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主轴冷却装置和电主轴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一种主轴冷却装置和电主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主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轴冷却装置和电主轴。

背景技术

电主轴,外文名hvct,是在数控机床领域出现的将机床主轴与主轴电机融为一体的新技术。

目前,主轴上一般均设有环喷流道和电机冷却流道,环喷流道用于对主轴前端的刀具进行冷却。电机冷却流道对主轴上的电机和轴承等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其中,环喷流道与电机冷却流道会直接影响主轴整机发热和刀具加工过程的冷却效果。

专利号为CN11069575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带环喷的主轴冷却装置,该结构通过在水冷内套的隔水片处增设部分凸缘,从而通过冷却优先级来改善主轴的冷却效率;该结构通过增设冷却部件的外部结构改变主轴的冷却方式,此法增大了加工装配难度,使得装配精度难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专利号为CN20405363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机床主轴刀具冷却装置,该结构前端盖与锁紧螺母之间形成了防止外部切削液进入轴承的气密封沟槽,从单一的环喷角度上,改变了刀具冷却的方式。但与主轴发热源处的冷却结构为单独分别作用的结构,在对主轴整机温度和加工刀具冷却方面的效率并未有明显提升作用,优化程度有限。

其中,上述的环喷流道一般为轴向单通道,最后从主轴前端面喷出,达到对加工过程中的刀具和加工件的实时冷却。电机冷却流道一般为多条,其分布形式多样,主要实现对主轴轴承和电机对应位置的温度场冷却。在常规的两种流道设计中,一般较多关注两者流道设计上分别所起的作用,而较多地忽略了两者联合的作用,让两者利用效果没有达到最大化,使得主轴的冷却效率仍有提高的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主轴冷却装置和电主轴,主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主轴的冷却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主轴冷却装置,其包括套体和用于套设在主轴的电机上的电机冷却套,所述电机冷却套上设有第一冷却流道;

其中,所述套体上设有第二冷却流道、第三冷却流道和进液口,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和第三冷却流道两者的一端交汇、且与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以将冷却液引入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使第一冷却流道对所述电机冷却套进行冷却;所述套体还具有回液流道,所述回液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以将第一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引出;所述套体上设有用于向主轴前端的刀具处喷射冷却液的喷嘴,所述第三冷却流道与喷嘴连通,以将冷却液引入喷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套体具有冷却轴段,所述电机冷却套套设在所述冷却轴段的内侧;

其中,所述第三冷却流道在冷却轴段上延伸,所述第三冷却流道还通过冷却轴段与电机冷却套进行热交换,以对电机冷却套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套体上设有第一环形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和第三冷却流道两者的一端均连接至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以通过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交汇;

所述进液口也连接至第一环形流道,使第二冷却流道和第三冷却流道两者的交汇端通过第一环形流道与进液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套体上设有与回液流道连通的出液口;

所述出液口和回液流道均连接至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使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与回液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轴段的壁厚内延伸,所述冷却轴段的内壁上设有贯通至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

和/或,所述回液流道在所述冷却轴段的壁厚内延伸,所述冷却轴段的内壁设有贯通至所述回液流道的第二连接孔,所述回液流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主轴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对主轴前端的转子轴提供支撑的前轴承座;

所述前轴承座上设有第四冷却流道,所述第四冷却流道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以引入冷却液对前轴承座进行冷却;

所述第四冷却流道还与所述回液流道连通,以通过所述回液流道将内部的冷却液引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轴承座套设在所述套体的内侧、且位于所述电机冷却套的一侧,所述第四冷却流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座外壁上的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设有台阶;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挡肩处设有缺口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通过所述缺口槽与第二冷却流道连通;其中,当第二冷却流道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缺口槽的数量与第二冷却流道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且各缺口槽的通流面积与相应第二冷却流道的通流面积一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主轴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对主轴后端的转子轴提供支撑的后轴承座;

所述后轴承座上设有第五冷却流道,所述第五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以引入第二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对后轴承座进行冷却;

