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端子和螺旋弹簧的探针。端子呈板状,与螺旋弹簧卡合而被支承。在端子的前端部设置有电极接触部。电极接触部触抵到检查对象的电极而与其接触。通过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超过规定值而使端子向板宽方向倾斜,由此电极接触部在电极上滑动接触而对电极进行滑触(wiping)。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928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探针根据检查对象的电极的个数而设置有多个。多个探针分别具备端子和螺旋弹簧。因此,各端子都需要螺旋弹簧,存在成本增高的问题。另外,端子的形状受到螺旋弹簧的形状的制约,这也成为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外壳体;内壳体,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向进退方向移动;端子,保持于所述内壳体,使前端部从所述内壳体的端面突出;和施力构件,配置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对所述内壳体向前进侧施力,在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中的一方设置有卡合部且在另一方设置有卡合承受部,所述卡合承受部与所述卡合部滑动接触而使所述内壳体向与所述进退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可实现成本的降低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内壳体位于前进位置时卡合部被前方卡合承受部接纳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内壳体从前进位置向退回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卡合部与卡合承受部滑动接触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内壳体位于退回位置时卡合部被后方卡合承受部接纳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内壳体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方案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构成为,

(1)具备:外壳体;内壳体,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向进退方向移动;端子,保持于所述内壳体,使前端部从所述内壳体的端面突出;和施力构件,配置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对所述内壳体向前进侧施力,在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中的一方设置有卡合部且在另一方设置有卡合承受部,所述卡合承受部与所述卡合部滑动接触而使所述内壳体向与所述进退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内壳体除了能够相对于外壳体向进退方向移动以外,还能够向与进退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因此,保持于内壳体的端子也能够向与进退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由此,端子的前端部能够触抵连接对象而与其滑动接触,能够对连接对象进行滑触。

这里,由于端子保持于内壳体,施力构件保持在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因此,能够设为使端子与施力构件不互相影响的结构。并且,保持于内壳体的端子的个数也与施力构件无关,能够自由地设定。因而,能够简化包括端子在内的连接器的结构,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2)优选所述外壳体具有与所述内壳体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圆周面,与所述进退方向交叉的方向是沿着所述圆周面的周向。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内壳体能够沿着外壳体的圆周面在周向上旋转,因此,与内壳体相对于外壳体向径向等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大型化。

(3)也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是将所述圆周面的轴心作为中心轴的螺旋弹簧,所述内壳体绕着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中心轴隔开间隔地具有多个端子保持部。

根据上述结构,即便在多个端子保持部分别保持端子的情况下,也无需设置多个施力构件,优选的是,能够由一个施力构件来负责。其结果是,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成本的降低。

(4)也可以是,所述卡合承受部在所述另一方中沿着与所述进退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槽状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卡合承受部的结构的复杂化。

(5)也可以是,在所述另一方设置有与所述卡合承受部中的位于所述前进侧的端部连通的槽状的前方卡合承受部,所述前方卡合承受部沿着所述进退方向延伸,在所述内壳体位于前进位置时接纳所述卡合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内壳体位于前进位置时,沿着进退方向延伸的前方卡合承受部接纳卡合部,因此,在端子开始滑触动作之前的期间,施力构件能够蓄积作用力而达到适于端子进行滑触的接触压力。

(6)也可以是,在所述另一方设置有与所述卡合承受部中的位于所述前进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通的槽状的后方卡合承受部,所述后方卡合承受部沿着所述进退方向延伸,在所述内壳体位于退回位置时接纳所述卡合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内壳体位于退回位置时,沿着进退方向延伸的后方卡合承受部接纳卡合部,因此,在端子完成滑触动作而使装入有连接器的模块等锁定于对方侧的模块的情况下,能够使内壳体在因锁定机构的公差等产生的可动范围内移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具体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例示,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在包含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如图1所示具备外壳体20、内壳体60、螺旋弹簧50、多个端子80及多个限动件90。另外,连接器10被装入到未图示的模块中。模块与未图示的对方侧的模块嵌合而连接。模块及对方侧的模块通过分别设置的锁定部来保持彼此的连接状态。在对方侧的模块设置有成为端子80的连接对象的对方连接部11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例示了电路基板100上的导电电路作为对方连接部110。

