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手机等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涉及到亮度调节场景。例如,在外界环境光线变化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清晰、更舒适的观看屏幕的显示画面,用户可手动调节屏幕亮度,或者屏幕自动调节亮度。在亮度调节场景中,电子设备的调光模式存在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模式切换至直流(direct current,DC)模式,或者DC模式切换至PWM模式的情况。

在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时,电子设备的屏幕将出现肉眼可见的亮度跳变,从而极大地影响用户观感。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时,电子设备的屏幕将出现肉眼可见的亮度跳变的问题,从而提升用户观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中。该方法包括:第一电子设备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待显示画面帧为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第k帧画面帧,1≤k≤M,k为正整数,M为预设正整数。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小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为触发第一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的预设亮度阈值。调光模式切换包括:由脉冲宽度调制PWM模式切换为直流DC模式,或者由DC模式切换为PWM模式。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至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时出现的亮度跳变,是由于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器件的迟滞效应引起的。具体地,由于PWM模式和DC模式两种调光模式的亮度控制(EM,emission)信号在一帧内的脉冲个数或周期个数、以及占空比方面均完全不同,这种区别导致电子设备在执行调光模式切换时,需要执行EM信号的时序和脉冲的切换。需要说明的是,EM信号的时序和脉冲在瞬间切换的同时,电子设备屏幕内部的耦合电容将发生瞬变。然而,由于屏幕驱动电路中执行切换的TFT器件具有迟滞效应而无法瞬间响应,因此将导致电子设备在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存在可视化的亮度跳变问题。

本屏幕亮度调节方法中,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几个画面帧会出现跳变,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仅需针对第一电子设备中属于这些画面帧中的待显示画面帧,执行屏幕亮度调节方法,以改善亮度跳变。当基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将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亮度调整为低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时,叠加上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器件引起的屏幕跳变亮度,最终将使得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实际亮度,趋近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从而改善亮度跳变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在第一时间节点至第二时间节点之间输出的画面帧帧数为M。其中,第一时间节点为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开始跳变的时刻。第二时间节点为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结束跳变的时刻。

此处,通过确定第二电子设备在第一时间节点至第二时间节点之间输出的画面帧帧数M,可以确定出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发生亮度跳变的所有画面帧帧数。如此,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可以实现这M个画面帧的的亮度跳变改善。

具体地,第一电子设备在第一时间节点至第二时间节点之间输出的画面帧数M基于等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包括:从预先存储的M条屏幕亮度参数,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其中,每条屏幕亮度参数包括一个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待显示画面帧为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一个画面帧。

考虑到屏幕刷新率较快,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每一个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进行预先存储。如此,在执行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式时,可以直接从预先存储的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进行调用,这种方式有利于节省对每一个发生亮度跳变的画面帧的调节时间,避免由于获取控制信息的时间过长,从而导致待显示画面帧的卡顿。

在本申请的一些设计方式中,控制信息是通过计算第二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和第二屏幕实际亮度获得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为触发第一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的预设亮度阈值。第二屏幕实际亮度为第二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的实际亮度值。每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第二屏幕跳变亮度为第二屏幕实际亮度和第二屏幕理想亮度的差值。

应理解,若要达到减轻甚至消除亮度跳变的效果,如何对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亮度进行调节显得很关键。调低量过低或过高,均不能达到减轻,甚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亮度跳变。为了能够更好地消除亮度跳变现象,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亮度(即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最好趋近于第一屏幕跳变亮度,即调节量刚好为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跳变亮度,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得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实际亮度趋近于屏幕理想亮度。

为了使得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与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最好趋近于第一屏幕跳变亮度,本实施例中,通过基于使用原始屏幕亮度参数的同规格同类型的第二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和第二屏幕实际亮度,获得第二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的第二屏幕跳变亮度。并基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上述控制信息。因此,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所获得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则趋近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

由于第二电子设备为和第一电子设备原同规格同类型的电子设备,因此,基于第二电子设备获得的控制信息,在用于控制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时,同样能够使得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量刚好为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跳变亮度,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得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屏幕实际亮度趋近于屏幕理想亮度。

此外,本实施例中,每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如此,相当于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均基于实测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如此,在用于调节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时,每个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均是基于实测获得的,改善跳变的效果更佳。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设计方式中,M条屏幕亮度参数包括多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和至少一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每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包括第一画面帧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每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包括第二画面帧对应的第二控制信息。第一控制信息是通过计算第二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和第二屏幕实际亮度获得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为触发第二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的预设亮度阈值;;第二屏幕实际亮度为第二电子设备显示第一画面帧时的实际亮度值。每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中的第一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第二屏幕跳变亮度是第二屏幕实际亮度和第二屏幕理想亮度的差值。每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中的第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画面帧的两个相邻调节亮度进行插值计算获得;相邻调节亮度是指多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中,与第二画面帧相邻的第一画面帧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本实施例中,部分控制信息基于实测数据而得,剩余部分控制信息基于插值运算获得,这样可以避免获取太多的数据,加大计算量。并且,可以加快M条屏幕亮度参数的获取时间,降低获取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与第一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相关。第一屏幕跳变亮度为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发生的跳变量。

本实施例中,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低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并且,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即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低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的程度为第一屏幕跳变亮度有关。应理解,第一屏幕跳变亮度即为TFT器件引起的亮度跳变,如此,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叠加上TFT器件引起的亮度跳变,所呈现的第一屏幕实际亮度则基本趋近第一屏幕理想亮度,基本完全消除亮度跳变现象。

示例性地,第一屏幕跳变亮度为:第一屏幕实际亮度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第一屏幕实际亮度为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实际亮度。

应理解,由于TFT器件的迟滞效应始终存在,因此,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进行调节后,仍然会出现亮度跳变(即上述第一屏幕跳变亮度)。只是此时的亮度跳变为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跳变至第一屏幕实际亮度。因此,这个第一屏幕跳变亮度可以通过测定第一屏幕实际亮度,并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作差获得。

