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可折叠机构及显示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3:34


可折叠机构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折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机构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件的发展,现已出现可折叠的屏幕,即柔性屏。柔性屏相比传动的显示器件而言,具有可折叠、卷曲等优点,受到了用户和厂家的青睐。现有柔性屏等柔性件一般固定安装在折叠机构上,在进行折叠转动的过程,不同方向的弯折柔性件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如在内折时,柔性件的两侧沿向外延伸,而在外折时,则会向内收缩,导致与基板错位,现有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柔性件来带动基板移动,此方式下的柔性件在转动折叠时的受力较大,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机构及显示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折叠时,基板不能够自主向外侧移动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一种折叠机构,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一侧面用于支撑柔性件;

转动组件,与所述基板一侧转动连接;及

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组、第二滑块组和第一传动件,所述转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滑块组连接,所述第一滑块组与所述第二滑块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组连接于所述支撑件;

所述支撑件相对所述转动组件转动时,所述可折叠机构至少具有平展状态和第一弯折状态,所述可折叠机构由所述平展状态向所述第一弯折状态转换时,所述第一传动件能够弯折,以拉动所述第一滑块组向所述转动组件移动,进而通过所述第二滑块组驱动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转动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可折叠机构。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可折叠机构应用于显示设备,除了使显示设备具有能够使基板在不同方向转动时,远离和靠近中部转动组件以适配柔性件延伸和收缩的效果,其自身还具有便于驱动基板滑动的效果,具体而言折叠结构包括基板、转动组件和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组、第二滑块组和第一传动件,其中基板还包括用于支撑柔性件的支撑件,第一转动件能够在可折叠机构平展状态向第一弯折状态转换时弯折,带动第一滑块组和第二滑块组运动,使得第二滑块组带动基板远离转动组件,以此能够实现基板转动过程中的向外延伸,便于匹配安装于基板上柔性件弯折时的延伸量。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折叠时,基板不能够自主向外侧移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可折叠机构的平展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可折叠机构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折叠结构中的转动组件、传动组件和同步组件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同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部分传动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本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第一传动件和连接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卡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可折叠机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其他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现有柔性屏等柔性件一般固定安装在可折叠机构上,在进行折叠转动的过程,不同方向的弯折柔性件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如在内折时,柔性件的两侧沿向外延伸,而在外折时,则会向内收缩,导致与基板错位,现有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柔性件来带动基板移动,此方式下的柔性件在转动折叠时的受力较大,易损坏。

参照图1-3、图5-7所示,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可折叠机构包括基板1、转动组件2和传动组件3。基板1包括支撑件11,支撑件一侧面用于支撑柔性件。转动组件2与基板1一侧转动连接。传动组件3包括第一滑块组31、第二滑块组32和第一传动件34,转动组件2通过第一传动件34与第一滑块组31连接,第一滑块组31与第二滑块组32传动连接,第二滑块组32设于支撑件11;支撑件11相对转动组件2转动时,可折叠机构至少具有平展状态和第一弯折状态,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一弯折状态转换时,第一传动件34能够弯折,以拉动第一滑块组31向转动组件2移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块组32驱动支撑件11远离转动组件2。第一传动件34沿垂直于转动组件2的转动轴的方向延伸,并跨越转动组件2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传动件34能够在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一弯折状态转换时弯折,带动第一滑块组31和第二滑块组32运动,使得第二滑块组32带动基板1远离转动组件2,以此能够实现基板1转动过程中的延伸,便于匹配安装再基板1上柔性件弯折时的延伸量。

具体地,支撑件11一侧可设置滑槽,第二滑块组32的在滑槽中滑动,能够抵接于形成滑槽的侧壁上,从而能够带动基板1移动。当然,还可以通过第二滑块组32在滑动的过程连接到固连于基板1上的固定物,因此只要是通过第二滑块组32驱动基板1移动,都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范围内。

在一种可折叠结构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34所在平面位于转动组件2的转动轴所在平面远离柔性件所在平面的一侧。

