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进笔结构及削笔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7-05 06:30:04


一种进笔结构及削笔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削笔机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进笔结构及削笔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进笔结构主要包括支架、转盘、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第一驱动轮安装在第一转轴上被第一转轴带动转动,第二驱动轮安装在第二转轴上被第二转轴带动转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位于转盘一侧,支架用来转动支撑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盘上位于所述的转盘一侧设有传动结构,转盘经该传动结构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传动连接,即转盘转动可带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跟着转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动分别带动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转动,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转动并以夹持的形式带动铅笔前进/后退,铅笔前进即进笔,铅笔后退即退笔,因此进笔结构具有进笔和退笔两个功能,而为了简化结构,进笔结构的转动一般由削笔机构转动时带动。

由于在削笔过程中,进笔到一定位置后,就会被顶住,此时削笔机构进行削笔来使铅笔呈锥形,那么由于顶住铅笔的这一段采用的是锥形,所以铅笔在被削的时候直径在变小,随着直径变小,那么铅笔前端就可以进一步前进,因此,目前的进笔过程大致是无阻挡的快进、然后被阻挡而停止、随着削笔直径变小则再继续前进,直至完成削笔,削好的铅笔前端为锥形,这就使得第一驱动轮和第二橡胶也需要同步适应铅笔的运动状态,若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一直转动,而不是跟随铅笔的运动状态作出适应性调整,那么就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比如铅笔无法前进,而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一直在转动,这样,铅笔与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之间存在很大的摩擦,从而影响铅笔的稳定性,不利于削笔,另外也产生很大的磨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的技术是通过设置离合结构来应对这种情况,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359795U所公开的削笔机用自动进笔机构,该削笔机用自动进笔机构的第一叶轮和第一叶轮轴之间通过离合器连接,进退笔时第一叶轮旋转并带动第一叶轮轴转动,削笔时第一叶轮和第一叶轮轴分离,第一叶轮无法带动第一叶轮轴转动,所述的离合器包括设于第一叶轮端面上的抱爪,所述的第一叶轮轴与所述的抱爪相对应的部分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所述的抱爪抱于所述的第一叶轮轴横截面为多边形的部分外,所述的抱爪靠近所述的第一叶轮轴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的凸起的一侧与所述的第一叶轮轴的外侧壁相接触,所述的抱爪的数量与所述的横截面的边数相对应,每个抱爪抱在相应的第一叶轮轴的侧边上,由前述可知,所述的削笔机用自动进笔机构通过削笔时第一叶轮和第一叶轮轴分离来使第一叶轮无法带动第一叶轮轴转动,分离的方式为所述的抱爪抱于所述的第一叶轮轴横截面为多边形的部分外。

上述为目前的进笔结构的大致结构及工作原理,由上述可知,目前主要通过在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上做改进来实现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适应削笔过程。本申请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本申请中将提出一种新的进笔结构,该进笔结构适应削笔过程的结构无需设置在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进笔结构,该进笔结构适应削笔过程的结构无需设置在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上;还提出一种削笔机,采用前述进笔结构。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提出一种进笔结构,包括离合传动结构、支架、转盘、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转盘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之间设有传动结构,第一驱动轮安装在第一转轴上被第一转轴带动转动,第二驱动轮安装在第二转轴上被第二转轴带动转动,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用于带动铅笔前进/后退,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与转盘连接,该离合传动结构用于将动力传输给转盘,转盘再将动力传输给第一转轴、第二转轴。

优选的,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采用利用摩擦连接传动和/或利用弹性凹凸配合连接传动的离合传动结构。这样设计后,结构简单的同时,还易于实现半联动状态,并且传动状态改变迅速、响应快,从而满足进笔速度的变化,半联动状态即打滑状态,所以上述结构也可以说是易于实现打滑状态。

优选的,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采用封闭式设计的离合传动结构。由于不是设置在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上,所以可以令离合传动结构采用封闭式设计,因此,这样设计后,有利于降低被铅芯沫等污染物污染的可能性,避免被铅芯沫等污染物污染,从而从结构上极大地降低离合传动结构打滑或卡死的可能性,从而保障耐久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按三层结构依序设置,第一层为离合传动结构,第二层为转盘,第三层为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构成的驱动部分。这样设计后,结构简单紧凑、方便布局,另外,动力传递路径较短,有利于提升传动效率。

