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滚轮可自锁且握柄角度可调的省力行李箱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57:26


一种滚轮可自锁且握柄角度可调的省力行李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箱包相关领域,尤其是一种滚轮可自锁且握柄角度可调的省力行李箱。

背景技术

行李箱基本是人们远途出行时必备的一项工具,传统行李箱的握把无法调整角度,使用者必须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姿势对其持握,久之腕部会不舒服,影响使用体验;使用者不对行李箱接触时,行李箱很容易自发性的乱跑;使用者长时间拉动行李箱,因其内收纳的物品重量会导致使用者手部乏累;另一方面,现有电动行李箱需要使用者定时为其内的电源充电,否则无法起到省力出行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轮可自锁且握柄角度可调的省力行李箱,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一种滚轮可自锁且握柄角度可调的省力行李箱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设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下端壁上固定连接有电源,所述工作腔下端壁上转动配合连接有位于所述电源左右两侧且向下延伸至外界的两个后侧滚轮架,所述后侧滚轮架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发电机腔,初始状态下所述发电机腔下侧设有前后贯通且开口向下的后侧滚轮腔,所述发电机腔下侧连通设有位于所述后侧滚轮腔左侧的推杆滑腔,所述推杆滑腔下侧连通设有开口向右的滚轮锁定腔,所述滚轮锁定腔上侧连通设有位于所述推杆滑腔左侧的限位块腔,所述发电机腔下侧连通设有位于所述后侧滚轮腔右侧的发电传动腔,所述发电传动腔右端壁上转动配合连接有向左延伸至与所述滚轮锁定腔左端壁转动配合连接的后传动带轮轴,所述后传动带轮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后侧滚轮腔内的后侧滚轮,所述后侧滚轮内设有周向分布且开口向左的多个卡榫限位腔,初始状态下,所述后传动带轮轴上花键配合连接有直齿轮,所述直齿轮右端面固定连接有向右延伸至所述后侧滚轮腔内的圆盘,所述圆盘内环形设有开口指向远离所述后传动带轮轴中心方向的环形腔,所述圆盘右端面固定连接有以所述后传动带轮轴为中心对称设置且向右延伸至与所述卡榫限位腔嵌合的滚轮卡榫,所述滚轮锁定腔左端壁上固定连接有向右延伸至与所述直齿轮左端面抵接的齿轮复位弹簧,所述限位块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与所述直齿轮啮合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端面与所述限位块腔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限位块弹簧。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发电机腔下端壁上固定连接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右端面固定连接有向右延伸至与所述发电机右端壁转动配合连接的后从动带轮轴,所述后从动带轮轴上固定连接有后从动带轮,所述后传动带轮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发电传动腔内的后传动带轮,所述后传动带轮与所述后从动带轮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皮带,所述发电机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部分向上伸出至工作腔内的转盘,所述转盘内环形设有开口向上的环形滑块腔,所述转盘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贯穿所述推杆滑腔至所述滚轮锁定腔内的推杆,所述转盘下端面与所述发电机腔下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推杆外侧的推杆复位弹簧,所述转盘下端面与所述限位块弹簧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绳。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工作腔上侧设有行李收纳腔,所述行李收纳腔左侧设有开口向上且开口向后的握柄收纳腔,所述握柄收纳腔下侧连通设有向下延伸至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轴套滑动腔,所述工作腔上侧连通设有位于所述行李收纳腔前侧且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伸缩轴腔,所述工作腔下侧对称设有开口向下且位于所述后侧滚轮架前侧的两个限位环腔,所述限位环腔上端壁上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至所述工作腔内且向下延伸至外界的前侧滚轮架,初始状态下,所述前侧滚轮架内设有前后贯通且开口向下的前侧滚轮腔,所述前侧滚轮腔右侧设有滚轮动力腔,所述前侧滚轮架外端面固定连接有环形设置且与所述限位环腔上端壁抵接的限位环,所述滚轮动力腔右端壁上转动配合连接有向左延伸至与所述前侧滚轮腔左端壁转动配合连接的前从动带轮轴,所述前从动带轮轴上固定连接有部分位于所述前侧滚轮腔内且部分位于外界的前侧滚轮。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前侧滚轮架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至伸缩轴腔内且与伸缩轴腔滑动配合连接的伸缩轴,所述伸缩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永磁铁,所述伸缩轴腔右端壁内固定连接有电磁铁,所述伸缩轴腔上端壁上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至与所述永磁铁上端面固定连接的滚轮复位弹簧,所述滚轮动力腔左端壁内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右端面固定连接有向右延伸至与所述滚轮动力腔右端壁转动配合连接的前传动带轮轴,所述前传动带轮轴上固定连接有前传动带轮,所述前从动带轮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滚轮动力腔内的前从动带轮,所述前从动带轮与所述前传动带轮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二皮带。