在本申请的一些设计方式中,屏幕亮度参数包括一个帧序数和控制信息。帧序数用于指示画面帧在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序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帧序数对应的画面帧时,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为k。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为帧序数k对应的控制信息。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包括: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为帧序数k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由于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是基于帧形式进行数据输出的,因此本实施例中,以帧为单元,针对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每一个画面帧,均存储一条该画面帧的帧序数对应的控制信息。如此,在第一电子设备以帧为单位进行控制时,可以实现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每一个画面帧的亮度跳变改善。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设计方式中,屏幕亮度参数包括一个时间节点和控制信息。时间节点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后的一个时刻。第一电子设备在时间节点显示画面帧。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在时间节点时的屏幕亮度。第一电子设备在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第三时间节点显示待显示画面帧,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为第三时间点对应的控制信息。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包括: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为第三时间节点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本实施例中,存储的是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亮度跳变时间段内的时间节点及其对应的控制信息。应理解,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亮度跳变时间段内的时间节点,势必有相应的画面帧输出。由于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是基于帧形式进行数据输出的,因此,在使用每个时间节点对应的控制信息进行控制时,需要先明确该时间节点对应显示的画面帧。对于本实施例而言,则要先确认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时间点,然后进行调用。

示例性地,在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屏幕刷新率,确定第一电子设备的一个画面帧的帧显示时长。基于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实施切换的时刻、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以及帧显示时长,确定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其中,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处于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的时间节点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时间节点。

具体地,该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可以为:t1+(k-1)*T~t1+k*T,也可以为:t1+k*T~t1+(k+1)*T。其中,t1为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的时刻,即前述第一时间点。T为待显示画面帧的帧显示时长,为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屏幕刷新率的倒数。K为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

可选地,M条屏幕亮度参数为多组屏幕亮度参数中的一组。一组屏幕亮度参数对应一个屏幕刷新率。M条屏幕亮度参数为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屏幕刷新率对应的一组屏幕亮度参数。

本实施例中,应理解,当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屏幕刷新率不同时,其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发生亮度跳变的画面帧帧数M并不一致,并且,每一帧对应的屏幕跳变亮度也不相同。考虑到第一电子设备可能在多个屏幕刷新率之间切换,因此,提供各个屏幕刷新率对应的屏幕亮度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其中,k依次取1,2,……,M。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响应于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开始对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每个画面帧均执行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可以使得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均得到亮度跳变改善。并且,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才开始执行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可以避免一直监控待显示画面帧是否是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一个,带来的数据处理量大的问题。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存储器和处理器,显示模组、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其中,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

其中,第二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DC模式和PWM模式下一帧时间内的亮度变化曲线对照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光模式切换场景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调光模式切换场景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执行PWM模式切DC模式时的亮度变化曲线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幕亮度参数的获取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8A为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画面帧的时间轴示意图;

图8B为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画面帧的时间轴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理器的架构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器内部功能模块执行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应理解,在本文中对各种所述示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示例,而并非旨在进行限制。如在对各种所述示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形式“一个(“a”,“an”)”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示。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还应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且涵盖相关联的所列出的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目的任何和全部可能的组合。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的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中,术语“耦合”是指可以传输电信号的一种电连接方式。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耦合”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还应理解,术语“包括”(也称“includes”、“including”、“comprises”和/或“comprising”)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指定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和/或部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部件、和/或其分组。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意味着与实施例或实现方式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或“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方案,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技术术语进行解释。

(1)屏幕刷新率,是指屏幕画面每秒被刷新的次数。

举例来说,屏幕刷新率为120hz,则表示屏幕画面每秒被刷新120次,即每秒钟输出120个画面帧。

(2)占空比,是指在一段连续工作时间内脉冲占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

(3)直流(direct current,DC)模式,是通过改变屏幕的电流或电压来改变屏幕功率,从而调节屏幕亮度的一种方式。

(4)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模式,是通过改变驱动屏幕的PWM信号的占空比,从而调节屏幕亮度的一种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PWM模式采用PWM形式的亮度控制(EM,emission)信号控制屏幕,通过调节EM信号的占空比,即高电平的持续时间可以实现亮度调节。需要说明的是,PWM模式下,在屏幕在EM信号的高电平处被点亮,并在EM信号的低电平处被熄灭,因此屏幕将在EM信号的驱动下闪烁,通过控制EM信号的频率,可以改变亮、灭的交替速度,只要亮、灭的交替速度足够快,人眼的视觉残留很难察觉到这个过程,会认为屏幕一直处于亮的状态。

手机等电子设备具有DC模式和PWM模式两种调光模式。由于DC模式存在屏幕色彩等参数出现变化、以及功耗高等问题,因此引入了PWM模式。请参照图1,图1以屏幕刷新率为60hz(一帧时间为0.016s)为例,示意了DC模式和PWM模式下一帧时间内的亮度变化曲线对照图。应理解,一帧时间内的亮度变化可以视为EM信号的变化。通过对比图1中的(a)和图1中的(b)可以看出,两种调光模式下EM信号在一帧内的脉冲(pulse)个数或周期个数、以及占空比方面均完全不同。具体来说,PWM模式下的EM信号在一帧内具有16个pulse(也具有16个周期),DC模式下的EM信号具有1个pulse(也具有1个周期),PWM模式下的EM信号的频率更高。此外,DC模式下的EM信号的占空比远远高于PWM模式下的EM信号的占空比。

下面结合图1对DC模式和PWM模式的调光原理的区别进行说明。

如图1中的(a)所示,由于DC模式并非改变EM信号的占空比来调节屏幕亮度,因此,无论屏幕亮度需求高低,DC模式下的EM信号的脉冲个数和占空比都不会变。

如图1中的(b)所示,PWM模式通过改变EM信号的占空比来调节屏幕亮度,屏幕亮度需求不同,将影响EM信号的占空比。当屏幕亮度需求较高时,通过调高EM信号占空比来满足屏幕亮度需求。应理解,EM信号的占空比越高,EM信号的脉冲将占大部分时间,趋近DC模式下的EM信号的脉冲时间。但由于仍然处于PWM模式,因此EM信号在一帧内的脉冲个数不会变。而EM信号在一帧内的脉冲个数将决定屏幕驱动电路的开关次数,屏幕驱动电路的开关次数越多,势必功耗更大。因此,基于功耗的考虑,电子设备在屏幕亮度需求较高时将切换至DC模式,而在其它屏幕亮度需求时将切回PWM模式。