优选的,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的动力输入位于第一层的远离第二层的一侧,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的动力输出位于第一层的另一侧,该动力输出用于带动转盘转动。一般来说,所述的动力输入为削笔机构的刀架,这是因为在削笔时,刀架为转动状态,那么利用刀架的转动带动,正好可以和削笔工作联动起来,因此,本改进这样设计后,一方面有利于布局削笔机构,另一方面有利于缩短动力传递路径,从而提升传动效率。

优选的,插笔孔依序穿过这三层到达削笔机的削笔机构。这样设计后,一方面有利于三层结构沿插笔方向紧凑设计,从而有利于缩短动力传递路径,进而提升传动效率,另一方面方便削笔机构、插笔孔的布置,提升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优选的,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之间可离合结合连接,第二传动件与转盘连接,第一传动件用于输入动力并通过可离合结合连接带动第二传动件转动,第二传动件用于输出动力给转盘。这样设计后,零部件较少,有利于结构简单紧凑。

优选的,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轴向套接。这样设计后,有利于离合传动结构实现扁平状设计,也就是说有利于控制离合传动结构的轴向尺寸。

优选的,第一传动件的内周壁面与第二传动件的外周壁面之间设有离合件,该离合件被支撑在第一传动件的内周壁面与第二传动件的外周壁面之间,该离合件用于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之间传递动力。这样设计后,传动力较强,有利于传动工作稳定可靠、耐久性好。

优选的,第一传动件的内周壁面与第二传动件的外周壁面之间设有弹性凹凸配合结构,该弹性凹凸配合结构用于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之间传递动力,并且当第二传动件因进笔受阻而作用力增大时,第二传动件可克服所述的弹性而使弹性凹凸配合结构中凹部和凸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凹部和凸部的数量均至少为一个。这样设计后,弹性凹凸配合结构不同于摩擦结构,凹部和凸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需要较大的力,因此本改进使得离合传动结构具有更高的传动力。

优选的,相邻凹部之间设有过渡段,凸部从一凹部出来后经过过渡段再进入相邻的另一凹部,在经过过渡段时,过渡段与凸部之间弹性抵接并可相对滑动。这样设计后,一方面具有更高的传动力,另一方面,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在产生转速差时,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相对转动的平滑性较好,有利于更加精细地转速变化,减少跳动。

优选的,各凹部设于第一传动件的内周壁面,各凸部设于第二传动件的外周壁面。这样设计后,一方面便于生产制造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比如采用注塑工艺制造,另一方面方便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之间的装配,也就是说前述这样改进后,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更加容易实现轴向套接可转动配合。

优选的,还包括盖,该盖罩住第一传动件,盖与第一传动件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腔,该空腔容纳所述的第二传动件,盖设有穿过孔,第二传动件经该穿过孔与转盘连接。这样设计后,简单地实现了一个封闭式设计的离合传动结构,并且轴向尺寸较小,结构较为简单。

优选的,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转轴部,第二转轴部与第一传动件之间可离合传动连接,第二转轴部位于穿过孔内侧,并且第二转轴部的直径大于穿过孔的直径。这样设计后,一方面,由于第二转轴部的直径大于穿过孔的直径,所以借助穿过孔的污染物想要到达可离合传动连接部位,需要经过第二转轴部与穿过孔之间的间隙,因此增加了进入难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封闭性,另一方面,从前述可知,结构非常简单。

优选的,第二转轴部的位于转盘的这一侧设有凹陷,凹陷的直径大于穿过孔的直径。这样设计后,一方面,当污染物借助穿过孔想要到达可离合传动连接部位时,污染物会掉落到凹陷内,因此进一步增加了进入难度,从而更有利于提升封闭性,另一方面,从前述可知,结构非常简单。

优选的,转盘的直径大于穿过孔的直径。这样设计后,一方面,当污染物借助穿过孔想要到达可离合传动连接部位时,污染物首先得经过转盘与盖的围绕穿过孔的环形部分之间的间隙,因此更进一步增加了进入难度,从而更有利于提升封闭性,另一方面,从前述可知,结构非常简单。

优选的,转盘与第二传动件之间分别设有相向凸出设置的第一连轴部和第二连轴部,第一连轴部与第二连轴部相互套接传动,并且第一连轴部插入到凹陷中。这样设计后,一方面,由于第一连轴部与第二连轴部相互套接传动,所以传动面较大,因此增强了传动能力,结构耐久可靠,另一方面,由于第一连轴部插入到凹陷中,所以轴向尺寸较小。