如图2所示,内壳体60被装入到外壳体20中。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50夹在内壳体60与外壳体20之间配置。内壳体60相对于外壳体20能够向根据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而从外壳体20前进的前进位置(参照图2、图3、图4)与抵抗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而退回到外壳体20的内侧的退回位置(参照图6)相对地移动。

另外,多个端子80保持于内壳体60。多个限动件90按各端子80来设置,用于限制各端子80从内壳体60的脱落。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相当于内壳体60相对于外壳体20的进退方向,将内壳体60的前进侧设为前侧(参照附图中的箭头F)。另外,周向是绕着连接器10的轴心AX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轴心AX是连接器10中的与前后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相当于外壳体20及内壳体60的径向中心。

<外壳体>

外壳体2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外壳体20呈帽状,具有圆板状的背面部21和从背面部21的外周向前方突出的圆筒状的外周部22。在背面部21的前面的中心部突出设置有圆环状的外侧弹簧装配部23。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50的后述的外侧装配部51嵌合在外侧弹簧装配部23的凹陷内而被支承。

在背面部21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贯通设置有多个电线插通孔24。各电线插通孔24在背面部21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三处。各电线插通孔24形成为在周向上长的长孔状。与端子80连接的电线200带有游隙地穿过各电线插通孔24。

外周部22在内周具有圆周面25。在外周部22的圆周面25上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凹陷设置有多个卡合承受部26。各卡合承受部26在外周部22的圆周面25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三处。卡合承受部26形成为沿着与前后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呈槽状延伸的形状。具体而言,卡合承受部26如图5所示以随着朝向后方而向周向上的一侧(图5的右侧)位移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

在外周部22的圆周面25上,在各卡合承受部26的后方凹陷设置有多个后方卡合承受部27。后方卡合承受部27在外周部22的圆周面25上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前端呈弯曲状与卡合承受部26连通且后端沿着周向被闭塞。后方卡合承受部27与电线插通孔24配置于在周向上彼此重叠的位置处。后方卡合承受部2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卡合承受部26的倾斜方向上的长度短。

在外周部22的圆周面25上,在各卡合承受部26的前方凹陷设置有多个前方卡合承受部28。前方卡合承受部28在外周部22的圆周面25上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后端呈弯曲状与卡合承受部26连通且前端呈台阶状与后述的限动件承受部29的台阶部31连通。前方卡合承受部28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卡合承受部26的倾斜方向上的长度短。

在外周部22的圆周面25上,在各前方卡合承受部28的前方凹陷设置有多个限动件承受部29。限动件承受部29在外周部22的圆周面25上从前方卡合承受部28向前方呈槽状延伸,前端在外周部22的前端开口。如图1所示,限动件承受部29具有向周向扩宽的剖面矩形的台阶部31。

<内壳体>

内壳体6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所示,内壳体60形成为圆柱状,嵌合在外壳体20内。内壳体60的外周面能够沿着外壳体20的圆周面25在周向上滑动。内壳体60在前面具有沿着径向的端面61。在内壳体60的径向中心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贯通的轴心孔62。在内壳体60上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端子保持部63。各端子保持部63在内壳体60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三处。如图3所示,端子保持部63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孔,在延伸的方向的途中具有向前方突出的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矛状件64。在内壳体60组装于外壳体20的状态下,端子保持部63与电线插通孔2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同轴上。

如图7所示,在内壳体60的后面开设有后视观察呈圆环状的嵌合凹部65。嵌合凹部65在轴心孔62所在的内壳体60的轴心AX具有中心。外壳体20的外侧弹簧装配部23与嵌合凹部65嵌合而插入到嵌合凹部65中。各端子保持部63比嵌合凹部65靠径向外侧配置。

在内壳体60的后面上的嵌合凹部65的里面开设有后视观察呈圆环状的内侧弹簧装配部66。内侧弹簧装配部66与嵌合凹部65同心,在内壳体60的轴心AX具有中心。如图3所示,内侧弹簧装配部66从嵌合凹部65的里面向前方长长地延伸,在内壳体60的前后中间部处前端被闭塞。螺旋弹簧50的后述的内侧装配部52嵌合装配到内侧弹簧装配部66中。内侧弹簧装配部66的径向上的开口宽度与螺旋弹簧50的线径对应。