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后侧滚轮架上侧设有位于所述工作腔内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下端面左右两侧末端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至所述环形滑块腔内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环形滑块腔内且与所述环形滑块腔滑动配合连接的滑块,所述连接板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至所述轴套滑动腔内的套筒,所述套筒内设有开口向上的伸缩管滑动腔,所述伸缩管滑动腔左右两侧端壁联通设有等距设置的多个嵌位腔,所述伸缩管滑动腔内滑动配和连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内设有开口向上的伸缩管腔,所述伸缩管腔左右两侧连通设有对称设置且开口指向远离所述伸缩管腔中心方向的卡榫滑腔,初始状态下,所述伸缩管上侧末端转动配合连接有位于所述握柄收纳腔内的握柄,所述握柄内设有开口向下且与伸缩管腔对应的握柄腔,所述握柄腔上侧连通设有开口向上的按钮腔,所述握柄内设有开口向下且位于所述按钮腔下侧的按钮滑腔。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握柄内设有位于所述握柄腔左侧且开口向下的卡扣滑腔,所述伸缩管内环形设有位于所述伸缩管腔外侧且开口向上的环形齿条腔,所述按钮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至外界的拉杆滑动按钮,所述拉杆滑动按钮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至所述伸缩管腔内的弓形杆,所述弓形杆端面合适位置与所述握柄腔端壁之间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弓形杆弹簧,使之能够做到有效的上下方向弹力输送,所述按钮滑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外界的握柄转动按钮,所述握柄转动按钮上端面与所述按钮滑腔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按钮复位弹簧,所述环形齿条腔下端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设置的环形齿条,初始状态下,所述卡扣滑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与所述环形齿条上端面抵接的卡扣,所述卡扣上端面与所述卡扣滑腔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卡扣复位弹簧,所述卡扣上端面与所述握柄转动按钮左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握柄调节拉绳。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弓形杆下侧末端转动配合连接有斜面杆固定板,初始状态下,所述卡榫滑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远离所述伸缩管腔中心延伸至与某个嵌位腔嵌合且向靠近所述伸缩管腔中心延伸至伸缩管腔内的嵌位卡榫,所述嵌位卡榫靠近伸缩管腔中心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卡榫固定块,所述卡榫固定块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卡榫移动腔,所述卡榫固定块远离伸缩管腔中心一侧端面与所述伸缩管腔远离中心一侧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卡榫复位弹簧,所述斜面杆固定板想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以伸缩管腔为中心对称设置且向下延伸至与所述卡榫移动腔靠近第一皮带中心一侧端壁抵接的斜面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按压握柄转动按钮可使握柄随意转动至使用者感受舒适的角度,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体验,通过使用者对握柄的接触可使后侧滚轮解锁并随其移动,而使用者松开对握柄的接触时,行李箱自锁无法移动,可有效的防止行李箱乱跑现象发生;通过后侧滚轮滚动对电源蓄电且在使用者拉动行李箱移动时,电源为前侧滚轮提供能源供其主动滚动进而使使用者拉动行李箱移动时更加省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滚轮可自锁且握柄角度可调的省力行李箱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E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F-F方向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中G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8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结合附图 1-8所述的一种滚轮可自锁且握柄角度可调的省力行李箱,包括主体10,所述主体10内设有工作腔27,所述工作腔27下端壁上固定连接有电源24,所述工作腔27下端壁上转动配合连接有位于所述电源24左右两侧且向下延伸至外界的两个后侧滚轮架23,所述后侧滚轮架23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发电机腔67,初始状态下所述发电机腔67下侧设有前后贯通且开口向下的后侧滚轮腔86,所述发电机腔67下侧连通设有位于所述后侧滚轮腔86左侧的推杆滑腔71,所述推杆滑腔71下侧连通设有开口向右的滚轮锁定腔76,所述滚轮锁定腔76上侧连通设有位于所述推杆滑腔71左侧的限位块腔69,所述发电机腔67下侧连通设有位于所述后侧滚轮腔86右侧的发电传动腔87,所述发电传动腔87右端壁上转动配合连接有向左延伸至与所述滚轮锁定腔76左端壁转动配合连接的后传动带轮轴20,所述后传动带轮轴20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后侧滚轮腔86内的后侧滚轮22,所述后侧滚轮22内设有周向分布且开口向左的多个卡榫限位腔74,初始状态下,所述后传动带轮轴20上花键配合连接有直齿轮77,所述直齿轮77右端面固定连接有向右延伸至所述后侧滚轮腔86内的圆盘75,所述圆盘75内环形设有开口指向远离所述后传动带轮轴20中心方向的环形腔72,所述圆盘75右端面固定连接有以所述后传动带轮轴20为中心对称设置且向右延伸至与所述卡榫限位腔74嵌合的滚轮卡榫73,所述滚轮锁定腔76左端壁上固定连接有向右延伸至与所述直齿轮77左端面抵接的齿轮复位弹簧78,所述限位块腔69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与所述直齿轮77啮合的限位块79,所述限位块79上端面与所述限位块腔69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限位块弹簧70。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腔67下端壁上固定连接有发电机26,所述发电机26右端面固定连接有向右延伸至与所述发电机26右端壁转动配合连接的后从动带轮轴18,所述后从动带轮轴18上固定连接有后从动带轮25,所述后传动带轮轴20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发电传动腔87内的后传动带轮21,所述后传动带轮21与所述后从动带轮25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皮带19,所述发电机腔67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部分向上伸出至工作腔27内的转盘68,所述转盘68内环形设有开口向上的环形滑块腔63,所述转盘68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贯穿所述推杆滑腔71至所述滚轮锁定腔76内的推杆65,所述转盘68下端面与所述发电机腔67下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推杆65外侧的推杆复位弹簧64,所述转盘68下端面与所述限位块弹簧70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绳66。