下面结合一些常见的示例对电子设备涉及调光模式切换的场景进行说明。

场景一:示例性地,以手机为例,请参照图2中的(a),该电子设备具有设置界面201,设置界面201具有显示和亮度的功能选项2011。响应于用户对显示和亮度的功能选项2011的点击操作,电子设备显示图2中的(b)所示的显示和亮度界面202,该显示和亮度界面202中包括调节屏幕亮度的亮度条2021和亮度块2022。响应于用户对亮度块2022的拖动操作,亮度块2022将在亮度条2021上滑动,屏幕亮度将会被调节。具体地,当亮度块2022沿着亮度条2021向右滑动,则屏幕亮度提高;当亮度块2022沿着亮度条2021向左滑动,则屏幕亮度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场景中,也可以基于其它界面进行亮度调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功耗的考虑,当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超过预设亮度阈值(例如90nit)时,电子设备将切换至DC模式;而在屏幕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例如90nit)时,电子设备将切换至PWM模式。

场景二:示例性地,以手机为例,请参照图3中的(a),该电子设备具有设置界面301,该设置界面301具有显示与亮度的功能选项3011,响应于用户对该显示与亮度的功能选项3011的点击操作,上述电子设备显示图3中的(b)所示的显示与亮度界面302。如图3中的(b)所示,显示与亮度界面302包括用于开启屏幕亮度的自动调节功能的开关控件3021,响应于用户对开关控件3021的开启操作,上述电子设备显示图3中的(c)所示的显示与亮度界面303。需要说明的是,当自动调节功能被开启后,电子设备将根据环境光传感器实时检测的环境光亮度,来自动调节屏幕亮度。

可见,图3所示的场景同样涉及屏幕亮度调节。基于同样的理由,图3所示的场景也可能涉及DC模式切PWM模式的情况,或者PWM模式切DC模式的情况。

上述场景一和场景二仅仅是一种示例,在其它的亮度调节场景,如高动态范围图像(high-dynamic range,HDR)画面切换至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oftware definationradio,SDR)画面、图库界面切换至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界面(如手机主界面)的场景,也可能涉及调光模式切换的过程,这些涉及调光模式切换的场景均适用以下实施例提及的屏幕调节方法,此处不再穷举。

下面以图2所示的场景一为例,对电子设备执行PWM模式切DC模式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表1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参数表

续表1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参数表

请参照表1,表1展示了图2中电子设备的部分屏幕亮度参数表。其中,图2中亮度块2022沿着亮度条2021从左往右滑动至不同位置时,依次对应该表1从下至上的不同行屏幕亮度参数。需要说明的是,亮度条2021上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显示亮度值(displaybrightness value,DBV),表1仅仅展示了一些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参数。当图2中亮度块2022沿着亮度条2021滑动至某一位置时,将触发电子设备识别到该位置对应的DBV值,并基于该DBV值获取相应的屏幕亮度参数对屏幕进行驱动。

示例性地,假设图2中的虚线圆圈A所在位置的DBV值为DBV2670,即对应表1中第3行为例。当亮度块2022滑动至亮度条2021上的虚线圆圈A时,电子设备将识别到当前的DBV值为DBV2670,从而基于表1对应的屏幕亮度参数,包括屏幕亮度:340nit;调光模式:DC模式;调光信号:1个pulse;占空比:97.68%;Vref:-5;ELVSS:-2.7;VGMP:6.7V;伽马(Gamma)指数水平:2.2,将屏幕亮度调节至340。应理解,图2中的虚线圆圈A为了方便理解做出的展示。具体实施过程中下拉界面201的亮度条2021上并不存在该虚线圆圈。同理,虚线圆圈B、虚线圆圈C、虚线圆圈D也是如此。

通过观察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该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在90nit以下时,采用PWM模式;并在90nit以上时采用DC模式。也就是说,电子设备在屏幕亮度为90nit时进行调光模式切换。通过观察表1从下至上的第4行和第5行数据可知,90nit对应DBV1290和DBV1289这两个DBV值,因此对应亮度条2021的两个位置。假设图2中的虚线圆圈B和虚线圆圈C圈出的位置的DBV值分别为DBV1290、DBV1289,这就意味着,当亮度块2022滑动至亮度条2021上的虚线圆圈B和虚线圆圈C时,均是将屏幕亮度调整为90nit。区别在于,当亮度块2022滑动至虚线圆圈B时,采用DC模式调光;当亮度块2022滑动至虚线圆圈C时,采用PWM模式调光。

上述调光模式切换过程具体如下:当亮度块2022沿着亮度条2021从虚线圆圈D(对应的DBV值为DBV890)滑动至虚线圈圈A时,将依次经过虚线圆圈C和虚线圆圈B,电子设备检测到DBV值由DBV1289切换为DBV1290,触发执行PWM模式切DC模式的动作;反之,当亮度块2022沿着亮度条2021从虚线圆圈A滑动至虚线圈圈D时,将依次经过虚线圆圈B和虚线圆圈C时,电子设备检测到DBV值由DBV1290切换为值为DBV1289,触发执行DC模式切PWM模式的动作。

根据前述对图1的分析可知,PWM模式和DC模式两种调光模式的EM信号在一帧内的脉冲(pulse)个数或周期个数、以及占空比方面均完全不同,这种区别导致电子设备在执行调光模式切换时,需要执行EM信号的时序和脉冲的切换。需要说明的是,EM信号的时序和脉冲在瞬间切换的同时,电子设备屏幕内部的耦合电容将发生瞬变。然而,由于屏幕驱动电路中执行切换的TFT器件具有迟滞效应而无法瞬间响应,因此将导致电子设备在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存在可视化的亮度跳变问题,图4对此亮度跳变的问题进行了示意。

