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水龙头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9:36


一种水龙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出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龙头。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有漱口或洗脸功能的水龙头,其往往设置有开口分别朝上和朝下的两个出水口,其中,开口朝下的出水口用于满足普通冲洗需求,开口朝上的出水口用于满足漱口或洗脸需求,但由于朝上的开口容易存在积灰和水垢积累的现象,因此存在影响水质安全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在出水体的同一侧设置出水口的情况,其结构通常采用以下两种:第一种,出水体的同一侧开设有前后设置的两个出水口,两个出水口均能够输出水流,通过旋转出水体即可实现在两个出水口朝上时开启其中一个出水口以用于满足漱口或洗脸需求以及在两个出水口朝下时开启另一个出水口以用于满足普通冲洗需求;第二种,出水体的同一侧开设有一个出水口,出水体通过旋转实现出水口朝上或朝下,以分别用于满足漱口或洗脸需求及普通冲洗需求。上述第一种结构中,出水体需开设两个出水口,两个出水口所占用的面积较大、开模复杂且制造成本高,此外,由于两个出水口前后布置,因此,位于后侧的出水口容易在水压较小时无法可靠地将水流朝前方输送,导致用户需要将身体进行前移,影响使用体验,而且结构美观性欠佳;第二种结构中,出水口只能输出普通水柱或只能输出气泡水,使用时漱口/洗脸需求及普通冲洗需求均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且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效果不佳,此外,该结构中,由于出水口始终与龙头本体内的水路连通,因此,为了避免出水口朝侧部喷射水流,出水体相对龙头本体转动时需要关闭龙头本体的阀门,直到出水体转动到位才允许阀门再次开启,操作繁琐,使用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水龙头,其出水组件具有两条出水路,两条出水路单独出水且出水口独立设置,能够方便地用于实现输出不同形态的水流以满足不同使用目的的冲洗需求,两个出水口同轴设置,出水组件侧壁的开口结构简单、开模方便且美观度好,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轻松地切换不同出水路,切换过程中,出水路能够自行关闭并防止水槽周边的环境被淋湿。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龙头,包括:龙头本体,其设有水平或倾斜向上延伸的过水部;所述过水部设有过水路;出水组件,其转动连接于所述过水部的端部,其设有第一分水口、第二分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分水口和所述第二分水口沿与所述出水组件的转动轴垂直的方向相对设置且其二者适于在所述出水组件转动时切换连通所述过水路;所述第一出水口环绕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外周设置,其与所述第一分水口连通形成有第一出水路;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分水口连通形成有第二出水路;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分水口连通所述过水路时倾斜朝向前下方以及在所述第二分水口连通所述过水路时倾斜朝向前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组件的转动轴与所述过水部的延伸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过水部包括沿其轴向延伸的凸部;所述凸部的侧壁具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设有用于构成所述过水路的出水端口的过水口;所述出水组件设有凹部;所述凹部绕所述出水组件的转动轴与所述凸部转动配合,其侧壁与所述密封部抵接且设有所述第一分水口和所述第二分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组件包括:分水体,其设有所述凹部且其与所述凸部轴向限位的转动连接;出水体,其固定地套设于所述分水体外且与所述分水体配合形成有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分水口和所述第二分水口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其朝向所述过水部的一端与所述过水部抵接,其侧壁设有安装槽;出水元件,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其内设有第三水道和第四水道;所述第三水道围绕所述第四水道的外周设置,其与所述第一水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出水路,其内设有起泡结构,其出水端口构成了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四水道与所述第二水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出水路,其出水端口构成了所述第二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水道的出水端凸出于所述第三水道的出水端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第一螺接件;所述凸部侧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第一螺接件与所述分水体螺接且一端伸入至所述导向槽以使所述分水体与所述凸部建立轴向限位的转动连接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第二螺接件和装饰盖;所述出水体远离所述龙头本体的一端设有装配槽;所述第二螺接件位于所述装配槽内且螺接所述出水体和所述分水体;所述装饰盖匹配盖封所述装配槽的开口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定位销和弹性件;所述过水部设有沿周向间隔布设的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出水组件设有平行于所述出水组件的转动轴延伸的销槽;所述定位销滑设于所述销槽;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销槽槽底和所述定位销,以使所述定位销在所述过水路切换连通所述第一分水口和所述第二分水口时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插接。