具体地,第一传动件34为长条形结构,第一传动件34可由柔性材质制成,能够方便弯折;第一传动件34还可包括多个铰链块342,铰链块342设于第一传动件34本体的中部,两两铰链块342相互铰接,以能够转动弯折。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传动件34设在远离柔性件的一侧,并且,转动组件2的转动轴所在平面处于柔性件所在平面和第一传动件34所在平面之间,以此能够在转动组件2驱动支撑件11转动时,使得柔性件和第一传动件34一个收缩一个延伸,例如在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一弯折状态转换时,柔性件远离转动组件2的两侧向远离转动组件2方向延伸,而第一传动件34则向靠近转动组件2方向收缩,并通过传动组件3实现支撑件11远离转动组件2延伸,以适配柔性件的延伸。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5-7所示,传动杆组件3还包括转动安装于基板1的第二传动件312,第一滑块组31包括第一本体311,第一本体311上设有与第二传动件312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部3111。第二滑块组32包括第二本体321和第二传动部322,第二传动部322连接于第二本体321,并与第一传动部3111传动连接。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一弯折状态转换时,第一传动件34拉动第一本体311向转动组件2移动,以使第二传动件312转动,进而第二传动部322使第二本体321远离转动组件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312转动安装于基板1上,并分别与第一传动部3111和第二传动部322传动连接,由此在第一传动件34拉动第一本体311移动时,第一本体311的移动驱动第二传动件312转动,进而使得第二传动部322开始运动,并带动第二本体321远离第一本体311,需要明确的是,此过程第二本体321和第一本体311之间的相互远离是同时相对移动的。

具体地,第二传动件312可为圆形齿轮或非完整圆周的齿轮,其中优选地,仅需在第二传动件312沿第二传动件312径向相对两侧设有齿形。第二传动部322啮合在第二传动件312一侧,第一传动部3111啮合在第二传动件312径向相对的另一侧,从而能够在一个第二传动件312的转动下,使得第二本体321和第一本体311沿相反方向移动。

在进一步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5-7所示,第二传动部322为直杆型,第二传动部322相对第二传动件312一侧沿基板1的移动方向设有与第二传动件312相啮合的啮合齿。第一本体311相对第二传动件312一侧设有第一传动部3111,第一传动部3111沿基板1的移动方向设置,因此可以理解为,第二传动部322和第一本体311的第一传动部3111均为齿条结构,且两者相互平行设置。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第一滑块组31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基板1邻近转动组件2一侧与第一本体311之间,用于向第一本体311施加远离转动组件2的力。

在本实施例中,在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一弯折状态转换时,第一本体311向转动组件2移动,将第一弹性件压缩,因此在可折叠机构由第一弯折状态向平展状态转换时,第一弹性件能够提供弹力,以此能够帮助可折叠机构快速转换状态。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图7所示,第一本体311上设有卡合部,第一传动件34相对卡合部位置处设有缺口341,形成缺口341的侧壁能够抵持于卡合部一侧,以带动第一本体311滑动。支撑件11相对转动组件2转动时,可折叠机构还具有与第一弯折状态相对的第二弯折状态,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二弯折状态转动时,卡合部与第一本体311脱离抵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34通过缺口341能够在第一传动件34向转动组件2方向收缩时,卡住第一本体311,从而带动第一滑块滑动,具体地,缺口341形状可为U型或L型,缺口341沿平行于第二传动部322方向延伸,第一传动件34靠近第一本体311的卡合部位置处为形成缺口341的侧壁,通过形成缺口341的侧壁来将卡合部卡住,并在向第二弯折状态转动时,与第一本体311脱离抵持,保持第一本体311不动,进而保持第二本体321不动,能够避免第一本体311和第二本体321相互碰撞。

具体地,缺口341远离转动组件2的侧壁用于与卡合部相抵持,卡合部沿第一传动件34长度方向的长度小于缺口341的长度,即缺口341沿垂直于转动轴的长度大于卡合部,以此能够在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二弯折状态转换时,缺口341与卡合部脱离抵持。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传动组件3还包括第三滑块组33,第三滑块组33包括第三本体331,第三本体331固定连接于支撑件11并滑设于第二本体321,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二弯折状态转换时,柔性件能够带动支撑件11及第三本体331向转动组件2移动;可折叠机构由第二弯折状态向平展状态复位时,柔性件带动支撑件11及第三本体331远离转动组件2。

在本实施例中,可折叠机构由平展状态向第二弯折状态转换时,柔性件远离转动组件2的两侧会向转动组件2方向收缩,通过将支撑件11及第三本体331可相对转动组件2滑动,以能够配合柔性件的收缩,需要明确的是,在此过程中,第一滑块组31和第二滑块组32是不工作的。