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腔27上侧设有行李收纳腔85,所述行李收纳腔85左侧设有开口向上且开口向后的握柄收纳腔11,所述握柄收纳腔11下侧连通设有向下延伸至与所述工作腔27连通的轴套滑动腔28,所述工作腔27上侧连通设有位于所述行李收纳腔85前侧且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伸缩轴腔30,所述工作腔27下侧对称设有开口向下且位于所述后侧滚轮架23前侧的两个限位环腔42,所述限位环腔42上端壁上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至所述工作腔27内且向下延伸至外界的前侧滚轮架34,初始状态下,所述前侧滚轮架34内设有前后贯通且开口向下的前侧滚轮腔43,所述前侧滚轮腔43右侧设有滚轮动力腔35,所述前侧滚轮架34外端面固定连接有环形设置且与所述限位环腔42上端壁抵接的限位环41,所述滚轮动力腔35右端壁上转动配合连接有向左延伸至与所述前侧滚轮腔43左端壁转动配合连接的前从动带轮轴44,所述前从动带轮轴44上固定连接有部分位于所述前侧滚轮腔43内且部分位于外界的前侧滚轮40。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滚轮架34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至伸缩轴腔30内且与伸缩轴腔30滑动配合连接的伸缩轴33,所述伸缩轴33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永磁铁46,所述伸缩轴腔30右端壁内固定连接有电磁铁32,所述伸缩轴腔30上端壁上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至与所述永磁铁46上端面固定连接的滚轮复位弹簧31,所述滚轮动力腔35左端壁内固定连接有电机45,所述电机45右端面固定连接有向右延伸至与所述滚轮动力腔35右端壁转动配合连接的前传动带轮轴36,所述前传动带轮轴36上固定连接有前传动带轮37,所述前从动带轮轴44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滚轮动力腔35内的前从动带轮39,所述前从动带轮39与所述前传动带轮37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二皮带38。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侧滚轮架23上侧设有位于所述工作腔27内的连接板16,所述连接板16下端面左右两侧末端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至所述环形滑块腔63内的连接杆17,所述连接杆17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环形滑块腔63内且与所述环形滑块腔63滑动配合连接的滑块62,所述连接板16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至所述轴套滑动腔28内的套筒15,所述套筒15内设有开口向上的伸缩管滑动腔14,所述伸缩管滑动腔14左右两侧端壁联通设有等距设置的多个嵌位腔56,所述伸缩管滑动腔14内滑动配和连接有伸缩管13,所述伸缩管13内设有开口向上的伸缩管腔29,所述伸缩管腔29左右两侧连通设有对称设置且开口指向远离所述伸缩管腔29中心方向的卡榫滑腔58,初始状态下,所述伸缩管13上侧末端转动配合连接有位于所述握柄收纳腔11内的握柄12,所述握柄12内设有开口向下且与伸缩管腔29对应的握柄腔49,所述握柄腔49上侧连通设有开口向上的按钮腔48,所述握柄12内设有开口向下且位于所述按钮腔48下侧的按钮滑腔88。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柄12内设有位于所述握柄腔49左侧且开口向下的卡扣滑腔81,所述伸缩管13内环形设有位于所述伸缩管腔29外侧且开口向上的环形齿条腔83,所述按钮腔48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至外界的拉杆滑动按钮47,所述拉杆滑动按钮47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至所述伸缩管腔29内的弓形杆50,所述弓形杆50端面合适位置与所述握柄腔49端壁之间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弓形杆弹簧54,使之能够做到有效的上下方向弹力输送,所述按钮滑腔88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外界的握柄转动按钮52,所述握柄转动按钮52上端面与所述按钮滑腔88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按钮复位弹簧53,所述环形齿条腔83下端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设置的环形齿条84,初始状态下,所述卡扣滑腔81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与所述环形齿条84上端面抵接的卡扣89,所述卡扣89上端面与所述卡扣滑腔81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卡扣复位弹簧80,所述卡扣89上端面与所述握柄转动按钮52左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握柄调节拉绳51。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弓形杆50下侧末端转动配合连接有斜面杆固定板82,初始状态下,所述卡榫滑腔58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远离所述伸缩管腔29中心延伸至与某个嵌位腔56嵌合且向靠近所述伸缩管腔29中心延伸至伸缩管腔29内的嵌位卡榫57,所述嵌位卡榫57靠近伸缩管腔29中心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卡榫固定块60,所述卡榫固定块60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卡榫移动腔61,所述卡榫固定块60远离伸缩管腔29中心一侧端面与所述伸缩管腔29远离中心一侧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卡榫复位弹簧59,所述斜面杆固定板82想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以伸缩管腔29为中心对称设置且向下延伸至与所述卡榫移动腔61靠近第一皮带19中心一侧端壁抵接的斜面杆55。

