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绝缘体及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绝缘体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绝缘体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主要用于设备信号传输。随着电力、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特别是随着模块化电路的发展,电连接器方便、快捷的优势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现有的电连接器一般包括壳体、固定装配在壳体中的绝缘体以及直接通过绝缘体固定装配在壳体中的接触端子,连接器用于设备之间的互插连接,电连接器是电路连接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器件,其中绝缘体的作用是使接触端子按所需位置和间距排列,并保证接触端子之间和接触端子与外壳之间的绝缘性能。

现有的连接器中的绝缘体在取卸和安装接触端子的过程中费时费力,需要采用额外的取卸工具,影响连接器的装配效率;对于体积较小的绝缘体,接触端子与接触端子之间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不足,容易影响连接器的电气绝缘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体及连接器,以解决现有绝缘体在取卸和安装接触端子的过程中费时费力,且容易造成安装在绝缘体上的接触端子与接触端子之间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绝缘体,其中,所述绝缘体形成有贯穿于其主体且沿所述绝缘体的轴线延伸的通孔,所述绝缘体的外壁和所述通孔的孔壁均设置有连接部,用于连接接触端子;

沿所述绝缘体的轴截面,所述绝缘体形成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

所述第一绝缘件面向所述第二绝缘件的一面形成为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形成有凸出的绝缘凸筋,所述第二绝缘件面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一面形成有为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二装配部形成有向内凹陷的装配槽,以在所述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装配时供所述绝缘凸筋伸入。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第二绝缘件卡接;

所述第一装配部形成有凸出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件的外缘,并且所述卡接部的端部形成为向内延伸的弯钩结构;所述第二装配部形成有供所述卡接部伸入的卡接槽。

优选地,所述绝缘凸筋和所述装配槽均形成为沿所述通孔的轴线延伸的条形结构,并且成对地设置在所述通孔径向上的两侧。

优选地,设置在所述绝缘体外壁的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部围绕于所述绝缘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外壁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绝缘件上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绝缘件上的所述连接部彼此镜像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形成为具有开口的环形结构,所述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环形结构的内径尺寸,使得所述开口形成为缩口结构,所述接触端子能够挤压所述开口变形以抵接在所述环形结构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件上的所述通孔的孔壁,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伸出所述第一装配部的外侧,所述第二绝缘件上的所述通孔的孔壁向内凹陷以形成为供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伸入的半圆形环槽;

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绝缘体的周向外壁,所述绝缘凸筋和所述装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绝缘体的外壁形成有沿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于其主体的绝缘槽,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外壁的所述连接部嵌设于所述绝缘槽。

优选地,所述绝缘体的侧壁开设有识别槽,所述识别槽沿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于所述绝缘体的主体。

优选地,所述绝缘体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绝缘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凸出的定位凸台,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定位凸台位于所述绝缘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所述绝缘体由注塑形成,所述定位凸台的外壁形成有向内凹陷的工艺槽。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绝缘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绝缘体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便于装配、绝缘可靠性高的优势,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便于接触端子取卸及安装,且无需使用额外的取卸工具,从而提升连接器的装配效率。此外通过设置绝缘凸筋和装配槽来提升安装于通孔中的连接部的接触端子和安装于绝缘体主体外壁的连接部的接触端子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有利于提升连接器的绝缘性能。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绝缘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绝缘体在另一视角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绝缘体中第一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绝缘体中第一绝缘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绝缘体中第二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绝缘体中第二绝缘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第一绝缘件;11-第一装配部;12-绝缘凸筋;13-卡接部;20-第二绝缘件;21-第二装配部;22-装配槽;23-卡接槽;30-通孔;31-环槽;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开口;50-绝缘槽;60-识别槽;70-定位凸台;80-工艺槽;100-接触端子;200-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之上”和“在……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绝缘体,其包括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绝缘体的上述部件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绝缘体整体呈圆柱体结构;绝缘体形成有贯穿于其主体且沿绝缘体的轴线延伸的通孔30,在绝缘体的外壁和通孔30的孔壁均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用于连接接触端子;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孔30的轴线与绝缘体主体的轴线共线。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设置在绝缘体外壁的连接部设置有多个,多个连接部围绕于绝缘体的侧壁的周向等间隔设置。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设置在通孔30的孔壁上的连接部设置为一个。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连接部形成为具有开口43的环形结构,开口43的尺寸小于环形结构的内径尺寸,使得开口43形成为缩口结构,这里可以将连接部的形状理解为类似于收口的U形结构,绝缘体由具有绝缘性能的塑料材质制成,且具有一定弹性,开口43形成为缩口结构使得在装配接触端子时通过挤压开口43使其变形张开以供接触端子进入连接部的环形结构中并且抵接在环形结构的内壁,从而保证接触端子安装到位。当接触端子与环形结构的内壁抵接后,变形张开的开口43恢复至原来的形状且将接触端子封闭在环性结构内使得连接部围设在接触端子的周向侧壁,保证接触端子牢固地安装在连接部上,具有便于安装及取卸的优势。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形成为类椭圆形状的结构,其中椭圆的长轴延伸方向与接触端子的拆装施力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沿绝缘体的轴截面,绝缘体形成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即圆柱体结构的绝缘体沿圆柱体的轴截面分成两半,使得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形成为近似半圆柱体的结构,从而使得位于通孔30的内壁上的接触端子拆装方便,进而提升连接器的装配效率。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第一绝缘件10面向第二绝缘件20的一面形成为第一装配部11,第二绝缘件20面向第一绝缘件10的一面形成有为第二装配部21,当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装配成绝缘体时,第一装配部11和第二装配部21相贴合。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绝缘件10与第二绝缘件20卡接,如此便于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连接和分离,从而能够提升绝缘体的装配效率,保证装配可靠。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第一装配部11形成有凸出的卡接部13,第二装配部21形成有供卡接部13伸入的卡接槽23,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卡接部13设置在第一绝缘件10的外缘,对应地卡接槽23设置在第二装配部21宽度方向上(即绝缘体的径向方向上)的端部,以保证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便于拆装。更具体地,卡接部13的端部形成为向内延伸的弯钩结构,从而能够钩设住卡接槽23,以避免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松脱。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装配部11上的卡接部13优选地设置为两个,卡接槽23与卡接部13对应设置,两个卡接部13位于第一装配部11的两端,两个卡接部13上的弯钩结构彼此相对延伸,使得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组装后,第二装配部21能够紧贴于第一装配部11,以保证绝缘体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的外壁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部,并且第一绝缘件10上的连接部与第二绝缘件20上的连接部彼此镜像对称设置,以保证设置在绝缘体的外壁的连接部呈等间隔分布,同时在同样零件体积,该种结构可实现接触端子的密集安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上均设置有两个连接部,然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一个或更多个连接部。