进一步地,所述龙头本体包括:外管,其顶部设有倾斜向上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内壁设有朝向其端面的第一限位面;过水件,其包括沿轴向彼此相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止转插接于所述延伸段内且外侧壁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第二部分伸出所述延伸段且构成所述凸部;所述过水件与所述延伸段配合形成所述过水部,所述过水件内设有所述过水路;第三螺接件,其与所述延伸段内壁螺接且与所述第一限位面分别抵接所述环形凸缘的两端;内管,其形状匹配地套接于所述外管内且相对所述外管固定,其位于所述延伸段内的部分与所述过水件密封插接,其管道连通所述过水路。

进一步地,所述龙头本体还包括第四螺接件;所述第四螺接件螺接于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延伸段的部分外;所述延伸段内壁还设有朝向其端面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一部分分别抵接所述第四螺接件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竖直延伸;所述龙头本体还包括:安装座,其安装于外部的基台,其顶部设有竖直延伸的安装孔;连接座,其底部与所述安装孔螺接,且内设有连接通道;所述第二连接段密封插接于所述连接通道内且沿竖直方向相对所述连接通道固定;限位件,其沿竖直方向限位地套设于所述连接座外壁,其侧壁设有弹性卡扣;所述第一连接段套设于所述连接座外周且底端与所述安装座顶端抵接,其侧壁设有供所述弹性卡扣卡接的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稳流元件;所述稳流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出水路内,其内设有弹性部和过水通道;所述弹性部适于根据水压改变所述过水通道的过流面积。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出水组件与过水部转动连接,出水组件内设有第一出水路和第二出水路,第一出水路和第二出水路具有独立的出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切换不同的出水模式时,通过转动出水组件,即可切换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出水,具体地,当需要下出水时,转动出水组件至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倾斜朝向前下方,以使第一分水口、第一出水路连通过水路,且第二分水口关闭,此时,水流由第一出水口流出,用户可在第一出水口下方接水或进行冲洗操作;当需要上出水时,转动出水组件至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倾斜朝向前上方,以使第一分水口关闭,且第二分水口、第二出水路连通过水路,此时,水流由第二出水口流出形成斜抛出水轨迹,用户通过弯腰使脸部靠近该出水轨迹,即可用口接水、进行漱口或实施洗脸操作;操作过程中,用户只需通过操作出水组件,使其相对龙头本体转动,即可实现水路切换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操作方便,易于使用,此外,实施切换操作时,原本与过水路连通的第一分水口或第二分水口在转动的过程中,其与过水路连通的面积必然会逐渐减小直至断开连通,因此,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转动至朝向龙头本体两侧时不会向外输出水流,水槽周边的环境不会被淋湿,也就保证了达成水路切换目的只需旋转出水组件即可,而无需对龙头本体的阀门进行关闭,操作便捷、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更高。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出水口环绕第二出水口的外周设置,即,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同轴设置,因此,工艺上,出水组件的开模更为简单、制造成本更低;结构上,出水组件的外部结构更为简约、美观,符合大众审美;功能上,可根据普通冲洗及漱口或洗脸冲洗的用水需要,在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安装相应的出水器以实现输出不同的水花,例如,在第一出水口安装气泡部件,可在节省水资源的情况下提供冲洗力度较大的水流来满足日常的普通冲洗需求。

2.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沿出水组件的转动轴垂直的方向相对设置,因此,第一分水口、第二分水口以及过水路的出水端口的中心轴线均与出水组件的转动轴垂直,过水部的出水方向与出水组件的转动方向垂直,因此,操作过程中,出水组件的转动操作不受过水路的出水水压影响,操作更为省力。

3.出水组件的转动轴与过水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出水组件始终同轴于龙头本体,结构的整体性更佳,此外,具备该关系下的出水组件,其操作原则较符合大众的预判和使用习惯,即使用户第一次面对该龙头,也能快速判断出出水组件的操作方式,方便用户进行操作。

4.凸部和凹部的转动配合,提升了出水组件相对龙头本体转动的稳定性;在凸部的外壁设置密封部,以简单的结构,使得过水口能够与第一分水口或第二分水口密封对接,确保过水路与第一出水路或第二出水路能够密封连通。

5.分水体与凸部轴向限位的转动连接且形成有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出水体固定套设于分水体外,因此,出水体将分水体隐藏于其内侧、提升了结构的美观度,又由于出水体朝向过水部的一端与过水部抵接,因此,出水体与龙头本体之间的配合度较高、缝隙小,整体性更好;出水体在其内与分水体配合形成有用于分水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出水元件安装于安装槽且设有第三水道和第四水道,第三水道和第四水道分别与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连通形成第一出水路和第二出水路,水路分段形成,有利于方便结构成型。通过在第三水道内设置起泡结构,使得水龙头的下出水水流能够充分的融合空气,提升水流冲刷力度,减少用水量,节省水资源。