请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执行PWM模式切DC模式时的亮度变化曲线图。图4继续沿用上述表1和图2的示例,仅示意了图2中亮度块2022从虚线圆圈D滑动至虚线圈圈A中的虚线圆圈C至虚线圈圈B这一部分的亮度变化曲线。需要说明的是,亮度块2022从虚线圆圈D滑动至虚线圈圈A,代表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从42nit切换至340nit。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过程如下:电子设备从42nit逐渐升至340nit,而并非是从42nit直接升至340nit,因此,在这个调节过程势必会经过90nit这个节点,从而经历图4中的亮度变化曲线示意的切换过程。

如图4所示,时间节点t1为亮度块2022滑动至虚线圈圈B的时刻,电子设备在时间节点t1处检测到DBV值由DBV1289切换至DBV1290,随即触发执行调光模式切换(即切换至使用DBV1290对应的屏幕亮度参数)。由于TFT器件无法瞬间响应,无法瞬间切换,从而导致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在时间节点t1(亮度开始跳变的时刻)至时间节点t2(亮度结束跳变的时刻)这段时间(后续将时间节点t1至时间节点t2这个时间段简称为亮度跳变时间段)发生跳变,直到时间节点t2趋于稳定,此时代表TFT器件完成调光模式切换,TFT器件成功切换至DBV1290对应的屏幕亮度参数。

应理解,电子设备在上述亮度跳变时间段,是为了将屏幕亮度调节至DBV1290对应的屏幕亮度(虚线示意)90nit,后续将该屏幕亮度称为屏幕理想亮度。但基于器件原因,最终电子设备的屏幕实际亮度(实线示意)高于90nit,最高的屏幕跳变亮度(即屏幕实际亮度与屏幕理想亮度的差值)达到11nit。

为了解决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存在亮度跳变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示例性地,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包括折叠屏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该设备的具体形态不作特殊限制。

考虑到电子设备屏幕以帧为单元传输,这就代表电子设备在未输出画面帧时不存在亮度跳变,亮度跳变伴随画面帧输出。因此,该屏幕亮度调节方法中,针对电子设备在上述亮度跳变时间段内输出的画面帧(后续将电子设备在上述亮度跳变时间段内输出的画面帧简称为跳变画面帧),将电子设备显示这些跳变画面帧时的屏幕亮度调低。如此,电子设备在显示这些跳变画面帧时,叠加上TFT器件的跳变亮度,就可以减轻亮度跳变现象,甚至是消除该现象。

应理解,若要达到减轻甚至消除亮度跳变的效果,如何对电子设备显示跳变画面帧时的屏幕亮度进行调节显得很关键。调低量过低或过高,均不能达到减轻,甚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亮度跳变。

以图4为例,电子设备在时间节点t4显示画面帧P1,该时间节点t4对应的屏幕理想亮度为90nit、屏幕跳变亮度为11nit、屏幕实际亮度为101nit。若将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P1时的屏幕亮度调整为85nit,则电子设备实际显示该画面帧P1时,叠加上屏幕跳变亮度11nit,最后的屏幕实际亮度为86nit(小于101nit),超过屏幕理想亮度90nit,虽然有效果,但是效果不明显。若将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P1时的屏幕亮度调整为50nit,则电子设备实际显示该画面帧P1时,叠加上屏幕跳变亮度11nit,最后的屏幕实际亮度为61nit,远低于屏幕理想亮度90nit,出现更明显的亮度跳变。若将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P1时的屏幕亮度调整为81nit(刚好为屏幕理想亮度与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则电子设备实际显示该画面帧P1时,叠加上屏幕跳变亮度11nit,最后的屏幕实际亮度刚好为屏幕理想亮度90nit。

可见,为了能够更好地消除亮度跳变现象,将电子设备显示跳变画面帧时的屏幕亮度调节为屏幕理想亮度与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即调节量刚好为屏幕跳变亮度,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得电子设备显示跳变画面帧时的屏幕实际亮度趋近于屏幕理想亮度。因此,为了尽量消除亮度跳变现象,本申请实施例基于电子设备显示跳变画面帧时的屏幕跳变亮度,确定一套区别于原始屏幕亮度参数的新的屏幕亮度参数,并将该套屏幕亮度参数进行存储,以便电子设备在执行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时进行调用,从而消除上述亮度跳变现象。基于此,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之前,下面先对这套新的屏幕亮度参数的获取方法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获得电子设备显示跳变画面帧时的屏幕跳变亮度,该屏幕亮度参数的获取方法可以基于对未使用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电子设备进行测定获得的。为了便于区分,后续实施例将使用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电子设备称为第一电子设备,将未使用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电子设备称为第二电子设备。应理解,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的区别仅在于:第二电子设备为在上述亮度跳变过程中使用原始屏幕亮度参数进行屏幕调节的电子设备,如图4提及的电子设备,其使用的表1所示的屏幕亮度参数为原始屏幕亮度参数;而第一电子设备为在上述亮度跳变过程中使用新的屏幕亮度参数进行屏幕调节的电子设备。除此之外,两个电子设备在其它方面均相同。

请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幕亮度参数的获取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中的第二电子设备以表1所示的原始屏幕亮度信息进行屏幕驱动,该方法包括:

S501,获取第二电子设备在第一时间节点至第二时间节点之间的N个时间节点的屏幕实际亮度以及屏幕理想亮度,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其中,第一时间节点为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开始跳变的时刻。第二时间节点为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结束跳变的时刻。

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CA410工具对准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以一定频率进行数据采集,获得如图4所示的第二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时的亮度变化曲线。基于图4所示的亮度变化曲线,可以得到上述数据。

请继续参照图4,图4中第一时间节点为t1,第二时间节点为t2,位于第一时间节点t1至第二时间节点t2之间的3个时间节点,分别为t3、t4、t5。时间节点t3的屏幕理想亮度B、时间节点t4的屏幕理想亮度C、时间节点t5的屏幕理想亮度D均为90nit,时间节点t3的屏幕实际亮度B’为97nit;时间节点t4的屏幕实际亮度C’为101nit;时间节点t5的屏幕实际亮度D’为98nit。

S502,基于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的屏幕实际亮度与屏幕理想亮度,获得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的屏幕跳变亮度。

