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手套机机头组件、手套机及低叉手套编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手套机机头组件、手套机及低叉手套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套编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套机机头组件、手套机及低叉手套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手套的类型很多,其中分指手套的用途最为广泛,分指手套就是每个手指套入手套里都有其独立的空间的手套,可与其他手指分隔开来,每个手指都可以独立活动。分指手套包括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低叉分指手套指的是,无名指和小拇指之间的连接处低于食指和中指之间的连接处,因此,在采用手套机编织低叉分指手套时,需要在编织完中间三个手指后,再编织小拇指。如附图1所示,现有的手套机在缝合指尖时只能由一个方向编织,一般为由左往右编织,编织完无名指之后,左边的剪刀夹着纱线移动至中指的编织起始位,此时剪刀位于中指的左边,且中指由左向右开始缝口,剪刀中的纱线离缝口的起始位较近,留下的线头较短,但在编织小拇指时,左边已经编织好的无名指会对左边的剪刀造成干扰,只能使用右边的剪刀夹持纱线,位于待编织的小拇指的右边,而小拇指的缝口的起始位在左边,由此导致了小拇指上的线头过长,不仅影响手套的美观,过长的线头还可能卡入手套机导致下料时手套被卡住。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低叉手套编织方法,来解决小拇指缝口处的线头过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手套机机头组件、手套机及低叉手套编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套机机头组件,包括:

第一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

第二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且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相对设置,并能够沿编织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以同时编织第一面、第二面以及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缝口;其中,

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三角底板、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起针三角、第二起针三角、第一密度三角和第二密度三角,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中部,第一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的一侧,所述第二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包括包括第二三角底板、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三起针三角、第四起针三角、第三密度三角和第四密度三角,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中部,第三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的一侧,所述第四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的另一侧;其中

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同步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起针三角与第一中间三角配合形成缝口导针通道,第三起针三角与第二中间三角配合形成缝口导针通道;或者,

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同步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所述第一中间三角配合形成缝口导针通道,所述第四起针三角与第二中间三角配合形成缝口导针通道;

第一编织方向与第二编织方向彼此平行且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均能够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全高位置和齐平位置;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和所述第四起针三角均能够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全高位置和齐平位置。

优选地,手套机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一起针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或齐平位置,所述第二起针三角能够在针踵的作用下由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

手套机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三起针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或齐平位置,所述第四起针三角能够在针踵的作用下由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起针三角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带动所述第一起针三角移动至齐平位置,所述第一起针三角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一复位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起针三角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

所述第二起针三角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二复位件,用于将所述第二起针三角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

所述第三起针三角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带动所述第三起针三角移动至齐平位置,所述第三起针三角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三复位件,用于将所述第三起针三角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

所述第四起针三角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所述第四起针三角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四复位件,用于将所述第四起针三角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包括位于背面并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销子,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一起针推脚,所述第一起针推脚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起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一销子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销子设有能够延伸到所述第一起针推脚上的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起针推脚转动,使得所述第一斜面能够插入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并将所述第一抵接部顶升到所述第一起针推脚的最高处,所述第一起针三角位于齐平位置,正面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正面齐平。

优选地,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顶推件,所述第一顶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起针推脚上,所述第一顶推件为轴承或滚轮。

优选地,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包括位于背面并贯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二销子,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二起针推脚,所述第二起针推脚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起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二销子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销子设有能够延伸到所述第二起针推脚上的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起针推脚转动,使得所述第二斜面能够插入所述第二抵接部和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并将所述第二抵接部顶升至至所述第二起针推脚的最高处,所述第三起针三角位于齐平位置,正面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正面齐平。

优选地,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顶推件,所述第二顶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起针推脚上,所述第二顶推件为轴承或滚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套机,包括沿编织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针床,以及设置在所述针床下方的剪刀组件,所述剪刀组件能够沿第一编织方向和第二编织方向移动并夹持纱线;还包括上述的手套机机头组件、第一纱嘴和第二纱嘴,其中,所述第一导针机头与其中一个所述针床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导针机头与另一个所述针床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能够相对所述针床沿同一编织方向移动,与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配合,分别编织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的缝口。

优选的,手套机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的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对应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顶杆和第一凸轮,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顶杆具有第一休止位置和第一驱动位置,

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时,与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中的第一顶推件接触并使得所述所述第一起针三角背面的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中的第一斜面分离,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置;

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一顶推件使得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置;

手套机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导针机头的第三顶推组件对应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顶杆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顶杆具有第二休止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

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二休止位置时,与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中的第二顶推件接触并使得所述所述第二起针三角背面的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中的第二斜面分离,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置;