6.第四水道的出水端凸出于第三水道的出水端设置,在上出水状态下,第四水道形成的抛物线出水轨迹能够到达的高度更高,因而,能够降低用户使用时的弯腰程度,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此外,将第四水道的出水端凸出于第三水道的出水端设置,还能够防止由第四水道输出的水流被引流至第三水道的出水面,保证第四水道的出水流量不受损失。

7.第一螺接件与分水体螺接且一端伸入至导向槽,其与导向槽配合对分水体的转动进行导向和轴向限位,结构简单、拆装便捷。

8.采用第二螺接件固定出水体和分水体,结构简单、拆装便捷;第二螺接件位于装配槽内,装饰盖可对装配槽的开口端进行盖封,外观上,用户只能观察到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而不能观察到任何连接结构,使得水龙头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观赏效果。

9.通过在过水部上设置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以及在出水组件上设置销槽,并在销槽内对应设置定位销和弹性件,使得出水组件相对龙头本体转动到位时,能够准确且稳定地停靠于对应的周向位置;转动过程中,定位销与第一定位槽或第二定位槽的配合,会形成一定的档位感且能够发出相应的啪嗒声,提示用户已经转动到位,使得用户具有良好的操作体验;此外,该定位结构的设置,使得出水组件相对龙头本体的转动方向可以不被限定,用户操作的自由度更高。

10.龙头本体中,由于过水件第一部分止转插接于延伸段内,因此过水件相对延伸段沿周向固定,又由于环形凸缘的两端分别由第一限位面和第三螺接件抵接,第三螺接件与延伸段内壁螺接,因此过水件相对延伸段固定,过水件以简单的结构固定于延伸段,拆装方便;内管与过水件内的过水路连通且用于过水,外管无需用于过水,其不会因为水压变化而产生窜动,因此,外管、内管及过水件的连接结构稳定性佳,能够防止漏水。

11.第四螺接件套设于内管外且与内管螺接固定,其两端分别由第二限位面和第一部分的端面抵接,因此,第四螺接件和内管的顶部相对过水件和延伸段固定,内管的结构稳定性好,其与过水件的水路连通效果良好,不易漏水。

12.连接座的底部与安装孔螺接,因此,连接座相对安装座固定;第二连接段密封插接于连接通道且沿竖直方向彼此相对固定,内管与连接通道连通且固定;限位件套设于连接座外且沿竖直方向相对连接座固定,第一连接段套设于连接座和限位件外并与限位件形成卡接,内管和外管的底部通过连接座和限位件固定于安装座,结构简单,拆装便捷。

13.由于各地供水水压不同,因此,通过设置稳流元件,能够使第二出水路流出较为平稳的水流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变形部的变形量随水压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渐减小过水流道的过流面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下出水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上出水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过水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过水件的仰视图;

图9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U型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摩擦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分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分水体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过水件与分水体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出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出水体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分水体与出水体装配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出水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中稳流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下出水时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的位置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上出水时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的位置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转动至侧部时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的位置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水龙头实施例实际应用时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龙头本体1;

外管11;延伸段111;第一限位面1111;第二限位面1112;第一止转槽1113;第一连接段112;卡槽1121;过水件12;过水路121;第一部分122;环形凸缘1221;第一止转凸起1222;第二止转槽1223;第二部分123;导向槽1230;C型卡环1231;环形定位槽1232;密封件124;过水口1241;第三螺接件13;内管14;第二连接段141;第一限位槽1411;第四螺接件15;安装座16;安装孔161;热水进水道162;冷水进水道163;混合水出水道164;连接座17;连接通道171;第二限位槽172;上限位面173;限位件18;弹性卡扣181;U型卡扣19;卡凸191;摩擦盘20;第二止转凸起201;第一定位槽202;第二定位槽203;把手10;

出水组件2;

分水体21;凹部211;第一分水口2111;第二分水口2112;螺纹孔212;分水部213;第一过水道2131;凸轴2132;销槽214;第一固定部215;出水体22;容纳腔221;装配腔222;出水部223;插接部2231;第二过水道2232;第二固定部224;安装槽225;第一水道20a;第二水道20b;出水元件23;出水柱231;第四水道2311;第二出水口2312;起泡部232;第三水道2321;第一出水口2322;第一螺接件24;第二螺接件25;装饰盖26;稳流元件27;过水通道271;弹性部272;

