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换向增压结构及电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换向增压结构及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换向增压结构及电机。

背景技术

变频湿式电机往往采用独立的内部冷却循环回路对电机进行冷却,根据电机转速变化,冷却循环回路可自动进行正、逆循环回路的切换与选择。

然而由于考虑到电机整体结构的轻量化和小型化,机组采用推力盘开孔做辅助叶轮提供电机腔冷却液内部扬程。电机腔内部沿程和局部损失较大,特别是冷却循环回路方向的切换将会导致循环冷却液的动力不足,不能够完成内部循环,从而影响电机散热,对机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

但是,如果针对正、逆循环回路分别设置加压装置,一方面会导致结构冗杂,增加造价,另一方面,另外设置的加压装置需要单独操作,操作流程复杂,增加操作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换向增压结构及电机,能够针对上述电机在内部冷却循环回路换向的情况下,对内部冷却液进行增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换向增压结构,设置在电机内腔中,所述电机内腔中按冷却液正向循环顺序设置有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Ⅲ;区域Ⅲ通过电机压盖与区域Ⅱ分隔;区域Ⅰ和区域Ⅱ通过换向增压结构分隔;

所述换向增压结构包括:

内部管路,所述内部管路连通区域I和区域Ⅱ,用于将冷却液从区域Ⅰ导向区域Ⅱ或者将冷却液从区域Ⅱ导向区域Ⅰ;

加压装置,与内部管路连接,用于对内部管路内部冷却液加压;

压差换向机构,用于根据区域Ⅱ和区域Ⅲ之间的压差切换内部管路的冷却液加压方向为正向或逆向;当区域Ⅱ的冷却液压力大于区域Ⅲ时,切换内部管路的冷却液加压方向为正向,使区域Ⅰ向区域Ⅱ中冷却液加压;当区域Ⅱ的冷却液压力小于区域Ⅲ时,切换内部管路的冷却液加压方向为逆向,使区域Ⅱ向区域Ⅰ中冷却液加压。

上述设置达到的效果:正向循环时,流动路径为循环动力源(推力盘),电机气隙,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冷却水管,循环动力源(推力盘)。

逆向循环时,流动路径为循环动力源(推力盘),冷却水管,区域Ⅲ,区域Ⅱ,区域Ⅰ,电机气隙,循环动力源(推力盘)。

通过检测区域Ⅱ和区域Ⅲ之间的压差确认循环为正向或是逆向,从而确定加压方向,本申请能够根据电机内循环的方向变化实现电机腔冷却液的压力增加,从而克服电机腔内部阻力,保证循环顺利完成,同时操作简单,降本增效。

进一步设置:

所述加压装置包括通过轴套A连接在电机主轴上的叶轮A;

所述换向增压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电机内部的叶轮A前端盖和叶轮A后端盖;

所述内部管路包括设置在所述叶轮A后端盖中的叶轮A后端盖通孔A,叶轮A后端盖通孔B,叶轮A后端盖通孔C,叶轮A后端盖通孔D,叶轮A后端盖通孔E,叶轮A后端盖通孔F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G以及设置在所述叶轮A前端盖中的叶轮A前端盖通孔A,叶轮A前端盖通孔B;

叶轮A后端盖通孔A一端连通区域Ⅰ,另一端连通叶轮A出口区域;

叶轮A后端盖通孔B一端连通区域Ⅰ,另一端连通叶轮A前端盖通孔A一端,且叶轮A后端盖通孔B与叶轮A出口部分不连通;

叶轮A后端盖通孔C一端连通区域Ⅱ,另一端连通叶轮A出口区域;

叶轮A后端盖通孔D一端连通区域Ⅱ,另一端连通叶轮A前端盖通孔B一端;

叶轮A前端盖通孔A一端连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B一端,另一端连通叶轮A的进口;

叶轮A前端盖通孔B一段连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D一端,另一端连通叶轮A的进口。

进一步设置:所述压差换向机构包括:

