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车顶的组件和盖系统以及用于机动车的车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用于车顶的组件和盖系统以及用于机动车的车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顶的组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这种组件的盖系统和车顶。

背景技术

一些机动车具有带有一个或多个盖的车顶,这些盖例如作为永久集成的玻璃元件允许视野穿过车顶,或者是作为可移动配置的部件,以便能够选择性地释放和关闭车顶中的开口。在这种车顶的生产中,车顶模块借助于框架连接到机动车的车身。例如,在文献EP2020367 A2中描述了配置车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用于车顶的组件,所述组件允许车顶的简单且节省成本的构造,并且还有助于获得穿过车顶的大视野。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这种组件的盖系统和车顶。

相应的目的通过相应的独立专利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有利的实施例在从属专利权利要求中具体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的组件具有盖、盖内侧面板和盖框架。盖被设置用于配置所述车顶的可展开且可缩回的顶部元件。盖内侧面板耦接到所述盖,盖框架被配置成能够将所述盖耦接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所述组件还包括盖接收单元,其被配置成接收所述盖并且将所述盖耦接到所述盖框架。所述组件还包括倾斜机构,其包括展开杆、滑动引导结构和开槽引导结构。所述展开杆一方面可枢转地耦接到所述滑动引导结构,另一方面可枢转地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从而具有第一和第二枢转轴线。所述滑动引导结构还借助于所述开槽引导结构耦接到所述盖框架,使得所述滑动引导结构就车顶的纵向轴线而言被配置成能够可相对于所述盖框架移位,并且所述盖借助于所述倾斜机构可在第一、缩回位置与第二、展开位置之间进行调整。所述倾斜机构被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盖固定就位,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在所述盖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转换时是可移位的、在所述盖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时相对于所述滑动引导结构固定就位。

通过所述组件,能够以简单和廉价的方式实现车顶的结构,该结构能够穿过车顶获得特别大的视野。借助于所述的组件和倾斜机构,可以特别提供用于展开和缩回盖的清晰布置概念。所述概念需要最少数量的部件,需要较小的安装空间,并能够以廉价的方式制造。

根据组件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展开杆具有第一和第二耦接销,所述滑动引导结构具有第一和第二开槽导轨,所述展开杆的相应的耦接销接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开槽导轨中。以这种方式,盖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转换由开槽引导结构引导。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开槽导轨和相关的耦接销能配置和相互作用成使得当所述盖从第一位置转换到第二位置时,第二耦接销与第二开槽导轨解耦,而第一耦接销保持耦接在第一开槽导轨中。

此外,所述开槽导轨和耦接销能配置成使得就垂直于所述盖的主延伸的平面的竖直方向而言,当将所述盖从第一位置转换到第二位置时,第二耦接销设置在第一耦接销之上。

根据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展开杆具有第三耦接销,所述开槽引导结构具有开槽导轨,所述第三耦接销接合在所述开槽导轨中。所述开槽引导结构的开槽导轨就所述车顶的纵向轴线而言在两侧以预定义的方式被界定,并且对于所述第三耦接销建立用于配置所述盖的第一和第二位置的相应的终端棘爪。

根据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滑动引导结构能够沿着开槽引导结构在第一与第二棘爪元件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棘爪元件由所述盖框架的一部分配置并且所述第二棘爪元件由滑动棘爪配置。滑动棘爪特别是能够配置成使得所述滑动棘爪在一侧界定所述开槽引导结构的开槽导轨。例如,滑动棘爪具有突出区域,该突出区域延伸到开槽引导结构的开槽导轨的开口端部中,从而界定第三耦接销的运动。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组件以及特别是倾斜机构配置成使得所述滑动引导结构耦接到驱动单元,使得能够被直接地驱动。以这种方式,可以只占用特别小的安装空间,并且提供穿过盖的更大的视野。替代性地,可以在开槽引导结构与倾斜机构之间提供作为驱动传递元件的驱动电缆。

能够借助于所述组件实施特别紧凑的倾斜或展开机构,其不需要常规的导轨,所述常规的导轨通常沿着盖的整个侧面延伸,并导致相应的视野受限。例如,第一枢转轴线轴配置在展开杆和盖内侧面板之间,使得第二枢转轴线建立在展开杆和开槽引导结构之间。由于倾斜机构的旋转中心或第一枢转轴线被附接在与盖的连接处,因此也不需要附加的盖支撑作为公差补偿元件。相应的补偿以不影响成本的方式发生在开槽支承、或开槽引导结构和/或滑动引导结构中。这样,借助于倾斜机构,特别是能够以低成本实施用于展开和缩回盖的特别紧凑和坚固的设计。这里的倾斜机构可以只用三个主要部件来设计,特别是不需要任何延伸状的铝制导轨。替代性地,第二枢轴配置在展开杆和盖内侧面板之间,使得第一枢转建立在展开杆和开槽引导结构之间。

根据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盖接收单元包括插入元件以及具有接收开口的接收元件,所述插入元件和所述接收开口被配置成能够彼此匹配,所述接收元件和插入元件中的一者就车顶的纵向轴线而言在所述盖框架的前横向撑杆上被耦接到所述盖框架,所述接收元件和插入元件中的另一者被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使得借助于将所述插入元件插入到所述接收开口中,所述盖能够耦接到所述盖框架。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组件具有包括被设计成彼此匹配的定心杆和杆接收结构的盖定心单元,所述定心杆和杆接收结构中的一者就车顶的纵向轴线而言在所述盖框架的侧纵向撑杆上被耦接到所述盖框架,所述定心杆和杆接收结构中的另一者被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使得所述盖能够借助于所述盖接收单元而耦接到所述盖框架,并借助于将所述定心杆插入到所述杆接收结构中而就所述盖的主延伸平面而言能够相对于所述盖框架定心。

借助于该组件,可以建立穿过车顶的特别大的视野,所述视野可能延伸到机动车的挡风玻璃的上边缘。借助于所述盖接收单元,可展开和可缩回的盖的无螺钉装配特别是可以在盖框架的前部区域进行,因为所述盖能够借助于通过盖接收单元实现的插入概念以简单和可靠的方式耦接。

借助于盖定心单元,可以建立这种盖的可靠定心和安全支撑。因此,该组件特别能够根据所谓的“顶部装载-前部倾斜”的顶部与通风概念相结合来配置全景车顶。盖定心单元有助于可靠的X定心和Y对正,这以一种特别有利的方式与可以由盖接收单元实现的位于前盖前部处的盖悬挂概念相互作用。车辆纵轴在这里可以代表X方向,而水平面内的Y方向则垂直于后者布置。从盖内侧面板弯曲的凸块或单独的附加部件可以形成定心杆,并在包覆成型的接收结构中被引导,该接收结构被固定在盖框架上并形成杆接收结构。这样的盖定心功能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制造出来,并使其有可能配置出特别大的穿过车顶的视野。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顶的盖系统具有上述组件的实施例和另外的盖,每个盖都耦接到盖框架。就车顶的纵向轴线而言,组件的盖因此形成用于车顶的前部的、可展开的顶部元件,而另外的盖形成后部的、特别是固定的顶部元件。替代性地,组件的盖可以形成双盖系统的后盖,而另外的盖可以形成双盖系统的前盖。此外,盖系统可以替代性地只具有与组件共同描述的盖,并实施为单盖系统。例如,盖可以做得很大,以至于它延伸到车辆的整个长度或车顶的可用长度上。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的车顶包括上述组件或上述带有两个盖的盖系统的实施例,该盖借助于盖框架耦接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

因为盖系统和车顶包括组件的实施例,所以上述组件的特征和性能也被公开用于盖系统和车顶,反之亦然。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示意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在附图中:

图1以透视图示出了用于机动车的车顶;

图2-3以相应的透视图示出了用于车顶的盖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4-5以相应的侧向视图示出了盖系统的前部部分;

图6以透视图示出了盖系统的盖接收单元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7以透视图示出了盖接收单元的部件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8-10以相应的侧向视图示出了盖系统的前盖;

