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折叠平衡车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8:24


一种折叠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传统式的自行车体积大,重量重,携带和存放都不方便,公交和地铁禁止携带这类的自行车,因此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结构类型的折叠车,其利用折叠原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重量轻,体积小,操作便捷的要求。

目前市场上的折叠自行车通常对车架部份、把手竖管以及把手进行折叠设计,以实现减小占用空间的目的。但是这种折叠方式在将自行车折叠之后体积仍然较大,不方便收纳和携带,因此需要一种折叠后体积更小的折叠自行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平衡车,以减小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平衡车,包括:车架、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前轮和后轮;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曲柄、左脚踏、右曲柄和右脚踏,所述左脚踏与所述左曲柄的后端可折叠连接,所述右脚踏与所述右曲柄的后端可折叠连接;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车架可折叠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具有输出端和输入端,该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左曲柄的前端与所述右曲柄的前端;

所述前轮包括相互平行的左前轮和右前轮,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轮与所述右前轮,所述传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前轮与所述右前轮之间;

所述后轮包括左后轮、右后轮和悬挂架,所述悬挂架的中部连接所述车架,所述悬挂架的一端连接所述左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右后轮;

所述车架与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后轮均具有折叠状态,折叠状态时,所述车架位于所述左前轮与所述右前轮之间,所述左曲柄、所述左脚踏与所述左后轮分别平行于所述左前轮的左侧,所述右曲柄、所述左脚踏与所述右后轮分别平行于所述右前轮的右侧。

优选地,所述车架的前端设U型开口和连接孔,所述传动机构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U型开口可拆卸连接的快拆杆和与所述连接孔转动连接的连接轴,拆下所述快拆杆可使所述车架绕所述连接轴转动;

所述U型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快拆杆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帽,所述限位螺帽的内侧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内凹槽;

所述快拆杆具有开启、闭合两种状态,闭合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卡接,可将所述快拆杆限制在所述U型开口内;开启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分离,可将所述快拆杆与所述U型开口分开。

优选地,所述连接轴的左端连接有第一下限位部,用于对所述左曲柄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所述第一下限位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弹性块,所述左曲柄位于旋转下限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弹性块抵接;

所述连接轴的右端连接有第二下限位部,用于对所述右曲柄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所述第二下限位部的端部设有第二弹性块,所述右曲柄位于旋转下限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弹性块抵接。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为所述驱动机构上设置的驱动轴,所述左曲柄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棘轮,所述左曲柄通过所述第一棘轮连接所述驱动轴的左端,所述右曲柄的前端设置有第二棘轮,所述右曲柄通过所述第二棘轮连接所述驱动轴的右端。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一上限位部,所述第一上限位部靠近所述驱动轴的左端,用于对所述左曲柄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所述传动机构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二上限位部,所述第二上限位部靠近所述驱动轴的右端,用于对所述右曲柄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左曲柄的前端设有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套接在所述第一棘轮上,所述第一连接套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上限位部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一限位爪,该第一限位爪具有凸出的第一爪端,所述第一限位爪可转动套接到所述传动机构上,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爪卡接,另一端卡接在所述传动机构上,将所述第一爪端限位至对所述第一限位块的限位位置,转动所述第一限位爪可使得所述第一爪端脱离对所述第一限位块的限位位置;

所述右曲柄的前端设有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二连接套套接在所述第二棘轮上,所述第二连接套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上限位部包括第二扭簧和第二限位爪,该第二限位爪具有凸出的第二爪端,所述第二限位爪可转动套接到所述传动机构上,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爪卡接,另一端卡接在所述传动机构上,将所述第二爪端限位至对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限位位置,转动所述第二限位爪可使得所述第二爪端脱离对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限位位置。

优选地,所述驱动轴的左端套设有第三扭簧,所述第三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套卡接,另一端与所述传动机构卡接;

所述驱动轴的右端套设有第四扭簧,所述第四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套卡接,另一端与所述传动机构卡接。

优选地,所述左曲柄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套接所述左曲柄,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左脚踏,所述左脚踏可绕所述左曲柄的后端折叠;

所述右曲柄的后端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套接所述右曲柄,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右脚踏,所述右脚踏可绕所述右曲柄的后端折叠。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包括第一防转接口,所述左曲柄还包括第一防转组件,所述第一防转组件穿过所述第一防转接口与所述左曲柄可拆卸卡接,并对所述第一连接管进行限位;

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包括第二防转接口,所述右曲柄还包括第二防转组件,所述第二防转组件穿过所述第二防转接口与所述右曲柄可拆卸卡接,并对所述第二连接管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悬挂架的中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后端;