叶轮B,固定设置在区域Ⅲ和区域Ⅱ的连通管路上,能够随着区域Ⅲ和区域Ⅱ的连通管路的冷却液流向正向或逆向转动;

蜗轮,联动连接在叶轮底部,用于随叶轮转动而转动;

蜗杆,蜗杆左端紧固连接活塞A,右端紧固连接活塞B;蜗杆与蜗轮做蜗轮蜗杆传动;

活塞A,用于随蜗杆的移动阻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A同时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B或者阻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B同时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A;

活塞B,用于随蜗杆的移动阻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C同时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D或者阻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D同时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C。

进一步的,所述压差换向机构还包括:

叶轮A后端盖通孔E,设置在叶轮A后端盖中,叶轮A后端盖通孔E右段由叶轮A后端盖本身封闭,其内依次安装有弹簧B,活塞B,蜗杆,活塞A,弹簧A,压盖;左端由压盖进行封闭;

弹簧B一端连接活塞B右段,一端连接叶轮A后端盖内壁。弹簧A一端连接活塞A左段,一端连接压盖。

进一步的,活塞A截面成横放“王”型,分为活塞A左段,活塞A中段和活塞A右段,三段长度均与叶轮A后端盖通孔A、叶轮A后端盖通孔B孔径一致,活塞A左段和活塞A右段的末端均设有叶轮A后端盖通孔E孔径一致的挡头,且中心直径较叶轮A后端盖通孔E更小,活塞A中段直径与叶轮A后端盖通孔E孔径一致,大于活塞A左段和活塞A右段直径,活塞A中段可堵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A或者叶轮A后端盖通孔B。活塞A左段和活塞A右段可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A或者叶轮A后端盖通孔B;

活塞B截面成横放“工”型,分为活塞B左段,活塞B中段和活塞B右段,三段长度均与叶轮A后端盖通孔C,叶轮A后端盖通孔D孔径一致,活塞B左段、活塞B右段直径与叶轮A后端盖通孔G孔径一致,大于活塞B中段直径。活塞B中段可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C或者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D。活塞B左段和活塞B右段可阻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C或者叶轮A后端盖通孔D。

当区域Ⅲ和区域Ⅱ的连通管路的冷却液流向为正向时,叶轮B正向转动,带动蜗轮正向转动,蜗轮与蜗杆为蜗轮蜗杆传动,蜗杆带动活塞A和活塞B向左运动,在两端弹簧力作用下,最终位于最左侧位置,此时,活塞A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A中,堵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A,活塞A右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B中,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B;活塞B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C中,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C,活塞B右段位于堵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D中,堵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D;

当区域Ⅲ和区域Ⅱ的连通管路的冷却液流向为逆向时,叶轮B逆向转动,带动蜗轮逆向转动,蜗轮与蜗杆为蜗轮蜗杆传动,蜗杆带动活塞A和活塞B向右运动,在两端弹簧力作用下,最终位于最右侧位置,此时,活塞A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B中,堵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B,活塞A左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A中,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A;活塞B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D中,开启叶轮A后端盖通孔D,活塞B左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C中,堵塞叶轮A后端盖通孔C。

以上设置的效果:部分冷却液经叶轮A后端盖通孔G,叶轮B前盖通孔A,叶轮A后端盖通孔F和软管从区域Ⅱ流向区域Ⅲ。在此过程中,此部分液体推动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G中的叶轮B顺时针旋转,叶轮B与蜗轮共轴布置,蜗轮顺时针旋转。蜗轮与蜗杆为蜗轮蜗杆传动,蜗杆将向左运动,在两端弹簧力作用下,最终位于最左侧位置。

此时,活塞A和活塞B分别停止在对应叶轮A后端盖通孔A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B,叶轮A后端盖通孔C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D位置;活塞A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A,活塞A右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B,活塞B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C,活塞B右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D;此时,叶轮A后端盖通孔A内部封闭,叶轮A后端盖通孔B内部导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C内部导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D内部封闭。

