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热管组制作方法、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7:15


电热管组制作方法、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热管组制作方法、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朝着趋于便捷化的方向迈进。电热水器作为一种便捷的加热工具,在现代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热水器中具有电热管组,电热管组内填设有填充料。电热管组中填充料的作用是传导和绝缘,因此选择了好的填充料就能让电热管组散热快、热效率高并且不会导电。电热管组中比较常见的填充料有氧化镁粉。

一般的电热管组设有密封件以使填充料与外部环境隔离,但密封效果不佳,故存在因电热管组绝缘失效,而导致漏电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热管组中的填充料吸潮,导致电热管组的绝缘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热管组制作方法、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能够有效防止填充料出现吸潮现象,从而避免出现漏电的安全隐患。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热管组,包括:

电加热管,具有管口及与所述管口连通的管道;

填充料,填设于所述管道内;

密封件,密封于所述管口处;

其中,所述填充料与密封件之间还设有防潮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电加热管沿所述电加热管的径向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中设有所述防潮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潮材料能够在所述密封件密封于所述管口过程中,受压而流动至所述第一间隙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为塑性密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管通过减径处理与所述密封件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径处理包括旋锻减径处理或铆压减径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为铁氟龙密封件、塑料密封件、橡胶密封件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潮材料包括硅胶、树脂中的一种。

作为本申请的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包括安装座及上述的电热管组,所述安装座设有安装部,所述电热管组固定于所述安装部。

作为本申请的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热管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将填充料填充于电加热管的管道内;

将防潮材料铺设于所述填充料朝向电加热管的管口的一侧;

将密封件密封于所述管口处;

其中,所述防潮材料能够在所述密封件密封于所述管口过程中,受压而流动至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电加热管沿所述电加热管的径向间隙中。

上述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在填充料与密封件之间设置的防潮材料,不仅能够协同密封件起密封作用,还能防止电加热管中的填充料吸潮。如此,使电热管组散热快、热效率高并且不会导电,有效避免电热管组出现漏电的安全隐患,提高了产品的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热管组的一实施例中的制作流程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热管组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制作流程图。

100、电热管组;10、电加热管;11、传热管;13、电热组件;131、电极引棒;133、电阻热丝;30、填充料;50、密封件;70、防潮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详细展开说明之前,首先对现有的电热管组的技术进行阐述。

常规的电热管组加工工艺,首先需要将电极引棒穿入密封件,并将电极引棒与电阻热丝进行窜线,窜线组件放置于传热管中,然后将窜线组件拉伸的同时进行填粉、打胶片,最后是压延、检测,最终对传热管管口处的胶料进行清理。

电极引棒穿过密封件放置于管口中,不仅能辅助固定电极引棒与电阻热丝,且能确保电热管组中的填充料在压延工序前不会泄露。一般的密封件在填粉工序中会出现振动,致使少量填充料渗入密封件与管口内壁间的间隙。进一步地,在压延的工序过程中,传热管的管径缩小,管口与密封件之间的填充料因受到强烈挤压而结合在管口内壁上。在封口工序后,管口处残留的填充料极易发生吸潮,并进一步造成整管吸潮,导致电热管组的绝缘性能下降,产生漏电的安全隐患。此外,现有的电热管组封口方式主要为直筒式注入填充料后,再装入密封件,最后自然固化封口。由于本身的封口结构缺陷及操作的可控性,该封口方式下的密封件与传热管间必然存在间隙。

为了解决填充料吸潮的问题,生产厂家需增加车口、挖粉、喷砂等工序以减少管口处的残留填充料,但也使得电热管组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热管组制作方法、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能够较佳地改善上述问题。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热管组的一实施例中的制作流程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热管组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制作流程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结构。

