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8: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的普及率快速提高,社会对车身零件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扰流板作为车身零件,在车辆行驶时,会有强烈的气流经过扰流板,而现有技术中,扰流板的固定结构不稳定,在气流通过扰流板时,使得扰流板容易松动,甚至会导致扰流板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扰流板组件,旨在通过优化扰流板的固定结构,提升扰流板的安装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扰流板组件,包括:

安装面板和扰流板,所述安装面板用于装配于所述车辆的车身,所述安装面板设置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扰流板包括:

扰流板本体,具有朝向所述安装面板的连接板面;

叶片,设于所述连接板面;

插接部,设置于所述叶片远离所述连接板面的一端,并插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孔;以及

螺接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板面,并通过螺钉锁附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螺接部包括基座和螺柱,所述基座连接于所述连接板面,所述螺柱设于所述基座的远离所述连接板面的一侧,并通过螺钉锁附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基座和/或所述螺柱连接于所述叶片。

可选地,所述叶片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板面,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在靠近所述连接板面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连接部的侧面设置有连接于所述连接板面的加强筋,所述基座与所述连接部及所述主体部均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叶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位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连接段和位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在靠近所述连接板面的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侧面倾斜延伸,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基座的侧部适配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段。

可选地,所述安装面板设置有环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定位槽,所述螺柱的外周设有定位凸筋,所述螺柱相对所述第二固定孔设置,所述定位凸筋抵接于所述定位槽。

可选地,所述螺接部包括第一螺接部,所述第一螺接部的螺柱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凸筋相平齐设置;和/或,所述螺接部包括第二螺接部,所述第二螺接部的螺柱较所述定位凸筋朝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凸设,并插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基座设置有连通于外界的泄压孔,所述泄压孔连通于所述螺柱的螺孔。

可选地,所述扰流板组件还包括卡固件,所述插接部设置有卡接孔,所述卡固件于所述安装面板的背离所述扰流板本体的一侧插接并卡固于所述卡接孔,以使所述插接部固定插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卡固件包括相对而设且弹性连接的两抵接臂,两所述抵接臂分别弹性抵接于所述卡接孔的孔壁和所述安装面板。

可选地,两所述抵接臂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端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安装面板的背离所述扰流板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相对所述插接部的限位凸部,所述第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凸部。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面间隔分布有多个所述叶片,一所述叶片连接有所述螺接部和所述插接部中的至少一者。

可选地,多个所述叶片包括两个第一叶片以及至少一个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叶片之间的第二叶片,一所述第一叶片连接有至少一所述螺接部,一所述第二叶片设置有至少一所述插接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扰流板组件。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扰流板本体朝向安装面板的连接板面上设置叶片和螺接部,并在叶片背离连接板面的一端设置插接部,同时在安装面板上设置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利用螺接部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孔,降低扰流板与安装面板的连接间隙,结合插接部与第一固定孔的固定连接,从而提升了扰流板与安装面板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扰流板在气流通过时晃动、脱落,由此提升了扰流板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扰流板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卡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螺接部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安装面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7,该扰流板组件,应用于车辆,包括安装面板200和扰流板100,安装面板200用于装配于车辆的车身,安装面板200设置有第一固定孔210和第二固定孔220,扰流板100包括:

扰流板本体140,具有朝向安装面板200的连接板面141;

叶片130,设于连接板面141;

插接部120,设置于叶片130远离连接板面141的一端,并插接固定于第一固定孔210;以及

螺接部110,连接于连接板面141,并通过螺钉锁附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固定孔220。

本发明提供一种扰流板组件的实施例,旨在对扰流板100的安装方式进行改进,通过在扰流板本体140朝向安装面板200的连接板面141上设置叶片130和螺接部110,并在叶片130背离连接板面141的一端设置插接部120,同时在安装面板200上设置第一固定孔210和第二固定孔220,利用螺接部110与第二固定孔220的固定连接,降低扰流板100与安装面板200的连接间隙,结合插接部120与第一固定孔210的固定连接,以使扰流板100通过螺接锁附和插接相结合的方式固定于安装面板200上,增强了扰流板100与安装面板20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扰流板100在气流通过时晃动、脱落,从而提升了扰流板100的结构稳定性。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扰流板100采用注塑一体成型的方式生产制造,以提升扰流板的生产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叶片130包括主体部131和连接部132,主体部131通过连接部132连接于连接板面141,连接部132的厚度在靠近连接板面14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连接部132的侧面设置有连接于连接板面141的加强筋135。如此,在叶片130和扰流板本体140注塑一体成型时,叶片130的连接部132成型于其主体部131和扰流板本体140的连接板面141之间,由于连接部132的厚度更薄,能够有效避免连接部132与扰流板本体140连接的位置厚度突增,导致该位置收缩时不均匀,进而导致扰流板100变形,从而影响扰流板100的强度,或影响扰流板100注塑时流动性。另外,在连接部132的侧面设置加强筋135与连接板面141固定连接,补充了连接部132因减小连接面积而降低的与连接板面141之间的作用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扰流板的扰流板本体和叶片分体成型,此时,可不限制叶片的厚度分布,叶片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只需保障叶片和扰流板本体连接稳固,以保障扰流板的结构强度即可。

