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康复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3:14


一种康复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康复辅助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康复枕。

背景技术

康复枕是用于辅助患者康复的常用装置,尤其常见于麻醉复苏患者的康复中。在麻醉复苏患者中,大多采取去枕平仰卧位并抬高床头10°~15°,以保证气道通畅和增加分钟通气量,但该方式容易导致患者下颌轻度下压,影响气道开放度,且长期无枕姿态,容易出现颈部不适。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申请号为202021880298.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术后麻醉复苏患者用气道安全护理枕,其利用调节件的调节,使得弧形弹性板的挤压程度改变,从而与患者脖子后背接触更加贴合并起到一定的支撑效果,避免患者下颌下压过度,防止气道开放度受到影响。

上述专利通过控制弧形弹性板的变形程度可以快速实现对不同患者颈部的支撑,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患者平躺后,需要对患者的颈部和头部同时进行支撑,才能确保患者具有正确的卧姿,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头部和颈部尺寸差异较大,上述专利中用于支撑患者头部的薄板位置固定,当弧形弹性板实现对患者颈部的支撑后,薄板难以刚好实现对患者头部的支撑。

2、麻醉领域面对患者情况各不相同,麻醉后患者进行复苏治疗时,也存在着不同体位的复苏方式,如蛛网膜下腔麻醉、腰硬联合麻醉、以及全身麻醉等要求患者术后平卧位,部分急症饱胃患者、部分行头颈部手术患者等在进行麻醉复苏时需采取侧卧位,特殊气道损伤修补术后采用头前倾半坐卧位等;当面临非平卧姿态时,上述专利难以适用。

3、在康复阶段,根据对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需要不断调整患者的卧姿或者头部倾斜角度,上述专利由于薄板位置固定而难以实现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康复枕,以实现对不同患者头部的支撑。

本方案中的一种康复枕,包括传动组件、“U”形的底座以及均为椭圆柱状的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水平且并排于底座内;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外壁上套设有柔性套垫;

传动组件包括驱动杆、驱动柄、传动杆、传动柄、连接杆、连接柄和转动杆组成,驱动柄的一端与传动杆固定连接,传动杆远离驱动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筒的一端;驱动柄的另一端与驱动杆固定连接,驱动杆远离驱动柄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座的侧壁并与其转动连接,驱动杆上安装有棘轮,底座上设有与棘轮配合使用的棘爪,传动杆、驱动柄和驱动杆构成“Z”字形;所述连接杆贯穿第二支撑筒并与其转动连接,连接柄和传动柄分别转动连接在连接杆的两端,传动柄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传动杆上,传动柄位于驱动柄和第一支撑筒之间,传动杆、传动柄和连接杆构成“Z”字形;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柄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转动杆、连接柄和连接杆构成“Z”字形;所述第一支撑筒远离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辅助杆,辅助杆转动连接在底座上,辅助杆与所述驱动杆共轴线;

传动杆和辅助杆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分别位于第一支撑筒两端面的长轴上,传动杆和辅助杆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中心线的两侧;所述连接杆与第二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长轴上。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其有益效果:使用时,通过转动驱动杆,驱动杆带动驱动柄转动,驱动柄带动传动杆以及第一支撑筒转动,第一支撑筒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传动柄带动第二支撑筒转动。由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均为椭圆柱,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转动的过程中,两者顶部形成的敞口空间不断变化,进而可以容纳不同患者的不同尺寸的头部,而敞口两侧的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对患者头部实现支撑。与此同时,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相对位置在不断改变,使得康复枕对患者的支撑面和倾角不断变化,可以实现患者对多种卧姿的需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中的康复枕除了能满足患者平卧、侧卧的需求外,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之间较大的敞口空间能为头前倾半坐卧位患者提供充足的呼吸空间,有利于保持呼吸顺畅,而柔性套垫使患者的头部更加舒适。

使用康复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患者头部左右晃动,可以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之间的空隙填塞衣物等,实现对患者头部的固定。

进一步,所述柔性套垫上套接有密封套,密封套上套接有橡胶套,密封套和橡胶套的两端密闭连接,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处连接有用于充气的导气组件。通过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上设置密封套和橡胶套,使得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构成密闭空间,当第一支撑筒只依靠第二支撑筒以及柔性套垫对患者进行支撑,舒适感较差时,利用充气装置,通过导气组件向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密闭空间充气,橡胶套膨胀后对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上方的空隙进行一定填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使用舒适度,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进一步,所述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设有四块柔性的隔离块,四块隔离块将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间隙均分成四个密闭空间,四个密闭空间均连通有所述导气组件。将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间隙均分成四个密闭空间,有助于更精准的对需要充气的部位进行充气。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筒远离传动杆的一端以及第二支撑筒远离连接柄的一端均设有盲孔;所述导气组件包括进气管和连接在进气管一端的导气管,导气管为橡胶材质,导气管远离进气管的一端连通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密闭空间,进气管远离导气管的一端贯穿第一支撑筒或第二支撑筒的壁体并经盲孔伸出。通过进气管和导气管的设置,可以快速通过外部充气装置为橡胶套充气;而导气管靠近橡胶套,采用橡胶材质可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进一步,所述导气管远离进气管的一端为敞口状。敞口状更有利于气体进入,减轻对橡胶套的冲击力。