如图1所示,在内壳体60的外周面的后端部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突出设置有多个卡合部67。各卡合部67在内壳体60的外周面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三处。卡合部67形成为剖面圆形的销状,向径向外侧突出。卡合部67配置为在内壳体60组装于外壳体20的状态下能够向前方卡合承受部28、卡合承受部26及后方卡合承受部27各自的内侧移动。卡合部67与端子保持部63配置于在周向上彼此重叠的位置处。

<螺旋弹簧>

作为螺旋弹簧50,例示了金属制的压缩盘簧。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50在后端部具有装配到外壳体20的外侧弹簧装配部23的凹陷内的外侧装配部51,在前端部具有装配到内壳体60的内侧弹簧装配部66内的内侧装配部52。外侧装配部51的外周面沿着外侧弹簧装配部23的凹陷的内周面配置。内侧装配部52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分别沿着内侧弹簧装配部66的内周面及外周面配置。在内壳体60位于前进位置时,螺旋弹簧50在外壳体20与内壳体60之间以自然状态或稍微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如图2所示,内壳体60的前部从外壳体20向前方突出配置。相对于此,在内壳体60位于退回位置时,螺旋弹簧50在外壳体20与内壳体60之间以被强力压缩的状态配置。内壳体60相较于位于前进位置时而言以从外壳体20稍稍突出或者整体退缩到外壳体20内的方式配置。

<端子>

端子80为导电性优异的金属制,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形状。如图3所示,端子80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引板状或销状的连接部81和位于连接部81的后方且压接在电线200的端部的筒状的压接部82。端子80通过插入端子保持部63内并在连接部81的后端卡止矛状件64,由此防脱地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3内。在端子80卡止于矛状件64的状态下,连接部81的前端从内壳体60的端面61向前方突出配置。与压接部82连接的电线200被从内壳体60的后面向后方引出。另外,在内壳体60组装于外壳体20的状态下,电线200被从外壳体20的电线插通孔24向后方引出。

<限动件>

限动件9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所示,形成为能够与外壳体20的限动件承受部29嵌合的形状。限动件90具有从主体部分向周向的两侧伸出这样的形状的扩宽部91。限动件90的扩宽部91压入限动件承受部29的台阶部31而被固定。

<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首先,将与电线200的端部连接的端子80穿过外壳体20的电线插通孔24,从该状态起向内壳体60的端子保持部63插入与电线200的端部连接的端子80并使其保持于端子保持部63。接着,一边在外壳体20与内壳体60之间夹着螺旋弹簧50一边从前方将内壳体60向外壳体20的外周部22的内侧嵌入。此时,将内壳体60的卡合部67插入到外壳体20的前方卡合承受部28中。接着,向限动件承受部29压入限动件90。如图3及图4所示,通过卡合部67从后方与限动件90抵接,由此限制内壳体60从外壳体20向前方的脱落。内壳体60通过被螺旋弹簧50施力而能够维持卡合部67抵接于限动件90的状态。这样,内壳体60被留置在使前部侧相对于外壳体20突出的前进位置。

接着,将模块与对方侧的模块嵌合。在模块的嵌合开始时,端子80的连接部81触抵对方连接部110,使得内壳体60抵抗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而后退。在内壳体60后退的期间,卡合部67在前方卡合承受部28中向后方移动,且螺旋弹簧50被压缩而在螺旋弹簧50中蓄积作用力。端子80的连接部81承受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而逐渐提高针对对方连接部110的接触压力。

当模块的嵌合进展时,如图5所示,卡合部67进入卡合承受部26而在卡合承受部26的槽面上滑动。由此,对内壳体60赋予旋转力,使得内壳体60相对于外壳体20绕着轴心AX进行旋转。当内壳体60旋转时,内壳体60的端子保持部63中保持的端子80也绕着轴心AX发生位移,端子80的前端部一边承受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一边在对方连接部110的表面上向周向的一侧滑动。由此,对方连接部110的表面被滑触而除去氧化被膜等。