图11以侧向视图示出了盖系统的盖定心单元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12以侧向视图示出了具有盖定心单元的前盖;

图13以透视图示出了盖系统的倾斜机构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14-17以另外的视图示出了倾斜机构;

图18以透视图示出了盖系统的驱动单元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19-25以另外的视图示出了驱动单元;

图26以示意性俯视图示出了盖系统;

图27以透视图示出了盖系统的密封组件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28-29以另外的视图示出了密封组件;

图30-38示出了密封组件的生产期间的不同视图和位置;

图39-40以相应的透视图示出了盖系统的加强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41示出了盖系统就竖直方向而言的相对偏移位置的图示,以及

图42以示意性平面视图示出了盖系统。

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同结构或功能的元件都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为了清晰起见,有可能并非所有示出的元件都在所有的附图中用相关的附图标记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透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车顶1包括盖系统2,所述盖系统借助于盖框架8耦接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盖框架8借助于盖框架支撑件83(也参见图6、图24和图27)耦接到车顶1的顶部本体5。特别地,盖框架8还实现了例如用于密封件或机械部件的承载框架,并且可以被设计成单件或多件。所述盖框架8可以具有塑料和/或钢段,并且在俯视图中具有U形、A形、8形或用于支撑一个或多个盖的其它形状。

盖系统2包括就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的第一、前盖6和第二、后盖7。纵向轴线L也形成盖系统2和机动车的纵向轴线,并且根据所示的箭头方向,也表示准备操作的机动车的正常行进方向。

如图1所示,诸如“顶”、“底”、“前”、“后”、“顶部侧”、“底部侧”、“前边缘”、“后边缘”的术语涉及根据机动车上的车顶1的操作配置的相应的部件的取向。

如将参考以下附图所解释的,盖系统2使得能够实现车顶1的简单且廉价的构造,并且还允许穿过车顶1的特别大的视野。前盖6被配置成可展开且可缩回的顶部元件,而后盖7实施为固定的顶部元件。因此,前盖6被配置成使得它可以在面向后盖7的后边缘9处被升高或展开,从而可以建立通风位置,以便为机动车的车辆内部提供通风功能。特别地,两个盖6和7都是由玻璃或透明塑料、例如丙烯酸玻璃制成,并且允许穿过车顶1的特别大的视野。此外,盖6和7可以由聚碳酸酯、钢化安全玻璃或部分钢化玻璃制成,或者可以包括上述材料。盖6和/或7的单层以及双层或多层结构都是可能的。

图2和图3分别以透视图示出了盖系统2的不同状态。图2示出了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一位置Z1的盖系统2,在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一位置Z1中,前盖6关闭或缩回。图3示出了处于第二状态或第二位置Z2的盖系统2,在所述第二状态或第二位置Z2中,前盖6打开或展开。图4和图5示出了处于缩回位置Z1和展开位置Z2的前盖6的另外的视图。示出了各情况下盖系统2的前部区段的侧向视图。

如从车辆内部所观看的,图6以仰视透视图示出了盖接收单元10。盖6形成用于车顶1的可展开且可缩回的顶部元件。周边盖密封件4设置在盖6与盖框架8之间。盖内侧面板13在盖6的下侧耦接到所述盖6。盖框架8被设计成借助于盖内侧面板13将盖6耦接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盖接收单元10包括具有接收开口16的接收元件11,所述接收开口16就纵向轴线L而言在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上连接到盖框架8。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元件11可以以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粘合的方式耦接到盖框架8。接收元件11可以与盖框架8一体地设计。

盖接收单元10还包括插入元件14,所述插入元件14耦接到盖内侧面板13。插入元件14特别可以与盖内侧面板13一体地设计并且成形为弯曲突片。替代性地,插入元件14被设计成单独的部件并且以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一体的方式连接到盖内侧面板13。盖内侧面板13也可以制成单件或多件。

插入元件14和接收开口16被设计成彼此匹配,使得盖6可以通过将插入元件14插入到接收开口16中而耦接到盖框架8。结果,可以在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上形成已经准备好用于操作的盖6的无螺钉状态。

接收元件就图6所示的局部横截面而言是U形的,并且实施为用于插入元件14的插入袋。为了解锁,盖接收单元10具有塑料插入件或塑料包覆成型件12形式的振动阻尼元件,其在接收开口16的区域中被配置在接收元件11的内侧17上。塑料包覆成型件12具有楔形形状,并且就盖6与盖框架8的耦接状态而言设置在接收元件11与插入元件14之间的接收开口16内,并且在插入元件14上施加保持力。楔形形状像弹簧一样起作用并且提供一定量的预张力,使得被插入的插入元件14的晃动声或移动被抵消。

特别地,塑料插入件或塑料包覆成型件12可以由诸如聚甲醛(POM)的塑料配置,所述塑料抵消了在操作期间的吱吱声并且还具有可以对组装过程具有有益的影响的有利的滑动特性。此外,由于其柔软性,这种塑料可以实现对待耦接的部件进行公差补偿。此外,肋元件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塑料的滑动表面上。

特别地,盖接收单元10可以具有两个或多个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分别被设置和/或配置成沿着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间隔开,使得就盖6与盖框架8的耦接状态而言,相应的插入元件14插入相关联的接收元件11中。相应的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可以根据图7设计。为了将接收元件11附接到盖框架8上,可以设置附接翼15。借助于附接翼15,接收元件11可以例如借助于粘附剂结合和/或焊接而以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一体的方式可靠地和稳定地连接到盖框架8。

特别地,借助于这样的组件和在盖框架8的前部区域中的盖接收单元10,可以在没有螺钉的情况下组装可展开且可缩回的盖6。盖6可以凭借由盖接收单元10实现的插入概念而容易且可靠地耦接到盖框架8。因为在盖6的前侧可以省去螺钉和复杂的支承元件,所以前盖6的旋转轴线或枢转轴线可以在盖前边缘上相对远地配置,因为在组装期间不必接触到螺钉。因此,盖6可以延伸到机动车的挡风玻璃并且有助于最大可能的视野。

图8至图10以另外的侧向视图示出了盖6的缩回位置Z1或展开位置Z2。

盖系统2还具有盖定心单元20,所述盖定心单元20包括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所述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被设计成彼此匹配(参见图11-12)。杆接收结构22被配置成套筒形并且在盖框架8的侧纵向撑杆82上耦接到盖框架8,例如用螺钉拧紧到盖框架8。定心杆21耦接到盖内侧面板13,并且例如与盖内侧面板13配置成一体件,并且成形为弯曲突片。盖6可以借助于盖接收单元10耦接到盖框架8,并且借助于定心杆21插入到杆接收结构22中,就盖6的主延伸的平面而言可以相对于盖框架8定心。因此,可以建立盖系统2中的盖6的对正和操作状态。

除了现有的盖凸面之外,盖6和盖7的相应的主延伸的平面基本上平行于车顶1并且垂直于竖直方向延伸。参考图1,盖6和7的主延伸的平面因此在x-y平面内延伸,而z方向表示操作上就绪的机动车的竖直方向。

与盖接收单元10一样,盖定心单元20也可以包括振动阻尼元件,所述振动阻尼元件耦接到杆接收结构22并且例如被设计成杆接收结构22的面向定心杆21的内侧的塑料包覆成型件。因此,就盖6与盖框架8的耦接状态而言,塑料包覆成型件设置在定心杆21与杆接收结构22之间,并且有助于盖6的安全且低噪声的支撑。

盖定心单元20被配置成特别是就前盖6的旋转轴线或枢转轴线而言匹配。这可以包括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的取向、位置和/或形状。替代性地或附加性地,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被配置成能够就它们的对正、它们的位置和/或它们的形状而言匹配盖6的凸度。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优选地被设计成使得它们遵循由凸度、但特别是由盖6的枢转轴线预定义的径向路径段(参见图11-12)。

盖定心单元20的位置优选地根据由盖6和与盖定心单元20相互作用的其它元件所承载的载荷而预定义。这例如涉及倾斜机构30,所述倾斜机构30耦接到盖6以用于展开和缩回盖6。在图12中,显著有助于根据所示实施例的盖6的安装和对正的位置由向上指向的箭头指示。

