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及使用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及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及使用方法涉及一种能够对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进行清理的机构及使用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在集泥区内上下浮动,将水流连同污泥残渣引流至其内进行清理,防止污泥残渣持续在污水中漂浮增加污水浊度,降低出水水质的清理机构。

背景技术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有1993座,在建的污水处理厂有1500余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有限。中小城镇的污水排放量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要改善我国水环境被污染和继续恶化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加快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以及国家完成COD减排指标的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已势在必行。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提标改造,可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提高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但是污水厂升级改造中面临用地问题,如何在固有土地基础上解决污水升级改造将是考验国内环保行业的一大难题。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传统的沉淀池流速慢、沉淀时间长,悬浮物的沉淀距离长,悬浮物易发生堵塞管道 和跑矾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另案提出了水平管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左侧设有进水口,进水口处连接管道混合器,所述管道混合器上设有加药口,加药口通过管道连接投药设备,所述沉淀池内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絮凝区,配水区,沉淀区和集水区,所述絮凝区的内腔设有絮凝反应器,絮凝反应器位于进水口的上方,所述絮凝区的顶端右侧设有配水花墙连通配水区,所述配水区的顶端右侧设有配水花墙连通水平管沉淀器,所述水平管沉淀器位于沉淀区的内腔上方,所述水平管沉淀器的下方设有集泥区,所述水平管沉淀器的顶端右侧设有配水花墙连通集水区。该装置应用哈真“浅层沉淀理论”缩短了悬浮物的沉淀距离,避免了悬浮物堵塞管道和跑矾现象的发生;悬浮物沉淀至集泥区产生污泥,大部分污泥会经由排泥管排出,而剩余的污泥残渣会悬浮在水中较为分散很难直接从排泥管排出,污泥残渣在后续污水冲击会持续在污水中漂浮,增加污水浊度,进而降低出水水质。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发明一种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及使用方法提供了一种通过自动伸缩杆带动残泥引流筒在集泥区内上下浮动,将水流连同污泥残渣引流至输泥管内进行清理的机构,能够防止污泥残渣持续在污水中漂浮增加污水浊度,降低出水水质。

本发明一种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由输泥管、残泥引流筒、支撑杆、残泥通槽、支撑板和自动伸缩杆组成,

支撑板置于输泥管内,所述支撑板和输泥管之间置有一组支撑杆,一组所述支撑杆由多个支撑杆组成,所述支撑杆一端和支撑板相连接,另一端和输泥管内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为圆形结构,所述支撑板的直径为输泥管内径的二分之一,

自动伸缩杆置于支撑板上,所述自动伸缩杆一端和支撑板相连接,

残泥引流筒置于自动伸缩杆上,所述残泥引流筒筒底和自动伸缩杆另一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残泥引流筒筒底位于输泥管内,所述残泥引流筒筒口穿过输泥管管口向上延伸,所述残泥引流筒的外径为输泥管内径的五分之三,

所述残泥引流筒侧壁开有一组残泥通槽,一组所述残泥通槽由多个残泥通槽组成,

优选的,所述残泥通槽靠近残泥引流筒筒底,所述残泥通槽为长条形结构,多个所述残泥通槽沿残泥引流筒周向等距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输泥管内壁开有滑动限位槽,所述滑动限位槽一端位于输泥管内,另一端和输泥管管口相齐平,所述滑动限位槽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所述滑动限位槽的宽度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减小,滑动限位杆置于残泥引流筒外壁上,所述滑动限位杆一端和残泥引流筒相连接,另一端可滑动的置于滑动限位槽内,所述滑动限位杆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残泥引流筒替换为引泥筒,所述引泥筒置于自动伸缩杆上,所述引泥筒筒底和自动伸缩杆另一端相连接,所述引泥筒的直径由筒底至筒口逐渐增大,所述引泥筒筒底位于输泥管内,所述引泥筒筒口穿过输泥管管口向上延伸,所述引泥筒侧壁开有一组残泥通槽,一组所述残泥通槽由多个残泥通槽组成,所述残泥通槽靠近引泥筒筒底,所述残泥通槽为长条形结构,多个所述残泥通槽沿引泥筒周向等距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残泥引流筒沿周向向内弧形凹陷形成引流筒避让部,所述弧形避让部靠近残泥引流筒筒底,所述弧形避让部上开有一组残泥通槽,一组所述残泥通槽由多个残泥通槽组成,所述残泥通槽为长条形结构,多个所述残泥通槽沿残泥引流筒周向等距分布,所述残泥通槽和引流筒避让部相对应;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安装在水平管沉淀池池底,使得输泥管管口和水平管沉淀池内的集泥区相连通,残泥引流筒伸进集泥区内,每个集泥区底部沿长度方向等距设有多个输泥管,再通过连接法兰将输泥管和输泥主管相连接;

