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7:33


一种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苯乙烯降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

背景技术

聚苯乙烯是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热塑性塑料。聚苯乙烯主链为大分子饱和烃类聚合物,侧基为体积较大的刚性苯环结构,使其具有透明、刚性高、电性能优良、耐酸碱、易成型且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电子、建筑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器以及玩具等领域。

据报道,2019年全球的塑料生产量为3.68亿吨,中国占全世界生产总量的31%。全球生产的塑料中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其余79%释放到环境中。作为仅次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第三大类树脂塑料,聚苯乙烯由于被广泛使用、管理不善及难降解性,导致在环境中迅速并大量地积聚,释放到环境中的聚苯乙烯在长时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下,发生光降解、脆化和破碎,缓慢地分解为尺寸更小的塑料颗粒,最终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尺寸较小,微塑料聚苯乙烯可被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水平的生物直接或间接摄取而产生毒性作用;例如,Rossi等(2014)证实纳米聚苯乙烯容易渗透到脂质膜中,导致膜结构发生变化,显著减少分子扩散,进一步影响细胞功能;苑文珂(2020)认为微塑料聚苯乙烯会迅速大量地吸附在水生植物粗梗水蕨孢子表面,抑制孢子体的萌发及配子体的发育;刘洋(2022)研究表明微塑料聚苯乙烯对大豆根系的基因毒性和氧化损伤较强,可降低根系的活性,进一步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可见,微塑料聚苯乙烯的治理已成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

现有的聚苯乙烯降解方式包括物理降解、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其中微生物降解法具有高效、污染小和可再生等优势,在聚苯乙烯微塑料污染治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Peixoto(2017)分离出大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短波单胞菌属,均显示出解聚酶活性,对聚苯乙烯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Mohan(2016)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菌株可促进脂肪族碳链的降解;中国专利CN114058558B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能有效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薄膜及微塑料。上述菌株虽然都可以降解聚苯乙烯,但降解效率较低,常规菌株在较高温度下也难以生存,使得将其应用于土壤修复中的降解率不高,另外,目前微生物降解聚苯乙烯的研究均停留在实验室水平,而未实现工程化应用,且实际应用效果也尚不明确。

因此,如何对聚苯乙烯降解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升聚苯乙烯的降解效率,使其可以工程化应用,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生物降解法对聚苯乙烯的降解效率低,从而通过优化降解工艺条件,提供一种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包括,将包含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剂分为至少两次注入至含有聚苯乙烯的土壤中,所述土壤的温度为25 ℃~30 ℃,并保持该温度10 h~15 h;之后将所述土壤的温度升高至40 ℃~45 ℃,并维持该温度至下次注入所述菌剂前1 h~3 h为止;

其中,所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制备方法包括:S1,取保藏编号为CGMCCNo.23974的铜绿假单胞菌,在25 ℃~30 ℃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将对数生长期的菌株按照每驯化周期1 ℃~2 ℃的温差提高培养温度至40 ℃~45 ℃,得到初筛菌株;S2,将所述初筛菌株于40 ℃~45 ℃下培养,复筛,菌株纯化,得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S3,将所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在25 ℃~30 ℃下发酵48 h~56 h。

其中,驯化周期为菌株在一个培养温度下培养的时间。

所述菌剂还包括降解液;所述降解液的组成包括:K

所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活为1.0×10

步骤S1~步骤S3中任一项采用的培养基的组成包括,葡萄糖4 g/L~6 g/L、牛肉膏8g/L~12 g/L、蛋白胨8 g/L~12 g/L、NaCl 4 g/L~6 g/L,所述培养基的pH值为7.0~7.2;和/或,

所述步骤S1中每个驯化周期为12 h~24 h;和/或,

所述步骤S2中培养的时间为24 h~48 h;和/或,

所述菌剂中所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与所述降解液的体积比为1:2~5;和/或,

所述降解方法还包括,向所述土壤中单独注入所述降解液的步骤。

降解处理前期所述菌剂的注入间隔为7 d~9 d,降解处理后期所述菌剂的注入间隔为16 d~30 d;在降解处理时,每次注入所述菌剂之后单独注入所述降解液,所述降解液的单独注入时间与降解处理前期所述菌剂的注入间隔时间为3 d~5 d,所述降解液的单独注入时间与降解处理后期所述菌剂的注入间隔时间为8 d~29 d,其中,所述降解处理前期为从开始降解处理起的第1 d~24 d,所述降解处理后期为从开始降解处理起的第25 d及以后;和/或,

所述菌剂单次注入量与所述土壤体积比为50 L/m

在单独注入所述降解液时,所述降解液的单次注入量与所述土壤体积比为30 L/m

本发明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还包括,采用基于拉曼光谱的微塑料在线监测系统对所述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采用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实现所述菌剂和/或所述降解液的原位注入;所述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包括:热源产生模块、换热器,控制器和温度采集装置,其中,