本申请至少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热管组100,包括电加热管10、填充料30、密封件50及防潮材料70。电加热管10用于产热,填充料30填设于电加热管10内,密封件50用于密封保存电加热管10内的填充料3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电加热管10的发热面积,电加热管10的外形可以设置为U型、螺旋型或其他的形状结构,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由于U型电加热管10的加工制造难度相对于其他形状的电加热管10更低,电加热管10的外形优选设置为U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加热管10具有管口及与管口连通的管道,且包括传热管11及部分设于传热管11内的电热组件13。具体到实际运用中,电热组件13用于发热,传热管11用于传热、散热及保护电热组件13。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热组件13包括电极引棒131及电阻热丝133,电极引棒131的一端设于传热管11的管口内,电极引棒131的另一端伸出于传热管11的管口,电阻热丝133设于传热管11内并与电极引棒131电连接。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通过伸出传热管11管口的电极引棒131的端部与电源插座、铜线等进行连接而获取加热电能,电能通过电极引棒131传递给电阻热丝133,进而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从而通过传热管11传递给外部的水源实现加热,上述连接方式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在传热管11两端管口的两个电极引棒131(图未示)具有类似插头引脚的作用,用于与电源插座、铜线等插接获取电能。电阻热丝1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电极引棒131连接,从而形成电流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引棒131具有装配段,装配段的外周壁设有螺旋凹槽,电阻热丝133缠绕于螺旋凹槽,以使电阻热丝133与电极引棒131连接。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通过螺旋凹槽与螺旋连接段配合连接,可确保电阻热丝133与电极引棒131的可靠连接。如此,能够避免电阻热丝133与电极引棒131之间出现松脱情况,电能传递可靠性提高,进而保证了电阻热丝133的发热效能,产品的使用稳定性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阻热丝133与电极引棒131还可以通过焊接或铆压的方式连接。如此,也能够避免电阻热丝133与电极引棒131之间出现松脱情况,保证电阻热丝133的发热效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填充料30填充设置在传热管11的管道内,填充料30在传热管11中充当绝缘介质。如此,能够防止电极引棒131和电阻热丝133将电传递到传热管11上,从而避免电热管组100带电而发生触电事故,保护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应当理解的是,填充料30在电加热管中还同时还起到了传热、散热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填充料30可以是石英砂,也可以是氧化镁粉,或其他材料,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到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填充料30为氧化镁粉。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热管组100还包括耐腐蚀层,该耐腐蚀层包覆在电加热管10的外侧上。如此,能够有效防止传热管11腐蚀结垢。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耐腐蚀层可以为铜管件,该铜管件套设在电加热管10的传热管11的外侧上,使传热管的内壁与传热管的外壁贴合。如此,能够有效防止电热管组100腐蚀结垢。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管11可以由钢材料制成,使传热管11强度、塑性、韧性及耐冲击性得到提高。

具体地,传热管11通过延压、压铸等工艺与铜管件进行复合,以使铜管件与传热管11的外表面无缝复合并形成一体结构。如此,能够使形成的电热管组100兼具钢材与铜材优异性能的双层结构。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传热管11具有强度、塑性、韧性及耐冲击性能好的特点,能够用于为电热管组100提供所需的结构刚性。铜管件具有热稳定性、抗氧化性、抗菌能力好的特点,能够用于防止电热管组100腐蚀结垢。如此,能够使得电热管组100既具有良好的结构刚性,也具有良好的防腐蚀结垢性,从而增强了电热管组100的使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50密封于传热管11的管口内,以防止填充料30从传热管11的管口泄露。如此,通过密封件50能够防止填充料30与外界环境接触,预防填充料30出现吸潮现象,从而防止电热管组100出现漏电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50设有卡孔,密封件50在卡孔与电极引棒131的导向作用下,装入到传热管11管口中。电极引棒131穿设并卡固于卡孔内。如此,通过密封件50不仅可以防止填充料30从传热管11的管口泄露,还可以对电极引棒131实现安装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50可以是塑性密封件。如此,能够实现密封件50对传热管11管口的密封。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50可以为铁氟龙密封件、塑料密封件、橡胶密封件中的一种。可以理解,上述仅为了举例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密封件50还可以由其他具有塑性的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50与传热管11的管口为过盈配合,以充分保证对传热管11中填充料30的密封性。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在密封件50装入到传热管11的管口后,再对传热管11的管口外壁进行减径处理,使得管口处的外径尺寸在传热管11上的径向尺寸最小。如此,减径后的传热管11与发生塑性变形的密封件50之间形成了过盈配合,从而保证了传热管11与密封件50对填充料30的密封效果,有效避免传热管11管道内的填充料30发生吸潮现象。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对传热管11的减径方式可以为旋锻减径,也可以为铆压减径,还可以为其他的减径方式,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填充料30与密封件50之间还设有防潮材料70,以避免密封件50对电加热管10密封不完全,导致填充料30吸潮现象。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防潮材料70可以为硅胶,也可以为树脂,还可以为硅胶与树脂形成的的复合材料。可以理解,上述仅为了举例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在电加热管10中装填好填充料30并排潮完毕后,将防潮材料70注入到填充料30的表面,再把密封件50装入到电加热管1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50与电加热管10沿电加热管10的径向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中设有防潮材料70。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在密封件50密封电加热管10的过程中,防潮材料70受密封件50挤压会流动并填满填充料30与密封件50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一间隙。如此,防潮材料70既起到了防潮作用,还起到了密封作用,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填充料30发生吸潮现象,避免电热管组100产生漏电的安全隐患。