此外,卡接部13和卡接槽23优选地沿绝缘体的轴向延伸至绝缘体的两端面处,以形成为长条形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的连接可靠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上的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其中,第一连接部41设置于第一绝缘件10上的通孔30的孔壁,部分的第一连接部41伸出第一装配部11的外侧,第二绝缘件20上的通孔30的孔壁向内凹陷以形成为供部分的第一连接部41伸入的半圆形的环槽31,环槽31的轴线与通孔30的轴线共线。

在绝缘体的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位于通孔30内的接触端子装配在第一连接部41上,而后再将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组装,如此使得位于通孔30内的接触端子无需使用额外的取拆工具,从而具有便于取拆和安装的优势。

此外,第二连接部42设置于绝缘体的周向外壁,且开口43均朝向绝缘体主体的外部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位于垂直于绝缘体轴线的同一截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装配部11形成有凸出的绝缘凸筋12,第二装配部21形成有向内凹陷的装配槽22,以在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装配时供绝缘凸筋12伸入。绝缘凸筋12和装配槽2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之间,以增大安装在第一连接部41的接触端子和安装在第二连接部42的接触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提升连接器的提升连接器的绝缘性能,保证用电设备的安全性。此外,绝缘凸筋12和装配槽22还具有对第一绝缘件10和第二绝缘件20的装配定位作用,以保证卡接部13顺利伸入卡接槽23中。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凸筋12和装配槽22均形成为沿通孔30的轴线延伸的条形结构,并且成对地设置在通孔30径向上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绝缘体的外壁形成有沿通孔30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于其主体的绝缘槽50,设置于绝缘体外壁的连接部嵌设于绝缘槽50,以为接触端子的安装提供空间并形成有效绝缘防护,环状结构的连接部的轴线延伸方向与绝缘槽50的延伸方式一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绝缘体的侧壁开设有识别槽60,识别槽60沿通孔30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于绝缘体的主体,使得绝缘体具有防错装结构,如此避免连接器装配过程中出现误操作,进一步地提升了连接器的装配效率。在实施例中,识别槽60可以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绝缘槽50之间,识别槽60可以设置在第二绝缘件20上。需要说明的是,当绝缘体上设置有定位凸台70时,识别槽60贯穿于定位凸台70。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体上具有多组相互配合连接的凸块类结构和凹槽类结构,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凸块类结构均设置在第一绝缘件10上,凹槽类结构均设置在第二绝缘件20上,以提升装配工艺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绝缘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定位凸台70,定位凸台70由绝缘体的侧壁向外凸出并且沿绝缘体的端部向外凸出,以便于绝缘体与连接器的壳体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连接部和定位凸台70位于绝缘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即连接部设置在绝缘体上远离定位凸台70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体由注塑形成,为了避免绝缘体在注塑工艺中出现孔洞或壁厚薄厚不均的情况,定位凸台70的外壁形成有向内凹陷的工艺槽80,使得绝缘体主体的壁厚更加均匀,提升零件的加工工艺性。在实施例中,工艺槽80设置有多个,多个工艺槽80围设于绝缘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绝缘槽50的两侧均设置有工艺槽80。

根据本发明的绝缘体,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便于连接装配,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便于接触端子取卸及安装,且无需使用额外的取卸工具,从而提升连接器的装配效率。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采用卡接连接能够进一步地提升装配效率且保证装配可靠。

其次,通过设置绝缘凸筋和装配槽来提升安装于通孔中的连接部的接触端子和安装于绝缘体主体外壁的连接部的接触端子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有利于提升连接器的绝缘性能;且在绝缘体主体的侧壁设置有与连接部对应的绝缘槽,以为接触端子的安装提供空间并形成有效绝缘防护。

此外,通过在绝缘体主体的外壁设置识别槽,使得绝缘体具有防错装结构,如此避免连接器装配过程中出现误操作,进一步地提升了连接器的装配效率。

最后,通过设置工艺槽,使得绝缘体主体的壁厚更加均匀,提升零件的加工工艺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绝缘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接触端子100装配在绝缘体200上,具有无需额外的取卸工具便能够对连接器进行快速拆卸的优势;此外,由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提高,使得连接器的绝缘性有效提升,进而提高了通过连接器连接的电气设备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绝缘体
  • 绝缘体及使用该绝缘体的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绝缘体及使用该绝缘体的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649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