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二顶推件使得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所述第二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叉手套编织方法,采用上述的手套机,所述第一编织方向为食指到无名指的方向,所述第二编织方向为与所述第一编织方向平行且相反的方向,包括如下步骤:

编织无名指、中指、食指:所述剪刀组件夹持至少两股纱线移动至无名指的缝口初始位,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对应,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同步编织无名指的缝口,缝口编织完成后,剪刀组件放松纱线,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无名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完成无名指的编织后,剪刀组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中指的缝口初始位,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对应,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同步编织中指的缝口,缝口编织完成后,剪刀组件放松纱线,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中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完成中指的编织后,剪刀组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食指的缝口初始位,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对应,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同步编织食指的缝口,缝口编织完成后,剪刀组件放松纱线,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食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而后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对应的三指掌部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编织小拇指:剪刀组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小拇指的缝口初始位,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对应,沿第二编织方向同步移动,同步编织小拇指的缝口,缝口编织完成后,剪刀组件放松纱线,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小拇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而后进行无名指、中指、食指和小拇指对应的四指手掌、大拇指、五指手掌的编织,直至整个手套编织完成。

优选地,所述手套机中的剪刀组件包括第一移动剪刀组和第二移动剪刀组,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组的初始位置在所述针床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移动剪刀组的初始位置在所述针床的第二侧,由针床的第一侧到第二侧为第一编织方向,由针床的第二侧到第一侧为第二编织方向,所述第一移动剪刀和所述第二移动剪刀均能够沿第一编织方向和第二编织方向移动并夹持纱线;

所述编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编织无名指前,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组夹持至少两股纱线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至无名指靠近针床第一侧的缝口初始位;

完成无名指的编织后,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组移动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中指靠近针床第一侧的缝口初始位,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跟随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移动,而后沿第一编织方向同步移动,同步编织中指的缝口;

完成中指的编织后,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组移动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食指靠近针床第一侧的缝口初始位,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跟随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移动,而后沿第一编织方向同步移动,同步编织食指的缝口;

所述编织小拇指的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编织小拇指前,所述第二移动剪刀组移动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而后移动至小拇指靠近针床第二侧的缝口初始位。

优选的,所述编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步骤中,所述第一纱嘴、所述第二纱嘴、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均位于所述针床的第一侧,所述第一纱嘴携带纱线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同步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使得两个针床上的钩针同时钩住所述第一纱嘴携带的纱线,从而实现缝口编织;完成缝口编织后,所述第一纱嘴、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位于所述针床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纱嘴携带纱线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配合编织,所述第二导针机头中的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置,不参与编织;

所述第一纱嘴、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移动至所述针床的第一侧,所述第一纱嘴和所述第二纱嘴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配合编织第一面,另一者与所述第二导针机头配合编织第二面。

优选的,所述编织小拇指的步骤中,所述第一纱嘴、所述第二纱嘴、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均位于所述针床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纱嘴携带纱线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同步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使得两个针床上的钩针同时钩住所述第一纱嘴携带的纱线,从而实现缝口编织;完成缝口编织后,所述第一纱嘴、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位于所述针床的第一侧,所述第一纱嘴携带纱线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纱嘴与所述第二导针机头配合编织,所述第一导针机头中的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置,不参与编织;

所述第一纱嘴、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移动至所述针床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纱嘴和所述第二纱嘴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配合编织第一面,另一者与所述第二导针机头配合编织第二面。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手套机机头组件、手套机及低叉手套编织方法,使得手套机机头组件能够从两个方向进行缝口编织,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沿第一编织方向或第二编织方向进行缝口编织,选择更多,能够编织的类型也更多;以手套为例,上述手套机编织低叉手套时,在编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时,选择第一侧的第一移动剪刀,使得夹持有纱线的第一移动剪刀离沿第一编织方向进行缝口编织的缝口起始位更近,由此产生的线头更短,在编织小拇指,由于无名指的遮挡,只能使用第二侧的第二移动剪刀,并停留在小拇指更靠近针床的第二侧的一边,此时对小拇指采用沿第二编织方向进行缝口编织的方式,使得缝口起始位位于小拇指更靠近针床的第二侧的一边,更靠近夹持有纱线的第二移动剪刀,由此产生的线头更短,一方面能够节省纱线的用量,另一方面,编织而成的低叉手套上的线头更短,外形更美观,也更不容易被卡入手套机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低叉手套的编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手套机机头组件安装在手套机中时的简化示意图,第一编织方向和第二编织方向均指的是手套机机头组件在手套机中的运动方向,实线的箭头为与第一编织方向对应的缝口导针通道的入口,虚线的箭头为与第二编织方向对应的缝口导针通道的入口。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手套机机头组件安装在手套机中时的简化示意图,其显示了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同步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且完成缝口编织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时的导针通道。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手套机机头组件安装在手套机中时的简化示意图,其显示了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同步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且完成缝口编织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时的导针通道。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导针机头与第一驱动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起针三角与第一驱动组件的示意图,6a为结构后视图,6b为结构俯视图,其中,第一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置,第一顶杆处于第一休止位置。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起针三角与第一驱动组件的示意图,7a为结构后视图,7b为结构俯视图,其中,第一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置,第一顶杆处于第二驱动位置。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起针三角与第一驱动组件的示意图,8a为结构后视图,8b为结构俯视图,其中,第一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置,第一顶杆处于第一驱动位置。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低叉手套编织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导针机头;11、第一三角底板;12、第一中间三角;121、第三销子;122、第三抵接部;13、第一织针三角;14、第一起针三角;141、第一销子;142、第一抵接部;143、第一复位件;15、第二起针三角;151、第二复位件;16、第一密度三角;17、第二密度三角;