进一步,所述进气管上设有单向进气阀。通过单向进气阀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气体逸出。

进一步,所述进气管连通有分流管,分流管位于单向进气阀和导气管之间,分流管上设有泄气阀。通过泄气阀的设置,再配合单向进气阀,可以更好的满足对橡胶套充、放气的需要。

进一步,所述康复枕还包括U型槽,U型槽的内壁上设有四个容纳槽,四个容纳槽分别靠近U型槽的四角,容纳槽内活动放置有升降块,升降块上水平固定连接有调节杆,四根调节杆转动连接在底座上,底座的下表面与U型槽的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U型槽的上表面上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

在患者使用康复枕的过程中,当调节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顶部的敞口空间以满足患者头部的尺寸需求时,此时的支撑面相对于床面的倾斜角度可能存在不足,通过U型槽的设置,推动楔形块在滑槽内滑动,进而将底座的一侧抬升,而另一侧用于重力作用下,升降块仍位于容纳槽的底部,此时,底座以远离楔形块的调节杆为轴心进行转动,带动U型槽上方的康复枕进行转动,形成需要的倾角。

进一步,所述驱动杆上可拆卸连接有把手。通过把手可以更好的实现对驱动杆的转动。

进一步,所述底座的外壁上设有凹槽,所述棘轮和棘爪均位于凹槽内。通过凹槽的设置,使得棘轮棘爪位于凹槽内,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康复枕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底座未画出);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一种康复枕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B-B剖视图(底座未画出);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一种康复枕中,底座与调节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图8的C-C剖视图;

图10~12为实施例4中康复枕的三种使用过程状态图(为更加直观,只保留了第一支撑筒、第二支撑筒和传动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底座1、柔性套垫2、第一支撑筒3、传动杆4、驱动柄5、棘轮6、驱动杆7、把手8、第二支撑筒9、辅助杆10、连接柄11、连接杆12、传动柄13、盲孔14、进气管15、连接盖16、橡胶套17、第二缺口18、第一缺口19、隔离块20、密封套21、导气管22、泄气阀23、U型槽24、楔形块25、容纳槽26、升降块27、调节杆28。

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3所示:一种康复枕,包括传动组件、“U”形的底座1以及均为椭圆柱状的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水平且并排于底座1内;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的外壁上套设有柔性套垫2,柔性套垫2的内层粘接在第一支撑筒3或第二支撑筒9上;

传动组件包括驱动杆7、驱动柄5、传动杆4、传动柄13、连接杆12、连接柄11和转动杆组成,驱动柄5的一端与传动杆4固定连接,传动杆4远离驱动柄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筒3的一端;驱动柄5的另一端与驱动杆7固定连接,驱动杆7远离驱动柄5的一端贯穿底座1的侧壁并与其转动连接,驱动杆7上安装有棘轮6,底座1上设有与棘轮6配合使用的棘爪,底座1的外壁上设有凹槽,棘轮6和棘爪均位于凹槽内;驱动杆7远离驱动柄5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把手8,把手8位于底座1外,传动杆4、驱动柄5和驱动杆7构成“Z”字形;连接杆12贯穿第二支撑筒9并与其转动连接,连接柄11和传动柄13分别转动连接在连接杆12的两端,连接杆12的长度方向与传动柄13以及连接柄11的长度方向垂直,传动柄13远离连接杆1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传动杆4上,传动柄13位于驱动柄5和第一支撑筒3之间,传动柄13与传动杆的长度方向垂直,传动杆、传动柄13和连接杆12构成“Z”字形;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柄11远离连接杆12的一端,转动杆、连接柄11和连接杆12构成“Z”字形;第一支撑筒3远离传动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辅助杆10,辅助杆10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辅助杆10与驱动杆7共轴线;

传动杆4和辅助杆10与第一支撑筒3端面的连接处分别位于第一支撑筒3两端面的长轴上,传动杆4和辅助杆10与第一支撑筒3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3中心线的两侧;连接杆12与第二支撑筒9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3端面的长轴上。