定位销3;弹性件4。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前”、“后”以及他们的变形,具体为水龙头安装状态下,水龙头用于正对人体的一侧为前,用于背对人体的一侧为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图1至图22,图1至图2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水龙头。如图1至图2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包括龙头本体1、出水组件2、定位销3和弹性件4。

其中,龙头本体1设有水平或倾斜向上延伸的过水部,过水部设有过水路121;水平或倾斜向上延伸的过水部,使得过水部及水槽之间能够形成空间足够大的使用空间,方便用户使用。

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龙头本体1包括外管11、过水件12、第三螺接件13、内管14、第四螺接件15、安装座16、连接座17、限位件18、U型卡扣19和摩擦盘20,此外,龙头本体1还包括阀芯(图中未示出)及把手10。

外管11的构造如图1至图6所示,其呈拐角处圆弧过渡的倒L型结构,其顶部倾斜朝上延伸且形成了延伸段111,其底部竖直延伸且形成了第一连接段112。延伸段111内壁设有朝向延伸段111的端面的第一限位面1111和第二限位面1112,其中,第一限位面1111相较于第二限位面1112较靠近于延伸段111的端面一侧;此外,外管11内壁还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止转槽1113,第一止转槽1113的两端分别延伸于第一限位面1111和第二限位面1112。第一连接段112的侧壁开设有卡槽1121。

过水件12大致呈柱体结构,其沿延伸段111的延伸方向部分地固定插接于延伸段111内且与延伸段111配合形成了过水部,过水件12内设有过水路121。

具体地,过水件12的构造如图3至图8所示,其包括沿轴线彼此相接的第一部分122和第二部分123。第一部分122止转插接于延伸段111内,其外侧壁设有环形凸缘1221、第一止转凸起1222和第二止转槽1223;环形凸缘1221的一端抵接第一限位面1111;第一止转凸起1222与第一止转槽1113匹配插接以使第一部分122与延伸段111建立止转配合关系;第二止转槽1223沿过水件12的轴向延伸,其沿轴向背离第二部分123的一端封闭,其朝向第二部分123的一端开口。

第二部分123伸出延伸段111,其构成了用于与出水组件2转动配合的凸部,即,本实施例中,过水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凸部。第二部分123的外侧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导向槽1230以及环形的定位槽;其中,导向槽1230由一固定卡设于第二部分123外侧壁的C型卡环1231形成;定位槽的中心轴线与过水件12的延伸方向垂直,其内匹配安装有一环形的密封件124;密封件124部分凸出定位槽的开口并构成了用于与出水组件2密封配合的密封部,密封部上设有过水口1241,过水口1241构成了过水路121的出水端口。

本实施例中,过水路121沿过水件12的轴向延伸,其一端开设于第一部分122远离第二部分123的端面上,其另一端延伸于第二部分123的外侧壁(即过水口1241)。

如图5所示,第三螺接件13为具有外螺纹的螺母,其与延伸段111内壁螺接,且其抵接于环形凸缘1221背离第一限位面1111的一端,第三螺接件13与第一限位面1111分别抵接环形凸缘1221的两端,以此限制过水件12相对延伸段111沿轴向移动,再基于过水件12与延伸段111止转插接的关系可知,本实施例中,过水件12相对外管11固定,因此,过水件12能够与延伸段111可靠地配合形成过水部。

内管14的构造如图3至图6所示,其形状与外管11匹配,也呈拐角处圆弧过渡的倒L型结构,内管14匹配套接于外管11内且相对外管11固定,其顶部延伸于延伸段111内且与过水件12通过但不限于套设密封圈的方式实现密封插接,内管14的管道连通过水路121。内管14的底部设有第二连接段141,第二连接段141竖直延伸,其同轴地插接于第一连接段112内,其外壁设有第一限位槽1411和密封槽(图中未示出),第一限位槽1411用于供U型卡扣19卡接,密封槽用于供密封圈安装。

如图5所示,第四螺接件15为具有内螺纹的螺母,其螺接于内管14位于延伸段111的部分外,即,第四螺接件15固定套设于内管14的外周。第二限位面1112和第一部分122位于延伸段111内的端面分别抵接第四螺接件15的两端,以此限制第四螺接件15及内管14相对延伸段111移动,使得内管14始终能够与过水件12密封插接且连通过水路121。