所述悬挂架与所述左后轮之间连接有左轮臂,所述左轮臂能绕所述悬挂架左端的轴线旋转;

所述悬挂架与所述右后轮之间连接有右轮臂,所述右轮臂能绕所述悬挂架右端的轴线旋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车架折叠到左前轮与右前轮之间,将左曲柄、左脚踏和左后轮折叠贴合在左前轮的左侧,将右曲柄、右脚踏和右后轮折叠贴合在右前轮的右侧,使得平衡车整体在折叠后只有很小的体积,非常方便收纳和携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折叠平衡车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折叠平衡车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折叠平衡车在使用状态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折叠平衡车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折叠平衡车的左曲柄与左脚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折叠平衡车的车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折叠平衡车的第一上限位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车架;11、U型开口;111、限位凸起;12、连接孔;

20、驱动机构;21、左曲柄;211、第一棘轮;2111、第一齿座;2112、第一弹片;2113、第一棘齿;2114、第一齿套;212、第一连接套;213、第一限位块;214、第一连接管;2141、第一接口;2142、第二接口;2143、第一防转接口;2144、第一防转组件;2145、弹片;2146、第一防转挡片;2147、螺丝;22、左脚踏;23、右曲柄;231、第二棘轮;2311、第二齿座;2312、第二弹片;2313、第二棘齿;2314、第二齿套;232、第二连接套;233、第二限位块;234、第二连接管;2341、第三接口;2342、第四接口;2343、第二防转接口;2344、第二防转组件;24、右脚踏;25、驱动轴;251、第三扭簧;252、第四扭簧;

30、传动机构;31、快拆杆;311、限位螺帽;312、内凹槽;32、连接轴;33、第一下限位部;331、第一弹性块;34、第二下限位部;341、第二弹性块;35、第一上限位部;351、第一限位爪;352、第一扭簧;353、第一爪端;36、第二上限位部;361、第二限位爪;362、第二扭簧;363、第二爪端;

40、前轮;41、左前轮;42、右前轮;

50、后轮;51、左后轮;52、右后轮;53、悬挂架;531、左轮臂;5311、第一轮叉;532、右轮臂;5321、第二轮叉;533、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左、右”等仅用于描述目的,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平衡车,包括:车架10、驱动机构20、传动机构30、前轮40和后轮50;驱动机构20包括左曲柄21、左脚踏22、右曲柄23和右脚踏24,左脚踏22与左曲柄21的后端可折叠连接,右脚踏24与右曲柄23的后端可折叠连接;传动机构30与车架10可折叠连接,传动机构30具有输出端和输入端,左前轮41输入端分别连接左曲柄21的前端与右曲柄23的前端;前轮40包括相互平行的左前轮41和右前轮42,传动机构30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左前轮41与右前轮42,传动机构30位于左前轮41与右前轮42之间;后轮50包括左后轮51、右后轮52和悬挂架53,悬挂架53的中部连接车架10,悬挂架53的一端连接左后轮51,另一端连接右后轮52;车架10与传动机构30、驱动机构20和后轮50均具有折叠状态,折叠状态时,车架10位于左前轮41与右前轮42之间,左曲柄21、左脚踏22与左后轮51分别平行于左前轮41的左侧,右曲柄23、左脚踏22与右后轮52分别平行于右前轮42的右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上述折叠平衡车不包括车把手和车座等结构,所以左曲柄21、左脚踏22、右曲柄23和右脚踏24为最主要的承重机构,因而这些结构所使用的材质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或者比常见的曲柄和脚踏承重更强;区别于传统的自行车,上述折叠平衡车是“前轮40驱动”带动后轮50,使用者通过交替踩踏左脚踏22、右脚踏24带动左曲柄21、右曲柄23上下转动,将动力传输给传动机构30,并且前轮40包括左前轮41与右前轮42,左前轮41与右前轮42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相较于传统自行车将传动链条设置在车轮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的传动机构30位于左前轮41与右前轮42之间,使得车的整体结构紧凑,减少空间占用,而且这样设置能够使动力的传送更加均衡,不会偏向左边或者右边,在力的传递过程中造成的损耗也更小,使自行车骑起来更加省力、更有效率;传动机构30具有外保护壳,能够对车架10进行支撑并起到连接作用;后轮50的作用既是平衡轮也是支撑轮,后轮50包括左后轮51与右后轮52,相较于前轮40而言,左后轮51与右后轮52的间距更大,这样能够在骑行过程中辅助使用者保持平衡、稳定重心,使平衡自行车易于操作,娱乐性更强;相较于传统的折叠自行车而言,本实施例中,在减去车把手与车座之后,整车在折叠前的体积也更小,折叠时,如图4所示,与传动机构30铰接的车架10可以直接折叠到左前轮41与右前轮42之间,将左曲柄21和右曲柄23向上并向前旋转可以使左、右曲柄23分别平行贴合在前轮40的两侧,然后再将左脚踏22和右脚踏24分别向前轮40转动使其各自与前轮40的两侧平行贴合,折叠之后的整车都向前轮40贴紧,整体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架10的前端设U型开口11和连接孔12,传动机构30上分别设置有与U型开口11可拆卸连接的快拆杆31和与连接孔12转动连接的连接轴32,拆下快拆杆31可使车架10绕连接轴32转动;

