向产生下压的旋转热风。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内套设有6根风道增压筋并形成6排导流板安装槽,每排导流板安装槽上设有3条内套加强筋,从而使内套形成18个分流窗,进风口进入内套的热风从18个分流窗吹出。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风向隔板与左右导流筋板将每片导流板上的旋风导流槽对应分隔成14个左右旋风导流槽,并与风道增压筋对应形成14个左右增压旋风风道,从18个分流窗吹出的热风又被左右增压旋风风道分流成84股下压的旋转热风。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外套上对应设有6片弧形导流片并形成6排外套出风口,每排外套出风口上设有3条加强筋并被分成上段风道、中上段风道、中下段风道、下段风道4段出风道。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旋钮与外套之间设有旋钮定位机构,所述的旋钮定位机构包括弹簧和换挡定位帽,弹簧和换挡定位帽对应安装在旋钮的安装柱上,外套上设有与换挡定位帽球形头配合的左右旋风定位球形槽。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旋钮与外套之间设有角度限位机构,所述的角度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套上的内套旋转限位孔、设置在内套旋转限位孔上的旋钮旋转限位槽、设置在旋钮上的旋转限位筋,旋转限位筋与旋钮旋转限位槽配合起到角度限位作用。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外套上设有旋钮旋转限位凹槽,左右旋风定位球形槽和内套旋转限位孔对应设置在旋钮旋转限位凹槽的底部;所述的内套上对应设有安装导向柱、内套中心孔、旋转端面、旋转定位面、旋钮导向槽,所述的旋钮上对应设有旋钮螺钉孔、安装定位面、旋钮限位面,装配时,螺钉穿过内套中心孔固定在旋钮螺钉孔上,安装导向柱套设在内套旋转限位孔上,旋转限位筋与旋钮导向槽配合,内套底部的旋转端面与外套底部旋转配合,旋转定位面与安装定位面抵触,旋钮限位面与旋钮旋转限位凹槽旋转配合,内套旋转径向面与外套内壁旋转配合。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旋钮上设有旋钮风向标识,外套上设有与旋钮风向标识配合的左右旋出风标识。

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外套的进风口接头部设有与电吹风主机快速装配拆卸的自锁扣件。

本发明创造采用上述结构后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一是可以设置左右双向卷发模式,使用者左和右均可卷发;

二是电吹风机在低速状态下头发也能自动卷到卷发棒上;

三是每个出风口具有出风空气压降吸附能力,头发能有效卷到卷发棒上,无飞丝、不凌乱;

四是上段、中上段、中下段、下段四段均匀出风,每段头发都能卷曲定型;

五是上段、中上段、中下段、下段旋转气流具有下压功能,头发自动螺旋式从上往下压,头发不会堆积、不会松散 ,里层、外层头发都能卷曲定型;

六是电吹风主机吹出的热风通过分流窗分流成18份90度转弯风,再通过导流片将90度转弯风分流成84份,外套再将84份风分成4段,每段都均匀出风;

七是悬浮式内套工作中会自动校正,卷发棒的每个出风口都能高效出风;

八是卷发棒与电吹风主机为锁扣联结方式,装拆秒实现,产品组装简单、快捷,操作性强,组装效率高,产品经济实用,节能减排;

九是产品结构巧妙、合理、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卷发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创造旋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创造外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创造导流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创造内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创造卷发棒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创造旋钮右转时卷发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创造旋钮左转时卷发棒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创造旋钮右转时卷发棒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50卷发棒,50-1右增压旋风风道,50-2左增压旋风风道,80电吹风主机,501旋钮,502弹簧,503换挡定位帽,504外套,505导流板,506内套,507螺钉,5011旋转限位筋,5012旋钮风向标识,5013安装柱,5014防滑筋条,5015定位帽安装孔,5016旋钮螺钉孔,5017安装定位面,5018旋钮限位面,5031弹簧孔,5032换挡定位帽球形头,5041旋钮旋转限位凹槽,5042右旋出风标识,5043左旋出风标识,5044加强筋,5045外套出风口,5046自锁扣件,5047旋钮旋转限位槽,5048右旋风定位球形槽,5049左旋风定位球形槽,50410内套旋转限位孔,50411弧形导流片,50412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3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4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5进风口,50416外套内壁,50417外套底部,5051定位柱,5052旋风导流槽,5052Y右旋风导流槽,5052Z左旋风导流槽,5053导流筋板,5053Y右导流筋板,5053Z左导流筋板,5054下弯月牙形导流圆弧面,5055风向隔板,5056Y右增压导流凹弧,5056Z左增压导流凹弧,5061安装导向柱,5062内套中心孔,5063旋转端面,5064旋转定位面,5065旋钮导向槽,5066内套加强筋,5067导流板安装孔,5068分流窗,5069导流板安装槽,50610风道增压筋,50611内套旋转径向面,50612内套底部,50613Y右增压导流凸弧面,50613Z左增压导流凸弧面。

