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支撑结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29:06


支撑结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结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件的发展,柔性OLED逐渐在多个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使柔性OLED具有更好的弯折效果也成为重要的技术克服点。

现有的柔性OLED的折叠材料通常全部采用钢材制成,通过保留材料两端的实心部分,并在该材料中间设置若干间隙从而使其具有弯折性能,最终在中间处形成弯折区,整体折叠材料通过弯折区实现适当弯折。

然而,现有折叠材料中的钢材密度较大,使用过多的钢材会增加重量,如果使用全钢材设计会进一步加重模组分量,由此造成使用上的不利于轻便设计的趋势,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结构。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能够减轻模组整体的重量,使其更有利于轻便化的设计。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第一支撑部件包括可弯折部,可弯折部能够沿弯折轴弯折,可弯折部设置有多个图案化结构,第一支撑部件由第一材质制成;第二支撑部件沿第一方向连接于第一支撑部件的两侧,第二支撑部件由第二材质制成,第二材质的密度小于第一材质的密度。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上所述的支撑结构。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能够利用第一支撑部件中的可弯折部实现对支撑结构整体的弯折,将第二支撑部件设置于第一支撑部件的两侧并使其密度小于第一材质的密度,从而在确保支撑结构能够实现柔性弯折的基础上减轻整体的重量,提高了可携带的便利性,满足了对于结构的轻便化设计趋势,同时通过更换第一支撑部件原有的钢材,也降低了整体材料的吸磁性效应,降低了受到外部干扰的风险,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100-支撑结构;10-第一支撑部件;20-第二支撑部件;X-第一方向;Z-厚度方向;

11-可弯折部;12-插接部;13-有孔区;14-无孔区;14a-第一支撑区;14b-第二支撑区;

1-弯折区;2-实心区;3-间隙孔。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申请,而不是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随着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AMOLED柔性显示屏幕逐渐成为主流,同时柔性折叠屏幕也正在成为另一个市场追逐的热点。为了使柔性OLED能有更好的弯折效果,关于柔性OLED的弯折特性则作为未来重要的技术克服点。

对于现有的折叠基材来说,是采用全钢材原料进行设计的,如图1和图2所示,将整个基材设计成层状结构,并且在该层状结构上划分出弯折区1以及实心区2,实心区2位于弯折区1的两端,实心区2采用实心的钢材结构,而中间的弯折区1采用带有间隙孔3的钢材结构且具有一定的弯折性能,实心钢材通过若干间隙孔3分隔开来,因而提高了弯折区1的弯曲强度,折叠基材整体是通过中间的弯折区1实现折叠的。

然而申请人发现,现有的折叠基材全部采用钢材制成,而钢材本身属于密度较大的材料,同时整个基材如果使用全钢材设计反而加重模组分量,对于使用上不利于轻便设计的趋势,另外,钢材本身具有吸磁性效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结构不稳定的隐患。基于上述问题,申请人提出了本方案。

以下将结合附图3至附图6对支撑结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及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支撑结构100,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0以及第二支撑部件20。第一支撑部件10包括可弯折部11,可弯折部11能够沿弯折轴弯折,可弯折部11设置有多个图案化结构,第一支撑部件10由第一材质制成。第二支撑部沿第一方向X连接于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两侧,第二支撑部件20由第二材质制成,第二材质的密度小于第一材质的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00可以是一种板状结构,能够用于显示面板的膜层中,从而不仅能够对显示面板提供支撑,还能够满足显示面板的弯折特性,形成柔性OLED,该支撑结构100能够适用于多种显示装置中。

其中,将支撑结构100划分设置成第一支撑部件10和第二支撑部件20,使第一支撑部件10和第二支撑部件20分别采用不同的材质,并利用第二支撑部件20的第二材质实现对整体的减重。

可选地,第一材质可采用钢材,因而第一支撑部件10可由钢材制成,第二材质可采用树脂,将由树脂制成的第二支撑部件20设置于第一方向X上的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两侧,其中的第一方向X可理解为支撑结构100整体的长度方向。

如上所述,由于采用第二材质的密度小于第一材质的密度,使得第一支撑部件10两侧的第二支撑部件20重量减轻,从而减轻了支撑结构100整体的重量,实现了轻便化的设计。

同时,由于第一支撑部件10的钢材具有吸磁性效应,将其两侧更换为由树脂制成的第二支撑部件20后会适当降低吸磁性效应,从而所设的第二支撑部件20能够避免外界磁场的干扰,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考虑到支撑结构100应用于柔性OLED,整体是需要弯折的,在完成上述减重的目的后,其本身具有弯折特性,因此第一支撑部件10需要设置可弯折部11并通过可弯折部11实现自身的弯折。

可选地,可弯折部11设置有预设的图案化结构,例如在第一支撑部件10本体中间设置若干间隙等,若干间隙能够提供一定的弯折空间,提高可弯折部11的弯曲强度,避免无法承受弯曲载荷而造成断裂的情况。

