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车辆用灯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7:41


车辆用灯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灯具,公知有尾灯、停车灯、转向灯那样的多个功能灯一体化而成的组合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59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车辆用灯具中,要求灯具整体的紧凑化以及轻型化。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紧凑化以及轻型化的车辆用灯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车辆用灯具具备:一个光源,其具有划分为能够独立地发光的多个区段的发光层;以及控制部,其通过进行从多个上述区段中选择发光的上述区段的控制和所选择的上述区段的亮度及发光的时机的至少一方的控制,来使上述发光层以不同的发光状态发光。

另外,优选上述发光层使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来形成。

另外,优选上述光源配置在车辆的沿后部窗的外周的区域,多个上述区段划分为沿上述后部窗的外周延伸的方向即外周方向排列。

另外,优选上述光源具有向上述发光层供给电力的电极,上述电极具有外周侧电极,该外周侧电极以沿上述外周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比上述发光层更靠上述后部窗的外周侧。

另外,优选上述电极具有与上述区段对应地配置的区段电极,上述区段电极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朝向上述外周侧电极延伸出而与该外周侧电极连接。

另外,优选上述发光层具有沿与上述外周方向交叉的方向并排配置有两个上述区段的区域,上述区段电极包括与上述区域的两个上述区段中的一方的上述区段对应地配置的第一区段电极、以及与另一方的上述区段对应地配置的第二区段电极,上述第一区段电极的上述连接部配置在上述第一区段电极中的上述外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上述第二区段电极的上述连接部配置在上述第二区段电极中的上述外周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

另外,优选上述后部窗具有车辆的色彩从外周朝向内侧而逐渐变淡的分级区域,上述发光层与上述分级区域对应地形成为,发光量从上述后部窗的外周朝向内侧而逐渐变少。

另外,优选还具备遮光部,从车辆的驾驶席侧观察时,该遮光部覆盖上述光源中形成有上述发光层的区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能够实现紧凑化以及轻型化的车辆用灯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车辆用灯具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3中的箭头方向观察到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发光区域的图。

图6是表示控制部的一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发光层的发光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发光层的发光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发光层的发光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发光层的发光状态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人员能够置换而且容易置换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左右各方向是车辆用前照灯搭载在车辆上的车辆搭载状态的方向,表示从驾驶席观察车辆的行进方向的情况下的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与铅锤方向平行,左右方向为水平方向。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M的一例的立体图,表示从后方观察车辆M的状态。车辆M具备车体1、行驶装置2、以及车辆用灯具100。

车体1支撑于行驶装置2,且具有后部门3。后部门3例如使用钢板、铝板等形成。在后部门3设有后部窗4。后部窗4例如使用玻璃等形成。后部门3和后部窗4例如是组装分别独立地形成的构件而成的结构。后部窗4例如是角部带有圆形的矩形状。后部窗4在外周部分、也就是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左边、右边以及下边形成有分级区域5。在从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下,分级区域5形成为,车体1的色彩从后部窗4的外周部朝向内侧逐渐变淡。

车辆用灯具100粘贴在后部窗4的车窗侧的表面4a。车辆用灯具100配置在车辆M的沿后部窗4的外周的区域。例如,车辆用灯具100配置在沿后部窗4的下边4b的区域,具有沿下边4b延伸的形状。车辆用灯具100成为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从下边4b向左边4c及右边4d侧弯曲的形状。

车辆用灯具100具有与头灯的点亮连动而点亮的尾灯、与制动装置的工作连动而点亮的停车灯、为了示出车辆M的行进方向而点亮的后转向信号灯、在车辆M的门开锁时等点亮的欢迎灯等多个功能。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的一例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车辆用灯具100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图3中的箭头方向观察到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2至图4所示,车辆用灯具100具备光源10、控制部20、以及遮光部30。

光源10具有基体部11、发光层12、以及电极13。基体部11为板状,支撑发光层12及电极13。基体部11具有沿后部窗4的下边4b、左边4c、右边4d的形状。发光层12例如使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来形成。