20、第二导针机头;21、第二三角底板;22、第二中间三角;23、第二织针三角;24、第三起针三角;25、第四起针三角;26、第三密度三角;27、第四密度三角;

30、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1、第一起针推脚;311、第一斜面;32、第一顶推件;33、第三复位件;

41、第一半针推脚;411、第三斜面;412、第四斜面;413、第一高面;414、第一凹面;415、第一凸台;416、第一凹槽;42、第三顶推件;43、第一复位弹簧;44、第二复位弹簧;

50、第一驱动组件;51、第一电机;511、第一输出轴;52、第一顶杆;521、第一凸起;522、第一斜槽;53、第一凸轮;531、第一曲线槽;532、第一曲线段;533、第二曲线段;534、第三曲线段;535、第四曲线段;536、第五曲线段;54、第一休止位置;55、第一驱动位置;56、第二驱动位置;

60、第一移动剪刀组;

70、第二移动剪刀组;

1、无名指;2、中指;3、食指;4、小拇指;5、大拇指;6、手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套机机头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第一导针机头10用于编织第一面,第一导针机头10用于编织第二面,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共同编织缝口,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相对设置,并能够沿编织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以同时编织第一面、第二面和缝口,从而大大提高编织效率。第一面和第二面在编织状态下为相对设置,对应的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也是相对设置,应用在编织设备中时,编织设备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针床,两个针床分别沿编织方向延伸,第一导针机头10对应一个针床编织第一面,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另一个针床编织第二面。第一面包括竖向依次连接的若干第一线圈行,每个第一线圈行包括横向依次连接的若干第一线圈,第二面包括竖向依次连接的若干第二线圈行,每个第二线圈行包括横向依次连接的若干第二线圈。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竖向可以是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也可以非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横向可以是水平方向,也可以非水平方向,且竖向与横向之间的角度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非直角。

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沿编织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时,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为同步状态,则进行缝口编织,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端部缝合;若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同方向错位设定行程,则为独立编织对应面,第一导针机头10独立编织第一面,第二导针机头20独立编织第二面,而后在边缘接合处相接,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边连接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是,编织方向包括平行且方向相反的第一编织方向和第二编织方向,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编织方向和第二编织方向均为手套机机头组件在编织设备中的运动方向。

为实现第一导针机头10的编织功能,第一导针机头10包括第一三角底板11、第一中间三角12、第一织针三角13、第一起针三角14、第二起针三角15、第一密度三角16和第二密度三角17,第一三角底板11为用于安装各三角的安装底板,第一中间三角12又名中山三角,其作用为顶针,第一织针三角13又名人字三角,其作用为限制织针的最高位置,并对织针进行导向,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均为起针三角,手套机机头组件中的三角的左右方位以其在对应的三角底板上的方位为以及,即为,当第一导针机头10中的第一三角底板11的正面朝向用户时,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中间,第一织针三角12位于第一中间三角12的上方,并间隔设置,第一起针三角14位于第一中间三角12的左侧,因此也可被称为左起针三角,第一密度三角16对应间隔设置在第一起针三角14的上方,因此也可被称为左密度三角,第二起针三角15位于第一中间三角12的右侧,因此也可被称为右起针三角,第二密度三角17对应间隔设置在第二起针三角15的上方,因此也可被称为右密度三角。当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设置在编织设备中时,第一导针机头10的左右方向与第二导针机头20的左右方向相反,如附图2所示。