如图1至图4及图22所示,安装座16安装于外部的基台(如洗漱台面),其顶部设有竖直延伸的安装孔161,其内设有热水进水道162、冷水进水道163和混合水出水道164;热水进水道162和冷水进水道163分别用于接入热水和冷水;阀芯安装于安装座16内,其进水端与热水进水道162和冷水进水道163的出水端接通,其出水端与混合水出水道164接通,阀芯用于启闭热水进水道162和/或冷水进水道163,以及用于调节用于从热水进水道162和冷水进水道163分别接入的热水和冷水比例,并向混合水出水道164输出热水、冷水或混合水,阀芯具有伸出安装座16的阀杆。把手10与阀杆固接,以用于操作阀芯。

连接座17的构造如图3-4及图6所示,其呈柱状结构,其底部插接于安装孔161内且与安装孔161螺接,其内设有竖直延伸的连接通道171,其外壁设有环形的第二限位槽172和上限位面173;其中,连接通道171供第二连接段141密封插接,第二连接段141插接到位时,套设于第二连接段141外壁的密封圈与连接通道171密封配合,以此使得内管14密封连通连接通道171,此外,连接通道171的底部还通过一过水管连通混合水出水道164,因此,本实施例中,内管14连通混合水出水道164。第二限位槽172用于供U型卡扣19安装,其槽底具有相对的一对缺口(图中未示出)。上限位面173水平朝下设置,其间隔于安装座16的顶端端面。

如图3-4及图6所示,限位件18沿竖直方向限位地套设于连接座17外壁。具体地,限位件18为侧壁具有开口的环形卡套,其套设于连接座17外壁,其顶端与上限位面173抵接,其底端与安装座16的顶端抵接,通过上限位面173和安装座16顶端的限位作用将限位件18沿竖直方向限位于连接座17的外壁。限位件18的侧壁还设有弹性卡扣181,弹性卡扣181与第一连接段112侧壁上的卡槽1121匹配卡接,具体地,外管11的第一连接段112套设于连接座17外周,其底端与安装座16顶端抵接;第一连接段112自上而下套于连接座17外,其移动的过程中,其侧壁顶抵弹性卡扣181朝内侧变形,当第一连接段112底端与安装座16顶端顶抵且卡槽1121与弹性卡扣181对应时,弹性卡扣181形变恢复,其扣头卡入于卡槽1121,由此使得限位件18与第二连接段141建立固接关系。

U型卡扣19用于连接内管14和连接座17,具体地,U型卡扣19的构造如图3-4及图6和图9所示,其套设于连接座17外且沿竖直方向限位于第二限位槽172内,其内壁设有彼此相对的两个卡凸191,两个卡凸191分别通过两个缺口并进入第一连接段112的第一限位槽1411内,以此使得连接座17与第一连接段112建立连接关系,并使内管14相对外管11固定。

如图5和图13所示,摩擦盘20为环形结构,其套设于第二部分123的外周且抵接第一部分122用于连接第二部分123的端面,其内壁设有第二止转凸起201,第二止转凸起201与第二止转槽1223匹配插接以使摩擦盘20相对过水件12止转,摩擦盘20背离第一部分122的一面第一定位槽202和第二定位槽203,第一定位槽202和第二定位槽203位于同一径向上。

出水组件2转动连接于过水部的端部,其设有第一分水口2111、第二分水口2112、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第一分水口2111和第二分水口2112沿与出水组件2的转动轴垂直的方向相对设置且其二者适于在出水组件2转动时切换连通过水路121;第一出水口2322环绕于第二出水口2312的外周设置,其与第一分水口2111连通形成有第一出水路;第二出水口2312与第二分水口2112连通形成有第二出水路;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被配置为在第一分水口2111连通过水路121时倾斜朝向前下方以及在第二分水口2112连通过水路121时倾斜朝向前下方。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出水组件2的转动轴与过水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出水组件2始终同轴于龙头本体1,结构的整体性更佳,此外,具备该关系下的出水组件2,其操作原则较符合大众的预判和使用习惯,即使用户第一次面对该龙头,也能快速判断出出水组件2的操作方式,方便用户进行操作。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出水组件2包括分水体21、出水体22、出水元件23、第一螺接件24、第二螺接件25、装饰盖26和稳流元件27。

本实施例中,出水组件2设有凹部211,该凹部211绕出水组件2的转动轴线与凸部转动配合,其侧壁与密封部抵接且设有用于与过水口1241切换连通的第一分水口2111和第二分水口2112。

