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警示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警示灯等灯具的充电架包括多个充电位,一个充电位作为一个充电器,为灯具充电。一个充电位通常对应一块PCB板,若要对多个灯具进行集中式的充电,就需要为充电架设置对应数量的PCB板,每个PCB板并联到输入电源。

这种充电架在生产时的接线等工序较为复杂。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灯具,充电架的PCB板上的电路结构也要对应地重新设计。因此,有必要对充电架的电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提高了电路生产安装的便利性,并且能够适配多种类型的灯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与抗浪涌模块、整流滤波模块、驱动模块和输出模块,输入与抗浪涌模块通过连接器J1和电源连接,用于为其后级电路供电,连接器J1包括接火线接口L和接零线接口N,接火线接口L接火线,接零线接口N接零线;输出模块还连接照明设备,用于为照明设备充电;

接火线接口L和接零线接口N共同延伸出连接器J2和连接器J3,将接火线接口L作为连接器J2和连接器J3的第一端口,将接零线接口N作为连接器J2和连接器J3的第二端口;

在包括多个充电器的充电架中,当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的连接器J2用于与上一级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的连接器J3连接,或者,当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的连接器J3用于与下一级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的连接器J2连接。

进一步地,输入与抗浪涌模块包括热敏电阻RT1、保险管F1、压敏电阻VDR1以及共模电感LF1;其中,热敏电阻RT1的第一端连接接火线接口L,热敏电阻RT1的第二端连接保险管F1的一端;保险管F1的另一端连接压敏电阻VDR1的第一端,还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压敏电阻VDR1的第二端连接接零线接口N和共模电感LF1第二线圈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连接器J1还包括接地线接口PE,接地线接口PE接地线,输入与抗浪涌模块还包括电容CX1、电容CY2和电容CY3;其中,电容CX1和压敏电阻VDR1并联连接;电容CY2的一端连接接地线接口PE,另一端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电容CY3的一端连接接地线接口PE,另一端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一线圈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驱动模块包括变压器的主绕组电路组件、次级绕组电路组件、辅助绕组电路组件和控制芯片U1;主绕组电路组件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二极管D1、二极管D2;其中,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整流滤波模块中的电解电容CE2的正极端,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变压器的主绕组的第一端;电阻R1的第二端还连接变压器的主绕组的第二端;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

进一步地,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二极管D1、二极管D2共同组成RCD钳位电路,RCD钳位电路用于保护控制芯片U1的内置MOS管。

进一步地,次级绕组电路组件包括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解电容CE4、电解电容CE5和MOS管Q1;其中,电容C4、电容C5、电解电容CE4、电解电容CE5和电阻R18并联连接,电解电容CE4的正极端连接次级绕组的第二端;电阻R9和电阻R10并联连接,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和电阻R14并联连接;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次级绕组的第一端;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一端;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一管脚;电阻R11的第一端还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二管脚;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电阻R17的第二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十一管脚;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E4的正极端,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四管脚,电容C7的第二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二管脚;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电容C8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MOS管Q1是N沟道场效应管,其栅极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九管脚,漏极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源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辅助绕组电路组件包括二极管D3、二级管D4、电解电容CE3、电容C2、电容C3、电容CY1、电阻R6、电阻R7、电阻R8;其中,电解电容CE3的正极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解电容CE3的负极端连接电解电容CE2的负极端;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6的第二端,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E3的正极端;二极管D3的正极还连接辅助绕组的第二端,电解电容CE3的负极端还连接辅助绕组的第一端;电解电容CE3的正极端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Y1的第一端,电容CY1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第二端;电解电容CE3的负极端连接电容C3的第二端,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

进一步地,输出模块包括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2、指示灯LED3、指示灯LED4、充电接口J4、充电接口J5、充电接口J6、充电接口J7;其中,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的第一端均连接电阻R11的第二端,电阻R19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1的负极,电阻R20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2的负极,电阻R21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3的负极,电阻R22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4的负极;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2、指示灯LED3和指示灯LED4的正极均连接电容C9的第二端,电阻R2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6的第一端,电阻R23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4的正极;电阻R23的第一端还连接直流电源DC,直流电源DC用于提供正向直流电源;电阻R23的第二端还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七管脚;直流电源DC还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十管脚;电阻R23的第一端还连接充电接口J4、充电接口J5、充电接口J6和充电接口J7的第一端口,电阻R22的第一端还连接充电接口J4、充电接口J5、充电接口J6和充电接口J7的第二端口,充电接口J4、充电接口J5、充电接口J6和充电接口J7的第二端口均接地。