作为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加热器,该电加热器包括安装座及上述的电热管组100,安装座上设有安装部,电热管组100固定在安装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为安装通孔,电热管组100设有固定端,固定端与安装通孔的孔壁之间设有焊接体。通过在固定段与安装通孔的孔壁之间设置焊接体,可大大提高电热管组100与安装座的连接强度及密封性能,进而确保电加热器的使用性能。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焊接体采用熔焊、堆焊、氩弧焊、激光焊、银基焊、铜基焊、镍基焊、铝基焊、锡基焊等焊接方式加工成型。如此,使电热管组100与安装座之间通过多种焊接工艺进行连接固定,加工灵活性高,焊接体的加工质量好,有利于降低制造难度。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在实际加工时,采用双道焊接工艺形成焊接体。具体地,第一道焊接工艺施加于传热管11与安装通孔的端部连接处,以提高连接强度。第二道焊接工艺施加于传热管11与安装通孔的结合处,以提高两者的连接密封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部为连接体,传热管11设有铆接体,铆接体与连接体铆接固定。因而通过铆接体与连接体进行铆接固定,不仅可以确保传热管11与安装座之间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同时该连接方式结构简单,制造难度低,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采用铆接工艺实现传热管11与安装座的连接固定之后,还需对两者的结合处进行焊接处理,进而确保两者的连接密封性能。

作为本申请的同一构思,还提供一种电热管组100的制作方法,包括步骤:

S820:将填充料30填充于电加热管10的管道内;

S830:将防潮材料70铺设于填充料30朝向电加热管10的管口的一侧;

S850:将密封件50密封于管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S850:将密封件50密封于所述管口处具体包括步骤:

防潮材料70能够在密封件50密封于管口过程中,受压而流动至密封件50与电加热管10沿电加热管10的径向间隙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820之前还包括步骤:

S810:对传热管11及填充料30进行排潮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热管组100的制作方法还包括步骤:

S870:电加热管10通过减径处理与密封件50过盈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S870具体包括步骤:电加热管10通过旋锻减径处理或铆压减径处理与密封件50过盈配合。

上述的电热管组100制作方法、电热管组100及电加热器,填充料30与密封件50之间设有防潮材料70。在密封件50装入传热管11管口的过程中,防潮材料70受压流动,不仅会填满填充料30与密封件50之间的间隙,还会填满传热管11与密封件50沿传热管11径向之间的间隙。如此,防潮材料70中不仅能够协同密封件50起密封作用,还能防止电加热管10中的填充料30吸潮。如此,使电热管组100散热快、热效率高并且不会导电,有效避免电热管组100出现漏电的安全隐患,提高了产品的使用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电热管组制作方法、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
  • 电热管组及电加热器
技术分类

0612011317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