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丝印装置及丝印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4:11


丝印装置及丝印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丝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丝印装置及丝印设备。

背景技术

丝印机,全称为丝网印刷机,是用平面丝网版在平面承印物上进行印刷的机器,印刷时,丝印机的印版固定在平面承印物上,位于印版另一侧的刮墨版移动并刮动印版上的墨水,使墨水从印版的孔隙中渗入至印版另一侧的承印物上,进而完成丝网印刷。

机械设备的机箱外壳上的图案,通常由丝印加工而成,然而,由于机壳具有多个平面,传统的丝印机对机壳进行丝印加工时,需要对机壳的多个平面分别进行印刷,并且每次印刷时需要重新对机壳进行固定,由于需要对机壳进行多次固定,使得机壳的丝印加工操作较为繁琐,导致了加工成本的上升,同时,由于单个机壳的丝印加工需要通过多次装夹固定和多次印刷,使得传统的丝印机的加工效率较低,不利于生产效益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加工操作较为简便、丝印加工效率较高的丝印装置及丝印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丝印装置,包括:

基座;

工件安装机构,所述工件安装机构包括工件驱动组件和固定组件,所述工件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固定工件,所述工件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固定组件连接;

第一印刷机构,所述第一印刷机构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一印刷机构用于印刷所述工件的第一面;

第二印刷机构,所述第二印刷机构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二印刷机构的两个印刷平面均与所述第一印刷机构的印刷平面存在夹角,所述第二印刷机构用于印刷所述工件相对的第二面和第三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横向支撑板及两个纵向支撑板,所述横向支撑板与所述工件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两个所述纵向支撑板分别连接于所述横向支撑板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纵向支撑板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支撑板的运动方向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印刷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及第一丝印版组件,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一丝印版组件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丝印版组件的印版平面与所述横向支撑板的板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丝印版组件用于印刷所述第一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印刷机构还包括第一印刷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印刷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印刷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印刷机构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座及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均与所述基座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丝印版组件分别与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丝印版组件的印版平面分别与对应的两个纵向支撑板的板面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印刷组件分别用于印刷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印刷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二印刷驱动组件,两个所述第二印刷驱动组件均安装于所述基座,两个所述第二印刷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一一对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软胶保护片,所述软胶保护片覆盖于所述横向支撑板及两个所述纵向支撑板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保护片的表面设置有磨砂粗糙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印刷机构和所述第二印刷机构沿所述固定组件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第二印刷机构的两个印刷平面的印刷动作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印刷机构的动作方向相互垂直。

一种丝印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丝印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机壳工件完成固定后,工件驱动组件将驱动固定组件运动,使固定组件上的机壳工件靠近第一印刷机构及两个第二印刷机构,随着机壳工件的运动,位于固定组件的水平上方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将与第一印刷机构的印刷平面相对设置,位于固定组件的两侧的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将分别与第二印刷机构的两个印刷平面相对设置,第一印刷机构将对位于固定组件的水平上方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进行印刷,第二印刷机构两个印刷平面将分别对位于固定组件的两侧的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进行印刷,如此,仅需要对机壳工件进行一次装夹固定,即可对机壳工件的多个待印刷面进行丝印加工。由于仅需对机壳工件进行一次装夹固定,使得机壳的丝印加工操作较为简便,有助于提升丝印装置的实用便利性;同时,由于无需多次装夹及多次印刷,使得丝印装置的加工效率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丝印装置的生产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丝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丝印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组件。当一个元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横向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丝印装置10包括基座100、工件安装机构200、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所述工件安装机构200包括工件驱动组件220和固定组件210,所述工件驱动组件220安装于所述基座100,所述固定组件210用于固定工件,所述工件驱动组件220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固定组件210连接。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与所述基座100连接,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用于印刷所述工件的第一面。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与所述基座100连接,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均与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印刷平面存在夹角,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用于印刷所述工件相对的第二面和第三面。