盖定心单元20形成用于以简单且可靠的方式主要在x方向上或在纵向轴线L的方向上对盖进行定心的概念。此外,它有助于在y方向上或垂直于纵向轴线L且平行于盖6的主延伸平面的对正。在Z方向上的定位主要借助于盖接收单元10来预定义,所述盖接收单元10还将盖6的枢转轴线的位置限定为用于组装的起点。因此,借助于盖接收单元10和盖定心单元20,可以实现用于可展开且可缩回的前盖6的可靠且有益的盖悬挂概念。

此外,盖系统2还包括倾斜机构30,所述倾斜机构30有利地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与盖接收单元10和盖定心单元20相互作用时(见图12)。倾斜机构30的一个实施例在图13-17中以不同的视图示出。

倾斜机构30包括展开杆31、滑动引导结构32和开槽引导结构37。展开杆31一方面以可枢转的方式耦接到滑动引导结构32,因此具有第一枢转轴线S1。另一方面,展开杆31可枢转地耦接到盖内侧面板13,因此具有第二枢转轴线S2。此外,借助于开槽引导结构37,将滑动引导结构32耦接到盖框架8,使得滑动引导结构32就纵向轴线L而言被设计成可相对于盖框架移位(也参见图25)。

盖6可以借助于倾斜机构30在第一、缩回位置Z1与第二、展开位置Z2之间调整。倾斜机构30被设计成使得当盖6从第一位置Z1转换到第二位置Z2时,第二枢转轴线S2相对于盖6固定就位,并且第一枢转轴线S1可以相对于滑动引导结构32移位,并且当到达第二位置Z2时,第一枢转轴线S1相对于滑动引导结构32固定就位(参见图16和图17)。

展开杆31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耦接销33、34和39。滑动引导结构32具有第一和第二开槽导轨35和36,相应的耦接销33和34接合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开槽导轨35和36中。第一耦接销33相应地安装成可在第一开槽导轨35中引导,并且第二耦接销34相应地安装成可在第二开槽导轨36中引导,使得盖6从第一位置Z1到第二位置Z2和返回的转换由开槽引导结构引导。

特别地,第二开槽导轨36被设计成在顶部处敞开,使得当展开杆31升高并且建立第二位置Z2时,第二耦接销34可以与第二开槽导轨36分离。第一耦接销33保持耦接在第一开槽导轨35中。当展开杆31缩回并且建立第一位置Z1时,第二耦接销34再次耦接回到第二开槽导轨36中(参见图14和图15)。就垂直于盖6的主延伸平面的竖直方向而言,当将盖6从第一位置Z1转换到第二位置Z2时,第二耦接销34因此置于第一耦接销33之上。

位于展开杆31的与第一耦接销33和第二耦接销34相反的侧面上的第三耦接销39延伸到开槽引导结构37的开槽导轨371中。第三耦接销39相应地安装成可在开槽引导结构37的开槽导轨371中引导。开槽引导结构37的开槽导轨371就纵向轴线L而言以预定义的方式界定在两侧并且建立用于第三耦接销39的相应的终端棘爪,以形成盖6的第一和第二位置Z1、Z2。此外,第三耦接销39形成展开杆31的第一枢转轴线S1。

此外,倾斜机构3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棘爪元件或与用作棘爪元件的相邻部件相互作用以提供预定义的有限行程。滑动引导结构32可沿着开槽引导结构37在第一与第二棘爪元件之间移位。倾斜机构30优选地设置在盖框架8的后角部中,使得第一棘爪元件84由盖框架8的区段形成(参见图25)。第二棘爪元件由滑动棘爪38形成,所述滑动棘爪38就开槽引导结构37的开槽导轨371而言与第一棘爪元件相对。

在此上下文中,要指出的是,诸如“顶”、“底”、“前”、“后”、“顶部侧”、“底部侧”、“前边缘”、“后边缘”的术语涉及根据图1所示的车顶1的表示的相应的部件的操作对正。因此,盖框架8具有就纵向轴线L而言彼此相对的两个后角部。如果纵向轴线L形成车顶1的对称的中央轴线,则倾斜机构30的所描述的部件优选地也镜像地形成并设置在车顶1的另一侧。这同样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盖定心单元20和盖接收单元10的部件以及下面描述的盖系统2的部件,这些部件优选地有助于就纵向轴线L而言的对称结构。

开槽导轨371例如被配置成能够在一个侧面封闭,并且替代性地或附加性地在盖框架8的后角部上提供用于展开杆31的行程的终端棘爪。滑动棘爪38例如被配置成使得它通过突出区域接合在开槽引导结构37的开槽导轨371的开口端部中,并且在一个侧面以预定义的方式界定开槽导轨371(参见图15和图17)。

所描述的倾斜机构30具有不复杂且紧凑的设计,而且可以用少量的部件非常廉价地制造。特别地,倾斜机构30使得前盖6能够在不需要长的导轨的情况下展开和缩回,所述导轨在各种情况下通常沿着盖框架8的几乎整个纵向撑杆82侧向延伸。此外,通过使用倾斜机构30,由于倾斜机构30的枢转点或第一枢转轴线S1被附接到该机构与盖6之间的连接件,因此不需要附加的板支撑件作为公差补偿元件。相应的补偿以成本中立的方式在滑动引导结构32或开槽引导结构37的支承槽中进行。

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倾斜机构30的特别节省空间的构造,这对于穿过盖6和车顶1的最大可能的视野具有有利的效果。这还可以进一步实现的是,倾斜机构30被设计成特别地与盖系统2的驱动单元40相协调,借助于所述驱动单元40,滑动引导结构32可以以耦接的方式直接驱动。

盖系统2还包括驱动单元40,所述驱动单元40有利地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与倾斜机构30相互作用时。图18以透视图示出了驱动单元40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图19-25示出了驱动单元40的其它实施例和/或视图。

作为电驱动器的驱动单元40被配置成能够直接驱动倾斜机构30,特别是在没有驱动电缆的情况下。因此,当使用驱动单元40和倾斜机构30时,盖6可在没有驱动电缆的情况下在第一位置Z1与第二位置Z2之间进行电动调整。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驱动单元40被配置成具有电机44和驱动主轴42的主轴驱动器,驱动单元40借助于所述主轴驱动器直接耦接到倾斜机构30。这可以通过驱动耦接元件41来实现,所述驱动耦接元件41例如以主轴螺母的形式驱动滑动引导结构32,并且使得倾斜机构30的展开杆31展开和缩回(参见图19和图23)。

倾斜机构30可以以适合于驱动单元40的方式安装在驱动单元40的公共安装结构43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替代性地,驱动单元40可以形成单独的组件,所述组件耦接到倾斜机构30的开槽引导结构37(参见图19)。特别地,倾斜机构30和驱动单元40可以一体化以使得它们共享部件。驱动元件41和开槽引导结构37例如形成倾斜机构30和驱动单元40的部分,例如(参见图22和图23),所述驱动元件41和开槽引导结构37除了引导滑动引导结构32之外,还可以用作驱动单元40的轴承。因此,可以实现倾斜机构30和驱动单元40的特别节省空间的构造,这有助于穿过车顶1的大视野并且还提供可以舒适地致动的通风功能。

优选地,如图24-26所示,位于盖框架8的相应的侧纵向撑杆82上的驱动单元40耦接到盖框架8和相关联的倾斜机构30。驱动单元40安装在盖框架8的相应的后角部中,使得相应的驱动单元40的电机44面向车顶1的前部或机动车的前部。因此,盖系统2包括双电机概念,例如如图2、图3和图26所示。特别地,如果倾斜机构30和驱动单元40仅用于展开和缩回前盖6,则驱动单元的行进路径可以保持非常短。因此,电机44可以直接连接到相应的倾斜机构30并且直接驱动滑动引导结构32。