优选的,盖的位于转盘的这一侧设有围绕转盘周向设置的支撑部,该支撑部作为支架。这样设计后,巧妙地解决了支架的设置问题,将支架与盖做成一个部件,不仅结构简单紧凑,而且方便生产装配。

优选的,盖的位于转盘的这一侧面设有围绕转盘周向设置的环形周壁,该环形周壁与转盘周向可转动配合。这样设计后,环形周壁可对转盘做一定的转动支撑,一方面有利于转盘的转动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具有环形周壁的转动配合,所以转盘不用做的太厚,有利于减小尺寸,再一方面,由于具有环形周壁的转动配合,所以转盘可承受较大的力,在承受较大的力时,也不会发生横向跑偏的问题。

优选的,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之间设有第一转轴部和第一转轴配合孔,第一转轴部与第一转轴配合孔可转动套接以形成可相对转动的转动部,或者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之间设有第一转轴部和第三转轴部,第一转轴部的通孔与第三转轴部可转动套接以形成所述的转动部;插笔孔的一段穿过所述的转动部到达第一传动件的远离转盘的这一侧。这样设计后,一方面,由于第一转轴部与第一转轴配合孔可转动套接,或者第一转轴部的通孔与第三转轴部可转动套接,所以有利于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之间的转动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的可转动套接,也方便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之间的装配,只要借助所述的可转动套接轴向配合即可。

优选的,第一传动件的位于第二传动件的这一侧设有向第二传动件凸出设置的第一转轴部,第二传动件的位于第一转轴部的这一侧设有第一转轴配合孔或者第三转轴部。这样设计后,有利于控制轴向尺寸,使得离合传动结构更加扁平化。

优选的,第一转轴部的端面围绕插笔孔设有环形部,该环形部用于阻挡铅芯沫。这样设计后,当削笔机构一头的污染物想要进入凸部和凹部配合环形腔时,污染物会被环形部挡住,因此增加了进入难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封闭性,另一方面,从前述可知,结构非常简单。

优选的,所述的环形部的端面与第二传动件的位于第一转轴部的这一侧的侧面可转动配合。这样设计后,当削笔机构一头的污染物想要进入凸部和凹部配合环形腔时,污染物还需要穿过环形部与所述的侧面之间的间隙,因此进一步增加了进入难度,从而更有利于提升封闭性,另一方面,从前述可知,结构非常简单。

优选的,第一转轴部设有用于连接动力输入端的插孔。这样设计后,有利于控制轴向尺寸,有效利用第一转轴部所占用的空间。

优选的,第一传动件包括底壁和圆柱形周壁,底壁的外端面作为轴向定位面,该轴向定位面用于与动力输入端轴向定位连接。这样设计后,有利于方便装配,也就是说,在装入削笔机时,第一传动件套装在动力输入端,安装过程非常方便。

优选的,插笔孔的穿过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的这段记为下段,插笔孔的穿过转盘部分的这段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所述的下段的直径。这样设计后,污染物较难从插笔孔的穿过转盘部分的这段与下段之间的衔接处进入,有利于提升离合传动结构的封闭性能。

优选的,铅笔前进/后退的轴线与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的转动轴线为同一轴线。这样设计后,一方面有利于结构紧凑,另一方面有利于动力地传递,使得铅笔前进/后退工作稳定性较好。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进行了巧妙地设计,所设置的离合传动结构是与转盘连接,该离合传动结构用于将动力传输给转盘,转盘再将动力传输给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因此,一方面,动力借助离合传动结构,在转盘处产生一个速度变化,从而实现进笔结构适应削笔过程,与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无关,另一方面,转盘可设计为始终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良好啮合,保障了转盘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的动力传递,再一方面,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无需为设置离合传动结构而设计结构、增大尺寸等复杂设计,因此简化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结构,再一方面,采用本发明的方案,离合传动结构由于不受限于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所以离合传动结构的尺寸可以做的较大,有利于提升传动能力、耐久性和可靠性,因此本发明显著区别于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削笔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去掉部分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去掉顶盖后的俯视图。

图4为A-A向剖视图。

图5为图3去掉内盖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去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去掉转盘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去掉盖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去掉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一种离合传动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1为图10以底视视角展示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一种离合传动结构俯视图。