在本实施例中,丝印装置10包括基座100、工件安装机构200、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基座100分别与工件安装机构200、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连接,用于对工件安装机构200、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进行固定。工件安装机构200包括固定组件210和工件驱动组件220,固定组件210用于固定机壳工件,使得机壳工件稳定设置在固定组件210上,以进行丝印加工,工件驱动组件220安装在基座100上,工件驱动组件220的动力输出端与固定组件210连接,工件驱动组件220用于驱动固定组件210在基座100上进行线性往复运动。机壳工件包括三个待印刷面,分别是第一面、第二面及第三面,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第一面与第三面之间均存在夹角,并且第二面与第三面相对设置,机壳工件在固定组件210上固定后,机壳工件的第一面位于固定组件210远离基座100的一侧,第二面及第三面分别位于固定组件210的两侧。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均与基座100连接,第一印刷机构300用于印刷机壳工件的第一面,第二印刷机构400包括两个印刷平面,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均与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印刷平面存在夹角,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分别用于印刷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和第三面。

对机壳工件进行丝印加工前,固定组件210均位于工件驱动组件220远离第一印刷机构300及两个第二印刷机构400的端部,以便于固定组件210与机壳工件进行固定。工件驱动组件220安装于基座100的水平上方,固定组件210连接于工件驱动组件220的水平上方,将机壳工件与固定组件210固定后,机壳工件的第一面位于固定组件210的水平上方,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分别位于固定组件210的运动方向的两侧。机壳工件完成固定后,工件驱动组件220将驱动固定组件210运动,使固定组件210上的机壳工件靠近第一印刷机构300及两个第二印刷机构400,随着机壳工件的运动,位于固定组件210的水平上方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将与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印刷平面相对设置,位于固定组件210的两侧的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将分别与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相对设置,第一印刷机构300将对位于固定组件210的水平上方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进行印刷,第二印刷机构400两个印刷平面将分别对位于固定组件210的两侧的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进行印刷,如此,仅需要对机壳工件进行一次装夹固定,即可对机壳工件的多个待印刷面进行丝印加工。由于仅需对机壳工件进行一次装夹固定,使得机壳的丝印加工操作较为简便,有助于提升丝印装置10的实用便利性;同时,由于无需多次装夹及多次印刷,使得丝印装置10的加工效率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丝印装置10的生产效益。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210包括横向支撑板211及两个纵向支撑板212,所述横向支撑板211与所述工件驱动组件220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两个所述纵向支撑板212分别连接于所述横向支撑板211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纵向支撑板212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支撑板211的运动方向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10包括横向支撑板211及两个纵向支撑板212,工件驱动组件220连接于基座100的水平上方,横向支撑板211用于支撑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即机壳工件的远离基座100的一面,两个纵向支撑板212用于分别支撑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即机壳工件的分别位于固定组件210的运动方向的两侧的两个侧面,以使机壳工件被稳定地固定在固定组件210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包括第一安装座310及第一丝印版组件320,所述第一安装座310与所述基座100连接,所述第一丝印版组件320与所述第一安装座310连接,所述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的印版平面与所述横向支撑板211的板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用于印刷所述第一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印刷机构300包括第一安装座310及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第一安装座310分别与基座100及第一丝印版组件320连接,使得第一丝印版能够固定在基座100上,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的印版平面与横向支撑板211的板面平行设置,当机壳工件运动至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印刷位置后,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的印版平面向将与位于横向支撑板211上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平行及贴合,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的墨水即可较好地对机壳工件的第一面进行印染。

