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物料吊装输送装置以及物料吊装输送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一种物料吊装输送装置以及物料吊装输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料吊装输送装置以及物料吊装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炼钢厂中在炼钢过程中所用的炼钢冷却剂包括废钢、生铁块、铁矿石、氧化铁皮、球团矿、烧结矿、石灰石和生白云石等,其中主要为废钢和铁矿石,需要将炼钢冷却剂运输到冷却剂专用料槽内以备用。

现有技术中,在运输炼钢冷却剂时,首先需要将炼钢冷却剂吊装装袋,然后将袋装炼钢冷却剂装车,之后车辆将袋装炼钢冷却剂运输到炼钢厂,到达炼钢厂后将车辆上的袋装炼钢冷却剂吊运到冷却剂专用料槽内,其中炼钢冷却剂在吊装装袋过程中需要人工和行车配合,不仅浪费人工,还存在人机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物料吊装输送装置以及物料吊装输送方法,该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在对物料吊装输送时不需要将物料吊装装袋,不会浪费人工,不存在人机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包括料框,所述料框上端开口尺寸大于下端开口尺寸,所述料框下端开口的前后两端处分别转动连接有开合板,所述料框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吊装件,左侧所述吊装件下端分别与前侧开合板左后端以及后侧开合板左前端固定连接,右侧所述吊装件下端分别与前侧开合板右后端以及后侧开合板右前端固定连接,通过两个所述吊装件吊装料框时前后两个开合板向上转动并用于关闭料框下端开口,吊装所述料框后前后两个开合板在料框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并用于打开料框下端开口。

进一步地,左侧所述吊装件包括竖直吊杆,所述吊杆下端铰接有前后两个吊臂,前侧所述吊臂下端与前侧开合板左后端固定连接,后侧所述吊臂下端与后侧开合板左前端固定连接,右侧所述吊装件与左侧吊装件左右对称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料框上方设有沿左右方向水平布置的吊梁,左侧所述吊杆上端与吊梁左下端固定连接,右侧所述吊装件的吊杆上端与吊梁右下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左侧所述吊杆下端固定有沿前后方向竖直布置的铰接环,左侧所述吊装件的前后两个吊臂上部均设有沿前后方向水平布置的贯穿孔,所述铰接环前部穿设于前侧吊臂的贯穿孔内,后部穿设于后侧吊臂的贯穿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料框包括呈长方体状且上下两端均开口的外框,所述外框内壁中部固定有上下两端均开口的内框,所述内框上端开口与外框上端开口的尺寸相同,所述内框的上端开口尺寸大于下端开口尺寸,所述外框左侧壁下部处设有用于容纳左侧吊装件前后两个吊臂的左容纳缺口,所述外框右侧壁下部处设有用于容纳右侧吊装件前后两个吊臂的右容纳缺口,左容纳缺口与右容纳缺口均呈倒V形,前侧所述开合板前端通过销轴与内框下端开口前侧的外框左右侧壁下部转动连接,后侧所述开合板后端通过销轴与内框下端开口后侧的外框左右侧壁下部转动连接,通过两个所述吊装件吊装料框时前后两个开合板向上转动并用于关闭内框下端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外框左侧壁外侧处设有用于对左侧吊杆竖向限位的左限位件,所述外框右侧壁外侧处设有用于对右侧吊装件的吊杆竖向限位的右限位件。

进一步地,所述左限位件包括左限位环和左限位筒,所述左限位环和左限位筒从上到下依次固定于外框左侧壁上部外侧处,左侧所述吊装件的吊杆依次穿设于左限位环和左限位筒内,所述右限位件与左限位件左右对称布置,所述右限位件包括右限位环和右限位筒。

进一步地,所述物料吊装输送装置还包括与吊梁相适配的吊索具,所述吊索具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吊钩以及位于两个吊钩上端的横臂,左侧所述吊钩上端与横臂左下端转动连接,右侧所述吊钩上端与横臂右下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吊钩用于钩设于吊梁上,所述横臂用于与行车连接。

一种物料吊装输送方法,采用上述物料吊装输送装置进行吊装输送,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料框置于地面上以使两个开合板配合关闭料框下端开口,向所述料框内吊装物料,所述料框内装满物料后通过两个吊装件将料框吊起,前后两个所述开合板在两个吊杆的提升力作用下使料框下端开口保持闭合状态;

S2、将所述料框吊运至料槽框架上,前后两个所述开合板在料框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并打开料框下端开口,所述料框内的物料从料框下端开口自动卸到料槽内,前后两个所述开合板在向下转动过程中,两个所述吊装件的吊杆均向下运动,左侧所述吊装件的前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前转动且后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后转动,同理,右侧所述吊装件的前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前转动且后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后转动。