所述第五冷却流道还与所述回液流道连通,以通过所述回液流道将内部的冷却液引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冷却流道还与所述第三冷却流道连通,以引入第三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对后轴承座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冷却流道通过第二环形流道与各喷嘴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主轴,其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轴冷却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主轴冷却装置和电主轴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构成电机冷却流道的第二冷却流道和构成环喷流道的第三冷却流道两者的一端交汇后通过同一进液口进液,第二冷却流道和第三冷却流道两者的一端形成类似并联的连接结构,相对于串联的连接方式可以减小进液口处相同流量下的压强,换句话说:若控制进液口处的压强在较高的水平时,能允许通入较多的冷却流量,从而在同等压强下可以增加冷却效率。

2.由于第三冷却流道从冷却轴段上经过时也可以对电机冷区套进行冷却,从而构成电机冷却流道的第二冷却流道和构成环喷流道的第三冷却流道均可以对电机冷却套进行冷却,如此使电机冷却套对电机的冷却效果更佳,能够提高对主轴的冷却效率,延长主轴使用寿命。

3.用于对电机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流道、用于对前轴承座进行冷却的第四冷却流道和用于对后轴承座进行冷却的第五冷却流道三者并联在第二冷却流道和回液流道之间,相对于串联的连接方式可以减小进液口处相同流量下的压强,换句话说:若控制进液口处的压强在较高的水平时,能允许通入较多的冷却流量,从而在同等压强下可以增加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主轴冷却装置内反映对电机、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进行冷却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轴冷却装置内反映进液口和出液口与第一环形流道连通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主轴冷却装置内反映对电机冷却套进行冷却的剖视图;

图4是电机冷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前轴承座上反映缺口槽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主轴冷却装置内反映对后轴承座进行冷却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主轴冷却装置内反映第三冷却流道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主轴冷却装置内反映第三冷却流道与喷嘴连通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主轴冷却装置内的各流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

1、前端盖;3、法兰;4、前轴承座;5、第一环形凹槽;5a、台阶;6、缺口槽;7、第一通道;9、轴套;11、第二冷却流道;11a、第三冷却流道;12、第一连接孔;21、堵头;22、第一连接流道;22a、第二连接流道;23、后轴承座;24、第五冷却流道;25、第一环形流道;26、进液口;27、后端盖;28、第二通道;29、第三通道;31、回液流道;32、第二连接孔;41、第三连接流道;43、出液口;48、第四通道;49、第五通道;50、第二环形流道;57、第六通道;58、第七通道;59、第八通道;60、喷嘴;79、连接槽;80、环形凹槽;80a、第一冷却流道;88、电机冷却套;91、冷却轴段;100、套体;200、电机;201、主轴前端的转子轴;202、主轴后端的转子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结合参见图1-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主轴冷却装置,其包括套体100和电机冷却套88。电机冷却套88用于套设在主轴的电机200上,以对主轴的电机200进行冷却。电机冷却套88上设有第一冷却流道80a,第一冷却流道80a通入冷却液后可以对电机冷却套88进行冷却。低温的电机冷却套88套设在电机200上后可以对电机200进行降温冷却。

前述的套体100上设有第二冷却流道11、第三冷却流道11a(如图7所示)和进液口26。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一端交汇、且与进液口26连通。第二冷却流道11与第一冷却流道80a连通,以将冷却液引入第一冷却流道80a,使第一冷却流道80a对电机冷却套88进行冷却。前述的套体100还具有回液流道31,回液流道31与第一冷却流道80a连通,以将第一冷却流道80a内的冷却液引出。前述的套体100上设有用于向主轴前端的刀具处喷射冷却液的喷嘴60,第三冷却流道11a与喷嘴60连通,以将冷却液引入喷嘴60。

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喷嘴6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且在套体100的周向上呈圆形均匀分布。第三冷却流道11a与各喷嘴60均连通,以向各喷嘴60内均引入冷却液,各喷嘴60沿周向向刀具和加工工件喷射冷却液,形成环喷,如此可以提高刀具和刀工工件的冷却效果。