因此,与包括长导轨和驱动电缆的常规概念相比,能够在前部或后部留出车顶1中的空间,并且可以用于增大视野。展开机构正前方或正后方的安装空间通常是空的,使得该位置可以有利地用于设置驱动单元40的电机44,而对穿过车顶1的视野几乎没有影响或没有影响。

安装在车顶1的右侧和左侧或相对两侧的倾斜机构30可以有利地经由相应的驱动单元40的机动化致动而电子同步。因此,可以省去经由驱动电缆的复杂的机械同步。此外,倾斜机构30的轴承或支架同时也可以是驱动单元40的电机壳体或电机支架。驱动单元4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主轴42与电机44的轴之间的齿轮箱和/或离合器。

特别是在上面描述的倾斜机构30的情况下,驱动单元40使得可以省去驱动电缆、框架部件和电缆引导结构或引导管。因此,可以实现安装空间的相当大的增益,特别是在车顶1的前部处对于清晰的视野特别相关的区域中。这种安装空间和视野的增益在图26中由区域X表示,在常规的盖的致动和展开概念中,该区域X安装在车顶的前部和/或后部。

驱动单元40和倾斜机构30还由于部件数量少而能够节省成本,并且对于机械概念提供了更大的设计自由度。此外,前盖6的可靠的盖缩回可以经由相应的驱动单元40的简单的电机参数化来实现,而不需要机械缩回元件。此外,驱动单元40和倾斜机构30有助于更简单的组装和盖系统2的声学的改善,这是由于消除了驱动电缆和相应的电缆噪声。

盖系统2还包括密封组件50,所述密封组件50可靠地密封前盖6的后边缘9与后盖7的前边缘71之间的居间空间(参见图27-29)。盖密封件4与粘附剂轨道53和横向撑杆51一起形成通道,所述通道建立了用于排水的水通道54。

粘附剂轨道53被配置成能够将第二盖7耦接到盖框架8和横向撑杆51。横向撑杆51就纵向轴线L而言在相对两侧耦接到盖框架8,例如用螺钉拧紧和/或粘附结合到盖框架8。盖框架8优选地被配置成U形。横向撑杆51连接盖框架8的侧纵向撑杆82。可选地,除了前横向撑杆81之外,盖框架8还可以具有后横向撑杆,这可以有助于特别稳定的盖框架8。

此外,密封组件50在相应的车顶侧包括永久塑性密封剂元件52,所述密封剂元件52特别地被设计成丁基轨道并且以预定义的方式施加。盖密封件4在横向撑杆51的前侧511上耦接到横向撑杆51。粘附剂轨道53在横向撑杆51的后侧512上耦接到横向撑杆51。因此,盖密封件4、粘附剂轨道53和横向撑杆51形成水通道54。此外,盖密封件4和粘附剂轨道53在各情况下还在横向撑杆51的相反的周边区域513处耦接到盖框架8。相应的密封剂元件52设置在横向撑杆51的相关联的周边区域513中,并且以密封的方式耦接到横向撑杆51以及盖框架8、盖密封件4和粘附剂轨道53。因此,横向撑杆51、盖框架8、盖密封件4与粘附剂轨道53之间的居间空间被密封剂元件52可靠地密封以防止不期望的水的进入。

根据图28的示例性实施例,横向撑杆51的上侧可以具有多个耦接肋514,所述多个耦接肋514在粘附剂轨道53中延伸并且有助于后盖7可靠地耦接到横向撑杆51。用于前盖6的环绕的盖密封件4也可以在横向撑杆51的上侧连接到横向撑杆51,特别是粘附结合到横向撑杆51。图29示出了密封组件50的另一可能的实施例。

根据根据图28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上侧的横支杆51可以具有多个耦接肋514,这些肋在粘合轨道53中延伸并有助于后盖7可靠地耦接到横支杆51。用于前盖6的环绕式盖密封件4也可以在横支杆的上侧耦接到横支杆51,特别是与之粘合。图29示出了密封组件50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

横向撑杆51特别地由塑料制成或包括塑料,并且形成用于车顶1的从机动车的车辆内部可见的部件。特别地,横向撑杆51也可以被设计成由玻璃纤维增强带制成的材料复合物。横向撑杆51被设计成特别窄,以便隐藏盖6与7之间的过渡部,并且此外提供视觉上吸引人的外观,并且有助于提高车辆内部的舒适性。根据图28的图示,横向撑杆51在纵向轴线L的方向上仅具有例如40mm、45mm或50mm的尺寸a。因此,借助于密封组件50可以实现特别窄地隐藏的盖过渡部以及可靠地密封的排水部。这实现了分别穿过车顶1或盖6和7的特别大的视野。

为了配置密封组件50,横向撑杆51可以在预定义的位置处具有一个或多个注入通道56和控制开口或出口开口57,借助于所述注入通道和控制开口或出口开口57注入和施加用于形成密封剂元件52的密封剂(参见图34-37)。

图30-33示出了用于形成密封组件50的可能生产方法的不同位置。在一个步骤中,提供上述部件,例如盖框架8、盖密封件4、粘附剂轨道53和横向撑杆51。盖框架8可以设有形成密封剂接收部55的凹部,密封剂施加在所述密封剂接收部55中并且形成密封剂元件52(参见图30和31)。特别地,这可以包括注入或施加热丁基形式的密封剂材料,并且形成实现密封剂元件52的优选设计实施例的丁基轨道。

在进一步的步骤中,横向撑杆51被机械地耦接到盖框架8并且被压入到所施加的丁基轨道中(参见图32)。为了确保足够的压痕和可靠的密封,丁基轨道优选地被配置有限定的突出部,横向撑杆51和其它部件可以被压入到所述突出部中。

在进一步的步骤中,盖密封件4和/或粘附剂轨道53耦接到、特别是粘附结合到横向撑杆51和盖框架8,从而被压入到所施加的丁基轨道中(参见图33)。

特别是当密封剂处于加热或软化状态时,部件被压入到丁基轨道中,从而可以实现与待按压的部件的形状的有利适配。如果在横向撑杆51之前施加丁基轨道,则其被压入到丁基轨道中,使得限定的过量材料从相应的联接部分中露出。盖密封件4被压入到这种卷边中,使得形成紧密连接并且形成少量的毛细管或不形成毛细管。粘附剂轨道53同样在这种卷边之上被引导并且被压入到卷边中,以便例如通过放置后盖7来密封卷边。

替代性地,密封组件50可以以不同的顺序或方式生产。例如,横向撑杆51就纵向轴线L而言在相对两侧耦接到盖框架8并且形成相应的空腔,所述空腔形成为横向撑杆51与盖框架8之间的密封剂接收部。然后,盖密封件4可以设置在横向撑杆51的前侧511上,并且盖密封件4可以在横向撑杆51的相应的周边区域513上耦接到盖框架8。

粘附剂轨道53被施加到横向撑杆51的后侧512。这可以在有或没有后盖7的情况下完成,使得后盖7预先或之后连接到粘附剂轨道53。粘附剂轨道53被施加到盖框架8上的横向撑杆51的相应的周边区域513,使得盖密封件4、粘附剂轨道53和横向撑杆51建立预定义的通道,所述预定义的通道实施为用于排水的水通道54。

然后,可以将永久塑性密封剂注入到相应的空腔中,并且可以形成密封剂元件52。这特别可以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注入通道56和控制或出口开口57来实现。优选地检查横向撑杆51与盖框架8以及盖密封件4和/或粘附剂轨道53之间的联接部分是否已经用丁基或密封剂完全润湿。

因此,盖密封件4和/或粘附剂轨道53可以在注入或施加密封剂之前或之后耦接到横向构件51和盖框架8。

所描述的密封组件50允许盖6与7之间的水通道54的安装空间需求保持得非常小。与常规概念相比,具有横向撑杆51的盖框架8被设计成多个部分,其中横向撑杆51机械地连接到盖框架8并且作为塑料部件51也满足了车辆内部的内部设计的视觉方面。

前盖6的环绕的盖密封件4和后盖7的粘附剂轨道53在横向撑杆51上延伸并且共同形成水通道54,所述水通道54用于将水排出到盖框架8的润湿区域中。永久塑性密封剂,特别是丁基轨道形式的永久塑性密封剂,对机械连接仅仅提供很少的强度贡献或不提供强度贡献。