进一步地,步骤S2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两个所述吊装件将卸料后的料框吊起,前后两个所述开合板在两个吊杆的提升力作用下向上转动,以关闭所述料框下端开口,并通过两个所述吊装件将料框吊离料槽,前后两个所述开合板在向上转动过程中,两个所述吊装件的吊杆均向上运动,左侧所述吊装件的前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后转动且后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前转动,同理,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后转动且后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前转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包括料框,料框上端开口尺寸大于下端开口尺寸,料框下端开口的前后两端处分别转动连接有开合板,料框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吊装件,左侧吊装件下端分别与前侧开合板左后端以及后侧开合板左前端固定连接,右侧吊装件下端分别与前侧开合板右后端以及后侧开合板右前端固定连接,通过两个吊装件吊装料框时前后两个开合板向上转动并用于关闭料框下端开口,吊装料框后前后两个开合板在料框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并用于打开料框下端开口;在向料框内吊装物料前,先将料框置于地面上以使两个开合板配合关闭料框下端开口,然后向料框内吊装物料,料框内装满物料后通过两个吊装件将料框吊起,前后两个开合板在两个吊装件的提升力作用下使料框下端开口保持闭合状态,将料框吊运至料槽框架上后,前后两个开合板在料框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并打开料框下端开口,料框内的物料从料框下端开口自动卸到料槽内;因此该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在对物料吊装输送时直接将物料吊装到料框内,不需要将物料通过吊装装袋,不会浪费人工,不存在物料吊装装袋过程中人机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而且在吊运装满物料的料框过程中,前后两个开合板在两个吊装件的提升力作用下能使料框下端开口保持闭合状态,以防止料框内的物料漏出,将料框吊运至料槽框架上后,前后两个开合板在料框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以打开料框下端开口,以便于料框内的物料自动卸到料槽内,因而在将装满物料的料框吊运至指定位置后,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对料框内的物料进行自动卸料,而且由于料框上端开口尺寸大于下端开口尺寸,即料框的装料开口大而卸料开口小,进而有利于提高装料时的效率,且在卸料时能减少物料散落的面积,卸料位置的精准度得到提升。

本发明中,左侧吊装件包括竖直吊杆,吊杆下端铰接有前后两个吊臂,前侧吊臂下端与前侧开合板左后端固定连接,后侧吊臂下端与后侧开合板左前端固定连接,右侧吊装件与左侧吊装件左右对称布置;这样前后两个开合板在向下转动过程中,两个吊装件的吊杆均向下运动,左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前转动且后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后转动,同理,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前转动且后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后转动;前后两个开合板在向上转动过程中,两个吊装件的吊杆均向上运动,左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后转动且后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前转动,同理,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后转动且后侧吊臂相对相应吊杆向前转动;因而吊装件的吊杆和铰接于吊杆下端的前后两个吊臂配合能方便打开或关闭料框下端开口。

本发明中,左侧吊杆下端固定有沿前后方向竖直布置的铰接环,左侧吊装件的前后两个吊臂上部均设有沿前后方向水平布置的贯穿孔,铰接环前部穿设于前侧吊臂的贯穿孔内,后部穿设于后侧吊臂的贯穿孔内;铰接环的设置便于将前后两个吊臂铰接于吊杆下端,而且铰接环的设置使得前后两个吊臂与相应吊杆下端的铰接点之间的间距变大,前后两个吊臂更易于打开。

本发明中,料框包括呈长方体状且上下两端均开口的外框,外框内壁中部固定有上下两端均开口的内框,内框上端开口与外框上端开口的尺寸相同,内框的上端开口尺寸大于下端开口尺寸,外框左侧壁下部处设有用于容纳左侧吊装件前后两个吊臂的左容纳缺口,外框右侧壁下部处设有用于容纳右侧吊装件前后两个吊臂的右容纳缺口,左容纳缺口与右容纳缺口均呈倒V形,前侧开合板前端通过销轴与内框下端开口前侧的外框左右侧壁下部转动连接,后侧开合板后端通过销轴与内框下端开口后侧的外框左右侧壁下部转动连接,通过两个吊装件吊装料框时前后两个开合板向上转动并用于关闭内框下端开口;左容纳缺口的设置便于左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下端与前侧开合板左后端连接,且便于左侧吊装件的后侧吊臂与后侧开合板左前端连接,右容纳缺口的设置便于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下端与前侧开合板右后端连接,且便于右侧吊装件的后侧吊臂与后侧开合板右前端连接,而且呈倒V形的左容纳缺口使得左侧吊装件的前后两个吊臂开合更顺畅,呈倒V形的右容纳缺口使得右侧吊装件的前后两个吊臂开合更顺畅,从而能有效防止起吊过程中的物料洒落问题。