U型开口11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111,快拆杆31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帽311,限位螺帽311的内侧设有与限位凸起111相配合的内凹槽312;

快拆杆31具有开启、闭合两种状态,闭合状态时,内凹槽312与限位凸起111卡接,可将快拆杆31限制在U型开口11内;开启状态时,内凹槽312与限位凸起111分离,可将快拆杆31与U型开口11分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车架10整体呈棍状,传动机构30的外壳与车架10通过连接轴32转动连接,快拆杆31设置在传动机构30的外壳上,车架10上的U型开口11可以卡在快拆杆31上进行固定,快拆杆31的作用类似于固定销,可以将传动机构30与车架10的转动连接变成固定连接,当然,将U型开口11与快拆杆31分离即可使其重新变为转动连接状态,需要将上述折叠平衡车折叠时,扳动快拆杆31的拨片将快拆杆31两端的限位螺帽311调松,此时限位螺帽311内侧的内凹槽312与U型开口11外侧的U形的限位凸起111分离,U型开口11即不再受到内凹槽312的限位,U型开口11即可与快拆杆31的杆部分离,使传动机构30与车架10之间仅剩连接轴32连接,以实现转动折叠,相应地,在使用时则将快拆杆31拧紧,使限位螺帽311的内凹槽312与U型开口11的限位凸起111卡接,使U型开口11卡住快拆杆31以实现固定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轴32的左端连接有第一下限位部33,用于对左曲柄21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第一下限位部33的端部设有第一弹性块331,左曲柄21位于旋转下限位置时与第一弹性块331抵接;

连接轴32的右端连接有第二下限位部34,用于对右曲柄23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第二下限位部34的端部设有第二弹性块341,右曲柄23位于旋转下限位置时与第二弹性块341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区别于传统的踩踏式自行车,左右两边的脚踏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循环完整的圆周运动,但上述折叠平衡车的左右脚踏24是上下交替往复做曲线运动,因而,在曲柄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曲柄继续做圆周运动,使运动幅度过大让使用者难以掌握平衡,所以需要设置下限位部对其进行限位,当使用者需要休息时,下限位部也可以对曲柄进行支撑;具体来讲,左脚踏22和右脚踏24的前端分别连接在传动机构30的两侧位于传动机构30上端靠近上部的位置,连接轴32则位于传动机构30上端靠近下部的位置,以左曲柄21和第一下限位部33为例,右曲柄23和第二下限位部34类似,当左曲柄21与第一下限位部33抵接时,左曲柄21位于其旋转下限位置,此时第一下限位部33尽量靠近左曲柄21的中部,避免左曲柄21在受力时力臂过长导致第一下限位部33或左曲柄21与传动机构30的连接处承受的压力过大,若左曲柄21或传动机构30所使用的材质强度不够时,容易发生断裂危险,此外,在第一下限位部33的端部设置第一弹性块331,可以在左曲柄21与第一下限位部33抵接时形成缓冲作用,既可以对左曲柄21形成保护,又由于人是站着骑行,第一弹性块331具有弹性,能起到一定的避震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动机构30的输入端为驱动机构20上设置的驱动轴25,左曲柄2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棘轮211,左曲柄21通过第一棘轮211连接驱动轴25的左端,右曲柄23的前端设置有第二棘轮231,右曲柄23通过第二棘轮231连接驱动轴25的右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驱动轴25的两端分别连接左曲柄21和右曲柄23,将两边曲柄的动力传递给中部连接的传动机构30,再带动前轮40转动,第一棘轮211和第二棘轮231仅能单向转动,以第一棘轮211为例,第二棘轮231类似,第一棘轮211包括第一齿座2111、第一弹片2112、第一棘齿2113和第一齿套2114,第二棘轮231包括第二齿座2311、第二弹片2312、第二棘齿2313和第二齿套2314,第一棘轮211通过配置在左曲柄21前端内部的第一齿套2114,配合卡接于驱动轴25左端的第一齿座2111实现左曲柄21的单向旋转,即通过第一棘齿2113卡在第一齿座2111上,第一弹片2112一端抵接第一棘齿2113,另一端抵接第一齿座2111,使第一棘齿2113与第一齿套2114啮合实现单向锁止,具体使用时,左曲柄21由上往下运动时,左曲柄21与驱动轴25为锁止状态,左曲柄21带动驱动轴25旋转,驱动轴25对内做功,实现动力输入,左曲柄21由下往上运动时,左曲柄21与驱动轴25为非锁止状态,左曲柄21向上回位而驱动轴25不转,即由下往上运动为左曲柄21的空转行程。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一弹片2112和第一棘齿211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动机构30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一上限位部35,第一上限位部35靠近驱动轴25的左端,用于对左曲柄21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传动机构30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二上限位部36,第二上限位部36靠近驱动轴25的右端,用于对右曲柄23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以坐标原点位于驱动轴25上,X轴朝向车前方为例,左曲柄21和右曲柄23的下限位置可以设置在与水平面夹角为180度角至240度角,骑行时,用户大概在100度左右的范围踩踏,例如在135度角至225度角的范围蹬踩,是可以始终踩踏在最高效的角度区间,上下的复位也比起360度的圆周运动节约了很多空转行程。这种情况下,曲柄可以比普通自行车的曲柄做得更长,根据杠杆原理,力臂越长越省力,而普通自行车由于是曲柄绕圈工作,且保证曲柄不能打到地上,也就限制了其长度。另外,这种上下踩踏更合适于站着骑行,因此也充分利用了人的自身重力,因此骑起来也更轻松,站着骑行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综合以上三点这个踩踏系统比起普通自行车效率提高50%以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左曲柄21的前端设有第一连接套212,第一连接套212套接在第一棘轮211上,第一连接套21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13;第一上限位部35包括第一扭簧352和第一限位爪351,该第一限位爪351具有凸出的第一爪端353,第一限位爪351可转动套接到传动机构30上,第一扭簧352的一端与第一限位爪351卡接,另一端卡接在传动机构30上,将第一爪端353限位至对第一限位块213的限位位置,转动第一限位爪351可使得第一爪端353脱离对第一限位块213的限位位置;