本申请对可弯折部11的具体图案化结构不作特殊限定,能够提高可弯折部11处的弯曲强度并实现弯折均可,可通过不同的工艺制程得到可弯折部11的多个图案化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部件10和第二支撑部件20,能够利用第一支撑部件10中的可弯折部11实现对支撑结构100整体的弯折,将第二支撑部件20设置于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两侧并使其密度小于第一材质的密度,从而在确保支撑结构100能够实现柔性弯折的基础上减轻整体的重量,提高了可携带的便利性,满足了对于结构的轻便化设计趋势,同时通过更换第一支撑部件10原有的钢材,也降低了整体材料的吸磁性效应,降低了受到外部干扰的风险,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参阅图4,第一支撑部件10包括插接部12,插接部12沿第一方向X连接于可弯折部11的两侧并插入第二支撑部件20。

可选地,在第一支撑部件10中设置插接部12,第一支撑部件10通过自身两侧的插接部12与第二支撑部件20连接,从而增加了第一支撑部件10与第二支撑部件2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处更为牢固。

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部件10与第二支撑部件20之间的连接,可采用如下工艺方式实现连接:(这里以第一支撑部件10采用钢材,第二支撑部件20采用树脂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两侧进行减薄处理,具体可通过刻蚀或激光等方式进行减薄,最终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两侧减薄后得到两侧的插接部12;

使插接部12能完全被第二支撑部件20包裹,将第二支撑部件20注塑并充分压合在插接部12上,从而增加插接部12与第二支撑部件20的结合面积;

在对第二支撑部件20充分压合在插接部12上之后,再采用UV(紫外线)固化制程,将第二支撑部件20进行紫外线固化,增加第二支撑部件20的硬度,保证与第一支撑部件10复合后的使用过程中的牢固性能,最终成型得到支撑结构100。

上述工艺制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刻蚀或激光等工艺去除第一支撑部件10两侧的部分钢材,并通过将第二支撑部件20的树脂注塑压合在去除的部分,从而利用密度更低的第二支撑部件20代替了原有密度较高的第一支撑部件10,达到了减重的目的,也确保了支撑结构100的强度,同时树脂材质不具有吸磁性效应,减轻了原有钢材的磁性,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由于第一支撑部件10本身的中间处具有可弯折部11,因此通过上述工艺制程后得到的插接部12位于中间可弯折部11的两侧,而插接部12被第二支撑部件20充分包裹,插接部12插接于第二支撑部件20之中。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工艺制程也可在第一支撑部件10的其中一侧进行,由此可在其中一侧进行减薄、注塑并压合第二支撑部件20,同样可以对支撑结构100整体进行适当的减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通过在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两侧设置插接部12并利用插接部12与第二支撑部件20连接,提高了第一支撑部件10与第二支撑部件20的接触面积,保证了第一支撑部件10与第二支撑部件20复合后的牢固性能,从而在实现减重的基础上,增加了支撑结构100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4,插接部1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在第一方向X上插接部12的长度d1满足:50μm≤d1≤100μm。

在本实施例中的插接部12长度50μm≤d1≤100μm是考虑到对第一支撑部件10中间处的可弯折部11的充分预留以及插接部12与第二支撑部件20的充分接触,使得支撑结构100整体既可以保留弯折特性,又可以与第二支撑部件20形成稳固连接,由此得到上述插接部12长度的取值范围。

插接部12起到增加第一支撑部件10与第二支撑部件20接触面积,提高两者连接牢固性的作用,因此工艺制程后预留的插接部12长度越长,后期连接的稳定性及牢固性就越高,本申请对插接部12的具体长度不作特殊限定,能够满足连接强度的需求均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给出了所设插接部12的具体长度范围,在该长度范围内,能够更好的适应工艺制程需求,支撑结构100也能满足良好的弯折性能,同时便于第一支撑部件10通过插接部12与第二支撑部件20的连接,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4,插接部12的厚度d2满足:20μm≤d2≤50μm。

按照上述工艺制程对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两侧进行减薄处理,可选地,可对第一支撑部件10在自身厚度方向Z上的两面同时进行减薄,完成双面减薄工艺,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

采用双面减薄工艺也可以更好的控制插接部12在厚度方向Z上的具体位置,可选地,可将插接部12最终定型在第一支撑部件10的厚度中心,与可弯折部11的厚度中心保持一致,从而有利于结构整体的平衡稳定性以及外观的协调性。

可选地,插接部12的厚度20μm≤d2≤50μm,能够在完成与第二支撑部件20充分连接的前提下,通过控制插接部12的厚度大小,简化工艺刻蚀流程,确保了工艺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给出了插接部12厚度的可实施范围,使得插接部12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能够综合衡量与第二支撑部件20的接触面积及刻蚀工艺流程效率,有利于最终支撑结构100的整体成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4,在支撑结构100的厚度方向Z上,第二支撑部件20包覆插接部12设置。

按照如上所述的工艺流程,可将第二支撑部件20完全压合在所设的插接部12上,在支撑结构100的厚度方向Z上,第二支撑部件20完全覆盖住插接部12设置。

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撑部件10与第二支撑部件20的结合程度,使得第一支撑部件10通过插接部12更加充分的与第二支撑部件20接触连接,在厚度方向Z上确保结构的平整度以及协调度。