所述热源产生模块和所述换热器通过管路相互连通形成回路,所述管路上设置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为所述热源产生模块和所述换热器中的介质流通提供动力;

所述换热器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竖直设置;

所述温度采集装置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加热单元之间,所述温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述加热单元之间土壤的温度,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和所述动力装置均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当所述加热单元之间土壤的温度低于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加快所述热源产生模块和所述换热器中的介质流动速度。

所述加热单元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加热组,各所述加热组的进水口和所述动力装置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加热组的出水口和所述动力装置的进水口连通;各所述加热组包括水平设置的连通管和竖直设置的毛细管,所述连通管和所述毛细管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内径大于所述毛细管的内径。

所述毛细管包括外部套管和内部套管,所述内部套管套设于所述外部套管内;所述外部套管上具有外部出液口,所述内部套管上和所述外部出液口对应的位置具有内部出液口,所述外部出液口和所述内部出液口结构相同;所述外部套管的顶盖上具有穿孔,所述内部套管的内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和所述内部套管同轴设置,所述连杆通过支撑杆和所述内部套管的内壁相连,所述连杆穿过所述穿孔;所述连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外部套管外,位于所述外部套管外的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通过传动带和驱动电机相连;

热源产生模块和换热器中的介质是用于修复土壤的所述菌剂和/或所述降解液,通过控制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齿轮转动,使所述内部套管和所述外部套管发生相对转动,使所述内部套管上的所述内部出液口和所述外部套管上的所述外部出液口重合,所述菌剂和/或所述降解液通过所述内部出液口和所述外部出液口补入土壤,完成补入后控制驱动电机使所述内部出液口和所述外部出液口错开,所述菌剂和/或所述降解液无法穿过所述内部出液口和所述外部出液口。

所述外部套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外环下端固定在所述外部套管的外壁上,所述连杆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的内环上;所述外部套管内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的外环固定在所述外部套管的内壁,所述连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轴承的内环上;和/或,

所述外部套管上包覆有无纺布,无纺布覆盖所述外部出液口;所述毛细管成排设置,同一排所述毛细管的所述齿轮通过同一所述传动带和驱动电机相连。

相邻的所述加热单元之间的距离是0.5 m~2 m,相邻的所述毛细管之间的距离是0.1 m~0.5 m;和/或,所述热源产生模块是太阳能集热器,所述连通管的内径为10至20厘米,所述毛细管的内径为1至2厘米,所述动力装置是水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包括,将包含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剂分为至少两次注入至含有聚苯乙烯的土壤中,所述土壤的温度为25 ℃~30 ℃,并保持该温度10 h~15 h;之后将所述土壤的温度升高至40 ℃~45 ℃,并维持该温度至下次注入所述菌剂前1 h~3 h为止;所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液为驯化后菌株发酵得到。在土壤温度达到40 ℃~45 ℃范围时,为微生物降解聚苯乙烯提供适宜环境,显著提高了聚苯乙烯的降解速率,有助于减轻环境土壤聚苯乙烯微塑料污染。本发明采用在每个驯化周期1℃~2 ℃的温差慢速驯化铜绿假单胞菌,经过筛选和优化,得到性能稳定的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其能够在温度为40 ℃~45 ℃的温度环境下,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从而提高对聚苯乙烯的降解效率。

2.本发明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分别限定包含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剂在降解处理前期和降解处理后期原位注入的时间以及降解液在降解处理前期和降解处理后期单独注入的时间,即在降解处理前期采用高频注入菌剂的方法,确保土壤中定植存活的微生物数量,在降解处理后期降低菌剂的注入频率,达到菌液的补充的目的即可;同时,在每次注入菌剂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注入降解液,从而为菌剂中耐热铜绿假单胞菌存活提供必要营养来源,避免菌剂营养不充分,影响其在土壤中的生长繁殖。基于此,本发明的降解方法能够在确保塑料降解效果的同时减少菌剂的用量,避免引起环境的二次污染。