进一步地,输出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充电接口,充电接口是磁性接头,用于通过非插拔的方式连接照明设备。

进一步地,输出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充电接口,充电接口是无线充电线圈。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输入与抗浪涌模块包括连接器J2和J3,电路板整体能作为模块进行相互对接,通过连接器J2或J3互连在一起,简化生产时的接线工序,从而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输出模块包括多个充电接口,能够实现一个电路板能够同时为多个照明设备充电,从而达到了提高充电架或充电器的使用效率的目的。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充电接口可以替换成无线充电线圈,除了为灯具进行充电,还可以对除了灯具以外的其他设备(例如手机)进行无线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输入与抗浪涌模块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整流滤波模块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充电电路中驱动模块和输出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100,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与抗浪涌模块101、整流滤波模块102、驱动模块103和输出模块104。其中,输入与抗浪涌模块101还连接电源,用于为其后级电路供电,并且在受到电源外部浪涌电压和电流冲击时保护其后级电路;输出模块104还连接照明设备,用于为照明设备充电。电源是指市电(民用电),通过连接器J1连接电源。

图2是一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的示意图,图3是输入与抗浪涌模块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输入与抗浪涌模块101包括热敏电阻RT1、保险管F1、压敏电阻VDR1以及共模电感LF1。其中,热敏电阻RT1的第一端连接输入与抗浪涌模块的接火线接口L,热敏电阻RT1的第二端连接保险管F1的一端;保险管F1的另一端连接压敏电阻VDR1的第一端,还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压敏电阻VDR1的第二端连接接零线接口N,还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输入与抗浪涌模块的接火线接口L接火线,接零线接口N接零线。

输入与抗浪涌模块的接火线接口L和接零线接口N共同延伸出两个连接器J2和J3,将接火线接口L作为连接器J2和J3的第一端口,将接零线接口N作为连接器J2和J3的第二端口。由于充电架包括多个充电位,一个充电位作为一个充电器,因此,对于任一个充电器的充电电路,其连接器J2和J3分别用于与其他充电器的连接器J2或J3连接。

示例性地,当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的连接器J2用于与上一级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的连接器J3连接,并且,当前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的连接器J3用于与下一级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的连接器J2连接。

如图4所示,充电架包括充电器A、充电器B和充电器C,充电器A作为充电器B的上一级,充电器C作为充电器B的下一级。

对于充电器A,其连接器J3和充电器B的连接器J2连接。其中,充电器A的连接器J3的第一端口与充电器B的连接器J2的第一端口连接,充电器A的连接器J3的第二端口与充电器B的连接器J2的第二端口连接。

对于充电器B,其连接器J2和充电器A的连接器J3连接,其连接器J3和充电器C的连接器J2连接。其中,充电器B的连接器J2的第一端口和充电器A的连接器J3的第一端口连接,充电器B的连接器J2的第二端口和充电器A的连接器J3的第二端口连接;充电器B的连接器J3的第一端口和充电器C的连接器J2的第一端口连接,充电器B的连接器J3的第二端口和充电器C的连接器J2的第二端口连接。

对于充电器C,其连接器J2和充电器B的连接器J3连接。其中,充电器C的连接器J2的第一端口和充电器B的连接器J3的第一端口连接,充电器C的连接器J2的第二端口和充电器B的连接器J3的第二端口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连接器,充电器的充电电路(或者说电路板)能作为模块与其他充电器的电路板相互对接,电路板之间直接通过连接器J2或J3互连在一起,无需每个电路板单独连线并联到电源上,简化了生产时的接线工序。生产时可以从当前电路板依次连接下一个电路板,因此在生产不同充电位数量的充电架时,电路板的增减都较为方便,从而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出现开机浪涌电流时,或直击雷、感应雷沿着电源线进入电路板时,引起电压突变产生瞬态雷击浪涌电流时,热敏电阻RT1、保险管F1、压敏电阻VDR1以及共模电感LF1对浪涌电流进行吸收,达到保护后级电路的效果。

具体而言,热敏电阻RT1在电源启动时,初始电阻值较大,能够抑制开机浪涌电流,从而保护后级电路。由于热敏电阻RT1阻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工作特性,电源正常工作。当受到过大的雷击浪涌电流时,热敏电阻RT1和保险管F1熔断,从而切断与后级电路的连接,保护后级电路。