冷却液主流流向为:区域Ⅰ,叶轮A后端盖通孔B,叶轮A前端盖通孔A,叶轮A,叶轮A后端盖通孔C,区域Ⅱ;叶轮A与电机主轴一起持续旋转,对来流进行加压,此过程中实现了区域Ⅰ向区域Ⅱ中冷却液加压。

忽略整体循环中的损失占比较小部分,逆向循环时,流动路径为循环动力源(推力盘),冷却水管,区域Ⅲ,区域Ⅱ,区域Ⅰ,电机气隙,循环动力源(推力盘)。

此时,部分冷却液经软管,叶轮A后端盖通孔F,叶轮B前盖通孔A,叶轮A后端盖通孔G从区域Ⅲ流向区域Ⅱ。在此过程中,此部分液体推动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G中的叶轮B逆时针旋转,叶轮B与蜗轮共轴布置,蜗轮逆时针旋转。蜗轮与蜗杆为蜗轮蜗杆传动,蜗杆将向右运动,在两端弹簧力作用下,最终位于最右侧位置。

此时,活塞A和活塞B分别停止在对应叶轮A后端盖通孔A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B,叶轮A后端盖通孔C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D位置;活塞A左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A,活塞A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B,活塞B左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C,活塞B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D;此时,叶轮A后端盖通孔A内部导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B内部封闭,叶轮A后端盖通孔C内部封闭,叶轮A后端盖通孔D内部导通。

冷却液主流流向为:区域Ⅱ,叶轮A后端盖通孔D,叶轮A前端盖通孔B,叶轮A,叶轮A后端盖通孔A,区域Ⅰ;叶轮A与电机主轴一起持续旋转,对来流进行加压,此过程中实现了区域Ⅱ向区域Ⅰ中冷却液加压。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B通过辅助轴、轴套B以及相配合的动环C和静环C与叶轮B后盖连接;

所述叶轮B后盖设置有中心孔;

所述辅助轴通过轴套B安装在叶轮B后盖的中心孔中;

所述叶轮B通过套接在所述辅助轴上安装在叶轮B后盖的中心孔中;

所述动环C紧固连接在轴套B一端,静环C安装在叶轮B后盖中心孔内侧,所述静环C从下向上穿过辅助轴与动环C从而完成定位装配定位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蜗轮安装在所述辅助轴下端,与所述辅助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差换向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叶轮B旁边的叶轮B前盖和叶轮B后盖;

叶轮A后端盖通过动环A与静环A与电机内壁装配连接,动环A与静环A密封配合。

叶轮A前端盖和静环B紧固连接,叶轮A前端盖和叶轮A后端盖右端装配连接,动环B和静环B密封配合。

以上设置的效果:叶轮B前盖和叶轮B后盖的设置是为了方便操作安装和后期维修,如果在忽视操作难度的情况下,叶轮A后端盖和叶轮B前盖可以设置为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A后端盖内还设置有叶轮A后端盖通孔F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G;

所述叶轮B前盖中设置有叶轮B前盖通孔A;

叶轮A后端盖通孔F一端连通软管,另一端连通叶轮B前盖通孔A;

叶轮A后端盖通孔G一端连通叶轮B前盖通孔A,另一端连通区域Ⅱ。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换向增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换向增压结构及电机,能够根据电机内循环的方向变化实现电机腔冷却液的压力增加,从而克服电机腔内部阻力,保证循环顺利完成,保证电机的可靠性,并实现了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C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D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本实施例的孔位分布图;

图7为正循环时的冷却液流动路径;

图8为逆循环时的冷却液流动路径;

图9为电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机主轴;2、轴套A;3、叶轮A;4、动环A;5、静环A;6、叶轮A前端盖;7、动环B;8、静环B;9、叶轮A后端盖;10、叶轮B前盖;

11、电机内壁;12、软管;13、叶轮B;14、轴套B;15、辅助轴;16、叶轮B后盖;17、静环C;18、动环C;19、蜗轮;20、蜗杆;21、活塞A;22、弹簧A;23、压盖;24、活塞B;25、弹簧B;26、电机压盖;27、静环D;