3.本发明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包括采用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实现所述菌剂和/或所述降解液的原位注入,并能够使所述土壤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具体为当所述菌剂原位注入时保持所述土壤的温度在25 ℃~30 ℃,并保持该温度10 h~15 h,将土壤温度提高至40 ℃~45 ℃,并维持该温度至下次注入所述菌剂前1 h~3 h为止,在下次注入所述菌剂前1 h~3 h前,将土壤温度保持在25 ℃~30 ℃;所述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包括:热源产生模块、换热器,控制器和温度采集装置,其中,所述热源产生模块和所述换热器通过管路相互连通形成回路,所述管路上设置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为所述热源产生模块和所述换热器中的介质流通提供动力;所述换热器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竖直设置;所述温度采集装置位于相邻的两个加热单元之间,所述温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述加热单元之间土壤的温度,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和所述动力装置均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当所述加热单元之间土壤的温度低于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加快所述热源产生模块和所述换热器中的介质流动速度。本发明采用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可以使土壤温度保持在40 ℃~45 ℃,从而确保耐热铜绿假单胞菌更好的发挥降解作用。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具有原位加热和原位注入两个功能,通过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将菌剂原位注入土壤,并通过介质的热循环,保持土壤温度,实现提高土壤中耐热铜绿假单胞菌对聚苯乙烯的降解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结构中A部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中毛细管和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中外部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中内部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制备方法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温度采集装置,2-加热单元,3-控制器,4-动力装置,5-热源产生模块,6-加热组,7-换热器,8-传动带,9-连通管,10-毛细管,11-第一轴承,12-穿孔,13-顶盖,14-外部出液口,15-齿轮,16-连杆,17-支撑杆,18-内部套管,19-内部出液口,20-外部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最佳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或是将本发明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

本发明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采用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原始菌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编号为CGMCC No.23974。

试验地位于华北区域某城市近郊,受人类活动、工农业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该区域土壤受到聚苯乙烯的污染。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

所述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用于将包含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剂进行原位注入,所述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包括:热源产生模块5、换热器7,控制器3和温度采集装置1,其中,所述热源产生模块5和所述换热器7通过管路相互连通形成回路,所述管路上设置有动力装置4,所述动力装置4为所述热源产生模块5和所述换热器7中的介质流通提供动力;所述换热器7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加热单元2,所述加热单元2竖直设置;所述温度采集装置1位于相邻的两个加热单元2之间,所述温度采集装置1用于采集所述加热单元2之间土壤的温度,所述温度采集装置1和所述动力装置4均和所述控制器3电连接;当所述加热单元2之间土壤的温度低于阈值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动力装置4加快所述热源产生模块5和所述换热器7中的介质流动速度;

具体而言,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还包括所述加热单元2,所述加热单元2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加热组6,各所述加热组6的进水口和所述动力装置4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加热组6的出水口和动力装置4的进水口连通;各所述加热组6包括水平设置的连通管9和竖直设置的毛细管10,所述连通管9和所述毛细管10连通,所述连通管9的内径大于所述毛细管10的内径。

请参阅图3-图5所示,所述毛细管10包括外部套管20和内部套管18,所述内部套管18套设于所述外部套管20内;所述外部套管20上具有外部出液口14,所述内部套管18上和所述外部出液口14对应的位置具有内部出液口19,所述外部出液口14和所述内部出液口19结构相同;所述外部套管20的顶盖13上具有穿孔12,所述内部套管18的内部连接有连杆16,所述连杆16和内部套管18同轴设置,所述连杆16通过支撑杆17和所述内部套管18的内壁相连,所述连杆16穿过所述穿孔12;所述连杆16的一端位于所述外部套管20外,位于所述外部套管20外的所述连杆16的一端设置有齿轮15,所述齿轮15通过传动带8和驱动电机相连;热源产生模块5和换热器7中的介质是用于修复土壤的所述菌剂和/或所述降解液,通过控制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齿轮15转动,使所述内部套管18和所述外部套管20发生相对转动,使所述内部套管18上的所述内部出液口19和所述外部套管20上的所述外部出液口14重合,所述菌剂和/或所述降解液通过所述内部出液口19和所述外部出液口14补入土壤,完成补入后控制驱动电机使所述内部出液口19和所述外部出液口14错开,所述菌剂和/或所述降解液无法穿过所述内部出液口19和所述外部出液口14;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3-图5所示,所述外部套管2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轴承11,第一轴承11的外环下端固定在所述外部套管20的外壁上,所述连杆16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11的内环上;所述外部套管20内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的外环固定在所述外部套管20的内壁,所述连杆16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轴承的内环上;所述外部套管20上包覆有无纺布,无纺布覆盖所述外部出液口14;所述毛细管10成排设置,同一排所述毛细管10的所述齿轮15通过同一所述传动带8和驱动电机相连。

具体而言,相邻的所述加热单元2之间的距离是0.5 m~2 m,相邻的所述毛细管10之间的距离是0.1 m~0.5 m;和/或,所述热源产生模块5是太阳能集热器,所述连通管9的内径为10至20厘米,所述毛细管10的内径为1至2厘米,所述动力装置4是水泵。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制备方法:请参阅图6所示,将原始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在28℃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以18 h为驯化周期,1 ℃为温度差值提升梯度,逐渐提高培养温度,即,29 ℃培养18 h,将在29 ℃下可以正常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转移至新的培养基中,在30 ℃下培养18 h,将在30 ℃下可以正常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转移至新的培养基中,依次类推,直到驯化筛选出在45 ℃的环境下可以正常生长的菌株,初筛得到的耐高温菌株,再接种到45 ℃条件下培养36 h,进行复筛、菌株纯化,最后获得耐高温且对聚苯乙烯降解的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将上述得到的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28 ℃下发酵52h,得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活为5.0×10