压敏电阻VDR1并联于电路且内阻较大,当受到过大的雷击浪涌电压时,压敏电阻VDR1被击穿,使电路前级短路,从而保护后级电路。

共模电感LF1主要用于抑制电磁干扰,而由于电感能够抑制电流的急剧变化的工作特性,共模电感LF1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浪涌电流的尖峰。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入与抗浪涌模块101还包括电容CX1、电容CY2和电容CY3。其中,电容CX1和压敏电阻VDR1并联连接。电容CY2的一端连接接地线接口PE,另一端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电容CY3的一端连接接地线接口PE,另一端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一线圈的第二端。输入与抗浪涌模块的接地线接口PE接地线,输入与抗浪涌模块的接火线接口L、接零线接口N和接地线接口PE共同组成连接器J1。

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入与抗浪涌模块101还包括电阻,电阻和压敏电阻VDR1并联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输入与抗浪涌模块101还包括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和电阻R28。其中,电阻R25和电阻R26串联连接,电阻R27和电阻R28串联连接,并且,串联连接的电阻R25和电阻R26,和压敏电阻VDR1并联连接;同样地,串联连接的电阻R27和电阻R28,和压敏电阻VDR1并联连接。

如图2和图5所示,整流滤波模块102包括桥堆DB1、电解电容CE1、电解电容CE2、电感L1和电阻R24。其中,桥堆DB1由二极管D11、D12、D13、D14组成,二极管D12和二极管D13的负极的连接点是桥堆DB1的正电压输出端,二极管D11和二极管D14的正极的连接点是桥堆DB1的负电压输出端,二极管D12的正极和二极管D11的负极的连接点是桥堆DB1的第一输入端,二极管D13的正极和二极管D14的负极的连接点是桥堆DB1的第二输入端。

桥堆DB1的正电压输出端连接电解电容CE2的正极端,其负电压输出端连接电解电容CE2的负极端,其第一输入端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其第二输入端连接共模电感LF1第二线圈的第二端。

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E1的正极端,其第二端连接电解电容CE2的正极端。电解电容CE2的负极端连接电解电容CE1的负极端。电阻R24和电感L1并联连接。

整流滤波模块用于将通过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具体地,市电进入整流滤波模块后,通过桥堆DB1、电解电容CE1和电解电容CE2将正弦交流电转换为平滑的直流电,为整流滤波模块的后级电路提供稳定电压。

如图2和图6所示,驱动模块103包括变压器的主绕组电路组件1031、次级绕组电路组件1032、辅助绕组电路组件1033和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1内置MOS管,控制芯片U1包括第一管脚(IS管脚)、第二管脚(GND管脚)、第四管脚(BPS管脚)、第七管脚(uVCC管脚)、第九管脚(SR管脚)、第十管脚(VOUT管脚)、第十一管脚(FWD管脚)、第十三管脚(V管脚)、第十四管脚(BPP管脚)、第十六管脚(S)、第二十四管脚(D管脚)。其中,IS管脚是电流检测管脚,GND管脚是接地引脚,BPS管脚是次级旁路管脚,uVCC管脚是外部VCC供电管脚,SR管脚是同步整流驱动管脚,VOUT管脚是输出电压管脚,FWD管脚是正激管脚,V管脚是输入欠压/过压管脚,BPP管脚是初级旁路管脚,S管脚是源极管脚,D管脚是漏极管脚。V管脚是连接整流桥的AC端或DC端的高压引脚,用于检测电源输入端的欠压及过压情况。本实施例中,V管脚连接到整流滤波模块的输出,整流滤波模块的高压开关会在不检测时断开,以降低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变压器T1的主绕组电路组件1031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电解电容CE2的正极端,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变压器T1的主绕组的第一端;电阻R1的第二端还连接变压器T1的主绕组的第二端;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

整流滤波模块输出的直流电通过电阻R4和电阻R5给控制芯片U1上电,控制芯片U1开始工作,控制芯片U1内置MOS管导通,变压器T1的主绕组、电解电容CE1、电解电容CE2与控制芯片U1内置MOS管形成主绕组回路,变压器T1的主绕组开始储存能量。经过控制芯片U1的内部逻辑,控制芯片U1内置MOS管关断,此时变压器T1的主绕组内的能量耦合到次级绕组。

在变压器T1的主绕组电路组件1031中,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二极管D1、二极管D2共同组成RCD钳位电路,RCD钳位电路用于保护控制芯片U1内置MOS管。因为变压器T1的漏感现象与电路的寄生电容谐振,会导致控制芯片U1内置MOS管在工作时形成较高的电压尖峰,使控制芯片U1内置MOS管被击穿。而RCD钳位电路可以吸收这部分谐振能量,并将控制芯片U1内置MOS管的电压钳位在一个安全的电压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电路组件1032包括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解电容CE4、电解电容CE5和MOS管Q1。