另外,在模块的嵌合进展的期间,外壳体20的背面部21的前面与内壳体60的后面彼此接近,内壳体60朝向退回位置移动。当模块正规地与对方侧的模块嵌合时,两模块通过相互的锁定部的卡止作用而保持为嵌合状态。此时,外壳体20的背面部21的前面与内壳体60的后面接近且相面对,外壳体20的外侧弹簧装配部23与嵌合凹部65嵌合。这样,内壳体60达到退回位置,如图6所示,卡合部67进入后方卡合承受部27。由于后方卡合承受部27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不对内壳体60赋予旋转力。因此,内壳体60维持为不绕着轴心AX进行旋转的状态。相对于此,两模块能够在锁定部的公差等可动范围内向前后方向进行位移。由此,内壳体60能够在退回位置处相对于外壳体20向前后方向移动。在内壳体60在退回位置处移动的期间,端子80的连接部81能够维持在固定位置与对方连接部110接触的状态。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内壳体60除了能够相对于外壳体20向前后方向移动以外,还能够沿着周向进行移动,因此端子80的前端部能够在对方连接部110的表面上滑动来进行滑触。

另外,由于多个端子80保持于内壳体60,螺旋弹簧50配置在外壳体20与内壳体60之间,因此,端子80的形状、配置不受螺旋弹簧50的影响。其结果是,能够简化包括端子80在内的连接器10的结构,进而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尤其是,无需针对多个端子80设置多个螺旋弹簧50,能够由一个螺旋弹簧50来负责,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壳体60能够在外壳体20的圆周面25的内侧沿着周向进行旋转。因此,与内壳体60相对于外壳体20向径向等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器10的大型化。

另外,在内壳体60位于前进位置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前方卡合承受部28接纳卡合部67,因此,在端子80开始滑触动作之前的期间,螺旋弹簧50能够蓄积作用力而达到适于端子80进行滑触的接触压力。

进而,在内壳体60位于退回位置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后方卡合承受部27接纳卡合部67,因此,在端子80完成滑触动作而使装入有连接器10的模块锁定于对方侧的模块的情况下,能够使内壳体60在因锁定部的公差等产生的可动范围内移动。其结果是,端子80的连接部81能够与对方连接部110良好地接触。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全部为例示,并非是限制性的内容。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凸状的卡合部形成于内壳体,凹状的卡合承受部形成于外壳体。然而,根据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凸状的卡合部形成于外壳体,凹状的卡合承受部形成于内壳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壳体能够相对于外壳体向前后方向及与径向正交的周向移动。然而,根据其他实施方式,内壳体只要能够相对于外壳体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内壳体能够相对于外壳体向径向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端子的连接对象是作为电路基板的对方连接部。然而,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端子的连接对象不局限于电路基板,例如也可以是连接端子、母线。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然而,根据其他实施方式,只要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配置施力构件即可,例如也可以配置板簧、缓冲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一个连接器设置有一个施力构件。然而,根据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一个连接器设置多个施力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20…外壳体

21…背面部

22…外周部

23…外侧弹簧装配部

24…电线插通孔

25…圆周面

26…卡合承受部

27…后方卡合承受部

28…前方卡合承受部

29…限动件承受部

31…台阶部

50…螺旋弹簧(施力构件)

51…外侧装配部

52…内侧装配部

60…内壳体

61…端面

62…轴心孔

63…端子保持部

64…矛状件

65…嵌合凹部

66…内侧弹簧装配部

67…卡合部

80…端子

81…连接部

82…压接部

90…限动件

91…扩宽部

100…电路基板

110…对方连接部

200…电线

AX…轴心

F…前侧

相关技术
  •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
  •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
  • 连接器盖以及连接器与连接器盖的组装结构
  • 面板连接器、转接连接器、面板-转接连接器组件及RU箱
  • 插入式连接器的母连接器以及插入式连接器
  • 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具有带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公连接器组件和母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设备、公连接器组件、母连接器组件以及用于组装连接器设备的方法
  • 第一连接器壳体、第二连接器壳体、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组合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648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