具体而言,凹部211设于分水体21上,分水体21利用凹部211与凸部形成轴向限位的转动连接,分水体21的构造如图1至图5及图11至图13所示,其主体结构呈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套筒状,其内腔构成了凹部211,以用于供过水件12的第二部分123(凸部)匹配插置,插置到位时,密封部与分水体21的内腔密封抵接。分水体21内腔的腔壁开设有第一分水口2111和第二分水口2112;分水体21的侧壁设有螺纹孔212和销槽214;螺纹孔212垂直于分水体21的轴向延伸,其一端延伸至分水体21内腔;销槽214沿分水体21的轴向延伸,其一端延伸至分水体21具有开口的端面上,即,本实施例中,出水组件2设有平行于出水组件2的转动轴延伸的销槽214。分水体21的外壁还设有分水部213和第一固定部215,分水部213内设有第一过水道2131,第一过水道2131连通第二分水口2112;分水部213包括一沿分水体21的轴向延伸的凸轴2132,第二分水口2112的出水端延伸至凸轴2132的端面。

如图5和图13所示,第一螺接件24采用螺钉,其螺接于分水体21的螺纹孔212处,其一端伸入至导向槽1230内以使分水体21与凸部建立轴向限位的转动连接关系,并以此实现出水组件2与过水部的转动连接关系,结构简单、拆装便利,借助转动连接关系,使得分水体21能够通过相对凸部转动实现过水口1241与第一分水口2111或第二分水口2112的切换连通;应当理解,分水体21与凸部连接到位时,销槽214的开口端朝向摩擦盘20。

本实施例中,出水体22固定地套设于分水体21外且与分水体21配合形成有分别连通第一分水口2111和第二分水口2112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其朝向过水部的一端与过水部抵接,其侧壁设有安装槽225。

具体而言,出水体22的构造如图5及图14至图16所示,其主体呈管状结构,其内设有彼此固定的出水部223和第二固定部224,其侧壁设有倾斜于其轴向且开口倾斜朝向前侧的安装槽225;出水部223沿轴向将出水体22内腔分隔形成容纳腔221和装配腔222,出水部223的一端设有插接部2231,出水部223的另一端延伸至安装槽225的槽底外壁,出水部223内设有第二过水道2232;插接部2231平行于出水体22的轴向延伸,其朝向容纳腔221一侧以用于供凸轴2132密封插接,第二过水道2232的进水端延伸至插接部2231,第二过水道2232的出水端延伸至安装槽225。第二固定部224位于装配腔222一侧。

出水部223内设有具有容纳腔221的一侧同轴套设于分水体21外,套接到位时,装配槽位于出水体22远离龙头本体1的一侧,出水体22朝向龙头本体1的一端抵接于延伸段111的端面且外壁与延伸段111平滑衔接,凸轴2132插接于插接部2231内且其通过套设于其外壁上的密封圈与插接部2231内壁密封配合,第一过水道2131和第二过水道2232密封连通构成了第二水道,容纳腔221的腔壁与分水体21的外壁密封配合形成了第一水道,第一水道的出水端延伸至安装槽225。

出水体22将分水体21隐藏于其内侧,有利于提升了结构的美观度,又由于出水体22朝向过水部的一端与延伸段111的端面抵接,因此,出水体22与龙头本体1之间的配合度较高、缝隙小,整体性更好。

如图16所示,第二螺接件25采用螺钉,其位于装配槽内且沿出水体22的轴向螺接第一固定部215和第二固定部224,以使出水体22和分水体21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拆装便捷。

如图16所示,装饰盖26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匹配盖封于装配槽的开口端,以对装配槽内的结构进行隐藏,外观上,用户只能观察到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而不能观察到任何连接结构,使得水龙头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观赏效果。

如图3、图4和图17所示,出水元件23固定安装于安装槽225,其包括出水柱231和环绕于出水柱231外周设置的起泡部232,出水柱231部分伸出安装槽225的槽底且与分水部213密封插接,其内设有第四水道2311,第四水道2311与第二水道密封连通形成第二出水路,第四水道2311的出水端口构成了第二出水口2312。起泡部232内设有第三水道2321,第三水道2321围绕第四水道2311的外周设置,其与第一水道连通形成第一出水路,第三水道2321的出水端口构成了第一出水口2322,第三水道2321内设置有起泡结构,起泡结构利用形成射流并吸收周边空气的远离实现气水混合,使得由第一出水路流出的水流能够充分的融合空气,提升水流冲刷力度,减少用水量,节省水资源,应当理解,起泡结构为本领域的惯用手段,因此此处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中,出水体22在其内与分水体21配合形成有用于分水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出水元件23安装于安装槽225且设有第三水道2321和第四水道2311,第三水道2321和第四水道2311分别与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连通形成第一出水路和第二出水路,水路分段形成,有利于方便结构成型。