其中,第二电子设备在N个时间节点的第i个时间节点的屏幕跳变亮度为第i个时间节点的屏幕实际亮度与屏幕理想亮度的差值。

请继续参照图4,继续沿用上述示例,时间节点t3的屏幕跳变亮度(B’-B)为7nit;时间节点t4的屏幕跳变亮度(C’-C)为11nit;时间节点t5的屏幕跳变亮度(D’-D)为8nit。

S503,基于确定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理想亮度和屏幕跳变亮度,获得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目标亮度。

其中,第二电子设备在第i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目标亮度基于第i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理想亮度与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可以为屏幕理想亮度与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也可以在该差值附近浮动,具体可以根据第二电子设备调节为该差值该屏幕目标亮度显示时,屏幕实际亮度是否达到屏幕理想亮度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屏幕目标亮度是指为了使得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实际亮度达到屏幕理想亮度,第二电子设备应该输出的屏幕亮度。由于第二电子设备在使用原始屏幕参数显示时,存在TFT器件导致屏幕实际亮度高于屏幕理想亮度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根据第二电子设备在第i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理想亮度与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第二电子设备在第i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目标亮度。如此,第二电子设备利用该屏幕目标亮度显示时,叠加上TFT器件导致的屏幕跳变亮度,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实际亮度将趋近于屏幕理想亮度。应理解,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为同型号、同规格的电子设备,具有相同的屏幕理想亮度和屏幕跳变亮度,基于该屏幕目标亮度进行显示时,自然也能够达到屏幕理想亮度。

请继续参照图4,继续沿用上述示例,时间节点t3的屏幕目标亮度B”=B-(B’-B)=83nit;时间节点t4的屏幕目标亮度C”=C-(C’-C)=81nit;时间节点t5的屏幕跳变亮度为D”=D-(D’-D)=82nit。此处仅以屏幕目标亮度为屏幕理想亮度与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为例进行了示例。

S504,确定第二电子设备在第一时间节点至第二时间节点之间输出的画面帧的帧数M,M为大于或等于N的正整数。

这就意味着,第二电子设备在第一时间节点至第二时间节点之间输出的画面帧的帧数M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电子设备在第一时间节点至第二时间节点之间输出的画面帧的帧数M基于等式

请继续参照图4,继续沿用上述示例,t1=0.1536s,t2=0.3072s,t2-t1=0.1536s,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刷新率f刷=60hz,M=9帧。在其它实施例中,若f刷=90hz,则M=14帧;若f刷=120hz,则M=18帧。

S505,确定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输出的画面帧的帧序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首先可以基于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刷新率f刷,确定第二电子设备显示一个画面帧的帧显示时长T,然后基于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的时刻(即第一时间节点t1)、帧序数以及帧显示时长T,确定M个画面帧中每个画面帧的显示时段,最后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输出的画面帧的帧序数为:该时间节点所处显示时段对应的画面帧的帧序数。

以第二电子设备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第j帧画面帧为例,则该第j帧画面帧的显示时段可以为:t1+(j-1)*T~t1+j*T。若第i个时间节点落入显示时段t1+(j-1)*T~t1+j*T内,则第i个时间节点对应第j帧画面帧,即帧序数j。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j帧画面帧的显示时段也可以为:t1+j*T~t1+(j+1)*T。

请继续参照图4,继续沿用上述示例,帧显示时长T=0.016s,t1=0.1536s,第1帧到第9帧的显示时段分别为:0.1536s~0.1696s(第1帧),0.1696s~0.1856s(第2帧),0.2016s~0.2176s(第3帧),0.2176s~0.2336s(第4帧),0.2336s~0.2496s(第5帧),0.2496s~0.2656s(第6帧),0.2656s~0.2816s(第7帧),0.2816s~0.2976s(第8帧),0.2976s~0.3136s(第9帧)。时间节点t3=0.192s,处于0.2016s~0.2176s,即第3帧的显示时段内;时间节点t4=0.2378s,处于0.2336s~0.2496s,即第5帧的显示时段内;时间节点t5=0.2688s,处于0.2656s~0.2816s,即第7帧的显示时段内。

S506,基于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输出的画面帧的帧序数,以及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目标亮度,获得M条屏幕亮度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S501至S505,可以获得第二电子设备在N个时间节点输出的画面帧的帧序数以及对应的屏幕目标亮度,共获得N条屏幕亮度参数。每条屏幕亮度参数包括一个帧序数和控制信息。以这N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某一条为例,屏幕亮度参数中的帧序数为第二电子设备在第i个时间节点输出的画面帧的帧序数,则该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为第二电子设备在第i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目标亮度。具体地,控制信息通过DBV的形式实现。

应理解,当N小于M时,则还需要确定剩余的M-N条屏幕亮度参数。为了便于区分,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分为N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和(M-N)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上述N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每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包括第一画面帧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应理解,上述N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即为上述N条屏幕亮度参数,可以参照实施。上述(M-N)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为上述剩余的M-N条屏幕亮度参数,每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包括第二画面帧对应的第二控制信息。其中,每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中的第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画面帧的两个相邻调节亮度进行插值计算获得。其中,相邻调节亮度是指多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中,与第二画面帧相邻的第一画面帧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当N=M时,这N条屏幕亮度参数即为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在此情况下,每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控制信息均是基于实测数据而来,并非通过插值运算得到,因此,对亮度跳变的改善效果越好。基于此,在执行图5所示的方法中,时间节点的数量越多,越接近亮度跳变时间段内的画面帧帧数,对亮度跳变的改善效果越好。

继续沿用上述示例,图4中N=3,M=9,因此可以得到3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分别为下表2中的第3行、第4行、以及第7行。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屏幕亮度参数以表格形式实现,在其它实施例中,屏幕亮度参数中的帧序数和控制关系之间的关联关系亦可以其它关联方式实现。剩余的6条第二亮度信息,则上述插值运算获得。