本发明中,外框左侧壁外侧处设有用于对左侧吊杆竖向限位的左限位件,外框右侧壁外侧处设有用于对右侧吊装件的吊杆竖向限位的右限位件;这样两个吊杆在上下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晃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在吊装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两个吊装件与两个开合板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在吊运至料槽框架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料框,101、外框,102、内框,103、左容纳缺口,104、右容纳缺口,2、开合板,3、吊杆,4、吊臂,5、吊梁,6、铰接环,7、左限位环,8、左限位筒,9、右限位环,10、右限位筒,11、吊钩,12、横臂,13、料槽框架,14、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和5-8所示,一种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包括料框1,料框1上端开口尺寸大于下端开口尺寸,料框1下端开口的前后两端处分别转动连接有开合板2,料框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吊装件,左侧吊装件下端分别与前侧开合板2左后端以及后侧开合板2左前端固定连接,右侧吊装件下端分别与前侧开合板2右后端以及后侧开合板2右前端固定连接,通过两个吊装件吊装料框1时前后两个开合板2向上转动并用于关闭料框1下端开口,吊装料框1后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料框1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并用于打开料框1下端开口。

在向料框1内吊装物料前,先将料框1置于地面上以使两个开合板2配合关闭料框1下端开口,然后向料框1内吊装物料,料框1内装满物料后通过两个吊装件将料框1吊起,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两个吊装件的提升力作用下使料框1下端开口保持闭合状态,见图1、2、3和5,将料框1吊运至料槽框架13上后,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料框1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并打开料框1下端开口,料框1内的物料从料框1的下端开口自动卸到料槽内,见图6-8;因此该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在对物料吊装输送时直接将物料吊装到料框1内,不需要将物料通过吊装装袋,不会浪费人工,不存在物料吊装装袋过程中人机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而且在吊运装满物料的料框1过程中,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两个吊装件的提升力作用下能使料框1下端开口保持闭合状态,以防止料框1内的物料漏出,将料框1吊运至料槽框架13上后,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料框1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以打开料框1下端开口,以便于料框1内的物料自动卸到料槽内,因而在将装满物料的料框1吊运至指定位置后,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对料框1内的物料进行自动卸料,而且由于料框1上端开口尺寸大于下端开口尺寸,即料框1的装料开口大而卸料开口小,进而有利于提高装料时的效率,且在卸料时能减少物料散落的面积,卸料位置的精准度得到提升。

其中,如图4所示,左侧吊装件包括竖直吊杆3,吊杆3下端铰接有前后两个吊臂4,前侧吊臂4下端与前侧开合板2左后端固定连接,后侧吊臂4下端与后侧开合板2左前端固定连接,右侧吊装件与左侧吊装件左右对称布置,料框1上方设有沿左右方向水平布置的吊梁5,左侧吊杆3上端与吊梁5左下端固定连接,右侧吊装件的吊杆3上端与吊梁5右下端固定连接。这样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向下转动过程中,两个吊装件的吊杆3均向下运动,左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前转动且后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后转动,同理,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前转动且后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后转动,见图6-8;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向上转动过程中,两个吊装件的吊杆3均向上运动,左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后转动且后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前转动,同理,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后转动且后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前转动,见图1、2、3和5;因而吊装件的吊杆3和铰接于吊杆3下端的前后两个吊臂4配合能方便打开或关闭料框1下端开口。

其中,如图4所示,左侧吊杆3下端固定有沿前后方向竖直布置的铰接环6,左侧吊装件的前后两个吊臂4上部均设有沿前后方向水平布置的贯穿孔,铰接环6前部穿设于前侧吊臂4的贯穿孔内,后部穿设于后侧吊臂4的贯穿孔内。铰接环6的设置便于将前后两个吊臂4铰接于吊杆3下端,而且铰接环6的设置使得前后两个吊臂4与相应吊杆3下端的铰接点之间的间距变大,前后两个吊臂4更易于打开。