上述设置方式可理解为第一支撑部件10利用插接部12完全伸入到第二支撑部件20的内部,插接部12对第二支撑部件20内部形成有效支撑,从而提高了连接处的支撑强度。

可选地,对于第一支撑部件10两侧的插接部12来说,两侧的插接部12可以相互对称,也可以通过刻蚀工艺将两侧插接部12在厚度方向Z上的高度调整至不同,具体结构形式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对于两侧的插接部12的具体位置而言,两侧的插接部12可同时位于第一支撑部件10的厚度中心处,从而有利于结构整体的平衡稳定性,能够简化工艺流程,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不同的结构需求,将两侧的插接部12设置于厚度方向Z上的任意位置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通过将第二支撑部件20在厚度方向Z上完全覆盖插接部12,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支撑部件10与第二支撑部件20连接的接触面积,使得两者的连接更加牢固,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的整体强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可弯折部11包括呈阵列分布的有孔区13以及无孔区14,第一支撑部件10通过无孔区14与第二支撑部件20连接。

可选地,可在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中间部位设置若干条间隔分布的长孔,从而形成可弯折部11,如此一来,可弯折部11具有间隔排布的有孔区13以及无孔区1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可弯折部11划分为呈阵列分布的有孔区13以及无孔区14,利用缝隙的伸缩性实现了支撑结构100的弯折特性,无孔区14为实体结构。

可选地,可理解为在第一支撑部件10上进行开孔处理,形成平行排布的多道间隙,若第一支撑部件10整体采用钢材,则间隔排布的无孔区14为钢材,通过工艺减薄后的插接部12同样为钢材,插接部12可理解为无孔区14。

由于可弯折部11的无孔区14为实体结构,因此可通过无孔区14或具体通过插接部12与第二支撑部件20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通过在第一支撑部件10上设置有孔区13和无孔区14,从而形成可弯折部11,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可弯折的具体结构,通过利用可弯折部11上的无孔区14与第二支撑部件20连接,形成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的复合结构,在更换密度更小的材料并实现减重的同时,支撑结构100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最终形成柔性OLED。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无孔区14包括第一支撑区14a以及第二支撑区14b,第一支撑区14a连接于第二支撑部件20,且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支撑区14a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区14b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无孔区14具体划分为第一支撑区14a以及第二支撑区14b,无孔区14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为第一支撑区14a,并通过第一支撑区14a与第二支撑件连接,其中的插接部12位于第一支撑区14a中。

第二支撑区14b在第一支撑部件10的可弯折部11中,具体与其中的有孔区13间隔排布,第二支撑区14b作为可弯折部11中的实体结构,主要为可弯折部11提供一定的结构强度,使得支撑结构100整体在弯折状态下也具有一定的支撑能力。

可选地,多个第二支撑区14b在可弯折部11中的长度尺寸可适当减小,以使相邻第二支撑区14b之间能够更加紧密的排布,在提高可弯折部11结构紧凑性的同时进而提高可弯折部11的弯折连贯性,由此更容易实现整体的弯折。

由于第一支撑部件10是通过第一支撑区14a的一端与第二支撑部件20连接的,且第一支撑区14a的另一端为有孔区13,因此可适当增大第一支撑区14a的长度,从而确保第二支撑部件20与可弯折部11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避免连接处受到弯折的不利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通过将无孔区14具体划分为第一支撑区14a和第二支撑区14b,并限定了两者的长度要求,提高了可弯折部11的结构连贯性,改善了整体结构的弯折性能,同时保证了可弯折部11与所设第二支撑部件20的安全距离,避免距离太小造成相互影响,提高了结构在弯折过程中的安全性能,为实现减重后的弯折提供可靠保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4,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支撑区14a的长度l满足:2mm≤l≤15mm。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综合考虑影响第一支撑区14a具体长度的相关因素,在确保第一支撑区14a所连接的第二支撑部件20与可弯折部11之间的安全距离后,还需避免支撑结构100整体的长度过长,造成显示面板尺寸过宽的情况,由此不利于屏幕的窄边框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提供了第一支撑区14a可实施的具体数值范围,在满足结构弯折安全的同时,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进一步满足了轻便化的设计趋势,同时节省了材料的用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前所述的任意一种支撑结构10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100、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部件10和第二支撑部件20,能够利用第一支撑部件10中的可弯折部11实现对支撑结构100整体的弯折,将第二支撑部件20设置于第一支撑部件10的两侧并使其密度小于第一材质的密度,从而在确保支撑结构100能够实现柔性弯折的基础上减轻整体的重量,提高了可携带的便利性,满足了对于结构的轻便化设计趋势,同时通过更换第一支撑部件10原有的钢材,也降低了整体材料的吸磁性效应,降低了受到外部干扰的风险,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能。

虽然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其他连接方式的替换等,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显示面板的液晶配向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一种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结构及显示装置
  • 一种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一种挡墙结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导线结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制造方法
  • 支撑体、玻璃基板层叠体、带有支撑体的显示装置用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用面板的制造方法
  • 支撑体、玻璃基板层叠体、带有支撑体的显示装置用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用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58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