601、叶轮A前端盖通孔A;602、叶轮A前端盖通孔B;

901、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2、叶轮A后端盖通孔B;

903、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4、叶轮A后端盖通孔D;

905、叶轮A后端盖通孔E;906、叶轮A后端盖通孔F;

907、叶轮A后端盖通孔G;1001、叶轮B前盖通孔A;

2601、电机压盖通孔A;2602、电机压盖通孔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换向增压结构,包括:

从左向右,电机内腔分为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Ⅲ,区域Ⅰ和区域Ⅱ以本发明提供的主体结构作为分隔,区域Ⅱ和区域Ⅲ以本发明提供的电机压盖26作为分隔。正常电机结构中,三个区域都称之为电机内腔,区域Ⅰ和区域Ⅱ约定俗称叫电机左隔腔,区域Ⅲ叫电机右隔腔。

忽略整体循环中的损失占比较小部分,正向循环时,流动路径为循环动力源(推力盘),电机气隙,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冷却水管,循环动力源(推力盘)。

逆向循环时,流动路径为循环动力源(推力盘),冷却水管,区域Ⅲ,区域Ⅱ,区域Ⅰ,电机气隙,循环动力源(推力盘)。

从右向左,以电机主轴1轴阶处为定位,安装轴套A2。

动环A4紧固连接在电机主轴1左侧,叶轮A3左端与动环A4右端进行紧固定位。动环B7紧固连接在电机主轴1右侧。

动环C18紧固连接在轴套B14一端,静环C17安装在叶轮B后盖16中心孔内侧。

从上向下,将轴套B14连同动环C18将辅助轴15装配至叶轮B后盖16中心孔处,动环C18和静环C17进行装配定位。从下向上,静环D27穿过辅助轴15,与动环C18完成定位装配定位。将蜗轮19安装至辅助轴15下端。

从上向下,将叶轮B13安装至辅助轴15上,与轴套B14进行轴端定位。

叶轮B后盖16与叶轮A后端盖9进行紧固连接,安装在叶轮A后端盖9的中心孔位置处

叶轮B13进口位置上部,安装叶轮B前盖10,叶轮B前盖10与叶轮A后端盖9装配连接。

蜗杆20左端紧固连接活塞A21,右端紧固连接活塞B24;蜗杆20与蜗轮19做蜗轮蜗杆传动。

从左至右,活塞A21截面成横放“王”型,可分为活塞A左段,活塞A中段和活塞A右段,三段长度均与901,902孔径一致,活塞A中段直径与905孔径一致,大于活塞A左段和活塞A右段直径。

从左至右,活塞B24截面成横放“工”型,可分为活塞B左段,活塞B中段和活塞B右段,三段长度均与903,904孔径一致,活塞B左段、活塞B右段直径与905孔径一致,大于活塞B中段直径。

叶轮A后端盖9与电机内壁11装配连接,同时动环A4与静环A5密封配合。

叶轮A前端盖6和静环B8紧固连接,叶轮A前端盖6和叶轮A后端盖9右端装配连接,动环B7和静环B8密封配合。

叶轮A后端盖9中开设有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1,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叶轮A后端盖通孔E905,叶轮A后端盖通孔F906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G907。

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1一端连通区域Ⅰ,另一端连通叶轮A3出口区域;

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一端连通区域Ⅰ,另一端连通叶轮A前端盖通孔A601一端,且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与叶轮A3出口部分不连通;

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一端连通区域Ⅱ,另一端连通叶轮A3出口区域;

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一端连通区域Ⅱ,另一端连通叶轮A前端盖通孔B602一端;

叶轮A后端盖通孔E905左右设置在叶轮A后端盖9中,叶轮A后端盖通孔E905右段由叶轮A后端盖9本身封闭,从右往左依次安装弹簧B25,活塞B24,蜗杆20,活塞A21,弹簧A22,压盖23;左端由压盖23进行封闭。其中,弹簧B25一端连接活塞B24右段,一端连接叶轮A后端盖9内壁。弹簧A22一端连接活塞A21左段,一端连接压盖23。