在上述示例中,第二冷却流道11构成电机冷却流道的一部分,冷却液从进液口26流入第二冷却流道11,然后流经第一冷却流道80a从回液流道31流出。冷却液流经第一冷却流道80a时可以对电机冷却套88进行冷却,使电机冷却套88对套设在内侧的主轴电机200进行降温冷却。另外,冷却液从进液口26流入第三冷却流道11a后可以经由喷嘴60喷出,第三冷却流道11a与喷嘴60连通形成环喷流道。

其中,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一端交汇后通过同一进液口26进液,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一端形成类似并联的连接结构,相对于串联的连接方式可以减小进液口26处相同流量下的压强,换句话说:若控制进液口26处的压强在较高的水平时,能允许通入较多的冷却流量,进一步增加冷却效率。

如图7所示,前述的套体100具有冷却轴段91,前述的电机冷却套88套设在冷却轴段91的内侧,电机冷却套88的外壁与冷却轴段91的内壁相对。其中,前述的第三冷却流道11a在冷却轴段91上延伸,第三冷却流道11a还通过冷却轴段91与电机冷却套88进行热交换,以对电机冷却套88进行冷却。具体来说,冷却液流经第三冷却流道11a时可以对冷却轴段91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却轴段91可以与套设在内侧的电机冷却套88进行热交换,以对电机冷却套88进行降温冷却。

在上述示例中,由于第三冷却流道11a从冷却轴段91上经过时也可以对电机200冷区套进行冷却,从而构成电机冷却流道的第二冷却流道11和构成环喷流道的第三冷却流道11a均可以对电机冷却套88进行冷却,如此使电机冷却套88对电机200的冷却效果更佳,能够提高对主轴的冷却效率,延长主轴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前述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一端交汇、且与进液口26连通的技术效果,如图1、图2和图7所示,前述的套体100上可以设有第一环形流道25,前述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一端均连接至该第一环形流道25,以通过该第一环形流道25交汇。前述的进液口26也连接至第一环形流道25,使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交汇端通过第一环形流道25与进液口26连通。

在上述示例中,通过设置的第一环形流道25,可以实现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一端交汇、且与进液口26连通的技术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前述的套体100上设有与回液流道31连通的出液口43。该出液口和回液流道31均连接至第一环形流道25,使出液口43通过第一环形流道25与回液流道31连通。

在上述示例中,进液口26和出液口43共用同一环形流道(即第一环形流道25),使部分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一环形流道25在主轴内部形成循环,如此可以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前述第二冷却流道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且在主轴的周向上呈圆形均匀分布,以提高第二冷却流道11向电机冷却套88引入冷却液的效率。同样的,前述第三冷却流道11a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上,且在主轴的周向上呈圆形均匀分布,以提高第三冷却流道11a对冷却轴段91的冷却效果。前述回液流道3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上,且在主轴的周向上呈圆形均匀分布,以提高回液效率。

为了合理的进行流量的分配,优选的,第二冷却流道11、第三冷却流道11a和回液流道31三者的数量均相等。

为了实现前述第二冷却流道11与第一冷却流道80a连通的技术效果,如图1和图3所示,前述的第二冷却流道11在冷却轴段91的壁厚内延伸,冷却轴段91的内壁上设有贯通至第二冷却流道11的第一连接孔12,第二冷却流道11通过第一连接孔12与第一冷却流道80a连通。具体来说,第一冷却流道80a包括设置在电机冷却套88外壁上的凹槽结构,第一连接孔12的开口与凹槽结构的开口相对,以使第一连接孔12与凹槽结构连通。其中,第一冷却流道80a通过凹槽结构与第一连接孔12连通。

上述的第一连接孔12可以沿主轴的径向延伸,第一连接孔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且沿主轴的轴向依次间隔排布。