按照K

按照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与降解液体积比为1:3配制菌剂;

在待修复土壤上,将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埋入待修复的土壤中,使该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的上表面位于地面表层,此时,各加热组的毛细管的出液口位置为地表及地下10米范围,利用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对聚苯乙烯微塑料降解时该土壤的温度保持在45 ℃。

分别在降解处理前期(从开始降解处理起的第1 d、9 d、17 d),以及降解处理后期(从开始降解处理起的第33 d、49 d、79 d、109 d),将上述包含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剂按照单次注入量为100 L/m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制备方法:将原始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在25 ℃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以24 h为驯化周期,2 ℃为温度差值提升梯度,逐渐提高培养温度,即,27 ℃培养24 h,将在27 ℃下可以正常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转移至新的培养基中,在29 ℃下培养24 h,将在29 ℃下可以正常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转移至新的培养基中,依次类推,直到驯化筛选出在40 ℃的环境下可以正常生长的菌株,初筛得到的耐高温菌株,再接种到40 ℃条件下培养24 h,进行复筛、菌株纯化,最后获得耐高温且对聚苯乙烯降解的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将上述得到的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25 ℃下发酵56 h,得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活为1.0×10

按照K

按照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与降解液体积比为1:5配制菌剂;

在待修复土壤上,将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埋入待修复的土壤中,使该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的上表面位于地面表层,此时,各加热组的毛细管的出液口位置为地表及地下10米范围,利用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对聚苯乙烯微塑料降解时该土壤的温度保持在40 ℃。

分别在降解处理前期(从开始降解处理起的第1 d、9 d、17 d),以及降解处理后期(从开始降解处理起的第33 d、49 d、79 d、109 d),将上述包含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剂按照单次注入量为200 L/m

实施例4

本发明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制备方法:先将原始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在30 ℃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以12 h为驯化周期,1 ℃为温度差值提升梯度,逐渐提高培养温度,即,31 ℃培养12 h,将在31 ℃下可以正常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转移至新的培养基中,在32 ℃下培养12 h,将在32 ℃下可以正常生长的假单胞菌菌株转移至新的培养基中,依次类推,直到驯化筛选出在43 ℃的环境下可以正常生长的菌株,初筛得到的耐高温菌株,再接种到43 ℃条件下培养48 h,进行复筛、菌株纯化,最后获得耐高温且对聚苯乙烯降解的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将上述得到的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30 ℃下发酵48 h,得到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活为1.0×10

按照K

按照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与降解液体积比为1:2配制菌剂;

在待修复土壤上,将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埋入待修复的土壤中,使该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的上表面位于地面表层,此时,各加热组的毛细管的出液口位置为地表及地下10米范围,利用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高效低碳热稳定系统对聚苯乙烯微塑料降解时该土壤的温度保持在43 ℃。

分别在降解处理前期(从开始降解处理起的第1 d、9 d、17 d),以及降解处理后期(从开始降解处理起的第33 d、49 d、79 d、109 d),将上述包含耐热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菌剂按照单次注入量为50 L/m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与实施例2的步骤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仅在于对聚苯乙烯微塑料降解时土壤温度保持为50 ℃。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与实施例2的步骤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仅在于对聚苯乙烯微塑料降解时土壤温度保持为30 ℃。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方法,与实施例2的步骤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仅在于,不同之处在于未对原始菌株进行耐热驯化,即采用的菌液为将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974的铜绿假单胞菌在28 ℃下发酵52 h得到。

实验例1

分别在降解开始时的第5 d、第10 d、第20 d、第40 d、第80 d、第140 d和第180 d对实施例2~实施例4和对比例1~对比例3的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率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利用基于拉曼光谱的微塑料在线监测系统,对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检测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率

根据表1可知,相较于对比例1~对比例4,实施例2~实施例4对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表现良好,尤其是在降解处理的180 d时,实施例2对将待修复土壤中的聚苯乙烯的降解率达到61.7%,相较于对比例1,实施例2的降解率提高了60.7%,这说明,本发明的降解方法将土壤温度维持在45 ℃时的降解效率最高。同样在降解处理的第180 d,当土壤温度提高至50 ℃时超出了耐热驯化后的菌株的耐受范围,导致降解率降低;实施例2较对比例2的降解率提高了131.1%,表明驯化后的菌株在合适温度下的降解效果远高于其常温下的降解效果;实施例2较对比例3的降解率提高了134.6%,表明驯化后的菌株对土壤中聚苯乙烯的降解效果远高于未驯化的菌株。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分类

0612011622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