实际使用时,握持并转动出水体22,即可带动分水体21相对凸部转动,进而即可使第一分水口2111或第二分水口2112连通于过水口1241,实现第一出水路或第二出水路的出水,具体地,当出水体22转动至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倾斜朝向前下方时,第一分水口2111与过水口1241连通,此时,由过水路121流出的水流进入第一水道,然后流入第三水道2321,并由第一出水口2322输出气泡水,以用于满足用户接水或普通冲洗需求;当出水体22转动至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倾斜朝向前上方时,第二分水口2112与过水口1241连通,此时,由过水路121流出的水流依次经过第一过水道2131、第二过水道2232和第四水道2311并最终由第二出水口2312输出抛物线水流,以满足用户漱口或洗脸需求。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分水口2111和第二分水口2112沿出水组件2的转动轴垂直的方向相对设置,因此,第一分水口2111、第二分水口2112以及过水路121的出水端口的中心轴线均与出水组件2的转动轴垂直,过水路121的出水方向与出水组件2的转动方向垂直,因此,操作过程中,出水组件2的转动操作不受过水路121的出水水压影响,操作更为省力。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四水道2311的出水端凸出于第三水道2321的出水端设置,如此,在上出水状态下,由第四水道2311形成的抛物线出水轨迹能够到达的高度更高,因而,能够降低用户使用时的弯腰程度,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此外,该设计还能够防止由第四水道2311输出的水流被引流至第三水道2321的出水面,保证第四水道2311的出水流量不受损失。

稳流元件27安装于第二出水路内,其内设有弹性部272和过水通道271,弹性部272适于根据水压改变过水通道271的过流面积。

具体而言,如图3、图4和图18所示,稳流元件27安装于插接部2231内,其两端分别由形成于插接部2231内的一台阶面和凸轴2132的端面抵接,过水通道271内设有过流面,过流面设有通水口,弹性部272由固定安装于过水通道271内的弹性圈构成,弹性圈贴靠于过流面,其适于通过变形改变通水口的过水面积,从而实现改变过水通道271的过流面积。由于各地供水水压不同,因此,稳流元件27的设置,能够使第二出水路流出较为平稳的水流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应当理解,弹性部272的变形量随水压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渐减小过水流道的过流面积。

如图3至图5及图13所示,定位销3滑设于销槽214,弹性件4抵接销槽214槽底和定位销3,以使定位销3始终抵靠于摩擦盘20,当出水体22及分水体21转动至过水路121连通第一分水口2111时,定位销3与第一定位槽202插接;当出水体22及分水体21转动至过水路121连通第二分水口2112时,定位销3与第二定位槽203插接;定位销3、弹性件4及销槽214配合形成的定位结构,使得出水组件2相对龙头本体1转动到位时,能够准确且稳定地停靠于对应的周向位置;转动过程中,定位销3与第一定位槽202或第二定位槽203的配合,会形成一定的档位感且能够发出相应的啪嗒声,提示用户已经转动到位,使得用户具有良好的操作体验;此外,该定位结构的设置,使得出水组件2相对龙头本体1的转动方向可以不被限定,用户操作的自由度更高。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的安装过程如下:

将阀芯安装于安装座16内的特定位置,并将把手10安装到位。

将一过水管(图中未示出)的一端固定于混合水水道的出水端,另一端伸入至安装孔161内。

将内管14的第二连接段141在外壁套设有密封圈的状态下,自顶端插入至连接座17的连接通道171内;将U型卡扣19套设于第二限位槽172内,其上的两个卡凸191分别通过两个缺口进入第一限位槽1411内,以此限制第二连接段141沿竖直方向脱出连接通道171。

将连接座17的底部螺接于安装孔161内,并确保过水管位于安装孔161内的部分密封插入至连接通道171内;在连接座17的外壁套设上限位件18,限位件18的顶端和底端分别抵接上限位面173和安装部的顶端端面。

将外管11按内管14的弯曲方向自内管14的顶端套设于内管14外,当第一连接段112调整至竖直状态且到达弹性卡扣181所处的位置时,第一连接段112的侧壁抵接弹性卡扣181,使得弹性卡扣181向内变形,当第一连接段112的底端到达至与安装座16顶端抵接时,沿周向调节第一连接段112的位置,以使卡槽1121与弹性卡扣181对齐,直至弹性卡扣181形变恢复并与卡槽1121形成卡接。