具体而言,叶片1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33和第二侧面134,第一侧面133包括位于连接部132的第一连接段1331和位于主体部131的第二连接段1332,第一连接段1331在靠近连接板面141的方向上朝向第二侧面134倾斜延伸,加强筋135设置于第一连接段133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面133和第二侧面134的分布方向与叶片130的厚度方向相并行,叶片130较连接板面141凸设的方向为其高度方向,长度方向则参照前述厚度方向及高度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33的第一连接段1331在靠近连接板面141的方向上朝向第二侧面134倾斜延伸,实现连接部132的厚度更薄,加强筋135在第一连接段133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有多个,使得叶片130在长度方向上与连接板面141的作用力得到均匀补充,如此,既减小了连接部132与连接板面141的连接面积,也降低了因该位置收缩不均匀而导致扰流板100变形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叶片130与扰流板本体140连接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32的第一侧面133和第二侧面134在靠近连接板面141的方向上相向倾斜延伸,加强筋135可以设置在第一侧面133和第二侧面134的倾斜延伸部位,并与连接板面141连接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螺接部110包括基座111和螺柱112,基座111连接于连接板面141,螺柱112设于基座111的远离连接板面141的一侧,并通过螺钉锁附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固定孔220。不失一般性,基座111设计为狗窝结构,螺柱112通过基座111与连接板面141固定连接,如此,螺接部110通过基座111与连接板面141连接的面积较螺柱112直接连接的大,也实现了与连接板面141的厚度更薄,进而避免影响扰流板100注塑时的流动性,从而提升了螺接部110的结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座可以是其他结构,如圆筒形,亦或者,螺柱112可以直接与连接板面141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螺接部110还固接于叶片130。具体而言,叶片130与基座111和螺柱112中的至少一者进行固定连接,叶片130与螺接部110进行连接时,可以仅与基座111进行固定连接,可以仅与螺柱112进行固定连接,也可以同时与基座111和螺柱112进行固定连接,如此,均有利于提升叶片130与扰流板本体140以及螺接部110与扰流板本体14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螺接部110与叶片130可以相间隔地与连接板面141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当螺接部110的基座111连接于叶片130时,基座111与连接部132及主体部131均固定连接。具体而言,基座111的靠近叶片130的侧部适配连接于第一连接段1331和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1332,也即,基座111的侧部与第一连接段1331和第二连接段1332相贴合,如此,能够提升基座111和叶片130的连接稳定性,使得螺接部110与叶片130的连接更为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座111的侧部可以部分贴合于第一连接段1331和第二连接段1332。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连接板面141间隔分布有多个叶片130,每一叶片130连接有螺接部110和插接部120中的至少一者,不失一般性,多个叶片130的分布方向并行(平行或大致平行)于叶片130的厚度方向,如此,能够提升扰流板100的扰流作用以及扰流板100与安装面板200的连接稳定性。另外,每一叶片130至少有螺接部110和插接部120中的一者连接,每一叶片130均能够稳定地连接安装面板200,从而提升扰流板10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叶片130的背离连接板面141的一侧贴合于安装面板200,如此,降低了在气流通过扰流板100时对螺接部110和插接部120的破坏,使得扰流板100可以更好地固定连接于安装面板20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叶片130包括两个第一叶片1301和至少一个设置于两个第一叶片1301之间的第二叶片1302,一个第一叶片1301固接有至少一个螺接部110,一个第二叶片1302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部120。如此,两个第一叶片1301通过其上设置的螺接部110与第二固定孔220螺接接,为该扰流板100在与安装面板200进行装配时提供定位作用,便于扰流板100的安装,进一步地,第二叶片1302通过其上的插接部120插接固定于第一固定孔210,避免了打螺钉的操作,在提升了扰流板100的安装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扰流板100与安装面板200的连接稳定性得到了提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302可以只连接螺接部110,第一叶片1301可以只连接插接部120。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7,安装面板200设置有环设于第二固定孔220的定位槽230,螺柱112的外周设有定位凸筋1121,螺柱112相对第二固定孔220设置,定位凸筋1121抵接于定位槽230。可以理解,定位槽230位于安装面板200朝向扰流板100的一侧,定位槽230用于与定位凸筋1121相抵接,从而在安装扰流板100时可以快速找准安装位置,提高了扰流板100的安装效率,此外,设置定位凸筋1121,也提升了螺柱112的抗弯强度,降低了气流对螺柱112的破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面板200也可以通过在朝向扰流板100的一侧设置卡口,与扰流板100上设置的卡接装置进行卡接,以满足扰流板100在安装时的定位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当螺接部110与叶片130固接时,螺柱112及螺柱112外周的定位凸筋1121均较叶片130背离连接板面141的一侧外凸设置,如此,叶片130不会对定位凸筋1121和定位槽230的抵接定位产生干涉,提升了扰流板100的安装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定位凸筋1121不凸出于叶片130设置,而使安装面板200设置有凸台,该凸台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20和定位槽230,如此,叶片130也不会干涉定位凸筋1121和定位槽230的抵接定位。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第一叶片1301上固接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螺接部1101和第二螺接部1102。具体而言,第一螺接部1101的螺柱112远离基座111的一端与定位凸筋1121相平齐设置,第二螺接部1102的螺柱112较定位凸筋1121朝远离基座111的方向凸设,并插设于第二固定孔220,如此,第一螺接部1101的螺柱112和第二螺接部1102的定位凸筋1121可以控制第二螺接部1102的螺柱112插设第二固定孔220的深浅程度,保证了第二螺接部1102与第二固定孔220的螺接连接的有效性,同时,第二螺接部1102的螺柱112插设于第二固定孔220,进一步地提升了在扰流板100安装时的定位效果,提升了扰流板100的安装效率,也避免扰流板100安装时出现间隙,提升了扰流板100装配的精确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两个第一叶片1301均仅固接有第一螺接部1101或第二螺接部1102,第一螺接部1101或第二螺接部110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或者,一个第一叶片1301仅固接有第一螺接部1101,另一个第一叶片1301仅固接有第二螺接部1102。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基座111设置有连通于外界的泄压孔1111,泄压孔1111连通于螺柱112的螺孔1122。螺柱112的螺孔1122通过泄压孔1111与外界环境连通,在螺钉400与螺孔1122结合时,保证了螺孔1122内压强与外界一致,从而能提升打螺钉的操作便利性,提升了螺接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泄压孔1111也可以设置于螺柱112上,以保证在螺钉400接入时,螺孔1122内的压强与外界环境的压强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4,扰流板组件还包括卡固件300,插接部120设置有卡接孔121,卡固件300于安装面板200的背离扰流板本体140的一侧插接并卡固于卡接孔121,以使插接部120固定插接于第一固定孔210。不失一般性,插接部120穿设安装面板200上的第一固定孔210,以卡固件300穿设卡接部上的卡接孔121,在卡固件300的限制下,插接部120无法脱离第一固定孔210,由此实现插接部120与第一固定孔210的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部120可以设置为卡扣结构,插接并卡固于第一固定孔210内,进而达到将扰流板100固定于安装面板200上的效果。