2)当水平管沉淀池进行运行时,污水中的悬浮物经过沉淀下沉聚集到沉淀池内;

3)初始状态下,残泥引流筒伸出输泥管内,堆积的污泥从输泥管管口流入输泥管内排出;

4)污泥排出大部分后,剩余的污泥残渣悬浮在水中较为分散很难直接从排泥管排出,此时启动自动伸缩杆,自动伸缩杆来回伸缩带动残泥引流筒在集泥区内上下浮动,将水流连同污泥残渣引流至输泥管处;

5)部分残泥水流经由输泥管管口进入输泥管内直接排出,部分残泥水流由于流速较快先进入残泥引流筒内,再经由残泥引流筒上的残泥通槽进入输泥管内排出。

有益效果。

一、 能够在集泥区内上下浮动,将水流连同污泥残渣引流至输泥管内进行清理。

二、 能够防止污泥残渣持续在污水中漂浮增加污水浊度,降低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其中为:输泥管(1),残泥引流筒(2),支撑杆(3),残泥通槽(4),支撑板(5),自动伸缩杆(6),滑动限位杆(7),滑动限位槽(8),引泥筒(9),引流筒避让部(10),絮凝区(11),配水区(12),水平管沉淀器(13),集水区(14),连接法兰(15),集泥区(1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一种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是这样实现的:由输泥管(1)、残泥引流筒(2)、支撑杆(3)、残泥通槽(4)、支撑板(5)和自动伸缩杆(6)组成,

支撑板(5)置于输泥管(1)内,所述支撑板(5)和输泥管(1)之间置有一组支撑杆(3),一组所述支撑杆(3)由多个支撑杆(3)组成,所述支撑杆(3)一端和支撑板(5)相连接,另一端和输泥管(1)内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5)为圆形结构,所述支撑板(5)的直径为输泥管(1)内径的二分之一,

自动伸缩杆(6)置于支撑板(5)上,所述自动伸缩杆(6)一端和支撑板(5)相连接,

残泥引流筒(2)置于自动伸缩杆(6)上,所述残泥引流筒(2)筒底和自动伸缩杆(6)另一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残泥引流筒(2)筒底位于输泥管(1)内,所述残泥引流筒(2)筒口穿过输泥管(1)管口向上延伸,所述残泥引流筒(2)的外径为输泥管(1)内径的五分之三,

所述残泥引流筒(2)侧壁开有一组残泥通槽(4),一组所述残泥通槽(4)由多个残泥通槽(4)组成,

优选的,所述残泥通槽(4)靠近残泥引流筒(2)筒底,所述残泥通槽(4)为长条形结构,多个所述残泥通槽(4)沿残泥引流筒(2)周向等距分布;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16)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本用于平流管沉淀池集泥区(16)的污泥残渣清理机构安装在水平管沉淀池池底,使得输泥管(1)管口和水平管沉淀池内的集泥区(16)相连通,残泥引流筒(2)伸进集泥区(16)内,每个集泥区(16)底部沿长度方向等距设有多个输泥管(1),再通过连接法兰(15)将输泥管(1)和输泥主管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输泥主管和污泥池相连通,

2)当水平管沉淀池进行运行时,污水中的悬浮物经过沉淀下沉聚集到沉淀池内;

3)初始状态下,残泥引流筒(2)伸出输泥管(1)内,污泥逐渐堆积,进而从输泥管(1)管口流入输泥管(1)内排出;

4)污泥排出大部分后,剩余的污泥残渣悬浮在水中较为分散很难直接从排泥管排出,此时启动自动伸缩杆(6),自动伸缩杆(6)来回伸缩带动残泥引流筒(2)在集泥区(16)内上下浮动,将水流连同污泥残渣引流至输泥管(1)处;