发光层12形成为沿后部窗4的外周的帯状的区域。发光层12具有多个单位发光层12T。单位发光层12T例如形成为三角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状、椭圆形状、其它多边形状等其它形状。

发光层12与后部窗4的分级区域5对应地形成为,发光量从后部窗4的外周朝向内侧而逐渐变少。该情况下,发光层12形成为,例如单位发光层12T的面积从后部窗4的外周部朝向内侧而逐渐变小。另外,发光层12形成为,例如相邻的单位发光层12T彼此的间隔从后部窗4的外局部朝向内侧而逐渐变大。由此,发光层12与分级区域5对应地形成为,光量从后部窗4的外周部朝向内侧而逐渐变少,因此提高外观性。

发光层12具有多个发光区域12R。多个发光区域12R以沿后部窗4的外周延伸的方向(以下表述为“外周方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配置。各发光区域12R划分成能够独立地发光的多个区段12S。这样,发光层12以多个发光区域12R包括多个区段12S的方式划分区段12S。各区段12S设定在包括多个单位发光层12T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发光区域12R分别具有两个区段12S。各发光区域12R的两个区段12S沿与外周方向交叉的方向并排配置。各发光区域12R的两个区段12S的形状以及面积也可以不同。以下,存在将两个区段12S中的靠近后部窗4的外周的一侧的区段12S表述为第一区段S1、将另一方的区段12S表述为第二区段S2的情况。

电极13向发光层12供给电力。电极13具有外周侧电极14和区段电极15。外周侧电极14例如与未图示的电源部、控制部20等连接。外周侧电极14以沿外周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比发光层12更靠后部窗4的外周侧。例如,外周侧电极14沿基体部11中的后部窗4的下边4b侧的端边11b配置。在从车辆M的后方观察的情况下,外周侧电极14例如是被后部门3或其它不透明材隐藏的状态,无法从车辆M的外部目视。外周侧电极14沿基体部11的端边11b延伸。通过沿后部窗4的下边4b侧的端边11b配置外周侧电极14,从而不会使外周侧电极14的引绕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够连接外周侧电极14和车体1侧。另外,由于沿配置车辆用灯具100的后部窗4的外周的形状设有外周侧电极14,因此能够在外观上不明显。

区段电极15与区段12S对应地配置。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发光区域的图。区段电极15包括与第一区段S1对应地配置的第一区段电极15a、以及与第二区段S2对应地配置的第二区段电极15b。换言之,能够将设有区段电极15的区域作为区段12S。也就是,能够将设有第一区段电极15a的区域作为第一区段S1,将设有第二区段电极15b的区域作为第二区段S2。

第一区段电极15a以及第二区段电极15b分别具有连接部15c、15d。连接部15c从第一区段电极15a朝向外周侧电极14延伸出而与该外周侧电极14连接。另外,连接部15d从第二区段电极15b朝向外周侧电极14延伸出而与该外周侧电极14连接。

第一区段电极15a的连接部15c配置在第一区段电极15a中的外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侧。另外,第二区段电极15b的连接部15d配置在第二区段电极15b中的外周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侧。因此,能够有效地灵活利用发光区域12R内的中央部分的空间作为第一区段S1以及第二区段S2。

图6是表示控制部20的一例的框图。如图6所示,控制部20具有点亮控制部21和存储部22。点亮控制部21控制发光层12的点亮状态。点亮控制部21通过进行从多个区段12S中选择发光的区段12S的控制、和所选择的区段12S的亮度及发光的时机的至少一方的控制,来使发光层12以不同的发光状态发光。

存储部22存储与车辆用灯具100的动作相关的程序、数据等。例如,存储部22存储与发光层12的发光状态相关的数据。与发光状态相关的数据包括例如关于发光的区段12S的对象数据、与区段12S的亮度相关的亮度数据、以及与区段12S的发光的时机相关的时机数据。这些对象数据、亮度数据以及时机数据按发光状态设定。在使发光层12以预定的发光状态发光的情况下,点亮控制部21使用对应的对象数据、亮度数据以及时机数据来控制发光层12的发光状态。