具体而言,卡固件300包括相对而设且弹性连接的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第一抵接臂310弹性抵接于卡接孔121的孔壁,第二抵接臂320弹性抵接于安装面板200。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弹性抵接是指,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之间具有弹性力,以使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具有相背运动的趋势,而使第一抵接臂310和卡接孔121的孔壁之间具有弹性抵接力,第二抵接臂320与安装面板200之间具有弹性抵接力,如此,卡固件300能够稳定地卡固于卡接孔121内,以使插接部120能够稳定地固定插设于第一固定孔210内。并且,插接部120即使与第一固定孔210发生轻微错位,也能在弹性抵接力的作用下复位至与第一固定孔210稳定插接的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卡固件设置为插销。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4,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端相对并间隔设置,安装面板200的背离扰流板本体140的一侧设置有相对插接部120的限位凸部240,第一端抵接于限位凸部240。限位凸部240限制了卡固件300在穿设卡接孔121时的位置,同时,也避免外力直接作用于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的第一端,造成卡固件300的松动甚至脱落,从而使扰流板100的固定效果更为稳定,另外,以第一端的连接处为支点,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之间产生更强的相背离的运动趋势,使得扰流板100通过插接方式产生更好的固定效果。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均设置为弹性结构,第一抵接臂310设置有包括相连接的抵接部311和导向部312,第一抵接臂310的第一端为导向部312远离抵接部211的端部,第二端为抵接部311远离导向部312的端部,抵接部311与第二抵接臂320相对且间隔设置,导向部312自抵接部311朝第二抵接臂320倾斜延伸,如此,在卡固件300安装时,导向部312起到导向作用,以引导卡固件300插接至抵接部311与卡接孔121的孔壁相抵接,此时,第二抵接臂320也抵接于安装面板200的背离扰流板本体140的一侧,如此,即可使卡固件300卡固于卡接孔121。其中,卡固件300卡固于卡接孔121后,抵接部311较其自然状态更靠近第二抵接臂320,以提升卡固件300于卡接孔121内的弹性抵接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仅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相连接的第一端具有弹性,或者,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设置为刚性结构,卡固件300还包括弹性件,第一抵接臂310和第二抵接臂320的两端均间隔设置,中部通过弹性件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叶片130在其长度方向上呈弧形设置,提升了扰流板100的扰流作用。不失一般性,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二叶片130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插接部120,且插接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叶片1302的延伸方向相并行,由于第二叶片1302在其长度方向上呈弧形,则一个第二叶片上1302设置的不同的插接部120的厚度方向具有夹角,在外力作用方向与其中一个插接部120的厚度方向相并行时,其余的插接部120与卡固件300的配合不受该外力的过度干扰,而仍能起到卡固的作用,以保证该叶片130能与安装面板200稳定连接,如此,提升了扰流板100的安装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叶片130在其长度方向上可以呈直线型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扰流板组件,该扰流板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1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