实施方式

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发明创造一种双向卷发棒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包括卷发棒50、电吹风主机80,所述的卷发棒50包括旋钮501、外套504、导流板505、内套506、螺钉507,为了方便卷发棒50与电吹风主机80装配和拆卸,所述外套504的进风口接头部设有与电吹风主机80配合的自锁扣件5046,实现快速装配及拆卸。当电吹风主机80与不同作用的工作头配合时可以实现不同的使用功能。如图1和图2所示。

所述外套504的主体由多片弧形导流片50411连接组成,相邻的弧形导流片50411之间设有外套出风口5045, 弧形导流片50411的外表面设有左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50412,左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50412之间由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连接,所述的外套504上对应设有6片弧形导流片50411并形成6排外套出风口5045,每排外套出风口5045上设有3条加强筋5044并被分成上段风道、中上段风道、中下段风道、下段风道4段出风道,如图1、图2、图4、图7、图9和图10所示。

所述的内套506套设在外套504内,内套506的主体由与弧形导流片50411相对应的风道增压筋50610连接组成,相邻的风道增压筋50610之间对应设有内套加强筋5066和导流板安装槽5069,内套加强筋5066上设有导流板安装孔5067,风道增压筋50610的两侧对应设有左右增压导流凸弧面50613Z、50613Y,所述的内套506设有6根风道增压筋50610并形成6排导流板安装槽5069,每排导流板安装槽5069上设有3条内套加强筋5066,从而使内套506形成18个分流窗5068,进风口50415进入内套506的热风从18个分流窗5068吹出,如图2、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

所述的导流板505上设有定位柱5051,导流板505通过定位柱5051与导流板安装孔5067配合对应安装在导流板安装槽5069上,导流板505上设有旋风导流槽5052以及设置在旋风导流槽5052中间的风向隔板5055,风向隔板5055把旋风导流槽5052分隔为左右旋风导流槽5052Z、5052Y,左右旋风导流槽5052Z、5052Y上对应设有左右增压导流凹弧面5056Z、5056Y,所述内套506上的左右增压导流凸弧面50613Z、50613Y与导流板505上相对应的左右增压导流凹弧面5056Z、5056Y构成内大外小的左右增压旋风风道50-2、50-1,如图2、图5、图9和图10所示。

所述的旋钮501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套504上并与内套506连接,如图2和图7所示。

所述的旋钮501带动内套506转向左侧时,左增压旋风风道50-2的出风口打开,右增压旋风风道50-1关闭,左增压导流凸弧面50613Z与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形成光滑曲面,当进风口50415进入内套506的热风通过左增压旋风风道50-2从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时,热风在左增压旋风风道50-2作用下形成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沿着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及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流动,如图1、图9所示。

所述的旋钮501带动内套506转向右侧时,右增压旋风风道50-1的出风口打开,左增压旋风风道50-2关闭,右增压导流凸弧面50613Y与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形成光滑曲面,当进风口50415进入内套506的热风通过右增压旋风风道50-1从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时,热风在右增压旋风风道50-1作用下形成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沿着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及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流动,如图8、图10所示。

所述的导流板505上设有旋转热风下压导流结构,该结构包括设置在旋风导流槽5052上的导流筋板5053,风向隔板5055把导流筋板5053分隔为左右导流筋板5053Z、5053Y,左右导流筋板5053Z、5053Y的下表面分别为下弯月牙形导流圆弧面5054,当左右增压旋风风道50-2、50-1吹过旋转热风时,旋转热风受到左右导流筋板5053Z、5053Y上的下弯月牙形导流圆弧面5054导向产生下压的旋转热风。所述的风向隔板5055与左右导流筋板5053Z、5053Y将每片导流板505上的旋风导流槽5052对应分隔成14个左右旋风导流槽5052Z、5052Y,并与风道增压筋50610对应形成14个左右增压旋风风道50-2、50-1,从18个分流窗5068吹出的热风又被左右增压旋风风道50-2、50-1分流成84股下压的旋转热风,如图2、图5、图9和图10所示。