同理,为实现第二导针机头20的编织功能,第二导针机头20包括第二三角底板21、第二中间三角22、第二织针三角23、第三起针三角24、第四起针三角25、第三密度三角26和第四密度三角27,第二三角底板21为用于安装各三角的安装底板,第二中间三角22又名中山三角,其作用为顶针,第二织针三角23又名人字三角,其作用为限制织针的最高位置,并对织针进行导向,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四起针三角25均为起针三角,当第二三角底板上的三角正面朝向用户时,第二中间三角22位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中间,第二织针三角23位于第二中间三角22的上方,并间隔设置,第三起针三角24位于第二中间三角22的左侧,因此也可被称为左起针三角,第三密度三角26对应间隔设置在第三起针三角24的上方,因此也可被称为左密度三角,第四起针三角25位于第二中间三角22的右侧,因此也可被称为右起针三角,第四密度三角27对应间隔设置在第四起针三角25的上方,因此也可被称为右密度三角。当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设置在编织设备中时,第一导针机头10的左右方向与第二导针机头20的左右方向相反,如附图2所示。

由上可知,当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同步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时,第一起针三角14与第一中间三角12配合形成缝口导针通道,第三起针三角24与第二中间三角22配合形成缝口导针通道;当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同步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时,第二起针三角15与第一中间三角12配合形成缝口导针通道,第四起针三角25与第二中间三角22配合形成缝口导针通道,由此实现手套机机头组件在两个方向上都能够进行缝口编织。

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同步指的是,控制两个相对设置的针床中的织针伸出并钩住同一个纱线。

在实际编织中,实现缝口的方式为,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控制两个相对设置的针床中的织针同时伸出并同时钩住同一个纱线并成圈,只需要使用到一个纱嘴输送纱线,而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可以分别对应两个纱嘴,以独立编织第一面和第二面,在完成缝口的编织后,两个纱嘴中的一个跟随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位于针床的一侧,剩下的一个纱嘴位于针床的另一侧,无法形成对应关系,若单独将剩下的纱嘴移动至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所在的一侧,则会在编织物中产生一根未编织的纱线,影响使用,因此,需要将纱嘴、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移动回位,且纱嘴与其中一个导针机头配合编织一行,由此避免产生未编织的纱线,此时,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中的一者不需要参与编织,避免出现重复编织的情况。

具体的,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均能够沿第一三角底板11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全高位置和齐平位置,当第一起针三角14处于齐平位置时,不参与编织;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四起针三角25均能够沿第二三角底板21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全高位置和齐平位置,当第三起针三角24处于齐平位置时,不参与编织。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起针三角14(左起针三角)可主动从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第三起针三角24(左起针三角)可主动从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第二起针三角15(右起针三角)可主动从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也可为受针踵作用被动从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第四起针三角25(右起针三角)可主动从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也可为受针踵作用被动从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

如附图3所示,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同步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且完成缝口编织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第二起针三角15位于全高位置,与第一中间三角12形成走针路径,第三起针三角24位于齐平位置,不参与编织,第一纱嘴(未画出)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单向编织一行,而后第一纱嘴、第二纱嘴和第一导针机头10、第二导针机头20位于针床的同一侧,后续,第一纱嘴可与第一导针机头10对应编织第一面,第二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编织第一面,或者,第一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编织第二面,第二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对应编织第一面。

如附图4所示,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同步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且完成缝口编织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第四起针三角25位于全高位置,与第二中间三角22形成走针路径,第一起针三角14位于齐平位置,不参与编织,第一纱嘴(未画出)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单向编织一行,而后第一纱嘴、第二纱嘴和第一导针机头10、第二导针机头20位于针床的同一侧,后续,第一纱嘴可与第一导针机头10对应编织第一面,第二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编织第一面,或者,第一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编织第二面,第二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对应编织第一面。

为实现第一导针机头10中的第一起针三角14在全高位置和齐平位置之间的移动,手机套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并带动第一起针三角14移动至全高位置或齐平位置,第二起针三角15能够在针踵的作用下由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可为推动电机或推动气缸等驱动件。

为实现第二导针机头20中的第三起针三件24在全高位置和齐平位置之间的移动,手机套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第三起针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或齐平位置,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第四起针三角能够在针踵的作用下由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第二三角控制机构可为推动电机或推动气缸等驱动件,也可与第一三角控制机构为相同结构。

若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和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无主动动力,则需要复位件帮助第一起针三角、第二起针三角、第三起针三角和第四起针三角复位,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起针三角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带动第一起针三角移动至齐平位置,第一起针三角与第一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一复位件,用于将第一起针三角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第二起针三角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第二起针三角与第一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二复位件,用于将第二起针三角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第三起针三角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第二三角控制机构带动第三起针三角移动至齐平位置,第三起针三角与第二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三复位件,用于将第三起针三角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第四起针三角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第四起针三角与第二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四复位件,用于将第四起针三角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第一复位件、第二复位件、第三复位件和第四复位件可为宝塔弹簧。