其中,如图1-3所示,料框1包括呈长方体状且上下两端均开口的外框101,外框101内壁中部固定有上下两端均开口的内框102,内框102上端开口与外框101上端开口的尺寸相同,内框102的上端开口尺寸大于下端开口尺寸,外框101左侧壁下部处设有用于容纳左侧吊装件前后两个吊臂4的左容纳缺口103,外框101右侧壁下部处设有用于容纳右侧吊装件前后两个吊臂4的右容纳缺口104,左容纳缺口103与右容纳缺口104均呈倒V形,前侧开合板2前端通过销轴14与内框102下端开口前侧的外框101左右侧壁下部转动连接,后侧开合板2后端通过销轴14与内框102下端开口后侧的外框101左右侧壁下部转动连接,通过两个吊装件吊装料框1时前后两个开合板2向上转动并用于关闭内框102下端开口;左容纳缺口103的设置便于左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下端与前侧开合板2左后端连接,且便于左侧吊装件的后侧吊臂4与后侧开合板2左前端连接,右容纳缺口104的设置便于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下端与前侧开合板2右后端连接,且便于右侧吊装件的后侧吊臂4与后侧开合板2右前端连接,而且呈倒V形的左容纳缺口103使得左侧吊装件的前后两个吊臂4开合更顺畅,呈倒V形的右容纳缺口104使得右侧吊装件的前后两个吊臂4开合更顺畅,从而能有效防止起吊过程中的物料洒落问题。

其中,如图1-3和5-8所示,外框101左侧壁外侧处设有用于对左侧吊杆3竖向限位的左限位件,外框101右侧壁外侧处设有用于对右侧吊装件的吊杆3竖向限位的右限位件,左限位件包括左限位环7和左限位筒8,左限位环7和左限位筒8从上到下依次固定于外框101左侧壁上部外侧处,左侧吊装件的吊杆3依次穿设于左限位环7和左限位筒8内,右限位件与左限位件左右对称布置,右限位件包括右限位环9和右限位筒10。左限位件能防止左侧吊杆3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发生晃动,右限位件能防止右侧吊杆3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发生晃动。

其中,如图1、2、3和5所示,物料吊装输送装置还包括与吊梁5相适配的吊索具,吊索具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吊钩11以及位于两个吊钩11上端的横臂12,左侧吊钩11上端与横臂12左下端转动连接,右侧吊钩11上端与横臂12右下端转动连接,两个吊钩11用于钩设于吊梁5上,横臂12用于与行车连接。这样行车通过吊索具吊运料框1的过程中,料框1随同两个吊钩11能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与横臂12发生相对转动。

一种物料吊装输送方法,采用上述物料吊装输送装置进行吊装输送,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料框1置于地面上以使两个开合板2配合关闭料框1的内框102下端开口,通过行车向料框1内吊装物料,料框1内装满物料后,将吊索具的两个吊钩11钩在吊梁5上,行车通过吊索具将料框1吊起,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两个吊杆3的提升力作用下使料框1的内框102下端开口保持闭合状态,见图1、2、3和5;

S2、行车将料框1吊运至料槽框架13上后,将吊索具从吊梁5上取下,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料框1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并打开料框1的内框102下端开口,料框1内的物料从料框1的内框102下端开口自动卸到料槽内,见图6-8,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向下转动过程中,左侧吊装件的吊杆3沿左限位环7和左限位筒8向下运动,同时右侧吊装件的吊杆3沿右限位环9和右限位筒10向下运动,左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前转动且后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后转动,同理,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前转动且后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后转动。

S3、料框1内的物料全部卸完后,将吊索具的两个吊钩11钩在吊梁5上,行车通过吊索具将料框1吊起,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两个吊杆3的提升力作用下向上转动,以关闭料框1的内框102下端开口,且行车通过吊索具将料框1吊离料槽,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向上转动过程中,左侧吊装件的吊杆3沿左限位环7和左限位筒8向上运动,同时右侧吊装件的吊杆3沿右限位环9和右限位筒10向上运动,左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后转动且后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前转动,同理,右侧吊装件的前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后转动且后侧吊臂4相对相应吊杆3向前转动。

综上,本物料吊装输送装置在对物料吊装输送时直接将物料吊装到料框1内,不需要将物料通过吊装装袋,不会浪费人工,不存在物料吊装装袋过程中人机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而且在吊运装满物料的料框1过程中,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两个吊杆3的提升力作用下能使料框1的内框102下端开口保持闭合状态,以防止料框1内的物料漏出,将料框1吊运至料槽框架13上后,前后两个开合板2在料框1内物料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以打开料框1的内框102下端开口,以便于料框1内的物料自动卸到料槽内,因而在将装满物料的料框1吊运至指定位置后,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对料框1内的物料进行自动卸料。

本物料吊装输送装置用于炼钢冷却剂的吊装输送,但不限于炼钢冷却剂的吊装输送,还可用于其他物料的吊装输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71383