为了实现前述回液流道31与第一冷却流道80a连通的技术效果,如图1和图3所示,回液流道31在冷却轴段91的壁厚内延伸,冷却轴段91的内壁设有贯通至回液流道31的第二连接孔32,回液流道31通过第二连接孔32与第一冷却流道80a连通。具体来说,第一冷却流道80a包括设置在电机冷却套88外壁上的凹槽结构,第二连接孔32的开口与凹槽结构的开口相对,以使第二连接孔32与凹槽结构连通。其中,第一冷却流道80a通过凹槽结构与第二连接孔32连通。

上述的第二连接孔32可以沿主轴的径向延伸,第二连接孔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且沿主轴的轴向依次间隔排布。

如图1所示,前述的主轴冷却装置还包括前轴承座4,前轴承座4用于对主轴前端的转子轴201提供支撑。前轴承座4上设有第四冷却流道,该第四冷却流道用于与第二冷却流道11连通,以引入冷却液对前轴承座4进行冷却。第四冷却流道还与回液流道31连通,以通过回液流道31将内部的冷却液引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主轴的前端是指主轴的刀具安装端,主轴的后端是指主轴的背离刀具安装端的一端。

在上述示例中,通过将第四冷却流道连接在第二冷却流道11和回液流道31之间,由于第一冷却流道80a也连接在第二冷却流道11和回液流道31之间,使得第四冷却流道和第一冷却流道80a两者并联设置,相对于串联的连接方式可以减小进液口26处相同流量下的压强,换句话说:若控制进液口26处的压强在较高的水平时,能允许通入较多的冷却流量,进一步增加冷却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1所示,前述的前轴承座4套设在套体100的内侧、且位于电机冷却套88的一侧。前述的第四冷却流道包括设置在前轴承座4外壁上的第一环形凹槽5。第一环形凹槽5内设有台阶5a,如此可以增大第一环形凹槽5的内壁面积,如此有利于增大冷却液与前轴承座4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冷却液对前轴承座4的冷却效果。

如图1和图5所示,前述第一环形凹槽5的挡肩处设有缺口槽6,第一环形凹槽5通过该缺口槽6与第二冷却流道11连通。其中,当第二冷却流道1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缺口槽6的数量与第二冷却流道1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且各缺口槽6的通流面积与相应第二冷却流道11的通流面积一致。

在上述示例中,由于各缺口槽6的通流面积与相应第二冷却流道11的通流面积均能保持一致,如此有利于冷却水在通过缺口槽6时效率提升。

如图1所示,前述的主轴冷却装置还包括后轴承座23,后轴承座23用于对主轴后端的转子轴202提供支撑。其中,主轴的后端是指主轴的背离刀具安装端的一端。后轴承座23上设有第五冷却流道24,该第五冷却流道24与第二冷却流道11连通,以引入第二冷却流道11内的冷却液对后轴承座23进行冷却。第五冷却流道24还与回液流道31连通,以通过回液流道31将内部的冷却液引出。

在上述示例中,通过将第五冷却流道24连接在第二冷却流道11和回液流道31之间,由于第一冷却流道80a也连接在第二冷却流道11和回液流道31之间,使得第五冷却流道24和第一冷却流道80a两者并联设置,相对于串联的连接方式可以减小进液口26处相同流量下的压强,换句话说:若控制进液口26处的压强在较高的水平时,能允许通入较多的冷却流量,进一步增加冷却效率。

进一步的,前述的第五冷却流道24还与第三冷却流道11a连通,以引入第三冷却流道11a内的冷却液对后轴承座23进行冷却。

在上述示例中,第五冷却流道24与第三冷却流道11a和第二冷却流道11均连通,如此可以引入更多的冷却液,从而有利于提高对后轴承座23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6所示,前述的第五冷却流道24可以为环形流道,第五冷却流道24通过第一连接流道22与第二冷却流道11连通,且通过第二连接流道22a与第三冷却流道11a连通,且通过第三连接流道41与回液流道31连通。