以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为例,如附图5、附图6和附图8所示,第一起针三角14包括位于背面并贯穿第一三角底板11的第一销子141,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包括第一起针推脚31和第一顶推件32,第一起针推脚31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转动连接,第一起针推脚31靠近第一销子141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311,远离第一销子14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顶推件32,第一销子141设有能够延伸到第一起针推脚31上的第一抵接部142,第一顶推件32能够被推动,进而带动第一起针推脚31转动,第一斜面311能够插入第一抵接部142和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之间,使得第一抵接部142移动至第一斜面311的最高处,第一起针三角14位于齐平位置,正面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正面齐平。

作为优选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一中间三角12具有联动关系,具体的,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还包括第一半针推脚41和第三顶推件42,第一起针推脚31和第一半针推脚41共用同一第一驱动组件50,本实施例的第一中间三角12为了实现吊目编织,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第一半针推脚41在第一驱动组件50的作用下带动第一中间三角12移动至半高位置或全高位置,同时,第一起针推脚31在第一驱动组件50的作用下带动第一起针三角14由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

具体的,第一中间三角12包括位于背面的第三销子121,第三销子121包括能够延伸到第一半针推脚41上的第三抵接部122,第一半针推脚41靠近第三销子121的一端端面设有第三斜面411、第四斜面412、第一高面413和第一凹面414,第三斜面411和第四斜面412相背设置,第一高面413与第三斜面411的最高处以及第四斜面412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415,第四斜面412的最低处与第一凹面414连接形成第一凹槽416,第一半针推脚41为Z字型,第一端面朝向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第二端面背离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第三斜面411、第四斜面412、第一高面413和第一凹面414设置在第二端面上,第三销子121包括本体和第三抵接部122,本体垂直于第一三角底板11设置,第三抵接部122的一端与本体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跨过第一半针推脚41的第二端面,由此,当第一半针推脚41相对第三销子121移动,第三抵接部122能沿第一端面移动,具体为沿第三斜面411、第一高面413、第四斜面412和第一凹面414移动,而由于第三斜面411、第一高面413、第四斜面412和第一凹面414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的距离不同,从而使得第三抵接部122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带动第一中间三角12沿垂直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厚度方向移动,且第三抵接部122与第三斜面411相切或分离,或者位于第一凹面414上时,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全高位置,第三抵接部122位于第一凸台415时,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半高位置。当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全高位置时,能够与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配合进行正常编织;当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半高位置时,能够与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配合进行吊目编织,由此实现双向吊目编织。

第一顶推件3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起针推脚31上,第三顶推件4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半针推脚41上,第一顶推件32和第三顶推件42可为轴承或滚轮,以减小第一导针机头在做往复运动时,第一顶推件32和第三顶推件42与对应顶杆的摩擦力。

当第一顶推件32和第三顶推件42未被顶起时,第一起针推脚31的第一斜面311与第一抵接部142未接触,第一起针三角14处于全高位置,第一半针推脚41的第三斜面411与第三抵接部122相切或分离,第一中间三角12处于全高位置,第一导针机头10能够进行双向正常编织,如附图6所示;当第一顶推件32和第三顶推件42被顶起第一设定高度(对应第一驱动组件50的第二驱动位置56)时,第一起针推脚31转动一定角度,第一斜面311与第一抵接部142相切,第一起针三角14处于全高位置,第一半针推脚41转动一定角度,第一高面413与第三抵接部122接触,第一中间三角12处于半高位置,第一导针机头10能够进行双向吊目编织,如附图7所示;当第一顶推件32和第三顶推件42被顶起第二设定高度(对应第一驱动组件50的第一驱动位置55)时,第一起针推脚31继续转动一定角度,第一抵接部142与第一斜面311的最高处接触,第一起针三角14处于齐平位置,正面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正面齐平,第一半针推脚41继续转动一定角度,第三抵接部122位于第一凹槽416中,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全高位置,第一导向机头能够进行单向编织,第一起针三角14不参与编织,如附图8所示。

由于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自身无动力,需要第一驱动组件50或针踵的外力,因此,第一起针三角14与第一三角底板11之间设有第一复位件143,用于将第一起针三角14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如附图6所示;第二起针三角15与第一三角底板11之间设有第二复位件151,用于将第二起针三角15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如附图5所示,第一复位件143和第二复位件151可为弹簧。同理,第一起针推脚31上也需要设置第三复位件33,用于在第一顶推件32失去第一驱动组件50的作用力后将第一斜面311拉离第一抵接部142。