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在运动至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的印刷面的对应位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机壳工件与第一印刷机构300的距离过远或者过近的情况,当距离过远时,丝印面渗出的墨水难以较好地浸染在机壳工件的的第一面上,当距离过近时,将发生机壳工件与第一印刷机构300相碰的情况,造成机壳工件及丝印装置10的损坏,为解决以上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还包括第一印刷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印刷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基座100,所述第一安装座310与所述基座100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印刷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座3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在运动至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的印刷面的对应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印刷机构300位于第一印刷驱动组件远离工件驱动组件220的一端,当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在运动至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的印刷面的对应位置后,第一印刷驱动组件将驱动第一印刷机构300朝靠近固定组件210的方向运动,使第一丝印版组件320的印刷面运动至位于固定组件210的水平上方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处,如此,能够避免机壳工件在运动过程中与第一印刷机构300碰撞的问题,还能避免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印刷面与机壳工件的第一面距离过远的问题,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丝印装置1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座410及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410均与所述基座100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丝印版组件420分别与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410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版平面分别与对应的两个纵向支撑板212的板面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印刷组件分别用于印刷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印刷机构400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座410及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两个第二安装座410均与基座100连接,并且两个第二安装座410分别与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连接,使得第二丝印版能够固定在基座100上,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的印版平面分别与两个纵向支撑板212的板面平行设置,当机壳工件运动至第二印刷机构400的印刷位置后,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的印版平面将与位于两个纵向支撑板212上的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贴合,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的墨水即可较好地对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进行印染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印刷机构400的结构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印刷机构400包括印刷座体及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印刷座体与基座100连接,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均与所述印刷座体连接,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的印版平面分别与对应的两个纵向支撑板212的板面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中,第二印刷机构400两个丝印板组件与印刷座体连接,即第二印刷机构400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分体式结构,还可以是两个第二丝印部共同连接在一个印刷座体上,当机壳工件运动至第二印刷机构400的印刷位置后,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的印版平面将与位于两个纵向支撑板212上的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贴合,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的墨水即可较好地对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进行印染。

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在运动至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面的对应位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机壳工件与第二印刷机构400的距离过远或者过近的情况,当距离过远时,丝印面渗出的墨水难以较好地浸染在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上,当距离过近时,将发生机壳工件与第二印刷机构400相碰的情况,造成机壳工件及丝印装置10的损坏,为解决以上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还包括两个第二印刷驱动组件430,两个所述第二印刷驱动组件430均安装于所述基座100,两个所述第二印刷驱动组件430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410一一对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在运动至第二印刷机构400的印刷面的对应位置的过程中,第二印刷机构400位于第二印刷驱动组件430远离工件滑动驱动组件的一端,当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在运动至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面的对应位置后,第二印刷驱动组件430将驱动第二印刷机构400朝靠近固定组件210的方向运动,使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面运动至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处,如此,能够避免机壳工件在运动过程中与第二印刷机构400碰撞的问题,还能避免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与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距离过远的问题,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丝印装置1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210还包括软胶保护片,所述软胶保护片覆盖于所述横向支撑板211及两个所述纵向支撑板212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横向支撑板211及两个纵向支撑板212的表面覆盖连接有软胶保护片,软胶保护片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柔软度,将机壳工件固定在固定组件210上时,软胶保护片将与机壳工件的内壁接触,能够避免机壳工件的内壁与支撑板因接触力度较大而造成内壁变形或刮伤。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保护片的表面设置有磨砂粗糙层。在本实施例中,软胶保护片的表面设置有磨砂粗糙层,磨砂粗糙层能够增加软胶保护片的表面的摩擦系数,使得机壳工件的固定在固定组件210上时,机壳工件的内壁与固定工件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进而能够增加机壳工件的装夹稳定性。

机壳工件运动至丝印加工位置后,若第二印刷机构400和第一印刷机构300均位于固定组件210的运动方向上的同一位置时,并且当机壳工件较小时,两个第二印刷机构400和第一印刷机构300在靠近机壳工件时可能发生碰撞,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和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沿所述固定组件210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机壳工件先运动至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之间,第二印刷机构400同时对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进行印刷,随后机壳工件再运动至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对应印刷位置,第一印刷机构300对位于固定组件210水平上方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进行印刷,由于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及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沿所述固定组件210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能够避免第二印刷机构400与第一印刷机构300朝机壳工件运动时发生碰撞,进而提高该丝印装置10的安全性。