图13为B-B向剖视图。

图14为另一种离合传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另一种离合传动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6为再一种离合传动结构的第二传动件打立体示意图(以底视视角展示)。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转盘、3-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5-第一传动轮、6-第二传动轮、7-第一驱动轮、8-第二驱动轮、9-传动螺旋齿条、10-插笔孔、11-第一传动件、12-第二传动件、13-弹性离合件、14-凹部、15-凸部、16-过渡段、17-盖、17.1-支撑部、18-顶盖、19-内盖、20-穿过孔、21-第二转轴部、22-凹陷、23-第一连轴部、24-第二连轴部、25-环形周壁、26-第一转轴部、27-第三转轴部、28-环形部、29-外端面、30-下段、31-上段、32-刀、33-刀架、34-电动马达、35-电池、36-插孔、37-输出齿轮、38-齿轮传动结构、39-活动舌部、40-触动开关、41-削笔锥形模具、42-动力输入端、43-摩擦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它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它技术方案。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一种削笔机,它包括壳体1、削笔机构和本发明公开的进笔结构,按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进笔结构、削笔机构上下分布,壳体1的顶端设有插笔孔10的插入口,插入口作为插笔孔10的整个孔段的组成部分,削笔机构设有刀架33和刀32,刀架33设有削笔锥形模具41,刀32与刀架33连接并随刀架33一起转动,该一起转动使得刀32可对插入在削笔锥形模具41中的铅笔进行削笔工作,刀架33的转动可以采用手动驱动方案,也可以采用电动驱动的方案,本例中主要举例一种电动驱动的方案,即刀架33由电动驱动。

如图2至9所示,该电动驱动方案具体包括电动马达34、电池35、齿轮传动结构38、活动舌部39和触动开关40,电池35用于供电,电动马达34的输出轴连接有输出齿轮37,输出齿轮37经齿轮传动结构38将动力传递给刀架33,活动舌部39的伸缩端设于插入口内,当铅笔插入插入口内时,首先会与伸缩端接触并推动活动舌部39横向运动,从而令活动舌部39触动触动开关40,触动开关40接通后,电动马达34工作,触动开关40例如微动开关或位置开关等。

壳体1自上而下依序包括顶盖18、内盖19,顶盖18与内盖19之间设置活动舌部39,内盖19内侧则进一步设置有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等相关的进笔结构。

如图4至9所示,所述的进笔结构包括离合传动结构、支架、转盘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第一驱动轮7和第二驱动轮8,转盘2与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之间设有传动结构,第一驱动轮7安装在第一转轴3上被第一转轴3带动转动,第二驱动轮8安装在第二转轴4上被第二转轴4带动转动,第一驱动轮7、第二驱动轮8用于带动铅笔前进/后退,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与转盘2连接,该离合传动结构用于将动力传输给转盘2,转盘2再将动力传输给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由附图所示可见,该离合传动结构与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没有动力连接,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的转速变化由转盘2的转速变化来提供,而转盘2的转速变化则受控于该离合传动结构。

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离合传动结构,例如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采用利用摩擦连接传动和/或利用弹性凹凸配合连接传动的离合传动结构。

对于摩擦连接传动,可以设置为周向摩擦连接传动,也可以设置为端面摩擦连接传动等,还可以结合弹性凹凸配合连接传动来设置摩擦连接传动,因此,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总之,凡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离合传动结构均可应用于本发明。

优选的,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采用封闭式设计的离合传动结构。该封闭式设计并非要求绝对的封闭,而是指设置有相关结构,该相关结构用来阻挡污染物进入离合结合腔。当然,若可设置为更好地密封,则更佳,但这样可能导致结构复杂和/或成本升高和/或生产装配复杂。

优选的,如图2至4所示,进笔结构相当于一个独立模组设置在削笔机构上侧,该进笔结构分为大致的三层结构,自下而上,第一层为离合传动结构,第二层为转盘2,第三层为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构成的驱动部分。

优选的,为了令结构紧凑以及方便设置插笔孔10,插笔孔10依序穿过这三层到达削笔机的削笔机构。

优选的,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的动力输入位于第一层的远离第二层的一侧,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的动力输出位于第一层的另一侧,该动力输出用于带动转盘2转动。这样设计,可令动力传递路径更短。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如图10至13所示的离合传动结构,该离合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之间可离合结合连接,第二传动件12与转盘2连接,第一传动件11用于输入动力并通过可离合结合连接带动第二传动件12转动,第二传动件12用于输出动力给转盘2。所述的输入动力例如刀架33提供的转动,结构上例如刀架33与第一传动件11传动连接,刀架33转动带动第一传动件11转动。