表2:9条屏幕亮度参数

应理解,表2还可以进一步在每条屏幕亮度参数中存储类似于表1中的其它参数,如调光模式、占空比等。由于电子设备是基于DBV值进行屏幕亮度参数的调用的,因此,表2也可以仅存帧序数和控制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另一个表中存控制信息与亮度等其它参数之间的关系。如此,当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帧序数基于调用到相应的DBV值后,可以基于该DBV值在另一个表中调用其它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501至S506的步骤可以适应性地进行顺序交换,例如,在获取每个时间节点的屏幕目标亮度之前,可以先获取画面帧帧数M。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先确定时间节点对应的帧序数,再在每个帧序数的基础上确定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理想亮度、屏幕实际亮度以及屏幕目标亮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获取的屏幕亮度参数的条数和第二电子设备在亮度跳变时间段显示的画面帧帧数一致,均为M。在其它实施例中,屏幕亮度参数的条数也可以少于第二电子设备在亮度跳变时间段显示的画面帧帧数。在此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仅针对亮度跳变时间段显示的部分画面帧进行亮度跳变改善。由于人眼具有视觉停留效应,因此,在人眼无法识别的情况下仅针对部分画面帧进行改善,也能够起到亮度跳变改善的作用。

在获得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后,可以将其存储到第一电子设备内,或者存储到服务器、云端等,以供第一电子设备在执行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时进行调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刷新率存在切换的情况,如从60hz切换至90hz、120hz,此时,上述表2的数据不再适用。因此,可以基于图5所示的方法获得各个屏幕刷新率下的屏幕亮度参数,将其均进行存储以供调用。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每条屏幕亮度参数也可以是时间节点和控制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在显示某一画面帧时,则需要先确定该画面帧与时间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对该时间节点对应的控制信息进行调用,后续实施例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处理器610,外部存储器接口620,内部存储器6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630,充电管理模块640,电源管理模块641,电池6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650,无线通信模块660,音频模块670,扬声器670A,受话器670B,麦克风670C,耳机接口670D,传感器模块680,按键690,马达691,指示器692,摄像头693,显示屏6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696等。其中,传感器模块680可以包括触摸传感器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600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6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6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6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6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6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6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6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600的结构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6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640可以通过USB接口6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64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6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640为电池6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6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641用于连接电池642,充电管理模块640与处理器610。电源管理模块641接收电池6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640的输入,为处理器610,内部存储器6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694,摄像头693,和无线通信模块6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6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6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6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641和充电管理模块6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电子设备6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650,无线通信模块6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6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6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600上的包括2G/3G/4G/6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6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6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6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6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6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6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6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670A,受话器6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6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610,与移动通信模块6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6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6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6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6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610。无线通信模块660还可以从处理器6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6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6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6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电子设备600通过GPU,显示屏6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6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6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6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694有时也称为显示模组,通常包括显示面板以及用于驱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的驱动电路。其中,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QLED)等。驱动模块包括显示驱动电路(display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DDIC)以及TFT器件构成的阵列等。

电子设备6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6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6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6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693中。

摄像头6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6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电子设备60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电子设备6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电子设备60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电子设备60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6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6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620与处理器6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6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6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621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6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610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621中的指令,检测显示屏694(即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即相邻屏的夹角),并响应于夹角的变化显示夹角对应的显示内容(即图像)。内部存储器6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6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6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storage,UFS)等。

电子设备6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670,扬声器670A,受话器670B,麦克风670C,耳机接口6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6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6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6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610中,或将音频模块6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610中。扬声器6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600可以通过扬声器6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受话器6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电子设备60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6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麦克风6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或需要通过语音助手触发电子设备600执行某些功能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67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670C。电子设备60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67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670C,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670C,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耳机接口6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耳机接口670D可以是USB接口630,也可以是3.6mm的开放移动电子设备平台(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OMTP)标准接口,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the USA,CTIA)标准接口。

触摸传感器,也称“触控面板”。触摸传感器可以设置于显示屏694,由触摸传感器与显示屏6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6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600的表面,与显示屏694所处的位置不同。

按键6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6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6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6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6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6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6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6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指示器6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696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696,或从SIM卡接口696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600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60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696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696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696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696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60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600中,不能和电子设备600分离。

请参照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可以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如上述电子设备600)。该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包括:

S701,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

其中,上述待显示画面帧为第一电子设备当前正在显示的画面帧(后续简称为当前画面帧)的下一个画面帧,且待显示画面帧为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第k帧画面帧,1≤k≤M,k为正整数,M为预设正整数。

其中,上述调光模式切换包括:PWM模式切DC模式,或者DC模式切PWM模式。本申请实施例以PWM模式切DC模式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实时检测第一电子设备当前被设置的DBV值(此处第一电子设备当前被设置的DBV值,为第一电子设备触发执行图7的方法之前,使用的原始屏幕亮度参数中的DBV值。该DBV值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为响应于用户在应用层的操作,由应用层请求的亮度值),并通过判断该DBV值是否满足预设条件来检测是否发生调光模式切换。以表1为例,当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当前被设置的DBV值由DBV1289切换为DBV1290时,则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

其中,M可以为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出现亮度跳变的画面帧帧数。如此,基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可以实现所有发生亮度跳变的画面帧的跳变改善。该M值的确定方式已经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进行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应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M的取值也可以小于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出现亮度跳变的画面帧帧数,此时仅针对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出现亮度跳变的前面部分画面帧进行调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后续实施例以M为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出现亮度跳变的画面帧帧数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会出现跳变,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仅需针对属于这些画面帧中的待显示画面帧,执行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以改善亮度跳变。基于此,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之前,需要对待显示画面帧是否是前M个画面帧中的一帧进行判断,若是,则执行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

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开始,对显示过的画面帧进行计数,从而确定第一电子设备即将显示的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k。基于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k是否满足条件1≤k≤M,从而判断待显示画面帧是否是上述前M个画面帧中的一帧。

示例性地,请参照图8A,图8A以M=9为例,展示了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画面帧的时间轴示意图。其中,时刻t1为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的时刻,此时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的当前画面帧为P0,P1至P9分别为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后依次输出的9个画面帧。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的时刻t1开始计数,每输出一个画面帧,累加1。当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计数1,代表下一待显示画面帧P1的帧序数为1;当输出P1后,计数为2,代表下一待显示画面帧P2的帧序数为2。以此类推,直到完成9个画面帧的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判断待显示画面帧是否是前M个画面帧中的一帧的动作可以是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才被触发的,并且在第一电子设备输出这M个画面帧后结束。也就是说,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才开始执行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其中,k依次取1,2……,M,直到对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第M帧画面帧,采用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实现亮度调节为止。如此,可以使得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均得到亮度跳变改善。并且,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才开始执行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可以避免一直监控待显示画面帧是否是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一个,带来的数据处理量大的问题。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也可以针对所有的待显示画面帧执行上述动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确定待显示画面帧是否是上述M个画面帧中的一帧后,第一电子设备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