同理,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第一中间三角12、第一半针推脚41自身也无动力,需要第一驱动组件50的作用下动作,若第一半针推脚41和第一驱动组件50无直接连接,而是通过接触抵接进行力传递,则当第一驱动组件50离开第一半针推脚41,第一半针推脚41需要进行复位,第一半针推脚41的初始位置为第三抵接部与第三斜面相切或与第三斜面分离时的位置;因此,第一半针推脚41的中部设有第一复位弹簧43,具有带动第一半针推脚41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同理,第一中间三角12和第三销子121也无动力,当第一半针推脚41回到初始位置或位于第一凹槽中,第一中间三角12需要复位,因此,第三销子121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44,使得第一半针推脚41回到初始位置或位于第一凹槽时,第三销子121在第二复位弹簧44的作用下,向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靠近,第三抵接部122与第三斜面411的最低处接触,第一中间三角12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

同样的,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四起针三角25的初始位置为全高位置,手机套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第三起针三角24移动至齐平位置,第四起针三角25能够在针踵的作用下由全高位置移动至齐平位置,第三起针三角24与第二三角底板21之间设有第三复位件33,用于将第三起针三角24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第四起针三角25与第二三角底板21之间设有第四复位件,用于将第四起针三角25由齐平位置复位至全高位置。第三起针三角24的结构可与第一起针三角14的结构相同,第四起针三角25的结构可与第二起针三角15的结构相同,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的结构可与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的结构相同,因此,第三起针三角24的移动方式也与第一起针三角14的移动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三复位件33和第四复位件均可为复位弹簧。且,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中间三角22及其背后的三角控制机构和移动方式可与第一中间三角12及其背后的第一半针推脚41和移动方向相同,第二导针机头20也具有双向吊目编织模式,具体可参考上文中的第一中间三角12与第一起针三角14的配合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同理,第二顶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起针推脚上,第四顶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半针推脚上,第二顶推件和第四顶推件可为轴承或滚轮,以减小第二导针机头在做往复运动时,第二顶推件和第四顶推件与对应顶杆的摩擦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手套机,包括沿编织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针床(未画出),以及设置在针床下方的剪刀组件,剪刀组件能够沿第一编织方向和第二编织方向移动并夹持纱线。手套机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手套机机头组件、第一纱嘴和第二纱嘴,其中,第一导针机头10与其中一个针床对应设置,第二导针机头20与另一个针床对应设置,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能够相对针床沿同一编织方向移动,与第一纱嘴或第二纱嘴配合,分别编织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的缝口。

具体的,剪刀组件包括第一移动剪刀组60和第二移动剪刀组70,第一移动剪刀组60和第二移动剪刀组70组均包括勾刀、剪刀和夹持片。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剪刀组60位于针床的第一侧,第二移动剪刀组70位于针床的第二侧,第一移动剪刀组60和第二移动剪刀组70均能够沿第一编织方向和第二编织方向移动,且第一移动剪刀组60能够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剪切纱线并夹持纱线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第二移动剪刀组70能够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剪切并夹持纱线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如附图9中的具体示例所示,第一移动剪刀组60的初始位置位于针床的左侧,第二移动剪刀组70的初始位置位于针床的右侧,第一编织方向为从左到右,第二编织方向为从右到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剪刀组60的初始位置可位于针床的右侧,第二移动剪刀组70的初始位置可位于针床的左侧,第一编织方向为从左到右,第二编织方向为从右到左。

如附图5、附图6和附图8所示,手套机还包括与第一导针机头10的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对应的第一驱动组件50,第一驱动组件50包括第一电机51、第一顶杆52和第一凸轮53,第一电机51带动第一凸轮53转动,使得第一顶杆52具有第一休止位置54和第一驱动位置55,第一顶杆52位于第一休止位置54时,与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中的第一顶推件32接触并使得第一起针三角14背面的第一抵接部142与第一三角控制机构30中的第一斜面311分离,第一起针三角14处于全高位置;第一顶杆52位于第一驱动位置55时,顶升第一顶推件32使得第一抵接部142位于第一高面,第一起针三角14处于齐平位置。

具体的,第一凸轮53与第一电机51的第一输出轴511传动连接,第一凸轮53上设有能够使第一顶杆52到达第一休止位置54和第一驱动位置55的第一曲线槽531;第一顶杆52上设有第一斜槽522和第一凸起521,第一输出轴511穿过第一斜槽522且第一凸起521置于第一曲线槽531中,第一电机51转动使得第一凸起521沿第一曲线槽531移动,以改变第一凸起521与第一输出轴511的相对位置,驱动第一顶杆52在第一休止位置54和第一驱动位置55之间移动,第一起针三角14具有全高位置和齐平位置。