遮光部30设为,从车辆M的驾驶席侧观察时,覆盖光源10中形成有发光层12的区域。遮光部30具有基体部31和遮光图案32。基体部31是具有与后部窗4的下边4b、左边4c、右边4d对应的形状的板状,能够使由发光层12产生的光透过。遮光图案32与发光层12的图案对应地形成,遮挡由发光层12产生的光。通过设有遮光部30,能够抑制由发光层12产生的光照射至驾驶席侧。

图7至图10是表示发光层12的发光状态的一例的图。例如,如图7所示,点亮控制部21通过遍及发光层12的整体地以预定的亮度发光,从而能够形成发光状态LS1。该情况下,点亮控制部21以使全部区段12S发光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以使全部区段12S以同一亮度以及同一时机发光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发光状态LS1下,发光层12整体成为点亮区域Al。

另外,点亮控制部21使发光层12中的与一部分区段12S对应的区域从发光状态LS1熄灭,由此,例如如图8所示,能够形成包括点亮区域A2和熄灭区域B2的发光状态LS2。该情况下,点亮控制部21再次选择点亮的区段12S,且以使选择的区段12S以同一亮度以及同一时机发光的方式进行控制。此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以分别按发光区域12R熄灭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发光区域12R中的ー个区段12S设为点亮区域A2,将另一个区段12S设为熄灭区域B2。

另外,点亮控制部21使一部分区段12S的发光量从发光状态LS2増大,并熄灭一部分区段12S,由此,如图9所示,能够形成比发光状态LS1、LS2更亮的状态的包括点亮区域A3和熄灭区域B3的发光状态LS3。该情况下,点亮控制部21再次选择点亮的区段12S,将选择的区段12S控制为比发光状态LS2更高的亮度,且以同一时机发光。在发光状态LS3下,存在一个区段12S为点亮区域A3、另一个区段12S为熄灭区域B3的发光区域12R。这样,通过按区段12S来调整发光状态,从而能够形成更加多彩的发光状态。

另外,点亮控制部21在发光状态LS2下使处于点亮状态的点亮区域A2熄灭、使处于熄灭状态的熄灭区域B2点亮,由此例如如图10所示,能够形成使点亮区域和熄灭区域相对于发光状态LS2反转的发光状态LS4。该情况下,点亮控制部21仅选在发光状态LS2下未选择的区段12S,且以使选择的区段12S以同一亮度以及同一时机发光的方式进行控制。发光状态LS4的点亮区域A4在发光状态LS2下是熄灭区域B2。另外,发光状态LS4的熄灭区域B4在发光状态LS2下是点亮区域A2。

对于这样形成的发光状态LS1~LS4,例如在作为欢迎灯而发光的情况下能够为发光状态LS1、在作为尾灯而发光的情况下能够为发光状态LS2、作为停车灯而发光的情况下能够为发光状态LS3、在作为后转向信号灯而发光的情况能够为发光状态LS4。此外,发光状态LS1~LS4与灯功能的对应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也可以是其它组合。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具备:ー个光源10,其具有划分为能够独立地发光的多个区段12S的发光层12;以及控制部20,其通过进行从多个区段12S中选择发光的区段12S的控制和所选择的区段12S的亮度及发光的时机的至少一方的控制,来使发光层12以不同的发光状态发光。