在上述示例中,由于第五冷却流道24为环形流道,从而可以沿周向对后轴承座23进行冷却从而可以提高对后轴承座23的冷却效果。

如图7和图8所示,前述的第三冷却流道11a可以通过第二环形流道50与各喷嘴60连通。其中,第二环形流道50用以各喷嘴60的准备区域的冷却水汇总,可以提高各喷嘴60的喷水均匀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套体100可以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1所示,套体100可以包括轴套9、前端盖1、法兰3和后端盖27,法兰3设置在轴套9的一端,前端盖1盖设在法兰3的背离轴套9的一端,后端盖27盖设在轴套9的另一端。其中,前述的喷嘴60设置在前端盖1上,前述的冷却轴段91位于轴套9上。前述的各流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应的部件上进行开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主轴,其可以包括上述中任一项的主轴冷却装置。其中,由于电轴承采用上述主轴冷却装置的缘故,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一端交汇后通过同一进液口26进液,第二冷却流道11和第三冷却流道11a两者的一端形成类似并联的连接结构,相对于串联的连接方式可以减小进液口26处相同流量下的压强,换句话说:若控制进液口26处的压强在较高的水平时,能允许通入较多的冷却流量,进一步增加冷却效率。

为方便理解,下面对本发明的整体结构进行描述,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阐述。

如图一至图十所示为电机冷却流道(即前述的第二冷却流道11)与环喷流道(即前述的第三冷却流道11a)联合作用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与电机冷却流道和环喷流道相关的零件、通道、运动方向、孔位以及相关结构。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采用电机冷却流道和环喷流道联合作用的结构将两者单一的流道连接起来,提高主轴整体冷却效率和环喷效率,打通单独作用流道在实现单一效果上的限制,同时提高主轴加工精度和使用寿命。

整体发明原理为:1、电机冷却流道部分:其包括后轴承冷却部分、电机冷却部分和前轴承冷却部分。其中,后轴承冷却部分:对后端盖27处的进液口26通入冷却液比如冷却水,进液口26可以连接进水接管头。冷却液流入后端的第一环形流道25,流经径向所有同位置区域,然后一部分冷却液流入第二冷却流道11,并经第二冷却流道11径向上的第一连接流道22进入后轴承座23上的第五冷却流道24,对后轴承座23进行冷却;另一部分冷却液流入第三冷却流道11a,并经第三冷却流道11a径向上的第二连接流道22a进入后轴承座23上的第五冷却流道24,对后轴承座23进行冷却。第五冷却流道24内的冷却液经第三连接流道41流出至回液流道31,然后流入第一环形流道25,经出液口43流出。出液口43处可以连接有出液管接头。

电机冷却部分:上述的第二冷却流道11、第三冷却流道11a和回液流道31均沿轴套9的轴向延伸,第二冷却流道11、第三冷却流道11a和回液流道31三者的数量相等。第二冷却流道11、第三冷却流道11a和回液流道31三者均在轴套9的周向上呈圆形均匀分布。其中,一部分冷却液进入轴套9内1/3数量的第二冷却流道11,这其中,第二冷却流道11具有轴向分支和径向分支,轴向分支流向前轴承座4,径向分支经由第一连接孔12进入电机冷却套88上的第一冷却流道80a,第一冷却流道80a包括设置在电机冷却套88上的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包括沿电机冷却套88的轴向依次间隔排布的环形凹槽80和连接相邻两环形凹槽80的连接槽79,然后经由第二连接孔32流出至回液流道31,实现对电机的冷却。

前轴承冷却部分:流向前轴承座4的轴向分支到达第一通道7,再到缺口槽6,然后流到第一环形凹槽5,然后经由第二通道28和第三通道29进入占轴向总流道数量1/3的回液流道31进行回水冷却,实现对前轴承座4的冷却。

2、环喷流道部分:从后端环形槽流道25内的冷却液流入第三冷却流道11a,直到法兰处的第四通道48,再到第五通道49,进入第二环形流道50内,最后经由第六通道57、第七通道58和第八通道59进入喷嘴60内,喷嘴60喷出冷却液对加工工件和刀具进行冷却。

上述的冷却过程实现了电机冷却流道与环喷流道的联合统一,节省了流道空间的专门指定,以及避免了后端管路位置的设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冷却液能够在各流道内流动,套体的各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堵头21。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方式的有利技术特征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