第三滑块组33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32,第二弹性件332一端抵接于第二本体321,另一端抵接于第三本体331,第二弹性件332用于向第三本体331施加远离转动组件2的力。由平展状态向第二弯折状态转动时,支撑件11上固定安装的柔性件能够带动支撑件11移动,使第三本体331靠向转动组件2,以压缩第二弹性件332。由第二弯折状态向平展状态复位时,第二弹性件332推动第三本体331及支撑件11远离第一本体311。

由于基板1的厚度,转动轴、柔性件和第一传动件34三者设在不同平面,并且支撑件11上固定连接有柔性件,由平展状态向第一弯折状态和第二弯折状态的转动时,能够形成柔性件的内折和外折,具体地,第一弯折状态对应柔性件的内折,第二弯折状态对应柔性件的外折,柔性件的弯折部位于转动组件2处。柔性件内折时,柔性件远离其折弯部的两侧会向远离折弯部方向延伸,柔性件外折时,柔性件远离其折弯部的两侧则会向靠近折弯部方向收缩,由此在前面的实施例中,在由平展状态向第一弯折状态转动时,第一传动件34弯折时,远离转动组件2的两侧会向转动组件2靠近,形成收缩,进而通过缺口341卡住第一本体311,以此能够带动第二本体321及支撑件11向远离第一本体311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匹配柔性件内折时的延伸量,避免柔性件内折时的延伸量碰撞到支撑件11的框架上,同时也避免因柔性件带动支撑件11延伸造成的损伤。

另外,在柔性件外折时,第一滑块组31和第二滑块组32是不工作的。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滑块组33则对应在柔性件外折时工作,柔性件外折时,由于柔性件收缩,会带动支撑件11靠向转动组件2,进而使得与支撑件11固定连接的第三本体331靠向第一本体311,从而将第二弹性件332压缩,而在柔性件由外折向平展状态复位时,转变过程中,柔性件由收缩状态要恢复到原状态,需要延伸,通过第二弹性件332的弹力能够释放弹性力来推动支撑件11向远离转动组件2方向移动,从而匹配柔性件的延伸。

上面提到,缺口341可为U型,通过U型的缺口341是能够完全卡住第一本体311,从而在柔性件外折时使第二本体321靠向第一本体311,此种方式需要更大滑槽的延伸长度。而本实施例中,在外折时不需要第一本体311和第二本体321的运动,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在对应柔性件内折、平展和外折的状态来回转换过程中,第一本体311和第二本体321之间的相对运动仅有相互远离,因此在平展状态时,第一本体311可贴合于第二本体321,能够减少传动组件3占用的空间大小。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进一步地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第二本体321和第三本体331中的一者上设有滑孔3212,另一者上设有凸起3311,滑孔3212沿支撑件11移动方向延伸,凸起3311伸入滑孔3212。滑孔3212与凸起3311配合防止第二本体321脱离第三本体331。第二本体321远离转动组件2过程中,形成滑孔3212的孔壁和凸起3311相抵接,以带动第三本体331及支撑件11远离第一本体311。第三本体331靠近转动组件2时,凸起3311相对滑孔3212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凸起3311和滑孔3212的配合,能够在由平展状态向内折状态转动时,通过二者抵接,以使第二本体321能够带动第三本体331及支撑件11移动;并在由平展状态向外折状态转动时,形成脱离抵持的效果,使得第三本体331靠近转动组件2的移动无法带动第二本体321移动。

以凸起3311设于第三本体331,滑孔3212设于第二本体321为例。具体地,第二本体321设有容纳空间3211,第三本体331和第二弹性件332收容于容纳空间3211内,第二弹性件332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本体321形成容纳空间3211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本体331上,在平展状态时,第二弹性件332为原长状态,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在柔性件内折时,第三本体331远离第一本体311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弹簧件是被拉伸的,因此能够自动复位,并带动第二本体321及第一本体311复位。