电容C4、电容C5、电解电容CE4、电解电容CE5和电阻R18并联连接,电解电容CE4的正极端连接次级绕组的第二端。电阻R9和电阻R10并联连接,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和电阻R14并联连接。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次级绕组的第一端;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一端;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一管脚;电阻R11的第一端还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二管脚;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电阻R17的第二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十一管脚。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E4的正极端,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

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四管脚,电容C7的第二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二管脚;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电容C8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

MOS管Q1是N沟道场效应管,其栅极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九管脚,漏极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源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

变压器T1将主绕组内的能量传递到次级绕组后,控制芯片U1通过SR管脚控制MOS管Q1导通,使得变压器T1、电解电容CE4、CE5、电容C4、C5、C6、C7、C8、C9、电阻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和MOS管Q1组成次级绕组回路。

在次级绕组电路组件1032中,电容C6和电阻R9、R10共同组成RC吸收电路,保护MOS管Q1。电阻R11、R12、R13、R14四者为采样电阻,控制芯片U1内部逻辑采集采样电阻两端的压降并据此来限制电流幅度(U1内部逻辑将采样电阻两端的压降与内部的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得出一个稳定的输出电流,其中,可以通过通讯协议调整控制芯片U1内部的基准电压来调控输出电流的大小)。电阻R15、R16向检测到的输出电流增加一个偏移,为电流控制模式特性提供正斜率。电阻R17为控制芯片U1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电路组件1033包括二极管D3、二级管D4、电解电容CE3、电容C2、电容C3、电容CY1、电阻R6、电阻R7、电阻R8。

电解电容CE3的正极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解电容CE3的负极端连接电解电容CE2的负极端;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6的第二端,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E3的正极端。二极管D3的正极还连接辅助绕组的第二端,电解电容CE3的负极端还连接辅助绕组的第一端。

电解电容CE3的正极端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Y1的第一端,电容CY1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第二端。电解电容CE3的负极端连接电容C3的第二端,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HGND)。

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与次级绕组为同名端,辅助绕组产生感应电压后,与二极管D3、D4、电解电容CE3、电容C2、C3和电阻R6、R7、R8组成辅助绕组回路。

在辅助绕组电路组件1033中,二极管D3、电解电容CE3、电容C2、C3和电阻R6为控制芯片U1工作供电。二极管D4与电阻R7、R8为控制芯片U1提供过压保护,当控制芯片U1的输出电压出现过压时,辅助绕组回路的电压升高,使得二极管D4被击穿,使流入控制芯片U1的BPP管脚的电流增加,从而使控制芯片U1停止工作,达到过压保护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输出模块104包括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2、指示灯LED3、指示灯LED4、充电接口J4、充电接口J5、充电接口J6、充电接口J7。

其中,充电接口是磁性接头,用于通过非插拔的方式连接负载,即待充电的照明设备,将照明设备例如警示灯放置在磁性接头,使得警示灯和磁性接头接触,就可以对警示灯进行充电。指示灯的数量和充电接口的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一个充电接口安装一个指示灯,指示灯通常处于常亮状态,用于提示用户有空闲的充电位。

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的第一端均连接电阻R11的第二端,电阻R19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1的负极,电阻R20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2的负极,电阻R21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3的负极,电阻R22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4的负极。

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2、指示灯LED3和指示灯LED4的正极均连接电容C9的第二端,电阻R2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6的第一端,电阻R23的第二端连接指示灯LED4的正极。电阻R23的第一端还连接直流电源DC,直流电源DC用于提供正向直流电源;电阻R23的第二端还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七管脚;直流电源DC还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十管脚。

电阻R23的第一端还连接充电接口J4、充电接口J5、充电接口J6和充电接口J7的第一端口,电阻R22的第一端还连接充电接口J4、充电接口J5、充电接口J6和充电接口J7的第二端口,充电接口J4、充电接口J5、充电接口J6和充电接口J7的第二端口均接地。

在图6所示的输出模块104中,提供了四个充电接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提供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个充电接口。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器的充电电路,通过设置多个充电接口,实现一个电路板能够同时为多个照明设备充电,从而达到了提高充电架或充电器的使用效率的目的。

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接口J4、J5、J6、J7可以替换成无线充电线圈,除了为灯具进行充电,还可以对除了灯具以外的其他设备(例如手机)进行无线充电。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防漏电电路、充电器及防漏电充电方法
  • 一种基于共阳极充电器的太阳能充电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 充电器电路、充电器电路板及充电器
  • 一种用于充电器的电路、充电器和利用充电器进行充电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