对方形的机壳工件进行丝印加工时,机壳工件的第一面位于固定组件210远离基座100的一侧,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分别位于第一面的两侧,并且第一面及第三面均与第一面垂直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的印刷动作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动作方向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的印刷动作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动作方向相互垂直,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能够较好地与机壳工件的第一面、第二面及第三面相适配。

机壳工件固定在固定组件210上后,由于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并非呈水平状态,而且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版平面在印刷时需要与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贴合,所以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版平面的油墨将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流动的油墨最终将流出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边框,导致油墨的浪费以及导致油墨污染丝印装置10。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印刷驱动组件430包括滑动驱动件及转动驱动件,所述滑动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转动驱动件连接,所述转动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座4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10在运动至第二印刷机构400的印刷对应位置前,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版平面均呈水平设置,当机壳工件运动至第二印刷机构400的印刷对应位置后,每一第二印刷驱动组件430的转动驱动件将驱动对应的第二安装座410及对应的第二丝印版组件420进行转动,使得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版平面分别与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相平行,然后每一第二印刷驱动组件430的滑动驱动件将驱动对应的第二安装座410及对应的第二丝印版组件420进行滑动,使得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版平面分别与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贴合,进而完成对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的丝印加工。如此,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版平面仅在印刷进行期间处于非水平状态,而其余的大部分时间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刷平面处于水平状态,印刷油墨在处于水平状态的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的状态较为稳定,能够有效防止印刷油墨向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边框流延,进而能够起到防止印刷油墨污染丝印装置10以及防止印刷油墨被浪费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还包括两个刮墨组件,每一刮墨组件包括刮墨驱动件、刮墨刀片及回墨刀片,两个所述刮墨组件的所述刮墨驱动件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410连接,每一所述刮墨组件的所述刮墨驱动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刮墨刀片及所述回墨刀片连接,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分别与两个刮墨组件的所述刮墨刀片及所述回墨刀片相邻设置,每一所述刮墨驱动件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刮墨刀片及所述回墨刀片刮动对应的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的油墨,所述刮墨驱动件工作时,所述回墨刀片位于所述刮墨刀片的水平下方,并且所述回墨刀片的延伸方向呈水平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印刷机构400对机壳工件进行印刷时,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印版平面分别与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贴合,随后,回墨刀片及刮墨刀片将在刮墨驱动件的驱动下在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进行运动,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的油墨位于刮墨刀片及回墨刀片之间,由于所述刮墨驱动件工作时,所述刮墨刀片位于所述回墨刀片的水平上方,所以刮墨刀片及回墨刀片将朝水平下方运动,以刮动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的油墨,使油墨将从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空隙渗入至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随后,刮墨驱动件将反向驱动刮墨刀片及回墨刀片,使回墨刀片及刮墨刀片朝水平上方运动,回墨刀片将对油墨进行刮动,使油墨再次印染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同时将油墨刮回至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无孔隙区域,即完成了对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的丝印加工。回墨刀片完成回墨操作后将继续抵接在对应的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由于所述刮墨驱动件工作时,回墨刀片位于刮墨刀片的水平下方,所以当回墨刀片完成回墨操作后,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的油墨将位于回墨刀片的水平上方,并且油墨将被回墨刀片及第二丝印版组件420所共同承接,能够起到避免油墨沿水平下方流延,进而起到防止油墨浪费及油墨污染丝印装置10的效果;另外,由于回墨刀片的延伸方向呈水平设置,能够使得油墨的状态较为稳定,起到防止油墨向回墨刀片的其中一端流动的情况,进而能够进一步防止油墨流延造成的油墨浪费及油墨污染。