密封组件50可以廉价地制造,并且这也已经是小数量的情况。它可以灵活地适配,并且还提供了坚固和可靠的密封构造。密封组件50特别适合用于可展开且可缩回的盖,例如前盖6,所述盖可以是相对柔软的设计。因此,盖6与横向撑杆51之间的联接部分优选地被设计成非常柔性的,以便确保长的使用寿命并有助于可靠的密封。此外,借助于密封组件50,可以省去聚氨酯泡沫包封通常使用的释放膜或后处理。因此,密封组件50能够以相对简单且省时的工艺生产。

盖系统2还被设计成关于相互作用的部件的总体刚度是预定义的。在这点上,可展开且可缩回的前盖6被配置成预定义有刚度A,而固定安装的后盖7具有刚度B。刚度A和B可以各自涉及整个盖6或7或两个盖6或7的局部部分。特别地,相互面对的盖边缘,即前盖6的后边缘9和后盖7的前边缘71,被配置有彼此适配的预定义的刚度A和B。横向撑杆51还具有预定义的刚度C。刚度A、B和C可以各自涉及相关联的部件的总体刚度,或者涉及这些部件的以有针对性的方式设计成具有相应刚度的部分。

此外,盖系统2包括加强组件60,所述加强组件60包括具有前横向撑杆61和两个侧纵向撑杆62的U形加强框架。加强框架61、62可以被设计成连续的,特别是一体的,或者由多个间隔开的部分形成,如根据图39和图40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

加强框架61、62以预定义的方式设置在前盖6的下侧,以便形成前盖6的刚度A或以预定义的方式有助于前盖6。加强框架61、62优选地形成根据图6、11、12、16、17和24的盖内侧面板13。换句话说,盖内侧面板13被配置成使得除了上述功能之外,盖内侧面板13还形成加强框架61、62。替代性地,加强框架61、62可以形成用于盖内侧面板13的附加加强结构,并且有助于特别稳定的盖系统2。

加强框架61、62以及两个盖6、7和横向撑杆51的刚度A、B、C被配置成能够相互适配,使得盖6、7在垂直于前盖6和/或后盖7的相应的主延伸平面的竖直方向上的向上移动在预定义的公差范围内被有意地允许。

这样的公差范围例如可以包括前盖6的高达10mm的运动和后盖7的高达5mm的运动。例如,刚度A、B和C被配置成使得前盖6和/或后盖7的12mm、14mm、16mm、18mm、20mm或高达30mm、40mm或50mm的运动在部件的相互作用期间是可容许的。

替代性地,公差范围也可以涉及盖6和7相对于彼此的运动,使得实现盖系统2的总体刚度,其具有允许彼此面对的前盖6的下边缘与后盖7的下边缘之间的例如10mm或12mm或15mm的间距的效果。

为了总体紧密的盖系统2,盖6和/或7在机动车运动时的允许的和有意容许的向上运动潜力以及相关联的负压以预定义的方式配置,所述相关联的负压由相对风引起并将盖6和7向上拉动。

与本发明相关的发现是,当机动车行驶时,在盖6和7上出现局部不同的吸力,所述吸力将盖6和7向上拉动。因此,盖6和7的盖区段的向上运动的大小不同。图41示出了当机动车以250km/h的速度行驶时作用在具有特定几何形状和特性的盖6和7上的局部相关风载荷。从该图示可以看出,作用在可以展开和缩回的前盖6上的风载荷比作用在固定的后盖7上的风载荷引起显著更大的向上运动。根据图1中绘制的坐标系,相应的向上运动也可以被称为z位移或z偏移。

图41示出了z偏移在前盖6的后边缘9处最大。在该位置处,前盖6经历例如大于8mm的z偏移。例如0.5mm至3mm的显著更小的z偏移出现在前盖6的前侧和后角部处的侧部上。前盖6在前面描述的位置之间的最大部分经历例如3mm至6mm的z偏移。

后盖7的最大部分没有被赋予任何明显的向上位移。在前部的中央区域中,后盖7发生向上的z偏移,例如偏移0.5mm或更多。在后盖7的前边缘71处,后盖7经历例如大于3mm的最大z偏移。

基于这样的知识,盖系统2以关于其刚度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设计,使得尽管有这样的运动,盖系统2也实施为用于车顶1的安全、可靠和紧密的车顶系统。当使刚度A、B和C彼此匹配时,还考虑到常规的盖加强部件会使得穿过车顶的可见性的显著损失。这是由于例如型材几何形状、泡沫包封和机械概念的嵌套。特别地,车顶中的两个盖的分离通常在视觉上相对庞大,并且呈现出对应车顶中的玻璃表面的不期望的中断。此外,由于型材高度,这样的部件导致减小的头部空间。这些不期望的影响可以借助于特别预定义的刚度概念来抵消,例如所描述的盖系统2的刚度概念。

借助于前面描述的盖接收单元10和倾斜机构30,前部的旋转中心或枢转轴线和后部的展开机制彼此分开地设置在前盖6上,并且仅经由盖加强结构或盖内侧面板13和/或加强框架61、62彼此耦接。

为了有助于穿过车顶1的特别大的视野并且考虑到可能的盖运动,仅U形加强框架61、62形式的局部加强元件附接到前盖6,这已经特别地通过盖内侧面板13实现。

例如,前盖6的后边缘9被有意地设计成比常规配置中更软,并且没有附加的加强元件。因此,前盖6被设计成在其后边缘9上没有加强结构。后盖7的前边缘71也被有意地设计成例如柔软的,并且借助于粘附剂轨道53耦接到横向撑杆51,所述粘附剂轨道53作为一部件也形成水通道54并且用作密封件载体,并且与两个盖6和7的刚度A和B相比对刚度没有显著的贡献。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在盖6与7之间的盖分离区域中尽可能少的可见性损失。

横向撑杆51优选地被设计成具有预定义的刚度C的塑料部件。横向撑杆51也可以在前盖6之下形成机械弹性接合,或者被设计成如此柔软,使得其在盖6缩回到位置Z1时起作用的密封压力下(局部地)屈服。横向撑杆51还可以包括另一元件,所述另一元件在前盖6之下在第二盖7的前边缘71处具有另一接合部,并且被配置成能够界定第二盖7的垂直运动并将第二盖7与第一盖6对正。

通过设计具有刚度C的横向撑杆51并在一个或两个盖边缘9、71中引入加强结构,特别是通过在盖边缘9和71的区域中有针对性地形成刚度A和B,可以检查盖6与7之间的分离点的区域中的总体刚度。可以考虑其它参数,例如相应的材料、金属插入件、玻璃厚度和玻璃类型、与机构和白车身的连接、粘附剂、PU泡沫包封等,以便获得用于配置或影响刚度A、B和/或C的附加自由度。特别地,横向撑杆51还可以包括作为插入件的带和/或被配置成带的有机复合材料和/或被配置成有机片材,或者包括这样的材料。例如,有机片材包含嵌入塑料基质中的碳纤维。

两个盖6和7的刚度A和B总体上相互适配和调整,使得避免或至少抵消盖6、7相对于彼此的不允许的运动,例如由于风载荷而可能发生的运动。特别地,盖6和7的刚度A和B的以下配置可以有助于具有功能可靠的盖6、7的稳定且安全的盖系统2:

1.刚度A和B相同;

前盖6的后边缘9和后盖7的前边缘71的曲率是标称的;

2.刚度A大于刚度B;

前盖6的后边缘9和后盖7的前边缘71的曲率是标称的;

3.刚度A大于刚度B;

前盖6的后边缘9的曲率是标称的,后盖7的前边缘71的曲率更大;

4.刚度B大于刚度A;