为了保证旋钮50操作灵活、转动精准以及防止误操作,所述的旋钮501与外套504之间设有旋钮定位机构,所述的旋钮定位机构包括弹簧502和换挡定位帽503,换挡定位帽503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弹簧502的弹簧孔5031,另一端设有换挡定位帽球形头5032,弹簧502和换挡定位帽503对应安装在安装柱5013的定位帽安装孔5015上,外套504上设有与换挡定位帽球形头5032配合的左右旋风定位球形槽5049、5048;所述的旋钮501与外套504之间设有角度限位机构,所述的角度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套504上的内套旋转限位孔50410、设置在内套旋转限位孔50410上的旋钮旋转限位槽5047、设置在旋钮501上的旋转限位筋5011,旋转限位筋5011与旋钮旋转限位槽5047配合起到角度限位作用;所述的旋钮501上设有旋钮风向标识5012,旋钮501上设有防滑筋条4015,外套504上设有与旋钮风向标识5012配合的左右旋出风标识5043、5042,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为了保证装配简单方便,所述的外套504上设有旋钮旋转限位凹槽5041,左右旋风定位球形槽5049、5048和内套旋转限位孔50410对应设置在旋钮旋转限位凹槽5041的底部;所述的内套506上对应设有安装导向柱5061、内套中心孔5062、旋转端面5063、旋转定位面5064、旋钮导向槽5065,所述的旋钮501上对应设有旋钮螺钉孔5016、安装定位面5017、旋钮限位面5018,装配时,螺钉507穿过内套中心孔5062固定在旋钮螺钉孔5016上,安装导向柱5061套设在内套旋转限位孔50410上,旋转限位筋5011与旋钮导向槽5065配合,内套底部50612的旋转端面5063与外套底部50417旋转配合,旋转定位面5064与安装定位面5017抵触,旋钮限位面5018与旋钮旋转限位凹槽5041旋转配合,内套旋转径向面50611与外套内壁50416旋转配合,如图2、图3、图4、图6所示。

本发明创造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向右转动旋钮501,使旋钮风向标识5012与右旋出风标识5042对应时,卷发棒50为右旋风卷发模式,如图8和图10所示,右增压旋风风道50-1的出风口打开,左增压旋风风道50-2关闭,右增压导流凸弧面50613Y与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形成光滑曲面。当电吹风主机80开机工作时,电吹风主机80吹出的热风通过进风口50415进入内套506,内套506的热风通过分流窗5068进入右增压旋风风道50-1从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热风在右增压旋风风道50-1作用下形成旋转增压热风气流,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的热风是气压高的增压风,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沿着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及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流动;具体来说,从Ⅰ部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沿Ⅰ部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流经Ⅰ部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同时Ⅱ部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沿Ⅱ部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流经Ⅱ部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引接,此时Ⅱ部外套出风口5045处Ⅰ部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的空气被Ⅱ部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吸走,气压变低,则Ⅰ部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流经Ⅰ部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引接的风会朝气压低的地方补充,即Ⅰ部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引接的风自动沿Ⅰ部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流动,然后与Ⅱ部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汇合,并沿Ⅱ部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吹出,流经Ⅱ部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引接,再沿Ⅱ部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流动,然后再与Ⅲ部外套出风口5045出来的增压风合流……,卷发棒50上的84个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出来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依次进入无限旋转吸合循环式的“龙卷风”状态,从而达到右向旋转增压出风的目的;低速状态下头发也能自动卷到卷发棒上;每个外套出风口5045都具有出风气流压降吸附技术,确保头发能有效卷到卷发棒上,无飞丝、不凌乱。

卷发棒50为左旋风卷发模式时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右旋风卷发模式时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重述。

由于导流板505上设有旋转热风下压导流结构,该结构包括设置在旋风导流槽5052上的导流筋板5053,风向隔板5055把导流筋板5053分隔为左右导流筋板5053Z、5053Y,左右导流筋板5053Z、5053Y的下表面分别为下弯月牙形导流圆弧面5054;

当卷发棒50为右旋风卷发模式时,外套504上的Ⅰ、Ⅱ、Ⅲ、Ⅳ、Ⅴ、Ⅵ部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除了沿右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2、左右渐变过渡弧面50413、左旋风渐变导流弧面50414做依次无限旋转吸合循环式的“龙卷风”外,由于导流板505上的下弯月牙形导流圆弧面5054引导作用,从Ⅰ、Ⅱ、Ⅲ、Ⅳ、Ⅴ、Ⅵ部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同时以一个斜角依次从上向下逐级下压出风;也就是说当卷发棒50为右旋风卷发模式时,从Ⅰ、Ⅱ、Ⅲ、Ⅳ、Ⅴ、Ⅵ部外套出风口5045吹出来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是一种逐级依次下压、无限旋转吸合循环式的“龙卷风”。卷发棒50为左旋风卷发模式时的旋转增压热风气流逐级下压原理与卷发棒50为右旋风卷发模式相同,在此也不再重述。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创造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入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卷发棒组件的智能充电系统
  • 一种卷发棒组件及应用该卷发棒组件的电吹风
  • 一种卷发棒组件及应用该卷发棒组件的电吹风
技术分类

06120116507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