本实施例所述固定连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螺栓固定、焊接等方法。

如图1-8所示,本发明的设备处于初始状态时,弓形杆弹簧54、按钮复位弹簧53处于自然状态,卡扣复位弹簧80处于自然状态且卡扣89与环形齿条84抵接,伸缩轴腔30处于压缩状态,推杆复位弹簧64、限位块弹簧70处于自然状态且限位块79与直齿轮77抵接,齿轮复位弹簧78处于自然状态,滚轮卡榫73部分位于卡榫限位腔74内与之嵌合,卡榫复位弹簧59处于自然葬台且嵌位卡榫57部分位于嵌位腔56内与之嵌合,永磁铁46与电磁铁32之间保持接触。

整个装置的机械动作的顺序 :

开始工作时,向下按动拉杆滑动按钮47通过弓形杆50带动斜面杆固定板82向下移动,斜面杆55向下移动带动卡榫固定块60向伸缩管腔29中心移动进而带动嵌位卡榫57同步移动至与嵌位腔56脱离啮合,卡榫复位弹簧59受卡榫固定块60向伸缩管腔29中心方向拉力影响而向伸缩管腔29中心方向伸长,弓形杆弹簧54选手拉杆滑动按钮47向下压力影响而向下压缩,此时可将握柄12向上提出至合适位置,随后松开拉杆滑动按钮47,弓形杆弹簧54恢复自然状态向上推动拉杆滑动按钮47使之复位,卡榫复位弹簧59恢复自然状态并通过拉动卡榫固定块60时嵌位卡榫57与合适的嵌位腔56嵌合,以保证握柄12可以限定位置锁死而不会上下活动;

向上按压握柄转动按钮52可通过握柄调节拉绳51牵动卡扣89向上移动至与环形齿条84脱离啮合,卡扣复位弹簧80受卡扣89向上推力影响而向上收缩,按钮复位弹簧53受握柄转动按钮52向上推力影响而向上收缩,此时握柄12可以任意转动,以此使使用者拉动握柄12的手腕不受固定限制而可以调整合适的角度来拉动或推动行李箱;