前盖6的后边缘9的曲率更平,后盖7的前边缘71的曲率是标称的。

关于1:在相互面对的盖边缘9和71的区域中,盖6和7的刚度A和B以及曲率或凸度不必完全相同或标称。在该上下文中,术语“标称”曲率指的是车顶的车辆横向凸度,例如,使得盖根据顶部蒙皮轮廓弯曲。通过将盖配置成在更大或更小的程度上的拱形,偏离这种标称凸度,即具有比顶部蒙皮更平或更高的曲率,当不同弯曲的盖彼此压靠以便将它们带到例如在关闭时建立的共同“标称”位置时,可以以有针对性的方式建立预张力。这种凸度差异的最大高度,例如在y0方向上,可以用于确保密封件的可靠密封。根据1,刚度A和B在一定程度上大致相同,使得盖6、7的运动在没有相对于彼此显著位移的情况下发生,尤其是由于它们的盖尺寸和它们的重量。因此,盖6和7的向上运动被有意地容许,只要该向上运动以及特别是相对运动发生在预定义的公差范围内。

关于2:前盖6的后边缘9被设计成比后盖7的前边缘71更硬,使得特别地防止或抵消后边缘9的上升。后边缘9的相应位置可以借助于相关联的盖机构来预定义。

关于3:前盖6的后边缘9被设计成比后盖7的前边缘71更硬,并且后盖7被设计成与先前的设计实施例相比稍微过度凸出。当关闭时,前盖6然后将后盖7拉到预定义的标称位置。由于后盖7的过度凸度,在前盖6的缩回位置Z1中的盖密封件4在y0上比在先前的设计实施例中被更多地压缩,使得在盖边缘6、71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确保盖系统2的紧密性。可选地,可以例如在横向撑杆51的上侧设置一个或多个间隔件,以便防止盖密封件4被过度压缩。

关于4:前盖6的后边缘9被设计成比后盖7的前边缘71更软,并且还被实施成更平。当关闭时,前盖6支撑在后盖7之上并且关闭到预定义的标称位置。盖密封件4在y0上比在先前的设计实施例中被更大程度地压缩,使得在盖边缘9、71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确保盖系统2的密封性。可选地,在该配置中也可以提供一个或多个间隔件,例如在横向撑杆51的上侧,以便防止盖密封件4被过度压缩。此外,前盖6的嵌板优选地稍微预加应力以防止从后盖7嵌板分离。

所描述的配置和对盖刚度A和B的有针对性的控制以及盖6和7的曲率的配置使得节省附加的加强元件成为可能。由于例如倾斜机构30和驱动单元40这样的相关联的盖机构的紧凑的构造模式,一个或多个盖6、7的加强可以遵循客户的机动车的白车身。因此,穿过车顶1的视野可以被设计得显著更大。盖6、7之间的分离点的宽度和高度可以借助于所描述的盖6、7和横向撑杆51的可能的实施例而显著减小。这可以有助于增加视野和净空。特别地,作为可见塑料部件的横向撑杆51的设计得到了非常小的安装空间需求,因为可以省略附加的屏风或顶部衬里元件。横向撑杆51也可以由钢或混合材料制成,或者呈有机片材的形式,或者由具有包括例如嵌入塑料基质中的碳纤维的形式的材料制成。

通过将展开机构和前盖6的枢转点分离,可以实现没有前面板和导轨的设计。因此,可以建立穿过盖6和7以及车顶1的特别大的视野,这通常被消费者认为是吸引人的并且提高了舒适性。

根据特别优选的设计实施例,如多个附图中所示,盖系统2至少包括盖接收单元10、盖定心单元20、倾斜机构30、驱动单元40、密封组件50和加强组件60(参见图42)。替代性地,盖系统2也可以仅包括上面列出的部件中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

全景车顶可以借助于盖系统2来实现,这特别能够实现顶部装载前倾式通风概念。因此,盖系统2可以放置在顶部上并耦接到顶部本体5,并且将通风功能与穿过车顶1的最大可能视野相结合。然而,替代性地,盖系统2也可以被设计用于从下方安装并且实现所谓的“底部装载”系统。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概念: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的组件,具有:

-用于配置所述车顶(1)的可展开且可缩回的顶部元件的盖(6);

-耦接到所述盖(6)的盖内侧面板(13);

-盖框架(8),其被配置成能够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盖接收单元(10),其被设计成接收所述盖(6)并且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以及

-盖定心单元(20),其包括被配置成能够彼此匹配的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所述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中的一者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所述盖框架(8)的侧纵向撑杆(82)上被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所述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中的另一者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13),使得所述盖(6)能够借助于所述盖接收单元(10)而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并且借助于所述定心杆(21)到所述杆接收结构(22)中的插入而能够在所述盖(6)的主延伸平面方面相对于所述盖框架(8)定心,由此能够形成所述组件的对正和操作就绪状态。

2.根据概念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定心杆(21)被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盖内侧面板(13)或所述盖框架(8)成一体,并且被成形为弯曲突片。

3.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杆接收结构(22)被配置成套筒的形状。

4.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盖定心单元(20)包括振动阻尼元件,所述振动阻尼元件耦接到所述杆接收结构(22),并且就所述盖(6)与所述盖框架(8)的耦接状态而言,所述振动阻尼元件抵消所述定心杆(21)的任何振动。

5.根据概念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振动阻尼元件包括塑料包封,所述塑料包封形成在所述杆接收结构(22)的面向所述定心杆(21)的内侧,使得基于所述盖(6)与所述盖框架(8)的耦接状态,所述塑料包封设置在所述定心杆(21)与所述杆接收结构(22)之间。

6.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盖(6)被配置成能够在后边缘(9)处升高和降低的可展开且可缩回的顶部元件,所述盖接收单元(10)被设置在所述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上并且当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时形成所述盖(6)的枢转轴线,并且其中,所述定心杆(21)和所述杆接收结构(22)被设计成就取向、位置和/或形状而言匹配所述枢转轴线。

7.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盖(6)被配置成能够在后边缘(9)处升高和降低的可展开且可缩回的顶部元件,并且就其主延伸的平面而言具有预定义的凸度,所述定心杆(21)和所述杆接收结构(22)被设计成就取向、位置和/或形状而言匹配所述盖(6)的凸度。

8.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盖接收单元(10)包括插入元件(14)以及具有接收开口(16)的接收元件(11),所述插入元件(14)和所述接收开口(16)被配置成能够彼此匹配,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中的一者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所述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上被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中的另一者被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13),使得借助于将所述插入元件(14)插入到所述接收开口(16)中,所述盖(6)能够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

9.一种用于制造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的组件的方法,包括:

-提供盖(6)和盖内侧面板(13)以及盖框架(8),所述盖框架(8)被设计成借助于所述盖内侧面板(13)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提供盖接收单元(10),所述盖接收单元(10)被设计成接收所述盖(6)并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

-提供具有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的盖定心单元(20),所述定心杆(21)和所述杆接收结构(22)被配置成能够彼此匹配,所述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中的一者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所述盖框架(8)的侧纵向撑杆(82)上被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并且定心杆(21)和杆接收结构(22)中的另一者被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13),

-将所述盖内侧面板(13)耦接到所述盖(6),

-借助于所述盖接收单元(10)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以及

-将所述定心杆(21)插入到所述杆接收结构(22)中,从而使所述盖(6)相对于所述盖框架(8)就所述盖(6)的主范围的平面而言定心,并且形成所述组件的对正和操作就绪状态。

10.根据概念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所述盖接收单元(10),所述盖接收单元(10)包括插入元件(14)以及具有接收开口(16)的接收元件(11),所述插入元件(14)和所述接收开口(16)被设计成彼此匹配,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中的一者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所述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上被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中的另一者被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13),以及

-通过将所述插入元件(14)插入到所述接收开口(16)中,借助于所述盖接收单元(10)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

1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的组件,具有:

-用于配置所述车顶(1)的可展开且可缩回的顶部元件的盖(6);

-耦接到所述盖(6)的盖内侧面板(13);

-盖框架(8),其被配置成能够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盖接收单元(10),其包括插入元件(14)以及具有接收开口(16)的接收元件(11),所述插入元件(14)和所述接收开口(16)被配置成能够彼此匹配,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中的一者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所述盖框架的前横向撑杆(81)上被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中的另一者被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13),使得借助于将所述插入元件(14)插入到所述接收开口(16)中,所述盖(6)能够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并且能够在所述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上配置所述组件的操作就绪状态。