右曲柄23的前端设有第二连接套232,第二连接套232套接在第二棘轮231上,第二连接套23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233;第二上限位部36包括第二扭簧362和第二限位爪361,该第二限位爪361具有凸出的第二爪端363,第二限位爪361可转动套接到传动机构30上,第二扭簧362的一端与第二限位爪361卡接,另一端卡接在传动机构30上,将第二爪端363限位至对第二限位块233的限位位置,转动第二限位爪361可使得第二爪端363脱离对第二限位块233的限位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来讲,以左曲柄21为例,右曲柄23类似,左曲柄21的前端即左曲柄21与驱动轴25连接的一端,第一连接套212为空心的管状,套接在第一棘轮211上,第一连接套212内壁上设有齿状结构,能够与第一齿套2114相配合,第一限位爪351的第一爪端353抵接在第一连接套212的外表面,随着第一连接套212向上转动,第一限位块213会与第一限位爪351的第一爪端353抵接,第一限位爪351形成对第一限位块213的限位,如图7所示,第一限位爪351包括第一扭簧352,第一扭簧352的一端卡接在的第一限位爪351上,另一端则卡接在传动机构30的外壳上,当转动第一限位爪351时,带动第一扭簧352扭转产生弹性势能,松开第一限位爪351后,第一扭簧352带动第一限位爪351回复原位,在需要对折叠平衡车进行折叠时,可以将第一限位爪351向上转动使第一爪端353远离第一限位块213的转动路径,使其不再能对第一限位块213形成阻挡,则左曲柄21可以无阻碍向上向前方旋转折叠到前轮40的侧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轴25的左端套设有第三扭簧251,第三扭簧25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套212卡接,另一端与传动机构30卡接;

驱动轴25的右端套设有第四扭簧252,第四扭簧25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套232卡接,另一端与传动机构30卡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左曲柄21和右曲柄23能够在结束向下做工的过程后可以自动向上复位,驱动轴25的两端分别设置了与其相应配合的第三扭簧251和第四扭簧252,以左曲柄21一侧为例,当左曲柄21被踩踏向下转动时,带动第三扭簧251转动扭紧,此时第三扭簧251不断积蓄弹性势能,当用户转换重心对右曲柄23施力踩踏时,左曲柄21不受向下的力,此时第三扭簧251的弹性势能被释放,带动左曲柄21向上转动回复原位,便于用户来回踩踏进行骑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左曲柄21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管214,第一连接管214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接口2141和第二接口2142,第一接口2141套接左曲柄21,第二接口2142连接左脚踏22,左脚踏22可绕左曲柄21的后端折叠;