将第四螺接件15螺接于内管14位于外管11内的部分外,直至第四螺接件15与第二限位面1112抵接。

将过水件12的第一部分122插接于外管11的延伸段111内,直至第一止转凸起1222与第一止转槽1113止转配合、第一部分122的端面顶抵至第四螺接件15以及环形凸缘1221抵接第二限位面1112,则第一部分122插接到位;接着,将第三螺接件13套设于第一部分122之外且螺接于延伸段111内壁,直至第三螺接件13抵接环形凸缘1221,此时,过水件12的第一部分122相对延伸段111止转,环形凸缘1221的两端分别由第一限位面1111和第三螺接件13抵接,而第三螺接件13相对延伸段111固定,因此,过水件12相对延伸段111固定,过水件12以简单的结构固定于延伸段111内,拆装较为便捷;此外,在过水件12相对延伸段111固定的情况下,由于第四螺接件15的两端分别由第二限位面1112和第一部分122的端面抵接,因此,内管14也相对延伸段111固定,由此确保了内管14结构的稳定性,使得内管14与过水件12的水路连通更为可靠且不易漏水。本实施例中,采用内管14过水,而外管11无需过水的方式,有利于避免外管11因水压变化而产生窜动,由此提升外管11、内管14及过水件12的连接结构稳定性,进一步避免防止漏水。

将密封件124固定套入于环形定位槽1232内,同时将C型卡环1231套设于第二部分123外壁的环形凹槽内。

将摩擦盘20套设于过水件12的第二部分123外,直至摩擦盘20抵接于第一部分122用于连接第二部分123的一端以及第二止转凸起201与第二止转槽1223匹配插接,摩擦盘20上第一定位槽202和第二定位槽203朝向背离第一部分122的一侧。

将分水体21套设于过水件12的第二部分123外直至分水件的端面与摩擦盘20抵接,随后,将第一螺接件24螺接于螺纹孔212直至其一端伸入导向槽1230内;然后,将定位销3和弹性件4自分水件的侧部装入销槽214内,定位销3在弹性件4的作用下抵接于摩擦盘20。

将稳流元件27装入至插接部2231内;然后,在分水体21外侧壁及凸轴2132外壁套设有密封圈的情况下,将出水体22套设于分水体21之外,直至出水体22抵接于延伸段111的端面,然后,将第二螺接件25装入装配槽内并螺接第一固定部215和第二固定部224,随后,将装饰盖26固定盖封于装配槽的开口处。

最后,将出水元件23通过一螺接于安装槽225内壁的连接套限位于安装槽225内,并使出水柱231与出水部223密封插接,即完成安装。

本实施提供的水龙头,出水组件2与过水部转动连接,出水组件2内设有第一出水路和第二出水路,第一出水路和第二出水路具有独立的出水口(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切换不同的出水模式时,通过转动出水组件2,即可切换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出水,具体地,当需要下出水时,转动出水体22至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倾斜朝向前下方,以使第一分水口2111、第一出水路连通过水路121,且第二分水口2112关闭,此时,水流由第一出水口2322流出,用户可在第一出水口2322下方接水或进行冲洗操作;当需要上出水时,转动出水组件2至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倾斜朝向前上方,以使第一分水口2111关闭,且第二分水口2112、第二出水路连通过水路121,此时,水流由第二出水口2312流出形成斜抛出水轨迹,用户通过弯腰使脸部靠近该出水轨迹,即可用口接水、进行漱口或实施洗脸操作;操作过程中,用户只需通过操作出水件,使其相对过水部转动,即可实现水路切换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操作方便,易于使用。

如图19至图21所示,实施切换操作时,原本与过水路121连通的第一分水口2111或第二分水口2112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分水口2111或第二分水口2112与过水路121连通的面积必然会逐渐减小直至断开连通,因此,当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转动至朝向龙头本体1两侧时不会向外输出水流,水槽周边的环境不会被淋湿,也就保证了达成水路切换目的只需旋转出水组件2即可,而无需对龙头本体1的阀门进行关闭,操作便捷、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更高。

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还具备的一个突出的优势在于,第一出水口2322环绕第二出水口2312的外周设置,即,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同轴设置,如此使得,工艺上,出水组件2的开模更为简单、制造成本更低;结构上,出水组件2的外部结构更为简约、美观,符合大众审美;功能上,可根据普通冲洗及漱口或洗脸冲洗的用水需要,在第一出水口2322和第二出水口2312安装相应的出水器以实现输出不同的水花,例如,在第一出水口2322安装气泡部件,可在节省水资源的情况下提供冲洗力度较大的水流来满足日常的普通冲洗需求。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相关技术
  • 一种水龙头温控装置、水龙头及采用该水龙头的热水器
  • 一种水龙头温控装置、水龙头及采用该水龙头的热水器
技术分类

0612011382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