根据该结构,车辆用灯具100能够利用一个光源10形成与多个功能灯相应的多个发光状态。由此,不需要独立地搭载与多个功能灯相应的结构,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00的紧凑化以及轻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中,发光层12使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来形成。由此,能够利用一个光源10容易地形成与多个功能灯相应的多个发光状态。另外,由于能够将发光层12形成得较薄,因此能够将搭载车辆用灯具100的部位选择为宽幅。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中,光源10配置在沿车辆M的后部窗4的外周的区域,多个区段12S以沿外周方向排列成一列的方式划分。由此,发光状态在外周方向上变化,因此能够容易区别不同的发光状态。另外,在将车辆用灯具100配置在沿后部窗4的外周的区域的情况下,能够确保从驾驶席的向车辆后方的视野,并且具有作为灯具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中,光源10具有向发光层12供给电力的电极13,电极13具有外周侧电极14,该外周侧电极14以沿后部窗4的外周延伸的状态配置在比发光层12更靠后部窗4的外周侧。这样,通过以沿后部窗4的外周延伸的状态配置外周侧电极14,从而不会使外周侧电极14的引绕的结构复杂化,能够连接外周侧电极14与后部门3侧的电源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中,电极13具有与区段12S对应地配置的区段电极15,区段电极15具有连接部15c、15d,该连接部15c、15d朝向外周侧电极14延伸出而与该外周侧电极14连接。由此,能够抑制电极13的引绕的结构复杂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中,发光层12具有沿与外周方向交叉的方向并排配置有两个区段12S的发光区域12R,区段电极15包括与发光区域12R的两个区段12S中的第一区段S1对应地配置的第一区段电极15a、以及与第二区段S2对应地配置的第二区段电极15b,第一区段电极15a的连接部15c配置在第一区段电极15a中的外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第二区段电极15b的连接部15d配置在第二区段电极15b中的外周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由此,能够有效地灵活利用发光区域12R内的中央部分的空间作为第一区段S1以及第二区段S2。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中,后部窗4具有车辆M的色彩从外周朝向内侧而逐渐变淡的分级区域5,发光层12与分级区域5对应地形成为,发光量从后部窗4的外周朝向内侧而逐渐变少。由此,在使发光层12发光时,不进行复杂的控制,能够形成具有与分级区域5对应的分级的发光状态,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0还具备遮光部30,在从车辆的驾驶席侧观察时,遮光部30覆盖光源10中形成有发光层12的区域。由此,能够抑制由发光层12产生的光照射至驾驶席侧。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加以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车辆用灯具100配置在后部窗4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限定于此。车辆用灯具100例如也可以配置在车体1的后部、车体1的前部等、与后部窗4不同的部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车辆用灯具100配置在包括后部窗4的下边的区域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车辆用灯具100例如也可以一个一个地配置在包括后部窗4的左边以及右边的区域,也可以配置在包括后部窗4的上边的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与发光区域12R对应地划分区段12S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区段12S能够在发光层12划分为任意的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发光状态LS1~LS4的每个,以使发光的区段12S未变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点亮控制部21也可以使发光的区段12S为变化的发光状态。例如,在将发光层12设为发光状态LS1的情况下,也可以使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区段12S首先点亮,使从中央部朝向左右点亮的区段12S逐渐增加。由此,能够以从发光层12的中央部向左右扩展的方式形成发光状态LS1,提高外观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后部门3和后部窗4独立地形成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后部门3和后部窗4也可以是由树脂等一体成型的结构。在这样构成的后部门3以及后部窗4中,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配置车辆用灯具100。

符号的说明

A1、A2、A3、A4—点亮区域,B2、B3、B4—熄灭区域,M—车辆,S1—第一区段,S2—第二区段,LS1、LS2、LS3、LS4—发光状态,1—车体,2—行驶装置,3—后部门,4—后部窗,4a—表面,4b—下边,4c—左边,4d—右边,5—分级区域,10—光源,11、31—基体部,11b—端边,12—发光层,12R—发光区域,12S—区段,12T—单位发光层,13—电极,14—外周侧电极,15—区段电极,15a—第一区段电极,15b—第二区段电极,15c、15d—连接部,20—控制部,21—点亮控制部,22—存储部,30—遮光部,32—遮光图案,100—车辆用灯具。

相关技术
  • 车辆用灯具的控制装置、车辆用灯具系统及车辆用灯具的控制方法
  • 车辆用灯具系统、车辆用灯具的控制装置及车辆用灯具的控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87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