叶轮A后端盖通孔F906一端连通软管12,另一端连通叶轮B前盖通孔A1001;

叶轮A后端盖通孔G907一端连通叶轮B前盖通孔A1001,另一端连通区域Ⅱ;

叶轮A前端盖6中开设有叶轮A前端盖通孔A601,叶轮A前端盖通孔B602;

叶轮A前端盖通孔B602一端连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一端,另一端连通叶轮A3的进口;

叶轮A前端盖通孔A601一段连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一端,另一端连通叶轮A3的进口;

叶轮B前盖10中开设有叶轮B前盖通孔A1001;

叶轮B前盖通孔A1001一端连接叶轮A后端盖通孔F906,一端连接叶轮A后端盖通孔G907;

电机压盖26中开设有电机压盖通孔A2601,电机压盖通孔B2602;

电机压盖通孔A2601一端连接软管12,一端连接区域Ⅲ;

电机压盖通孔B2602一端连接区域Ⅱ,一端连接区域Ⅲ;

实施原理:

忽略整体循环中的损失占比较小部分,正向循环时,流动路径为循环动力源(推力盘),电机气隙,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冷却水管,循环动力源(推力盘)。

此时,部分冷却液经叶轮A后端盖通孔G907,叶轮B前盖通孔A1001,叶轮A后端盖通孔F906和软管12从区域Ⅱ流向区域Ⅲ。在此过程中,此部分液体推动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G907中的叶轮B13顺时针旋转,叶轮B13与蜗轮19共轴布置,蜗轮19顺时针旋转。蜗轮19与蜗杆20为蜗轮蜗杆传动,蜗杆20将向左运动,在两端弹簧力作用下,最终位于最左侧位置。

此时,活塞A21和活塞B24分别停止在对应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1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位置;活塞A21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1,活塞A21右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活塞B24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活塞B24右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此时,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1内部封闭,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内部导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内部导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内部封闭。

冷却液主流流向为:区域Ⅰ,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叶轮A前端盖通孔A601,叶轮A3,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区域Ⅱ;叶轮A3与电机主轴1一起持续旋转,对来流进行加压,此过程中实现了区域Ⅰ向区域Ⅱ中冷却液加压。

忽略整体循环中的损失占比较小部分,逆向循环时,流动路径为循环动力源(推力盘),冷却水管,区域Ⅲ,区域Ⅱ,区域Ⅰ,电机气隙,循环动力源(推力盘)。

此时,部分冷却液经软管12,叶轮A后端盖通孔F906,叶轮B前盖通孔A1001,叶轮A后端盖通孔G907从区域Ⅲ流向区域Ⅱ。在此过程中,此部分液体推动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G907中的叶轮B13逆时针旋转,叶轮B13与蜗轮19共轴布置,蜗轮19逆时针旋转。蜗轮19与蜗杆20为蜗轮蜗杆传动,蜗杆20将向右运动,在两端弹簧力作用下,最终位于最右侧位置。

此时,活塞A21和活塞B24分别停止在对应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1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和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位置;活塞A21左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1,活塞A21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活塞B24左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活塞B24中段位于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此时,叶轮A后端盖通孔A901内部导通,叶轮A后端盖通孔B902内部封闭,叶轮A后端盖通孔C903内部封闭,叶轮A后端盖通孔D904内部导通。

冷却液主流流向为:区域Ⅱ,叶轮A后端盖通孔D 904,叶轮A前端盖通孔B 602,叶轮A3,叶轮A后端盖通孔A 901,区域Ⅰ;叶轮A 3与电机主轴1一起持续旋转,对来流进行加压,此过程中实现了区域Ⅱ向区域Ⅰ中冷却液加压。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机的换向增压结构。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相关技术
  • 一种转子电机外壳加工时自动处理内部混合冷却液的装置
  •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电容放置结构及其应用的电子换向电机
技术分类

06120116498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