12.根据概念1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接收元件(11)就沿着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的横截面而言具有U形配置,并且形成用于所述插入元件(14)的插入袋。

13.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插入元件(14)与所述盖内侧面板(13)或所述盖框架(8)一体地形成,并且被成形为弯曲突片。

14.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组件具有振动阻尼元件(12),所述振动阻尼元件(12)形成在所述接收开口(16)的区域中,并且就所述盖(6)在所述接收开口(16)内与所述盖框架(8)的耦接状态而言,所述振动阻尼元件(12)在所述插入元件(14)上施加保持力。

15.根据概念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振动阻尼元件(12)包括塑料包覆成型件,所述塑料包覆成型件形成在所述接收元件(11)的界定所述接收开口(16)的内侧(17),使得所述塑料包覆成型件就所述盖(6)与所述盖框架(8)的耦接状态而言设置在所述接收元件(11)与所述插入元件(14)之间。

16.根据概念14或15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振动阻尼元件(12)包括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在所述接收开口(16)的区域中在朝向所述接收开口(16)的方向上在所述接收元件(11)上施加弹簧力。

17.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组件具有多个接收元件(11)和多个插入元件(14),它们均沿着所述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间隔开设置和/或配置,使得就所述盖(6)与所述盖框架(8)的耦接状态而言,相应的插入元件(14)被插入到相关联的接收元件(11)中。

18.一种用于车顶(1)的盖系统(2),具有:

-根据概念11至17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以及

-另外的盖(7),其在各种情况下都耦接到盖框架(8),使得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所述盖(6)形成用于所述车顶(1)的可展开的前顶部元件,所述另外的盖(7)形成用于所述车顶(1)的后顶部元件。

19.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包括:

-根据概念11至17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或根据概念18所述的盖系统(2),所述盖系统借助于所述盖框架(8)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20.一种用于制造机动车的车顶(1)的组件的方法,包括:

-提供盖(6)和盖内侧面板(13)以及盖框架(8),所述盖框架被配置成能够借助于所述盖内侧面板(13)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提供盖接收单元(10),所述盖接收单元(10)包括插入元件(14)以及具有接收开口(16)的接收元件(11),所述插入元件(14)和所述接收开口(16)被设计成彼此匹配,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中的一者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所述盖框架的前横向撑杆(81)上被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所述接收元件(11)和插入元件(14)中的另一者被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13);

-将所述盖内侧面板(13)耦接到所述盖(6);以及

-将所述插入元件(14)插入到所述接收开口(16)中,从而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并且在所述盖框架(8)的前横向撑杆(81)上形成所述组件的操作就绪状态。

2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的组件,具有

-用于配置所述车顶(1)的可展开且可缩回的顶部元件的盖(6);

-耦接到所述盖(6)的盖内侧面板(13);

-盖框架(8),其被配置成能够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盖接收单元(10),其被配置成能够接收所述盖(6)并将所述盖(6)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

-倾斜机构(30),其一方面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13)、另一方面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并且其被配置成能够在第一、缩回位置(Z1)与第二、展开位置(Z2)之间调整所述盖(6);以及

-电驱动单元(40),其直接耦接到所述倾斜机构(30),使得借助于所述倾斜机构(30)和所述驱动单元(40),所述盖(6)能够在没有驱动电缆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位置(Z1)与所述第二位置(Z2)之间进行电调整。

22.根据概念2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驱动单元(40)包括具有电机(44)和驱动主轴(42)的主轴驱动器,所述驱动单元(40)借助于所述主轴驱动器直接耦接到所述倾斜机构(30)。

23.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驱动单元(40)包括齿轮箱,所述驱动单元(40)借助于所述齿轮箱直接耦接到所述倾斜机构(30)。

24.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倾斜机构(30)和所述驱动单元(40)安装在公共支架(43)中。

25.根据概念21至23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驱动单元(40)形成连接到所述倾斜机构(30)的安装件(37)的单独的模块。

26.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驱动单元(40)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所述盖框架(8)的侧纵向撑杆(82)上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

27.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倾斜机构(30)包括展开杆(31)、滑动引导结构(32)和开槽引导结构(37),

所述展开杆(31)可枢转地耦接到所述滑动引导结构(32),从而具有第一枢转轴线(S1),并且所述展开杆(31)可枢转地耦接到所述盖内侧面板(13),从而具有第二枢转轴线(S2),

所述滑动引导结构(32)还借助于所述开槽引导结构(37)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使得所述滑动引导结构(32)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被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盖框架(8)移位,以及

所述倾斜机构(30)被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枢转轴线(S2)相对于所述盖(6)固定就位,并且所述第一枢转轴线(S1)在所述盖(6)从所述第一位置(Z1)向所述第二位置(Z2)转换时是可移位的,并且在所述盖到达所述第二位置(Z2)时相对于所述滑动引导结构(32)固定就位。

28.根据概念47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驱动单元(40)直接耦接到所述倾斜机构(30)的滑动引导结构(32)。

29.一种用于密封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的两个盖(6、7)之间的居间空间的组件(50),具有:

-盖框架(8),其被配置成能够将可展开且可缩回的第一盖(6)和固定的第二盖(7)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盖密封件(4),其被配置成能够密封所述第一盖(6)与所述盖框架(8)之间的空间;

-粘附剂轨道(53),其被配置成能够将所述第二盖(7)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

-横向撑杆(51),其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相对两侧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以及

-永久塑性密封剂元件(52),其中:

所述盖密封件(4)在所述横向撑杆(51)的前侧(511)耦接到所述横向撑杆(51),

所述粘附剂轨道(53)在所述横向撑杆(51)的后侧(512)耦接到所述横向撑杆(51),使得所述盖密封件(4)、所述粘附剂轨道(53)和所述横向撑杆(51)建立预定义的通道,所述预定义的通道配置用于排水的水通道(54),

所述盖密封件(4)和所述粘附剂轨道(53)还分别在所述横向撑杆(51)的相应的周边区域(513)处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以及

所述密封剂元件(52)相应地设置在所述横向撑杆(51)的周边区域(513)中并且以密封的方式与所述周边区域(513)以及所述盖框架(8)、所述盖密封件(4)和所述粘附剂轨道(53)耦接。

30.根据概念29所述的组件(50),其中,所述横向撑杆(51)具有注入通道(56)和出口开口(57),用于形成所述密封剂元件(52)的密封剂借助于所述注入通道和出口开口被注入并施加在预定义的位置处。

31.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50),其中,所述盖框架(8)具有凹部,所述凹部配置出密封剂接收部(55),所述密封剂元件(52)被施加在所述密封剂接收部(55)中。

32.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50),其中,所述密封剂元件(52)由丁基形成或包括丁基。

33.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50),其中,所述横向撑杆(51)具有多个耦接肋(514),所述横向撑杆(51)借助于所述多个耦接肋(514)连接到所述粘附剂轨道(53)。

34.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50),其中,所述横向撑杆(51)由塑料制成或包括塑料,并且被配置成用于所述车顶(1)的预定义的部件,所述预定义的部件从所述机动车的车辆内部是可见的。

35.一种制造用于密封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的两个盖(6、7)之间的居间空间的组件(5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提供盖框架(8),所述盖框架(8)被配置成能够将可展开且可缩回的第一盖(6)和固定的第二盖(7)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提供盖密封件(4),所述盖密封件(4)被配置成能够密封所述第一盖(6)与所述盖框架(8)之间的空间;

-提供横向撑杆(51);

-将所述横向撑杆(51)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使得所述横向撑杆(51)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相对两侧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并且在所述横向撑杆(51)与所述盖框架(8)之间形成相应的空腔(55);

-将所述盖密封件(4)设置在所述横向撑杆(51)的前侧(511),将所述横向撑杆(51)的相应的周边区域(513)的盖密封件(4)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