在前面的实施例中,内折时,第二本体321可以通过抵接于滑槽的侧壁来带动支撑件11远离转动组件2,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321通过滑孔3212的侧壁抵接到凸起3311,从而能够带动第三本体331及支撑件11滑动。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1-3,支撑件11的数量为两个,转动组件2设于两个支撑件1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支撑件11和两个传动组件3,能够实现支撑件11的对折,以能够将安装于支撑件11上的柔性件进行对折式的内折和外折,并通过传动组件3的作用,能够在内折时,使两个支撑件11相互远离,以配合柔性件的两侧延伸。在外折时,能够在第三滑块组33的作用下,使得两个支撑件11相互靠近,减少柔性件在内折和外折过程中的损伤。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1-4,可折叠机构还包括同步组件4,同步组件4转动安装于转动组件2,同步组件4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基板1,以使两侧基板1能够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同步组件4,能够使得两侧支撑件11的转动相同步,保持在转动过程中的一致性,施加在柔性件上的力则更均匀,避免柔性件受力不均而损伤。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同步组件4包括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第一同步块41与第二同步块42传动连接,第一同步块41背离第二同步块42一侧与支撑件11固定连接,第二同步块42背离第一同步块41一侧与另一支撑件11固定连接,从而能够在转动组件2的带动下,使两侧支撑件11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为啮合传动,且传动比为1:1,优选地,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为相同结构,即,将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上的啮合处相对设置,并相互啮合。需要明确的是,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对称转动连接于转动组件2上,并非转动连接于转动组件2的中心轴,以此能够在转动组件2的驱动下,使得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能够相对转动,并通过啮合传动连接保持同步转动。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4,同步组件4还包括传动块43,传动块43数量至少为两个,各传动块43沿转动组件2轴向层叠设于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之间设置传动块43,传动块43可固定连接于转动组件2的转动轴上。在转动组件2转动的过程中,传动块43保持不动,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在转动过程中啮合在传动块43上同步转动,通过设置传动块43,能够填补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之间的缝隙,并使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的啮合处远离转动组件2的中心轴,以缩小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加强传动的稳定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层叠设置的传动块43,能够进一步提高传动稳定性。优选地,多层传动块43中每层传动块43的数量交替设置,例如,第一层设有一个传动块43,第二层设有两个传动块43,第三层设有一个传动块43,以此类推,需要明确的是,当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之间的传动块43数量为偶数时,此偶数层中的传动块43在转动过程中关于转动组件2的中心轴相对转动;当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之间的传动块43数量为大于一的奇数时,此奇数层中位于转动组件2中心轴的传动块43在转动过程中不转动,两侧传动块43转动。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1-3、图9,转动组件2包括主轴21和连接轴22,连接轴22与主轴21转动连接,连接轴22相对设于主轴21两侧,连接轴22远离主轴21一侧设有定位部221,定位部221沿连接轴22轴向等间隔设于连接轴22。支撑件11上对应定位部221设有定位槽115,以能够在支撑件11转动时,定位部221沿连接轴22径向在定位槽115中滑动。

需要明确的是,前面实施例中提到的转动组件2的转动轴包括本实施例中的主轴21和连接轴22。

本实施例中的主轴21对应上面实施例中的转动组件2的中心轴。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于连接轴22,以此在连接轴22相对主轴21转动时,能够通过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及第一同步块41和第二同步块42之间的传动块43进行同步转动。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部221可为板状结构,定位部221沿连接轴22的径向设置,两侧定位部221相背延伸,在转动的过程中,由于支撑件11靠近或远离连接轴22,使得定位部221在定位槽115中往复滑动,以此避免错位。在柔性件为内折状态时,支撑件11靠近连接轴22,形成定位槽115远离定位部221的侧壁能够靠近定位部221,并最终能够与定位部221端部相抵接,或之间仍具有空隙,以相互碰撞,造成设备损坏。

定位部221可采用嵌入滑动的方式,及定位槽115的形成可为凸字型,以能够限制定位221沿垂直支撑件11方向的运动,从而能够在转动的过程中,使得定位部221能够带动支撑件11转动。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3,可折叠机构还包括阻尼组件6,阻尼组件6安装于主轴21和连接轴2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轴21和连接轴22之间设置阻尼组件6,能够提供阻尼效果,能够提升转动时的手感,加强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8,基板1上设有卡点槽113,可折叠机构还包括卡点组件5,转动组件2邻近支撑件11的至少一侧设有延伸部222,延伸部222朝向卡点组件5设有至少一个卡槽2221,以能够使卡点组件5卡入卡槽2221。