右曲柄23的后端设有第二连接管234,第二连接管234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三接口2341和第四接口2342,第三接口2341套接右曲柄23,第四接口2342连接右脚踏24,右脚踏24可绕右曲柄23的后端折叠。

第一连接管214还包括第一防转接口2143,左曲柄21还包括第一防转组件2144,第一防转组件2144穿过第一防转接口2143与左曲柄21可拆卸卡接,并对第一连接管214进行限位;

第二连接管234还包括第二防转接口2343,右曲柄23还包括第二防转组件2344,第二防转组件2344穿过第二防转接口2343与右曲柄23可拆卸卡接,并对第二连接管234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以第一连接管214为例,第二连接管234类似,第一连接管214为“T”型或者“L”型的连接管,第一连接管214的两端管口轴线相互垂直,第一连接管214的一端套接在左曲柄21的后端上,第一连接管214能以左曲柄21的后端的轴线为轴转动,同理,第一连接管214的另一端则连接在左脚踏22的一端上,左脚踏22整体能绕着左曲柄21后端的轴线转动,在对上述折叠平衡车进行折叠时,将第一连接管214向上转动90度能使左脚踏22平行贴合在前轮40的左侧;此外,为了在使用时左脚踏22能对使用者的足部形成支撑,第一连接管214上还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一连接管214转动的机构,第一防转组件2144是具有周向限位结构的一个零部件或者几个零部件的组合,第一防转组件2144由弹片2145、第一防转挡片2146和螺丝2147组成,其中第一防转挡片2146内侧设置有一个向内凸起的四边形凸块,而左曲柄21的末端的端面这一侧设置有一个四边形凹槽,通过四边形凸块和四边形凹槽卡接再由螺丝2147穿过该第一防转挡片2146固定到左曲柄21的末端,这样第一防转挡片2146就不能周向旋转了,此时,弹片2145夹在第一防转挡片2146和第一连接管214之间,用以增大第一连接管214的转动摩擦力,即只有在使用时很用力扳动左脚踏22时,左脚踏22才能够旋转。第一连接管214和左曲柄21的末端也可以相互设置一些卡块,即在第一连接管214的内侧壁和左曲柄21的末端的外侧壁设置相互配合的卡块,以在左脚踏22向外折叠至与水平面平行的位置时对其进行限位,第二连接管234一侧与第一连接管214类似,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悬挂架53的中部设有连接杆533,连接杆533转动连接在车架10的后端;

悬挂架53与左后轮51之间连接有左轮臂531,左轮臂531能绕悬挂架53左端的轴线旋转;

悬挂架53与右后轮52之间连接有右轮臂532,右轮臂532能绕悬挂架53右端的轴线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悬挂架53可以是一体成型件,也可以是几个零部件之间焊接、拼接形成,可以是V型件,也可以是T型件,连接杆533通过轴承连接到车架10上之后,此时连接杆533具有引导后轮50转向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悬挂架53左端和右端略微向上倾斜,而对应的左轮臂531连接左后轮51的一端略微向下倾斜,与悬挂架53左端连接,右轮臂532具体结构与左轮臂531类似,这样在连接之后,当左后轮51和右后轮52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左后轮51和右后轮52整体呈外“八”字形,此时,左后轮51和右后轮52均处于悬挂架53下方。当左后轮51和右后轮52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左后轮51、右后轮52和前轮40整体平行,此时,左后轮51和右后轮52均处于悬挂架53前方。上述使用状态位置和折叠状态位置,指的是左后轮51和右后轮52的两个不同固定位置。由于两轮折叠后,呈平行状态,比折叠前整体结构收紧,占用空间减小,并可以作为支撑轮使用;此外,左轮臂531连接左后轮51的一端设有第一轮叉5311,左后轮51通过轮轴配合螺钉连接在第一轮叉5311上;右轮臂532连接右后轮52的一端设有第二轮叉5321,右后轮52通过轮轴配合螺钉连接在第二轮叉5321上。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相关技术
  • 一种便于折叠的平衡车
  • 一种的轮毂电机平衡车的车轮固定结构和平衡车
  • 一种轮毂电机平衡车的车轮固定结构和平衡车
  • 一种平衡车自动跟随方法及平衡车
  • 一种新型滑板车或折叠车或平衡车的立杆折叠结构
  • 一种滑板车或折叠车或平衡车的扶手折叠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586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