回墨刀片进行回墨时,由于回墨刀片呈水平设置,当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的油墨较多时,在回墨刀片的刮动作用下,油墨将产生朝着回墨刀片的两端溢流的趋势,最终油墨将从回墨刀片两端溢出,造成油墨的浪费以及对丝印装置10的污染。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墨刀片包括刀片本体及两个阻流片,两个所述阻流片分别对称连接于所述刀片本体的两侧,两个所述阻流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刀片本体的延伸方向存在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回墨刀片进行回墨操作时,回墨刀片在刮墨驱动件的驱动下朝水平上方运动,并刮动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的油墨,由于回墨刀片呈水平设置,在回墨刀片的刮动作用下,油墨将产生朝着刀片本体两端溢流的趋势,又由于刀片本体的两端均连接有阻流片,阻流片与刀片本体之间存在夹角,部分流动至刀片本体的两端的油墨将被阻流片所阻挡,而无法进一步向刀片本体的两端流动,起到防止油墨从刀片本体两端溢出,进而防止油墨流出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边框造成油墨浪费以及丝印装置10被污染的问题。

由于刮墨刀片进行刮墨操作时,刮墨刀片的延伸方向呈水平设置,所以油墨将产生朝刮墨刀片两端流动的趋势,使得油墨溢流至刮墨刀片之外,如此,由于油墨的减少,刮墨刀片无法刮动充足的油墨对机壳工件进行印染,导致丝印的印刷质量下降;另外,油墨溢出至刮墨刀片之外,回墨刀片在回墨操作时无法将全部油墨回刮,部分油墨将流动至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边框以外,造成油墨浪费以及造成丝印装置10被污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刮墨刀片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回墨刀片的所述刀片本体的长度,并且所述刮墨刀片呈圆弧状。在本实施例中,刮墨刀片在刮墨驱动件的驱动下朝水平下方刮动油墨时,油墨将产生朝刮墨刀片两端流动的趋势,由于刮墨刀片呈圆弧状,圆弧状的刮墨刀片能够阻止油墨朝刮墨刀片的两端继续流动,使得油墨能够较为集中的分布在刮墨刀片上,如此,从第二丝印版组件420的孔隙渗出的油墨将较为充足且均匀,进而有助于提高丝印的印刷质量。由于刮墨刀片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回墨刀片的刀片本体的长度,并且刮墨刀片呈圆弧状,能够防止油墨从刮墨刀片两端溢出,如此,回墨刀片在进行回墨操作时,油墨将完全处于回墨刀片上,使得回墨刀片能将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上的全部油墨进行回刮,能够避免回墨刀片无法将全部油墨回刮的情况,进而防止部分油墨向水平下方流动而造成的油墨浪费以及丝印装置10被污染的问题。

然而,由于第二丝印版组件420垂直设置,使第二丝印版组件420表面的油墨受重力影响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加上对于刮墨刀片和回墨刀片在刮墨过程中无法做到油墨均匀分布于第二丝印版组件420,难免出现第二丝印版组件420表面局部多墨或少墨的情形,进而使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对第二面和第三面的丝印效果较差,为此,进一步地,每一刮墨组件还包括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第一稳墨件安装于刮墨刀片,且第一稳墨件与刮墨刀片平齐设置。第二稳墨件安装于回墨刀片,且第二稳墨件与回墨刀片平齐设置,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均用于吸附墨水,使刮墨刀片和回墨刀片随刮墨驱动件往复运动过程中,同时带动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运动,以对刮墨刀片和回墨刀片对第二丝印版组件420丝印刮墨时进行适当补墨,以免出现第二丝印版组件420表面局部多墨或少墨的情形,大大提高了两个第二丝印版组件420对第二面和第三面的丝印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稳墨件设置于刮墨刀片邻近回墨刀片的一侧,第二稳墨件设置于回墨刀片邻近刮墨刀片的一侧,使刮墨刀片或回墨刀片在刮刷第二丝印版组件420均能够较好地进行补墨,进而提高了第二丝印版组件420印刷机壳工件表面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每一刮墨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刮墨刀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稳墨件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固定件分别穿设于第一通孔和第一安装孔内,使第一稳墨件与刮墨刀片固定连接。回墨刀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稳墨件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固定件分别穿设于第二通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使第二稳墨件与回墨刀片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均为螺钉或螺栓。