第一支撑筒3远离传动杆4的一端以及第二支撑筒9远离连接柄11的一端均设有盲孔14,盲孔14的纵截面均为椭圆形,两个盲孔14分别对应与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共轴线。

实施例2基本如附图4~6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柔性套垫2上套接有密封套21,密封套21的内壁粘接在柔性套垫2的外壁上,密封套21上套接有橡胶套17,密封套21和橡胶套17的两端粘接从而实现密闭连接,密封套21和橡胶套17之间留有间隙,密封套21和橡胶套17之间设有四块柔性的隔离块20,隔离块20与密封套21和小胶套均进行粘接实现固定和密闭,四块隔离块20将密封套21和橡胶套17之间的间隙均分成四个密闭空间,四个密闭空间均连通有导气组件,八组导气组件均包括进气管15和连接在进气管15一端的导气管22,导气管22为橡胶材质,导气管22远离进气管15的一端连通密封套21和橡胶套17之间的密闭空间,进气管15远离导气管22的一端贯穿第一支撑筒3或第二支撑筒9的壁体并经盲孔14伸出;导气管22远离进气管15的一端为敞口状;进气管15上设有单向进气阀;进气管15连通有分流管,分流管位于单向进气阀和导气管22之间,分流管上设有泄气阀23;为了更便捷的实现进气管15与外部充气装置的连接,底座1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缺口19和第二缺口18,第一缺口19正对第一支撑筒3的盲孔14,第二缺口18正对第二支撑筒9的盲孔14,两个盲孔14处均可拆卸连接有连接盖16,进气管15的进气端贯穿连接盖16,连接盖16上述何有用于泄气阀23通过的限位孔。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康复枕还包括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与底座1的连接情况如附图7~9所示,具体为:调节组件包括U型槽24,U型槽24的内壁上设有四个容纳槽26,四个容纳槽26分别靠近U型槽24的四角,容纳槽26内活动放置有升降块27,即升降块27比容纳槽26的空间小,升降块27可在容纳槽26的上下方和前后方自由活动,升降块27上水平固定连接有调节杆28,四根调节杆28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四根调节杆28与底座1的连接处分别靠近底座1下表面的四个角;底座1的下表面与U型槽24的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U型槽24的上表面上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25。

实施例4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康复枕还包括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U型槽24,U型槽24的内壁上设有四个容纳槽26,四个容纳槽26分别靠近U型槽24的四角,容纳槽26内活动放置有升降块27,即升降块27比容纳槽26的空间小,升降块27可在容纳槽26的上下方和前后方自由活动,升降块27上水平固定连接有调节杆28,四根调节杆28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四根调节杆28与底座1的连接处分别靠近底座1下表面的四个角;底座1的下表面与U型槽24的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U型槽24的上表面上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25。

以实施例4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使用时,通过把手8转动驱动杆7,驱动杆7带动驱动柄5转动,驱动柄5带动传动杆4以及第一支撑筒3转动,第一支撑筒3转动时,以辅助杆与驱动杆7作为轴线进行转动,第一支撑筒3和传动杆4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传动柄13转动,传动柄13带动第二支撑筒9进行转动。在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上方的敞口部分形成适合容纳患者头部的空间(部分如附图10~12所示),患者头部放置到该敞口处后,继续转动把手8进行微调,直到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顶部的敞口能很好容纳患者头部。

调整好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顶部的敞口大小后,判断敞口两侧的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对患者头部形成的支撑面与床面之间的倾角是否满足患者实际卧姿需求,不满足时,滑动楔形块25,楔形块25带动底座1一端及其上方的康复枕进行抬升,而底座1的另一端以调节杆28为轴进行转动,进而形成所需倾角。

完成容纳患者头部的敞口设置,以及患者卧姿倾角后,将外部充气装置连通进气管15,对患者头部和颈部下方的密闭空间充气(密封套21和橡胶套17之间的密闭空间),使得橡胶套17向上膨胀,实现对患者头部的进一步支撑。康复枕调整好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之间的留空处填充布料等柔性亲肤物品,从而实现对患者头部的固定,避免其左右晃动。

本申请中,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在转动的过程中,由于两者上方的敞口空间不断变化,从而可以满足对不同患者头部的支撑;且第一支撑筒3和第二支撑筒9上方构成的支撑面倾角也在不断变化,可以满足患者多种倾角的头部支撑,当同时需要适应患者头部大小且倾角要求较高时,结合调节组件可以便捷解决。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相关技术
  • 一种电子头枕、控制终端及包括该电子头枕的轮椅
  • 一种用于颈椎后路术后康复的康复枕
  • 一种眼科术后康复枕及其构成的术后康复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83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