如前文,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中间三角12与第一起针三角14具有联动关系,使得第一顶杆52具有第一休止位置54、第一驱动位置55和第二驱动位置56,对应的,第一曲线槽531能够让第一顶杆52在第一休止位置54、第一驱动位置55和第二驱动位置56之间移动,具体的,第一曲线槽531包括由起始端到末端依次连通的第一曲线段532、第二曲线段533、第三曲线段534、第四曲线段535和第五曲线段536,第一曲线段532的起始端为第一曲线槽531的起始端,且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53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1,与第一顶杆52的第一休止位置54对应;第二曲线段533光滑连接在第一曲线段532和第三曲线段534之间,且由与第一曲线段532的连接端到与第三曲线段534的连接端,第二曲线段533与第一凸轮53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大,最小距离为La1,最大距离为La2,第三曲线段534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53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2,与第一顶杆52的第二驱动位置56对应;第四曲线段535光滑连接在第三曲线段534和第五曲线段536之间,且由与第三曲线段534的连接端到与第五曲线段536的连接端,与第一凸轮53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大,最小距离为La2,最大距离为La3,第五曲线段536的末端为第一曲线槽531的末端,且由与第四曲线段535的连接端到末端,第五曲线段536与第一凸轮53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3,与第一顶杆52的第一驱动位置55对应,满足以下关系:La1<La2<La3,由此,第一驱动位置55的高度高于第二驱动位置56的高度,第一顶杆52处于第一驱动位置55时第一顶推件32抬高的高度高于第一顶杆52处于第二驱动位置56时抬高的高度,第一顶杆52处于第一驱动位置55时第三顶推件42抬高的高度高于第一顶杆52处于第二驱动位置56时抬高的高度,由此,如附图6a和6b所示,第一凸起521在第一曲线段532,第一顶杆52位于第一休止位置54时,与第一顶推件32接触并使得第一抵接部142与第一斜面311分离,第三抵接部122与第三斜面411分离或与第三斜面411相切,第一起针三角14位于全高位置,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全高位置;如附图7a和7b所示,第一凸起521在第三曲线段534,第一顶杆52位于第二驱动位置56时,顶升第一顶推件32,使得第一抵接部142与第一斜面311相切或分离,第三抵接部122位于第一凸台415上,第一起针三角14位于全高位置,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半高位置;如附图8a和8b所示,第一凸起521在第五曲线段536,第一顶杆52位于第一驱动位置55时,顶升第一顶推件32,第一抵接部142位于第一斜面311的最高处,第三抵接部122位于第一凹槽416,第一起针三角14位于齐平位置,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全高位置。

同样的,手套机还包括与第二导针机头20的第二三角控制机构对应的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顶杆和第二凸轮,第二电机带动第二凸轮转动,使得第二顶杆具有第二休止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56,第二顶杆位于第二休止位置时,与第二三角控制机构中的第二顶推件接触并使得第二起针三角15背面的第二抵接部与第二顶推件中的第二斜面分离,第三起针三角24处于全高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二驱动位置56时,顶升第二顶推件使得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第二起针三角15处于齐平位置。由于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驱动组件50结构相同,驱动方式也相同,且,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中间三角22及其背后的三角控制机构、与第二驱动组件的配合方式可与上文的第一中间三角12及其背后的第一半针推脚41和与第一驱动组件50的配合方式相同,在第二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第二导针机头20也具有双向吊目编织模式,具体可参考上文中的第一中间三角12与第一起针三角14的配合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的手套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低叉手套编织方法,第一编织方向为食指3到无名指1的方向,第二编织方向为与第一编织方向平行且相反的方向,在附图9所示的具体示例中,食指3到无名指1的方向为从左到右,第一编织方向也为从左到右,第二编织方向为从右到左,针床的第一侧为左侧,第二侧为右侧,低叉手套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由于本实施例的手套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为独立编织,具有至少两股纱线,因此,在编织时,剪刀组件中的一个剪刀组同时剪断并夹持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下一待编织的位置;

编织无名指1、中指2、食指3:所述剪刀组件夹持至少两股纱线移动至无名指1的缝口初始位,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10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同步编织无名指1的缝口,缝口的编织方式为现有技术,即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使得两个针床上的钩针同时钩住同一根纱线,具体的,如附图9所示,第一编织方向为从左到右,第二编织方向为从右到左,第一侧为针床的左侧,第二侧为针床的右侧,第一移动剪刀组60位于针床的左侧,第二移动剪刀组70位于针床的右侧,编织无名指1前,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组60夹持至少两股纱线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至无名指1靠近针床第一侧的缝口初始位,即,第一移动剪刀组60夹持纱线位于无名指1的左侧,第一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从无名指1的左侧开始编织缝口。

无名指1的缝口编织完成后,剪刀组件放松纱线,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无名指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具体可为,第一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二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或者,第二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一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