其中,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需要说明的是,控制信息是第一电子设备用来控制屏幕亮度的指令,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响应于该指令,从而将屏幕亮度调节为其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示例性地,控制信息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为DBV值。以表2为例,第一电子设备基于DBV5000,将屏幕亮度调整为90nit。值得注意的是,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只是一个理论值,第一电子基于控制信息进行屏幕亮度调节时,由于TFT器件无法瞬间相应,屏幕实际亮度并不会保持在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而是会高于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基于此,为了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对第一电子设备进行调节后,能够使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实际亮度达到第一屏幕理想亮度,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为触发第一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的预设亮度阈值(如90nit)。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低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如此,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至该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并叠加上TFT器件引起的屏幕跳变亮度,最终将使得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实际亮度,趋近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是可以获得的,因此,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即时生成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使得该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低于第一屏幕理想亮度即可。只要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不过低,该实施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亮度跳变现象。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预先存储的M条屏幕亮度参数,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其中,每条屏幕亮度参数包括一个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待显示画面帧为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一个画面帧。

考虑到屏幕刷新率较快,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每一个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进行预先存储。如此,在执行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式时,可以直接从预先存储的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进行调用,这种方式有利于节省对每一个发生亮度跳变的画面帧的调节时间,避免由于获取控制信息的时间过长,从而导致待显示画面帧的卡顿。应理解,该实施例中的M条屏幕亮度参数,可以为前述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预先存储的。基于此,此处的M条屏幕亮度参数可以有如下实现方式:

示例性地,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每条屏幕亮度参数可以包括一个帧序数和控制信息,如表2所示。屏幕亮度参数中的帧序数用于指示画面帧在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序数;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帧序数对应的画面帧时,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

由于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k小于或等于M,因此,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k为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一个帧序数。基于此,上述S701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k,从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获取帧序数k对应的控制信息,该帧序数k对应的控制信息即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对应的,上述S702中,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为帧序数k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示例性地,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每条屏幕亮度参数还可以包括一个时间节点和控制信息。时间节点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调光模式切换后的一个时刻。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在时间节点时的屏幕亮度。

由于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k小于或等于M,因此,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具有落入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的时间节点。基于此,在获取待显示画面帧之前,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首先确定落入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的时间节点。假设落入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的时间节点为第三时间节点,上述S701中,第一电子设备则可以基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第三时间节点,从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获取第三时间节点对应的控制信息。该第三时间节点对应的控制信息,即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对应的,上述S702中,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为第三时间节点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电子设备确定落入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的第三时间节点的方式如下:

基于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屏幕刷新率,确定第一电子设备的一个画面帧的帧显示时长。

基于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的时刻、待显示画面帧的帧序数、以及帧显示时长,确定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其中,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处于待显示画面帧的显示时段的时间节点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第三时间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过程和S505中确定第二电子设备在每个时间节点输出的画面帧的帧序数的过程类似,具体实施可以参照S505,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些设计方式中,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是通过计算第二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和第二屏幕实际亮度获得的。其中,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为触发第二电子设备执行调光模式切换的预设亮度阈值(如90nit)。第二屏幕实际亮度为第二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的实际亮度值。每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第二屏幕跳变亮度为第二屏幕实际亮度和第二屏幕理想亮度的差值。

应理解,若要达到减轻甚至消除亮度跳变的效果,如何对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亮度进行调节显得很关键。调低量过低或过高,均不能达到减轻,甚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亮度跳变。为了能够更好地消除亮度跳变现象,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亮度(即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最好趋近于第一屏幕跳变亮度,即调节量刚好为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跳变亮度,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得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的屏幕实际亮度趋近于屏幕理想亮度。

为了使得第一屏幕理想亮度与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最好趋近于第一屏幕跳变亮度,本实施例中,通过基于使用原始屏幕亮度参数的同规格同类型的第二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和第二屏幕实际亮度,获得第二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的第二屏幕跳变亮度。并基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上述控制信息。因此,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所获得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的差值则趋近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由于第二电子设备为和第一电子设备原同规格同类型的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屏幕理想亮度一致(即第一屏幕理想亮度和第二屏幕理想亮度相同),同一时间节点输出的画面帧的帧序数一致、屏幕跳变亮度一致均一致。因此,基于第二电子设备获得的控制信息,在用于控制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时,同样能够使得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量刚好为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跳变亮度,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得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画面帧时屏幕实际亮度趋近于屏幕理想亮度。

此外,本实施例中,每条屏幕亮度参数中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如此,相当于第二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均基于实测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如此,在用于调节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时,每个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均是基于实测获得的,改善跳变的效果更佳。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设计方式中,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包括多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和至少一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每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包括第一画面帧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每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包括第二画面帧对应的第二控制信息。第一控制信息是通过计算第二电子设备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和第二屏幕实际亮度获得的。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为用户为第二电子设备的屏幕设置的亮度值;第二屏幕实际亮度为第二电子设备显示第一画面帧时的实际亮度值。每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中的第一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屏幕理想亮度与第二屏幕跳变亮度的差值获得;第二屏幕跳变亮度是第二屏幕实际亮度和第二屏幕理想亮度的差值。每条第二屏幕亮度参数中的第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基于第二画面帧的两个相邻调节亮度进行插值计算获得;相邻调节亮度是指多条第一屏幕亮度参数中,与第二画面帧相邻的第一画面帧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本实施例中,部分控制信息基于实测数据而得,剩余部分控制信息基于插值运算获得,这样可以避免获取太多的数据,加大计算量。并且,可以加快M条屏幕亮度参数的获取时间,降低获取难度。