然而,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在随刮墨驱动件运动过程中会与第二丝印版组件420表面接触的部位存在摩擦,使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存在磨损的情形,多次使用会大大影响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的补墨性能,需要定期更换,这无疑增大了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的使用成本,为此,进一步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腰型孔,当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松开第一固定件或第二固定件,以调整第一稳墨件或第二稳墨件的安装位置,在确保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的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第一稳墨件和第二稳墨件的使用成本。

事实上,阻流片阻挡的墨水部分会停留在阻流片表面,特别地,在转动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带动刮墨组件转动过程中,阻流片阻挡的墨水难免会掉墨的问题,使基座或者其他地方造成污染,进一步地,第二稳墨件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阻流片,每一阻流片开设有与第二稳墨件对应的回流孔,使阻流片阻挡墨水能够通过回流孔回流至第二稳墨件进行稳墨或者使墨水再次回收利用,如此避免阻流片上的墨水在随转动驱动件转动过程中存在掉墨的问题,同时,在无需多次装夹工件条件下,实现丝印装置可靠地对工件的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均能够较好地印刷。

本申请还包括一种丝印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丝印装置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丝印装置10包括基座100、工件安装机构200、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所述工件安装机构200包括工件驱动组件220和固定组件210,所述工件驱动组件220安装于所述基座100,所述固定组件210用于固定工件,所述工件驱动组件220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固定组件210连接。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与所述基座100连接,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用于印刷所述工件的第一面。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与所述基座100连接,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均与所述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印刷平面存在夹角,所述第二印刷机构400用于印刷所述工件相对的第二面和第三面。

在本实施例中,丝印装置10包括基座100、工件安装机构200、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基座100分别与工件安装机构200、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连接,用于对工件安装机构200、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进行固定。工件安装机构200包括固定组件210和工件驱动组件220,固定组件210用于固定机壳工件,使得机壳工件稳定设置在固定组件210上,以进行丝印加工,工件驱动组件220安装在基座100上,工件驱动组件220的动力输出端与固定组件210连接,工件驱动组件220用于驱动固定组件210在基座100上进行线性往复运动。机壳工件包括三个待印刷面,分别是第一面、第二面及第三面,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第一面与第三面之间均存在夹角,并且第二面与第三面相对设置,机壳工件在固定组件210上固定后,机壳工件的第一面位于固定组件210远离基座100的一侧,第二面及第三面分别位于固定组件210的两侧。第一印刷机构300及第二印刷机构400均与基座100连接,第一印刷机构300用于印刷机壳工件的第一面,第二印刷机构400包括两个印刷平面,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均与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印刷平面存在夹角,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分别用于印刷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和第三面。

对机壳工件进行丝印加工前,固定组件210均位于工件驱动组件220远离第一印刷机构300及两个第二印刷机构400的端部,以便于固定组件210对机壳工件进行固定。工件驱动组件220安装于基座100的水平上方,固定组件210连接于工件驱动组件220的水平上方,将机壳工件与固定组件210固定后,机壳工件的第一面位于固定组件210的水平上方,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分别位于固定组件210的运动方向的两侧。机壳工件完成固定后,工件驱动组件220将驱动固定组件210运动,使固定组件210上的机壳工件靠近第一印刷机构300及两个第二印刷机构400,随着机壳工件的运动,位于固定组件210的水平上方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将与第一印刷机构300的印刷平面相对设置,位于固定组件210的两侧的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将分别与第二印刷机构400的两个印刷平面相对设置,第一印刷机构300将对位于固定组件210的水平上方的机壳工件的第一面进行印刷,第二印刷机构400两个印刷平面将分别对位于固定组件210的两侧的机壳工件的第二面及第三面进行印刷,如此,仅需要对机壳工件进行一次装夹固定,即可对机壳工件的多个待印刷面进行丝印加工。由于仅需对机壳工件进行一次装夹固定,使得机壳的丝印加工操作较为简便,有助于提升丝印装置10的实用便利性;同时,由于无需多次装夹及多次印刷,使得丝印装置10的加工效率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丝印装置10的生产效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丝印组件、丝印装置和玻璃盖板丝印设备
  • 一种玻璃屏丝印夹具、丝印设备及丝印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0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