所述的第一传动件11和所述的第二传动件12轴向套接,这样令轴向尺寸更为紧凑。

对于摩擦连接传动,例如第一传动件11的内周壁面与第二传动件12的外周壁面之间设有弹性离合件13,该弹性离合件13被弹性支撑在第一传动件11的内周壁面与第二传动件12的外周壁面之间,该弹性离合件13用于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之间传递动力。这样,当削笔过程中,铅笔遇阻无法快速进入时,甚至铅笔会处于停留状态,只有铅笔被削笔变小直径后才能慢慢地随着削笔过程前进,此时,由于转盘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第一驱动轮7和第二驱动轮8对铅笔前进遇阻所产生的反向作用力的传递,该反向作用力使得第二传动件12转动遇阻,当反向作用力大于摩擦连接传动的摩擦力时,第二传动件12相对第一传动件11将产生相对运动,从运动形式上也可以理解为相互打滑,这样就产生了本申请想要的速度差,从而令所述的进笔结构能够适应削笔过程。

对于弹性凹凸配合结构连接传动,例如第一传动件11的内周壁面与第二传动件12的外周壁面之间设有弹性凹凸配合结构,该弹性凹凸配合结构用于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之间传递动力,并且当第二传动件12因进笔受阻而作用力增大时,第二传动件12可克服所述的弹性而使弹性凹凸配合结构中凹部14和凸部15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凹部14和凸部15的数量均至少为一个。因此,当第二传动件12转动遇阻时,通过克服凹部14和凸部15配合的阻力来实现相对运动,从而令所述的进笔结构能够适应削笔过程。

如图10、12所示,弹性凹凸配合结构可以进一步设置过渡部分,从而令相对转动更为平滑,例如相邻凹部14之间设有过渡段16,凸部15从一凹部14出来后经过过渡段16再进入相邻的另一凹部14,在经过过渡段16时,过渡段16与凸部15之间弹性抵接并可相对滑动。过渡段16与凸部15之间可以有一定的摩擦,并非光滑,从而利用该摩擦使运动更为平滑。

为了更加方便生产制造,例如各凹部14设于第一传动件11的内周壁面,各凸部15设于第二传动件12的外周壁面。

所述的封闭式设计,例如还包括盖17,该盖17罩住第一传动件11,盖17与第一传动件11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腔,该空腔容纳所述的第二传动件12,盖17设有穿过孔20,第二传动件12经该穿过孔20与转盘2连接。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封闭式设计,例如第二传动件12包括第二转轴部21,第二转轴部21与第一传动件11之间可离合传动连接,第二转轴部21位于穿过孔20内侧,并且第二转轴部21的直径大于穿过孔20的直径。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封闭式设计,例如第二转轴部21的位于转盘2的这一侧设有凹陷22,凹陷22的直径大于穿过孔20的直径。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封闭式设计,例如转盘2的直径大于穿过孔20的直径。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封闭式设计,例如转盘2与第二传动件12之间分别设有相向凸出设置的第一连轴部23和第二连轴部24,第一连轴部23与第二连轴部24相互套接传动,并且第一连轴部23插入到凹陷22中。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简化结构,提升结构的紧凑性,例如如图5至7所示,盖17的位于转盘2的这一侧设有围绕转盘2周向设置的支撑部17.1,该支撑部17.1作为支架。如图5至7所示,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支撑部17.1上,支撑部17.1设置孔或槽来转动配合安装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的两端。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使得转盘2转动更为稳定,例如如图6、7所示,盖17的位于转盘2的这一侧面设有围绕转盘2周向设置的环形周壁25,该环形周壁25与转盘2周向可转动配合。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使得第一传动件11与第二传动件12之间转动配合更加方便装配和转动稳定,例如第一传动件11与第二传动件12之间设有第一转轴部26和第一转轴配合孔,第一转轴部26与第一转轴配合孔可转动套接以形成可相对转动的转动部,或者,例如第一传动件11与第二传动件12之间设有第一转轴部26和第三转轴部27,第一转轴部26的通孔与第三转轴部27可转动套接以形成所述的转动部;而插笔孔10的设置,则为:插笔孔10的一段穿过所述的转动部到达第一传动件11的远离转盘2的这一侧。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使得第一传动件11与第二传动件12套接后的轴向尺寸减小,例如第一传动件11的位于第二传动件12的这一侧设有向第二传动件12凸出设置的第一转轴部26,第二传动件12的位于第一转轴部26的这一侧设有第一转轴配合孔或者第三转轴部27。如图10至13所示为第一转轴部26与第三转轴部27可转动套接配合的附图展示。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封闭式设计,例如如图4、10、13所示,第一转轴部26的端面围绕插笔孔10设有环形部28,该环形部28用于阻挡铅芯沫。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使得动力输入端42与第一传动件11套接后的轴向尺寸减小,例如如图4、11、13所示,第一转轴部26设有用于连接动力输入端42的插孔36,动力输入端42即刀架33的上端,刀架33的上端插入配合在插孔36中,从而使得刀架33转动带动第一传动件11转动。