前述图5中的实施例已经对具体如何获取该M条屏幕亮度参数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为多组屏幕亮度参数中的一组;一组屏幕亮度参数对应一个屏幕刷新率。上述M条屏幕亮度参数为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屏幕刷新率对应的一组屏幕亮度参数。

应理解,当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屏幕刷新率不同时,其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发生亮度跳变的画面帧帧数M并不一致,并且,每一帧对应的屏幕跳变亮度也不相同。考虑到第一电子设备可能在多个屏幕刷新率之间切换,因此,本实施例中,提供各个屏幕刷新率对应的屏幕亮度参数。

S702,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调节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应理解,由于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任一帧均满足触发执行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条件,因此,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均可以进行亮度跳变的改善。如图4所示,亮度跳变时间段内,改善后的亮度变化曲线(即屏幕实际亮度曲线)和屏幕理想亮度曲线基本吻合。

需要说明的是,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方法的控制信息仅用于调节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前M个画面帧。对于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其它画面帧仍旧采用原始屏幕亮度参数进行控制。例如,对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而言,亮度块2012滑动至位置B(90nit,也是调光模式切换的节点),那么,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前M个画面帧以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方法进行调节,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输出的后续画面帧则以原始屏幕亮度参数调节至90nit。

请参照图8B,图8B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800可以具有上述硬件结构的电子设备600中实现,且作为图7中的第一电子设备,用于执行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

如图8B所示,该电子设备800可以包括处理器810以及显示模组820。显示模组820与处理器810耦合。可以理解,当电子设备800为图6所示的电子设备600时,处理器810可以是图6所示的处理器600;显示模组820可以是图6所示的显示屏694。当然,电子设备800中的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器件。例如,电子设备800还可以包括电池和电源管理模块。其中,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接收电池的输入,为处理器810和显示模组820等器件供电。

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屏幕亮度调节方法中的某些步骤可以通过图8B所示的处理器执行,也可以通过图8B所示的显示模组执行,下面结合图9至图1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9、图10、图12所示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是以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作为触发条件进行的示例。

请参照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交互流程图。该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包括:

S901,处理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

处理器可以通过检测当前被设置的DBV值,来判断是否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具体检测过程已经在图7所示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中进行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902,处理器向显示模组发送调光模式切换指令,显示模组接收来自于处理器的调光模式切换指令。

其中,调光模式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显示模组进行调光模式切换。示例性地,调光模式切换指令可以为比特1或比特0。

在处理器检测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通过向显示模组发送调光模式切换指令,用于提示显示模组在执行调光模式切换时,基于新的屏幕亮度参数而并非原始屏幕参数进行屏幕调节。

S903,显示模组响应于调光模式切换指令,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

应理解,图7所示的实施例已经如何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图7中内容可知,处理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会出现亮度跳变的情况。因此,处理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才是需要被调节的待显示画面帧。因此,显示模组在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之前,需要对待显示画面帧是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一帧进行判断,具体可以参照图7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由显示模组执行的动作,由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驱动芯片(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 chip,DDIC)执行。

S904,显示模组在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将屏幕亮度调节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具体实施过程中,显示模组中的DDIC基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获取相应的参数,如占空比、调光模式等,将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屏幕亮度调节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完S904后,还可以判断下一个待显示画面帧是否为处理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一个,若是,重复执行上述S903和S904,直到将处理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全部调节完毕。

请参照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交互流程图。该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包括:

S1001,处理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

该步骤可以参照S901,此处不再赘述。

S1002,处理器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

应理解,图7所示的实施例已经如何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可以存储在处理器的RAM上,也可以存在其它存储器上。

S1003,处理器向显示模组发送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显示模组接收来自于处理器的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

S1004,显示模组在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将屏幕亮度调节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具体实施过程中,显示模组中的DDIC基于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获取相应的参数,如占空比、调光模式等,将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屏幕亮度调节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完S1004后,还可以判断下一个待显示画面帧是否为处理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中的一个,若是,重复执行上述S1002至S1004,直到将处理器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后的前M个画面帧全部调节完毕。

可见,图10和图9的区别在于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的的动作执行者发生了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图10所述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中,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按照功能模块进行划分,从而由不同的功能模块执行图10中处理器执行的方法步骤。请参照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理器的架构图。该处理器包括亮度控制模块、模式切换模块以及背光下发模块。其中,亮度控制模块与模式切换模块耦合,背光下发模块分别与亮度控制模块以及模式切换模块耦合,背光下发模块用于与显示模组耦合。

请参照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器内部功能模块执行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的交互流程图,包括:

S1201,亮度控制模块检测到发生调光模式切换。

也就是说,图10中的S1001由处理器中的亮度控制模块执行S1201实现。

S1202,亮度控制模块向模式切换模块发送调光模式切换指令,模式切换模块接收来自于亮度控制模块的调光模式切换指令。

其中,调光模式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执行调光模式切换。示例性地,调光模式切换指令可以为比特1或比特0。

在处理器检测发生调光模式切换时,通过向显示模组发送调光模式切换指令,用于提示显示模组在执行调光模式切换时,基于新的屏幕亮度参数而并非原始屏幕参数进行屏幕调节。

S1203,模式切换模块响应于调光模式切换指令,获取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

S1204,模式切换模块向背光下发模块发送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背光下发模块接收来自于模式切换模块的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

也就是说,图10中的S1002由处理器中的亮度控制模块和模式切换模块执行S1202至S1204实现。

在背光下发模块接收到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后,向图11所述的显示模组下发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显示模组在显示待显示画面帧时,将屏幕亮度调节为待显示画面帧对应的控制信息所指示的屏幕亮度。也就是说,图10中的S1003由处理器中的背光下发模块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的亮度控制模块与背光下发模块耦合的目的在于,在第一电子设备未处于调光模式切换的正常显示阶段,直接向背光下发模块发送原始屏幕参数中的控制信息,而不启用模式切换模块通过调用新的屏幕亮度参数进行屏幕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存储器和处理器,显示模组、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其中,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图7所示的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图7所示的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电子设备、音量调节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一种音量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屏幕亮度调节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屏幕亮度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模态框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屏幕亮度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64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