-将粘附剂轨道(53)施加到所述横向撑杆(51)的后侧(512),并且在所述横向撑杆(51)的相应的周边区域(513)施加到所述盖框架(8),使得所述盖密封件(4)、所述粘附剂轨道(53)和所述横向撑杆(51)建立预定义的通道,所述预定义的通道配置用于排水的水通道(54);以及-将永久塑性密封剂结合到相应的空腔(55)中,并且形成相应的密封剂元件(52),所述密封剂元件(52)设置在所述横向撑杆(51)的相应的周边区域(513)中,并且以密封的方式耦接到所述周边区域(513)以及所述盖框架(8)、所述盖密封件(4)和所述粘附剂轨道(53)。

36.根据概念35所述的方法,其中,注入永久塑性密封剂包括:

注入热丁基并形成相应的密封剂元件(52)。

37.根据概念35或3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注入所述密封剂之前,所述盖密封件(4)和/或所述粘附剂轨道(53)耦接到所述横向撑杆(51)和所述盖框架(8)。

38.根据概念35或36的的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密封剂已经注入之后,所述盖密封件(4)和/或所述粘附剂轨道(53)耦接到所述横向撑杆(51)和所述盖框架(8),并且压入到所述注入的密封剂中。

39.根据概念35、36或38中任一个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在就纵向轴线(L)而言的相对位置处将所述密封剂施加到所述盖框架(8);随后

-将所述横向撑杆(51)装配到所述盖框架(8)并将所述横向撑杆(51)压入到相应施加的密封剂中;以及随后

-设置所述盖密封件(4)并施加所述粘附剂轨道(53),将所述盖密封件(4)和所述粘附剂轨道(53)压入到所施加的相应密封剂中。

40.一种用于车顶(1)的盖系统(2),具有:

-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50);以及

-可展开且可缩回的第一盖(6)和固定的第二盖(7),所述第一盖(6)和所述第二盖(7)均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使得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所述第一盖(6)形成用于所述车顶(1)的前顶部元件,并且所述另外的盖(7)形成用于所述车顶(1)的后顶部元件。

41.一种用于车顶(1)的盖系统(2),具有:

-可展开且可缩回的第一盖(6),其具有预定义的刚度(A);

-具有预定的刚度(B)的固定的第二盖(7);

-盖框架(8),其耦接到两个盖(6、7)并且被配置成能够将所述盖(6、7)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横向撑杆(51),其具有预定义配置的刚度(C)并且就所述车顶(1)的纵向轴线(L)而言在相对两侧耦接到所述盖框架(8)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盖(6)的后边缘(9)与所述第二盖(7)的前边缘(71)之间;以及-包括耦接到所述第一盖(6)的U形加强框架(61、62)的加强组件(60),所述加强框架(61、62)和所述两个盖(6、7)以及所述横向撑杆(51)的刚度(A、B、C)被配置成相互适配,使得所述盖(6、7)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和/或第二盖(6、7)的相应的主延伸的平面的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在预定义的公差范围内被允许。

42.根据概念41所述的盖系统(2),其中,所述预定义的公差范围包括所述第一盖(6)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和/或第二盖(6、7)的相应的主延伸的平面的竖直方向上的高达10mm的运动和所述第二盖(7)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和/或第二盖(6、7)的相应的主延伸的平面的竖直方向上的高达5mm的运动。

43.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盖系统(2),其中,所述第一盖(6)的后边缘(9)被配置成能够比所述第二盖(7)的前边缘(71)更硬,使得所述第一盖(6)的刚度(A)大于所述第二盖(7)的刚度(B)。

44.根据概念41或42所述的盖系统(2),其中,所述第二盖(7)的前边缘(71)被设计成比第一盖(6)的后边缘(9)更硬,使得所述第一盖(6)的刚度(A)小于所述第二盖(7)的刚度(B)。

45.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盖系统(2),其中,所述加强组件(60)包括横向撑杆(61)和两个纵向撑杆(62),所述两个纵向撑杆(62)就所述纵向轴线(L)而言在相对两侧连接到所述第一盖(6),使得所述第一盖(6)的后边缘(9)被设计成没有加强结构。

46.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盖系统(2),其中,处于缩回状态(Z1)的所述第一盖(6)在所述后边缘(9)借助于盖密封件(4)耦接到所述横向撑杆(51),所述盖密封件(4)被配置成能够密封所述第一盖(6)与所述盖框架(8)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盖(7)在所述前边缘(71)处借助于粘附剂轨道(53)耦接到所述横向撑杆(51),所述粘附剂轨道(53)被配置成能够将所述第二盖(7)连接到所述盖框架(8),使得所述盖密封件(4)、所述粘附剂轨道(53)和所述横向撑杆(51)建立预定义的通道,所述预定义的通道形成用于排水的水通道(58)。

47.根据概念46所述的盖系统(2),其中,所述盖系统(2)具有:

间隔件,所述间隔件耦接到所述横向撑杆(51)或所述第一盖(6),并且所述间隔件被配置成当所述盖(6)处于所述缩回状态(Z1)时能够抵消所述盖密封件(4)的过度压缩。

48.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盖系统(2),其中,所述横向撑杆(51)由塑料制成或包括塑料,使得所述横向撑杆(51)的刚度(C)显著小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盖(6、7)的刚度(A、B)。

49.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盖系统(2),其中,所述盖(6、7)就垂直于它们的相应的主延伸的平面的竖直方向而言的刚度(A、B)借助于相应的凸度通过配置所述盖(6、7)的相应的厚度和/或相应的材料来预定义。

50.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1),包括:

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组件(50)或根据前述概念中任一个所述的盖系统(2),所述盖系统(2)借助于所述盖框架(8)耦接到所述机动车的顶部本体(5)。

附图标记列表

1     车顶

2     盖系统

3     车顶蒙皮

4     盖密封件

5     本体

6     前盖

7     后盖

71    后盖的前边缘

8     盖框架

81    盖框架的前横向撑杆

82    盖框架的侧纵向撑杆

83    盖框架支承件

84    盖框架棘爪

9     前盖的后边缘

10    盖接收单元

11    盖接收单元的接收元件

12    接收元件的防振支座

13    盖内侧面板

14    盖内侧面板的插入元件

15    接收元件的附接翼

16    接收元件的接收开口

17    接收元件的内部

20    盖定心单元

21    盖定心单元的定心杆

22    盖定心单元的杆接收结构

30    倾斜机构

31    用于倾斜机构的展开杆

32    倾斜机构的滑动引导结构

33    第一耦接销

34    第二耦接销

35    滑动引导结构的第一开槽导轨

36    滑动引导结构的第二开槽导轨

37    倾斜机构的开槽引导结构

371   开槽引导结构的开槽导轨

38    滑动棘爪

39    第三耦接销

40    驱动单元

41    驱动单元的驱动耦接元件

42    驱动单元的主轴

43    驱动单元的支架

44    驱动单元的电机

50    密封组件

51    密封组件的横向撑杆

511   横向撑杆的前侧

512   横向撑杆的后侧

513   横向撑杆的周边区域

514   横向撑杆的耦接肋

52    密封组件的密封剂元件/丁基轨道

53    粘附剂轨道

54    水通道

55    密封剂接收部

56    注入通道

57    出口开口

60    加强组件

61    加强组件的横向撑杆

62    加强组件的纵向撑杆

a     密封组件的横向撑杆的尺寸

A     前盖的刚度

B     后盖的刚度

C     横向撑杆的刚度

L     车顶/盖系统的纵向轴线

S1    展开杆的第一枢转轴线

S2    展开杆的第二枢转轴线

X     可能节省的安装空间

Z1    前盖的缩回位置

Z2    前盖的展开位置

相关技术
  • 用于将远程信息处理模块紧固到机动车辆车顶的系统
  • 一种用于机动车车顶的遮阳帘装置
  • 用于机动车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组系统、带有这种行星齿轮组系统的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和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
  •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具有车顶的机动车、用于车顶的组件和用于装配车顶的方法
  • 用于加工盖的装置和方法、用于车顶的组件和用于机动车辆的车顶
技术分类

06120116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