在本实施例中,基本地,卡槽2221的数量为一个,卡点组件5能够在平展状态时,卡入卡槽2221内,以此提示用户平展到位,提升用户的手感。还可以,卡槽2221的数量设有三个,三个卡槽2221沿延伸部222的长度方向设置,卡点组件5卡入三个卡槽2221中分别对应于内折、平展和外折的三个状态,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8,卡点组件5包括第四本体51和第三弹性件52,第三弹性件52一端抵接于第四本体51,另一端抵接于支撑件11,以能够驱动第四本体51伸入卡槽2221。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四本体51上设有收容槽511,第三弹性件52一端抵接或固接于形成收容槽511的侧壁上,另一端抵接或固接到形成卡点槽113的侧壁上。在由平展状态转向内折或外折状态时,延伸部222在卡点槽113中滑动,以压缩第三弹性件52使第四本体51脱出卡槽2221。而在由内折或外折状态转向平展状态时,形成卡槽2221的侧壁挤压第四本体51,以压缩第三弹性件52,并在卡槽2221到达平展状态的对应位置处后,第三弹性件52的复位弹力驱动第四本体51伸入卡槽2221内,以提升用户平展到位,提升用户手感体验。

进一步地,第四本体51为块状结构,第四本体51相对卡槽2221一侧设有卡板512,卡板512凸设于第四本体51,以便于卡接和伸入到卡槽2221内。优选地,卡板5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板512沿垂直基板1方向设于第四本体51上,在两个卡板512之间安装有滚轮513,滚轮513能够相对卡板512转动,滚轮513伸出卡板512,并用于伸入卡槽2221内,通过设置滚轮513的方式,能够减少摩擦损耗。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的实施例中,结合图7所示,可折叠结构还包括连接座7,连接座包括多个铰接块,各铰接块分别转动连接于转动组件2,并能够在转动组件2的带动下使各铰接块相对转动;铰接块上设有通口,各通口沿垂直于转动轴的方向相通,第一传动件34穿设于各通口,并卡接于铰接块。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座7能够将第一传动件34卡住,并通过转动组件2的转动下弯折第一传动件34。具体地,连接座7沿主轴21的轴向设于同步组件4两侧,同步组件4通过连接座7连接于主轴21和连接轴22上。同样地,与传动块43的设置方式相同,当多个铰接块为偶数数量时,每一个铰接块都能够相对转动;而当铰接块的数量为奇数时,位于主轴21中心轴线上的铰接块不相对转动。连接座7可拆卸地连接于在主轴21和连接轴22上,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传动件34。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1-3、图5,基板1还包括固定块12,支撑件11上还设有贯穿支撑件11的贯穿孔111,固定块12嵌入贯穿孔111,并与贯穿孔111内壁固定连接。滑槽包括第一槽122和第二槽112,第一槽122设于固定块12,第一本体311滑设于第一槽122。第二槽112设于支撑件11,第二本体321滑设于第二槽112。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还包括固定块12,固定块12能够通过嵌入及可拆固定的方式固定安装支撑件11上,从而能够便于将传动组件3从支撑件11上跟随固定板拆卸下来,便于进行维护、修理和更换。

具体地,参照图5,固定块12包括固块本体121和盖合板123,固块本体121为块状结构,第一槽122设于固块本体121上,第二传动件312转动安装于第一槽122的槽底,第一本体311收容于第一槽122中,盖合板123扣合在固块本体121上,并用于将第一槽122的槽口封闭。

第一槽122用于供第一本体311的滑行长度要小于或等于第一传动件34的缺口341的长度,以此避免在可折叠机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发生干涉。

在一种可折叠机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和图9,第二本体321上设有限位部3213,支撑件11上设有与限位部3213相匹配的限位槽114,以能够在支撑件11转动时,使限位部3213沿转动组件2径向在限位槽114中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3213等间隔在第二本体321上设有多个,限位槽114与限位部3213一一对应设置,并同前面实施例中定位部221和定位槽115的配合方式相同,在外折时,限位部3213远离转动组件2的端部能够抵接于形成限位槽114的侧壁上。

一种显示设备,结合图1-9,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可折叠机构。还包括柔性件,柔性件可为柔性屏,柔性件固定安装于支撑件11背离第二槽112一侧表面,通过上面实施例中的可折叠机构,能够避免柔性件内外弯折时,由于与支撑件11错位带来的损伤。具体地,柔性件内折时,将两个支撑件11向远离转动组件2方向推动,从而匹配柔性件内折时的延伸量。柔性件外折时,柔性件带动支撑件11靠向转动组件2,以压缩第二弹性件332,并能够在外折向平展状态转动时,通过第二弹性件332的回弹力带动支撑件11远离转动组件2,以此匹配柔性件由外折向平展时的延伸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58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