另一方面,当使用者选择推动行李箱使其跟随自己移动时,使用者手部会自然对握柄12做向下的压力从而带动握柄12向下微量移动,握柄12移动带动伸缩管13移动进而通过套筒15带动连接板16向下移动,连接板16向下移动带动连接杆17移动进而通过滑块62带动转盘68向下移动,转盘68移动带动推杆65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圆盘75向左移动,齿轮复位弹簧78受直齿轮77向左推力影响而向左压缩,推杆复位弹簧64受转盘68向下推力影响而向下压缩圆盘75移动同时带动直齿轮77与滚轮卡榫73向左移动,此时直齿轮77与限位块79脱离啮合,且滚轮卡榫73与卡榫限位腔74脱离嵌合,而后前侧滚轮40可以自由滚动,使用者方才可以推动行李箱跟随其同步移动,当使用者松开对握柄12的握持动作时,推杆复位弹簧64恢复自然状态向上推动转盘68以及向上拉动推杆滑腔71复位,齿轮复位弹簧78恢复自然状态向右推动直齿轮77至使其重新与限位块79啮合,且滚轮卡榫73向右复位至与卡榫限位腔74嵌合,此时前侧滚轮40被固定无法滚动;

当使用者选择拉动行李箱移动时,使用者手部会对握柄12做向上的拉力进而带动握柄12向上微量移动,进而带动转盘68向上移动,转盘68移动牵动拉绳66进而带动限位块79向上移动至与直齿轮77脱离抵接,限位块弹簧70受限位块79向上推力影响而向上压缩,推杆复位弹簧64受环形滑块腔63向上拉力影响而向上伸长,此时直齿轮77不再受到限位块79固定限位作用而可以自由转动,进而后侧滚轮22可以不受限制自由滚动以保证使用者可以拉动行李箱随其移动,当使用者松开与握柄12的接触时,推杆复位弹簧64与限位块腔69同时恢复自然状态且限位块腔69向下推动限位块79致使其与直齿轮77重新啮合,直齿轮77被锁死无法转动,进而通过滚轮卡榫73限制后侧滚轮22无法滚动;以此实现本行李箱只有当使用者手部与握柄12接触时,才可以带动行李箱移动,而失去接触,则行李箱无法移动,以起到行李箱在使用者不对其触碰时自动锁死的功能,防止行李箱因种种原因而自行移动这种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的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当使用者移动行李箱时,后侧滚轮22滚动带动后传动带轮轴20转动进而带动后传动带轮21转动,后传动带轮21转动听过第一皮带19带动后从动带轮25转动进而通过连接杆17转动使发电机26发电并将电能储存之电源24内,当使用者拉动行李箱时,行李箱自然倾斜,此时滚轮复位弹簧31向下伸长并推动永磁铁46向下移动,永磁铁46移动带动伸缩轴33移动进而通过前侧滚轮架34带动前从动带轮轴44向下移动,前从动带轮轴44向下移动带动前侧滚轮40向下移动至与地面保持接触,此时永磁铁46与电磁铁32之间脱离接触,电机45自动开启并带动前传动带轮轴36逆时针转动,前传动带轮轴36转动带动前传动带轮37转动进而通过第二皮带38带动前从动带轮轴44转动,前从动带轮轴44转动带动前侧滚轮40逆时针滚动进而对行李箱产生向前推力而使使用者在拉动行李箱移动时减轻负担,更加省力,另外,在使用者从任意方向推动行李箱变为拉动行李箱移动的过程中,后侧滚轮22、前侧滚轮40会跟随使用者的手部作用力方向而自行调整为适应方向,滚轮复位弹簧31则受永磁铁46转动影响而扭转蓄力,当使用者开始拉动行李箱时,前侧滚轮40会减轻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从而滚轮复位弹簧31可以从被扭转的状态恢复过来并将前侧滚轮40转动至初始状态以保正前侧滚轮40在电机45带动下滚动的方向与使用者前行的方向保持一致以起到为使用者提供省力的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按压握柄转动按钮可使握柄随意转动至使用者感受舒适的角度,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体验,通过使用者对握柄的接触可使后侧滚轮解锁并随其移动,而使用者松开对握柄的接触时,行李箱自锁无法移动,可有效的防止行李箱乱跑现象发生;通过后侧滚轮滚动对电源蓄电且在使用者拉动行李箱移动时,电源为前侧滚轮提供能源供其主动滚动进而使使用者拉动行李箱移动时更加省力。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滚轮可自锁且握柄角度可调的省力行李箱
  • 按钮式可调整角度快拆握柄
技术分类

0612011236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