由于进笔机构与削笔锥形模具41为衔接关系,本申请人设计时为了衔接紧凑,从而使得铅笔在被进笔机构传送过来后能够马上插入削笔锥形模具41,因此削笔锥形模具41开口插入在插孔36中,铅芯沫还可能从衔接处往外泄漏,因此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以解决前述问题,使得既衔接紧凑,又有利于密封式设计,具体来说,第一传动件11包括底壁和圆柱形周壁,底壁的外端面29作为轴向定位面,削笔锥形模具41设有周向部,该轴向定位面与周向部轴向定位连接,一方面方便装配,另一方面,设置周向部与轴向定位面相贴配合,该相贴配合有利于防止泄漏,另外,结合环形部28与围绕第三转轴部27的环形端面可转动相贴配合以及第三转轴部27插入在第一转轴部26的通孔中,从而更好地防止在衔接处出现泄漏问题。

通过本申请人的进一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封闭式设计,例如如图4所示,插笔孔10的穿过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的这段记为下段30,插笔孔10的穿过转盘2部分的这段记为上段31,上段31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所述的下段30的直径,附图中所示为等于。

如图3、4所示,铅笔前进/后退的轴线与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的转动轴线为同一轴线。这样设计后,一方面有利于结构紧凑,另一方面有利于动力地传递,使得铅笔前进/后退工作稳定性较好。

如图5、6所示,所述的传动结构包括设于转盘2的传动螺旋齿条9、设于第一转轴3的第一传动轮5、设于第二转轴4的第二传动轮6,转盘2转动时带动传动螺旋齿条9旋转,传动螺旋齿条9旋转经第一传动轮5上的齿、第二传动轮6上的齿将动力传递,同时改变了传动方向,从而适应本公开的铅笔前进/后退的轴线与所述的离合传动结构的转动轴线为同一轴线的结构设计。

由前述可知,如图10至13所示为一种离合传动结构,该一种离合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之间为离合腔,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之间设置的弹性离合件13包括一端固定、另一端为可弹性摆动的凸部15,第一传动件11的内周壁设置对应的凹部14,弹性离合件13设置在第二传动件12周向,所述的一种离合传动结构的弹性离合件13具有一端支撑,因此更容易产生弹性摆动,从而使凸部15容易从凹部14中离开进入相邻的下一个凹部14,因此不容易卡住或者说卡死。

如图14、15所示为另一种离合传动结构,该另一种离合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之间为离合腔,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之间设置的弹性离合件13包括大致居中设置的凸部15,第一传动件11的内周壁设置对应的凹部14,弹性离合件13设置在第二传动件12周向,弹性离合件13与第二传动件12周向之间设置弹性避让空间,附图所示的弹性避让空间为周向闭环孔。所述的另一种离合传动结构具有两端支撑,因此可设置更大的弹性支撑力,另外,由于凸部15是居中设置,所以凸部15也容易从凹部14中离开进入相邻的下一个凹部14,另外,所述的另一种离合传动结构可设置的更为对称。

所述的另一种离合传动结构也可设置过渡段16,过渡段16也可以作为摩擦部分。

如图16所示为再一种离合传动结构,与前述两种相比,主要的区别点在于,第一传动件11和第二传动件12之间采用摩擦连接传动,并且离合部分并非设置在周向,而是设置在端面,即第一传动件11底壁的内端面与第二传动件12的摩擦端面43摩擦连接传动,摩擦端面43的具体设置例如图16所示的向所述的内端面凸出设置的柱体,该柱体围绕第二传动件12周向设置,该柱体的下端面作为所述的摩擦端面43。

在理解本发明时,若有需要,上述结构可参考其它实施例/附图一并理解,这里不加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用于举例说明的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026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