完成无名指1的编织后,剪刀组件移动至无名指1的编织完成位,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中指2的缝口初始位,具体的,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组60移动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中指2靠近针床第一侧的缝口初始位,由于中指2在无名指1的左侧,且中指2的左侧无遮挡,因此,第一移动剪刀组60夹持纱线位于中指2的左侧,在此过程中,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跟随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移动,而后沿第一编织方向同步移动,同步编织中指2的缝口,具体的,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10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同步编织中指2的缝口,缝口的编织方式为现有技术,即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使得两个针床上的钩针同时钩住同一根纱线,由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从左往右进行缝口编织,中指2的缝口初始位也位于中指2的左侧,与第一移动剪刀组60的距离较短,形成的线头也较短。

中指2的缝口编织完成后,剪刀组件放松纱线,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中指2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具体可为,第一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二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或者,第二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一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

完成中指2的编织后,剪刀组件移动至中指2的编织完成位,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食指3的缝口初始位,具体的,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组60移动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食指3靠近针床第一侧的缝口初始位,由于食指3在中指2的左侧,且食指33的左侧无遮挡,因此,第一移动剪刀组60夹持纱线移动到食指3的左侧,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跟随所述第一移动剪刀移动,而后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10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同步编织食指3的缝口,由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从左往右进行缝口编织,食指3的缝口初始位也位于食指3的左侧,与第一移动剪刀组60的距离较短,形成的线头也较短。

缝口编织完成后,剪刀组件放松纱线,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食指3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直至食指3编织完成,具体可为,第一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二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或者,第二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一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

更进一步的,编织无名指1、中指2、食指3的步骤中,第一纱嘴、第二纱嘴、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均位于针床的第一侧,第一纱嘴携带纱线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同步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使得两个针床上的钩针同时钩住第一纱嘴携带的纱线,从而实现缝口编织;完成缝口编织后,第一纱嘴、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位于针床的第二侧,第一纱嘴携带纱线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第一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二导针机头20中的第三起针三角4处于齐平位置,不参与编织;第一纱嘴、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移动至针床的第一侧,第一纱嘴和第二纱嘴中的一者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一面,另一者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第二面,上述第一面包括分开编织的无名指1、中指2和食指3的第一面,上述第二面包括分开编织的无名指1、中指2和食指3的第二面。

由于本实施例的手套为低叉手套,因此,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还需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无名指1、中指2和食指3对应的三指掌部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具体可为,第一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二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或者,第二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一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

三指掌部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编织完成后开始编织小拇指4:剪刀组件剪切和夹持对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两股纱线,并移动至小拇指4的缝口初始位,如附图9所示,小拇指4位于无名指1的右侧,小拇指4的左侧有遮挡,右侧无遮挡,因此,第二移动剪刀组70夹持纱线移动到小拇指4的右侧,所述第一纱嘴或所述第二纱嘴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10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沿第二编织方向同步移动,同步编织小拇指4的缝口,由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从右往左进行缝口编织,小拇指4的缝口初始位也位于小拇指4的右侧,与第二移动剪刀组70的距离较短,形成的线头也较短。

小拇指4的缝口编织完成后,剪刀组件放松纱线,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分别与对应的纱嘴配合,独立编织小拇指4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具体可为,第一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二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或者,第二纱嘴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一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

编织小拇指4的步骤中,第一纱嘴、第二纱嘴、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均位于针床的第二侧,第一纱嘴携带纱线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同步沿第二编织方向移动,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使得两个针床上的钩针同时钩住第一纱嘴携带的纱线,从而实现缝口编织;完成缝口编织后,第一纱嘴、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位于针床的第一侧,第一纱嘴携带纱线与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沿第一编织方向移动,第一纱嘴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第一导针机头10中的第一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置,不参与编织;第一纱嘴、第一导针机头10和第二导针机头20移动至针床的第二侧,第一纱嘴和第二纱嘴中的一者与第一导针机头10配合编织第一面,另一者与第二导针机头20配合编织第二面。

而后进行无名指1、中指2、食指3和小拇指4对应的四指手掌6、大拇指5、五指手掌6的编织,在一些情况下,还包括罗口的编织,直至整个手套编织完成。而后进行大拇指5和手掌6的编织,直至整个手套编织完成;大拇指5的编织方式参考中指2或食指3的编织方式,手掌6的编织可为双向编织,参考上文描述的第一导针机头10对应编织第一面,第二导针机头20对应编织第二面的方式,也可为单向螺旋编织,采用常规手套编织方法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
  • 手套机机头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手套收集套装机构、手套压摞机构和手套编织-套装-压摞一体机
  • 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8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