优选的,所述自动伸缩杆(6)可设置时间间隔自动启动,进而定期对污泥残渣进行清理,或是在污泥堵塞输泥管(1)时进行疏通,

5)部分残泥水流经由输泥管(1)管口进入输泥管(1)内直接排出,部分残泥水流由于流速较快先进入残泥引流筒(2)内,再经由残泥引流筒(2)上的残泥通槽(4)进入输泥管(1)内排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输泥管(1)内壁开有滑动限位槽(8),所述滑动限位槽(8)一端位于输泥管(1)内,另一端和输泥管(1)管口相齐平,所述滑动限位槽(8)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所述滑动限位槽(8)的宽度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减小,滑动限位杆(7)置于残泥引流筒(2)外壁上,所述滑动限位杆(7)一端和残泥引流筒(2)相连接,另一端可滑动的置于滑动限位槽(8)内,所述滑动限位杆(7)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使用时,滑动限位槽(8)配合滑动限位杆(7),能够对残泥引流筒(2)进行限位导向,使得残泥引流筒(2)在上下浮动时更加稳定,不会偏移和输泥管(1)相接触堵住部分管口,影响排泥功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残泥引流筒(2)替换为引泥筒(9),所述引泥筒(9)置于自动伸缩杆(6)上,所述引泥筒(9)筒底和自动伸缩杆(6)另一端相连接,所述引泥筒(9)的直径由筒底至筒口逐渐增大,所述引泥筒(9)筒底位于输泥管(1)内,所述引泥筒(9)筒口穿过输泥管(1)管口向上延伸,所述引泥筒(9)侧壁开有一组残泥通槽(4),一组所述残泥通槽(4)由多个残泥通槽(4)组成,所述残泥通槽(4)靠近引泥筒(9)筒底,所述残泥通槽(4)为长条形结构,多个所述残泥通槽(4)沿引泥筒(9)周向等距分布;使用时,引泥筒(9)筒底偏小能够对从输泥管(1)管口流入的污泥进行避让,避免污泥通过残泥通槽(4)误流入残泥引流筒(2)内堆积堵塞,影响后续对污泥残渣的清理排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残泥引流筒(2)沿周向向内弧形凹陷形成引流筒避让部(10),所述弧形避让部靠近残泥引流筒(2)筒底,所述弧形避让部上开有一组残泥通槽(4),一组所述残泥通槽(4)由多个残泥通槽(4)组成,所述残泥通槽(4)为长条形结构,多个所述残泥通槽(4)沿残泥引流筒(2)周向等距分布,所述残泥通槽(4)和引流筒避让部(10)相对应;使用时,引流筒避让部(10)能够对从输泥管(1)管口流入的污泥进行避让,避免污泥通过残泥通槽(4)误流入残泥引流筒(2)内堆积堵塞,影响后续对污泥残渣的清理排出;

所述支撑板(5)为圆形结构,所述支撑板(5)的直径为输泥管(1)内径的二分之一的设计,能够使得支撑板(5)和输泥管(1)之间留出较大空隙,进而使得污泥能够顺利排出,避免污泥在支撑板(5)上堆积聚集堵塞输泥管(1);

所述残泥引流筒(2)筒底位于输泥管(1)内,所述残泥引流筒(2)筒口穿过输泥管(1)管口向上延伸的设计,能够在前期排出大量污泥时对污泥进行阻挡,防止大量污泥进入残泥引流筒(2)内逐渐堆积堵塞残泥通槽(4),影响后续对污泥残渣的清理;

所述残泥引流筒(2)的外径为输泥管(1)内径的五分之三的设计,能够使得残泥引流筒(2)和输泥管(1)之间留出空隙,进而使得污泥能够顺利排出,同时能够对自动伸缩杆(6)进行遮挡,防止污泥包裹住自动伸缩杆(6)阻碍其正常运作;

所述残泥通槽(4)靠近残泥引流筒(2)筒底,所述残泥通槽(4)为长条形结构,多个所述残泥通槽(4)沿残泥引流筒(2)周向等距分布的设计,能够在部分残泥水流由于流速较快先进入残泥引流筒(2)内后,再经由残泥引流筒(2)上的残泥通槽(4)进入输泥管(1)内排出;

所述自动伸缩杆(6)配合残泥引流筒(2),能够使得残泥引流筒(2)在集泥区(16)内上下浮动,加快其附近水流的速度,将水流连同污泥残渣引流至输泥管(1)内进行清理,防止污泥残渣持续在污水中漂浮增加污水浊度,降低出水水质;

达到能够通过自动伸缩杆(6)带动残泥引流筒(2)在集泥区(16)内上下浮动,将水流连同污泥残渣引流至输泥管(1)内进行清理,防止污泥残渣持续在污水中漂浮增加污水浊度,降低出水水质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置于”、“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折边连接、铆钉连接、销钉连接、粘结连接和焊接连接等固定连接方式,也可以是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铰链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或者一体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在描述的时候,为了简单明了,仅仅描述了与其他实施例之间的区别,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上述具体实施例本身也是独立的技术方案。

技术分类

0612011563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